第一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数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双基”变成“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数学的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审美。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分为四种:直接、间接、设计、思考。
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践,但也不能缺少理论的指导,无限扩大教学实践的功能而忽视理论的学习,一个教师的发展前途也极其有限。譬如以上四个知识点,只有当我们认真学过、深入思考过才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常教常新,教学相长,高瞻远瞩,渐入佳境。
第二篇:浅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浅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摘要: 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论、实践、人才、环形链
自小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关系都没有很具体的定位过。我们经常觉得学习与生活相差甚远,觉得很多东西都没有学以致用,然而我们看待这两者关系视觉度就存在问题。我们在答政治时经常会说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或是理论指导实践”其实就我们自己很难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
一、辩证理解二者关系
首先我们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书上与大家碰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与该理论的关系。无论是何种学科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是两个独立的整体而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则视你的能力而定。(1)在专业领域很强的人我们称之为学术型,这种人专业知识较强,研究层次较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型人才,然而这种人无实践性,他们的社会财富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在作这个意义用时对应于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因此学术型人才也就指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存在独特见解,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和文化群体的人。他们的思想仅仅是社会的精神财富,还未能应用于实践,因为他们的专长只是研究,而往学术方面进行研究也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2)第二种人是实践型人才,当然这里所指的这类人没有很专业的知识,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摸爬滚打,虽然没有理论知识,但是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在这个社会中遇到什么事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许他们读过的书也不多,我们也看到财富在他们那里的积累,片面的认为读书和社会地位不挂钩。其实更本质的看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现在也有很多暴发户用钱买文凭或是买官,这就是当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及欲望后的求尊重心理,也可以看到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所说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更加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积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类人存在的社会价值。(3)第三种人是十字型人才,既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使知识在社会中运用并得以扩展。因此可以看到他的知识不扩展仅仅是单方面的延伸而在于应用于实践后的扩展。这种人使第一类人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结合起来。并且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就是把思想智慧结晶应用于社会产生真实可感得社会财富。相较于第二类人,他不仅仅是融合与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引领社会。
对于这三类人我们自然认为做最后一种更好,但是也不是所以人一来就可以做最后一类人。最后一类人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生活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假期虽然我实践的地方与专业相差甚远但是我相信只要勤于思考,你总是能找到它们之间交叉的地方,总是能在生活中学习。虽然不是学校,但是社会也会教会你很多东西。
二、两者的联系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该理论告诉我们不论两者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共同的交叉区域。即使费劲心里还未能找到不妨试着转化一下角度,换种思维方式。或者试着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可以充当中介的东西。建立一道桥梁把两者联系起来。接下来就从假期的实践和学科的联系为示范,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旅游包含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实我认为旅游也就是异地的吃住行游购娱,而这几个要素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当这六个要素在地域上存在差异性时这种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对其他地方的人也就构成了吸引力。这样看来当地的文化对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包装为旅游产品,而我们的生活区与该地的文化区也就有了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也可以与本专业有了联系。当然不是说我们学习这个专业就与其他专业失去了联系,我们有饮食文化概论、也有人力资源、也有经济学、还有市场营销等等,而依次对应的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多收集信息,勤于思考尽量整理成自己的东西,你的存在价值就逐渐体现了。然而知识的积累是个过程,不能以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学习也就是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创造,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到的东西然后加上自己的思考。这个是知识的积淀过程。当然我们提到的还有实践能力,这个就是我这个假期在做的事了,我们在各种事情背后找到实践中与我们理论联系得起来的地方,然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结合实际,在以原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不断联系结合,使理论更适应社会。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识里也可以使理论具有时代性,理论与时间同步与现实同步。使理论的指导性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东西。
三、理论与实践的环形链
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 联系、相互推动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它们就都是独立的,不完整的。正如一个轮子一样缺了任何一方,轮子就无法带动车子前进。社会就是那架马车,而理论与实践两者就是轮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最后也必然要运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实践的理论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没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必然走更多弯路,也就必然导致低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低效是非常忌讳的。也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实践中也不能没有理论。二者是相互推动的,我们靠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不断更新理论,使更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在实践中为理论注以新鲜血液,使理论能够在时代前沿领导社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把它们的关系堪称环形链。
综上所述,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第三篇: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前言
二、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上
五、建议
一、前言
首先我们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书上与大家碰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与该理论的关系。
A、财富在他们那里的积累,片面的认为读书和社会地位不挂钩。其实更本质的看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现在也有很多暴发户用钱买文凭或是买官,这就是当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及欲望后的求尊重心理,也可以看到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所说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更加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积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类人存在的社会价值。
C、三种人是十字型人才,既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使知识在社会中运用并得以扩展。因此可以看到他的知识不扩展仅仅是单方面的延伸而在于应用于实践后的扩展。这种人使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2、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理论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1)唯一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2)理论是有条件的:任何理论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理论就会变成谬误。3)理论是具体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理论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A-
1、理论为实践提供目标 A-
2、理论为实践提供实施方案 A-
3、理论为实践调试提供方向 A-
4、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A-
5、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A-
6、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A-
7、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A-
8、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A-
9、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螺旋式的上升。
A-
10、理论永远不等于实际 A-
11、理论先于实践
A-
12、工程项目是理论与实际的协调
小结: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 联系、相互推动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它们就都是独立的,不完整的。正如一个轮子一样缺了任何一方,轮子就无法带动车子前进。工厂就是那架马车,而理论与实践两者就是轮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最后也必然要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没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必然走更多弯路,也就必然导致低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低效是非常忌讳的。也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实践中也不能没有理论。二者是相互推动的,我们靠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不断更新理论,使更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在实践中为理论注以新鲜血液,使理论能够在时代前沿领导社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把它们的关系堪称环形链。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 A-
1、端正态度 A-
2、实践之前先理论
A-
3、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A-
4、借助于科技,工具
五、建议
A-
1、培养学习理论的能力 A-
2、养成看书的习惯 A-
3、有勇气面对问题 A-
4、善于思考,分析,总结 A-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找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四篇: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号:
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论的价值,发觉不足,再去寻求更好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改造,在改造中进步。这是实践对理论的意义。同样理论对时间也有指导的意义,在指导的同时,理论也是实践的最好的依据。如今的最好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实践的展开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使得很多实践只是一种经验之谈,而经验就促使很多实践行为没有施展型,很难将一切好的经验普及,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实践!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往往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脱离。关于两者脱离的原因,研究众多,李秉德先生曾经提出的“两张皮”的理论来说明。李先生指出:“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只是照着别人的老路子亦步亦趋,盲目模仿;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了,这样的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教育实践代言人的位置上,故意用高深、晦涩的语言描述浅显的问题,以显示理论的“阳春自雪”。
实际上,是希望以理论指导实践,或是呼吁理论更多地关注实践,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这种脱离也是双向的,即教育实践也存在脱离教育理论的一面。由于教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人的确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从事。这种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无视理论指导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更不能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解读,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理论对实践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理论不是来源于实践,有的理论只是纯理论,是思辨。这种从文本到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其价值取决于第一个文本的正确程度。如果所参照的文本也是理论文字,正确与否都不可知,又怎么能保证得出确且有指导性的结论。因此这样的理论确实不敢指导实践,也难以指导实践。原因之二是理论即使参照文本来源于实践,现实条件的变化也使这种理论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为实践者提供了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的过渡性知识,难以把握。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根本问题之所在:人们在期待理论指导实践时,总认为理论是正确的,这就犯了认识上的错误。只要仔细分析理论,就会发现理论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有超前和滞后之分。正确的教育理论有促进实践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可能,而片面、错误的理论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危害实践。单纯提“教育理指导实践”本身极易使人忽视对理论本身合理性的审视和分析。这种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实际上假定所有实践工作者是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并假定实践工作者的头脑中是一片“理论的真空”,可以听凭别人把理论塞进自己的头脑。由于这种假设不能成立,故要求理论指导这样的“实践”,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苛求。
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寻求两个主体,即: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这两个是核心。而在其中间还夹杂着教育理论应用者,这一群体往往受到忽视,但是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尽可能的统一化。只有当双方主题都有同一个目标的时候,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才能更好的起到作用,才能将他们的价值最大化。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
对现有理论思考、质疑、批判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质疑改进中进步。但他们采取的不应该仅仅是思辨,似乎只要用了这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也只是似是而非的言论。而不加入实证的方法,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纸上谈兵”只能有指导思想,但是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教育理论研究者,不仅仅要具体文本的能力,也需要洞察社会现象,教学实情。要促进研究人员观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问题,发展理论的价值。这是时代的实践对研究者精神的滋养过程,基本理论研究者要想与时代对话,要想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有所作为,不能没有这样的面向时代变革实践的研究。只有把实践纳入理论者的研究视野,并培养新的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水平新的提升,才有可能对理论与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育理论应用者
对于应用理论研究人员来说,如今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现在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人员对应用研究的莫明小视。其二是认为应用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这反映在应用研究人员的个人学习实践中,往往忽视理论学习的部分。这带来应用理论研究人员的个人内在理论中相应理论背景的缺乏和相对滞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用由旧基本理论作文撑而得的应用理论去直接指导和规范生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应用研究人员要直接从事基本理论研究,而是说他们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和敏感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应用研究人员需要有两种不同于基本理论研究人员的修养,才能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与社会实践间的积极关系。一是善于把偏重于认识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对实践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理论。二是善于从实践工作者那里吸取实践的智慧,并把个别的典型的案例与经验,上升到结构的层面,进而丰富应用研究的理论。在这里,实践对应用研究人员来说,同样具有滋养个人内在理论的价值,而不只是被指导、改造的对象。
(三)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教育实践工作者人数最多。他们是蕴含着最大潜能的群体,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有决定性影响的群体。在开放改革的当代中国,解放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潜能是当务之急,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破除实践工作者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为招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上。对理论的分析缺乏应有的理解兴趣和能力。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知道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所以,在行为上即使有所变革,也会陷入到简单执行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新做法的境地,不能成为教育改革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并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把研究与实践分离的认识,常常是来自于基层。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从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或提供新的理论成分的,更富有自主能动意识、使个人实践与社会理论发展息息相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队伍正在成长。
(四)理论和实践目标和实施方式上的统一
教育理论和实践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两者目标的不统一。不过这也取决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教育方针。理论的目标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技能,而在实践过程中,确往往偏离这个目标。这就是使得两者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很难结合。另一个就是实施方式的差异性,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使得很多理论很难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可以使教育的文化化。就是将教育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的时候,教育可能会更好的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建立,只有自我更新的主体队伍的形成及互补互动、合作才能实现。总之,最终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的质量。
第五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申建伟
以前,在学习中见到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
(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
(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以上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尽管管科学、全面,但不免读来费时、高深难懂。
今天拜读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文章,对于她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佩服之极。故有意与各位教师一同分享。
她认为:“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 她还说过:“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
对于这两点我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早就知道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没有真正花大的力气去记诵和深刻领悟。不真正掌握理论,怎么能够在新课改的教学活动中“势如破竹、不可抵挡”呢?由此充分说明,要想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迅速成长,自己太需要好好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觉到:专家讲的长篇大论,有时竟能让渴求知识的听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听不太懂,这时候主观意识再强制自己打起精神去听,大脑就不堪重负,用起了保护机制,人就感到昏昏欲睡了。相反,身在一线的名师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在实践中积淀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做法,能把厚的说薄、难的说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他们是在用大爱做小事,用自己的智慧、辛劳书写爱的宏伟篇章,近距离见证他们“平凡中见伟大,平凡而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