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谎行为的心理学
说谎行为的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不同,在司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领域,对当事人陈述真实性的识别则关系重大。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始终都是与人们对说谎的识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国际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研究文献中,deception和lie经常是通用的,为避免歧义,本文一律取“说谎”意,即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
以下是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研究的成果。
1、说谎行为存在的意义探究
心理学家通过要求被试品尝饮料味道的实验发现:12岁的儿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来控制他们的语言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生活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是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2、说谎现象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家通过日记记录法对人们日常说谎行为进行的研究证明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社会行为,人们平均每天至少会说一到两次谎话。说谎的内容多是与情感和感觉相关的,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说谎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80%以上的谎言和自身相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而说谎,以防止他人情感上受到伤害或避免他人尴尬、焦虑。说谎者的自我感觉表明:和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令人不快的,也会破坏双方的亲密关系。说谎者通常会避免与对方面对面的沟通,而选择电话等其他间接的交流方式。有关性别组合的分析表明:女性之间交往时倾向于彼此认可,和睦相处,更看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实,她们和女性交往时,出于自身和对方的考虑而编造的谎言几乎对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组合。
我的寄语: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并且人们的说谎技巧在不断提高,不管人们说谎是出于利己或利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适应性,这也使得人们在办事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圆滑。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说谎又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有些人会因说谎而心理惴惴不安、自责、懊恼等。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说谎所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
第二篇:说谎与心理学
说谎与心理学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去说一些慌,其实说谎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并且没有人愿意去说谎,但是有时还是为了不去伤害对方的感情而去讲一些善意的谎言,就是所谓的“白色谎言”;但如果是恶意的、为了一己私利的那就是“黑色谎言”。虽然谎言无处不在但是人们也不是没有办法知道言语中的真假。说谎者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但是无法控制非言语行为分析及生理方面的分析,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说谎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说谎心理学非言语行为分析
心理学家通过日记记录法对人们日常说谎行为进行研究,证明了说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会行为。人们平均一天说两次慌,说谎的内容通常与情感与感觉有关的,包括观点、感受、对人事物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为什么要说谎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为了给他人制造积极的印象或保护自身免于陷入尴尬、不安的境地
2.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符合的利益
3.为了使他人显得更好或者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
质是自私的,但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Trivers等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被识破,人们还具有自我欺骗的能力,自我欺骗使说谎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平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既然人们有这么多的理由来说谎,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谎言的类型有哪些。谎言除了可以分为“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之外还可以分为“直接的谎言”、“夸大的谎言”和“技巧的谎言”。
1.直接的谎言:也被称为歪曲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说谎者所传递的信息是与事实完全相反或不存在的。
2.夸大的谎言:在谎言中事实被夸大描述或者传递的信息超出了事实。
3.技巧的谎言:指用来误导他人的字面上的事实。
不借助任何仪器就可以观察到的说谎者可能暴露的语言和非语言线索一直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所在,对说谎线索的研究将非常有助于人们对说谎现象的正确了解和识别能力的提高。Depaulo等人于2003年所做的有关说谎行为的元分析研究中分类列举了158条可能存在的具体语言及非语言线索。根据线索所揭示内容的不同层次,Ekman等人将其划分为两大类1.是否在说谎的线索2.揭示谎言掩盖下真实情感的线索。目前绝大部分关于说谎行为的研究中所提到的线索都属于前者。从线索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静态线索指那些在交往过程中相对恒定的因素,例如:个性、衣着、长相、肤色、气质等。动态线索指那些随彼此交流的进展而不断变化的因素,如: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眼神等等。
Zukerman等人首先提出“仪表偏见”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些人无论他说谎与否,都会被判断为说谎,而另外一些人总会被判断为没有说谎。这些偏见有可能源自一些稳定的外表特点,给人造成无辜或有罪的直观印象,就是说,对方的外在形象会被观察者直接视为判断其可信度的静态线索。对静态线索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说谎者的外在魅力、面部特征和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识别者判断准确率的影响方面。
外表有魅力的人由于高于普通人的自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他们在说谎时表现更加娴熟自然,更善于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包括举止和表情),暴露更少的线索。根据社会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知觉具有适应和演化的功能,如果某种外在的生理特征所揭示的内部心理品质对某个物种的生存或对某个个体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他就会影响印象的形成。比如婴儿和抚养、保护、成长锻炼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成人是和性、智慧、甚至伤害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具有婴儿面部特征的人不是婴儿的时候,这些特征仍然会起到刺激源的作用,使人产生相应的回应。这种现象被称为“娃娃脸概括效应”。有关娃娃脸和识别者判断准确率的研究表明,当书面陈述和具有娃娃脸特征的成年人照片(自称是书面陈述的作者)同时呈现在判断者面前,人们更倾向于判断书面陈述是真实的。对说谎者性别和年龄因素的研究表明,女性似乎更擅于交际,更容易获得信任;儿童和年长者更容易被判断为不诚实。此外,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也会对诚实的判断产生影响。对动态线索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或是同一组被试说谎和说真话时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特点的比较来进行推论。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对语言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说谎时所要经历的紧张、害怕被识破、兴奋等情绪和与这些情绪“自动链接”的肌肉活动是不易控制的,说谎者容易暴露的线索多属于非语言性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Depaulo等人通过对116篇研究报告中独立样本的元分析研究,对人们说真话与说谎话时的88种语言和非语言线索进行了比较。凡效应值(d)大于等于0.20的绝对值的视为某线索说真话和说谎话时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说谎者的具体表现与说真话者比较有以下特点:(1)表达较为收敛。例如说话时间、回答中对细节的描述都显著少于说真话时的情况,双唇紧闭的时间较多,等等。(2)说服的力度较弱。例如逻辑结构、语言的卷入程度、举例都显著少于说真话时的情况,词语的重复显著多于说真话时的情况,在措辞和表达上保持和所述内容的距离,态度和语气不是很肯定,等等。(3)更加紧张。例如音调较高,瞳孔扩大,小动作增加,等等。(4)缺少正常表达过程中存在的不完美之处。例
如对所述内容的及时修正显著少于说真话时的情况,也较少承认记不得了。
同时Zukerman等人则也强调根据说谎时所经历的不同心理过程研究对应的行为线索,提出影响线索的四个因素:(1)整体唤起水平与说真话的人相比,说慌者可能会经历较高的整体唤起水平。具体表现包括:瞳孔更大、眨眼频率增加、更多的断句、更尖的音调等。(2)说谎时的情绪体验 说谎者可能会因说谎而产生负罪感、因担心被揭穿而感到害怕、还可能会因为说谎的挑战性或成功而感到兴奋。比如有负罪感或感到焦虑的人,会显得不安,而且,他们会愿意选择间接的沟通方式以避免面对面的沟通,或减少对视。(3)谎言的认知负荷 Zukerman等人认为,与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行为上表现为:应答前的间歇时间较长、停顿较多、用以辅助表达的手势动作减少,等等。(4)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试图控制 说谎者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反过来会成为背叛自己的线索。
在说谎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但是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在情绪和非语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自动连接,但情绪和说话的内容
没有自动连接。人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身体以一种自动的方式向后躲,脸也会变得扭曲;然而,当人害怕的时候不会自动说某些话,为了不暴露恐惧,就必须采用某种方法来控制非言语行为与恐惧自动连接而不需要担心言语行为。
2.我们在使用文字方面比使用行为方面更加熟练,而且熟能生巧,因为
在信息交流中文字通常比行为更重要,当要求人们描述当天的后动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文字描述。
3.在信息交流中文字比行为更重要的事实使得人们更多地去注意他们
说的内容而不是行为。
4.人们不可能让行为保持沉默。比如在接受审讯的时候,警察对于情况
了解得非常详细,而犯罪者必须给出不一样的说法,在言语上他有时间来考虑怎么应付尴尬的场面,但行为上会立刻表现出来短暂的缄默。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并且人们的说谎技巧也在不断提高。不管人们说谎的目的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都是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适应性,这也使
得人们在办事、工作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圆滑。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能够说谎又给人们带来不良的情绪,如有些人会应为说谎而惴惴不安、焦虑、自责、懊恼等。所以更多时候说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自身而不是对他人的。
第三篇:浅论说谎心理及行为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经济学院班 级:金融4班 姓 名:张森学 号:201041632223
课程论文题目:浅论说谎心理及行为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浅论说谎心理及其识别
学生:张 森
摘 要: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微表情;说谎心理;说谎行为;欺骗;线索
前言:从古至今,无论国界,说谎是与欺骗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人皆诛之的不道德行为。然而抛开伦理的评判,没有人会否认说谎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说一些善意或恶意的谎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不同,在司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领域,对当事人陈述真实性的识别则关系重大。陪审团和法官对各方陈述真实性的判断会决定一个人有罪还是清白;侦讯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真实性的判断会关系司法的公正;医生对患者病情自述真实性的判断则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始终都是与人们对说谎的识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说谎行为存在的意义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12岁的儿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来控制他们的语言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生活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是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二、说谎时的心理及说谎人的“微表情”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社会行为,据统计,一般人每十分钟的对话里就会撒三次谎。说谎的内容多是与情感和感觉相关的,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说谎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80%以上的谎言和自身相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而说谎,以防止他人情感上受到伤害或避免他人尴尬、焦虑。说谎者的自我感觉表明:和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令人不快的,也会破坏双方的亲密关系。说谎者通常会避免与对方面对面的沟通,而选择电话等其他间接的交流方式。有关性别组合的分析表明:女性之间交往时倾向于彼此认可,和睦相处,更看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实,她们和女性交往时,出于自身和对方的考虑而编造的谎言几乎对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组合。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目前微表情的定义并不完全明确。“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克曼的定义,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根据说谎时所经历的不同心理过程研究对应的线索,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整体唤起水平。与说真话的人相比,说谎者可能会经历较高的整体唤起水平。具体表现包括:瞳孔更大、眨眼频率增加、更多的断句、更尖的音调等。(2)说谎
时的情绪体验。说谎者可能会因说谎而产生负罪感、因担心被揭穿而感到害怕、还可能会因为说谎的挑战性或成功而感到兴奋。比如有负罪感或感到焦虑的人,会显得不安,而且,他们会愿意选择间接的沟通方式以避免面对面的沟通,或减少对视。(3)谎言的认知负荷。与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行为上表现为:应答前的间歇时间较长、停顿较多、用以辅助表达的手势动作减少,等等。(4)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试图控制。说谎者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反过来会成为背叛自己的线索。
一般来说,长时段的表情——有的长达十秒左右或更长,通常约五秒,差不多都是假的。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情都不长,除非情绪达到了极点,如欣喜若狂、怒气冲天或悲不自胜等,此时真正的情绪表情在脸上顶多停留几秒种。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面部表情也很少能持续那么久。在表情出现与消退的快慢上,并没有怎么样就是说谎线索的硬性规定。但惊讶例外,真正的惊讶,出现、持续与消退都很短暂,为时不到一秒。
假设有人在生气,说了一句“我真是被你烦死了”,生气的表情若是在话讲过后才出现,大可断定表情是装出来的。但若在讲话同时,甚至话还没讲之前,表情已经出现了,真假就比较不容易断定。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之间的相对顺序,回旋的余地更小,再假设那个被烦得要死的人在生气,并重重捶打桌子,如果生气的表情是在捶打桌子之后才出现,同样可以断定是装出来的。事实上,任何与肢体动作不同步的面部表情都很可能是说谎线索。
但是,并不是所有说谎的人都会产生微表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撒谎,并且撒谎的频率非常高,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谎中并不会出现微表情现象,人们只是在说一些跟自己利益高度攸关的谎言时,才常会出现微表情。但是通过微表情进行是否撒谎检测,其准确性究竟有多高,还有待研究。
三、结束语
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并且人们的说谎技巧在不断提高,不管人们说谎是出于利己或利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适应性,这也使得人们在办事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圆滑。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说谎又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有些人会因说谎而心理惴惴不安、自责、懊恼等。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说谎所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
参考文献;
第四篇:行为心理学_读心术
行为心理学_读心术
篇一:行为心理学--教你读心术.txt
一、10个万能谈话技巧
二、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三、十种心理效应
四、TA是否撒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TA为什么撒谎。
一、助你成功的10个万能谈话技巧
1。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问题,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2。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句型:我马上处理。
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名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迁怒到你头上呢!3。表现出团队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安琪想出了一条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好计,你恨不得你的脑筋动得比人家快;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方法如下:趁着上司听得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在这个人人都想争着出头的社会里,一个不妒嫉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此人本性纯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4。说服同事帮忙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有件棘手的工作,你无法独力完成,非得找个人帮忙不可;于是你找上了那个对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怎么开口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的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汤,并保证他日必定回报;而那位好心人为了不负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通常会答应你的请求。不过,将来有功劳的时候别忘了记上人家一笔。
5。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句型:让我再认真的想一想,三点以前给您答复好吗? 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本句型不仅暂时为你解危。也让上司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头很用心,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启齿。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6。智退性骚扰句型:这种话好像不大适合在办公室讲喔!如果有男同事的黄腔令你无法忍受,这句话保证让他们闭嘴。男人有时候确实喜欢开黄腔,但你很难判断他们是无心还是有意,这句话可以令无心的人明白,适可而止。如果他还没有闭嘴的意思,即构成了性骚扰,你可以向有关人士举发。
7。不着痕迹的减轻工作量句型:我了解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能不能先查一查手头上的工作,把最重要的排出个优先顺序? 不如当下就推辞。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然后请求上司的指示,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不着痕迹的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话,有些事就得延后处理或转交他人。
8。恰如其分的讨好句型:我很想您对某件案子的看法?? 许多时候,你与高层要人共处一室,而你不得不说点话以避免冷清尴尬的局面。不过,这也是
一个让你能够赢得高层青睐的绝佳时机。但说些什么好呢?每天的例行公事,绝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被搬出来讲,谈天气嘛,又根本不会让高层对你留下印象。此时,最恰当的莫过于一个跟公司前景有关,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问一个大老板关心又熟知的问题,但他滔滔不绝的诉说心得的时候,你不仅获益良多,也会让他对你的求知上进之心刮目相看。
9。承认疏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满句型:是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 犯错在所难免,但是你陈述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上司心目中对你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你看起来就像个讨人厌、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却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
10。面对批评要表现冷静句型: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
自己苦心的成果却遭人修正或批评时,的确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不需要将不满的情绪写在脸上,但是却应该让批评你工作成果的人知道,你已接收到他传递的信息。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刚愎自用、或是经不起挫折的人。
二、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19.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20.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表示想划清界限;
21.瞳孔放大:害怕,愤怒,性欲;
22.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三、每日心理学——有助生活的十种心理现象!(品质提升)
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1、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 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 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2、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 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 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 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4、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 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6、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 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7、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8、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 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9、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 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10、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四、重要的不是TA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行为心理学研究的结论: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同理,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篇二:心理学与读心术基础知识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
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
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
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
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
达相反的情绪。
在机场排队的人群中 辨认出恐怖分子,是应用察觉“微表情”能力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也能帮助我们。如果我们错误的理解“微表情”的 含义,我们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互相信任。如果理解了“微表情”,我们就能
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很多表情及其表现的情绪都是很常见的,因此大脑能够搜寻
并理解这些面部信息。
同样,当情绪有变化时,我们的面部也有种奇特的习性,能做出相应的表情,有
时这不需要我们具备知识,或是有意为之。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
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微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
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售货员的笑脸里可能闪过一毫秒轻蔑的嗤笑,停车场里表情严峻向你走来的人
可能会突然闪现恐惧的表情。
虽然我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我们对别人表
情的理解。
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我们就
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
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
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人类主要拥有至少七种表情:
1.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纹,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2.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3.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4.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5.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6.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7.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第一集:
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测试说谎
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看左边,回忆,真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4、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他的手部首先冰凉。
5、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6、真相和快乐不可兼
得。
7、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
在说谎。
8、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
表情转瞬即逝。
补充:
9、眨眼睛就是真情
10、瞳孔放大代表有性欲 哈哈
11、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
2、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
13、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
谎
第二集:
1、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
2、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3、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
4、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
5、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
6、如果可以,选择观察,让别人来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而避免分心。
7、没有预谋、只有一次、并且无其他暴力行为的强奸行为,一般都是罪犯为
了证明自己力量的男性主义崇尚者。
8、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 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
mouth shrughands shrug
9、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这句话同第一集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一样,太精辟了)
补充:
10、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
11、吃安定可以减少情绪起伏额
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
在说谎,这个根本没有发生。
第三集:
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
2、在学校里,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研究by福斯特
3、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
来的。
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
不是在撒谎。如:回忆高度时把100000英尺改为100500英尺。
5、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
6、如果没有合适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上一集的不要让事
实妨碍真相,呵呵。)其实还有一句,既是在说假话,又不是在撒谎,那就是当
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
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
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
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
承认任何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
10、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
第四集:
1、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控制不了的。并
且和国籍没有关系。
3、几乎所有的婚礼上,都交织着香槟和怨恨。
4、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
5、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
6、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
7、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
事实,肢体则完全跟不上。
8、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
满敌意。8 1.单肩抖动------不自信。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12.瞳孔放大-----恐惧。13.话语重复 声音上扬-----撒谎。14.肢体阻抗 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 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 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2 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篇三:心理学与读心术基础知识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 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 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 达相反的情绪。在机场排队的人群中 辨认出恐怖分子是应用察觉“微表情”能力的一个极端的 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也能帮助我们。如果我们错误的理解“微表情”的 含义 我们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互相信任。如果理解了“微表情”我们就能 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很多表情及其表现的情绪都是很常见的因此大脑能够搜寻 并理解这些面部信息。同样当情绪有变化时我们的面部也有种奇特的习性能做出相应的表情有 时这不需要我们具备知识或是有意为之。“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微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 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售货员的笑脸里可能闪过一毫秒轻蔑的嗤笑停车场里表情严峻向你走来的人 可能会突然闪现恐惧的表情。虽然我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我们对别人表 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我们就 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 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人类主要拥有至少七种表情 1.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纹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2.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3.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4.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5.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6.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7.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第一集
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测试说谎
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看左边 回忆真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4、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 他的手部首先冰凉。
5、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6、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7、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 在说谎。
8、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 表情转瞬即逝。
补充
9、眨眼睛就是真情
10、瞳孔放大代表有性欲 哈哈
11、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
12、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
13、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 谎
第二集
1、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
2、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3、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
4、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
5、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
6、如果可以选择观察让别人来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而避免分心。
7、没有预谋、只有一次、并且无其他暴力行为的强奸行为一般都是罪犯为 了证明自己力量的男性主义崇尚者。
8、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 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mouth shrughands shrug
9、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这句话同第一集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一样太精辟了
补充
10、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
11、吃安定可以减少情绪起伏额
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 在说谎这个根本没有发生。
第三集:
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
2、在学校里越受
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研究by福斯特
3、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 来的。
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 不是在撒谎。如回忆高度时把100000英尺改为100500英尺。
5、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
6、如果没有合适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上一集的不要让事 实妨碍真相呵呵。其实还有一句既是在说假话又不是在撒谎那就是当 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
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 就会出现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
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 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 承认任何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
10、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第四集
1、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 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控制不了的。并 且和国籍没有关系。
3、几乎所有的婚礼上都交织着香槟和怨恨。
4、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
5、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
6、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
7、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 事实肢体则完全跟不上。
8、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 满敌意。8 1.单肩抖动------不自信。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12.瞳孔放大-----恐惧性欲。13.话语重复 声音上扬-----撒谎。14.肢体阻抗 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 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 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2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行为心理学_读心术》
第五篇:读《说谎心理学》有感以及心理学名词提问
读《说谎心理学(ALDERT VRIJ著》有感
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综合了西方最近二三十年来所有关于谎言以及谎言识别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操作性很强的测谎方法和技术的介绍,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书。全书按内容分为几大部分:
一、说谎的社会心理学。
二、非语言行为与欺骗。
三、欺骗的语言特征。
四、专业测谎。书中举了大量的范例,引用了详尽的实验数据,很专业的对这些范例和数据进行了评价和总结。这让我觉得心理学确实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一门科学。
对于谎言,有很多人给出过定义,书中也都提到过,作者经过总结和提炼,给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描述:一种成功或不成功的有意的尝试,没有预先警告,使另一个人产生一种沟通者自己知道是错误的信念。这个定义包含了几个说谎的基本特性,首先它是有意的,其次说谎者也知道传递的信念是错误的,而且说谎者也确实想要对方接受这个错误的信念。
说谎,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的而且有时候是必须的一种行为。首先我们得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接纳谎言,容忍它的存在,并辩证的看待谎言。犯罪者可以通过谎言逃避责罚,这是不好的;一个在外拼搏的儿子对父母谎称自己适应现在的生活,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这是好的。所以对于谎言,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说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关键是看人怎么用它。
对待谎言我们的行为是很复杂的,有时候我们想知道对方是否说谎,比如母亲想知道孩子是否偷吃了糖果。但是送朋友礼物的人很多时候却并不想知道朋友说喜欢这个礼物是不是在说谎,从而避免尴尬。因此,我们要想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一定要辨别谎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通过谎言掩盖真相,让自己和他人都生活的更好。
那么,说谎如何辨别,说谎者又有什么特征,我们是否能掌握测谎的技术,是否某些特定的人如警察能更加敏锐的识别谎言呢?这正是这本书里着重讲的内容。人们说谎的情景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因此即使是再大量的实验也不能完美的揭露说谎者的特征,但是某些特征却能给我们识别谎言有一定的指导。欺骗时,根据内容来分可分为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人在说谎时,可能造成不同的情绪,如兴奋,慌乱,从而影响说谎者的行为;内容复杂化,因为说谎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思考,认知负担增加,可能造成说谎者口吃或者停顿时间过长;尝试控制,因为害怕暴露谎言,而极力的避免出现某些容易引起人怀疑的动作,从而可能表现出动作僵硬等情况。以上三个方面共同影响着说谎者的行为,它们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而且与正常的行为相同,如一个人也可能因为正常的恐惧而表现慌乱,因此光以某种行为,如口吃、手脚发抖僵硬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说谎并不是可靠的。而语言方面,说谎者也因上述三个方面而表现出如语言过多、过少,或者混乱的状况,但同时又有可能因为紧张等因素导致同样的症状。但总体来说,因为语言更加直观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核实其内容,所以语言更能作为测谎的有效依据,在法庭上可作为受认可的说谎证明。但是因为个体差异,说谎者的表现也大不相同,这也让谎言的识别更加缺乏标准化。
书中的研究也表明,警察实际上并不比常人更能识别谎言,他们对谎言的识别率甚至低于常人,因为他们判断谎言的依据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识别能力,导致他们在识别谎言时甚至更容易被有经验的说谎者欺骗。看来我们平时的一些观念确实有点想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验方法,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应用和发展方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谎言和说谎行为。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确使用和看待谎言,让生活更加和谐美满。心理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科学,这本近300页的书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却给我开启了一扇崭新的门,今后我会看更多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它们确实有趣而且实用。
问题
1、你是如何看待谎言的,你经常说谎吗?你认为说谎都是不好的吗?
无标准答案
2你是如何识别谎言的?你识别谎言的能力强吗?
无标准答案
3、一般来说,有效的沟通包括哪几个方面?
倾听 核对 接纳 拒绝 表达 身体语言
4、当压力来临时,我们可以从那两个方面入手减少压力?
针对情绪 针对问题
5、如何建立自信?
一、树立自己的目标。
二、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做事要有计划。
四、不要轻言放弃。
五、学会自我激励。
6、你的交际圈分为几个层次?你觉得是否完整吗?你想做出什么改变?
无标准答案
7、生活之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当你和别人意见不合时,你该怎样处理?
无标准答案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2、行为顺从
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3、信念偏见
在演绎推理中,不管结论的实际效度如何,接受可信结论和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
4、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5、.知觉
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