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高考语文教育创新永恒的课题
语文教育创新:永恒的课题 摘要: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知识创新对人们运用母语读写听说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理论研究要创新,第三,教学实验也要创新;希望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教育观念;理论研究
一、从创新视角反思百年语文教育
在世纪之交,语文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近两年来,“圈外”人士的批评相当尖锐,促使“圈内”同仁认真反思。各地报刊发表数以百计的文章,谈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本文从创新的视角反思语文教育,并提出几点想法,与关注语文教育的方家讨论。
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其发展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母语教育又是教育中最敏感的,常常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改革母语教育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本世纪的历史难题。
教育学专家指出: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史上、有过四次热潮,两度曲折。(1)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废科举兴学堂,个别教学变为班级授课,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仿效,形成了第一次热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
(2)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多,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形成了第二次热潮。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3)1949到1956年。学习和推行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形成第三次热潮。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狠批凯洛夫,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了不小的负效应,是一个小曲折。(5)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是一次大破坏、大曲折。(6)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教育重获生机,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第四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从上面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出:本世纪的中国教育学步履蹒跚,是在摇摆之中前进的。语文学科教育百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教育学的历程大致吻合。(1)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各级学堂均设“读经”科,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和师范学堂设“中国文学”科,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科的正式诞生。辛亥革命后,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规定“国文要旨,在于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这些规定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是自由发表思想、培养文学兴趣和启发智德的工具。1915年袁世凯复辟后恢复“读经”,倒台后“读经”随之废止。(2)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21年实行新学制后“国文”读本改为“国语”。30年代复古派借救亡图存,再掀读经波澜,广东、湖南军阀明今读经。这时文化界、思想界对民族传统已有较为辩证的认识,一方面反对完全读经,一方面重视了国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课文重新获得了适当地位。(3)新中国建立前夕,国文、国语科改名为“语文”。50年代,前苏联专家普希金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4)1958年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5)“文化大革命”十年,语文教育更成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工具,读的是毛泽东语录,写的是“大批判文章”。(6)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得到恢复、发展,但“标准化考试”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成为近年语文教育讨论中争论最多的焦点。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在前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空前活跃,思想比较解放,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正确观点,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出多种教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代青年教师正在成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容抹杀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教育提出了新使命,作为教育基础的语文教育首当其冲,势所必然。当前的语文教育状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原因相当复杂。从创新的视角来反思,我认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世纪以来,常常在“崇洋”与“复古”之间摇来摆去,我不准自己的位置。学赫尔巴特,学杜威,学凯洛夫,学普希金,学布鲁姆,常常丢掉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说到“返璞归真”、回归传统,又拒斥现代教育思想,贬低国外经验。二十多年来,语文教育在科学化、中国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但进展不能算顺利。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究其原因,客观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告诫我们: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借鉴外国是为了创新。古代教育家解决不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问题,外国的教育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汉语文教育问题,国外人士也不能代替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因此,还得我们自己解放自己。
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
如果说高等教育主要承担知识创新的任务,那么,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造素质为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品德、创造美感及创造技能技法。
当前中小学创造教育的模式主要有:(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2)开设专门的创造训练课;
(3)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4)实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5)创办专门的创造学校或发明学校。我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这种形式不论在设施现代化的城市学校,还是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只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作指导,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而普遍地经常地实施。它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却可以对一代受教育者终身起到潜在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倡导。
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汉文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母语,就像母亲的乳汁、温暖的怀抱哺育了炎黄子孙,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保存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新的世纪,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对外交际的有力工具,在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必将在国际互联网上逐渐成为强势语言之一。因此,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就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语文素质是创造素质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创造活动的必备条件。创造的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二是间接接受前人经验。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通过阅读,从前人的创造成果中受到启发,进而思考、探索,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整个创造过程中,都离不开听说读写活动。广泛深入的阅读,使创造思维得以萌发、酝酿、丰
富,为创造成果的诞生准备条件,据国外统计,科研人员在一项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课题时间的50.9%。可见学会高效地阅读(包括文字阅读、屏幕阅读、网上阅读),已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当代的创新活动,大都需要许多合作者同心协力去完成,在创造过程中,通过交谈碰撞出创造思维火花,经过争辩找到最佳方案,是创新活动的普遍规律。听懂别人的意见,说清自己的看法,也成为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而当一项创造成果诞生之后,如何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阐述它的意义,使之得以传播、应用,则是对交际和写作能力的考验。总之,知识创新对人们运用母语读写听说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当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上述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人没有学会高效阅读,不善于口语交际,也没有学会用书面语顺畅地表情达意。二是标准化考试的唯一答案,限制了多向思维,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下面的例子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一个10岁的男孩随父母到美国,老师要他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业”会今我们的许多高中生瞠目结舌,家长们也未必能完成。但这个孩子天天从图书馆背回来一包书,过了几天,居然在电脑上打出了一本小册子,长达二十多页,题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分章分节,文后还列出了参考书目,俨然像一篇硕士论文。(见杨东平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这类带有挑战性、能激发孩子创造热情的“作业”,在美国、欧洲甚至日本并不罕见。相比之下,可以发现我国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正在于不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阻碍了他们创造精神的发展。
其实,语文教学培育创造素质有许多方便的途径,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首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数百篇古今中外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作者大多是富于创造力的一代杰出人才,了解其创造成果,有利于培养创造意识。其次,许多文章的内容至少在当时当地是新颖的,甚至今天仍然能读出新意。理解作者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创造精神。第三,欣赏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视角,得出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体会,有利于
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美感。第四,文章、作品贵在创新。课文思路、结构丰富多样,语言风格各具丰采,学生可以从中借鉴创造技法,培养创造个性。第五,中小学生作文虽是“习作”,却无疑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给中小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由创造的空间,我相信我们中小学生也完全能写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之类的“作业”!
关键在于,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下决心把孩子们从“解题机器”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成为热爱母语、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母语的一代新人。
三、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原地踏步,自身要不断创新。
1.教育观念要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
学制度。”语文是民族的根,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主要学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的影响尤其深远。所以要把是否有利于培育学生创造精神作为衡量语文教育成败的一条重要标准。
2.理论研究要创新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目前许多基本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或者没能指导实践。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其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借鉴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众多同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十年前我不揣冒昧,从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列举了教育哲学,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阅读学、写作学、学生学习方法、语文教师素质,考试方法等十多个研究课题(《期待着理论研究的突破》,《山西教育》1990年第9期),希望“有权、有识之士来牵头,加强总体规划,形成研究系统”,“减少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填补研究课题的诸多空白,改进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率”(《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际》,《山西教育》1991后第4期)。近10年来,许多课题的研究有了进展,但时至今日,中学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自发的、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封闭状态,没有形成自觉的、有组织的、整体协同的开放系统。一些本来应该由国家承担的重大课题,不得不由少数有志之士勉力支撑。近年圈外人士纷纷指责语文教育,也许正因此授人以柄。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应该关注并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东北师大朱绍禹教授曾开列同语文教育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哲学、思维、语言、文学、教育、心理、社会七个领域的52门学科(《语文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本文限于篇幅,仅略举数端,为亟待解决者:
(1)语文教育性质。近期的论争已有两三年。从创新教育的视角看,语文是记录、交流、传播创新成果的工具,而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文素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的内涵究竟有哪些?主要有三种理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圣陶先生有过权威的解释:“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确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的文章。近年对语文教育的批评中,圈外的部分人士往往混淆了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区别,要把语文教育变成单纯的文学教育,从而取消文学以外的文章教育,削弱语文教育的社会应用功能,其实是行不通的。80年代初以来,以狭义文章(非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学”兴起,明确了文章学是语文学的主要分文学科,探讨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关系,认为语文学包括口语学和文章学,口语学下分听和学——听话教学和演讲学——说话教学,文章学下分阅读学——读文教学和写作学——作文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但还未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3)语文知识体系。这里仅说语法知识。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诞生于1898年,其开创之功已载入史册。但它全面模仿西方拼音文字的语法体系,让非形态语言的汉语削足适履,从一开始就与中国语文传统发生冲突,虽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三次革新,仍与汉语格格不入。中学的汉语教学虽几经调整,仍难走出困境,以至有“淡化语法”之举。80年代后期“文化语言学”兴起,使汉语研究回归汉语本体。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开拓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
(4)语文能力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即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已基本取得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语文能力?仍众说纷纭。1997年语文
高考《考试说明》首次把“语文能力”划分为五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这是语文教育评价科学化的尝试。但这种划分,显然从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六级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脱胎而来。笔者认为,为“语文能力”分层分级的思路是对的,但上述五个层级并非“语文能力”,而大多是通用于各学科的“思维能力”或“一般智力”,“鉴赏”一项至少也适用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我们认为,“语文能力”应该指读写听说的能力,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才是语文学科独具的个性和独自承担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能力训练分解为48项要求,是一次历史性进步。但具体描述多,理论概括不够,显得细碎而缺乏提炼。试验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初中的基础上列举了18项能力要求,仍然概括不够。以阅读能力为例,目前尚未取得共识。阅读学研究认为,阅读能力的纵向结构可分为认知、理解、鉴赏、创造等层次,横向方面联想、想象、记忆、筛选等能力贯穿每一个层级。其核心是理解,又可分为若干操作技能。这种研究思路可以进一步探索。
(5)文学教育。应改变对课文单
一、刻板的评价,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审美空间。
(6)语文教学评价。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法上应关注脑科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进展。
上述研究需要借鉴社会学、创造学、心理学、脑科学、文章学、阅读学、美学和教育侧量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与语文教学实际相结合,生搬硬套是无济于事的。
3.教学实验要创新
全国中语会申报的“九五”课题立项并取得进展,全国中语会教学实验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展了活动,将为语文教学实验提供范例和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育就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个新课题,也是永恒的课题。语文教育创新,重在发展和建设,希望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J],教育研究.1998,(12).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
[4]王钦韶.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7.
[5]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曾祥芹,甘其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曾祥芹,甘其勋.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沈政.脑科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8).In the modern time, mainl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shan steel industry is the speed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upstream, but also face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energy, raw material cost, continuously high indirectly lead to cost pressures in iron and steel
第二篇: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在于教育。我们目前的教育系统是属于“遗传”性的,把知识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与创新教育相距甚远。如何促成从遗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移,我初步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并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首先,没有自主意识,个人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而在另一方面,现代大多数创造性设想的实现都得依赖集体合作。因此,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自主意识又有合作精神。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有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方面的特长,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阿波罗13号飞船脱离故障而重返地球的事件在美国被作为合作精神教育的典范。日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方面有特到之处。比较而言,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很弱。原因何在?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需要一个比较民主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国外学者认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一定的社会秩序的反映,比较民主的社会就会有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然而,我们却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的社会从总体上正朝越来越开放和民主的方向发展,但在许多中小学的课堂生活中,教师专权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学生几乎被完全剥夺了提问和表示异议的机会。有些教师不但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在家长会上也变成了凌驾者。因为家长们把培养孩子成功的期望变成了对教师的企求,教师们因而获得了凌驾者的资格(诚然,教师本身也有万般苦恼与无奈,恕不在此展开)。另一方面,家长们在妨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形成方面也难辞其责:将自己的独生子女捧为家庭小皇帝,造成孩子们的孤傲个性;对子女前途的过高期望而不惜代价为孩子作万全安排,令孩子身不由己,这种矛盾的处境不可避免地会使孩子产生心理扭曲,形成逆反心态。
我们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方面曾经是比较有效的,但现在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将来把子女送进大学,家长们把孩子过早地推向了剧烈竞争的无情轨道。尽管我们的教育在形式上仍然是集体主义的,但骨子里早已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激烈竞争,许多学生变得不愿与同学合作与交往。这种形式和内容的不统一意味着虚假,而虚假的环境无疑会极大地损害孩子们的心灵健康。
如上所述,我们的孩子就是生活在这样带有多重极端矛盾的环境中,他们稚嫩的心灵能够承受这么多这般大的压力吗?我们必须大声疾呼:还孩子以自主,让他们学会合作。
2.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改革
我们现有的教育系统擅长于知识传授,有人甚至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进行信息和数据资料的灌输,连知识灌输的水平也达不到。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者之间存在着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某些属性的符号描述,信息是具有一定组织的数据,知识是信息与情境相结合的精神产物,智慧则表现为一个人能够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个具有较高智慧的人应该具备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依赖于从课程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的;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这三类思维的整合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造潜能。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系统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性思维方面较强,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很弱,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近乎无能。这是因为,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许多教师被
迫变成疯狂的教学机器,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料,根本无暇考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理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方面进行系统又全面的变革。在教育制度上,可以允许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学校在一定的法规约束下自主办学,并通过改变考试办法来影响教学过程;在教育观念上,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理论上,将客观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削减那些难度过大和内容重复的部分,由单科分立和高度抽象变为多科整合和情境相关;在教学方法上由直接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有机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3.推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电子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其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指出,目前许多学校应用多媒体CAI时,普遍的做法是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索缚。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其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在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许多经验和教训。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他说:“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国际互联网(Internet);确保每一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
在1996年1月所作的国情咨文中,他又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迎接信息社会对于教育挑战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政府组织了几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例如由教育部发起的“明星学校”计划(1988-97年)使6000多所学校连通信息高速公路,并开发了30多门完整的信息化课程;由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全国学校网络试点项目”(NSNT)
涉及153所学校和95个其它组织,联合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改革试验。据资料,到1996年,美国中学已达到平均九人一台微机,而期望的标准是五人一机;在全部中小学中约有65%的学校实现了联网,但连通了Internet的教室只占14%,说明要完全实现2000年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为此,美国政府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了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于1977年3月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提供建议。主要建议可以概括如下:
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计算机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K-12课程,以提高各学科教育质量为目的。
2.强调教学内容与教法的改革,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高阶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
4.保障实际投资,至少将全国每年教育开支中的5%(约130亿美元)用于教育技术。
5.保证平等使用技术,全美国学生无分地区、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人人得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权利。
6.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建议将中小学教育经费的0.5%(约15亿美元)用于进行旨在提高K-12教育效率与费用效益的研究。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计划也已开始启动。国家教委于1996年拟订了一个关于1000所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试点项目的五年计划,至今已有其中近半数学校建成了校园网,每校平均装备微机百余台,大多包括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学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建设内容。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有许多学校从多种不同渠道获得资助,自发地提前进入教育信息化行列。然而,这些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投资方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和教师培训。按照欧盟国家的经验,教育信息化项目一次性投资在硬件、软件、培训方面大约各占三分之一,长期的应用开发和维持则投入更多。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上面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几点个人之见。值得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如果每一代人只会继承而不会创新,民族何能得以发展与腾飞?可惜,我国的教育传统长期忽视了这一主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越显问题凸出。现在我们开始重视创新教育,虽然谈不上及时,但仍然不失为明智。
从遗传型教育到创新型教育是教育观念与形态的重大改变,而教育观念与形态属于文化范畴。一种新型教育文化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不能用短促突击的办法来搞一个短期的创新教育运动,而应该将它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来对待。要通过整整一代或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使创新教育的观念渗透到全体教育者和广大民众的心灵中。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指望通过创新教育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创造家。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学会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自学能力,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也就是使他们首先成人,这适合于多数人的实用目标,而且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欧盟组织在??年推出的关于“建设一个知识型欧洲”的行动纲领中,将技艺培训之类的实用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一项名为“达芬奇计划”的工程加以实施。我们在提倡创新教育的时候应该重视实用教育,在进行实用教育时应该不忘创新教育。椐此,我们提出“以创新教育为纲,以实用教育为本”的思路,作为引玉之砖,未知妥否?
第三篇:如何面对高考
首先我要说明我不时专业解压人员,我只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谈谈我当时的感受和参加工作之后在回想当时的看法吧。
参加高考会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这是很正常的,除非你不是一个正常人。如何调整与放松这是很重要、比我们爬在哪里多专研几道数学题要有用的多。当然这些话每一个老师在高考钱都会这么说,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没有多大作用。后来我自己想了几个办法希望能对广大莘莘学子有锁帮助吧。
首先,你先要轻视它,不就是一场考试吗,呵呵,现在这个时候,看笔记要比做题有用了,如果你怕闲下来了而忘了题感的话,多做一点你感性趣的题,比方说你的英语不错,做两套比较容易一定的试卷,这样你就感觉我的水平还行,大不了高考的时候比这难点,多丢几分而已。
然后,就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了。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凡凡也不错,我们不一定能够考出家人、朋友都满意的分数,但是我们要对的起自己。看到父母为我们忙东忙西,多对他们笑笑、关心关心他们,先给他们解压,他们吧那么紧张了,你可能也回被带回自然。
第三,想想自己有多少同学没有我们这么幸运闯关到这里,想想还有很多同学成绩不如我,我看过一句话说:直到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才直到穿鞋是多少幸福。大概就是之歌意思。
第四、我感觉这是我当时能放下的最大原因,就算我考不出理想成绩,我改怎么办,我可以在复读一年、可以出去打工啊,帮家里挣钱啊。大不了多受几个白眼,总之多想几个退路,只要这个想通 了,你就真的放下了。
第四篇:创新是教育管理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教育管理的永恒主题
平邑县地方镇中心校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是创造性的工作,创新是教育管理永恒的主题。我们地方中心校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吸纳新理念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管理之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确立了以下几个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以人为本就是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教师是通情达理的,教师是自尊自重的,我们尽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尽量做到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过、帮人之难。让每个教师认识到领导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就是他们的贴心人。工作中尊重教师的选择,让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的重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师德自我完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我们积极向党委政府要求,利用三年时间全部偿还了以往拖欠的教师工资50余万元,按时发放了取暖费、防寒费、独生子女费,每学期按时兑现班主任奖及教师综合评估奖。钱虽不多,但这是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和肯定。由于对教师的理解、尊重、关心、宽容,教师工作的开心、舒心、热心、尽心。
2、扬长避短理念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千方百计把每个教师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学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我们提出教育就是要提升教师,成就学生,影响家长。三为一体,形成合力,创造理想教育、成功教育。让每个人彰显个性和灵性。是牡丹就让它绽放富丽堂皇的本色,是玫瑰就让它保持尖锐泼辣的性格,是小草就让它用翠绿装点大地。
3、科学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绝不是科学。老庄哲学提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就应该大道至简。抓住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用最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追求管理的最大效益。
二、管理新体系
日月星辰都有自己运行的轨道和规律,管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管理体系分成三个系统:一个是管理系统,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设置了管理正常运行的轨道。一个是动力系统,对教干教师的评估和奖惩,为学校管理安装了加速器。全镇的教育教学工作沿着预设的轨道在加速器的推动下运转起来,动力越大,运转速度越快,管理质量就越高。一个是监督系统,民主监督,时刻监测工作运转状况。
1、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六个规范的管理。
(1).规范校园管理:要求校园做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设显性的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2).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做到学高身正。以高尚的人格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指导帮助学生,以拳拳爱心去关爱学生,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目标。
(3)、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优化教学过程。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4)、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加强德育,用《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守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立生活习惯,环保卫生习惯,为学生终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5)、规范财务校产管理:收的合理合法,支的清楚明白,开源节流;管好用好图书仪器、电教设备,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物尽其用的目标。
(6)、规范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财务档案、学籍档案、义务教育档案、教学工作档案。学校管理有据可查,有证可考,真实反映学校的发展轨迹。
学校管理不是喊口号,一阵风。我们的规范化管理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周而复始的。让“六个规范”牢牢地扎根于每个教干、教师、学生的脑子里,成为学校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育的命运就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中。
2、动力系统:
(1)科学评价校长和教师工作:把六个规范管理纳入评估体系,作为评价教师、班主任、校长主要指标。科学公正的评价是调动广大教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用足用好评估成绩:教干教师评优树先、晋级晋职、纳新提干、奖金兑现均按评估成绩。每学期评估成绩揭晓后向全社会公布,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接受社会监督。
3、监督管理系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法治,取消人治。制度制定、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综合评估都有教师代表参与,由于公正、公开、公平,教师心悦诚服。
三、教学新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我们的教师如果再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种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方法,送走了一届学生又迎来了一届学生,像驴拉磨一样转了一圈又一圈,再看看还是原地踏步走,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教师要研读新课标,学习新理念,采用新成果,改革自己的教学。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验。
1、语文综合改革实验:我们在解读新课堂标的基础上,已经探索出了《快速识字教学法》、《主体式阅读教学法》、《生活写实作文教学法》。实践证明:实用性强,效果良好。今后我们既要大力推广,又要组织攻关小组,不断研究改进,使它更完善,更实用,更科学高效。
2、尝试教学实验: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只有尝试才有创新。它的特点是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实践证明,创造性地应用尝试教学法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曾经一段时间全国上下学洋思,眼下又学杜郎口,他们教改的精髓就是把尝试教学思想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实施“蓓蕾读书工程”:根据市局要求,我们提出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求学生每年阅读量不少于60万字,背诵60篇优秀诗文,名人名言60条,积累成语200个,每月办一期手抄报,养成写日记、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到六年级课外阅读量达300万字,背诵诗文300余篇,名人名言300余条,积累成语千余个,名种习作练笔20余万字。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积累,强化实践,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形成了,语文素养提高了。
四、评价新方式
每个学生都梦想着成功,渴望着成功,他们期待着教师的鼓励和赞誉。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求各学校在评价学生时,采取考查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结束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
语文考查:
一、二年级进行四项考察:⑴、识字:考察学生生字认读率。⑵、阅读:主要考察学生朗读能力,读书讲故事。⑶、写字:要求一年级上学期每分钟8个字,下学期10个字,二年级上学期每分钟12个字,看谁写的又快又好。⑷、诗文背诵,抽查指定背诵的篇目。三、四、五、六年级考察:⑴、考察诗文格言背诵。⑵、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查阅读档案,抽查学生口述读过书的内容。⑶、快速作文,要求学生根据年级不同在30--40分钟内写出一篇作文,当场抽题,当场作文。⑷、手抄报展评。⑸、日记展评。
数学考察三项:⑴、口算:一百道口算题,给学生2分钟时间看能算正确多少题。⑵、笔算:出一百道计算题,给学生五分钟看能正确计算多少题。⑶、考察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英语考察:主要考察单词记忆和口语表达能力。
每学期班级、学校都要评出识字标兵、诗文诵读大王、读书博士、作文状元、明星编辑、小小数学家、小翻译官进行表彰。中心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比赛,上述七个称号各表彰一百名。在评价教师时考察成绩占一定比例。这一举措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运算能力提高了,英语口语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提高了。
考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多一批优秀学生。拿起赏识的武器,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让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这对学生一生成长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让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让我们以奉献的精神,求真的态度,创新的思维,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平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学校创新教育课题阶段总结
学校创新教育课题阶段总结
“链接”创新教育,“刷新”学校形象
——湖北拾十五”重点课题初中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阶段性总结会汇报材料
--县---中学课题组
我校“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是2002年底申报,2003年1月正式启动的,至今已走过了两年半的研究历程。在市教科院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回顾这两年多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现在向各位作汇报,汇报的题目是《“链接”创新教育,“刷新”学校形象》。主要从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创新教育的“落脚点”,谈谈怎样“链接”;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创新的效益里,说说如何“刷新”。
一、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教师的这种精神、意识与能力又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
自2002年底接题以来,我校就
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共识,明确提出了“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阶梯、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把课题研究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把课题研究中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研究口号。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一是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的创新;二是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三是信念,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
1、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力争提升一档品味
在思维上创新
学校能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很关键。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我们觉得过去的办学理念缺少特色,于是将办学理念创新为与教育方针紧密吻合的十六个字。即: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强体为本、成才为上。德、智、体浑然一体,构成办学主体行为。”德”,要修;”智”,要启;”体”,要强,缺一不
可,而”成才”是目的,有鉴于此,我们于2002年底就把当时有着32年办学历史的长冲中学的办学理念作了大胆创新,集中为八个字:修德、启智、强体、成才。
在运行中创新。再好的办学理念不付诸实践不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办学理念?我们主要采用了”三合一”的办法来强化师生的理念。
一是”天天看”——将八个大字的办学理念铸成两米见方的大红烤漆字,高耸在教学楼顶上,醒目、耀眼,师生无时不在关注它、谈论它、践行它。
二是”时时唱”——我们把办学理念写进了《民族兴旺我担当》的校歌。通过对两小节歌词的反复吟唱,强化师生的理念行为。如:毕升故里大道旁,青纱环绕碧罗帐--长冲中学我的向往,长冲中学我的希望--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灯光--莘莘学子书声琅--修德、启智、强体、成才--民族的兴旺,我担当!国家的富强,我担当!并把她作为初一新生进校必学
歌曲,五四或
十一、元旦歌咏的必唱歌曲,艺术人才选拔必测歌曲。可以说,在----中学近2000师生中,第一会唱的是国歌,第二会唱的就是校歌了。
三是”周周讲”——我们规定国旗下讲话内容,无论哪个领导讲话,必须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的八个字来拓展,结合校本实际去生发,并收集整理编印成册,使办学理念的观念意识不仅物化为资料、更内化为行为。
此外,我们还在”校园之声”广播台开辟了”化理念为行动”的专栏,在《山茶花》文学社刊内设置办学理念实践专页。
总之,近两年,我校的办学理念不仅有形可见,有声可听,而且有更多的人在用心内化,努力践行。
2、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彻底消除三个误解
一是科研创新“神秘论”。他们虽然向往上进,也崇尚创新,羡慕别人的成果,同时又觉得创新神秘莫测,高不
可攀,徘徊在创新的门口。
二是创新“冒险论”,他们认为,科研创新是形式,有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