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特殊题型[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0: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特殊题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特殊题型》。

第一篇:诗歌特殊题型

古代诗歌鉴赏

一、特殊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一)、诗论评析题:涉及诗歌特技巧、主旨、语言风格、某联某句的作用等。

1、提问方式:(1)某名人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请结合本诗歌或者某

联某句作简要分析。

(2)前人认为本诗具有“„„”的特点,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答题步骤要点:

(1)运用“诗歌阅读十步法”:题目、类别、作者、注解、意象、诗眼、艺术手法、典故、主旨情感句、背景知识、题干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

旨。

(2)要读懂某名人或前人的诗论的内涵(运用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来解决)。

(3)紧扣诗歌内容,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评语涉及什么内容,就用什么

类型的方式来作答,点面结合,层次清晰。

答题示例

2010辽宁卷《 雨》

①陈与义

②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③④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思维轨迹】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方法,接着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最后阐述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二)、思考探究题:

1、提问方式:(1)诗中的两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

(2)某诗句有人认为A,有人认为B,你同意哪种看法呢?(你认

为呢?)

2、答题步骤与要点:

(1)明确一个观点,不能面面俱到或者模棱两可。

(2)运用诗歌的相关知识,结合诗句来分析,从而证明自己的立场态度。

3、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一观点、二分析(必须分条目)、三总结

答题示例

2010江西卷《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思维轨迹】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不矛盾。①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②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三)、比较评价题: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把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比较评价。

2、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并做简要分析。(4分)

【思维轨迹】本题有两问,第一个问是找表现手法相同点,可以不做具体分析;第二问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情感不同点,然后作答。

【参考答案】(1)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2)前一首绿荷有恨儿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1。

二、实战演练:

1、(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遣怀》

杜甫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1)、清人仇兆鳌说此诗“处处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请以二、三联为例,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进行简要赏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①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②。

[注解]

第二篇:诗歌鉴赏题型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考点综述】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中考的必考考点,一般设2~3题,分值在5分左右,以填空题、简答题为主,兼顾选择题。材料选择上,课内外兼备,名篇居多,以唐宋著名诗人和词人的作品为主;作品主题以忧国忧民、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离愁别恨、思乡念亲等居多。中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1.概括诗词内涵,把握诗词情感。这一考点的关键词是“诗词内涵”,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揭示意图的材料。概括诗词内涵,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诗风、词风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等要素。涉及角度主要有:词句的含义;诗词(诗句)的内容或特点;诗(词)抒发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

2.体味意象意境,感知艺术形象。理解诗歌,把握诗意,离不开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歌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涉及角度主要有: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诗词所展示的画面;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所创设的意境;诗词所塑造的形象及其特点。

3.品味精练语言,赏析经典名句。赏析诗词,离不开对其语言的品味。这类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和锤炼、对句子的推敲和感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之精妙。涉及角度主要有: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中的诗眼;领会诗歌中某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诗歌中写得精妙的语句;剖析整篇作品中打动人心的语句。

4.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诗歌所要表达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某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涉及角度主要有:分析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等。

复习应考时,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不但要熟练背诵,而且要能理解、会运用;对教材上的其他古诗文篇目,也要熟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积累诗词鉴赏的知识要点,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通过训练,强化答题规范,培养正确的答题习惯。

一、炼字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 句意或描绘景象。—— 描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艺术效果。——析意蕴

eg.1、城阙辅三秦 答:“辅”,护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风烟望五津 答:“望”,远望,在风尘烟雾中远望,岷江五个渡口迷迷蒙蒙,“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暗喻惜别之意。

3、造化钟神秀 答:“钟”,聚集的意思,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写出了大自然聚集了神奇秀丽,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4、阴阳割昏晓 答:“割”,分割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开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二、炼句

答题步骤:

1.先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没有相关手法,再看炼字。——明手法/炼字词 2.简述诗句含义或描写的景象。——述含义

3.分析思想感情或艺术效果。——析意蕴

eg.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答:诗句情景交融,把谈论丰年的喜悦和自然之景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答:以“沉舟”“病树”自喻,虽有惆怅,却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达观的态度应对世变,也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忧伤、蹉跎,情感上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这句诗今天也有了新的意义: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会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现在好。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用借代、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火不断,此时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是诗人忧国思家强烈感情的体现。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采用拟人和互文的手法,对乱世离别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景物,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表现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5、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送别诗中独具一格,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摆脱了以往送别诗的伤感、低沉的基调,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不变的情谊,以及作者开朗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怀,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显得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三、描绘图景

解题思路:

1.先看诗中有哪些景象。——找景象

2.分析诗人在描绘景象时运用的修饰词。——析修饰

3.适当发挥想象,用精炼、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图景。—— 绘图景

eg.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找景象:国、山河、城、草木;析修饰: 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草木苍苍。(炼字: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答:(找景象: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析修饰:千、长、落、孤、闭)远望重重叠叠的山关,在苍茫的暮霭中,落日的余晖下,一座孤城的城门紧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答:(找景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析修饰:大、孤、直、长、落、圆)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升起。一条长河映照着夕阳,落日显得格外浑圆。空旷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浑圆的落日,使人倍感孤独。

四、诗歌语言风格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eg.赏析《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的语言风格。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诗人通过“清风”“蛙声”“山雨”等词,以精炼明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村风景图。表达了诗人喜悦之情和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eg.1、请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例,赏析《归园田居》的语言特点。答:本诗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富有情趣。这两句诗写耕作生活,“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叙家常,语言平时不见丝毫修饰。同时,“带月荷锄归”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

2、《长相思》的语言特点。

答:本词韵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

3、请从语言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运用双关的表现手法,语言不露斧凿痕迹,“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蜡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现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

4、请从语言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运用双关的表现手法,语言不露斧凿痕迹,“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现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

五、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即包含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作者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观感情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合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组成的一幅画面,就形成了一种给人凄凉之感的、引人联想回味的意境。

古诗常见意象:

明月—— 思乡离愁 菊花——隐逸高洁 梅花——坚贞脱俗 松柏——坚强傲岸 梧桐——哀愁凄凉 落花——凋零失意 杜鹃——凄凉哀伤 蝉鸣——凄楚哀婉 鸿雁——思乡怀人 杨柳——怨别留恋 红豆——相思情谊 笛箫——孤寂相思 饮酒——喜悦凄楚 风烟——哀怨惆怅 斜阳——哀怨失落 流水——感伤哀愁 登高——相思报国 灯烛——孤寂相思 芭蕉——孤独忧愁 乌鸦——衰败荒凉

六、诗歌的艺术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物:托物言志、借物咏怀(3)事:借事抒怀

(4)史: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映衬、反衬、白描、用典、象征、联想、想象、起兴、抑扬、乐哀、动静、虚实、正侧、点面

直抒胸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小见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托物言志:《己亥杂诗》 《咏煤炭》 借物抒怀:《朝天子·咏喇叭》

起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长相思》(纳兰性德·清)《杂诗》(王维·唐)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化静为动:峰峦如聚 造化钟神秀 山随平野尽

动静结合: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以乐写哀:小桥流水人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春花秋月何时了 其他要点:

1、《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杨柳春”“杨花”同音字的重复,有什么样的效果? 答:回环往复,音节和谐,富有音韵之美。读后既让人感到作者情感的深挚,又不显得深重与伤感。

2、《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衬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对《望岳》尾联的理解。答: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涵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采用对偶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并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揭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或绝处逢生的道路。

5、“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分析。答: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地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6、《诉衷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洲)。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比喻、用典的表现手法,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以及她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或外族入侵)。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全词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诗歌鉴赏新题型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一、(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答:

二、(1)答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

三、(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六、(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匕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毅纹:水中细小的波纹。(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七、(1)C3分、E2分、D1分【C项“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D“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错。E项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2)(示例)①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6分)

答:

八、(1)C3分、D2分、E1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E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2)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九、(1)A3分、D2分、E1分【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末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E“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错,诗人是对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咏史(其二)【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䃅(dī),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全诗前四句起兴,后四句“咏史”,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

十、(1)C3分、E2分、D1分【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D“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错,表达的情感可参见后一题答案。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来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第四篇:诗歌重点题型攻关

诗歌重点题型攻关

一、近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回顾

(一)(06年)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思想感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参考答案]这里以鸦归巢衬托人不能归家,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更显思家情切。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二)(07年)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联系题目“送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②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三)(08年)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长安”借代手法,代指国家、国君)

(四)(09年)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借代。(“珠翠”代宫女)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可联系南通二模“海内风尘诸弟隔”比喻手法)的景象?(4分)[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五)(10年)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 析。(4分)[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 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考情探测

研究江苏的考题发现,内容、情感、表现手法是考查的重点,现再作梳理,希望对学生的能力固化有一定的帮助。

A 都有情感题目的设置,现作分类分析。

(一)情感的概括 旧题链接:(江苏06年)(江苏08年)设题方式:“这首诗抒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

一般规律探寻:①通读全诗,②揣摩题目注释,③抓住核心意象,④领悟感情倾向。友情提醒:

抓住如“喜”“忧”“怨”“恨”“惆怅”“寂寞”“怅”“无奈”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设身处地地考虑彼时彼境中作者可能有的情感,再结合诗句分析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

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题思路:

“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参考答案: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表现什么样情怀? 解题思路:

一看诗中是怎样写琴棋的,写出了什么特点;二是诗中写物,往往要从托物言志的角度考虑组织答案。参考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情感的探究 旧题链接:(江苏07年)(2011南通二模、三模)

设题方式:诗词(某几联、上片、下片)表达了怎样(什么样)的(哪些)(丰富、复杂)的情感?

一般规律探寻:①结合情景关系和情理关系; ②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选用、意境呈现、遣词造句等,发掘作品中相对蕴藉的情感。

友情提醒:诗歌的题目(“寄、送、别”有惜别之意)、注释往往也暗示了答题方向,要充分关注;具体的诗句更要反复咀嚼,把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出来。还要看赋分,4分题一般至少要写出两种情感。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州 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②。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好友参寥僧人的。

②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4分)解题思路:

下片内容丰富,结合注释,逐一体会,能品味出多种情感,一般不会失分。参考答案:

“记取”三句回忆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有留恋之情;两人相处融洽是诗人中稀有的叙述,暗含对友情的珍惜之情;“约它年、东还海道”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借谢安典故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归隐超脱的心志。(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题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都已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对李白那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激都有较深刻的体会,而这首诗恰是和《行路难》同一时期的作品。再结合本诗,无论是“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还是”荣华东流水”,都很容易看出诗人抒发的前途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一句正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参考答案: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三)情感的追因 旧题链接:(江苏10年)设题方式:“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情感,请作简要说明”,或者“为什么说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感情?”或者“有人说,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情感,你是否同意?”

一般规律探寻:①细读全诗;

②着重体会命题者明确的诗歌情感; ③将此种情感带入原诗,仔细对照诗歌当中与该情感相关的字、词、句、意境、注释; ④梳理归类,确定答题重点。友情提醒:问是否同意,一定要先作肯定或否定判断,然后再联系诗歌回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注释中来),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②③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

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 世飘零的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分。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四)情感的变化 旧题链接:(江苏09年)(2011年苏北四市第三次模考,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设题方式:“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者“为什么说某诗(句)感情是有改变的,请分析?”

一般规律探寻:①细读全诗,②对照诗歌当中与情感相关的意境、注释,③梳理归类。友情提醒:一定要说清楚是由怎样的情感向怎样的情感转变的,当然情感的归纳要有根据,根据就是诗歌中的内容。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有变化吗?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有变化,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表达的是诗人闲适自得之情,颈联写雨夜人散,诗人酒醒闻雁,倍感孤独寂寞。诗人的情感由闲适自得转向了孤独寂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分析?(3分)参考答案:

由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到尾联“叹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和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表达寂寞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5分)参考答案: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1分),却触景生情(1分),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2分)。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

【链接——不同类别诗歌常常抒发的情感】

归隐类——官场受到打击,想为国尽力而不得,寻觅自由清静之境;

爱国类——登高怀古,归隐情怀,与朋友忆当年驰骋疆场精忠报国、叹今朝年老体衰、忧国思君伤时;

田园风光类——宁静美的欣赏,农耕生活的热爱,对远离仕途、喧嚣的认同; 登高望远类——思乡怀远,寂寞伤感,感时伤今等。

B 都有艺术手法类题的命制,问表现手法、问表达技巧、问修辞手法等。攻坚策略:

第一步:明确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具体的内涵

(一)表达方式

描写:白描、细节刻画,多感官、多视角、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触景生情(先景后情)借景(即景)抒情(先情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二)表现手法(明确反衬与对比、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反面衬托,对比强调,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修辞手法(明确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第二步:规范答题 1.审清题意。

题目问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只能回答一种,如果有两种以上,从整个句子角度考虑,选择作用最明显的答。(2011南通三模“夸张”手法运用了,但整个句子应该是反衬)

题目没有限定,应该有几种答几种。“哪些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大概念,应从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

题目问了哪种修辞手法,只能从修辞的角度回答,一般比喻、拟人、借代、对比的多,对偶往往最后再考虑进去。

2.规范答题。

一般分三步作答。第一步,指出手法;第二步,对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作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常见辞格的作用:比喻形象化,拟人人格化,对比、夸张给人强烈的感受,借代相关性。

旧题链接:(江苏高考06-09年)(2011南通一模、二模、三模卷)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问: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 解题思路:

这道题有两问。先要结合诗歌,指出手法,然后再结合手法及具体运用的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香早暗偷传”“ 斗清妍”“笑当年”用的是拟人;“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用的是比喻、对偶的手法。②梅花的特点:运用拟人表现出梅花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的特点;运用比喻写出梅花清高绝俗的品质。

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问:本词上片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

“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赠可行弟 许有壬(元)

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南坡一室小如舟,都敛尽,山林清致。

竹帘半卷,柴门不闭,好个暮春天气。长安多少晓鸡声,管不到、江南春睡。

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是如何描写南坡小室生活环境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解题思路:

前三句很明显用人体不同的感觉来写,“香”“阴”“月明”“静”可为验证。这是前三句的突出特征,先说出特点,再逐个分析。参考答案:

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分别从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四个方面来描写小室生活环境。“花香满院”是从嗅觉方面写的,“花阴满地”、“月明”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夜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风细”是从触觉方面写的。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原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先要准确判定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的,最后要指出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参考答案:

运用了衬托(反衬)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鹭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 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 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问: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联系2011南通三模)

参考答案:

运用了衬托(映衬)和拟人手法。用衬托手法极写天气寒冷。梅花是冬天开放的,有着傲雪的精神,它应该是不怕冷的。但今夜的雪如此之大,天气是如此之冷,连傲雪的寒梅也禁受不住,像“我”一样深深沉浸在愁苦之中,将梅花拟人化了。

C 很有可能会涉及到对诗歌内容的考查。

1.局部内容的考查 旧题链接:(江苏07、08高考)

设题方式:诗歌的第n联(上、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一般规律探寻:①细读全诗,②集中所问区域,③逐句梳理,把尽可能有的内容分点概括或描写出来。

友情提醒:一定要有联系诗句的意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分点概括或描写。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参考答案:

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 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灭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参考答案:

上片主要描写了诗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整体内容的考查 旧题链接:(江苏05、09高考)设题方式:试题为“什么”,是怎样领起全篇的?全诗“什么”贯穿全诗,请具体说明之。一般规律探寻:①细读全诗,②逐句梳理,把尽可能有的内容分点概括出来。友情提醒:注意分点概括。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贵玉:比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生活的艰辛(第三句概括而来),命途的不顺(第四句),生命的衰老(尾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首联);孤城吹角,戍边生活的凄凉(颔联);牛羊下山,引发征人相思(颈联)。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借代。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3)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地。②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③旆,旗帜。(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第三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名送别的时间、环境。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象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2)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3)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为问山翁何事”三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本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参考答案:(1)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设问。诗人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了山居的无所事事、韶华老去的苦闷,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则是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满。(3)对朝政的不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第五篇:浅谈杜甫诗歌特殊语序

浅谈杜甫诗歌特殊语序现象

【摘要】 诗歌作为文学中最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的语言艺术,在文学手段的压迫下,它的语言是超逻辑、超语法、超常规而高度陌生化的。这种“变形”的手段在诗歌中突出表现为特殊语序的巧妙使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特殊语序现象自先秦文学中就已出现,到唐朝成为很重要的表达手段,尤其是在杜甫的笔下更是运用自如。特殊语序现象常常由于押韵、节奏、对仗、平仄或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在杜诗中频繁出现,有着不同凡响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杜甫;特殊语序;分类;原因

一、中国古典诗歌概述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由于缺少丰富的形态变化,语序便成为区别语义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凡句中实字,孰先孰后,原有一定之道理,以识其相互维系之情。” 作为智性语言的诗歌“从语音方面讲,它通过建立格律造成一种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从最终目的来看,他要打破语言常规,增加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新、巧、奇、警和多义性、启示性及写意传神的效果”。[2]杜甫诗歌也不例外,他常常使用特殊语序,从而达到种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特殊语序现象自古有之,只是人们的称谓不一,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里称之为“效奇之法”;宋吴《优古堂诗话》称之为“斡旋句法”[3];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称之为“错综句”[4],在此,我们称之为诗歌的特殊语序现象。当然,这里我所说的“语序”的含义超出了语言学上所说的“语序”的界限,它不仅指语法成分(词语)的排列顺序,还涉及到句子的顺序问题。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故意打破诗句在逻辑意义上的正常顺序,使得语意的表达与语言的组织形式产生不和谐的状况,给人产生一种突兀奇特的新鲜感和独特的审美享受。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是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它海纳了盛唐以壮阔为美的时代特征,其个人深入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又使之将忧患由“上感九庙焚”降及“下感万民疮”。杜甫的诗歌形式对内容有高度的适应性,深刻的人生体更使得其语言更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而且,杜诗的语言是一种创构情感意象的典型的诗语言,尤其是字词的特殊组合和特殊语序的应用,往往将景物与情志紧密结合到“化合”的程度,句法的运用更是以情感生命之起伏为起伏的。他极力描摹生命的节奏,使诗歌的律动与内在的生命之律动相吻合,焕发出异样的诗美。

二、杜甫诗歌中特殊语序的分类

[1] 杜诗语言运用极其复杂的,其中的特殊语序现象也频频出现,主要可分为语法成分的移位形成的特殊语序和以拟换等修辞手法形成的特殊语序。语法成分是以词语为基本单位的,实际上语法成分的移位形成的特殊语序现象是一种词语的反常组合,具体来说又分为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游离,状语游离,补语游离等等。

1.主谓倒置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汉语通常的表达语序。但在杜诗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诗美效应常常打破这种规范而主谓倒置。

(1)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王命》)

正常语序实际应该是“新烧栈牢落,旧筑坛苍茫”,这里把形容词性的谓语提前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2)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赴奉先县咏怀》)此句的正常语序是“同学翁取笑,浩歌弥激烈”,为了节奏的需要,增强诗歌表现力,把动词性谓语提前,形成主谓倒置的特殊语序现象。

(3)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该句应为“堂上燕自去自来,水中鸥相亲相近”,此处把“自取自来”和“相亲相近”放在句首,把燕子和海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样子写的更形象。

(4)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春日江村五首》其三), 此句也是谓语提前,正常语序应该为:石镜月经心,雪山风到面。(5)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早花》)。

此句应是“当雪杏盈盈,待春梅艳艳”,杜甫谓语提前,一方面是五言诗节奏的要求,另一方面在 表达上更能突出了花的色泽、姿态。

(6)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伤春五首》其四)。

这二句写当时吐蕃进攻长安,皇亲外逃的混乱情景。“悲公主”应是“公主悲”,“泣贵嫔”应是“贵嫔泣”。

(7)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清明二首》)

2.宾语前置

宾语受动词或介词支配,常常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杜甫为了实现诗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不乏宾语提前的情况。[5]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此句本应该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云鬟”“玉臂”作为宾语,结果被放在谓语前面,形成宾语前置。

(2)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发阆中》)

此句“数”的宾语实际是“秋花锦石”,宾语前置,符合七言诗的节奏要求,更突出诗人归心似箭,无心留意眼前的美景。

(3)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舂陵行》)。

第二句只将宾语中心语“淳朴”提前,实际应是“忆大庭(之)淳朴”。大庭。(4)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雨过苏端》)。

前句把宾语中心语提前,正常表达应是“忆所历(之)诸家”。(5)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后句应是“想旧蹊(之)桃阴”。

(6)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中宵》)

实际应该是“知幽鸟(之)择木,想巨雨(之)潜波”。(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扫”的宾语是“花径”,“开”的对象是“蓬门”,此处也将宾语前置。

3.定语游离

汉语中定语本该出现在中心语的前面,中间不掺杂任何成分,但诗歌中常出现定语游离的情况:

(1)内分金节赤,恩与荔枝青。(《赠张翰林》)

按正常语序应该是“内分赤金节,恩与青荔枝”,为了合韵可歌,杜甫在此将定语“赤”、“青”后置了。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吟怀古迹》)

此句中“村”的定语“生长明妃”放在了句首,也是定语脱离了正常的位置。(3))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

“奇毛”是“鹰”的定语,顺过来是“或赐奇毛之鹰”。奇毛,羽毛奇绝,见鹰之猛健。把定语提前,突出了鹰的特征,更具有表现力。

(4)和亲知计拙,公主漫无归(《警急》)。本来 “和亲”是“计”的定语,顺过来是“知和亲之计拙”。杜甫却把定语“和亲”提前,增强了批判力量。

(5)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新安吏》)“泪”的定语“纵横”后置。

(6)烂漫通经术,光芒刷羽仪(《同豆卢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棐》)。“烂漫”是“经术”的定语, “光芒”是“羽仪”的定语。二句顺过来是“通烂漫之经术,刷光芒之羽仪”。把定语提前,加强了表达效果。

(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佳人”的定语“绝代”提到句首,符合五言诗节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更突出了佳人的美貌。

(8)小径(升堂)旧不斜,玉珠桃村亦从遮。(《题桃树》

定语“升堂”放中心语“小径”之后。

4.状语游离

一般来说,状语是修饰谓语处于谓语中心语之前。但在杜诗中常常为了合律或表达的需要被后置了。

(1)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九首》)情态状语“频”后移。

(2)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小园》)原因状语后移,正常语序应该是“客病因药留,春深为花买”。(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方式状语“随百草”后移。

(4)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乾云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方式状语“随狙公”后移。(5)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夔州歌》)正常语序应该是“晴浴狎鸥处处分,雨随神女朝朝下”。名词的重叠式作状语后置,更具表现力。

(6)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状语“娟娟”、“片片”本应分别修饰“过闲幔”、“下急湍”,诗人却将这两个叠音词状语置于句首,更加生动形象。

(7)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正常表达应该是“战血依旧流,军声至今动”,状语后置更突出当时局势的动荡紊乱和诗人忐忑不安的情怀。

5.补语游离

一般来说,补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语之后。在杜诗中,也出现了补语在动词之前的情况,如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净”本来是“洗”的补语应放在“洗”之后。

然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些特殊语序的诗句并不是可以用句法成分的调整来解释的,而是通过几个词语的巧妙对换来表现特殊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中的一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它的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碧梧老枝”,诗句中之所以以一种特殊的语序出现,郭知达在《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三中解释道,杜甫在写这一联时“特纪其旧游之淡波,所见尚余红稻在地,乃宫中所供鹦鹉之余粒,又观所种之梧年深,即老却凤凰所栖之枝。既以红稻碧梧为主,则句法不得不然也。”但是语法学家们对词句的特殊语序现象众说纷纭。蒋绍愚把它归结为主谓倒置,应还原为“香

[5]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王力先生认为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起栖碧梧枝”;余荣耀在《试论古典诗词句子的语法特点》一文中认为是部分倒装,他说此句是“把主语‘鹦鹉’、‘凤凰’倒置,还把宾语的一部分‘香稻’、‘碧梧’置于句首” [6]。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能很好的概括这句诗的句法结构,因为它的变形不是某种句法成分的移位,而是句中某些词语的对调,以突出“红稻”、“碧梧”这两个事物。所以,这个诗句不能简单归结为以上提到的特殊语序的类型,在此我们称之为错综句。又如,(1)夜沾沙雨足,春逆水风多(《老病》)

这句诗经过了多次颠倒,细细品来才知道正常语序应该是: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2)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郑驸马宅宴洞中》)

这个诗句更是多个句子成分发生错位,诗人把每句中的名词琥珀、春酒、玛瑙、冰浆交叉位,形容词薄和浓换位,使表达效果更加丰富生动。

(3)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日暮》)

以上分析了杜诗中语词的复杂组合情况,当然,句子的颠倒使用在杜诗中也曾出现过。

句子的颠倒是以诗句为单位的前后颠倒。在汉语中,句子的组合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以及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然而,在诗歌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中,常常为了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而打破常规,运用拟换等修辞手法使句子反常组合,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讲到的 “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句子颠倒现象在古代常被称为“逆挽”笔法,朱庭珍在他的《筱园诗话》中提到“用逆挽法,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 [7]杜诗中句子的颠倒使用,具有十分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效应。

(1)远送从此别,清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本句按惯常的语言习惯应为“昨夜月同行,几时杯重把”,但杜甫在此却将其倒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评析说:“三四言后会无期,而往事难再,语用倒挽方见曲折,若是‘昨夜’句在前,便直而少致矣。” [8]

(2)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送路六侍御入朝》)

此句诗表面看来是由两个单句构成的,仔细分析可知上下两句在时间上倒置了。(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这句诗就其深层意义关系而言应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合句,杜甫颠倒了逻辑顺序,经调整后应为:(因为)万方多难(此登临),(所以)(花近高楼)伤客心。

三、杜甫诗歌特殊语序的原因

在杜甫的诗歌中特殊语序现象十分常见,那么造成杜诗特殊语序的原因主要是押韵、节奏、声律平仄、修辞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等方面。

1.韵律节奏的需要

钱钟书先生说:“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局牵于声律„„故歇后、倒装,科以‘文字之本',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杜甫诗歌中有许多为了押韵而改变语序从而使诗歌音节和谐,音韵铿锵,更具美感。

杜甫《月夜》中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想象着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 “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

2.节奏的要求

写诗要讲究节奏,读来才能让人感觉整齐简洁,就像走路时的步伐,又叫“音步”。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为二三,七言则为二二三。

①群山万壑赵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吟怀古迹》)

正常语序应为“群山万壑赵荆门,尚有生长明妃村”。定语游离是由七言诗的节奏特点决定的。

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正常语序应表述为“白日须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抒发了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的狂喜心情。实际上“放歌”“纵酒”是并列关系,“白日须放歌纵酒”不合七言诗的节奏要求,也不能与下句构成对仗,所以改变了语序。平仄合律的需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由声调平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效果。从魏晋到齐梁在到唐代,形成了有严格要求的格律诗。“近体平仄句式,其实才四种耳,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也”七言律诗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

[9]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0]

。杜甫的诗歌尤其注重声律,常常为了平仄合律而改变正常的语序。

①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杜甫《涪城县香极寺官图》)正常语序是“到上头应须昏黑”,但是根据声律规律,七律尾联的对句平仄应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按正常语序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仄”,所以倒装为“昏黑应须到上头”正好合律。

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4.情感表达的需要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重点,增强画面的动作性和鲜明性,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审美效果,也常常采用特殊语序的手段。杜甫的诗歌句法是以情感生命之起伏来变化的,他的诗句极力描摹生命的节奏,将浓烈的情感注入到诗歌中去。就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为例,这句诗在语法上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结构,主谓倒置也罢,“名词作形容词”也罢,“形容短语”也罢,总的说来诗人追寻的是强烈的主观感受而不是某种语法规则。

总之,杜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它“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当然杜甫“诗圣”的圣誉与其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杜甫的杜诗独特的语言运用形式,“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重组词句,形象传神的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蕴涵着巨大的语言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参考文献: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55页。

[2] 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第88-89页。[3]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9页。

[4]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8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53页。[5]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219-227页。[6] 余荣耀.试论古典诗词句子的语法特点[J].宁波师范学院报,1987(3),第15页。[7]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4页。[8]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490页。[9]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9页。[10] 易闻晓.中国古代诗法纲要[M].济南:齐鲁书社,2005,第305页。

下载诗歌特殊题型[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特殊题型[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 答题思维指导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

    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

    2017诗歌鉴赏新题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

    结构化面试不同岗位特殊题型归类解析[范文]

    结构化面试不同岗位特殊题型归类解析一、村官、乡镇公务员招考面试题透视(一)命题特点村官、乡镇公务员招考面试与公务员面试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村官面试与公务员面试命题模式的......

    2017年高考诗歌新题型训练7则★

    2017年高考诗歌新题型训练7则 Llt32100 一、阅{卖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

    2017届诗歌鉴赏新题型练习(定稿)

    一、古诗词鉴赏(11分)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格式(用).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格式 一、看标题判断诗词主题。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看作者及年代判断思想感情、特色等。 如: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的失意、陶潜隐居后的淡泊名......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2017.9.17新题型诗歌阅读docx(精选五篇)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