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的尴尬
语文教师的尴尬
带过几届学生,也在不同省份教过书,唯一相同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
他们基本上是把语文当副科来学,把时间和精力全放在英语数理化上,语文学不学是一样的,拉不开差距,反正上不去也下不来。
而班主任家长平时也跟学生说,把英语数学学好就行了。
因此,有时上语文课都会有学生做其他的作业,语文作业当做不做。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年高考语文的平均分高分都不能和其他学科比。学生宁可读英语也不读语文!
把外语的地位提的如此之高,而母语却少人问津,是语文教师的尴尬还是中国的尴尬?
第二篇:心理教师的尴尬
心理教师的尴尬
做了十年的心理,总是碰到一些让人尴尬的事情。也反映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误解。来总结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以更多的传播一些心里只是。
作为一个心理人,我经常被许多学生或家长或同事或正儿八经伙伴问到以下问题。问题一:“你是学心理学的,是不是一下可以看出我在想什么啊?”
每次一认识陌生朋友的时候,就有人会这么问。我心理想我又不是心理透视仪,怎么知道您想什么呢?其实是这样,心理人既没有学过“易经”,也没有学过“八卦”,就算是算命,您也得把生辰八字说出来才可以啊。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仪器是可以您往前一站就立即会知道您前三生后三世的。所以您不必害怕,我比较尴尬的也是 这个,有人一听我是学心理学的,立即眼里露出恐惧的神色。“那我现在想什么你是不是都知道了?”我只能苦笑,我心理想钥匙我能有这么厉害那到好了。另外一些想去找心理医生的朋友也要注意啊,其实每个挂牌心理医生都必须具有一个特质就是,包容心。心理医生能让你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能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成长。就好像妈妈的子宫,你赤裸着有如何呢?子宫是一个安全而温暖的环境。可以供你安全的成长。所以想去看心理医生的朋友不要害怕,因为医生会包容你。
问题二:“你是学心理学的,怎么还有情绪啊?”
每当我一出现沮丧,伤心,急躁,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有人对我这样说。我心理这个委屈啊,我心想我也是普通人啊,我也有七情六欲。我怎么就不能有情绪了呢?只是作为心理人,你必须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足够的心理学知识,还有娴熟的心理学技能。我们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察觉自己的问题,更容易去解决。但是不代表情绪,感情这东西不存在。我想作为心理医生,他们就象SARS阶段的医护人员,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机会受情绪的感染。所以每个心理医生都还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他们会定期去找自己的心理医生。每每这尴尬出现的时候我就说“你看过„成长的烦恼‟吗?你看麦克的爸爸就是心理医生,但是无论家庭教育无论夫妻感情上,他们同样会出现问题,只是他比较善於去解决而已!就像人吃五谷杂粮,总有生病的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会有心理问题,绝对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感谢上帝,幸亏还有个麦克的爸爸来救急。很多人和我说,如果心理医生自己都有问题的话,他们是不能相信心理医生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但是你总该相信得了癌症的医生还能帮你治病吧。信念这个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如果你相信它就会实现。这个在心理学上叫“自我预言实现”。所以,心理医生一般也都会有自己的问题,但是这个不防碍他对你的帮助。可记得“沉默的羔羊”里的那个医生?他是个很棒得心理医生,只可惜他用在别的地方了。这个问题不用多说了吧。
问题三:“哎!你专业是心理学啊,那你是不是可以当心理医生了?”
我经常能被人问到自己的专业,大概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会有这种反应。他们都认为我大概已经有了自己的诊所,或者已经开始在心理行业工作了。其实作为刚大学毕业的我,我也只能象其他的同学一样去找工作。而且很惨的是,我们并不受招聘人士的重视。他们大概会想“你们学心理的能干什么?”因为我国还在经济发展阶段,所以一切的学科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包括心理学,也“在劫难逃”。现在的心理系毕业生,大概有一下几个出路。一个是读研,二是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四,精神病医院,五是和心理学有关的一些工业技术。比如,手机的样式,荧光屏的光亮度,飞机驾驶舱里的仪表盘的颜色,光亮度,操作杆的形状,质料硬度等等都和心理学有关。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基本上就是这种出路。相比之下,其实教育界更需要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尤其是特殊教育研究。但是教育界的工资水平,教师地位,管理方式,都让我们这些毕业生感觉无奈和心寒。甚至有个同学已经进了学校,因为忍受不了学校死板的管理方式,教育专业同事的歧视,宁愿花8千违约金而走出学校。现在我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监督部门还不是很健全。挂牌的心理医生有这么几种,一是精神科班出身的人士,二是心理专业的人士,三是以前在国家部门做党委书记之类的人士,主要是说服教育工作。但是去年年底国家已经开始对这种混乱的现状给予重视,中国现在也开始正式的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医生牌照了。
在德国呢,你必须先读到博士,这个已经需要花去未来心理医生的8年了。然后你还要在心理部门实习两年,期间,你必须要被自己的督导咨询400到500小时,然后还要经过严谨的考核和检验。现在德国心理学会的会长曾经是我的老师的老师。他们在四川有个培训班,德国的一些心理学会的会员会利用假期时间去国内为这些培训班的学院进行辅导。他自己是24岁的时候才医学院毕业,然后28岁的时候开始读心理学,38岁的时候拿到心理医生的牌照,44岁的时候成为德国心理学会的会长。看到自己写的这些我自己不禁汗颜,德语是万里长征的第一厘米,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大家要一起加油啊。
国内四年毕业只能让我们学到皮毛,所以我们不可能成为心理医生,就算有些人是博士毕业,但是也要看他是什么方向毕业,能成为心理医生的心理专业方向是教育和心理康复。问题四:“其实所谓心理医生就是说嘴,是吧!?”
这句话不但把心理医生的价值贬的一文不值,但是同时还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医生的确是说嘴。但是这个说嘴也非比寻常。首先您一进来,心理医生必须能很快的从您今天的状态,气色,由衣着,发型来推断您的大概情况。虽然还没说话,但是心理已经把您大概的框架给画出来了。这个叫做”敏感性“,也是能够成为心理医生一个重要的特质之一。对您所有能够体现您心理状态的细节,都必须作到滴水不漏。可是这时虽然医生还没说话,但是脑子非常忙。他要观察您是什么类型的人的时候,还要阻止自己的情感参与观察你的活动,这种情感叫做”移情“。是作为心理医生很忌讳的一种行为。
比如来访者是个妓女,这时我心理虽然很不喜欢,但是我必须把自己的情感放到一边作为保留,要作为一个对待来访者的态度对待任何人。这种态度叫做包容性。
心理医生还要忙活这么几件事情,!认真听您的讲述,并且做记录。2,阻止自己的情感参与资讯活动。3,观察您的身体语言。4,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5,分析当自己施加了一个心理技术以后您的反应。够忙的了吧。这还是初步建立医患关系阶段。后面还有更忙的呢!心理医生在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灵活的精神分裂者,和精神分裂病人不同的是,医生可以有意识的控制自己,随时脱离精神分裂状态。所以说心理医生的”说嘴“也是非同一般啊!
问题五:“你是学心理学的快帮我看看,我到底怎么了?”
当人们带着问题来找我的时候,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好像心理人是万能的,只要你一来找他,你的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当心理医生告诉他,必须要做很多工作的时候,通常人们都很失望。任何的病,包括心理疾病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都学过“扁鹊与蔡桓公”,这篇文章实际上很清楚的说明了病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开始没有去重视它的存在,它只能变的更加严重。所以治疗过程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尽量的配合医生,相信医生。有很多来访者去了一次,两次以后就不去了。有可能是来访者怀疑医生的能力,有可能是对医生的一种阻抗,还有可能是症状减轻,自觉不需要医生了。这时医生能做的就是等待。不能主动和病人联系,任何病人都必须有主动治疗的欲望,才能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顺利进行。医生必须从了解你的家庭背景开始,因为童年预示着你心理结构建立时的初始状态。如果你希望以后这种问题不再困扰你的生活,就必须配合医生从最根本的东西开始解决。所以这需要挺长时间的。就好像病人有心脏病,需要开刀才能解决问题,不能在心脏部位贴块膏药就完事了。而开刀的过程是带有痛苦的,就好像咨询和治疗过程也同样带着痛苦的。
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医生起到分析,引导,和教你用心理学头脑去想问题的作用。所以归根结底很多东西还要靠来访者的积极配合和努力。
我的尴尬说完了。我越来越觉得维护比治疗要更重要,好像我这里的一个朋友说,“你别以为德国的牙医有多牛,其实他们还不如国内医生,因为这里很多的人从小就有保险,每三个月就去检查一次牙齿,所以很多人没有蛀牙。”当这里的医生看着国内学生的一口烂牙的时候,通常都显得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没有治疗烂牙的经验。我常常把牙齿和心理类比。我觉得他们有相通性。牙疼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无比恐惧,因为我们对牙齿的内部构造不熟悉,它长在我们的口腔里面,牙里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看到,我们对自己不熟悉,无控制力的东西,通常会感觉恐惧。心理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能够了解自己,通常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的恐惧了。所以平常的时候我们就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状态,“我现在是什么感觉?”“最近发生了什么让我感觉高兴?让我感觉不舒服?”经常关注自己的感觉,重视自己的感受,心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希望我们共同成长,互勉互励!
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状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我们付出并损伤了高端的情感和情绪,心理咨询并不像工厂生产一个产品那么简单。”“我是一个凡人,平常看到电影里一些悲伤的镜头也会落泪,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伤悲?”“从早晨哭醒,到上班路上,我不开心。这个女人已经影响到我”。“„„心理咨询热线的情感主持人最后自杀。”由于工作原因,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黑暗面及负面信息是大多数人的N多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职业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高危人群!
那么,心理咨询师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先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呢?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提出了《心理咨询师心中的道》:
“一名心理咨询师不需掌握天下知识,只需心中有道。
道是什么?爱。
道是什么?学习。
道是什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道是什么?上班心理咨询师,下班闲人一个。
心理咨询,或许就是这么简单。”
[注释一](1)没有爱,就做不好其他三道;(2)学习,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3)尊重,尊重不同的价值观等;热情,营造热情、温暖的氛围;真诚,“真”与“善”、“美”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需要修炼;积极关注,适度关注积极面。
[注释二]“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可参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郭念锋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第53页——第63页。”
陈智雄认为,在正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让自
己的心理健康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然后,在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之中,只要掌握“心理咨询师心中的道”,上下班有清晰的心理定位,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心理咨询师本身遭受负面情绪影响的机率了!其中,不要忘记:及时向心理咨询师督导咨询和学习也是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三篇:尴尬的早晨教师随笔
今天是周一,照例要进行升旗仪式和园歌表演。虽然早晨的风有些冷,但和着优美的音乐,配以老师们美丽的动作,深深地把孩子们吸引住了。多美的画面:开阔的草地,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舞动着。
园歌表演完后园长来到了我们跟前,今天还要进行文明班级的评选。四个小班都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站在那里。每个孩子都期盼自己班能得到文明班级。(其实每个老师都和孩子一样。)正当园长老师在前面给孩子们讲怎样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时,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先是君君和毛毛不知为了什么两个人争吵起来,我试图用言语让他们停住。但两个孩子已经在用手互相打了。我赶快把毛毛拉开。君君一边把手伸到口袋里一边说着:“哼,我不跟你好了,我还有钱的,不给你玩!”边说边从口袋里摸出两个一元硬币拿在手里。我心里那个急呀:这俩孩子,在这节骨眼上还给我出乱子!君君的父母也真是的,怎么把能让孩子把钱带在身上呢?这要是孩子什么时候把硬币塞到嘴巴里,一不小心吞下肚去可怎么得了!我赶快对君君说:“上幼儿园不能带钱的,把钱放到老师这里来好吗?”“不行,不行,这是我的钱,我要放在自己这里。”我赶快换种说法:“小朋友上学是不能带钱的,你现在放在老师这里,等放学的时候老师再还给你好吗?”这下总算肯了。刚把两个硬币放进口袋想静静地听园长讲,毛毛有跟排在他前面的小海和凌凌起了争端。只见毛毛硬要往前挤,小海硬是不让他挤上来。凌凌是女生,被他们两个男生挤得快摔倒了。我赶快过去把毛毛拖到队伍后面,问他干吗,他说:“我要做排头。!”我跟他解释:“今天是凌凌做排头,明天是小海,后天就轮到他了。”他还是不肯,一边嘴巴里叽叽咕咕,一边还是要往队伍前面冲。我只好把他抱住,沉下脸对他说:“你再这样我要生气了!你今天不好好排队后天轮到你了也不给你做排头了。”又费了好大一翻口舌,总算把他安顿下来。这时园长已经在发礼貌好的牌子了。我的心里七上八下,还好,园长注重的是我们班平时的表现,没有因为早晨这些尴尬的事而改变对我们班的看法。
第四篇:老师的尴尬
老师的尴尬
文/左廷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它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上初中时写作文我们就会用“春蚕”和“蜡烛”比喻老师,可当时并不是能很透彻地理解它的寓意。后来,人云亦云,才渐渐知道那是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
作了老师后,仔细品味,化用古代著名诗人描写爱情的诗句来夸老师,倒也贴切,但“凄婉”却变成了“悲催”。春蚕吐尽最后一段丝,就“作茧自缚”了,蜡烛流尽眼泪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终结之时。这种比喻,冥冥之中是否早已为老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大学的老师风光多了,而教中小学的就一言难尽。我们会经常看到媒体上老师的正面典型,大多是挽起裤管、背着孩子过河,崎岖的山路上送孩子回家,打着吊瓶监考,拄着拐杖给学生讲课„„极个别幸运的还能“感动中国”,台上师生相拥而泣,台下及电视机前许多观众陪出了眼泪。这大概就是“春蚕”和“蜡烛”的最完美结局。
如果不变高考这个“指挥棒”,中国的基础教育,任凭专家怎样辩解,任凭名校校长怎样口若悬河,骨子里永远都是应试教育,这一点做教育的人都心知肚明。今天“核心素养”的概念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远看民国时出的大家,他们的气节、情操、学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近观我们身边的“老中师”生,“三笔字”个个赢人,音体美样样精通,这大概才是传说中的素质教育。现在的学校,为“素质”而“素质”,理论一套一套,课堂上花样翻新,有的在课改,有的在改课。课间里别出心裁,有的在打腰鼓,有的在唱戏,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都快被专家砍完了,却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经典诵读。其实为了素质教育,校长要求干啥,老师你就干啥,但你可得留点神,成绩一旦考砸,你就死定了!
教育是“农业”,它是个慢活儿,需要遵循规律,需要平心静气,需要耐得住寂寞。而如今教育成了“工业”,一个模式,批量生产,创新的步子越来越快。一些年纪稍大的老师,根本是吃不消的。由于职业的重复性太强,一参加工作,就知道退休那天将在干什么。权威机构调查表明,中小学老师百分之九十以上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倦怠已有蔓延之势。
老师是被公认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特点是容易满足,但有较强的公平意识和民主意识,这也许是知识分子本性所使然。他们只知道“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在越来越多的善于变通、长于圆滑、工于心计的人看来,就是“认死理”、“一根筋”,甚至是“迂腐”,在别人身上是“节俭”,放到老师身上就叫“穷酸”。工作压力,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等一系列政策层面上的问题,似乎一提起就是老师自己“多事”。这个世道很不公平。
孩子们现在个个都是家庭的“皇帝”。家长常常面对自己孩子无可奈何,却非要老师教出个眉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毋庸置疑教好学生自然是老师的职责,但有时也很纠结,管得严了,父母心疼儿女,放的松了,家长忌恨老师。当然通情达理真心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家长也不乏其人,这些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可能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有一次,在校门口见到一个小学生正准备把掏空的食品袋自觉地装进自己口袋,可他的妈妈一把抢过来,扔在地上,还训斥了几句。面对母亲的举动,那孩子疑惑的眼神似乎在问:“我到底该怎么做”?学校的养成教育在这里大打折扣了。
为了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主流媒体长篇累牍,发声要尊师重教。1985年国家设立了“教师节”,当时我在上大学,学校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工作后,每年都盼9月10日,辛苦了一年,同事们聚在一起,吃顿饭,热闹热闹,再领个三五十块钱的纪念品,开心无比。上面有关领导,还来校送点慰问品,座谈会上,热情洋溢的致辞,惹得我们使劲鼓掌,直到手指发疼。在人们传统的印象里,每逢节日前夕,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喜庆、祥和的气息,而现在一进入9月,老师就开始发愁了。先是媒体争先恐后挖掘报道教师队伍里的负面典型,接着是各级主管部门发文安民告示,内容大致都是“严禁教师在节日期间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家长宴请”一类的话,老师们真的无话可说了。教师莫非是中国社会最容易腐败的阶层?为了照顾情绪,教师节前再发一个文,“要搞好教师节的庆祝活动”,但原则是“节俭、喜庆”,以“精神鼓励为主”。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决心大家有目共睹,可“钱学森之问”又时时发人深省。教育到底该怎么办?老师到底该怎么做?
当下除了形容人们抱着手机,在群里抢红包,“聚精会神”这个词再用到那里似乎都不合适了。而在教师队伍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干工作的却是一群人。他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不管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都在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他们懂得“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的道理,臧克家的诗句“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好像就是给他们量身定做的,他们是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师神”。当然也有人本来就不适合做老师,最后走投无路才进了学校的门,他们没有职业操守,不维护职业尊严,只是为了讨口饭吃。对这一类老师,在现行体制下,基本上是“谁都有看法,谁都没办法”,他们影响了老师的形象,给一些有心人提供了抹黑老师的由头。再说,哪个行当里没有混饭的?
“要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并不是说“教师已经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这个目标的实现,用一句流行语,可能“永远在路上”。有些职业从来没有设过节日,也没有谁提起要让人羡慕,可几乎人人即使睡梦中都在惦记。
很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是外国人,但他说的“教师”,我想也应该包括中国人。
有时候光辉不光辉还要靠自己。你身后的学生毕竟有一天总会懂事的......
第五篇:摆脱办公室尴尬
没有人能预料尴尬出现的时间,对于那些将一生的1/3时间交给办公室的上班族不可避免的窘境总会像窗外的风儿一样随时飘进来。如果这样的难堪仅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一张厚脸皮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面红耳赤的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同事,需要你考虑和做的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作为尴尬的旁观者,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别人摆脱窘
境。既要让当事人不会因为该种情况的出现心情沮丧,也要做到不让其他的旁观者因此轻视当事人。为此,你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最大程度地减少尴尬的影响范围
尴尬是只能在人与人交往中才发生的现象。如果只有一个人,根本不成其为尴尬,相反,尴尬时现场的参与者越多,尴尬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在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时必须考虑到事发当时的环境因素,尽最大的可能将周围的不利影响压缩到最小。
迅速转移现场注意力
尴尬的当事人通常都是当时现场的公众注意力的焦点,尴尬也因此变得更难堪。如何快速地帮助当事人降低曝光率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有意在现场挑起另一特别惹眼的事情。
尽早结束尴尬
尴尬的过程有时简直就是对当事人的精神折磨,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就越大。这种伤害不仅单指当时的心理不安,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当事人的公众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尽早结束尴尬就意味着将一切不利的结果和损失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
理解和安慰是医治伤害的万能良方,对尴尬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然而也不必太过斟酌字句,付出感情就足够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未必会认真听你说了什么,听了也未必明白,拿出足够的感情就能感动他们。
当一个女秘书在公众场合发现她的老板的裤门大开时,她走过去说:“您的车库门忘记关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在一种完全不宜公开伸出援手的场合,帮助别人摆脱窘境的方法莫过于语言的借喻了。
除了语言上的巧妙提醒,主动的形体动作同样有效果。你可以走过去好像要与他耳语,并用身体把他彻底挡住,让他从容解决问题。或者先将通知的任务交给旁人,然后在另一端制造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