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新课标名词解释、简答(范文模版)
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校本课程 是学校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制开发的课程
3、赏识激励策略 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
4、合作性学习的方式 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5、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
6、课程资源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7、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8、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简答
1、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是什么
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②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③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3、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1 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 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 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论述学了新课标你认为在高效课堂建设中要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第二篇:报关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报关含义: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自理报关:进出口货物收发人自行办理报关业务称为自理报关。根据我国海关目前的规定,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必须依法向海关注册登记后方能自行办理报关业务。代理报关:代理报关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代理其办理报关业务的行为。我国海关法律把有权接受他人委托办理报关业务的企业称为报关企业。报关企业必须依法取得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并向海关注册登记后方能从事代理报关业务。保税加工货物:保税加工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退关货物: 退关货物又称出口退关货物,是指向海关申报出口并获准放行,但因故未能装上运输工具,经发货单位请求,退运出海关监管区域不再出口的货物。过境货物:过境货物是指从境外起运,在我国境内不论是否换装运输工具,通过陆路运输,继续运往境外的货物。
转运货物:转运货物是指由境外起运,通过我国境内设立海关的地点换装运输工具,不通过境内陆路运输,继续运往境外的货物。一般进出口货物:一般进出口货物是一般进口货物和一般出口货物的合称,是指在进出口环节缴纳了应征的进出口税费并办结了所有必要的海关手续,海关放行后不再进行监管,可以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流通的进出口货物。外发加工:外发加工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海关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企业对加工贸易货物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产品运回本企业并最终复出口的行为。异地加工: 异地加工贸易是指一个直属海关的关区内加工贸易经营企业,将进口料件委托另一个直属海关内的加工生产企业加工,并组织出口的加工贸易。10 深加工结转: 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一家企业法人经营,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集中监管场所。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面积或者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设立的、专门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3 特定减免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是指海关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准予减免税进口使用于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用途的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暂准出境货物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经海关批准暂时出境,按规定的期限原状复运进境的货物。
简答: 海关的权利:
1、行政审批权
2、税费征收权
3、行政检查权
4、行政强制权
5、行政处罚权
6、其他权力 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报关的四个环节:进出口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提取或装运货物。3 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1)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发展本国经济(2)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3)行使国家职能 海关监管货物分类:
(1)一般进出口货物。
(2)保税货物。(3)特定减免税货物(4)暂准进出境货物。(5)过境、转运、通运货物(6)其他进出境货物。5 保税物流货物特征:
(1)进境时暂缓缴纳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复运出境免税,内销应当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征收缓税利息。
(2)进出境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交验进出口许可证件。
(3)进境海关现场放行不是结关,进境后必须进入海关保税监管场所或特殊监管区域,远离这些场所或区域必须办理结关手续 6 报关员权利:
(1)以所在报关单位名义执业,办理报关业务;(2)向海关查询其办理的报关业务情况;
(3)拒绝海关工作人员的不合法要求;
(4)对海关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享有陈述、申辩、申诉的权利;(5)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6)合法权益因海关违法行为受到损害的,依法要求赔偿;(7)参加执业培训。7 保税加工货物特征: 料件进口时暂缓缴纳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成品出口时除另有规定外无需 纳关税。料件进口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予交验进口许可证件,成品出口时凡属许可证管理的 必须交验出口许可证。进出境海关现场放行并未结关。8 一般进出口货物特征:
(1)进出境时缴纳进出口税费(2)进出口时提交相关的许可证件(3)海关放行即办结海关手续 报关和通关的联系和区别:
●通关和报关二者都是对运输工具、货物、物品的进出境而言的;●报关是从海关管理相对人的角度,仅指向海关办理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手续;●而通关不仅包括海关管理相对人向海关办理有关手续,还包括海关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核准其进出境的管理过程。国境和关境的区别:
(1)在一般情况下,关境的范围等于国境。
(2)关境可能大于国境。如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之间货物进出国境不征收关税,只对来自和运往非同盟国的货物在进出共同关境时征收关税,因而对于每个成员国来说,其关境大于国境,如欧盟。
(3)关境可能小于国境。若在国内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特定区域,因进出这些特定区域的货物都是免税的,因而该国的关境小于国境。
(4)我国的关境范围是除享有单独关境地位的地区以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领域,包括领水、领陆和领空。目前我国的单独关境有香港、澳门和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在单独关境内,各自实行单独的海关制度。因此,我国关境小于国境。本课程所称的“进出境”除特指外均指进出我国关境。出口监管仓库存放的货物种类:(1)一般贸易出口货物;
(2)加工贸易出口货物;
(3)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转入的出口货物;
(4)其他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溢卸货物和误卸货物程序【处理方式】:(1)退运境外(2)溢短相补(3)物归“原主”(4)就地进口(5)境内转售 13 经营租赁进口货物的报关程序:
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在租赁货物进口时应当向海关提供租赁合同,按照第一期应当支付的租金或者租金总额和按照货物的实际价格分别填制报关单向海关申报,提供相关的进口许可证件和其他报关单证,按海关审查确定的第一期租金或租金总额的完税价格计算税款数额,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代征税,海关按照货物的实际价格统计。海关现场放行后,对货物继续进行监管。
分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义务人在每次支付租金后的l5日内(含第l5日)按支付租金额向海关申报,提供报关单证,并缴纳相应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直到最后一期租金支付完毕。适用集中申报方式的货物:①图书、报纸、期刊类出版物等时效性较强的货物;②危险品或者鲜活、易腐、易失效等不宜长期保存的货物;③公路口岸进出境的保税货物
第三篇:新制度名词解释+简答
09经2内部交流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
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
不完全理性: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
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四:3.P12-134.P14-155.P16-197.P21-2
2第二章:
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1.搜寻和信息费用.2.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的费用.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运行的费用。
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交易频率:指同类交易的重复发生的次数。
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非人格化交易:在这类交易形式中,市场得以扩大,长距离与跨文化交易得到发展,交易费
用明显上升。
四:4.P50-545.P55-566.P58-609.P66-69
第三章:
.代际外部性: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问题主要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
双向外部性:指两个经济主体相互之间造成外部性。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四:3.P80-827.P90-9210.P110-113.3.监督和执行费用.2.组织
第四章: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共有产权。
产权清晰:指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产权权属关系的清晰,限存在,可用分清楚谁对某项财产拥有产权以及拥有何种形式的产权和拥有多大份额的产权。
中性制度:即对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有益或至少不受损的制度。
非中性制度:是给社会的部分成员的带来好处并以另一部分人受损失为代价的制度。
公共领域:由于产权界定的相对性,产权界定中就必然会存在公共领域。
公地悲剧: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景中。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四:6.P127-128
第五章:
关系性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关系,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契约各方之间非常重要。它强调专业化合作和长期契约关系的维持。
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市场治理:是依据市场上业已形成的组织安排和交易规范,理。
三方治理:是依据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契约,借助第三方潜在的管理作用来维护交易的进行,保证契约的执行,这是由双方和受邀仲裁人共同组成的一种治理结构。
双方治理:对于混合重复交易和特质重复交易需要专用性治理结构,是双方治理。主要特征是交易双方的自主权得到维持。
9.P14413.P155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行事,16614.161-162 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因而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就会出现资源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的 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对标准化的交易行为直接进行治 其中与前种交易匹配的 即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有清晰的产权界一项资产的有价值属性总会存在未被界定的情形,-15.P163-164 它不考虑所有的未来偶然性。
委托代理关系:当交易的一方,将需要完成的某一项任务交给另一方,并给对方以相应的报酬时,双方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成本: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2.代理人的保证支出3.委托人的剩余损失
四: 3.P1845.P187-1886.P1887.P191-192
第六章:
团队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生产:一是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二是其产品不是每一参与合作的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团队组织问题;源不属于一个人。
中心签约人:是指在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契约人。
剩余索取权:传统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所有权的法律定义的基础上的,有权的一个特征,其经济后果是所有者可以拒绝哪些不按他的要求使用资产的人使用其资产,这使得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留这项资产的剩余收益。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的。当事人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剩余控制权:是相对与契约条款明确规定的特定控制权而言的,的权利。
四.1.P222-224 P233
第七章:
制度安排:按照林毅夫的解释,就是管束特定行动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结构:林毅夫将其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定则是“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的结合。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
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冲突:指在制度结构内部不同的制度安排之间的作用方向不一致,互矛盾和抵触,对于同一行为某些制度给予鼓励,而另一些制度则加以限制。
制度真空:指对于某些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规范,度功能的缺失,从而使人们的某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对社会经济带来危害。
契约不完全则意味着存在剩余收益。但不完备契约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2.P2245.P237-238 非正式规则,三是团队生产中使用的所有资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认为占有权是所现代的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不完备的契约可以使所有契约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是契约条款一楼或未加规定7.P243”诺斯的界”从在行为规范上存在相 形成制度结构中的漏洞,造成制是职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
四. 7.P1388.P320--3229.P322--32310.P325
第八章
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制度供给不足:是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代替。
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供给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
四: 2.P335 P339--3498.P3489.358--36011.P362--363
第九章
制度变迁中的时滞:从认知制度非均衡、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到实际发生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
路径依赖:它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路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惯性”,还不如说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的选择集的约束。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四. 4.P382--3838.P39111.P402 P40513.P410--411
第四篇:审计名词解释简答
审计——是由具有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对特定主体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以监督、鉴证、评价、并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活动。审计对象——被审计单位与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审计风险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各种证据。注册会计师重大过失——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按照专业准则基本要求执行审计业务。
管理建议书——注册会计师针对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
实物证据——审计人员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获得的,用以证实某些实物资产是否实际存在及其实际数量的证据。
审计重要性——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 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全部记录。
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财务报表层次以及种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估计过程,以便分析错报风险的发生领域、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是否重大。
分析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以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
控制测试——是指为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而实施的程序。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具有法定的证明效力。
审计目标——是基于一定的审计环境所确立的,对审计行为结果的一种期望,它用于引导审计行为的发生,是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总体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不相容职务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七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
穿行测试是指审计师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某一笔或若干笔业务进行追踪审核,以验证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是否与文件上所述的内部控制一致
函证是指审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存货监盘是指审计师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以查明存货实际
1结存数量的方法。
其他事项段是指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该段落提及未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的事项,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该事项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或有收费是指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取决于交易的结果或所执行工作的结果
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获得,用以确认某种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及其数量的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以现场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逐级复核。
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误,该报表单独或连同其他错误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审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客户关系和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考虑的主要事项:1.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2.项目组是否具有执行审计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必要的时间和资源3.事务所和项目组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要求4.在本期或以前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及其对保持客户关系的影响。5.项目组的工作委派6.业务执行7.监控8.审计工作底稿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做的基本规定和要求。我国注册会计是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 职业道德概念框架:是指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用以指导注册会计师识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利影响,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独立性的概念框架: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本质属性。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内心状态,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提出结论时不受损害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诚信行事,遵循客观和公正原则,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形式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外在表现,使得一个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权衡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后,认为事务所或审计项目组成员没有损害诚信原则、客观和公正原则或职业怀疑态度。审计证据的特征: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及时性
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1.连接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2.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3.明确审计责任、评价工作业绩的依据4.为审计质量业务控制和质量检查提供了可能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
1.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审计通知书 7.总体审计策略
2.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法律性资料 8.具体审计计划
3.与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及管理层人员9.实施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与资料
结构有关的资料 10.与被审计单位、其他审计人员、专家和
4.重要法律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议记录其他人员的会谈记录、往来函件的摘录或副本 11.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
5.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研究与评12.被审计单位声明书
价的记录 13.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及副本
6.被审计单位未审计财务报表及审计差14.审计约定事项完成后的总结
异调整表 15.其他相关资料 内部控制五大要素
1.内部环境(治理结构 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内部审计机制 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文化)
2.风险评估(目标设定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应对)
3.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授权审批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 预算控制
运营分析控制 绩效考评控制)
4.信息沟通(信息收集与筛选 信息沟通与反馈 信息集成与共享)
5.内部监督(日常监督 专项监督)
对内控进行了解 1.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2.利用以往审计经验3.通过观察和询问4通过.穿行测试 测试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1.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2.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3.控制由谁执行4.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 现代内部控制目标: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促进维护资产安全;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基本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 应收账款函证对象: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关联方项目;主要客户项目;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期末为零的项目;可能产生重大错报或舞弊的非常项目 应付账款 对于供货总额较大、积欠过多、长期挂账、未收到对账单的供货商,发函证。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1.检查银行存款余额,编制银行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银行回函2.取得并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验证其正确性3.检查银行定期存单,编制定期存点检查表,检查是否与账面金额一致,是否与被质押或限制使用,存单是否被审计单位所拥有4.检查大额银行存款的原始凭证
截止性测试 目的确定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记录归属期间是否正确;应计入本期或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否有被推延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的情况 日期发票开具日期或收款日期;记账日期;发货日期 审计路线账簿记录为起点;销售发票为起点;发运凭证为起点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反比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 反比;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 正比 审计报告的作用1.对审计工作的全面总结2。评价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工具3.向使用者传达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4.表明审计师完成了审计任务,承担审计责任的证明文件
需加其他事项的情形1.与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相关的情形2.与使用者理解注册会计师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的情形3.对两套以上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形4.限制审计报告分发和使用的情形 出具无法表示审计报告条件1.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且影响具有广泛性2.存在具有互相影响的多个不确定事项 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是什么?(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3)没有必要在审计报告中附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企业收银未收:虚构收入或虚假收款(动机:可以提高当期的收入和现金流量、现金比率)企付银未付:有可能是虚构成本费用而为;虚假支付未到期的负债;虚假支付可能无法支付 负债 银收企未收:收入不入账,如果等额支出不入账相结合,该款项可能被挪用或侵占;有避税要求或各会计期间平衡利润要求 银付企未付:再利用单位中央款付款后,不入计单位存款日记账,长期挪用企业资金;企业支付的成本和支出不在当期入账,即降低当期成本,调高当期利润 在编制监盘计划时应当:1.了解存货的内容、性质、各存货的重要性及其存放场所2.了解存货会计系统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控制3.评估与存货相关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及其重要性4.实地察看金额较大或性质特殊的存货的存放场所5.考虑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 对主营业务收入实施分析程序
1.将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是否的变动是否正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2.比较本期各月各种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并检查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3.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同类产品毛利率变化情况,注意收入与成本是否配合,并查清重大波动与异常情况的原因
4.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有无异常变化
5.将上述结果与同行企业本期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6.根据增值税发票估算全年收入 银行存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1)取得或编制当期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余额明细表,并进行必要的复核;(2)进行分析性复核;(3)函证银行存款余额,验证银行存款的真实性;4)取得并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验证其正确性;5)检查一年以上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存款,验证其真实性;(6)抽查大额银行存款的收支,验证其合规性;(7)检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截止,验证其正确性;8)检查外币资金的折算,验证其正确性;9)查验银行存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第五篇: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简答
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简答
124、试论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答:
1、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2、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4)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122、试述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答:
1、行政诉讼证据: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2、特征:(1)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2)行政诉讼被告必须自始自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3)行政诉讼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作为被告代理人的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信证据。(4)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而无收信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119、试述第一审程序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
答:
1、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管辖权限,对案件进行初次审理的程序。
2、具有内容:(1)审理前的准备:①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②审查决定是否需要并案审理或者分案审理;③初步审查诉讼文书和证据材料;④决定是否裁定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⑤准备并研究审理本案所需要依据的法律文件。(2)庭审程序:①开庭前准备阶段;②出庭情况审查阶段;③法庭调查阶段;④法庭辩论阶段;⑤合议庭评议阶段;⑥公开宣判阶段;⑦闭庭。
118、试述受理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
答:
1、受理是指原告起诉后,经受诉人民法院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行为。
2、受理的内容是人民法院通过对起诉的审查,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审查的内容主要是:(1)原、被告是否适格;(2)是否具有明确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3)是否由受诉的人民法院管辖。
3、受理的法律后果(1)对具体行为的法律后果:被诉具体行为暂不具有最终和法律效力;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2)程序法上的后果:受理的法律取得案件审判权;原、被告的权利义务确定。
110、试述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当事人与行政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答:
1、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行政诉讼的 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2、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案件审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及第三人。
3、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4、诉讼参加人、当事人和参与人为不同的概念,其中诉讼参与人的范围更广,除参加人外,还包括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
117、什么是起诉?起诉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
1、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2、起诉的条件:(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96、什么是行政追偿?其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
1、行政追偿:指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2、构成要件:(1)赔偿义务机关已经向受损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支付了赔偿金,返还了财产或恢复了原状。(2)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对加害行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95、试概述我国行政赔偿的程序。
答:
1、行政赔偿程序,即行政赔偿请求人向国家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给予行政赔偿以及通过人民法院解决行政赔偿纠纷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2、我国的行政赔偿程序采取行政先行的原则,即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如果行政处理未能解决争端,则请求权人方可提起赔偿的诉讼程序。
3、行政赔偿请求的提起和受理(1)请求赔偿的要件: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请求人应有请求权;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请求;赔偿请求应在法律规定范围内。(2)请求方式:书面形式请求。(3)申请受理(4)申请拒绝。
4、行政赔偿诉讼(1)起诉的条件:以行政机关先行处理为前提;应针对违反职权行为;必须在行政处结束后3个月内提起;起诉人具有赔偿请求权;侵权损害必须是由行使职权的行为造成的。(2)原告只能是赔偿请求权者;被告只能是赔偿义务机关。(3)由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4)举证责任:由原告就损害事实承担举证
责任。(5)审理形式:与一般行政诉讼审理方式相同,但可以适用调解。(6)判决的执行。
87、简述行政复议的管辖。
答:
1、行政复议的范围是指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范围。主要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2、可以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3、可以申请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申请人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下列规定的审查申请:(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但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4、下列事项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内部行政行为、民事纠纷调解、国家行为 88、试述行政赔偿的概念与特征
答:
1、行政赔偿又称行政侵权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2、行政赔偿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赔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赔偿。(2)行政赔偿的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3)行政赔偿的义务主体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4)行政赔偿范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侵权损害为限。(5)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
偿。(6)行政赔偿的法律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
84、什么是行政复议,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1、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向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2、其特征是:(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3)是由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的行为。(4)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
67、什么是行政处罚?它有哪些特征?
答:
1、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2)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是行政主体。(3)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外部行政行为。
64、什么是行政指导?它有何特征?
答:
1、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其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2、特征:(1)非权力(2)事实行为(3)单方行为(4)适用弹性的管理领域(5)适用法律优先原则(6)一种外部行为
43、什么是行政许可?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
1、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依法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2、主要特征:(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4)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5)行政许可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
40、试述行政立法的概念和特点。
答:
1、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特点:行政立法既有行政的性质,又有立法的性质。
36、试述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答:
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其主要特征是:(1)具有从属法律性。(2)具有一定的裁量性。(3)具有单方意志性。(4)具有国家强制性。
9、什么是行政主体?它有哪些特征?
答:
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
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主体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2)行政主体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什么是行政法?它有哪些特点?
答: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的特点有: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
(3)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4)行政法规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5)行政实体性规范与行政程序性规范共存。
2、试述行政法的法源。
答: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根据制定主体、效力等级以及制定程序的差别可将行政法的法源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据。(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或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的最主要的渊源。(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6)行政法的其他渊源。
******************************************************************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30、行政行为:是指指主体行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31、行政立法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36、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为,通常以具体、完整的行政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47、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69、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贫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68、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
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82、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86、行政复议机构:指行政复议机关内设置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137、129、行为。
130、为。131、147、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管辖权限,对案件进行初次审理的程序。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案受理:指原告起诉后,经受诉人民法院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行行政诉讼证据: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活动。
93、行政先行处理原则: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如果行政处理未能解决争端,则请求权人方可提起赔偿的诉讼程序。
94、行政追偿:指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