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讲学稿
《诗五首》讲学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
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一、课前预习,自学热身。
1、反复诵读课文
2、文学常识积累
《饮酒》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3、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结庐.()悠.
然()金樽()珍羞()投箸()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瀚海()风掣()狐裘()岑参()
4、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二、课堂研讨,合作探究。
(一)、根据注释,解释词语:
(1)结庐.在人境:(2)问君何能尔.
:(3)玉盘珍羞直.万钱:(4)风掣.红旗冻不翻:(5)狐裘.不暖锦衾.薄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
(6)散入珠帘湿罗幕..罗幕:__________(7)都护铁衣冷难着.
着:____________
(8)瀚海阑干....
百丈冰。瀚海:_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
(9)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罥 :。
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塘坳:
(10)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11)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12)安得广厦千万间:安:
(二)、句子翻译: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文章内容理解:
1、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讨论并归纳: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3、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讨论并归纳: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4、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5、提问:诗歌《行路难》可分几层?
讨论并归纳:三层:1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
2仕途受阻,望得重用
3叹行路难,述信念追求
6、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7、提问: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讨论并归纳: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十分痛苦。
8、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讨论并归纳: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9、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10、提问: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
讨论并归纳: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豪吏》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提问: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讨论并归纳:杜甫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是身世之慨,而是推己及人的博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从古至今无数人。这与他从小受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3.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很大关系。
12、提问:请赏析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讨论并归纳:这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 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
13、提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的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惆怅。
14、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窒息的桎与樊笼的喜悦。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四、拓展练习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珍羞(xiū)金樽(zūn)宗悫(kè)B.投著(zhù)塘坳(ào)大庇(bǐ)C.突兀(wù)瀚海(hàn)挂罥(juàn)D.风掣(chè)狐裘(qiú)岑参(cē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你)欲辨已忘言(辨识)B.结庐在人境(庐山)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4.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6.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五、综合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结庐.(lú)悠.然(yiōu)B.金樽.(zūn)庇.护(bì)C.突兀.(wù)风掣.
(chè)D.浩瀚.
(hàn)
挂罥.
(juà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结庐.在人境:(2)问君何能尔.
:
3(3)玉盘珍羞直万钱: .(4)风掣红旗冻不翻: .
3.下列作家、作品、时代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饮酒》——东晋 B.李白——《行路难》——唐朝
C.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
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画在空白处)
D.龚自珍——《己亥杂诗》——明代 4.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7)《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8)《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9)2002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如果杜甫再生,就不必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1)狐裘.不暖锦衾.
薄裘:____________衾:__________(2)散入珠帘湿罗幕..罗幕:__________(3)都护铁衣冷难着.着:____________(4)瀚海阑干....
百丈冰
瀚海:_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
6.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9.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
10.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何理解“真”?
第二篇: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那树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那树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棵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却被人类伐倒的大树,那么这一棵树是怎样触动作者的心灵呢?
二、探究老树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
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8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那么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
⑴会在老树周围种上花草,修一个转盘,让老树继续为人类送来清凉 ⑵你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树移栽到森林里,让它回归自然。
学生品味、辨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三、悟读语文,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学生朗读下列语句)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讨论辨析。(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主题)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作者并不是就这样简单地否认现代文明。正如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看来,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可是,老树老了,人们赶走了城市中最古老也是最后的一簇绿荫,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思索。作为人类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对自然与文明,又该有怎样的态度呢?
1、你想到了 大树不在,风沙如何遏制?大树不在,鸟儿何处安家?大树不在,人类任何呼吸?(说的如同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2、你想到了 我们不仅要保护大树,我们还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3、你想到了 坚固稳定的老树,象征着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你担心在西风日盛的今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也会象老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消失殆尽!
四、跳读课文,探讨重点问题
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
五、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六、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七、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八.课堂练习: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⑨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用语准确精当,而且充满感情,如“雨后滴翠”“冒死掩覆”“栖息青山”“屹立不动”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E.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九、结束语
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十、拓展延伸
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A)想象蚂蚁王国参加葬礼的场面,蚂蚁和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B)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第三篇: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谷金楼乡中心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版)
诗词曲五首
教材分析:
《诗词曲五首》都是传统名篇,这些作品抚今思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描写了凭吊古战场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词人情怀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作者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所作,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根据写作背景以及写作题材等,进行了如下分类:《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同是写于作者被贬之后,归为一类;其余三篇与战争有关,归为一类。学习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
2、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
2、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讨、探究、点拨。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 思想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出示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深邃的哲理美。
3、把握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4、背诵课文。
2、朗读课文。
(1)听录音,学生要听准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可以小声地跟读,模仿。(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情感,自由朗读。
(3)组内朗读,成员之间互相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基调。(4)小组推荐学生朗读,其他组学生点评。老师加以适当地点拨指导。(5)学生自己再体会朗读。(6)学生齐读。
3、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概述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明确后板书。)
(学长期遭贬遭遇坎坷归来感慨世事变迁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感谢赠言振作精神辛酸、愤懑怀恋、怅惘豁达、进取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4、问题探究,重点赏析:
(1)找出文中运用典故的句子。说说运用了什么典故?作者用在此要表达什么? 学生思考,同位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明确:“闻笛赋”故事(见课下注释)意思是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具体见课下注释)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2)每首诗歌都有能统摄全篇的词句,试着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赏析的同时充分读出诗句的味道,必要时老师可以重点语句范读或领读,切记,赏析一定要和朗读结合,以期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界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现在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前景无限美好.拓展延伸: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几句也揭示了类似的哲理?(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小结: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齐读。
(要求:在把握好节奏的基础上,要读出诗人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二)学习《水调歌头》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老师补充,强化写作背景。(出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2、朗读课文。
(1)听录音,学生要听准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可以小声地跟读,模仿。(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情感,自由朗读。
(3)组内朗读,成员之间互相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基调。(4)小组推荐学生朗读,其他组学生点评。老师加以适当地点拨指导。(5)学生自己再体会朗读。(6)学生齐读。
3、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明确:上阕饮酒问天,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下阕对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表达美好祝愿,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问题探究,重点赏析:
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简单的赏析交流。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小组间交流。(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蕴含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也有缺一样。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话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向自己兄弟,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美好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奋发向上的意蕴。
回顾旧知:初二下学期课本中也有一篇文章,同样也是苏轼写于被贬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文中体现苏轼复杂心情的语句。(《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联系这首《水调歌头》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5、小结: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词人情怀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6、学生齐读。
(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作者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三)比较阅读,把握情感。
1、同是被贬后的诗作,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点?
明确: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写自己的哀伤,最后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哀伤。(板书:同:哀而不伤,豁达乐观。)
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心态是相同的,都是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只是所依托的载体和表达的形式是不同的。具体说来就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 归来感慨世事变迁 比喻 感叹身世展望未来 最后 感谢赠言振作精神 《水调歌头》: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表达美好祝愿
2、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学生谈收获。教师对本课做简单小结。
五、熟读成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词。
2、预习三首诗词曲。
七、板书设计:
同:哀而不伤,豁达乐观。
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 归来感慨世事变迁
比喻 感叹身世展望未来
最后 感谢赠言振作精神
《水调歌头》: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表达美好祝愿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两首诗词的背诵情况。
二、导入:《诗词曲五首》都是传统名篇,这些作品抚今思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上节课我们走进刘禹锡和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这节课即将学习的三首诗歌都与战争有关,让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三、出示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
3、熟读成诵。
四、研习诗歌:
(一)学习《赤壁》
1、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
戟(jǐ)干戈(gān gē)寥落(liáo)絮(xù)峰峦(luán)潼关(tóng)踌躇(chóu chú)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老师补充。(出示)
(1)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他和李商隐被后人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诗集》。——这是一首咏史诗。
——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2、朗读课文。
(1)听录音,学生要听准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可以小声地跟读,模仿。(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情感,自由朗读。
(3)组内朗读,成员之间互相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基调。(4)小组推荐学生朗读,其他组学生点评。老师加以适当地点拨指导。(5)齐读。
3、问题探究
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3)全文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小结:《赤壁》中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描写了凭吊古战场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熟读成诵。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老师补充。(出示)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安(今江西县名)人。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
2、朗读课文。
(1)听录音,学生要听准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可以小声地跟读,模仿。(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情感,自由朗读。
(3)组内朗读,成员之间互相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基调。(4)小组推荐学生朗读,其他组学生点评。老师加以适当地点拨指导。(5)齐读。
3、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明确后板书:
过零丁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叙事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
4、问题探究,重点赏析。
诗歌赏析既要统观全篇,又要着眼词句。抓住作品中关键语句,以点带面,就可以更好的对诗词进行赏析。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精辟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个人所选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悟亦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小组间交流欣赏,全班交流。)(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风飘絮”比喻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拓展延伸: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文天祥式的人物,说说你所知道的人物及其相关情节。
5、小结:《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6、生齐读。
(要求:要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读出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三)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老师补充。(出示)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
2、朗读课文。
(1)听录音,学生要听准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可以小声地跟读,模仿。(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情感,自由朗读。
(3)组内朗读,成员之间互相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基调。(4)小组推荐学生朗读,其他组学生点评。老师加以适当地点拨指导。(5)学生自己再体会朗读。(6)学生齐读。
3、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明确: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概。
4、阅读探究: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表现了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3)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师:在这里,我们所读到的不仅仅是这句诗,我们读到的更是张养浩的一颗心,一份为国、为民、为苍生的赤子情怀。
(在此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
5、小结:《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作者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所作,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6、齐读这首诗。
(要求:把握节奏的基础上,要读出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
(四)、比较阅读,把握情感。
1、这三首诗词曲同是写战争,但由战争所引发的情怀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的分析,讨论、交流、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怀。(给学生个人体会、组内交流的时间。)
明确后板书:《赤壁》 慨叹命运 抑郁不平 《过零丁洋》 忧国之痛 以死明志
《山坡羊》 吊古伤今 忧国忧民
2、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朗读三篇诗词,加深理解。
五、小结:
三首诗,三种意境;三个人,三种情怀。杜牧更多的看重了个人的遭遇,文天祥则充分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而张养浩却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于脑后,更多的着眼于百姓的安乐、国家的存亡。但是诗中所折射出的三个人要为国效力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却是永恒的。
六、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八、板书设计:
《赤壁》 慨叹命运 抑郁不平
《过零丁洋》 忧国之痛 以死明志
《山坡羊》 吊古伤今 忧国忧民 教学后记及反思:
教学这五首诗词曲时,根据写作背景以及写作题材等,我进行了如下分类:《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同是写于作者被贬之后,归为一类;其余三篇与战争有关,归为一类。这样,便于学习时进行比较阅读。
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第四篇: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摘要:正确的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间时必须坚持科学性、简约性、实用性、艺术性、交互性和效益性原则。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以“辅助教学”代替“主要教学”,以模拟实验操作代替实际实验操作,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
正文: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很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还存在很多不够完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不断优化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正确的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功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flash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二、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间时必须坚持科学性、简约性、实用性、艺术性、交互性和效益性原则。课件设计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和原理教授给学生,要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按照学生的认识 规律,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优化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实施教学。要把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最简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些课件则为了追求新颖,选择一些优美的背景图案,制作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画面、音乐和动画效果,其实这些不恰当的设计安排成为画蛇添足之举,成了“花架子”,教学中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把课件 制作得精美一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检索方便,其次控制速度,第三能分布提示。效益性原则是多媒体课件创作中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多媒体课件创作的出发 点和归宿。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以“辅助教学”代替“主要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以模拟实验操作代替实际实验操作。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模拟实验,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元件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任何模拟实验都不能代替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的。在教学实践中,模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应有机结合,兼顾使用,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要科学的使用正确的对待。
第五篇:张静中学八年级语文《诗词曲五首 》 教学设计
张静中学八年级语文《诗词曲五首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
2、注意语序;
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
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