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0: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第一篇: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题记:我被冠以二十之名以四年有余,实在算得上年轻。若说学历,呆在课堂上的时光也甚少,若按当下的划分来看大抵是归于文盲一列吧。但我却喜欢读书,宋代的词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曾经说过一句很妙曼的话: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虽说未到那种境地,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好读之人,因为我认为书籍能够将人带入一个和日常生活迥异的世界。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就和人旅行是一样的。但却由于没有选择的阅读,往往被里面的情感左右,久久不能归真,今天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读书的艺术)后很有感触,便写下了此篇…

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在书籍里使读者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而只有报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读书的乐趣。记得有一话叫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想报着这样的想法去读书之人,只怕失去了读书时的人只怕是不能够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了的,他们将读书贯上了名利,追求的是物质。

其实我认为读书,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读书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就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彻底的享受读书的乐趣林语堂先生认为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间也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的确,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就如一课树那样生长着,如河水那样流趟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会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低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折的流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静的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的向前涌去,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水便会流着,直到大海。只要有树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周而复始,所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第二篇: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

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第三篇:林语堂谈读书的艺术的人生哲理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写过一篇《读书的艺术》,畅谈读书对人的好处。

林语堂认为,读书是文明生活中的人共同承认的一种乐趣,能够读书的人是令人羡慕的。不懂读书乐趣的人,彷彿囚禁在时空牢笼里,终其一生,过着日常例行公事,和少数几个朋友往来,只看得见眼前的事物生活,相当贫乏。

懂得读书之乐,彷彿走入另外一个世界。接触好书,则像和善谈者接触,让对方引领到另一个国界、时代,或倾吐胸中不平、讨论生活问题。读古书则向和古人面对面相处,透过文字,上友古人。

一天若能有两个小时拿来读书的人是幸福的,长期累积下来对于心里的影响,等同于出门旅行。林语堂认为,读书的好处还不只如此。好的书可以帮助读者进入深思熟虑的世界。

一个人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追求心智进步。如果心里老是想着进步,那读书的乐趣就丧失了。因为一心追求进步的人,总想着要读什么、该读什么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这种人林语堂认为并不会成为真正的有学问者。因为他只能出于勉强去阅读,放下书就好像从恶梦中醒来。这种人顶多只能说读完了书,却未必能从书中获得益处。出于勉强的阅读者,无法领略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认为,读书必须是在在培植“面目可爱”和“语言有味”。所谓面目可爱指的是思想活泼,好像随时都能够从眼目中流邂。不是漂亮的脸蛋,而是气质出众。至于语言有味,指的是懂得从书中找到独特的味道之人,并且能够让书籍从其谈吐中流露出来。一个谈吐有味的人,着作也必然有味道。

味道是林语堂认为的读书关键。正如每个人有自己钟爱的食物味道一般,最好的吃食就是吃自己喜欢的。而自己喜欢的在别人眼里或许是毒药。好的老师不会强迫学生读他们不喜欢的书,如果读者花时间读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书,那是徒然浪费时间。

因此,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必读书目。因为每个人的智能和兴趣都不相同。读书并不需刻意设定目标,只要持之以恒的阅读,就好像水不断往前奔流,终有一天会流入大海。

不过虽无人生必读之书,却有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种环境、某个时代才可以读的书。读书彷彿婚姻,是由命运所决定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无法达到读某本名着之前,即便勉强去读,也觉得难以下嚥。再说,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领略。或者读过同一作者的其他书或和作者本人结识交谈过后再读,也会有不同的领略。所以,重读好书是有益处的,可以从中发现新的乐趣。

世间上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和自己契合的作品。这些人读遍群书,却一无所获。一个人若是能够读书读到找到喜爱的作家,是智力进步的一大展现。在世间多找到几个能和自己性情相近、引起共鸣的作者写的书来读,把这些人的作品全部吸收后,自己便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读书的艺术不在责任或义务,苦读或勤研都是林语堂所不喜欢的。真正懂得读书的艺术的人,是因为喜欢一本书而读。所以喜欢阅读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读,即便在如欧阳修说的枕上、马上、厕上,也可以展卷而读。

如果一个人不想读书,永远能够找到借口逃开。一个人若是喜欢读书,则千军万马也不能阻挡。最合适的读书是写意的,随事忍耐,不计较书中的小错误。欣赏书中美好与错谬的地方。即便生活困顿颠沛流离,照样手不离卷,风檐展书读。

第四篇: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 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

“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一种天然、本质的存在:“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意识,是从青春消逝的悲剧的感觉而来,而对人生那种微妙的深情,是从一种对昨开今谢的花朵的深情而产生的”。是的,林先生提及的这种忧愁的暗影,正是这种青春易逝、生命短暂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正如开头提到的,“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古人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一个阅尽人生的作家,林先生认为人生的快乐必须以悲哀为底色,人生的快乐才显得更加丰盈。悲哀与欢乐,恰如一座山峰的阴阳两面不可剥离。一个真正的认识人生的智者,就需先认识生之山峰阴阳两面的景物后,才会对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既然生命之悲剧无法回避,我们要正视人生,善待万物,充实地度过平凡又珍贵的每一天。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其实是要人们淡泊名利,明确自身定位,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帮助更多人找寻生活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不断追寻;在浮华喧嚣的尘世里,和平的生活。安然处之,怡然自得。

2014.04.25

张小涵

第五篇:林语堂读后感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以前只是依稀对林语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个作家(呵呵,实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华烟云》,其他就基本没有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新东方课程里,一个留学回来教我们写作的女老师向我们硬荐他,说学英语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评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早年爱读书,上过私塾,也上新式学堂,几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英语水平,之后他在美国旅居创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比较有名的有《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和《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fe),出版后曾长居美国畅销书榜首。好多美国人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就是从林语堂的书中获得的。孔孟庄的智慧同样吸引着美国人,赏花品茗似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给注重现实利益的美国人仿佛打了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中国软实力(或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说实话,拍的不错,很大气,但总觉得文化的魅力没有太体现出来,而且正如美国媒体所说,一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其拍几个宣传片,不如这个国家的大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实在和扎实。宣传片可能很能勾起中国人共鸣,但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是这些吗?不知导演有没有考虑。既然中国强大了,文化外交的需求增强了,那么时代就呼唤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人才,能够熟悉传播受众的文化,热爱并了解自己的文化,更高一更层次,找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又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现在中国还在四处建设孔子学院,但愿它不要变成一个汉语培训机构,但愿其中的老师能够吟古诗、会书法、向林语堂一样饱学中国传统哲学。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国学方面是不够重视的,有时太偏重于学习外语了,语文课高中时,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应付考试了,好不容易进入大学,进入大二便没有了语文课,就是在大一上《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时,也是马马虎虎。我就记得,在备考《中国传统文化》时,读教材,才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确实还有不少东西很有意思,但我们却不知道。甚至于许多老外知道的中国文化,我们也不甚了解(比如凝聚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还记得吗?),而在这方面台湾做得很好,中华民族的许多好品质他们还保留着,而且与现代的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个有时从台湾综艺节目都能看出来,主持人动不动就会蹦出几句成语来)。

有人会说,钱钟书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啊,不错,但钱似乎更侧重于将国外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在向外传播方面,成绩是比不上林语堂的,但长久以来,林语堂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大陆人的重视(这个从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就可看出,别的作家都是好几套,旧了就会更新,而林语堂的书只有一套,而且已经很旧很旧了),也许是因为他与国民党、台湾、蒋氏夫妇走得太近了,引起了大陆政府的反感,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对林语堂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呵呵),真的希望外宣部门或者致力于树立中国文明古国良好形象的人对他的作品多加关注。

开学打算去买一本《吾国吾民》读读,最好是中英对照的那种。

下载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林语堂-读书笔记

    读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有感姓名:王森 第七支部 内控科室人生不过如此其实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之所以买下这本书还是因为封底的两段文字,我一直在寻找的两段文......

    读《林语堂选集》

    读《林语堂选集》多年前,我在某处曾经见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破折号后面是林语堂的鼎鼎大名,语言同......

    林语堂的演讲艺术

    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首先,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其次,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黄琳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 静水微啊 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

    论读书 林语堂 教案

    论读书 林语堂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 2.能分析文章幽默形象的艺术风格。 3.了解掌握林语堂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总是觉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