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余玲谈读书

时间:2019-05-15 10: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余玲谈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余玲谈读书》。

第一篇:和余玲谈读书

和余玲谈读书 一

贤妹如面: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忙学业,应该说你们各自忙学业,而我在学业上至今没什么可称道的。

如今工作了本以为可以常坐下来谈谈心,交换交换工作和学习心得,谁知又天各一方。

前段时间介绍给你的路遥的《人生》我又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感觉还不够,计划再读三遍,对于这样的作品我觉得不读五遍以上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我还是冒昧的发了几句言:随信附上《人生》的读书笔记及评语,望你批评指正。

说起读书我不禁往回想,自己真正开始算读书已经是18年前了——我指的是学校课堂之外的读书。

那时因为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每人读几本名著,老师开了书单:《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寄小读者》、《少年维特之烦恼》、《家》其他还有一共十几部,结果以老师开的书目我除了记住了书名,到现在都还没读过一页。

当时我去书店用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并一口气读完,从此在心理上对挑战“大部”的文学作品没有了障碍。

从那时到现在一直坚持着每天阅读,哪怕是去年你嫂子分娩在医院陪护那段时间也从包里拿出随身携带的《纳兰词》翻看几页,对于读书我有几点自己总结的经验和你分享:

一是只读自己喜欢的,不追捧人云亦云的,比如莫言的、郭敬明的作品我到现在不仅没读过甚至连一部书名都说不出;另外要偏重和自己工作相关的,因为做再高深的学问前提还是要吃饱肚子,穿暖衣服。

二是开始的时候可以读的很杂,范围很广,等阅读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准确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此时可以缩小范围和领域,我从2011年开始基本上只专注于古典小说和现当代文学,而古典小说中我钟情于《红楼梦》,现当代文学中我尤其对钱钟书偏爱有加,此时应以你自己的重点为重点,其余的知识领域作为辅助,不断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阅读要“扩散”。比如读了《红楼梦》那么要读一些相关的研究著作,另外顺便读读其他三大名著,然后再返回来重读一遍你会豁然开朗。1

四是读书要评论。要对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作者的创作手法,思路,点评角色人物,艺术特色,内涵,提出异议。如果一部作品读下来你说不出个一二三的话说明没读透,那就继续努力吧。这一点我们要向毛主席学,他读书总是一部书反复的读,据资料记载光《共产党宣言》他就读了上百遍,《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这都是宝贵的读书经验。

五是要摘记。摘录精彩的语句,段落,抄写不是有些人做的“寻章摘句”动不动引经据典的小学问,抄录之后常常翻看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去,不要觉得看了很多书一点都没记住,你读过的东西会很潜移默化的进入你的思维陪伴你终生,改变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阅读就是如此神奇。

六是要耐心。不要心血来潮一晚读到天亮,那样有损健康,也不要歇了一个月还没读一页。不用多,每天五页。五页书除去文言文和外语之外还是没有什么压力的。我粗略的算了一下要是每天坚持五页,按照32开本的话一年就是大约一千万字,要是16开本就更多了,十年下来你的文化底蕴将是那些现在打着电脑游戏,“玩着愤怒的小鸟”的同龄人们无法比拟的。

七是要坚持。坚持和耐心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耐心是你对作品和阅读本身的态度,坚持的范围更广。例如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学书法的大叔朋友,他说他周围很同事朋友都冷嘲热讽的“五十多岁了还学书法,不如搓几盘麻将”,这时就需要坚持。一个写书法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同一帮搓麻将的人可以同日而语吗。

想到这几点,就先写这么多吧,来日方长,希望你多多来信来电交流,阅读不仅是传承文化也是修为自己。祝:健康快乐!

兄字

2014-5-9

第二篇:和大家谈读书

和 大 家 谈 读 书

常德财经学校 戴立权

自幼困惑我的若干问题,如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例如:宇宙有多大?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生气?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从小就要读书?我的家乡从地球形成到现在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诸如此类的疑问,使我们好奇和困解。一些问题非必然要处理,思考的,也就一直保存在记忆里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部分就会慢慢地浮出水面,有所顿悟。倘要深究下去,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能掌握得了的。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和必要的动机也就没有深究下去的动力,往往只有一个对事物梗概的认识。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的体会。

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幕课(MOOC)的出现,给学校、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跟上它的变化,那么就很有可能会被边缘化。MOOC又被称为‚慕课‛,意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入了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的MOOC平台edX,6月,清华大学组成攻坚团队,启动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的中文平台研发工作。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MOOC三大平台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将和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 1 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线课程网络。当天晚间,复旦大学与Coursera达成一致,向Coursera网络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2014年5月,深圳大学向深圳市申请专项资助用于打造‚慕课系统‛,该系统以深大为发起单位,目前已有40多所高校愿意加入,分享优质课程资源。

大数据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它将会从教师职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传授知识不再是老师最重要的职能。而教师的主要职能将变成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指导。教学方式不再是在标准化的课堂进行的讲授式或者讲练式,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答疑式和讨论式。评价方式也不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分数和过程相结合的复合体。教学内容变为一般性的知识由互联网学校完成。而教师则是通过整理大量信息后,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学校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而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二者共存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标准化的教育将由互联网来完成,而学校将主要承担人才的培养和个性化的教育。更多的实验室与更少的课堂,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

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 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在每年4月23日全球有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图书宣传活动,而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以确立每年世界图书日的主旨。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往年世界读书日主题回顾

地球与我--2014

拥抱春天 追逐梦想-2013

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2012

让我们一起走向阅读社会-2010

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2009 201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将‚让读书成为干部第一爱好‛。自‚世界读书日‛确定以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正因如此,所有发达国家不论高层还是平民,都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持卡人数仍高达1.48亿,即每两个美国人就有一人持有读者证;据统计,美国国民去公共图书馆的人次数是观看足球、篮球、棒球、曲棍球合计总人次数的5倍多。

俄国人之酷爱读书举世闻名,在莫斯科的地铁上,随时可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在专心捧读。并且,这些捧读者中读的都是大部头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苏俄大师的名著。

日本人爱读书也是举世公认的,在日本的电车、巴士上,无论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还是身穿校服的学子,差不多都在专心看书。

犹太人更爱读书。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大国,历代重视教育与读书。古代有许多刻苦读书的感人故事,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悬梁刺股的孙敬和苏秦、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范仲淹苦读的佳话等等,他们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为书而贫,为书而瘦,几千年来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日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导人们自觉读书,并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健全人格的事,而应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修养的大事。

为此,我们学校这样倡议:打开书,读吧;读了书,聊吧!我认为,读书的真谛不是攀比,优于他人,证明什么,而是改变自己,贡献自己,创新创造,引导实践,解决自己和更多的人们的问题。就像自然赋予人的天性,不是在教育中被扭曲,而应是在教育中提炼升华。为什么还要读书?它给予自己快乐,赋予人生意味,更给 5 予更多人的幸福和美好。所以,教育的结束恰是真正学习读书的开始。有意者成就百倍于学校,无心者,寥寥人生永不长进。

读书是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根本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还是习惯于凭感觉、凭经验办事,就有可能事倍功半,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由于不对路,达不到预期效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努力加强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加强学习,主要途径是向书本学习。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少年上网、看电视、玩游戏。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学校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学生课内课外玩手机,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家匈牙利,人口980多万,面积9〃3万平方公里,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2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 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著名学者朱永新在《我的阅读观》一书中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很多人说,我们不是天天在读书吗?天天都有教科书、教辅书。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我说这些书最多相当于母亲的乳水,母亲的乳水很重要,最安全、最容易吸收,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终身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于更早。学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地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最容易吸收、营养最丰富、最安全,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他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因为教科书、教辅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东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真正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我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了自主飞翔。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应该在中小学形成。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则面目可憎‛,因为就是有精神的饥饿感。人生的很多习惯、很多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是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一个时期适当地刺激,一学习就掌握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当然不是说中小学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则不可能,只是困难了。

现在我们的教育、我们学生的图书是很可怜的,我这里有一些数据。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 家之一。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从我的感觉,可能这些数据还有水分。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大学是首先阅读,在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的情况下进行接下来的课程,我们的老师甚至是30年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我们说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固然需要靠它的外表、建筑、规划,但是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丽,还是靠这座城市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首先要让教师读书,要让孩子读书,首先是让教师读书,因此有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项目———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因为反思是最好的攀升模式。同时,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 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我们对很多优秀教师进行了跟踪,我们要求每一个教师反省自己的阅读史,将他所有阅读过的书写下来,进行分析。比如说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有数学本体性知识,占到50%,还有人文科学知识占到20%,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认同的知识占到30%.我们努力帮助每一个教师设计自己的路径。

新教育实验强调关注‚根本书籍‛,即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成为一个教师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他能够深刻地理解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他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根本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原典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

201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联名13位委员,提出了《关于将城市阅读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议》,把推动全民阅读的建言进一步落到实处。2012年11月1日,第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开幕。通过12年的可贵坚持,‚让城市因读书而受人尊重‛成为深圳最有影响力的观念之一。11月13日,江苏省张家港市发布全国首个‚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同月,湖南省第 二次公布了‚城市阅读指数‛,给省内各市州的阅读情况排座、张榜……各市州的指数分别为:长沙市67.8、衡阳市67.2、永州市66.7、常德市66.4、岳阳市66.2、湘潭市65.9、株洲市65.8、郴州市65.2、益阳市63.8、张家界市63.7、娄底市63.7、自治州吉首市63.6、邵阳市63.4、怀化市63.1。2014年湖南城市阅读指数发布 最高的长沙人均一年读书8.73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多读书。书籍包含了种种科学成果,书籍可以回答种种现实问题。‚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代〃陶渊明,《移居两首》),意思是说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我们长期努力但还没解决好的问题,还有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无论老问题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就必须多读书。学历只代表过去,学习才能把握未来。任何时候都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要向书本学、向网络学,还要向领导学、向老师学、向学生学、向群众学。要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策法律,要学方法技能,还要学领导艺术,努力追求知识的健全和思想的升华。

要积累经验。注重在实践和学习中总结、提升,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既总结自己的得失,也要借鉴他人的经验。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能力和本领。要掌握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理性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12 新方法。通过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和预见性。要健全心理。年轻人社会阅历浅,经历的磨练少,从一定程度上讲,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较弱,读书学习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要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善于管理个人情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养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豁达开朗、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挑战。

读书犹如种庄稼。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纸质读物遇冷,电子阅读吃香。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还是喜欢捧着纸质读物阅读,总觉得纸质读物的感受不一样,有书卷气,给人以真实,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厚重。所以,如果要读文学作品、读理论文章,我还是喜欢读纸质版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一年比一年差,有时看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书一放下,就不记得,好象是水泼到了沙滩上,风钻进云彩中,是‚去如春梦了无痕‛了。有时也为此感到苦恼,觉得很郁闷。但是,回过头一想,读书就像种庄稼一样,种庄稼需要经常浇水,如果不是一次次浇水,庄稼就可能旱死,就不可能成长,就没有丰收。读书也是这样,每次读的可能大部分都不记得,甚至全部都忘记了。但是如果坚持天天读,有空就读,书本中的那些知识、那些文化、那些道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你的心灵里,于潜移默化中沁入到你的性格中,悄悄地改变着你的心境、静静地改变着你的气质,深厚了你的底蕴,增加了你的内涵,提升了你的人格,升华了你的境界。也就是苏东坡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座城市、13 一个单位同样如此。向阅读致敬,显示着一座城市、一个单位的文化胸襟。有书香的单位,有阅读氛围的单位,才是令人向往的。

‚一座城市因阅读而精彩非凡,一座城市因阅读而令人尊重。书香洋溢的城市必然是美丽动人的城市,因为城市的美丽动人不仅仅是她的建筑外表、景观风貌,更在于她的文化品位和内在气质。‛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一席话道出阅读在书香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将城市阅读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指标体系的建议更令我们期待。

如果读一次就幻想永远不忘,永远不用再读,那就无异是种庄稼浇一次水就希望永远不旱,永远不用再浇水一样。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经说:‚三日不读书, 则义理不交于胸中, 便觉言语无味, 面目可憎。‛如果不是经常读书,人就如遭遇旱情的庄稼,思想就会打蔫,内涵就会弱化,语言就会干瘪,气质就会粗俗,就会变成浑浑噩噩的平面人。所以,尽管记不住,还是要读书,只有多读书,生活才充实。而且书读多了,就如武侠小说中形容的,在某个关节上打通了整个脉络,知识就融会贯通,许多道理一想就通,许多事情一点就会。对人生的来路和生活的去路就有了清醒的观照。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也许当时就忘记了,但是,在某件事,某个时间点上,突然会出现在记忆中,闪现在思维里,而且是别有一种理解。就如曾经的朋友人,也许几十年不再相见,但一旦在某个特定的场合遇上了,就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有一种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感慨。所以,从根本上说读书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幻想过目成诵,终生不忘,幻想‚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书籍管终生,那是痴人说梦。只有不惧看了前头忘了后 头,看了这本忘了那本。不停地看,不停地读,才有知识的积累,才有文化的滋润,才会说话办事明于理,为人处世有分寸。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患有神经衰弱症,但凭着惊人的毅力,读了抄、抄了烧、再读再抄,成为大学者。

学贵思。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唐〃杜牧)。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脑子里要经常装着问题,开动脑筋,反复思考,力求把零散的、孤立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系统的、联系的、理性的认识。努力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所以有人说,读书学习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原有的问题变成没有问题,又在原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说明确实是研究思考了,读懂弄通了。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充满着个性独特的探索精神,其较为丰厚的思辩内蕴,常常又以滔滔涌浪般的文采表达出来,同传统的散文作法全然不同。正如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先生曾评价的那样:‚余秋雨与以前旧知识分子对散文的惯性不同,他是回到气质上去了。他用20世纪的、人类文化的新视野,超越了以前的感性思维。‛(摘自韩小蕙《随笔崛起与新随笔现象》)对此评论,我是持有同感的。甚至于我还以为,正是由于余先生这种‚同传统的散文作法全然不同‛的‚思辩性散文‛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的散文界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冲破了以往的写作樊篱,拓展出了一片新的领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气象。同 15 样,选入现行中学(还包括某些省的‚高职‛)语文课本的《都江堰》一文亦不例外。

然而,若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从作为教材要求的严谨度与典范性出发,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至少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是总拿长城作‚靶子‛,长城在作者的笔下似乎硬不是个东西。这样的一类文字是:‚长城当然也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对于长城的非民族化认识,余先生不是第一人。在今天这篇短短的文章中,我也不可能来大谈特谈长城的是与非,只是,我想表明这样的一种观点:没有必要为抬高都江堰,就拿长城来垫背,甚至发泄。若要拿‚社会功用‛(余先生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来说,长城的设防作用(这应该算作‚社会作用‛吧)并非没有过,如果人们读过《史记》便不难找到答案。平心而论,都江堰与长城,只是两种不同‚社会作用‛的工程而已,一个求安,一个求福。既如此,作为后世子孙,为什么总是要去为了某种方便而人为地卫一个,再损一个?更何况长城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性纪念物(这难道不是‚社会作用‛?)早已为人们所珍视,它的精神意义与作用早已转化并远远超过当初的实际作用。有基于此,我们还有必要再去说三道四吗?退一步说,就是在当今,长城作为一种文物,其对中华民族的旅游方面的 16 贡献(这是它当初‚社会作用‛的变化)总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吧,它每年所创造的旅游价值(这也应该算作‚社会作用‛)想必也是有目共睹吧。

像这种不遵循辩证法,认识比较带有片面性,行文随意、甚至于哗众取宠的例子还有这样一些: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乍一看,这些句子的确‚超越了以前的感性思维‛,但稍稍一想,便觉得并非全是这样。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如果真是这样,那怎么解释‚天下已治蜀未治,天下未乱蜀先乱‛?又怎么解释‚湖广熟,天下足‛?说是‚毫不夸张‛,其实 17 恰恰是大肆夸张。明明是大肆夸张却又说成是‚毫不夸张‛,这如果不是有意欺骗读者,那就是真的有点滑稽了。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有点儿叫人不懂得历史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足为据,陈寿的《三国志》是史书总可以信得过啵。但我所看到的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真正体现其雄才大略的并非是在入蜀(史称‚西川‛而非‚四川‛)以后,而恰恰是在入蜀以前,也就是说是在他们还没有喝到都江堰的水的时候。尤其是诸葛亮,人们见证他的雄才大略首先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是在那个什么‚躬耕垅亩‛的南阳纵论天下,话说三分;是在长江边上‚舌战群儒‛而后联吴败曹操于赤壁。至于他入蜀以后的雄才大略,真正可圈可点的,‚七擒孟获‛可以算一个,至于那‚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算起来恐怕就很勉强了,因为这最后是以他失败而告终的。至于说刘备,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应该是还没有进到真正的蜀地的时候就已经在长江边上的一个什么‚夔州‛托孤了,不知余先生从哪里得知刘备在死后还得到了都江堰的滋润,施展了其‚雄才大略‛?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这自然是余先生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无意于多说什么,只要先生心里没有故意的贬损之心就行。但若是说到‚修缮‛,就不要分什么‚南阳襄阳‛了。还是前面已经说到的意思,长城固然要修缮,其实都江堰也要修缮的,而且是经常地‚修缮‛。2002年、2007 18 年暑假、2015年4月,我三次游都江堰,就亲眼见证过这样的‚修缮‛。此土彼石,只是其修缮的目的不同,发挥的作用有别罢了。至于先生说到的‚排场‛,肯定是另有所指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借题发挥的策略,我暂未读懂,就不敢妄言了。我想要说的是,既如此,又何必硬要拉长城来‚陪斩‛呢?

关于李白与陆游的‚川行华章‛也值得商榷。余先生的意思是说李白关于四川的诗篇得益于都江堰的滋润。但若要论这位大诗人关于自己‚半个家乡‛的诗篇,恐怕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篇《蜀道难》。至于其与四川有关的诗篇总量,只要余先生数一数《李白诗全集》就知道了。就是这篇《蜀道难》的创作,也未必就是得益于都江堰。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按咱们中国的创作规律应该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此而来,李白的‚川行华章‛又岂止是一个都江堰便可了得!还有陆游,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应该是浙江绍兴人。按余先生前面关于李白诗才来源的推断,当然应该是归功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但是不明白他怎么又跑到四川去了,而且其‚川行华章‛也是因都江堰才有的。实际上,陆游直到四十八岁才‚从戎驻南郑‛。而‚南郑‛古今都属陕西汉中,只是邻近四川,不知余先生怎么又将其划归到四川了。不错,陆游在他四十六岁那年到过四川,并在此后写过文字简洁且优美的《入蜀记》,但却是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再经三峡进入的。

末了,还想指出先生文中的三例常识性错误。一是先生多处用到的‚四川平原‛这个字眼。如果不是疏忽,那就是先生将两个概念混淆了。不错,四川是有‚平原‛的,但不知先生是指的哪个‚平原‛。如果说,指的是都江堰所能灌溉到的那个‚平原‛,那应该就是习惯上所说的‚成都平原‛。而这个‚平原‛按规范的说法应该叫做‚盆地‛,加上‚四川‛二字,连起来就叫做‚四川盆地‛,而不应该叫做什么‚四川平原‛(现在,四川人自己一般简称‚盆地‛,很少听人称‚四川盆地‛,一般是外地人叫全称)。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我想肯定不是多此一举,这跟四川的地理地貌有关。因为,在四川,除了一个‚盆地‛,还有一个‚高原‛,即‚川西高原‛,这指甘孜、阿坝、凉山三地,并且不大用简称。你如果笼统称‚四川平原‛,那四川的地理、地貌都让余先生给一笔改变了。二是余先生两处用到‚伏龙馆‛这个词。我所看到的却是‚伏龙观‛。‚它位于离堆公园内,下临深潭,传说李冰治水时在这里降伏孽龙‛(《四川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但不知为什么余先生将此两次都说成了‚伏龙馆‛。而且,看样子,不像是笔误。第三,‚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这段话,余先生的本意当然无可厚非。但说都江堰灌区‚时时成为战场‛这是不严谨的。也不符合先生前面自己所说的‚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窃以为,既然‚时时是战场‛,就不可能还‚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了。至于‚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这也是模糊的,让人不知所云。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看一个人水平高不高,不是仅仅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找到科学、管用的方法。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我们身边有的人学历很高,能力很差,这种人充其量算个知识存储器。知识就是力量,读了不用不是力量,学以致用才是力量。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新任务,大家都要加强学习,在对全局工作研究思考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部门和个人的实际,善于思考,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破解难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学习好才能服务好,才能创新工作。比如,现阶段如何处理好加强学校管理和稳定教师队伍的关系,如何既实现学校快速发展又保护好教职工积极性、保证教职工福利,既提高了教师素质又不加重教职工负担,如何加大教改力度又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深入研究思考,才能找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南宋《陆象山语录》)。实践表明,凡是注重学习、讲究学习方法的人,就能学有所获,凡是勇于实践的地方,就敢于先行先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反之,工作就流于一般化,打不开局面,甚至停滞不前。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解决好职业学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更要求我们 多读书学习、勤奋读书,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读书人,一个了解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人,一个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个对本专业业务工作有一定研究的人。多读书,好研究,善思考。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使读书学习成为我们一种良好习惯。

注释:

观照:佛教语。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楞严经》卷二:“﹝佛告 阿难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予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唐 李华 《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於人法得无我,於观照得甚深。” 明 李贽 《心经提纲》:“然则观者但以自家智慧时常观照,则彼岸当自得之矣。”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2012-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是近年来推广阅读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阅读让教育更美丽、“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改变,从阅读开始”等观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者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书读书,不但出版教育文集、坚持写教育随笔,与读者分享教育理念,同时为其他学者和一线老师出版的著作撰写了大量序言。本书选择作者关于阅读的观点与部分精彩的序言,汇编成册,让读者走进他的阅读世界。(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和余秋雨在网上论战)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陆九渊:号象山,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齐名,著名学者郭沫若自认为深受其思想影响。

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等,著述甚丰。知名弟子黄侃,钱玄同,吴承仕,鲁迅等。

第三篇:德育工作典型案例(余晓玲)

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敦谊小学三年级8班 余晓玲 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要持之以恒。

时间过得很快,送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现在接的这届学生又到了三年级,一直以来我不仅是语文老师,还担任班主任。教师的职责不仅教书还育人,班主任的责任就更大了。接手此班,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带好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特色多。有让我开心的,有让担心的,我知道只要倾心关爱,正确引导,总会有惊喜,哪怕这惊喜来的很慢也是值得的。如我班的李小子,脾气大,蛮横无理,但智商高,心眼不坏。接下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让我很为难,事后也让我心灵有了安慰,因为这件事后,孩子的表现给了我惊喜。这个孩子居然利用课间经常拿其他孩子的文具,这次当场被班干部发现检举了,他知道后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威胁班干部。而且我找他谈话也不理,蛮横的狠,那个语气,那个姿态真像个小霸王,当时我心里想,这次如果不把他的毛理顺今后的班级管理将会特别难。这是我接任这个班发生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教育以来遇到孩子耍横的第一次。我生气了,但我还是忍住了动手这个不雅动作。我先找他谈话长达两个多小时,没什么效果,接着我冷处理,让他面壁思过一个中午,告诉他如果想明白了,就找我继续谈。还把下午的例会请了假,终于他想明白了,知道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时要遵守规则。接着在班上我趁热打铁召开了班会,说白了,其实是一个挽救李小子“杀鸡吓猴”的心理会。教育好他,也让其他蠢蠢欲动的孩子及时收敛好不好的举动,杜绝仿照,同时也让有的孩子得到安慰。当问哪些孩子被他拿过东西的请举手,刷刷,一下子我也蒙了,过半的人数呢,居然我从不知晓,原来被拿东西的孩子都被他威胁不敢告诉老师。他脸红了,低着头,然后抬起头面对大家,说要给他们赔偿,出乎意料,没有一个孩子们责怪他,反而争先恐后地原谅他并鼓励知错就改仍和他做朋友。谈话时都没有哭的他,刷的流泪了,他哭着说要做好孩子。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常与他谈心,谈想法,我们约法三章。现在,他渐渐的好了很多,成绩稳定,还乐于助人,这就是惊喜。不得不说本学期他的进步最大,我很欣慰。我想接下来小学阶段的另外三年他会更棒吧。

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俗话说“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于李小子这样的“坏孩子”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在成长的路上,他们会迷失方向,而我们教师就是孩子的引路人。让我们用爱来浇灌孩子的心灵,做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吧!

第四篇:谈余秋雨散文

当代文坛谈到历史文化散文,就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当年凭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十分畅销的散文集成为文化散文杰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为中国当代散文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想像的新天地。”It然而,我们在为余氏散文“范式”出现叫好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余秋雨在其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却有着“为文而造情”的虚假的“滥情”倾向。他创作中过分泛滥的感伤情调、主观情绪的过量投入使得文章结构和行文出现混乱,小说、戏剧成分的大量引入带来虚幻的文化感伤,抒情话语复杂化和陌生化及其修辞方式的不当使用给人以故作高深、极不自然的感受。显示着他的一种媚俗之态和“滥情”。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情动于衷”方能“形于言”,杰出的抒情往往能表现出深刻的人格和哲理底蕴。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人的情感抒发的真实。余秋雨散文抒发情感的方式主要是把他对文化的多情和昂扬的生命激情这两者交融在其散文之中。他说:“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我应该尝试用生命和各种各样我的祖先的文化和陌生的外国文化进行对话,进行周旋。”“那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拥抱,生命和生命的冲撞,生命和生命的周旋。”以这种状态写出来的散文带有激情,固然能让人怦然心动,但某些“滥情”的弊端也随之浮现出来。

过分泛滥的感伤情调。余秋雨的大部分散文从标题上看均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景观、名胜,他让我们读到的不是外在的景物,而是这些山水背后的人文和历史。然而,看过许多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读者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余秋雨每走过一个地方,记录一个地方,呈现给读者的都是褒誉之辞,似乎这些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都那么令人依恋。也许是作者写作题材选择的刻意(基本取材于文化风景胜地和旅游景点),也许是商业炒作的必要,总之,余秋雨的这种“见一个爱一个”的写法让读者感到了一种阿谀奉承之意,真的每一个地方都那么值得写、值得赞美,还是他为商业目的而“滥情”?他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作者的这种“喟叹”使我们不能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他是否真是某种历史责任感的驱动,是无可奈何的叹息,是令人警醒的长啸,还是一种过于“滥情”的表现?作者感情十分细腻,爱憎分明,本以理性见长,但却在某些文章中把握不住情绪,往往极力渲染感情的幅度,渗入某种感情的夸饰,以至抒写一些“不必要的”感伤,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而文中的“诗化”倾向又使这一情绪过于浓重而走向泛滥。从《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柳侯祠,到《行者无疆》中的佛罗伦萨、布鲁塞尔,很多篇什,余秋雨都在刻意营造着一种感伤的悲剧效果,让他笔下的“人文山水”,传达出低回与感伤。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多处怀着深幸之感提及27年前在文革大串联时,偶然踏进长沙“岳麓书院”所产生的一种“受用终身”的神秘感。多年以后,他提到这事还是念念不忘:“我无法使他们相信,个匆忙踏人的庭院,也不清楚究竟是作什么用的,也没有遇见一个人,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竟然是我一生中的一个‘关键’。”“这项事业的全部辛苦、苦涩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千年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人时所看到的那份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程。”作者在此对自己早慧形象进行了刻意“张贴”,使自己上升到定高点来俯视,行文中过量投入了主观情绪,似乎不是深切的悟道而是刻意渲染,是通过“滥情”来得到读者的认可,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散文打动人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点便是情感的抒发。但在情感“量”上的不加节制乃至夸饰却会适得其反,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感情的真挚,而是一种情的泛滥。

第五篇:石山小学余林和读书征文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心得

索河镇石山小学:余林和

对于魏书生我并不陌生,这位近乎传神的教育家,之所以传神当我读完他写的《班主任漫谈》时我找到了答案,《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心得。在《班主任工作漫谈》里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魏书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位平凡的教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充满风趣。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小事,让他看重了,利用了,研究了,解决了;学生的“灵光一闪”被他记下了,思考了,发挥了,验证了。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从一个普普通通通的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到了闻名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著名教育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魏老师非常热爱他的学生,他说:“教师对学生关心得越多,师生感情就越密切,一位教师不仅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成绩,还要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思想…”有人称赞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就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他不但热爱学生还尊重学生,用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等形式让犯了错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幡然悔悟,弃旧图新。多么巧妙的教育,多么智慧的做法。

想想我做班主任工作时实在有些惭愧,对于班级的孩子没有付出全身心的爱。面对他们的时候总是很严肃。总认为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要绝对的严肃。有些时候班级学生犯了错误还经常惹你生气,下了课学生就接二连三的到办公室给你打小报告,真是看见学生就特别讨厌,哪里还有爱啊?但是,魏书生老师说“为了孩子们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每一个孩子他们都拥有着一份童心,他们的内心是那么的天真和善良。最欣赏他的一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

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选择做教师,也就是选择和学生在一起。这是教师区别与于别的行业独有的幸福。现在想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我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孩子们明天的发展会更好,我相信只要有爱就会有一切,用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用爱去编织孩子们的未来,我相信我可以做到的!

下载和余玲谈读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余玲谈读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读书

    第七周集中业务学习讲稿 永恒的经典,一生的邀请 ——关于教师阅读的交流 邀请,一种召唤的力量; 邀请,一种温暖的传递。 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让我们一起温暖前行。 来吧,这是书......

    《谈读书》

    《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谈读书

    谈读书 作者:朱光潜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

    谈读书

    读书笔记感悟人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读书

    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

    谈读书

    (读书)谈读书 抽象的文明依托着书得以记载和传承;一册册好书正如项链一般串联起灿烂的文明,在历史的天空闪闪发亮。 因此,我们需要读书,读书中领悟前人的智慧,吸取历史的教训,发出自......

    谈读书

    谈读书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题记 响应月色的召唤,泡一杯清茶,位于绿树之下,书香作伴,何等惬意! 现在的书市场,鱼龙混杂,需要我们明辨是非。读书,就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因......

    谈读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谈读书》。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作家培根,在《名人谈读书》一书中,本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先把文章整齐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