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刘利慧
(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内蒙古 牙克石022150)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针方面对这一结合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和经验做出阐述。
关键词 :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信息技术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灌输式、讲述式教学教学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讲台,代替的是新课程理念下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过程和方法,教学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可以更好地突出新课程理念,可以更好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物 理课堂教学更具多样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仅靠单一讲述难以使学生彻底 领悟理解,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flash动画模拟演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波的干涉》《波的形成和传播》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在进行新课教学时,通过播放一小段与新课有关的视频进行引课,设疑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向心力》一节中引入“花样滑冰”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女运动员做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什么力提供向心力?使学生欣赏到优美表演的同时的同时,又受到了启发,学到了知识。在《相对论简介》一节中通过“爱因斯坦双生子效应”的视频引课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在高中物理《绪论》课中,在讲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时,播放从微观的分
子到手的指纹,再到宏观的宇宙,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范围更加明确、具体。
三、在复习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容量,增强复习效率
在一些章末复习课和高三复习课中若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加课容量,又可以使学生解题步骤规范化,例如:章末复习概念可采用设置问题由学生回答,也可以在屏幕上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温习、巩固,典型的例题不用在黑板上抄写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展示,可以把学生的解题步骤投影在屏幕上,特别是解题不规范的同学,由学生指出毛病,并进行改正。规范的解题步骤可以投影在屏幕上进行对比,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课复习过程,可以用视频播放实验操做过程,使学生进行回忆,归纳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得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方面,在牛顿运动定律课后播放牛顿故事视频,在《相对论简介》课后播放“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视频。在《电磁场电磁波》课堂中播放“麦克斯韦小时候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对伟大科学家们的尊敬和爱戴,另一方面学习到了科学家们追求和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培养学生注重环保、低碳节能教育方面,可以在《能量守恒与能源》一节中播放“环境保护与治理”视频,使学生意识到现在的污染情况,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投身到低碳环保的行动中去。
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弥补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加入典型的课堂练习,更具有灵活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新课教学
都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才好,需要在教学中和传统教学进行整合,有些物理规律的推导及一些演示实验并不适合用多媒体代替。如:《动能定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场强和电势差的关系》等课程规律的推导老师最好在黑板上推导。能够演示的实验最好不要用不放录像代替。我们在应用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高中课堂设备和条件已明显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遍及大多数中学,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把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到更好地实现,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探究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1、平抛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学习习近平抛运动,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平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教学时应综合频闪照片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事实得出结论,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
3、对于平抛运动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运动规律的描述上,教学时应利用动力学的知识,分析平抛物体的受力情况,讨论平抛物体为什么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深入一步,建立起前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学情分析]
1、本人所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也不好,没有刻苦学习精神。
2、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所以改变“重教、轻学”的倾向。
3、把自觉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一定要给予时上的保证,而这个时间,不能只放在课前、课后,而应该放在课堂上。[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理解平抛运动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频闪照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认识运动的规律,从而得以更好地利用规律。[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取代。
2、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
1、对频闪照片的正确分析。
2、平抛运动的规律。[设计思路] 1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学边实验法”。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因而能更多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物理形象,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学过程]
一、通过CAI课件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
有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水平对准了它,为了逃脱猎人的射击,它想从地面上逃走。可是就在它刚刚掉离那一瞬间,子弹也刚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否被击中,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规律。
师:要想知道松鼠是否能逃脱厄运,我们就需要来学习抛体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平抛运动。
(一)平抛运动的定义
(CAI课件)模拟子弹从枪口水平射出的情景。
水平抛出的粉笔头。
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子弹、粉笔头的运动特点。
(学生组内讨论子弹、粉笔头运动特点,并把结果写出来)(师生互动总结)
1、子弹、粉笔头运动特点: A)初速度方向水平B)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
2、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二)平抛运动的分解
师: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我们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它,请大家分析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所具有特点。(组内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师生互动总结)
1、在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力,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竖直方向上,初速度为0,且只受重力,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师:下面请同学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结论。(学生活动设计)每个组内C层次的同学做实验,用不同的力来打击弹性金属片。组内其他同学注意观察A球、B球的运动特点。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无论A球的水平速度大小如何,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A球的水平初速度越大,走过的的水平距离也越大。
3、A球的水平初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结论是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这就证明了上面的推导。
师:那能否证明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呢?(组内讨论)
生:如课本上5—17图是一幅平地运动与自由落体对比的频闪照片,可以看出,尽管两个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同,但它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仔细测量平抛出去的球在相等时间里前进的水平距离也相等,可以推出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学生思考:①设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的大小为V0,经时间t,它的水平分速度vx=______和竖直分速度vy=______? ②合速度大小v=____ ③合速度的方向tanθ=______ ④水平位移x=_____,竖直位移y=_____,合位移大小s=_____,方向tanα=______ ⑤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吗?(组内讨论,完成以上各题,并掌握平抛运动规律)(四)本节例题
飞机在高出地面0.81km的高度,以2.5×102km/h的速度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指定的目标上,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地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
(引导学生飞析)
1、炸弹的运动为什么是平抛运动?
2、炸弹为什么不能在目标正上方投放?
3、如何确定投弹地点与目标的水平距离?
4、炸弹的水平速度如何确定?
5、炸弹的飞行时间如何确定?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归纳——方法渗透
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先分解后合成,把较复杂的曲线运动简化为简单的直线运动。
2、学生小结——各小组学生把题纲写在黑板上。[教学反思]
1、本节教材是学生第一次利用运动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主动地获得知识——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所以本教案在设计时将公式的推导、规律的得出都交给学生去完成。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教材已经给我们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提供了素材,因此,既要做好实验,又要注意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进行。
3、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作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4、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选择和优化处理时,就要把实验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处理,使学生能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
5、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增加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次数;
6、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三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心得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心得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丁宜宝
在2010年暑假,我通过听专家学者的讲座、网络学习、观看示范课等方式,参加了西宁市及青海省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开学后我还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几次关于新课程教学的集体备课研讨会。可以说为迎接新课改的到来提早做了一些准备,主要体现在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及改变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在那个时候,一切改革对于我来说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课改后的课怎么上?没有课改经验,对于如何把握新课程我心里不是很有底,但我面对现实认真对待,走好每一步。现在高中课改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回顾过去一学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感觉工作很忙,应该说很充实。下面我谈一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心得体会。
一、对课改的再认识
新课程新在哪?教材的变化只是表象,这一年下来,我觉得比较多的教师只是按新教材的编排作了教学内容顺序上的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并没有多大改变。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愿意改变自己早已固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具体体现在高中生选课的模块化设计,选择什么模块是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意识。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以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改的六大“改变”,用心体会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了。很多教师担心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否会与高考脱轨,就我个人而言,在暑假培训时也担心过。当然,我觉得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若一下子完全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教学,教育部制订的周课时计划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就远远不够,高考制度又没有多大改变,这本身就是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而是要把握改革的“度”。
二、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并且从获取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因此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例如:关于动能的教学,在过去是直接给出动能的表达式,现在是先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动能与速率的平方成正比,再通过理论探究得出动能的具体表达式,使学生在探究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2.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少教师往往对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物理实验仅仅当作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本身是充满理论的认识过程。例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只强调直观观察,或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尽量多的现象刺激,或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而忽视了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设计。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常常仅仅是观察、观看,有些老师虽然也让学生参与实验,注重了边实验边讲,但是由于老师是“主唱”,没有注重学生体验,往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我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尽可能改进实验装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体验,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例如,“向心力”这节课,教学参考已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不少视频资源,里面有许多生活中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体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室中不便做实验,更不便让学生直接体验。我没有整个视频一连串地播放,那样实质上又回到了以往“灌输式”教学,而是将视频用软件截成一断一断的,在不同的环节中播放不同的画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便于理解知识。这节课除了让学生间接体验,更重要的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而又非常有效的体验性实验:撕下保鲜袋的两小块来分别包住两个桔子,用线将桔子掉起来做成两个球摆(金属球做圆周运动实验在课堂上容易伤到学生),两个桔子一轻一重,教师只提供这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自体验桔子做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向心力与其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定性关系。实践证明,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就能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学于娱乐中,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就提高了。类似这样的实验,只要我们教师有心设计,不会太难。
3.习题教学中突出知识建构功能
过去的习题教学单纯地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忽略了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功能,所以在 过去的习题教学,尤其是在习题的编排上,出现无序、杂乱、过量、重复等现象,甚至为了跟高考接轨,习题的难度要求追求一步到位,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年,我们备课组对资料习题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对难,偏,怪等等不适合高一学生知识水平的题删除,而精心挑选出一套有序、适量、难度适中的习题集,习题在选择上不是按题型编排,而是按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编排,突出习题对知识的建构作用,而不是与高考接轨、搞一步到位。
三.打造高效课堂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检验我们中学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把“爱”当作教育的秘诀,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教育本身就肩负着一种责任:育人,而这一责任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爱”。
要让学习变成学生快乐的生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应该是学习欲望的满足。学习欲望的满足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其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苦和学习的困难之后,感觉学习是那样美好的一件事。他以愉快的精神状态在追求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自主学习。
我省的新课程改来的突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由于没有以前的教学经验这反而成了我的优势。但是我更应该努力学习,学习新课标,新理念,新知识。让学生享受学习,学会做人,求得知识。
第四篇: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历史科组:朱铁甲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仅就应用计算机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多媒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包含了三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类型,这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体教学(Hypermedia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运用计算机设备呈现教材内容,以及进行展示资料,模拟情境,提出问题,评定答案等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超媒体教学则不仅包括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与学习活动连结起来,提供浏览检索工具,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可以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自己的学习系统,以及进行相互交流.这三种类型实际是反映出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机演示发展到各种设备的联机操作,进而发展到运用电子技术创建编辑环境,形成所谓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ICAI),使学习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其基础设备是计算机,其关键是计算机课件的编制.在编制历史课件时,要确定教学课题及其重点内容,选择各种教学资料和素材,编辑课件脚本,设计界面图形,连接方式,流程控制等,还要在制作完成后进行预演操作以便验证,加以修改和补充,并熟悉课件演示的方法和过程.历史的多媒体课件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史料提供,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拟,动画显示,要点归类,练习巩固等.这些类型往往是经过有机的整合,形成教学的实用材料,在课堂上即时使用;或把教学课件改编成学习课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课下自学.当前也有一些计算机公司制作和发行历史教学的软件,如备课系统,教学课件等,在使用时要注意进行再编制,以适应教学实际的具体情况.(二)网络教学
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一大促动.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 [1].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形成了基于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验,虽然刚刚起步,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一些中学历史教师也在进行着网络教学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网上参观.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2.网上阅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3.网上搜索.结合教学内容和重点,选定关键词,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和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搜索.网上搜索要有具体的目的,但无论是进行资料查寻,汇集,还是进行资料加工处理,都是把网络的搜索作为工具,是为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为了理解信息而对其熟练地进行组织和处理.在历史课堂中能够存取和检索信息是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处理网络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使他们在存取信息后有够进行分析和整理” [2].4.网上讨论.这是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的方式.利用有关网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园网的论坛,组织学生围绕有关的学习主题,以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在这种虚拟的网络论坛的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甚至容许学生以化名登录,在讨论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网上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现场在线介绍和交流他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6.网上答疑.教师利用网络的论坛和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电子邮件,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这样就使电子邮件具有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反馈的功效,成为师生联系的又一通道.7.网上课堂,即“空中课堂”,利用网络实现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录像,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或是在网上同步进行.网上课堂既可用于远距离教学,实现异地,异校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校内进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各种选修课的教学.以上所举的这些网上教学的方式,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中运用;既可以用于集体学习,也可以用于个人学习.另外,教师的备课,上课,教研,进修等活动,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的.例如,历史的教师开展网上备课,可以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不同地区的教师,在网上进行集体商议,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现在有不少省市的历史教研机构已经建立了教学网站,汇集各种历史课件,提供给教师进行备课,这样就利用网络技术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过去的“人自为战”,转变为“大兵团作战”,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二,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设备和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最关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没有教师反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却是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进行文字处理,但能够进行数据,图形处理,利用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源的还只是少部分[3].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操作设备和演示课件时手忙脚乱,遇到技术障碍时束手无策,讲述与演示不协调甚至脱节等.这些都说明,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学习,学习,再学习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态度.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应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须发展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4].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进修,加强实践和总结.这里,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亦是如此.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才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的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对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首先是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怎样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国外的学者认为:”历史教育应在帮助学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性质对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充分重视信息传播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潜力,就要对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传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认识到历史教育不只是填满学生的硬盘空间,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强的信息处理者.[5]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2.合理设计.无论是单一课件的编制,还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设计,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把设计工作做得科学而合理.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要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简明清晰,而不是繁琐,如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和字体过小,图像不要模糊不清,录像不宜冗长拖沓等.每一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所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3.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如果过于偏离教学重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所以,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上网进行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4.综合使用.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种电教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那对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灌输,只不过是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5.调动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学实际也反映出现在的学生在运用计算机等技术上是学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6.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实,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越是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并且能够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以及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或新的学习条件和情境中进行学习.从教学理论方面讲,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引自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4月.[2]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Routledge,London.2000
[3]参见丁婧,李艺:《普通中等教育的网络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1,12期.[4]Terry Haydn,James Arthur and Martin Hunt,Learning to Teach Histor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Routledge,NY, 2000.[5]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Routledge,London.2000.
第五篇: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会泽县第二中学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新教材为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枯燥的,这也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重,尽管新教材已将高中物理许多内容做了删减和降低难度,但任何物理老师都不敢妄言轻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物理教师不得不将高中课堂当做自己独唱的舞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二是高中物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提高,知识稍微复杂一点,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间长了便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新课改的实施,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这是诸多物理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提高意义重大,本人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直不断的控索,总结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深刻理解新大纲、新教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从新旧大纲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1.新大纲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强调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科学志趣的培养。2.课程安排有较大变化:分必修物理课(I类物理课)和必修加选修物理课(II类物理课)。前者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后者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3.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里,谈到加强能力的培养时,特别指出“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还要求落实课题研究,并着眼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减少了说明,减少了限制,利于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具有其新的特色:16开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强调了基础知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新栏目,例如“为什么?”、“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所加强。教材还十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贴近了生活。由于高一年级两类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因此高一年级新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这样既能弥补知识面偏窄不足,又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而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
这些变化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教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新大纲
新教材、新大纲的实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为达到新教学目标,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记忆、理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以“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了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变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里自主学习、讨论辩析。例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个内容时候,恰好是我国发射“神舟三号”卫星之际。抓住这个扩展知识面的大好机会,教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报刊、杂志、网上的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开设一节由同学主持、演讲、讨论,教师客串发言的活动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他们学会收集信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使他们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习科学的志趣。
(2)创设趣味性学习过程。新大纲在能力要求中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样跨 2 学科、用图象来反映物理规律学生历来感到很困难、很乏味。为此教学中我们利用我国民间故事“龟兔赛跑”设置了趣味性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记忆中“龟兔赛跑”的故事反映到位移一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去,而且故事不限版本,只要求能根据自己所作的图象叙述出故事。同学们一听,情绪高涨,人人动手在图象中描绘故事。我们还从中选择六、七个不同的图象到实物投影机上显示,并由作者讲述故事。这样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趣味性学习活动,既联系了实际,提高兴趣,又化难为易。
(3)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糊涂认识有意设计概念的冲突情景。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常常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为此设计了一些矛盾冲突若是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为什么是车被马拉走,而不是马被车拉走?把这些司空见惯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开,激起惊奇感,促使学生主动思索、探究,2.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般课本上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早就发现的知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习惯依赖教师、迷信课本,只照章记忆,忽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学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使他们认清概念、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简谐运动中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不是直截了当给出书中结论,让学生记忆,而是补充设置几个探索性小实验,一是测定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以不同的振幅振动的周期,由同学们用实验秒表或者是自己的手表来记时测定周期大小。二是模仿伽利略号脉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的过程。以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参与得出知识的结论,而且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者的自豪之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久久没有消失,同时科学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教学中我们还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把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定量探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动能、势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还利用测量的数据讨论了守恒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把科技制作引入课堂,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信心
对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全年级开展。每个小组2—8人不等,学生自由组合。我们经历了发动学生、自由编组、确定项目、设计、寻找材料、精心制作、展示作品等环节。活动都由各小组自行确定,所以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水火箭、钉子椅、水棱镜……等五十多样。我们目的是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优势,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把作品展示引进课堂: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作品名称、原理、构造、材料、作用,还操作演示,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把学生的作品陈列在校科技活动室,向全校师生展出,还推荐优秀作品到区、市参赛,有两项作品《凹凸桥》、《离心运动》荣获“广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汇演”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学生作品来做演示实验,如双线摆、反击式水轮机、水火箭等等。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我们原来认为,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在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把学生蕴藏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灶具的演变”和“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等课题研究。研究中我们注意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学生由观看教师拔河比赛后,提出了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主要从力学角度研究了队员的力量、绳子的质量、队形、个人姿势、啦啦队、队员体重、鞋子等与拔河的关系,测量了几种常见鞋子与不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还把得出的初步结果用在班际拔河比赛中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实施新大纲、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存在问题
新大纲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比较灵活,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思考:
1.新大纲、新教材的实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2.对学生能力培养怎样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训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由于教材中高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新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要求,有待我们探索。
4.新教材的内容比原教材增加了,对能力的要求也增大,但新大纲安排的时减少了。实际教学中常常觉得时间比较紧张,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5.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3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3]廖伯琴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4]张大昌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