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时间:2019-05-15 10: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时间: 2010-5-11 16:12:00 来自: 阅读: 472评论: 0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课堂取得高效,就得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如何讲究课堂教学语言?一是提高语言质量;三是把握语言的原则;三是锤炼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教师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种类

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流程,以及教学用语的实际功能来说,课堂教学语言一般可以分为导入语、描述语、提问语、点拨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另外,体态语也应视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学语言,它对“有声语言”起着补充、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常能产生“妙不可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二、课堂教学用语的一般运用原则

1.导入语要以情“煽”情,富有激趣性

新课伊始,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应该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比如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先揭示课题后,以充满阳刚之情的语气导读:在我的心目中,战争的场面是激烈的,战士们是勇敢善战、坚强机警的代名词,可是这儿的战斗是在哪呢?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本课中写谁与谁的战斗?结果怎样?学生的心弦一下子被抓住了,自然产生阅读的急切欲望。

2.描述语要生动,富有感染力

教师课堂教学时描述性语言同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声情并茂地叙述,抑扬顿挫地抒情,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学生心弦;时而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时而深沉悲怆,催人泪下。这些富有文采与情感的语言,总是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与共鸣,于不知不觉中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先播放桑兰比赛、获奖的镜头,再现她轻盈、优美的动作,让学生具体感受桑兰跳马成绩的优秀。继而教者以舒缓的语调描述:桑

兰5岁开始练体操,12岁入选国家队,多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是我国女子体操队最优秀的跳马选手。如此优秀出色、运动事业前程似锦的17岁少女,在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意外从马箱上摔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稍作停顿后语气转而激昂)然而残酷的现实并未使桑兰悲观绝望,她以顽强的毅力微笑着承受一切!请找出有关语段感情朗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然深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撼,语言得到训练。

3.提问语要精炼明确,富有启发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一条主要渠道,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语言应该简洁明确,问题宜少而精,教者应精心设计一两个主干问题串连全文内容、人物情感和文本思想,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所谓要言不烦。例如:教学《梦圆飞天》一课,先播放“神舟5号升天的录像片段,让学生欣赏,可以设计以下个问题导读:同学们,看了录像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要说?课文是怎样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地探究,就能较好地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相关的大体内容。

4.点拨语要适时适度,富有点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轻易回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常常会遇到疑难费解的问题。在学生疑而思、思而不解之际,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其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作用。同时,教师的点拨语要适可而止,不能全部代学生所劳,否则“解铃还是系铃人”,必须削弱了“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的点拨应像一个路标,为学生指点迷津,提示思考的方向;教师的点拨应像一个支点,使学生借助于这个“支点”能自主地深入探究,向文本知识的深处“潜游”。

5.过渡语要自然,富有灵活性

过渡语犹如桥梁,能带领学生从这一个学习点转向下一个学习点,使教学环节前后贯通,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承接,使学生思维螺旋式深化。教者安排过渡语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思维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适时引导学生,或切换思维点,或深入挖掘、感悟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过渡语贵在自然妥贴,贵在灵活而不牵强,让学生思路如潺潺溪水,一路畅行,不觉突兀。

6.评价语要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课堂表现,教师少不了要进行点评。一般说来,评价语应简洁明确,对错优劣恰如其分。同时,评价语要带有激励性,表现好的固然要加以肯定、表扬,表现欠缺的也要找出其可肯定处,略作肯定,并指出需要更改、努力的方向,避免“一味捧杀”与“一味棒杀”。

7.总结语要情思绵长

一堂语文课的总结语因文而异,或收束聚合,或拓展开放,但都应达到“课已尽,趣未尽”的效果,卒章显志,点明文章主旨与情感。好的总结语对所学课堂知识起着总结强化作用,对学生思维起着整理升华作用。教学《水上飞机》时,可以这样设计结尾:人类真有本领,能研制出“水上飞机”,不仅能在海面上驰骋,而且能够腾空飞向蓝天!让我们做个小小科学家,放飞自己的想象,造一架水上飞机,让它发挥新的作用。请以“我开水上飞机”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开的是哪一种水上飞机,它什么样儿,你在水上飞机上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学生自然会梳理课文的脉络和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安排既对课文略作整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兴科技成果的好奇和向往之情,甚至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结束安排真可谓情思绵长,课尽意未尽。

三、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要想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师首先要潜下心来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源头活水”,使教学语言扎根于一个较丰厚的文化层面上;其次教师还应向身边的人学习,尤其是教师同行,多方采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思自己课堂语言的成败得失,长此以往,必然能逐步修炼到文思泉涌、妙语连珠的境界。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

算作语言大师,才能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像蜜一样“粘”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如沐春风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语言不是画卷,却比画卷色彩斑斓;语言不是糖果,却能让人咀嚼出甘美香甜;语言不是蜂蜜,却能粘住听者的奔放思绪;语言不是钥匙,却能启迪人们心灵的闸门。我们教师要刻苦修炼课堂语言艺术,让它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揣摩运用,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锤炼和规范教学用语,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形象生动和幽默风趣,并使语言富有真情实感,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王蓓)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即兴艺术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即兴艺术的运用

沾益县大坡乡亮泉小学 何琴红

摘要:

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艺术。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分析法等对“即兴”教学艺术的特点,“即兴”教学艺术对教师的要求,“即兴”艺术的运用策略,运用“即兴”艺术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放入分析。“即兴”教学艺术是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互融合的集中表现:教师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完美的表达能力。只有多种知识多种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出现“即兴”艺术的“妙境”“化境”。教学艺术虽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我们期盼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并期盼着这朵奇葩开放得更加艳丽,从而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即兴艺术 ;运用;教学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1]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艺术。“即兴”教学艺术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生求知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审美欲望和创新欲望等表现,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乃至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作出的能动的、机敏的、善解人意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一种充满奇思异想的反应,这种反应因势利导,或诱导兴趣,或激发情感,或调集注意,或拓展延伸,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达到沟通、融会、共振状态,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甚至收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即兴”教学为什么会有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兴奋、激动、精神亢奋、思维活跃、感情澎湃,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最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神奇魅力呢?

一、“即兴”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教学情境的突发性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步骤乃至细节,都是教师预先酝酿构思,精心组织、运筹、策划好了的,从时间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过去时”──即已经成为定局了的。唯有其中的“即兴”则是一种“进行时”──它是从课堂突发的,其发展跌宕起伏,不可预知。正因为它的发生、发展与接受处于同时同步,因而使学生兴奋、激动、精神亢奋、思维活跃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教师反应的敏捷性

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每节课都免不了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教师和学生时时都可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触动或是干扰。[2]但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能够敏锐的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巧妙的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神奇,将一些看似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会心一笑,或有所感悟,或产生联想,或得到知识,或受到启迪。总之,学生通过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学养魅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上的“即兴”艺术既然多显现在突发情境中,因此,它所借助的心理机制往往并不是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而是简捷跳跃式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准确、深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察觉出突发事件、特殊情境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度或契合度,冷静沉着,准确判断,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行为、表情、言语,抓住有效信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3]在二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这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的高低差别,而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是会随机应变的,他在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会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即兴”艺术表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主要形态便是“活”──随机应变,机动灵活。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即兴”艺术体现在:教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时,能够作出灵活反应,给事件以巧妙、完善的处理,从而显示出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敏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在发挥“即兴”艺术时,如在中学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范围内运用知识经验,展现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应变策略巧妙,方法新、时机巧,既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好分寸,做到适度、适时、适情,巧中见奇,奇中见功,从而使教与学双边的动态活动凝聚在一个定向目标上,并成为“活”的整体。

(四)教学内容的扩展性

课堂上“即兴”教学的内容与该课课题密切相关,但有扩展,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教师往往因教学中的某一契机触发,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向相关领域或学科延伸。这种“即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二、“即兴”艺术的运用策略

即兴教学可以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主要运用策略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一)借题发挥,因势导入

当课堂初始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导入方案,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抓住突发事件潜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教说明文,由于时间仓促,不可能进行从容的课前谈话,而学生的紧张情绪却明显可见,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如果立即进入新课的学习,准会一上课就“闷”。于是,钱先生即兴说出了一段轻松的“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个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的中间是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

钱先生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就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什么地方?”顿时,学生一个个举起手来,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2]

在这里,钱先生从课堂的具体情境入手,即兴发挥,顺水推舟,寓教育教学因素于谐趣之中,毫不费力地导入了新课,又巧妙地扭转了课堂之初由于学生情绪紧张而造成的沉闷局面。这个即兴导入语,巧妙地完成了对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十分切合当时的学习课题和教学要求,堪称“即兴”教学的经典范例。

(二)灵巧串联,随机调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因而教学中难免出现意外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5]优秀的语文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会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地利用外物的刺激而产生的灵感,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演绎出奇特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场所的自然景观、设施,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巧串联,即兴演绎,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一只小燕子从门口飞进了教室,东碰西撞飞不出去,部分学生的目光跟着燕子飞来飞去,不能专心听讲。教师即兴发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间’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学生们回答:“《匆匆》。”教师又问:“《匆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们回答:“时间一去不回。”教师马上肯定,并说:“有去无回就应该倍加珍惜时间。”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即打开窗子放走小燕子,又专心听课了。这看似“随意”的即兴问答其实蕴含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技巧,巧妙的“即兴”有效地控制住课堂上行将离散了的注意力;再如,有一位教师平时老穿一件夹克,衣着比较随意,国庆节长假后却穿了一套新买的深灰色的名牌西服,显得精神抖擞,风度翩翩,似乎一下子刷亮了学生的眼睛,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教师忽发奇想,改变了原来的作文训练话题,以“语文老师变‘酷’了”为话题进行当堂作文,结果学生们意兴勃发,文思泉涌,或写老师先前如何“寒酸”,像个藤野先生,或写老师变得怎样“酷”,成了“大帅哥”,或写老师因何变得这样‘酷’……一篇篇情真意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的好文章纷纷“出炉”。甚至一根红色粉笔也能引得学生眼前一亮,在《药》的明线和暗线的情节交结处,用红粉笔勾画了一个“人血馒头”的轮廓,再用白粉笔在中间填上一个“药”字,这一信手拈来的教学简笔画,新鲜刺激,触目惊心,一下子吊起了学生探索小说深刻意蕴的胃口……

(三)即兴表演,深情演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兴”教学艺术是智慧的岩石与情感的激流撞击出的一朵浪花。语文教师在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意图、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使其发生符合教师把握教材确定目标后既定意图的变化。在这种创造性的交流中,教师全部的身心活动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在一种忘我的情感驱动中,教师完全化入了角色,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施之以某种态势语言,或者激情澎湃地即兴放歌,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特级教师高润华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进入情境,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特写的定格镜头。这里,高老师在情感浪潮的冲击下,模拟“父亲”的动作,使用体态语完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新的“背影”图,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留给学生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还有位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再现了闻一多先生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斗士形象。另一位教师教《风景谈》一文的“延河归来”这一部分时,即兴将延安抗日战士唱的《解放区的天》《大生产歌》等轻轻地演唱了一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啊……”“大生产呀么,嗬咳!加油干呀么,嗬咳!……”随着欢快跳跃了老师的用意,立即打开窗子放走小燕子,又专心听课了。这看似“随意”的即兴问答其实蕴含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技巧,巧妙的“即兴”有效地控制住课堂上行将离散了的注意力;再如,有一位教师平时老穿一件夹克,衣着比较随意,国庆节长假后却穿了一套新买的深灰色的名牌西服,显得精神抖擞,风度翩翩,似乎一下子刷亮了学生的眼睛,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教师忽发奇想,改变了原来的作文训练话题,以“语文老师变‘酷’了”为话题进行当堂作文,结果学生们意兴勃发,文思泉涌,或写老师先前如何“寒酸”,像个藤野先生,或写老师变得怎样“酷”,成了“大帅哥”,或写老师因何变得这样‘酷’……一篇篇情真意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的好文章纷纷“出炉”。甚至一根红色粉笔也能引得学生眼前一亮,在《药》的明线和暗线的情节交结处,用红粉笔勾画了一个“人血馒头”的轮廓,再用白粉笔在中间填上一个“药”字,这一信手拈来的教学简笔画,新鲜刺激,触目惊心,一下子吊起了学生探索小说深刻意蕴的胃口……

(三)即兴表演,深情演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兴”教学艺术是智慧的岩石与情感的激流撞击出的一朵浪花。语文教师在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意图、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使其发生符合教师把握教材确定目标后既定意图的变化。在这种创造性的交流中,教师全部的身心活动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在一种忘我的情感驱动中,教师完全化入了角色,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施之以某种态势语言,或者激情 澎湃地即兴放歌,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特级教师高润华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进入情境,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特写的定格镜头。这里,高老师在情感浪潮的冲击下,模拟“父亲”的动作,使用体态语完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新的“背影”图,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留给学生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还有位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再现了闻一多先生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斗士形象。另一位教师教《风景谈》一文的“延河归来”这一部分时,即兴将延安抗日战士唱的《解放区的天》《大生产歌》等轻轻地演唱了一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啊……”“大生产呀么,嗬咳!加油干呀么,嗬咳!……”随着欢快跳跃的旋律,解放区那种火热的生活场面,军民们那种以苦为乐、团结奋战、共渡难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气干云的革命激情便生动形象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即亲切又直观,学生深受感染,以至心驰神往。还有教师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即兴摹唱了刘欢的《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仅使学生在影视媒介中所欣赏到的英雄形象在大脑中得到唤醒和再现,而且还引发出一种“我知晓、我熟悉、我评判”的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一吐为快的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总之,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忘情地化入角色时,由于处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气氛中,情感的波涛在激荡、冲撞、裂变、组合,灵感迸发如开闸的水流,汩汩滔滔,激荡出奇异迷人的浪花来,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歌一咏,这些即兴的表演,创设浓浓的情感氛围,渲染不同的感情基调,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的禁锢的心灵得到解放,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并受其感染,感情得到提升,灵感得到激发,从而达到一个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情感层面,使教与学变得既轻松活泼又趣味盎然。

(四)即兴评价,热情鼓励

课堂上的即兴评价是依照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作出的随机的即时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即时性的评价属于非系统性评价,它具有相当灵活的机制,对其时机、内容、方式的控制很难在备课时预测和安排,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丰厚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机智。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对了的,要立即给予肯定;发现学得好的,要及时加以评议。运用好即兴评价,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积极作用。听听钱梦龙老师公开课教学时的几段精彩的即兴评价语吧。学生朗读了课文后,他评价说:“朗读,能做到声音响亮,吐字准确,有顿有挫。”学生归纳了段意,他评价说:“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编提纲,用五言、七言回目式,不仅通俗,而且概括性很强,又便于记忆,是个好方法。”学生提出问题,他说:“我们同学很会动脑筋,不仅能读懂这篇文章,而且能根据文章揆情度理、思前顾后地提出问题,更可喜是还敢于质疑求疵,找出文章的毛病来。”这些即兴评价,要言不烦,准确恰当,既条分缕析,又溢满赞美之情,调动了学生情绪,调节了课堂气氛。[7]

有时候,针对某些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教师的即兴评价可能带有讽喻的成分,但绝不是挖苦,而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是怀有热情和期待、富有人情味的,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例如有一次,笔者引导学生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咬文嚼字》一课,当赏析贾岛诗《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师生正为是韩愈改订为“敲”好,还是朱光潜先生分析的“推”好而争论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一声撞门而入,径直入座。教师并没有立刻批评那位学生,而是即兴开导:“同学们,这句诗还可以提供两个动词供大家推敲:‘撞’或‘踹’。大家看看到底哪个词用得准确?”有的学生说:“朱先生的意见好,‘推’可表现孤僧步月归寺、独往独来、自在无碍的胸襟气度。”有的学生说:“还是韩愈改得好,用‘敲’能够以静衬动,扣住了诗题中的‘幽’字,而且这个‘幽居’也应是李凝的住所,而非和尚的寺庙。和尚深夜来访,当属情趣高雅、知书明礼之人,以他的品性修养,自应彬彬有礼,所以还是用‘敲’好。”有的同学说:“用‘推’或‘敲’都有道理,但无论如何不能用‘撞’或‘踹’。否则,那来访者就不是一位诗僧,而是那位大吼大叫、粗鲁狂悍、打家劫舍、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了。”“哗──”教室里顿时爆发一阵掌声,那位迟到的学生也大笑了。这时我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旁弯腰轻声问:“你赞同用哪一个动词呢?”这位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知道应该用哪一个动词了。”这里,教师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即兴引发了一场讨论,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又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

三、“即兴”教学艺术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即兴”艺术说到底是一种应变艺术,是一种教学机智。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积累和反复历练的基础上“妙手偶得”。具体说来,它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诸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鉴赏写作,甚至涉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多学科知识。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外文学史常识要了如指掌,对各个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要耳熟能详,同时还要具备语文之外的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国内外时事,关注社会人情。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及时更新知识,要养成勤观察善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即兴”教学储备“知识财富”。[8]

(二)对教学技能运用自如

从心理学层面讲,教师课堂上的“即兴”主要源于松弛和高度的兴奋状态。松弛源于自信,自信源于充实,充实源于积累及其对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自如。如果把教师语文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比作绿茵场上球员潇洒飘逸、一球中的、赢得观众阵阵喝彩的临门一脚,那么对语文教学各种专业技能技巧的把握也就是不论盛夏严冬的摸爬滚打艰苦训练。

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结束技能等等。教学技能是“即兴”教学的载体,因为在即兴教学中,教师不能不用一至数种教学技能。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的“即兴”教学的成败。

(三)对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即兴”教学突破了某一种传统的或固定的教学模式的限制,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当然得心应手,但要使“即兴”教学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必须富有创造性,对已经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不妨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注重课程的非设计性、超越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急转弯”,善于营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

四、运用“即兴”艺术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即兴”教学艺术是围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应变,是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一种机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升华,它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目的性和思想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即兴”艺术的运用要紧扣课题,围绕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并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要顺情缘境、审时度势,切不可信马由缰、离题万里,更不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那种和随意性画等号的“即兴”与语文教学需要的“即兴”艺术完全是两码事,那只能导致教学目标偏离,甚而导致课堂失控,是极不足取的。

(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根本点。[9] “即兴”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情境的突变因素和教师的灵感顿悟,是教育科学的艺术创造,这种“即兴”或与情感体验有关,或与审美情趣有关,或与德育渗透相关……这就要求“即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教师在 课堂上运用“即兴”艺术一定要端正思想,切不可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出发点,将“即兴”变成自话自说的“独角戏”,更不可借此在课堂上“做秀”,将“即兴”变成卖弄自己的噱头,哗众取宠。

(三)“即兴”必须适度

列宁说,真理只要向前跨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语文课堂中“即兴”艺术的运用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说,“即兴”并非任性,“即兴”要适度,要富有启发性和可接受性,要抑制无益的激情。那些多余的、过头的、无效的、有失分寸东拉西扯的“即兴”,不仅不能激发感情、开启心智,反倒会离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影响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10]至于那种格调低下、插科打诨式的“即兴”,则无异于画蛇添足,只能弄巧成拙,大煞风景,败坏学生求知的胃口,破坏课堂的气氛。是否掌握分寸、是否恰到好处,正是“即兴”教学有无艺术性的重要分野。因此,把握好“即兴”教学的度,不只是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教学思想问题,应该把“适度”作为“即兴”教学艺术运用的一条基本原则。

“即兴”教学艺术是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互融合的集中表现:教师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完美的表达能力。只有多种知识多种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出现“即兴”艺术的“妙境”“化境”。教学艺术虽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我们期盼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并期盼着这朵奇葩开放得更加艳丽,从而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运用谜语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运用谜语的艺术

谜语,古叟辞和隐语,常常用来表现事物和生活。谜语有着锻炼智力,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谜语将其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设谜活动中,开拓视野,发挥联想,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资金性。

1、谜语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喜好情绪,表示认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般说来,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使人持久集中注意,发挥较大的积极性。教学中,恰当地用谜语,能诱导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和深刻的兴趣。

如在讲解空气课题时,可借助与之有关的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儿,无他活不久。这个谜语儿童化,有趣味,学生爱听。增加了他们对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在开始学习化学第一单元就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学习金属铁时,设谜黄金被盗(打一金属)

用这样简单的谜面结合教学,学生兴趣盎然,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诚然,如果仅仅以谜语吸引学生,这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谜语培养学生稳定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理想,让他们带着健康的心理状态走向未来。因为实践证明,不少学生选择化学专业成为自己的志愿,往往是受到中学化学老师的启迪和鼓舞而确立的。

2、谜语启迪,培养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等能力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且又是学生今后使知识技能转化为物质的关键。因此,我十分重视发掘教材中能通过谜语培养能力的因素,联系实际,谜语启迪,寓教于谜。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气势磅礴的自祝诗,就是一则很妙的化学谜语,其题目《石灰咏》,恰似谜底了。我让他们说清哪时物理变化,哪时化学变化和写出化学方程式后,采集一包生石灰,提出了怎样检验有没有烧完全的石灰石的问题,并制谜:石灰石煅烧得生石灰,生石灰里混有石灰石,是因煅烧火候不合适,给你试管和稀盐酸,请问何种方法来检验?许多学生一语中的,很快揭示了谜底,并通过实验明确了检验石灰质量的标准及其原理。

3、谜语点拨,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要及时地将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纵向衔接,横向联系,从局部到整体。教学中,充分利用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联系,运用谜语点拨,形成各种联想,是提高学生记忆率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学了氧气的制法后选谜:白蛇黑蛇同修炼,太君炉内想成丹,白蛇脱颖化仙气,黑蛇顽冥性难变。这个谜语使氯酸钾、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过程神话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巩固了氯酸钾、二氧化锰的色态及在制取氧气中的催化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将化学谜语引入教学过程,同一教师,同一教材,在基础基本相同的班级教学,可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谜语必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选用化学谜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过程来安排,让学生学有所得,恰到好处,有利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有利知识的迁移,千万不能为谜语而谜语,牵强附会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幽默语言的运用

中学课堂教学中幽默语言的运用

11中文本

倪婷

摘要:本文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入手,尝试性地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因为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所以这里的幽默语言不仅要体现其机智性和娱乐性,更应注重教学中的教育性。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好的批评效果,让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求学;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迎接挑战。而幽默教学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如何把握幽默技巧的运用以及掌握运用幽默的本领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幽默语言

课堂教学

幽默的作用

幽默的运用

现代教育改革摒弃以往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更高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避免呆板的互动,愉悦学生的身心。更加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你还在为你的课堂死气沉沉而感到忧虑,不妨试试“幽他一默”。我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幽默必将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结合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幽默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合理运用幽默语言。

一、幽默的作用

(一)、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它是环境的产生,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幽默有趣,创设良好的愉悦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去主动探索新知识,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

例如有位教师讲《路,在自己脚下》一篇短文后,有学生提出当一个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当一名中学教师努力时,他的父母则要求他当一名医生,有的同学则劝他今后当一名科学家、出国留学„„这个人该怎么办的问题时,这位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一天祖孙两人骑着毛驴去赶集,路人议论说,两人骑一驴,过于残忍。于是爷爷下来让孙子骑;路人议论说,孙子不孝,孙子赶紧让爷爷骑;路人议论说,爷爷心肠太硬;后来两人都不骑了;路人议论说,放着毛驴不骑太傻。听着听着,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这位老师的却诙谐幽默,不仅创设了和本文类似的情景,减弱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又增强了文章中“走自己的路”的中心论点的论证力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了幽默诙谐的美感愉悦,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二)、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即所谓“意义障碍”。而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所以海特认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

钱梦龙老师有一次上公开课,授课者与听课的学生、教师互相都很陌生,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钱老师从容走上讲台,脸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好不好?”经过刹那间的惊愕,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好!”“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要认识的人。”场上静的出奇,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信心十足的回答:“钱梦龙!”顿时,教室里欢声雀跃,课堂的紧张气氛被扫除的一干二净。打个谜语,很好的调节了课堂的紧张气氛,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三)、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得到更好的批评效果,让学生乐于接受批评。

有位哲人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更能为人接受。”对教育者来说,压根儿就没有必要一讲道理就摆出一副冷峻严肃的面孔,用刻板枯燥的语言让人听而生厌,逼得学生在那风干的语言甚至居高临下的教训面前热汗涔涔,被迫接受.无数事实证明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幽默风趣的批评效果最佳,它创造了亲切和谐的批评气氛,而不至对抗,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中才乐于接受批评,有时一两句巧妙的幽默语言胜过许多平淡无味的说教。

比如,一位教师在某班上上午第三节课时,由于前面连上两节课,学生感到很疲惫,有几位学生趴在桌上睡起觉来。这位老师见状便停止了知识的讲授,讲起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听说有一只小企鹅,在跟老师学垒巢时,总爱把头和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儿,老师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是对老师的礼貌。由此我深有启发:有些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喜欢把头贴在桌子上,可能这也是对老师的 礼貌吧!”话音刚落,笑声骤起,几个睡觉的学生在笑声中被惊醒,面生愧色。等教室安静之后,这位老师又接着讲了下去。老师用一个简单幽默的笑话,不仅唤醒了那些在熟睡的同学,也起到了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力的绝佳效果。

(四)、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求学。

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具有机智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在笑过之后又需深入思考或想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创造性。如:一位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巷的尽头,两个人走了个对面。其中一个问另一个:‘这儿有警察吗?'另一个回答:‘没有。'‘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位?'‘恐怕不可能。'‘那好吧,把你戴的手表和钱交给我!’”学生大笑时,老师又及时发问:“这个笑话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生:“出人意料。”师:“它还反映了坏人的一种什么心理?”生:“害怕警察。”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也写了警察,结尾也是出人意料的。可是文中的主人公苏比却一反常态,故意当着警察的面干坏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翻阅课文。

(五)、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幽默的社会学本质是爱与争取被爱。它不是攻击,不是讽刺,不是伤害,而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衡,以便理解、欢迎别人和被人理解、欢迎.可以说,能使用幽默语言的人对生活、社会都有一种公正、透彻、达观的理解。教学幽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精神,让学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让学生成长在一种快乐的氛围里,这对他们的性格养成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解放前有位教授叫姚明晖,体弱清瘦,却总是宽袍大袖。入冬,又头戴大风兜,远看只露一副眼镜,一个尖尖的鼻子,一撮翘翘的山羊胡须,样子很滑稽。一天去教室上课,不知谁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人面猫头鹰,而那人却酷似这满腹经纶的教授。姚先生定睛细看,但毫无怒色,并拿起一支粉笔,一本正经地在漫画旁写道:“此乃姚明晖教授之尊容也。”学生笑了,姚教授也笑了,那提心吊胆的漫画作者从此也对姚先生产生了一种“高山仰止”的尊敬。姚先生在学子面前大度超脱,从容调侃,这一点没有幽默的性格是做不出来的;而姚先生正是凭借幽默,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化境”。而姚先生的这种教学幽默艺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也是深远入微的。

二、如何运用幽默的语言

莫向斯基在《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一文中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善于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教学中,语言幽默艺术的技巧多种多样,然而,“方法在于借鉴,不可硬搬,曲尽其妙,存乎一心,若无临变制机之巧,则百法无一用,一法生万法,无法为至法”。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技巧:

1.趣诗妙文

引用一些趣诗妙文,能起到活跃课堂、增长知识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讲《孔雀东南飞》时,学生问为什么文章题目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老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问题,并夸奖他善于思考。知识丰富的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1935年,中国留学生陆侃如进行他的博士论文答辩,一位法国考官问他:“《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不叫„孔雀西北飞‟?”陆侃如神态自若地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于是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这句话出自《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恰逢学生刚刚学过了《古诗十九首》,而且还背诵了此篇,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2.移时错位。

包括两种方法,移进法和错位法。这两种其实都是错位,前者是时间错位,后者是空间错位。“移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破时间的限制,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 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说到屈原《涉江》,其中有一句“接舆髡首兮”,古代许多刑罚很残酷,而“髡首”却很有意思,是剪去头发。按我们今天想法,这等于是免费理发、美容,多惬意,而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精神折磨。这叫“古为今用”法,把古事拿到现在用。相应的也有“今为古用”法,比如王充的《订鬼》,教师有意识地错解标题,让学生辨析,订鬼就是把鬼装订起来吗?用现代的意思去解释古文,闹出笑话。“错位”可以是人际关系的错位,也可以是空间地域的错位比如长辈请晚辈“钧裁”,下级请上级“拜读”自己的报告,这是人际关系的“上下错位”。又如在普通话的讲述中插上一、二句方言,在汉语教学中插上一、二句英语,这是空间地域上的“左右错位”。移时错位是有意识地违反逻辑上的同一律而闹出笑话。同一律要求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或同一关系下,只能用同一概念去表达,保持其同一性,而当时间、空间或关系改变的时候仍用同一概念去表达,就会闹出笑话,产生幽默效果。3.正话反说,名贬实褒。

将褒义词用在该贬的事物上,将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守财奴》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葛朗台终于到了弥留之际,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但他仍然每天坐在密室前守候着满屋的财宝。一位老师分析这段情节时这样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葛朗台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可见他守财奴的性格生死不变。“坚守工作岗位“是个褒义词,一般只用于社会工作领域,表现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不擅离职守的可贵品质,而这里用来形容葛朗台这个守财奴看守密室这一行为,以突出其守财的性格。

4.夸张变形。

有时故意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夸大,从而造成反差,产生幽默。比如“不过就是浪废了二百万,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权当交一次学费吧。”这是大事化小。又如,“正当你胆大妄为擅自使用我的橡皮擦的时候,恰好被我撞见了。”这叫小事夸大。

5.无中生有。

原本没有的硬塞进去,或者根本不可能有的假设其有,也能产生幽默的效果。比如《荷花淀》写到水生嫂听到丈夫把家里事托附给她时,课文写到:“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写出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对家园的热爱,这两种感情自然地统一在这朴素的话语中。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原作的妙处,教师不妨假设一种写法与之比较。“女人定了定神,从嘴里吟出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孩子他爹,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吧!”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进一步领悟到原作的真挚、自然、细腻。

5.画蛇添足。

本来无需加一个尾巴,却有意识地加上一个尾巴,也能产生诙谐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说到迎春,文中用了一个比喻“腮凝新荔”,红润的脸颊宛如新鲜的荔枝。教师说到这里加一句:“当然是像荔枝肉,不能像荔枝壳。”又如黛玉见到贾母时,贾母一把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教师插一句:“谁敢不哭?哪个敢笑?这么点一下,学生更加明确贾母的特殊地位。

6.移花接木,双关谐音。

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巧妙的衔接在一起,或者使用双关、谐音等手法,会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幽默和风趣。例如有位语文老师在教授杨朔的《茶花赋》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师,并围着玻璃飞来飞去,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这位老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让大家回答,你们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 教室飞来飞去呢?”同学们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好。这位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

以上只是一些技巧的列举,我们说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总结出一套万能的理论,基于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灵活地掌握好幽默语言艺术的运用。

幽默是一种情怀,幽默是一种胸襟,幽默是一种人生观。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悻悻学子在繁重的功课学习中,多渴望那一刻的轻松。也许你暂时没有好心情,但课堂是“圣地”,容不得你心染杂尘;也许你缺乏一点幽默的天赋,那就努力培养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程红兵.试论语文课的教学幽默[J].广州教育 ,2006、4.3、潘培林、周勤、罗正田.幽默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公用举隅 [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3.4、王凯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幽默技能[J].教坛纵横, 2001、22.5、钱乃荣《汉语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6、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周一贯.教学语言的智慧闪光 [J].河北教育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评价语言

语文科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评价语言

都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施教与求学的辩证,统一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互动。在互动中生成的内容往往比预设的要多得多,从而使课堂组织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评价不失为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评价是指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且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总习惯及时给学生作评价、给学生“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有的想法也不会更加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她们对问题的现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越多,给学生的思想框框也就越多,在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也就谈不上创新思维。评价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便之于以应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性思维等,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一、遵循原则,正确运用评价的语言

1、科学性原则

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研究中提出,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主动研究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新的目标,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想法自由产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2、选择性原则

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手段、方法应该多元化,任何一种的评价方法不能单一运用,评价和激励性、引导性、启发性、否定性的及时评价变义应用。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既让新的想法陆续产生,又要让学生从中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走进现今的课堂,再也听不见教师说:“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巴边„„?”之类和话,取而代之的是:“你把×××词语换一下就更好了,其实你是说对了的,要是你的声音能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试看”“你读得不错,要是把×个地方处理好了,那更棒了,你愿意跟着老师来试试吗?”。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

3、个性化原则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即使对于一篇课文的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学生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渑池六会”上,如果你给蔺相如和廉颇论功行赏,你认为谁该记头功?大部分学生赞成蔺相如,因为当时幸亏蔺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廉颇重兵驻扎在边境,奏王老早对赵王和蔺相如下毒手。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给予评价谁对谁错,谁对谁坏,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4、动态化原则

评价是动态的评价方式。有时,许多观点提出来后,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吸收或自我批判了。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塑造创新的人格,树立学习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5、多向性原则

语文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要学懂一篇文章,只有通过教师因势利导,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师的延时评价也不可能是单向行动,教师的延时评价能使学生相互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也学会自我评价。以往的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对学生一直都采取灌、填压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全是教师在讲,学生思考的余地很小,可以说几乎没有。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更累,收到的效果也不好。而现在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参与、思考、探究、发现以及情感,更重于知识本身。教学中就随之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一类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了。

三、把握时机,巧妙运用语言的评价

1、学生有怪问时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有时学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唐的问题:“詹天佑有妻子吗?有孩子吗?”这时老师严厉地说:“瞎问!快坐下!”其他同学的眼睛不约而同地都转向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面红耳赤,低下头。接下去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降低了学习效率,创新活动就更难以进行下去。课堂举手发言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而那位同学在剩下的大半堂课里就一直未举手。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哪怕是稚嫩的,也要作精心养护。只有这样,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对于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2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而不能泼冷水。当学生有怪问时教师就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与“挑刺”,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来解决这个问题。

2、理解有异议时

语文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针对不同时代,读者不同的生活阅历理解起来是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语文语言的模糊性,学生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理解时总会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如上《将相和》一课时,许多学生都喜欢蔺相如和谦颇,但也有少数几个小学生说喜欢秦王,觉得秦王虽然没有占到赵国的什么便宜,可他一次又一次试探赵王,知道了赵国的实力,就不会盲目动兵了,“目光长远,定成大业”。这表示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这种审美的多元性,难免会超越对课文的单一评价尺度,教师不必及时评价学生,应让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允许学生存异,保留个人意见,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的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3、对问题有多解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说明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前几个发言要利用延时评价,千万不能过早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就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展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从哪里看出春的景色十分美丽?”一位学生说:“一是春草鲜嫩旺盛,生机勃勃;二是春花齐放,五彩缤纷;三是春风轻柔、可亲;四是春雨绵绵。润物无声。”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和自己想得一样,不禁评价道:“你想得真全面,非常正确,我很满意。”其他学生一听,便入下手。试想,有谁会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呢?这样的评价便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灵活运用了评价语言,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于是便会出现多种理解:“春天的人们在草地上玩耍、牧童在牛背上吹短笛,可以看出春天是生机勃勃,景色迷人的。”“作者拿出笔把春天的景色写下来,说明„„”“也许还有些画家手握画笔„„”成功地运用评价语言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顿悟”和“灵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定势影响,而应该适时适度、机智巧妙地运用评价,留出充裕时间,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新时代的老师啊,用你们充满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种吧,用你们特有的语言魅力鼓励学生积累向上吧,用你们特有的语言智慧引领学生攀登人生的高峰吧。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是交流师生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另一种重要语言。教师的体态语言伴随着教学全过程,成为另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

    有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有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吴山中心校五十埠小学 邓晓宏[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能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 文 晨风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但通过一段时间对课程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瑞泉中学 高银利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设置和巧妙运用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设臵和巧妙运用 韩淑 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与设臵中语言的巧妙结合和合理运用显得至关重要。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经常......

    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又是一种艺术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学语言更加讲究艺术性。语言教学既要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

    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再“束缚”学生,各学科的教学都......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正确使用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胡里小学 赵卫东 摘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