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时间:2019-05-15 11: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篇: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曾康华

【摘要】经过30多年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现已建立起了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公共财政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去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关键词】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方向改革重点税制调整预算管理

改革开放伊始,伴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对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实施了渐进式的改革,经过30多年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现已建立起了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新世纪首次金融危机后仍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实力将显著提高,而且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增长必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完善,去适应这一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因此,要使公共财政制度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未来公共财政制度还须在省以下财政体制、结构性税制调整及预算管理的精细和民主等方面深化改革。

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从1980年起,国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俗称“分灶吃饭”体制,开启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财政分权的大门,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财力大幅度提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随着我国税制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国家决定从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试图从划分税种上规范和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1988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制度被确立下来,为配合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实行多种形式如收入递增包干办法、总额分成办法、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办法、上解额递增包干办法、定额补助办法的财政“大包干”体制,使企业在利润分配中得到更多的份额,政府在利润分配中得到的份额减少。从这三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来看,其共同的特征是扩权让利,结果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至30%和11%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财力的增长和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于是,在1992年党的14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为了解决各级政府财力过少和中央财政宏观调能力削弱问题,从1994年起,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并且这一体制实行一直延续至今。实践证明,实施这一体制是卓有成效的,如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4%左右,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0.4%。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框架,而其中如何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直是这一体制运行的核心环节。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此所造成的地方政府间财力差距也十分悬殊,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予以调节地方政府间财力分布格局,就很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社会目标。在实施这一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尽管省级政府间的财力差距依然很大,但省级间人均政府财力的差距却在缩小,这对各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表明分税制的实施,有利于平衡省级间政府财力和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目标。应该看到,通过分税制的实施,主要解决了省级间政府财力的分配问题,却忽视了省级以下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因为省级以下政府级次多,政府财力流转环节自然就多,而且省以下区域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导致省以下政府财力分布依然很不平衡。正是由于省以下政府财力差距悬殊,这就使得各个地方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近年来加大民生财政制度建设的背景下,要实现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目标,在不断完善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下,未来对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改革方向是继续推进和深化省以下政府财政体制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是以“省管市—市管县—县管乡”的基本架构来设计的,实践证明,在这一体制架构内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上解所产生的根本缺陷是管理层次多,导致财政资金被截留的现象十分严重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低下。为消除这一体制的积弊,从2002年起,我国在部分省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鉴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三种改革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和广东模式。2009年国家又明确提出全面建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目标,并先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积极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探索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新模式。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比较大,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千差万别,不可能搞一种模式,而且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稳步实施。因此,未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结构性税制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旨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因此,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初步建立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在涉内税收方面,继续沿袭征收1973年确立的工商税。此后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为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在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基本确立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税制体系的基本框架。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外资企业所得税,为将来与内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做准备。1994年,为配合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对工商税制进行了自建立新中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至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全面建立。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为适应世界各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变化,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我国积极稳妥地推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主要是:2004年在东北三省试行增值税转型试点、2005年改革出口退税机制、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完善消费税、2008年统一企业所得税、2006年和2008年两次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2008年9月以后,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家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冲击,大规模、高密度地实施结构性的税制调整: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减免房地

产税收、降低汽车购置税率、实行证券交易印花税单边征收、开征燃油税和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等,在不足半年的时间里,如此密集地进行税制调整实属罕见,彰显政府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意图和信心。

众所周知,2007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它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冲击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显露,我国从2008年9月开始,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挽我国经济下滑态势,使我国经济在2009年2月探底后,开始出现回升。到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经济增长达到8.7%,实现预期目标。业已表明,此次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过,2010年我国经济面临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后的新格局,再像加入WTO以后持续7年之久的外贸进出口井喷式增长的情景已经不复重现,全球性的能源紧张、气候变暖、就业问题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战略性调整。因此,为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消费市场,尤其是扩大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这就需要在保持现行税制体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现行税制实施结构性调整。

毫无疑问,在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面对商品、劳务、资本及人才要素流动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经济实力显著上升的背景下,如何使我国的税制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使其更加具有弹性和国际竞争优势,是未来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未来中国税制改革的重点是:第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预见,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不久的未来会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把现行分类所得税制度渐进改革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进行结构性税制改革的客观要求。第二,稳步推进物业税。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地方政府是提供地方性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如果地方政府财力与其提供地方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不匹配的话,将严重影响地方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因此,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稳定财力的物业税应当在未来择机开征,这既是建立地方税制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三,实施碳税或环境污染税制度。在全球气温受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和人们倡导低碳经济生活的前提下,绿色税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开征保护环境方面的税收不仅可以实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还可减少对商品征税等的依赖,优化税制结构,从而降低税收扭曲效应。

预算管理的精细和民主

当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规范的财政分配关系后,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就被提上改革日程。为了加强财政监督和要求政府部门预算信息披露,2000年我国开始试行政府部门预算改革;为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财政资金的集中支付,2001年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管理,2001年底,国务院发布《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推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为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2003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这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这对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节约财政资金、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近

年来推行民生财政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加大了有关民生财政方面的支出,使财政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原有的政府预算收支划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于是,我国在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项改革措施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在公共财政制度下的收支情况,也便于国家间政府收支的比较。

预算管理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议题之一,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我国推行了一系列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在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套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然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世界其他各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未来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总体目标为依据,编制中长期预算,并与年度预算相结合,既可提高预算管理的预见性,又能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第二,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深化和延伸,而民主财政的建立又是民生财政在政治决策上的必然要求,民生财政决策机制的完善必然催生民主财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推进提高政府预算透明的民主进程,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第三,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日臻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必须与不断发展的预算管理技术相结合,客观上要求从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到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政府预算编制质量和工作效率。第四,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随着政府预算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必须建立客观、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政府财政信息和资金运行情况的政府会计管理制度,这是从基础环节和技术层面上规范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必然要求。

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和扩大民众参与政府预算决策程度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预算制度改革的两大热点,它们是民主协商、政治决策与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公共财政制度向民主财政制度转变的具体体现。因此,未来中国预算制度必须重点在精细和民主两个方面深化改革。第一,全面实施政府部门预算。政府部门预算是政府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审核、汇总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涵盖本部门各项收支的详细财政计划,编制精细化的政府部门预算是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前提条件,也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有助于人们知晓政府在哪些方面的作为与不作为,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的行为,可以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效率。第二,稳妥、逐步地扩大“参与式预算”的范围。提高民众参与政府预算制定的程度,被认为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西地方政府最早实施“参与式预算”的实践,引发了世界各国不少地方政府的效仿,1999年我国浙江温岭市新河镇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实施的以“民主恳谈”方式为特征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是我国基层政府在编制预算中扩大民众参与程度,从而推进预算民主进程的有益尝试。应当注意的是,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差别很大,制约各地民众参与基层政府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因素不尽相同,应允许地方政府对“参与式预算”的模式进行探索,而且要积极稳妥、逐步地扩大“参与式预算”的范围。(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学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教授)

《人民论坛》(2010-02-11 第01版)

第二篇: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核心提示: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市场发育、竞争政策、收入分配、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目前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等。

本期报告中,卢主任结合实际案例,非常凝练地梳理和概括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部署,特别是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主要内容,为党员干部深入浅出勾勒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图,对广大网民深刻的理解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全会《决定》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突破性的理念和举措,今天我主要侧重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给大家做一个汇报。这部分大概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一些突破性的论断和举措。

一、《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一部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家知道这一次改革的《决定》,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往我们党出台的决议,主要侧重于某一个领域的改革,比如经济体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一次的总部署是六个方面,经济体制、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文化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还有生态文明体制。

(一)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政治里面提到了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提到加强政治协商,提出来各级党委政府政协要共同制定和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制度建 设。政协原来有一句话叫做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委员一年开一次会,常委一季度开一次会,主席两个月一次会,那么为了使政治协商进一步切实发挥作用,这次协商的工作计划,由党委政府和政协共同制定,并且组织实施,这项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突破。

此外还有,实行主审法官制度,地方党委不得干预主审法官独立审判,将来审判的结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是这个主审法官来负责。还有,突破行政区划实行司法制度改革,我们的司法独立,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适当打破,这又是一个重大的进展。还有关于反腐败,办案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不是同级纪委办案,这样就避免了在同一级可能出现的那种说情、大事化小。这样一些制度建设应该说都是带有制度创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制度的框架。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是从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说。

(二)生态文明体制:画出生态保护红线

从生态文明体制角度,提出来画出生态保护红线,大家知道我们有耕地的保护红线,这次《决定》提出来,生态保护红线。那么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根据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应提出来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县,取消GDP考核。那么考核什么啊?又提出新的制度,叫做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如果是负债增加了,比如说森林覆盖率(碳汇)下降了,生态恶化了,就相当于负债增加了,资产减少了。你为官一任,以为你调走了,照样追究,一辈子都要追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制度,谁去认认真真的去搞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没有人想这个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尤其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是,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它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干部、决策层按照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真正去调结构、转方式、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习近平同志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大家要做明白人,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这句话很朴实,没有什么火药味,但是后来栗战书在传达十八大精神是又强调了这句话,他说总书记讲了,大家要做明白人,你们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他就说你不要以为这又是一句空话。我现在想起来,这些制度都在一步一步往前推。有些人说有必要吗?最近什么接待标准,这个那个都出来了。我想他们可早就提醒了,大家要做明白人,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一步一步的制度都出台了,而不是说什么不算数,也不是短期的一阵风。我觉得这样就确实使我们各级的决策层,还有我们的领导同志们,都会认真考虑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是能够适应新一届党中央的要求,适应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大所提出我们的改革方向,以致我们以后未来的工作思路,我们都按照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的要求来调整。

(三)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那么在经济体制这部分,三中全会《决定》讲了,经济体制是起牵引作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强调,我也可以强调市场,我也可以强调政府,三中全会决定讲地很透彻,使市场在配制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进一步明确了在政府和市场这两者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你说到这一层是没有用的,谁不知道这是核心问题啊,多少年来我们就在探索,什么该靠市场,什么该靠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要靠市场,多大程度上靠政府。比如说能够竞争的当然是要靠市场,那么社会领域好多问题你不能靠市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你笼统的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指向是什么?指向是不清楚的。为什么我们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我们决定了,我 们改革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平同志讲不争论,不是不争论方向,方向他给你定了,定了方向以后别再给我争论什么姓公姓私姓社姓资姓左姓右,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别争了。衡量我们改革工作的成效,大小成败得失,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衡量我们改革和工作的成败得失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

我们三中全会决定讲的很清楚,要立足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什么叫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看这个很清楚,改革为了什么?改革不是为了提出很漂亮的口号,而是为了最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三个有利于是根本的衡量标准。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我们设计了这样那样的制度,这样那样的理念突破,最终衡量的还是三个有利于,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基本路线,当然改革也是在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指导我们改革。现在好多人提出来,是不是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了,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平衡,越来越尖锐,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提生态建设为中心,那都是混乱。因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防止我们走偏,过去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现在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言的。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些基本的大政方针,不能动摇,然后我们在深刻领会,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句话是很中性的。怎么摆正啊?我前头给大家强调了这么多,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三中全会《决定》讲了,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所以我说后面经济体制改革这些内容,有着这样的理念的指导,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顺理成章,后面的许多改革举措怎么体现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部分有很多突破,一个突破提出两个都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这就解除了人们对非公经济定位的认识,上头的一些顾虑。因为人们也在不断的争,非公经济是不是我们的执政的基础。决定讲了两个都是,第一个都是没有争议,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第二个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解决了谁不是基础啊,都是基础,都是重要基础,接着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不是新话,但是强调它很重要,怎么样发挥好国有经济作用,国有经济要有活力才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才能有主导作用,没有活力,谈什么控制力影响力。活力哪来?活力就是国有经济要借鉴其他所有制经济合理的成分,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中学会竞争,这你才能够变成有活力的。

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怎么样能够保持活力,又要完成社会公共的使命,这也是国有经济独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所在,怎么样使国有经济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决定》当中也说的非常清楚,以管理资本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什么叫管理资本?就是不在着眼于一个一个的国 有企业去考虑问题,而是着眼整个国有资本的配制效率的提升,布局的合理化,来考虑它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当然国有经济每一个企业还是需要搞活,《决定》当中也做了很多的阐述,我这里不一一展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搞活国有资本,使国有资本的配制效率能够提升。

那么《决定》当中提出来了,国有资本的改革,以它管理好国有资本为重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两类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类公司不考虑投资的实体项目,就考虑资本的运营。哪该进入,哪该撤出。提高资本配制效率,提高它的控制力、影响力,完全是资本形态的考虑问题。另一类,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就是与实体项目挂钩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公司,来达到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那么在国有经济改革之外,提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和改革,非公经济大家知道,刚才我讲了两个都是,两个毫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地引导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这里又提出了两个不可侵犯,一个就是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另一个叫做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有的人说怎么没有神圣,原来我们的《宪法》讲的是公有制经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后来我们的《物权法》颁布以后,都是同样不可侵犯,那么这一次在三中全会决定当中进一步重申了两个不可侵犯,那么非公经济怎样搞活呢?后面也专门讲了非公经济改革的一些方向,同时提出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途径决定当中指出了四条。一种是把现有的国有经济改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参股但没有说控股,你还得保持它的控制力、影响力。还有一类是允许民营,非公经济发起设立混合所有制经济,那么这个你就可以控股了,但是它可能是混 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未来我们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这种判断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里都有的,现在把它进一步强调。

我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一部分就是两个都是,两个毫不动摇,两个不可侵犯,接下来就是国有资产,以管理国有资产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资本,大家想资本是个什么玩意?资本就是玩钱,不是在玩一个一个的企业。过去我们是着眼于把每一个国有企业搞活,脱困,那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命基本告一段落。但是现在是不是还需要改呢?当然还需要改,《决定》当中也讲了国有企业继续改革的一些,我认为那些与刚才我讲的这几个大的都不具有突破意义了。突破意义的就是两个都是,两个不可侵犯,两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再加上最后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方向。

过去我们的国有经济上交的红利非常少,因为没有脱困,根本没有红利可交,现在呢?最高的交20%,比如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它的盈利很好,要交20%.还有一些行业,资源枯竭,军工的老困难企业,没有盈利的,低的5,稍高一点的10,就是0、5、10、15、20,现在比例是这样的,到2020年提高到30%。这就要求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要提高,不提高怎么完成国家给定的上交任务,怎么发挥控制力、影响力,不搞活怎么能够拿出这么好的收益来,上交给老板,老板是谁?是人民,全体人民,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体公民都是老板,但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实行这个所有制的权能,谁代表我们?由国资委,国务院,中组部来代表。

大家知道国资委管一百几十家,谁代表?他们代表我们,但是具体保值增值谁来负责?两类资本运营公司,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改革方向,那么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过去也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说 国有资本为重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跟一般的公共财政预算分开,那么这个预算考核的主要是国有经济自身的保值增值状况,然后增值的收益,再投入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的行业,实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这个战略性调整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讲的叫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说国进民退,也没有说国退民进,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这个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仍然是用于国有资本投资,但是现在《决定》明确提出来,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在的国有资本上交,一部分用于国有资本再投资,另外一部分交给社保基金,补我们的养老保险的窟窿。那么将来更多的往民生改善和保障上投,那就是养老保险这一部分可能还要增加。此外就是保障房的建设,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改善,凡是保障民生的开支,国有资本收益当中要更多拿出一部分来,往这边倾斜了。

这个应该说是我们对国有资本明确改革的要求,时间表,到那个时候你必须达到这个目标,这是我给大家讲的这一部分。

我们进一步搞活国有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们的开发区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我们怎么样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发挥好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原来传统的国有经济已经不再是那样了,已经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它仍然面临着改革任务,就是怎么样进一步提高它的活力,它有创新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否则都很难进一步壮大。因为像这样的一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他们所面临的创新,不仅仅是用于民用,有可能是军民两用。在这个方面,完全靠我们传统的国有经济去创新,现在看是不够的。

前不久我在外地调研有两个例子是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怎么样理解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圳有一家新型民营机构,民营科技机构,创造出来那个叫超 材料,超材料是可以军民两用的,引起了我们国内各个方面的重视,也很有成效,就是一帮年轻人,20多岁,从国外回来,现在30多岁,一个创新团体。我问他,我说你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他说就是国家的科技研究资源,依然是按照部所这个系统来配制,尤其涉及这种国防军工的,或者军民两用的,是不往我们民营科研机构这分的。但是他的超材料我们国内没有一家纯国有的科研单位能够研究出来。

第二个例子,东南沿海一个城市,国有和民营合资的一个企业,生产碳纤维,这个碳纤维的高标准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隐型飞机的需要,但是在那设立这个企业的时候,它的上级发起单位,或者叫原来的国有单位,要求它这里面的民资要撤出,因为涉及到国防军品的研发,当地政府说不行,如果没有民营资本介入这家企业,我们宁可不办合资企业,坚持顶住了。同样的跟他一起研发这种碳纤维的一个纯国有的科研单位,搞了20多年,标准比它低好几个标号,技术上的原因。技术上的标准我不是很懂,但是这个事例说明的非常清楚,国有经济要想发挥控制力、影响力,没有活力,怎么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你的历史使命,你还垄断着科技资源,不让往那边倾斜,但是出成果是那边,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

我们怎么样打破这种思想禁锢?好多人就说,那不行,都给他们了,我们国有经济怎么发挥它的控制力,我就说你首先有活力没有,没有活力你谈什么控制力、影响力。我们现在说老实话,应对东海南海那种非常危急的局面,没有杀手锏,民族义愤有什么用?真正拿出真家伙,真刀真枪来,你的资源又不向那倾斜,怎么能说的过去呢?当然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在相当一些领域,没有它是不行的。比如国防,基础科研,重大生态这样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它的投资门槛很低,回报期很长,回报率很低,几十年没有回报,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个时候国有经济不进入谁进入。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批什么国进民退。前几年我老给他们讲这个道理,我说大家老这么情绪化的批国进民退,是什么意思啊?你们要得出的结论不就是国退民进吗?国退民进笼统的说,我也是反对的,我们党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那么这些领域,国退民进行吗?到时候应对这些危急,周边危机,国家安全危机的时候,我们拿不出杀手锏。所以国有经济,我们还真是不能把它贬低了,国有经济必须要进,这是你的历史使命,你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它有不同分工的。怎么把两者的积极性优势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说这一部分,我们三中全会《决定》讲的,两个都是,两个同样不可侵犯,两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重大的理念的突破,然后你才有后面的改革,要不然好多人他永远纠缠不清这个问题。

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部分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里有一些理念的创新,并且有举措的创新。看我们怎么样结合本地的实际,能够把《决定》的精神贯彻好,进一步使我们开发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蓬勃成长,我们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各得其所,找到共同发展、共同推动开发区繁荣富强的这种新的组合形式。这是讲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二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这部分,它的说法大家应该是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说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交换,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等等。

(一)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这个里面特别提出来一个,叫做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如果没有前面讲的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到这里你怎么体现,一个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连价格都不能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这个市场体系那就是个空壳,建了很多场地,这叫市场,但是进去以后那个价格不是市场决定的,行政力量决定的,这就是很可笑的。

那么《决定》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要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我们过去的价格是不是主要不是市场决定的,垄断性的公共产品,基础产品的价格和收费,确实主要不是市场决定的,主要是政府定价,决定的这个要求,针对的就是这一部分。而我们一般领域的,比如说老百姓买的日常的消费品,一般的商品,95%都放给市场决定了,早都是市场定价了。但是为什么《决定》还是要提出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垄断行业、基础产品仍然是政府定价。

(二)改革要反映四项要求

公共领域垄断性行业的价格,为什么要涨价?比如说,我们现在资源价格是不合理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定的价,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污染的代价和环境治理的收益。现在决定要求我们的改革要反映这四项要求,这四项要求如果都反映进来,它在客观上一定是涨价的过程,而不是降价的过程。因为原来政府人为定低价的时候,它叫做被抑制的通货膨胀。要让市场来定价,它反映了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平衡的要求,它一定是涨价而不是降价。

但是在我们国内很少有人敢于这样公开讲,这个产品就应该涨。但是事实上,我们作为搞研究的人,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而现在我们恰恰是没有人敢讲这个道理,那么就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了大家对涨价永远是不满的,当然我们要控制涨价,比如说多发票子,票子毛了,没有竞争,靠垄断,垄断性涨价,这个 当然我们都是要反对的。但是问题是,你现在的这种低价格是计划经济导致的,是被抑制的通货膨胀,我们现在通过市场来决定它,是把被抑制的通货膨胀释放还原为市场均衡水平,这是经济学的道理。

现在我们的资源价格太低,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治理的代价,所以谁拿到了资源,他按照市场供求的高价去卖以后,他又不治理污染,不搞安全生产,结果是什么?本来这个成本应该通过资源价格的改革反映在企业内部,叫做内部成本,他把它排放到社会,所有的人在为它付代价,经济学的道理叫做内部成本的外部化,讲这些经济学道理没有人听得进去,但是我们讲污染,所有的人都在讲PM2.5,所有人都要承担代价。那么我们现在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理顺经济信号,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引导我们的结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准确的评估这个企业它是不是尽了社会责任。本来这个成本应该是内部成本,你放给社会,现在我通过改革,把社会成本在内部化,变成企业的成本,逼着它上环保项目,控制排放,降低能耗,那得靠什么?靠环境税费的出台,靠资源价格的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就是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的代价,环境修复的收益。

这个道理不讲清楚怎么能够形成改革的共识啊?《决定》当中讲的很清楚的,就是垄断行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这样一些基础产品,仍然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价格形成,怎么形成?竞争性环节,一律放开市场,网络型的垄断环节,叫做自然垄断环节,仍然由政府定价,但是要增强社会监督和公开透明度。什么意思?凭什么涨得告诉社会公众,道理在哪里?我刚才讲的就是要涨价的道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你得告诉他我的成本为什么要提高,为什么要涨价,然后由社会各个方面来听政,增加透明度,你这个成本核算是不是对的,好,对 的,大家认可,以后允许你涨价,涨了以后你的服务标准质量和项目都要相应的改善。不改善,有没有制裁措施?必须有,如果它违反了怎么办?政府有没有制裁的办法,也必须设计,直至把它拆分了。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呢?竞争性的放开,非竞争性为什么不能放开?网络性自然垄断行业,什么叫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就不是经济型垄断,也不是行政型垄断,它是由技术经济原因决定的。

比如说电力网、铁路网,你建两个网是非常不合算的,因此只能是一个,这叫自然垄断网络型的,如果没有人竞争,它必然是一家独大,他操控消费者,操控政府,都是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必须靠公开。比如说政府某个部门被他操控了,我们的社会力量监督反对,必须按照我们的正常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你还不听打散你,不能让你形成一家,那么这个自然垄断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它是可以打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移动通讯,现在不止一个网了,原来有五个网,现在整合整变成三家了,那么这就是说你太多了它就是社会劳动资源配臵的浪费,它能够形成寡头垄断的,比独家垄断要好,但是它毕竟是垄断,你把它放开了让所有人都进来竞争,那是资源配臵的绝对低效和浪费。因此这个方面你不能够放开竞争的,这也是有经济学道理的。

那么这两类改革,我们说的大家熟悉一点了,就叫网运分离、网厂分离,电力网和电厂分开,电厂放开竞争,铁路网,国家管制,客运货运公司放开竞争。改革的方向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这个能引入竞争的,尽量引入竞争,不能引入竞争的,政府管制还要加强社会公开透明度和监督,这就是改革的方向。那么这里仍然体现了,尽量由市场起主要的决定价格的作用,能放开的竞争行业尽量放开。最近我们看到发展太阳能,允许个人发电上网,有一个农民他花了十几万在自己平房顶上铺了一片的太阳能,多晶硅的电池板,发一度电卖给国家电网7毛9,他自己用国家电网给他卖的电4毛钱一度,他赚了将近4毛钱一度电,一年下来他赚了一万多块钱,自己的太阳能发电,这就是放开竞争环节。发电个人都可以了,太阳能发电,但是电力网国家管着,将来我们的方向就是这个方向,来改善我们的市场供给和消费者供给者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这是讲的现代市场体系当中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实际上讲的就是垄断行业怎么改,垄断性的定价我们怎么改,基础性的。因为非垄断的我们基本都放开了。

那么这部分还有个重要的改革,突破性的,叫做负面清单,就是说负面清单是禁止性的规定,禁止性的都不能做。禁止性的尽量的简明,清单之外的随便接入,这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在法律上的概念叫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这个主要是对于企业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的,法不禁止即为自由,我们主要颁布禁止性的法律,禁止性的之外,全都可以做。我们现在还不太适应这个,许多民营企业家还问我,我们应该进入哪些行业,我说你别再问我,你注意国家发布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之外,你都可以进入,根据你自己的特长,你自己经营的经验,你自己敢于冒风险,你自己的合算,该不该进入,你自己决定。

这是很大的一个突破,过去我们动不动设臵一个,许可你进你才能进,现在我不设许可性的,我设臵是禁止性的,不禁止你都可以进,这就是市场经济本来的东西。政府规定什么可以,那就没完没了,你都要管。我觉得最主要最核心的一些,我把住了不许进,剩下的我都放开,这就是属于所谓信息经济学里讲的,信息对称与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市场上的信息太多了,只有深入其中的市场主体才知道哪个信息跟他是能够对应的,我才自己决定根据信息来决定,政府不可能 把所有的市场信息都穷尽了,然后你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政府没有这个万能。所以你只能说,我不许你做什么,这个政府是可以把握的住的。

(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怎么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怎么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啊?所以我说,大家可不要小看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些基本提法,这个提法它是方向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市场体系这部分,我觉得就是从总体上而言,这两个是非常鲜明的,一个负面清单,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特别是针对的是垄断行业。政府定价这部分怎么改?也指的非常清楚。那么市场体系还包括很多,比如说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分割怎么办?《决定》当中明确提出来,要进一步清除废止市场壁垒,严禁和惩处地方政府擅自设立优惠政策,你看这话说的很严格。过去我们研究老是反映这个问题,研究报告写这个写那个,没有用,《决定》当中写了这个,就认真的要思考了。严禁还要惩处,怎么惩处?所以我想这里我们有关部门,法制办,工商管理总局,商务部,发改委,他们会出台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说我们未来的统一市场的要素自由流动,商品平等交换,消费者自主选择,你必须有制度保障,否则这不都是空话吗?但是《决定》当中写了,写的分量非常重,口气非常重,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些,严禁和惩处市场封锁设臵市场壁垒的优惠政策。

(三)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

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叫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体系我觉得值得大家认真关注的是,《决定》提出来了,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上面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过去我们不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现在我们有的已经知道的是小额信贷公司、小额担保公司,还有由银行来 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银行在村镇银行当中它还要占大股,允许民间资本参股,没有允许你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允许你发起参与,但是上一级银行要起决定占大头。现在这个就是民营资本可以发起设立了,完全跟什么金融机构没有关系。当然他要符合银监会发布的办银行的规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突破。我们的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一直苦于融资难,如果没有这一条突破,永远解决不了,包括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普惠金融,就是小额信贷,农户,每一笔贷款很少,几千块钱,我们的银行根本都不愿意做的,只能用这种普惠金融,小的地方性的银行,让他们来做。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一条,这一条出台以后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第一个。

关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是利率要进一步市场化,现在我们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了,但是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必然也是要走向市场决定的,什么意思?慢慢的放给金融市场,让他们决定。那么这个怎么形成啊?存款利率怎么放?怎么形成?现在我们看到了《决定》当中说的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实际上就是短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短期利率,将来形成放开存款利率的基准线。可能将来就是上海同业拆借市场那个利率,将来就是我们存款利率放开的基准。

此外还说要扩大民间资本跨境的金融交易,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向下的可兑换,这个可能对我们开发区引资,还有我们完善投资环境都有很大的冲击。你想玩资本运作,想扩大跨境金融交易,上海自贸区,横琴岛,深圳的浅海,滨海新区都可以搞人民币资本向下的可兑换,他从你这跑那玩去了,把资本从这抽走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所以对我们开发区来说,你怎么样完善我们这的金融服务环境,让他觉得在这资本配制效率是高的,这个带来新的挑战。这是金融市场当中 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汇率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这是金融市场体系的第二层次的建设。

第三个层次,金融市场要放开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和利率,你必须有制度的保障,设定安全底线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这部分要建立小额存款,叫做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概念,同时这部分还提出来,要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这个跟我们老百姓和企业都有直接的关系。民营资本可以发起中小金融机构,而且我们还要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它破产了,如果我们有钱存在那怎么办?我们从来大家都不习惯于,金融机构还能破产?《决定》提出来这个给我们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的,当然这个不是贸然的放开,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起来,建立起来,我们老百姓在那存款,就有个制度上的保障,那么金融机构退出,是不是就是对老百姓存款不负责呢?这个退出机制实际上是对金融机构的一个压力,你别以为办金融机构这么容易。

因此这部分大家看,这个要是往前推,对于我们开发区的你的市场环境的完善,投资环境的完善,既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现在就是说,我们能不能考虑先在自贸区里面,上海浦东新区的自贸区里面,率先放开存款利率,那么有好处,他就吸存款啊。他那放开了,我这一看,那边存款利率高,金融机构的钱往那搬家了。这个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也不是说马上就会引起大规模的搬家,比如说老百姓或者企业,它就习惯在工商银行开户,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大,网点多,比较方便,我就信他,我不相信他能破产。

现在也是这样,实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小银行非常愿意,因为实力比较薄弱,大银行没有什么积极性,大银行因为觉得,我这个网点多,规模大,信誉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还得往里交费。我们每一部改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 既得利益的怀疑,甚至是阻碍,当然这个改革是要往前推的,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机遇,都是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过的,金融机构这一点。

大家我们说放开存款利率,对于中国的金融资源的配制效率提高,对于老百姓收益的提高,绝对是利好。因为现在我们的存款利率给的比较低,我们的金融资源配臵效率也很低,老百姓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因此现在许多人批评我们中国老百姓,是普通的存款户在支持银行,银行是愧对所有这些储户的,因为给人的回报太低。但是银行又不接受这个,银行说我们现在变成众矢之的了,但是我们存款利率不改革,它这种现状它确实老也改变不了。银行自己觉得委屈,社会不买你的帐,总体上我们的资本配制效率就是低的。因此我们说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制效率,对于我们的存款人,你有更合理的一个回报,这是积极的角度讲,但是这种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前不久我在上海碰见他们金融口讨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征求意见,最后一道了,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推出。所以我们看,我们的改革这一次可确实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了,许多制度都在制定,就是要出来了,有的人问我,说这些东西你估算估算,什么时候能够出台?我说按照以往的经验,应该在一年内把方案都出来,具体推行不能在拖过一年。而这个存款保险制度看来比我的预估还要快。这是我们讲的市场体系这一部分。

市场体系这一部分我觉得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几点,这部分还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讲的不多,但是也有很多振聋发聩的地方,这个我觉得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特别是关于院士制度的改革。这个我也不再多说了,因为大家可能最近也看到了一些议论,院士本人也出来加以说明。点一句,这个制度的改革,遇到了 相关领域的比较强烈的反弹,但是我们中央改革的政治决心是非常坚定的,照样不是推出来了吗?所以我们说,我们对这次改革决定的设想,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设想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他公布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在理论突破和一些举措的力度上,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这表明了这次改革的政治决心,我个人是感到确实是应该给予非常积极的肯定。这是从市场体系的建设这一部分来讲的。

三、政府职能转变要落实到制度上

这一部分比较好的,我个人认为有突破性的亮点,有这样几个,三个。

(一)企业自主决策,减少政府审批

一个就是关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这里讲了一个“除了”之外一律放给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那么这个“除了”什么呢?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指国防军事安全、生态安全涉及全国的重大生产力布局,还有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社会公共利益,这样一些项目之外一律放开,政府不再审批了。这个我觉得又跟前面的负面清单有点像,真正体现企业自主决策,那么政府就不管了吗?如果不管,确实也不对,比如说我们统统放给企业,污染怎么办?高能耗怎么办?质量标准怎么办?技术标准怎么办?卫生检验怎么办?安全生产怎么办?这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事情,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监管。这个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尽量减少事前审批,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可不一样,不是个事中事后事前的区别,而是政府监管对象性质的变化,过去审批什么玩意?成本、利润、规模经济。现在这些都不审批了,一律放给市场。审批什么?事中监管,事后监督,能耗,排放,技术,质量,安全,随时要去监管。违反了这些,限期整改,不限期整改,好,还没达标,退出,清出市场,你别再这做了。

我们过去政府长期在这方面是忽略的,没有严格的职能,所以我们又回到我们的雾霾上来,这不是政府该干的事吗?他不干,他更多的是鼓励企业上产能,优惠地价,优惠财税,优惠信贷,产能过剩了以后,限批,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办法。所以我们说改革尽量的不要政府来批准这个那个的,政府就不要有作为了吗?过去远远没有做到的就是,对于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这些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和严格的实施,政府失职在这,过分的过渡的行政的是在审批上。

那么接下来就说了,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全国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这就对干部和政府行为的端正进一步提出了制度上的规范。

接着还有一个就是顺理成章的,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管理,我们现在中央政府把农业小水利两到三万块钱的投资都要国家发改委审批,农村公共厕所的改造都是中央的实权,这就是政府越位太多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干预,说这一段要不举具体的例子,大家也不知道这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个人以为可能减了不少了,没想到,说老实话,为什么大家批评这些年我们政府配制资源权力有所回潮,改革有所倒退。09年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这样一种负面的效果。为了引对全球金融危机,赶紧扩内需,促投资,本来是有投资的调整结构的效果在的,但是一下子把审批权集中了。

比如说农村小水利,农村小水利本身是改善生态的,支持农业改善生产条件的。但是是不是就一定要变成中央审批的权力,两三万块钱,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说你要细想起来这些事情确实是有回潮的,否定是否定不了的,因此我们 要往前改革,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足,否则你要去改什么啊?一切都正确还往前改什么?因此我们说,我们考虑这样一些,它出台一些新的东西,也是想必须有一种勇气承认我们有一些做错了,你才能往前推改革,这是政府职能转变这部分。我觉得很大的亮点,减少事前的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同时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政府的着眼点正确的转移,这是我们讲的政府职能转变。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对政府而言我们要树立一个叫做法不许可即为禁止的理念,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治国。刚才前面讲的对老百姓,对市场主体而言叫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于政府对于公共权力而言,依法行政的理念叫做法不授权即为禁止,就是政府不要以为自己随便什么都可以做,没有经历法律授权的政府是不能做的。这个现实意义在哪里呢?比如说最现实的,我减少了这么多审批事项了,我随意再把它恢复了,谁来监督啊?一定是法律,法律不给你授权,你没有权利去重新恢复,或者设立审批是,政府没有这个权利。那么我改革,我得突破,与现行法律冲突了怎么办?全国人大授权,中央政府授权,现行法律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念。我说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减了300多项,本届政府又减了三百多项的行政审批权,要恢复了怎么办?谁来监督。

所以这里必须讲,法不授权即为禁止,我们《行政许可法》就是给政府立这规矩的。我们不是没有法律,这个理念非常重要,对老百姓我们要适应的就是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政府一定要牢牢树立法不授权即为禁止,我到处讲这两条,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法学界的立法理念。非常之重要,否则我们这个改革有时候可能就又走歪了。

(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当然讲到政府职能转变这里还有一个去行政化,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逐步的去行政级别。这也是这次明确态度来的,当然现在的改革方向已经定了,比如说公益事业单位能够纳入公益类的分成三类,第一类公益一类,全额财政拨款;第二类,能够自收自支;第三类,可以企业化经营的,分成三类,这三类统统没有行政级别,脱行政化,去行政化。

这是防止公务员指标的扩编,行政膨胀,所以不能把它纳入行政,以后是不是再转,全部参公管理,那是后话。现在我们的改革,我们把它变成公益一类,这是我们讲的去行政化,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我们为了加强某一项领域的工作改进,或者说重视这项工作,马上套行政级别,比如说县里面鼓励他发展民营经济,给一个民营经济老板说你干好了给你个副县级待遇,过去这个很多很多的,现在是不是少点了?你给他人家花钱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那么这种行政化倾向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就是非行政领域我们太过善于用行政办法把他们管起来,管的到很见效,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院士制度改革,行政化的一个弊端,非常突出的一个弊端。

其他的咱们就不说了,这个改革一定要按照本行业本专业的规律去管,什么都用行政化把它管起来,说的难听一点,我们是不是太没本事了,我们怎么就没有本事按照人家的专业行业的技术规律,专业化规律去管理呢?你非得用行政化办法把他管起来,这算我们的本事吗?我认为不是,因此我们这次政府职能转变当中,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改革,尽管这个改革可能遇到阻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改革一定要往前推,这是政府职能转变。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亮点 第四个改革,对我们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影响更直接,行政体制改革之后,第四个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亮点。

第一,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者GDP挂钩的做法。一般不在于GDP和财政,不采取挂钩的做法了,比如现在教育支出占GDP的4%,国防开支占GDP的4%,科技占4%,其它要占4%,据说财政部清理一下,大概有20多项,20多项都占4%,不就超过一百了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我们各个领域要强调自己领域的重要性,他就要与你挂钩,一挂钩就是这个结果,所以这次就清理,这叫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在预算制度当中,提出来了清理整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且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大家知道过去只要中央一搞什么重要的建设,包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发国债都要地方配套的。那么这次说,竞争性的,不要地方配套,这个很重要的改革,我们中央的,你该给地方的,比如说老少边穷地区,你该支持就给够了,你别在地方配套,中央请客地方拿钱,他本来就没钱,就是你中央的事权,你就该这么干。所以这个时候,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端正政府的行为,可能是没有这个制度保证,政府行为没法端正,这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取消挂钩。然后地方配套,尽量的也不再弄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预算制度改革。

增加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不规定用途的,叫做专项转移支付,它是跟项目挂钩的,是指定具体用途的,这个太多。太多了导致地方政府跑步前进,以后就是尽量把这个都清理掉,减少,更多的是给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地方按照自己的事权,自主决策,该干嘛干嘛,现在我们就还是中央管的太多,要个公厕都得中央事权,农村公厕改造。所以说你不 理顺这些东西,你怎么去端正政府职能呢?那么这是从预算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地方政府来跟进,这对我们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再有就是税收制度的改革,将来要建立以直接税,并且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合理划分。现在地方税收主体税不够自己花的,什么车船使用税,一般城市建设税,小税,将来地方税主体税种是什么?财产税、消费税、所得税,这都是直接税,没法转移的,你转嫁给谁都不行,必须自己交。那么我们现在主体税种是什么啊?增值税,营业税不是改成增值税了吗?增值税是流转税,它可以由企业转嫁给消费者的,就是它提价,你来征企业的税,企业一提价,转嫁给消费者了。那么流转税的缺点就在于,政府一定要干预企业的,不干预企业他没有流转税,你怎么让政府减少干预企业啊?必须把这个税制给调整过来,所以将来我们把流转税比重调低,要增加直接税,直接税就是消费者企业个人直接付的,消费税、所得税、财产税,没法转移,这些税在地方都是稳定的,地方政府最清楚。比如不动产,不动产没法转移,地方最清楚了。所以这应该是地方政府主体税种,消费税主体税种,地方完善了地方的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等,提高政府效率,人家老百姓愿意到这来旅游、就业、买楼、办企业,到你这花钱,你不就有消费税了吗?

所以这样就迫使我们政府职能,由干预工商业、企业,转投资,转到改善本地的市场环境、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环境上来。大家知道财税体制不改,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很难去调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那么将来地方政府的正当的财政收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以直接税为主体的,大家知道,消费税、财产税、所得税,三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不够的话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再不够地方发债。这一部分,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上,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允许地方发债,所以将来地方政府的正当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这三大块。现在这三大块都不够,一般性转移支付少,专项转移支付多,地方只有5个城市可以发债,其他都不可以发债,还有我们的税主要是增值税,这是个很重要的改革。所以我们说现在改到这一步,想停都停不下来了,我们的改革的逻辑就是你想半途而废会造成混乱,你只能往前推,这就是我们改革的逻辑,我说各位领导同志们,什么叫做改革的逻辑?就是内在的东西,你想停都停不下来,因为改到这一步了,我地方政府营业税没了,增值税还要75%分给中央,上交中央,25的规模。

所以地方政府就想办法开邪门歪道,土地财政,土地差不多没了,是不是?所以说你怎么能够解决地方政府未来的公共开支的来源,我们的改革还能停下去吗?它不能停了,带来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给我解决下面的问题,那么我说最简单的,你先把上交中央的75的那个分出比例减少,所以要合理调整中央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这都是一步一步的就往下推了,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地方政府来说,这都是非常实际的直接的制度建设,影响非常深远。这是关于财政改革有这么几个比较重要的。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我得跟大家简单的说一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这个里边我也主要给大家讲三个比较突出的亮点,带有突破性的举措。

第一,允许农民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转让,并且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家注意,不是它的土地,承包土地,那都一直都可以的,承 包土地的租赁抵押,向大户集中流转,这里讲的承包经营权,这是个新的东西,我觉得是一个突破。过去我承包这块土地,我现在是承包经营权,这个权是什么东西?比如说我山林我承包了70年,平地林地我承包了25年,我把我的经营权抵押转让,而不是我这块地,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新的情况。

第二个突破,允许农民的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村宅基地可以抵押担保转让。但是是不是意味着刚才所说的这两个权可以卖,所有权可以卖,没有这么说。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误读,那么怎么样进行这种转让?实际上也是需要认真的研究的。

我曾经记得我前两年到澳大利亚介绍我们中国的改革,因为他西方老主张中国土地要私有化,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们中国在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改革,可以抵押转让。我说比如说山地,我们可以承包70年,子女可以继承,后来他们听说以后,他们说这样就很好,他说我们也不是主张土地所有权一定要私有化,他说我们主张的是土地财产权利的清晰化,山林承包70年,他70年农民就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我的子女可以继承,我就不会祸害这个山林,我的财产收益就从我保护好这个山林上来的。这是权属清楚了,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仍然是集体的,但是农民你有个长远的预期,稳定的预期,这样就可以得到用益物权,这是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利。西方他们也是,这个我们是很赞成的,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搞土地私有化,由此我也得到了一个启发,我们现在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怎么样能够让农民得到土地上他应当得到的财产权益,还是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着眼于用益物权抵押担保转让,给他带来的财产性收益,而且让他能够介入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让他从产业化经营当中得到土地的长期收益回报,以工资的形式或者以股份入股的形式都可以。这一部分,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放开户口限制,主要是指建制镇和小城市,小城市是50万人口,落户限制全面放开,中等城市是叫做有序放开,大城市叫做合理确定落户条件,特大城市叫做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就是我们中等城市有序放开户口限制,小城市和建制镇全面放开,这是我们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有些人说中国改革没有涉及户籍制度,他是没有好好看,我们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这一部分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前面我们讲了财政的各种各样的开支跟GDP挂钩,跟这个那个挂钩,一般不挂,都清理掉了,唯独新增加一个,叫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机制。

这就引导我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真正变成市民了,农民市民化的程度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就是你转移的越多,公共开支的需要越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你的比重越高,这样就解决了我们城乡一体化发展当中的公共财政收入不足的难题,我觉得这又是我们这次改革当中的一个亮点,它真正解决你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新的制度,过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以前就产生了,土地城市化了,人口没有城市化,现在要通过这样一些机制,使人口能够城市化,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第三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方向

李克强在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挥好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方向

中国财经报 2010-12-30 00:00:00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挥好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座谈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介绍了2010年财政工作和下一步打算,河北、黑龙江、湖北、广东、四川等省政府负责同志发了言。

在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李克强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十分复杂。进一步做好财政工作,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供求总量平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李克强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要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完善鼓励合理消费的措施,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加强财税对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产业升级的支持。要深化财税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李克强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又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近些年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的基础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方向,充分发挥财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切实增加教育、就业、住房、医改、文化等方面支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使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李克强说,住房是民生之要,要更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明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公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要下决心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目标实现。经过几年努力,使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体系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同时,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综合采取财税、金融、土地、市场监管等联动措施,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会前,李克强会见了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代表,与代表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他鼓励大家继续发扬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本领,为我国财政会计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座谈会。

第四篇:未来税务稽查的十个重点方向

未来税务稽查的十个重点方向

(来源:中国税务报 发布时间:2017-02-14)

金税三期上线以来,有不少一般纳税人的公司被税务局预警后评估稽查,结果不但要交回抵扣的税款,还要受到漏缴税款0.5至5倍的罚款,还有每天万分之五的税收滞纳金!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份未来税务稽查的十大重点方向,希望各个企业都能合理避税,莫要有侥幸心理。

方向

一、地税局对营业税做个了断与清算。

营改增之后,增值税需要缴给国税。目前各地地税局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对营改增前的营业税做个了断与清算。

方向

二、地税局对企业所得税做个了断与清算。1、2002年1月1日之前的企业—地税局; 2、2002年至2009年之间企业—国税局; 3、2009年1月1日之后的企业—跟着主体税种;

2017年12月31日前,企业所得税全部将移交到国税局,也就是以后企业所得税都是归国税局管理,因此企业目前也要面临地税局对所得税的清算!

方向

三、开展行业专项整治的稽查工作。

据税总函(2016)256号文件《关于加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涉税风险防范和稽查工作的通知》,今年国税总局选取了3至5个行业重点稽查房地产、建筑、住宿酒店业是虚开发票的重灾区,必然会加强稽查力度。

稽查重点为:对于新老项目划分是否正确进行检查;增值税预缴税款是否正确进行检查;建筑业是否分项目核算以及项目台账的检查;建筑业是否有把简易计税的购进材料抵扣到一般计税的项目中?增值税差额征税的行业扣除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存在人为改变老项目计税方式

方向

四、营改增前后政策的执行情况。

比如: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公司将营改增前发生的采购行为等到营改增后获得供应商开具的增值税转用发票进行了抵扣。

比如:营改增前(2016年4月30日前)采购的建筑施工材料已经用于工程施工项目,但是拖欠材料供应商的采购款,营改增后(2016年5月1日)才支付拖欠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而收到供应商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无论建筑企业选择简易计税方法还是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依据税法规定则不可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比如:营改增前的老项目在营改增后继续进行施工的情况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税法规定选择了简易征税计税方法,所以老项目在营改增后所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可以在新项目发生的增值税销项税中进行抵扣。

再比如:某公司2016年7月份的通行费发票已经自行抵扣了,但是税务局查到了不允许抵扣?(地税发票可以用到6月30日)

再比如:关于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抵扣的政策执行情况(财税〔2016〕86号文件)

方向

五、采购方或劳务接受方将一些依照税法规定不能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了抵扣。

比如:将没有供应商开具盖有发票专用章的销售清单,而开具“材料一批”、汇总运输发票、办公用品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了进项税金。(根据国税发[2006]156号

方向

六、全面营改增后的两虚(虚开虚抵)发票、对开发票、三流不一致的发票。

案例:

税务局在稽查企业的时候发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方向

七、金税三期上线:个人所得税的重大风险早知道,要么改,要么变,要么被发现。

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能够获取更多税源信息,能够对纳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地税局将依托该系统,利用市国税局、市工商管理局、市社保管理中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公安局等部门提供的营业收入、发票开具、股权登记、社保缴费、公积金缴费、户籍登记等信息,重点开展针对以下纳税疑点的核实检查:

(一)工资、薪金所得

1、零申报、小额申报、虚构纳税人、报销个人费用。

2、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与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支出、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年金缴费基数、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不匹配。

3、企业登记员工人数、社保缴费人数、住房公积金缴费人数与实际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人数不匹配。

4、企业职工福利费、股份支付、管理费用等财务指标与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不匹配。

5、同一企业的同一纳税人一年内多次适用年终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政策。

(二)财产转让所得

企业的个人股东发生股权转让行为,企业未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

发现该企业非主营项目印花税未及时申报缴纳。存在问题如下:

1、财产租赁合同,该单位2014签订房屋租赁合同2份,合计金额为35,000元。

2、财产保险合同,该单位2014至2015取得车辆保险单据4份,保险费合计金额为8,000元。

3、借款合同,该单位2014年签订借款合同3份,合计金额为6,000,000元。

4、加工承揽合同,该单位2014至2015签订加工承揽合同3份,合计金额为80,000元。0.05%

5、货物运输合同,该单位2014签订货物运输合同5份,合计金额为3,000,000元。0.05%

6、仓储保管合同,该单位2014签订仓储保管合同2份,合计金额为30,000元。0.1% 处理结果:

税务机关对该企业作出了补缴印花税1,913元、加收滞纳金108元,并处以不缴少缴印花税百分之五十的罚款956.5元的决定。

方向

九、骗取出口退税行为。

总局今年要查处100个出口骗税重点税源,并选取1,000个出口骗税案源交由省局查处。

方向

十、高风险纳税人。

1、股权转让;

2、企业重组的纳税人;

3、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假高新”!

第五篇:论未来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论未来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摘要]本文在对薪酬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薪酬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有所帮助。[关键词] ]薪酬制度;改革;企业

薪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薪酬包括经济性的报酬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经济性的报酬是指可以用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报酬,如员工的工资、津贴等。而非经济性报酬是指不可以用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或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报酬,如员工的成就感、满足感等。狭义的薪酬是指经济性报酬,本文所讲的薪酬是指狭义的薪酬。

简单地说,薪酬是给劳动者劳动的报酬。或者说,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各种形式的支付和回报,同时也是企业营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薪酬制度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我国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薪酬在我国最早是以工资形式体现的,从建国时期的“供给制”到1956年国务院进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改革,使全国职工工资制度进一步趋于统一,初步建立起基本上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随后在1959、1961和1963年国家先后三次统一安排了部分职工升级,但基本上是按1956年工资改革后的制度来实行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工资制度改革,从1977年-1983年,每年都在一定范围内给职工增加工资。1983年-1985年,随着利改税的实施,企业开始了内部工资制度的改革,实行“浮动工资制”。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于是我国出现了效益工资制,简称“工效挂钩”。在随后的十多年间,围绕着赋予企业分配自主权,政府在宏观上控制,市场在竞争中调节,企业在微观上建立起内部分配机制为目标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从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发展到浮动工资制、效益工资制、结构工资制。20世纪90年代,企业薪酬改革的步伐开始趋缓,企业只要有效益就可以涨工资,要么齐步走,要么原地踏步,基本上不考虑个人贡献的大小和绩效水平,更谈不上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 带入中国企业,尤其是诱人的薪酬制度向中国的企业提出了挑战。大量熟悉企业、有经验、有能力、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高级技工大量流失,企业开始反思近十年不变的薪酬制度,为了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树立优势,重建薪酬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薪酬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向

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发展变化对企业的要求,为了适应环境及发展的变化,改变企业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不足,约束作用乏力,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笔者也对薪酬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的薪酬制度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重视按绩效、技能和知识付酬

随着时代的发展,薪酬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从生存薪酬到原始效率工资,再到现代的效率工资。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付给工人保证生存需要的工资外,还应按人力资本付酬,即按工人身上所蕴藏的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付酬。

2、强调薪酬制度的开放性

为使工资发挥激励员工努力最大化的功能,减少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应该强调薪酬制度的开放性,应该让员工了解企业是如何评估绩效的,了解不同绩效水平与报酬水平的相互关联,就是说要向员工输入绩效信息和收入信息。一个保密的薪酬制度割断了收入信息与绩效信息的直接联系,容易导致员工产生错误的感觉,会妨碍激励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开放的工资制度会产生多方面的良好的激励效果。

(1)开放的薪酬制度,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薪酬制度也不例外。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公开、透明,才能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达到公平、公正、合理,从而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2)开放的薪酬制度有利于职工参与管理。将职工视为工作伙伴关系,首先应在薪酬方案指定过程中鼓励员工参与。通过员工参与决策,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尊重感,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承诺感更强,对组织更忠诚,生产力水平更高。只有开放的薪酬制度才能做到职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还可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3)开放的薪酬制度有利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有效、科学的薪酬制度,不但要反映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岗位的价值,而且应该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趋向。如果薪酬制度不透明,往往造成员工对管理层不满或对企业

失去信心,不再争取晋升或放弃努力方向等。而透明的薪酬制度,不但涉及薪酬多少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内部不同系列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每个员工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保证大家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选择权利。员工可以在不同系列的薪酬晋升通道上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职业发展生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这些均有利于企业发展。

3、讲求薪酬支付的艺术性

企业实践已经证明,同样的资金以不同的方式支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说,薪酬支付方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往往能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不同的职务应采取不同的薪酬支付方式。如果企业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会造成一部分人积极性下降。在未来的薪酬支付中,企业可以根据员工不同的年龄差异、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情绪变化、不同需求变化、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任务,来选择不同的薪酬支付方式。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薪酬支付环境。由于人们在获取薪酬时,不仅希望从中得到物质上的实惠,更希望精神上得到奖励。所以,在合适的场合、环境和氛围中将薪酬支付给员工,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内心荣誉感、成绩感和自豪感,从而使激励效果倍增。

4、关注员工的心理收入

所谓心理收入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尊重、友谊、关怀、个人价值及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收获。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不仅有生理和安全需要,而且还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物质激励并不是永无限度的。现代社会的竞争,使得疲倦的现代人不仅追求高薪酬等货币性收入,而且更注重工作和家庭的和谐,渴求生命中有更本质、更人性化、更富有感情、更富有价值的东西。在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管理时代,那种员工与企业之间仅仅是冷冰冰的劳动力与金钱对应的关系时代已经结束,而温馨的、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员工的欢迎。在设计薪酬工资时,从人们心理需求出发,融入浓浓的情谊,用心灵、用真诚、用感情、用文化来回报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让员工感到工资是对良好行为的奖励,是家庭运营中的一种荣誉,员工就会得到心理满足,获得心理收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和自觉工作的积极性。

5、注重团队激励

21世纪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倾向于扁平化,项目小组或者说团队在组织管理中将起重要作用。在团队工作方式下,决定团队和组织绩效的关键要素是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积极性。整体高素质既来自于每个成员的高素质,更来自于成员之间的“融合”,实质是团队文化的整合。这种整合离不开薪酬制度的设计。良好的薪酬制度,应是有助于激励团队意识,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整体素质。因此,在国际上,有些企业将薪酬总额的一部分放给团队支付,或对团队进行整体奖励,这有助于团队激励。

6、更加发挥计算机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薪酬管理的科学化、复杂化,使薪酬管理的难度增加。人们所需要的薪酬管理信息的类型、信息来源、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及信息的加工处理等,仅靠手工劳动已不能满足需求,急需实现计算机薪酬管理。这里所说的计算机薪酬管理,并不是计算机与薪酬管理的简单相加,而应理解为,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完成薪酬发放、薪酬计划、薪酬统计分析、薪酬调控等各项工作,从而实现薪酬管理的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薪酬管理中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不断增长,计算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应用水平也随之提高。目前,主要用于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和决策优化。将计算机应用于薪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复杂而艰巨。我国的计算机薪酬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处于数据处理阶段。但我们相信,在计算机工作者和薪酬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薪酬管理现代化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三)结束语

企业进行薪酬改革是竞争的需要,竞争不仅体现市场、产品、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力资源政策、薪酬政策及人才的争夺上,进行薪酬改革、完善薪酬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必然选择。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薪酬改革的必要性,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进行着薪酬改革的尝试,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有企业自行设计、有聘请专家设计或联合设计等,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薪酬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毕竟为下一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虽然薪酬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我们相信,改革趋势势不可挡。[参考文献] [1]康杰.e时代企业薪酬制度创新.管理现代化,2002,1.[2]林筠,桂勇.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现状研究.管理现代化,2002,6.[3]窦胜功,卢纪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未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1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

    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卢先福现阶段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把党的执......

    谈律师制度改革方向[大全]

    论律师制度改革方向 国际法学院09级01班高颖2009301030 律师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难发现,我国律师制度仍存在不少......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2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育龙网核心提示: 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摘 要 首先提出对 社会 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 总结 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及方向

    我国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以及改革方向 摘要:在公共财政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的解决。中国式公共财政制度要构建......

    畜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方向和重点

    畜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方向和重点 (供参考)一、制标方向 1.紧紧围绕贯彻执行畜牧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如《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张廷凯 一、反思新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一)学科目标的三维设计 新课程改革依然是一种目标导向课程设计。总体上,课程改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