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对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的层次,逐步将专业课程建设完备。其中各层次课程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本规划期内争取将《社会保障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卫生经济学》、《医疗管理学概论》、《医疗保险》、《劳动关系概论》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质课程;将《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劳动社会学》、《劳动争议处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救助》、建成国家级合格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将《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劳工》、《中外人事制度》、《医疗事故鉴定与纠纷处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医政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建成校级优质课程;其他专业课程《劳动心理与组织行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职业安全与卫生》、《商业人寿保险》必须达到省级合格课程要求。
此外,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新开和改造的课程必须在2006年内达到校级合格课程要求。
各层次课程的评价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精品课程的申报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课程的申报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进行。
2、系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3、建立课程建设小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建设实施,督促检查。
4、所有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培训,五年内教师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5、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的规范化。
第二篇:劳动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非师范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系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与地方社会保障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理念的构建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该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一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硕士与博士为学生授课和进行理论指导。目前,该专业学生以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为广大用人单位所青睐,并有一大批学生考上各级各类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保障、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人事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及授予学位: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绩效管理、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会计学等。
就业去向:各级政府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社会各种管理咨询服务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
第三篇:劳动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自考本科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及要求
论文选题(举例):
1.现代家庭的风险及保障研究;
2.企业年金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3.我国农村文华传统与养老模式选择;
4.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模式研究;
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文化研究;
6.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年金研究;
7.文化传统与养老模式研究;
8.朝鲜族人口老龄化研究;
9.东北朝鲜族外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
10.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国民认同研究;
11.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12.东北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状况研究;
13.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方式研究;
14.新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风险砸研究;
15.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民族团结研究;
16.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民族传统的关系研究;
17.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研究;
18.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19.经常失业人口就业观念研究;
20.个体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21.经常失业人口的心态研究;
22.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研究;
23.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
24.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问题研究;
25.当代中国产业转型的社会就业问题;
26.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与支持网络研究;
27.基层社区自治与公司社会的建构;
28.公共管理人员的社会服务理念;
29.教育大众化的青年择业理念;
第四篇:崇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专项“十一五”规划
崇信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专项“十一五”规划
(2006年——2010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
“十五”时期,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十五”计划的各项主要任务均已园满完成。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确立。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得到实施。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扩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已初步实施。截止2004年底,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00人,覆盖面达到9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00人,覆盖面达到99%,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00人,覆盖面达到9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0人,养老金社会发放率保持在100%,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得到了保障。截止2003年底,全县累计165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100%,并完成了失业保险并轨,进行了公益性岗位安置,同时对于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就业困难对象也进行了公益性岗位安置,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下岗失业人员239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全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就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县城镇人员就业总量达到8980人,年农村劳务输出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截止2004年底,全县所有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完成了改革改制,企业新的用人机制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监察机制已经建立,确保了基金的安全性。“金保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全了劳动保障工作机制,实行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工作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保障调控功能较差,劳动者素质偏低,就业岗位不足,城乡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保险覆盖面低,资金筹资渠道单一,人口老龄化和失业人员的增加,将对基金支付构成很大压力,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管理还不适应新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全县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作用,严肃执法,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单位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县经济发展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城镇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齐全的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8万人次,创劳动收入1.6亿元。
——建立完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镇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并向农村逐步扩展。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实行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和运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十一五”期间,实现社会保险覆盖到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及劳动者。
——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三、对策与措施
(一)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全县社会保障宣传教育工作,要以“三个代表”要求为指针,围绕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法律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强制为主动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工作氛围。劳动就业宣传教育工作要以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为主,以正面引导和违法案件查处相结合,逐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为劳动者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增强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
劳动就业
——加大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体系。一是强化和完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力度,打击非法劳务中介,规范职业中介行为。积极开展职业介绍,提高职业介绍服务水平。二是不断强化对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的调控功能,规范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对企业新的裁员数量的计划管理。凡企业裁减人员要受计划指标的限制,限制企业进行大的裁减人员,保持企业大多数人员的生活稳定。
——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失业保险制度,保证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对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并给予有关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和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坚持城乡就业统筹,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转。一是通过调整产业和农产品结构,大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二是加强与县外、市外、省外的劳务信息沟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三是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加强转移工作管理,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就业机制。
——大力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加强完善职业培训机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再就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再就业培训率达到100%。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一是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管理,使用办法,积极推进完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二是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城镇各类企业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并积极探讨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办法。三是进一步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行为,完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
失业保险。一是加强失业保险的管理服务工作。失业保险金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加强和完善失业人员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二是依法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全覆盖。三是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的使用效益,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医疗保险。一是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同时通过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机制,医疗行业竞争机制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监督机制,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保证职工合理的就医用药需要。三是研究探索弱势群体医疗保险救助办法,使他们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是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按规定达到全覆盖,确保劳动者权益不受侵害。二是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完善和规范收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工作,将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依法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和挪用、扣压、拖欠社会保险资金等行为进行查处,防范化解基金管理风险,保证基金安全。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在全体职工中逐步形成团结、实干、奉献的良好风气,树立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务实作风、协作精神和廉洁形象。对本系统干部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逐步造就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作风过硬、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以适应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第五篇: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思路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资源整合阶段。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明确“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政策框架,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保障事业新格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估价
过
去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经济体制转型、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严峻形势,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者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劳动保障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两个确保”得到落实。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的发放率达到100;累计筹措专项资金1100多万元,用于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切实保障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二是就业再就业稳步推进。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640个,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6500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75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156人;全县职业培训共16732人,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次,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站率100,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征缴养老保险基金由2001年的501万元增加到1068万元;征缴失业保险基金由2001年的14.1万元增加到145万元;征缴医疗保险基金由2001年的100万元增加到482万元。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征缴均有大幅度增加,全县初步构建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险种齐全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
四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卓有成效。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私招乱雇、无证上岗等行为,劳动力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137.8万元,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10345份,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5起,及时进行调处,结案率达96以上。
到“十五”末,我县劳动保障工作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就业的服务机制和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二是社会保险扩面难、基金征缴清欠难,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够广,基金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国企改制职工转换身份面临一定的阻力和困难,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险预留资金增加了企业和财政压力,潜伏着不稳定因素。四是劳动者的择业观念、文化和技能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职业技能培训滞后,整合劳动力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劳动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战略目标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的基本目标是:拓展劳务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战略,全面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通过就业促进发展,以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扩张就业总量。
一是切实做好政策导向。全面建立就业基础台帐,开发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实体,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创业,开展跨地区劳务协作。通过政府政策导向,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的就业政策。保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次。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就业。大力开发保安、保洁、家政服务、公共设施维护、托老托幼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妥善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社区就业样板”,对就业成效突出的社区提请政府实行奖励。
三是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就业服务机构主动掌握就业供求信息,建立规范的就业供求数据库,有效调控公益性就业岗位,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实行空岗公告制度。分季举办招聘会,定期开展社区就业援助活动,为求职人员提供“零距离”服务。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程”,全力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十一五”期间,培训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人,认真抓好“技能就业工程培训基地”建设申报筹建工作。大力援助“技校贫困生”,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送技能、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下乡,服务上门。全面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就业训练中心及民办培训机构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教师。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十一五
”期间,继续向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五是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政策宣传力度,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影响,切实增强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法律意识。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和分类指导,突出本地培训特色,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利用再就业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商业、服务
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烹饪、车工、焊工、电工、电脑、美容美发师、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十一五”期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万人,基本达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建设规划的需求。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加强“两证”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六是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服务机制,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5—2010年,利用劳动力市场广泛搜集招工信息,强化与东北、南方沿海等地的劳务协作关系,拓展大西北输出渠道,组织劳务输出45万人次。并建立规范的劳务输出管理、流动服务、市场调节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扩大劳务经济成果。
七是建立政府支持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向县政府汇报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和政策落实情况,政府对就业再就业财政支持资金逐年增加,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
(1)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社保经办机构切实搞好服务工作,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到管理重心下沉,服务位置前移,促进参保人数回升,基金征缴到位,基金积累增多,支付能力增强。
(2)切实抓好农村养老保险接收工作。按照“编内接人、全额预算、不吃基金”的原则,2005年底至2006年初完成接收任务。研究制订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3)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统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与企业制度相衔接、坚持退休人员待遇平稳过渡、坚持基金自求平稳。
(4)积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到“十一五”末,基本养老保险要覆盖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及从业人员,覆盖面达到100,参保率达到95以上,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5)切实抓好清收历欠工作。从2006年起,对欠缴养老保险费数额较大的单位,分别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督缴。对原破产单位的养老保险债务,组织专门人员核实债权,清理债务,以年清缴35的速度,在“十一五”期内基本清收完毕。
(5)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巩固和完善委托银行代发退休费制度,确保社会化发放率100;加强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推行属地生存认证的监管机制;建立对离退休人员走访制度,提升退管服务水平。
(7)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落实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精神,规范“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加强基金数据库建设,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制度。统一五项险种数据,实行一卡通,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8)进一步规范职工提前退休审批工作。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规定,规范企业职工提前退休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基金支出。
(9)增加社会保障事业财政支出预算。在现有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县政府要逐步加大社会保障支出预算比例,每年保持不低于15的比例,逐步达到年支出比例为20。
2、失业保险
(1)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核定力度。失业保险的扩面重点是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用三年左右时间将失业保险制度覆盖到位。做好改制、重组企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关系的接续服务工作。以2005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基数,每年新增参保人数15—20,基金核定率达100。
(2)清收失业保险基金历欠。在依法规范社会保险缴费申报,缴费程序的前提下,清理失业保险基金债务,理顺债权债务关系,运用法律、行政和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强化清欠力度。年清欠率达20,到“十一五”末基本完成清欠。
(3)建立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将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与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纳入“金保”工程同步实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平稳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工作。在实施并轨过程中,做好失业职工待遇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实现基本生活保障方式的转变,平稳推进改革。
3、医疗保险、生育保险
“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稳妥推进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按照“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指导思想,完善全县生育保险制度,实行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统一参保、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的模式。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统帐结合,双方负担”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到“十一五”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覆盖面达60以上,参保总人数达3万人。
(2)全面启动生育保险,到“十一五”末生育保险参保率、基金核定率均达到95以上。
(3)建立完善生育保险业务运行系统,实行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分别确定费率,基金分别立帐,待遇分开支付的运营机制,协同推进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
(4)加强医疗保险管理。以定点药店、定点医院“两定”管理为重点,强化对医疗保险各环节管理工作。
4、工伤保险
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按照“注重法规宣传,规范内部管理,强化工作职责,夯实基础,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和待遇支付等工作,切实保障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的参保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1)积极扩面。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首先启动矿山、建筑、化工等风险较大的行业、企业,逐步覆盖到各类用人单位,到2010年末,覆盖面达95以上。
(2)狠抓核定。严格核定缴费基数,准确确定各行业缴费费率。
(3)落实待遇。认真做好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积极组织申报,严格按照待遇支付项目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落实参保人员的待遇审核支付。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1)根据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劳动保障监察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十一五”期间,保证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四到位、四落实”。并建立规范的文件备案审核制度和劳动监察重大案件报告备案制度,推行主办监察员培训制度。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
(2)建立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察执法机制,持续开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打击非法劳务中介和非法使用童工等为重点的各类专项监察活动。
(3)建立劳动保障执法信息管理系统。2006年基本配备信息管理系统,培训专业人员,2007年全面建成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系统。
(4)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大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按照劳动部、省劳动厅要求,建立我县规范的仲裁庭,切实做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和维稳工作。重点是做好企业安置分流方案的审核、保障职工的经济补偿兑现、催缴社会保险费及维权维稳等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5)推行用人单位守法诚信制度,建立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完善诚信信息交流体系,推行失信惩戒制度。
(6)加强劳动工资分配和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宏观调控用人单位工资分配体系。继续执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规定》,推行新的《劳动合同规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查处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调控,进一步规范工资分配秩序。
——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素质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1)改善各经办机构办公条件。继续完善办公场地和设备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本部门基础建设达到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标准。
(2)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平台服务功能。2006年要逐步实现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指导社区平台做好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管理服务台帐,建立集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荐、职业介绍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进一步提高社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2、队伍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教育活动,坚持党组、党总支、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和中心小组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升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准。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干部职工文化素质教育。鼓励干部职工自学成才,支持离岗专学。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对策与措施
1、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劳动法》为基本法律准则,全面贯彻实施《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熟练掌握和运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各项政策法规,依法行政,确保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2、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目标责任。一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经办机构、股室,层层分解工作目标,责任到岗到人,限时达标,逐月考评,汇总,奖罚分明。二是对参保单位一把手,实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按政府经济工作的要求签订责任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政府分把社会保障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参保单位年终评比、一把手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分段落实。
3、健全人大、政协监督机制。每年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请县人大、政协领导到劳动保障局视察工作,检查督办。
4、加大基金监督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建立健全基金监管制度和财政、审计协同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改进监管方式,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督并举,查处少缴、漏缴、虚报冒领、滥批滥发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健全基金预决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挤占挪用基金行为。
5、增加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透明度。定期向群众公开劳动保障政策及实施结果,坚持政务公开,取信于民,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建设项目
1、完成“金保工程”建设。
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建设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督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简称“金保工程”)。先启动“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子系统,配置设备,培训人员,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服务大厅。到“十一五”末全面完成业务经办、劳动力资源管理、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工资价位确立、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金保工程”建设。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设功能齐全的再就业培训综合服务楼,为劳动者提供便捷服务。培训对象主要是下岗失业职工、农村贫困家庭、失地农民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计划投资600万元,争取2005年下半年动工,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3、完善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功能。
拟按照上级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三个一”的要求,兴建一栋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大楼,计划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2007年动工,2008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