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 2016—2018年课程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把本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制订专业2013—2018年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把课程建设作为本专业教学的中心工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发挥效益,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不断创新,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优化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特色课程。
二、建设目标
实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方针。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各课程模块的不同特点,强调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建设。要抓重点、保证质量,突出应用,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在3年内,将所有课程建成合格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若干门院级优秀课程,在3年内力争申报并建成2-3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对现有立项的网络课程进行充实优化的基础上,新建5至8门网络课程;培育2-3门具有现代教学理念、适应新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型特色课程。完成1-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培育开设1-2门双语课程。
三、建设思路
1、本专业所有主要课程在教学满一轮以后,必须按照学院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建成院级合格课程。并争取选择其中条件较好的一部分课程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院级精品课程,由系或专业负责人指定课程建设负责人,所有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为该课程建设组成员。
2、积极支持课程团队建设,努力培育有潜力的课程任课老师,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协同攻关,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建设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设精品课程。本建设期将主要支持和培育《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其团队的建设。
3、鼓励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创新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条件允许的,积极培育和资助双语课程建设。本建设期将重点支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双语课程的立项建设,并争取推进《投资学》的双语课程立项。
4、争取在三年内申报并建成2—3门校级精品课程。本建设期将重点建设《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三门课程。对于《宏观经济学》将组织力量建设试题库以及案例库的建设,并进行联合攻关。
5.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增加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的实践课程及学时,使本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有效。
6.精心筛选课程教材,本专业课程教材尽可能地使用新近出版的教材,一般为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并强化自编教材建设,本建设期内,本专业老师主编或参编的正式出版教材或校内编印讲义(包括实训课程的教材或讲义)2~3部。
四、建设措施
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在坚持专业课程连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兄弟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既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又要体现专业特色;既要具有稳定性,同时又要有灵活性。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教研教改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在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并将其作为专业课程调整、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或动力,利用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支持、鼓励本专业教师申报学校和教育厅的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切实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特别是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提高其教学业务能力。
3、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落实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责任人要根据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建设具体建设方案(包括思路、措施和经费预算等),并根据每一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如课堂讲授效果、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研究等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并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总结。
4、在学院层面上有相应配套政策和经费支持。有效利用专业建设经费,加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完成后,由课程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验收合格,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后,由学院给予一次性课程建设奖励。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与持续落实。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5.10
第二篇:口腔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理念,顺应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遵循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以大医学整体改革为基本依托,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为核心内容,以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先进经验为对照借鉴,以创造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改革动力,以突出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鲜明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口腔医学人才。
(二)原则
1.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原则,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坚持工学结合,将课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探讨课程建设方案的优化。
4.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作用。
6.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争创特色。
三、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深化完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推动完善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使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专业主干课程到优质课程标准,争取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推动课程标准的建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以 “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为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兼顾就业的多样化,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1.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和现实岗位设置为基本,深入分析岗位任务及任职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压缩课程学时总数,尽量减轻学生负担。在制定或修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注重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通过课程的分化,注重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以利于学生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将教学内容更新作为重点
近年来,我国的口腔医学发展迅速,在基础理论、临床技术和设备器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要及时将来自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成果引入教学,剔除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本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最新成果等内容,及时补充讲义,开设新技术讲座,充实授课内容,使课程教学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步,提高教学过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努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延续中发挥重要作用。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并强化与一线业务的对接和基本训练。推行双证书制度,参照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证书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培训考试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沟通,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四)增设新课程,整合改造旧课程,充实加强主干课程(1)增加人文社会课程,强化通识及基础教育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增加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用课程的学时,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艺术欣赏、口腔医学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合并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学时。(3)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居高不下,增加口腔正畸学的学时。
(4)针对口腔疾病多发的特点,将《口腔预防医学》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5)强调以实用和必需为度,将《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等四门课程整合为《口腔内科学》一门课程。
(五)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将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课程平台组成,即必修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和隐性课程平台。必修课程平台保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网络课程平台涵盖基础与专业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对必修课程平台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今后主要的改革建设方向。选修课程平台包括社会科学、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隐性课程平台包含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在内,与其他三个课程平台互相配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熏陶作用,是其他三个课程平台的重要补充。
(六)构建更加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紧密结合临床医疗活动,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审核各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制定训练考核标准。
1.基本技能训练环节。进一步增大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和比例,加大基本训练强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动手能力差的现状。2.临床模拟实训环节。由教师提出模拟标准临床病例,并指导学生分组独立查阅资料,进行实训设计,提出实训方案。实训方案经过课堂讨论和指导教师审定后由实训小组付诸实施,撰写实训报告,组织报告会,交流经验与体会。
(七)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改革传统的经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指导性自学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口腔专业操作、实践多的特点,开发制作和引进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全面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多种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推广应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程等教学手段,加速建立比较系统的口腔医学网络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逼真、形象、具有可重复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使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为教学服务,而且成为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力量。
(八)改革考试模式
探索考试模式改革,抓考风,带学风,变单一的知识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考试,重视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技能考核。考试内容不只局限于讲授的内容,还包括规定的自学内容,命题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降低记忆性题目的比例;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在完善题库建设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九)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标准,形成校内为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1.依托学校有关专业实验实训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2.加强校内口腔实训中心建设,提高实验课开出率及实验质量,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规模大,面积足,设施全,档次高,管理好,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3.本着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原则,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合作领域。4.对实践教学带教人员进行资格认定。5.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
(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1.根据行业的新发展和专业特点尽量选用新版规划教材,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2.鼓励、支持教师承担编写任务,主编或参编与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编写口腔医学专业实训指导书1套,组织编写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习题集。
3.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工作,重要的教材研究课题可推荐列为学校教改项目,明确任务和要求,解决必要的条件和经费。
4.建立教材档案,全面记录反映教材建设的状况和成果。
深入开展与医药卫生单位在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产学结合教育机制,力争在专业改造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加强对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导,采取层层负责制的形式分解落实教学改革任务。各级领导均应把课程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全员竞争聘任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得,进一步完善各种单项激励制度的机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竞争氛围,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使课程建设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注重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各项改革规定向教学一线、向教师有较大倾斜。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第三篇:金融专业课程
必修课
1.西方经济学(本)
本课程5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弹性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资源投入的应用,资本市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互补,国民经济的流转与均衡,国民消费与投资,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选择,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外部性。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经济数学等。2.金融统计分析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统计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知识,为作好实际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金融统计分析主要讲述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金融统计分析的意义、金融统计分析模型、信贷统计、现金收支和货币流通统计、对外金融统计分析、金融市场统计、保险统计等。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数学基础等。
后续课程:经济学方法论、金融工程学等。3.公司财务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公司财务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它以企业的投资与筹资以及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掌握现代公司的生存、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现代公司财务、资产等管理的主要内容。学好这门课,对分析复杂且处于迅速变动中的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来说,将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司和金融市场的概念,从公司的组织形式谈公司的金融管理,从金融市场的构成和特点谈公司的资金融通;利率和汇率的基本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公司的融资管理;现金流量估算,各种投资评估方法的异同,风险和资本限额条件下的投资决策;公司的资金管理,包括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公司兼并、收购和重组;跨国金融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货币银行学等。4.保险学概论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
保险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险与保险公司、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保险基金、保险的形态、保险合同、保险经营活动、保险经营原则以及保险市场等。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5.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学习该课程要求掌握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还应注意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运用到金融实践中。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课程以货币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它主要通过对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阐述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6.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管理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正确认识和掌握宏观金融理论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的一般理论、中央银行业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及风险防范、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等。7.金融法规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法规是金融学专业本科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法的一般原理,熟悉金融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金融法制观念,为更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金融法的一般理论、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国际货币金融法等法律、法规。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代金融业务等。8.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本课程为专题性质,3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经济理论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和方向。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货币银行学、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宏微观经济学等。9.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开设的。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期(18周)。课内72学时,4学分。其中:电视课(或CAI)10学时,上机实习52学时,定期辅导10学时。建议课内学时与自学学时的比例为1 :3。本课程主要讲授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重点讲授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介绍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知识。
教学媒体有主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专科起点本科);郑纬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辅助教材:电视录像、CAI教学光盘(含自我测试)。
选修课
1.国际结算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9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外汇结算业务所必备的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基础业务知识,使其金融业务知识结构更为完备。国际结算课程主要讲述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种类和功能、国际汇款方式和托收方式的基本做法、信用证的基本原理及其种类、信用证的业务流程、运输单据业务、单据的审核、指定贸易条件综述、银行保函、非信用证结算等内容。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金融企业会计、国际金融、大学英语等。后续课程: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现代货币金融说等。2.文献资源信息检索与利用
本课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熟悉文献信息资源的素养,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意识,借助于检索工具获取知识、文献、信息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为基本目标。
课程主要讲授产生在中国的重要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包括辞书资源、图书资源、报刊资源、时事信息资源以及揭示、获取这些资源的检索工具。在时间上,通贯古今;在范围上,涵盖学习工作中最为常见和基本的问题;在载体形式上,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并重;在资源类型上,包括迄今为止积淀形成的主要的资源类型。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将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内容构成主要是:重要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知识、演进、特点、功用;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原理、结构、特点、功能;利用检索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思路与途径、方法与规范。课程重点介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约50个(种)左右。3.投资银行学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第三学期开设。先行课程: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以目前国际资本市场最活跃最成功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为对象,介绍投资银行为一般知识、主要业务、方法和案例,使学生掌握投资银行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历程,熟悉投资银行一级市场业务、二级市场业务、企业并购重组、投资基金管理、项目融资等主要业务,了解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培养具备在投资银行业务活动中进行工作的基本技能的学生。
授课形式:本课程实行远距离、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包括文字教材、面授、视频双向教学、网上讨论与辅导、电子邮件、电话作业安排:案例解析;财经报刊阅读;投资银行发展前景分析等。4.电子商务
本课程主要内容:电子商务的含义、历史;网站的建立、推广和评估;“企业--企业”类型的电子商务的种类、作用和前景;“企业——消费者”类型的电子商务,主要包括无形产品、服务和有形货物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潮流与发展,包括国际电子商务框架,美加、欧盟、亚洲各国的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商务,内容包括我国电子商务的状况、电子商务在我国外经贸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5.国际税收 本课程为金融专业(本科)所设,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课,4学分,72学时。开课单位北京电大。教材名称《国际税收》,作者,王铁军,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课程为国家税收的后续课程,本教材介绍了国际税收的概念、研究对象、国际重复征税、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重复征税减除方法、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国际避税地、国际税收协定等内容,是金融学专业的必备知识,欢迎广大学员选修本课程。6.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学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一门研究各种项目方案技术经济评价原理与方法的新学科。投资项目评估是国家决策机构和银行信贷等部门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决策的重要程序和科学依据。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实用性,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技术分析和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强调特奖金方面知识综合应用,涉及市场营销、生产理论、管理理论、财务会计、专业技术、经济法、情报信息理论等。第三,重视定量分析,采用许多现代化决策方法和决策技术手段。7.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
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是金融学本科的专业选修课,3学分,课内学时54,第五学期开设。本门课程以各国金融体制为研究对象,介绍各国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不同运作方式,使学生对中国以外的金融体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纵横交错的比较方法,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和运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并介绍了各国金融体制的最新发展。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后续课程:金融工程学等。8.金融工程学
金融工程是金融理论与工程化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它包含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的创造性的解决。本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在于系统的介绍金融工程的发展状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的理论知识、常用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策略;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金融工程师所采用的特殊的金融工具和实体性的工具。
本课程适于金融专业专科学生,对提高学员的知识层次与业务能力有所裨益。
第四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措施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措施
(2010-2015年)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期间(2010-2015)课程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将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三个层次,以合格课程建设为起点,优秀课程建设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
1、合格课程
开课两轮以上的课程全部完成合格评估,确保合格率超过95%。
2、优秀课程
重点建设10门基础条件较好,学生受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每年立项建设5门左右。
3、精品课程
建设5门院级精品课程,每年立项建设4门左右。力争2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二)课程建设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合理引进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每个专业至少有2名以上教授,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30%,4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60%,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每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同时,每门课程建设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2、教材建设
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占培养计划课程的比例达50%以上。
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实际,大力支持教师编写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将给予资助。鼓励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媒体立体教材方向发展,使教材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五年的建设,实验中心要能开出本科教学要求的全部实验,并能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室要能对学生开放。在完善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每个本科专业至少要建立2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将当今科技发展和本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单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应服从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要有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要加强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各门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三、课程建设标准
(一)合格课程标准
1、有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
2、授课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符合岗位资格(具有教师资格证,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
3、选用公开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合理;
4、实验开出率达教学大纲要求的95%以上,能够开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
5、授课教师能严格按照学校及系内的要求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6、教学资料齐备(教学周历、学生考勤与平时作业登记册、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实验报告、特色作业);
7、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5分以上。
(二)优秀课程标准
1、课程须通过校级合格评估,且开设三年以上;
2、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90%具有研究生学历;
3、选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材、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或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
4、有校级教学成果和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
5、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课件;
6、能开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实验,且设有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效果好,实验室能对学生开放;
7、课程考核管理严格、规范,有高质量的试题库和合理的评分标准。院定通识课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8、教学资料保存完整、规范;
9、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三)精品课程标准
1、是校级重点课程;
2、课程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主讲,并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35岁以下青年教师100%具有研究生学历;
3、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教学效果好;
4、在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成效显著,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有校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有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5、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开设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范围广、效果好;
6、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接受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7、教学效果优秀,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四、实施课程建设规划的措施
(一)必须提高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参照本规定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批准立项的课程,均要制订课程建设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原则和评估标准,由教务处每一至二年组织开展一次课程评估。由校专家组对各申请课程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课程,由学校颁发证书,评估结果在校通报。
(三)课程达标率是参加教学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课程建设项目按照课程建设标准实行逐级申报制,课程必须通过相应等级的评估后才可申报高一级的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课程的建设期一般不超过2年。
(五)对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对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六)对课程建设实行中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未能按课程建设计划实施的项目,予以通报批评,并终止项目经费的使用。
(七)每两年应组织一次自查,对上一轮评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逐一复查评估,并按不低于20%的比例对合格课程进行抽查。抽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于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
艺术设计研究室 2010-10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对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的层次,逐步将专业课程建设完备。其中各层次课程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本规划期内争取将《社会保障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卫生经济学》、《医疗管理学概论》、《医疗保险》、《劳动关系概论》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质课程;将《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劳动社会学》、《劳动争议处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救助》、建成国家级合格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将《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劳工》、《中外人事制度》、《医疗事故鉴定与纠纷处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医政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建成校级优质课程;其他专业课程《劳动心理与组织行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职业安全与卫生》、《商业人寿保险》必须达到省级合格课程要求。
此外,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新开和改造的课程必须在2006年内达到校级合格课程要求。
各层次课程的评价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精品课程的申报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课程的申报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进行。
2、系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3、建立课程建设小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建设实施,督促检查。
4、所有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培训,五年内教师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5、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