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规划(本站推荐)
希望学院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规划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本专业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现对本专业课程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在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现场工程师”的指导思想下,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学院的《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十二五”规划》,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科学发展观,秉承西南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按照“综合交叉,趋向实践,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原则,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业务能力培养于一体,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等模块构成,涉及到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法学等的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结合我院“塑造品牌,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建设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交运系“工程型,实践型,广适应”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最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占总学时的26.37%;根据本专业在实验室建
设和课程设置上突出的特色:综合性+仿真性+团队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遴选了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本点,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
1、合格课程
开课两轮以上的课程全部完成合格评估,确保合格率超过85%。
2、重点课程
建设3门校级重点课程,每两年申请建设1门左右。力争1门进入省级重点课程行列。
(二)课程建设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合理引进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鼓励实践知识丰富、教学经验足、引导性教学手段好、指导水平较高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职称。同时,每门课程建设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本专业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加速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2)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3)组织系内听课,相互学习提升;(4)推行教学改革,开展自主培训;(5)鼓励学历提升,拓展职称结构;(6)利用企业平台,创新辅助教学;(7)营造科研氛围,提升学术水平。
2、教材建设
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实践应用性较强以及创新思维导向较强的教材。尽量选用近几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数据更新的新教材。使用近年出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占培养计划课程的比例达60%以上。
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大力支持教师编写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统编教材。鼓励合格课程、重点课程的教材向多媒体立体教材方向发展,使教材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1~2年的建设,实验中心要能开出本科教学要求的全部实验,并能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对学生开放,实验开出率要达到90%以上,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在实验环节中的占比要超过70%。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上要突出 “综合性+仿真性+竞技性+团队式”的特点,专业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在完善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专业至少要建立十几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掉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实时性和实用性,将当今科技发展和本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普通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方向应与本专业的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有完整和更新的课程教学大纲,要加强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推广性。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 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各门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重点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标准
(一)合格课程标准
1、有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
2、授课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符合岗位资格(具有教师资格证,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
3、选用公开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合理;
4、实验开出率达教学大纲要求的95%以上,能够开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
5、授课教师能严格按照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教师相关工作规范的要求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6、教学资料齐备;
7、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75分以上。
(二)重点课程标准
1、课程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主讲,并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
2、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教学效果好;
3、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开设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范围广、效果好;
4、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接受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5、教学效果优秀,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四、实施课程建设规划的措施
(一)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突出应用、注重操作、培养能力,按照“实践性、操作性、适应性”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懂管理与经济的现代物流系统的工程技术人才。具体规划如下:
1、在现有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的基础上,2013年争取使所有在授课的课程设置更加趋于合理,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专业主干课程逐步都能使用专业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2、抓住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各门课程师资力量的不同情况,在现有专业方向课中,选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港口工程为重点建设课程,争取在4~6年内将这3门课建设成为院级重点课程,并为建成重点课程做好准备。
3、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对物流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动态的调整,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
(二)实施计划
1、按照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和时限,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位老师。按照“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大纲、一套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一套知识完整的教材、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支不断发展的教学队伍”六项标准来规范课程建设。
2、由优秀教师主持课程建设。我们由院内的优秀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及主持课程建设工作,并借鉴其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做得较好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专业教学思路,活跃专业的教学氛围。
3、加大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既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得以实现。
4、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完善期末考试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诸如问答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辩论、主题发言等教学法,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强化物流工程专业相关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即根据实际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如项目招标等,以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物流人才,采用多媒体和软件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听、说、评课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多方面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课程建设项目按照课程建设标准实行逐级申报制,课程必须通过相应等级的评估后才可申报高一级的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课程的建设期一般不超过2
年。对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学院对重点课程建设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对课程建设实行中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未能按课程建设计划实施的项目,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终止项目经费的使用。
第二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情况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于2006年底实施课程改革,经过二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为有助于下阶段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年来的新兴专业,专业的建设不是非常完善,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组课程结构,顺利完成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
物流教研组设计了调查问卷,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了解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状况。还请校企合作的单位到校座谈,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要求,征求课程改革的意见。通过调查问卷的汇总,及时汲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较为翔实的物流管理的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
根据市场调研报告所确定的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多次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以及专业骨干教师座谈,开展广泛的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并召开了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他们提供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级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三)研究制订主干核心课程标准
为了积累经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课改组根据主干课程的专业关系,上学期首先选择《现代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三门课程,通过对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和相应的工作要求进行调研分析,明确该课程应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完成了上述三门课程标准(草案)的编写工作。利用暑假的时间课改组根据联职院的人才培养方案10门主干专业课程,19门专业课程,全部制定了课程标准。
(四)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及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物流教研组着手开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初稿已经完稿,正在边使用边修改。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考证的要求,教研组编写了《物流概论考试题库》和《物流实务考试题库》,提高学生的考证成绩。
(五)撰写了《当前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方面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综述》、《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改革》、《物流实验室建设思考》、《校企合作成功典范》等有关教学改革的论文。市级课题《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关键能力--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进行情况如下:目前,本课题完成前期的社会调研和完善了中期方法综述汇编并按计划完成阶段性课题论文3篇,经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检查审定,本课题中期评估良好。
(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教研组通过每周的例会制度和教研活动,积极商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出在任务驱动法的前提下合理、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际操作法、角色扮演法等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新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06年9月和07年9月分别开设了《运输管理——直达运输》和《采购管理》的理实一体化公开课,得到了好评,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七)建立与课程改革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考核结果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首先,改革考核形式,除笔试外,还增加了实际操作、案例分析等考核方式,根据每一项目的不同内容进行选择。
其次,改革考核办法,在每一项目结束后,采取理论考核与实务考核分开进行的办法。
二、课程改革的不足与建议
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经过前一阶段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加以改进。
(一)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联院制订的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系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在修改过程中,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和专业教师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研讨,形成比较完备的五年制物流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对市场、行业进行定期调研,滚动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进一步开发校本教材
现有的《现代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三门核心课程标准在实际执行中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应及时进行修订。下阶段的任务将转入《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第三方物流》等校本教材的开发。
(三)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完善实训中心
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实训教学条件的配套性能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室设施不足、实训基地不够、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影响 到改革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希望学校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实训室和实训教学基地。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让教学面向市场,面向职场。
加强和物流企业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实际操作经验。学生分阶段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实践实习和顶岗实习。请物流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作专题报告,来座谈会,听取专家的意见,更好的发展专业建设。
当然,我们在前一阶段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困难,我们会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使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物流管理课改组
2010年9月
第三篇:口腔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理念,顺应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遵循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以大医学整体改革为基本依托,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为核心内容,以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先进经验为对照借鉴,以创造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改革动力,以突出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鲜明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口腔医学人才。
(二)原则
1.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原则,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坚持工学结合,将课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探讨课程建设方案的优化。
4.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作用。
6.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争创特色。
三、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深化完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推动完善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使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专业主干课程到优质课程标准,争取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推动课程标准的建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以 “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为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兼顾就业的多样化,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1.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和现实岗位设置为基本,深入分析岗位任务及任职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压缩课程学时总数,尽量减轻学生负担。在制定或修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注重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通过课程的分化,注重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以利于学生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将教学内容更新作为重点
近年来,我国的口腔医学发展迅速,在基础理论、临床技术和设备器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要及时将来自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成果引入教学,剔除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本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最新成果等内容,及时补充讲义,开设新技术讲座,充实授课内容,使课程教学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步,提高教学过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努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延续中发挥重要作用。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并强化与一线业务的对接和基本训练。推行双证书制度,参照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证书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培训考试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沟通,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四)增设新课程,整合改造旧课程,充实加强主干课程(1)增加人文社会课程,强化通识及基础教育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增加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用课程的学时,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艺术欣赏、口腔医学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合并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学时。(3)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居高不下,增加口腔正畸学的学时。
(4)针对口腔疾病多发的特点,将《口腔预防医学》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5)强调以实用和必需为度,将《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等四门课程整合为《口腔内科学》一门课程。
(五)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将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课程平台组成,即必修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和隐性课程平台。必修课程平台保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网络课程平台涵盖基础与专业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对必修课程平台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今后主要的改革建设方向。选修课程平台包括社会科学、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隐性课程平台包含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在内,与其他三个课程平台互相配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熏陶作用,是其他三个课程平台的重要补充。
(六)构建更加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紧密结合临床医疗活动,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审核各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制定训练考核标准。
1.基本技能训练环节。进一步增大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和比例,加大基本训练强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动手能力差的现状。2.临床模拟实训环节。由教师提出模拟标准临床病例,并指导学生分组独立查阅资料,进行实训设计,提出实训方案。实训方案经过课堂讨论和指导教师审定后由实训小组付诸实施,撰写实训报告,组织报告会,交流经验与体会。
(七)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改革传统的经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指导性自学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口腔专业操作、实践多的特点,开发制作和引进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全面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多种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推广应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程等教学手段,加速建立比较系统的口腔医学网络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逼真、形象、具有可重复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使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为教学服务,而且成为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力量。
(八)改革考试模式
探索考试模式改革,抓考风,带学风,变单一的知识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考试,重视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技能考核。考试内容不只局限于讲授的内容,还包括规定的自学内容,命题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降低记忆性题目的比例;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在完善题库建设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九)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标准,形成校内为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1.依托学校有关专业实验实训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2.加强校内口腔实训中心建设,提高实验课开出率及实验质量,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规模大,面积足,设施全,档次高,管理好,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3.本着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原则,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合作领域。4.对实践教学带教人员进行资格认定。5.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
(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1.根据行业的新发展和专业特点尽量选用新版规划教材,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2.鼓励、支持教师承担编写任务,主编或参编与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编写口腔医学专业实训指导书1套,组织编写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习题集。
3.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工作,重要的教材研究课题可推荐列为学校教改项目,明确任务和要求,解决必要的条件和经费。
4.建立教材档案,全面记录反映教材建设的状况和成果。
深入开展与医药卫生单位在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产学结合教育机制,力争在专业改造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加强对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导,采取层层负责制的形式分解落实教学改革任务。各级领导均应把课程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全员竞争聘任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得,进一步完善各种单项激励制度的机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竞争氛围,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使课程建设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注重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各项改革规定向教学一线、向教师有较大倾斜。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第四篇: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 2016—2018年课程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把本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制订专业2013—2018年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把课程建设作为本专业教学的中心工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发挥效益,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不断创新,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优化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特色课程。
二、建设目标
实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方针。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各课程模块的不同特点,强调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建设。要抓重点、保证质量,突出应用,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在3年内,将所有课程建成合格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若干门院级优秀课程,在3年内力争申报并建成2-3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对现有立项的网络课程进行充实优化的基础上,新建5至8门网络课程;培育2-3门具有现代教学理念、适应新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型特色课程。完成1-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培育开设1-2门双语课程。
三、建设思路
1、本专业所有主要课程在教学满一轮以后,必须按照学院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建成院级合格课程。并争取选择其中条件较好的一部分课程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院级精品课程,由系或专业负责人指定课程建设负责人,所有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为该课程建设组成员。
2、积极支持课程团队建设,努力培育有潜力的课程任课老师,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协同攻关,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建设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设精品课程。本建设期将主要支持和培育《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其团队的建设。
3、鼓励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创新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条件允许的,积极培育和资助双语课程建设。本建设期将重点支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双语课程的立项建设,并争取推进《投资学》的双语课程立项。
4、争取在三年内申报并建成2—3门校级精品课程。本建设期将重点建设《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三门课程。对于《宏观经济学》将组织力量建设试题库以及案例库的建设,并进行联合攻关。
5.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增加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的实践课程及学时,使本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有效。
6.精心筛选课程教材,本专业课程教材尽可能地使用新近出版的教材,一般为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并强化自编教材建设,本建设期内,本专业老师主编或参编的正式出版教材或校内编印讲义(包括实训课程的教材或讲义)2~3部。
四、建设措施
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在坚持专业课程连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兄弟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既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又要体现专业特色;既要具有稳定性,同时又要有灵活性。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教研教改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在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并将其作为专业课程调整、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或动力,利用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支持、鼓励本专业教师申报学校和教育厅的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切实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特别是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提高其教学业务能力。
3、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落实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责任人要根据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建设具体建设方案(包括思路、措施和经费预算等),并根据每一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如课堂讲授效果、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研究等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并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总结。
4、在学院层面上有相应配套政策和经费支持。有效利用专业建设经费,加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完成后,由课程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验收合格,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后,由学院给予一次性课程建设奖励。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与持续落实。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5.10
第五篇:物流专业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高等数学B(1)Advanced Math(1)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会计学原理AccountingPrinciple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高等数学B(2)Advanced Math(2)物流学概论Logistics Overview财务会计学Financial Accounting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金融学Finance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统计学Statistics管理学原理Management交通运输学Transportation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Logistics Technology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Container and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配送管理Distribution Management货运代理Freight Forwarders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物流英文函电English Correspondencefor Logistics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国际物流(英文版)International Logistics。
物流管理专业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高等数学B(1)Advanced Math(1)会计学原理AccountingPrinciple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高等数学B(2)Advanced Math(2)物流学概论Logistics Overview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统计学Statistics管理学原理Management交通运输学Transportation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Logistics Technology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Container and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配送管理Distribution Management采购与供应管理Management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物流系统规划Logistics Systems Planning货运代理Freight Forwarders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国际物流(英文版)International Logistics物流案例与实践Logistics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