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
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
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第二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但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也是此次改革的难点,笔者从课程实施主体入手试图揭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152.[2]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2-215.[3]许兴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4]李建年,陈小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教育,2003,(6).作者简介:
我叫文放,女,1988年10月出生于南漳县武安镇七里店村。现工作于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黄莲树完小,任教数学、品德、美术等学科。我认为好的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我的电话是***,电子邮箱:okyggg@126.com,邮政编码:441500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了不少问题。如:课程认识问题、课程资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课程管理与评价问题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和进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原因;对策
1.写作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正是在小学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又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至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关键,它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案的落实过程,而是该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过程。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一门新兴课程,其发展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思仍在不断增强,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还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正视目前的现实情况,形式也不容乐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肃。而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也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综合实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归纳,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相关概念与剖析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其学习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及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开发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区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地方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对于习惯根据教材、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教育的地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域,一门全新的课程,一门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课程,一门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对其实施确感为难的课程。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现状
3.1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国外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国家有美、英、法及日本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总结中小学课外活动经验及吸取“活动课程”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开设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类活动课。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的现状
3.2.1课程及课时安排不符合国家规定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养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武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中看出,在调查的50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数合计每周超过5课时,有24所学校每周2~3课时,10所学校为1课时,6所学校未写明具体时数。个别学校在课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也有谈到:2004年,深圳市教研室对100多所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4的学校全部年级开设了,50.%8的学校部分年级开设,还有1.%7的学校完全没有开设。而每周开设课时1节、2节、3节、4节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2.%
9、45%、8.4%、2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课改年级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近9成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综合实践课时量。
由此观之,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不少学校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学校自行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2课时或者3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3.2.2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教师安排的不合理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组织虽然有,在运行时职责却不分明、不规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指导,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马笑岩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写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导致课程知道教师专职化和具体知道宽泛化。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等同于班主任或专职教师。现在不少小学管理者、教师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班主任或某一专业教师的任务。理由是,班主任熟悉班级的管理,专业教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这两类教师知道活动的效果比一般教师要好得多。
由上观之,许多学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专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和专职负责的领导及老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由学校原来的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兼任,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课程计划、主题选择、学生活动过程、档案管理、成果展示等工作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管理。
3.2.3以其他科目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要阐述道,许多教师由于受到分科教育的积极影响,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个体智能结构的缺陷限制,产生了一些错误观念。他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写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误区之一是课程定位不清。表现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等同于学科课程。
由上观之,相当部分学校与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实际上就是原来的活动课,更有甚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等同起来。在上课时教师就和学生完成一些科技制作,或者是只讲授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就用学科知识的讲授完全替代了综合实践活动。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截然分开的现象很突出,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没有完全体现,以偏代全。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被研究性学习所独享,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为清一色的研究性学习档案。还有学校,由于劳动技术课和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的时间比较长,同时它们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所以用劳动技术课或信息技术课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
3.2.4教师指导不当
王松在《亟待改变的几种现象—浅议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文中描述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而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告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每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一问一答,循规蹈矩。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只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教师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反,有的教师放任学生的自由,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教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要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创设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小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小学生获得合作的技能等。
3.2.5本土化课程开发没有受到重视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写道: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教师始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老师没必要开发课程资源,自然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直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深圳实施已经三年多了,经常还有老师抱怨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没有教材、教参,没有课程标准。相当部分的教师不知道什么叫课程资源,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成为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即便是有些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学校也不一定有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
3.2.6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指令性学习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成人专家化取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因为成人专家化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拔高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只有少数尖子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11]。
吴竞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及过程》中写到:一些学校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甚至有的在活动还未开展就让学生准备论文集、作品集,开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等。
这种只面向少数学生和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这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面临的问题与设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因为各学校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以及各教育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基层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在综合实践教学中五花八门,效果相差甚远。如何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轻轻松松的学习、快快乐乐的成长、扎扎实实地掌握一点能力,将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小学 综合实践 设想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社会与家庭对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与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因素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涉及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众多因素,每个因素又包括多个方面。在人的因素方面,有来自学校领导和学校指导教师方面的,有来自校外的指导教师、家长的认识与支持方面,还有来自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物的因素也包括许多方面,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如图书室、资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如农村、工厂和自然中的各种资源等。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2、灵活性强
虽然国家规定了综合实践课时数为每周3节,但并不代表这3节课是每周平均使用。实际上,教师可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需要对时间进行灵活分配,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证活动主题的有效实施。
3、活动场所多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实施活动的场所多、活动空间广。活动不限于学校,还延伸到家庭、企事业单位、社区机构、社会生活场所等。
4、方式方法多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单是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报告、座谈、查阅资料、实践尝试、体验、制作等。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安全要求高
综合实践课程有时会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接触自然,这就带来了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容易形成“少活动,只在学校活动,甚至不活动”的消极现象。
6、管理难度大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有着较大的自主性,无统一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中寻找他们熟悉、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无绝对固定的指导教师(因课题内容而定);无固定不变的活动场所(校内、校外);无固定的活动模式。这样就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实质
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重视活动结果,忽视活动过程
一些学校、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甚至有的在活动还未开展就让学生准备研究报告册、作品集,开成果展示会等,这种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的作法是极不可取的。
3、用学科的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因教师配备不足、素质较低以及认识上的偏差,农村学校存在着大量以“教”代实践活动的授课方式。如:采用“复习铺垫—引入新课题—教师传授—学生讨论—课堂练习总结”等环节进行授课。
4、认识上存在误区
尽管农村学校教师也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基层教师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性远不及学科课程,因而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因大多农村教师包班授课,身兼数职,整天应付各种形式材料与检查尚常有不及,无精力再对综合实践课作出科学安排。结果课堂教学往往是为应付检查临时安排,大多时间上了考试科目。活动成果多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缺少教师指导,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更有甚者,有不少家长怕影响学生学业替子女去完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观念方面的,也有课程本身的;既有评价方面的,也有条件方面的……因此,正确认识农村综合实践课实施过程的现状及困难,对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一点设想
1、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 农村有着实施综合实践课的得天独厚条件,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组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倡导“回归生活和社会”的教学理念,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例如可以气节设计《走进春天》,让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2、抓实培训、教研、交流,实现综合实践课的优质高效
加强综合实践课教师(农村学校最好是全员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明晰课程理念、找准角色定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让教师解放手脚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组织好城乡学校间的结对帮扶,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发挥好城镇优势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提高乡村优势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教研、开放教学、送教下乡等形式的研讨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
3、放开时空限制,确保综合实践课灵活取得实效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前提下,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灵活安排课节。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教学次序,只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把时间整合,力求以研究主题安排时间,确保活动的实效性与现实性,尊重综合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在适宜的情况下,“什么时间合适什么时间做”;打破空间限制,破解安全难题,为教师解除禁锢,让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实现“哪儿需要哪儿去”。
4、课程内容选择要兼顾综合能力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学科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同时还考虑到学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并举,将其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
5、活动方式要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总之,在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方式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
6、教学评价注重多元性和过程性
从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到学生“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要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利用“成长记录”式评价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找问题,看亮点,学会在回顾中成长。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元、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
7、师生关系尝试民主性和合作性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8、引领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自主性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自己不会梳辫子,父母不在宁可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些城里的痹病,时下已经开始传染农村。所以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通过课程设臵的自主权,解决学生所缺乏的良好心理态度,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这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对我们来说更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在我们具体操作实践中,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轻轻松松的学习、快快乐乐的成长。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处理好“区分”与“结合”的关系
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确,实践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课程特点不突出,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纠缠在一起,界限不清,成了“四不像”。综合实践活动一会儿姓“语”,一会儿姓“数”,一会儿又姓“校”,就是不姓“综”。为什么?没有做好“区分”与“结合”的文章。
要先做“区分”,拉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距离,然后再考虑“结合”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借用学科教学资源,但不能盲目整合。
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但都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肩负着学科教学的特殊任务。这些内容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资源,但不能简单拿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更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完全相同,活动侧重点不同,学生收获也不一样,简单“整合”会两败俱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跳出学科视野,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是学科综合性学习很难做到的;以综合实践活动取代学科综合性学习,又很难充分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因此也不可取。周新奎科长强调“慎言整合”,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观点非常正确,应引起高度重视。有的老师认为:“六一”儿童节把歌曲、舞蹈、小品、游戏、魔术、诗朗诵等等整合在一起,运动会把诗歌与体育整合在一起,室外美术才艺展示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美术技能打破年级界限进行交流,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观点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六一”儿童节、运动会本来就是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室外美术才艺展示属于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带有明显的美术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就不是一回事了。可见有相关的学科参与,不一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看活动设计是从学科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活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综合程度。当前我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普遍比较低,原因大多是受到学科视野限制。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科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2、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借用,活动可以结合,但也不能盲目整合。
借用、结合、整合、融合,概念含义不同。借用、结合,都没有失掉特点,根本上说仍是各行各的路,只是在局部有些交叉;整合、融合则不同,有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为什么还要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划分?都混为一谈了,三类课程的价值目标还能保障吗?
“走进母亲河”既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也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地方课程教材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借用,但不能简单用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听过几节用《探索活动》内容作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伦不类,基本上是科学课的课后延伸,延伸得还比较低效。同样的实验内容,科学课上做过了,再来摆弄一遍,教学没深度,学生没兴趣,时间浪费得可惜。有了这样的文本材料作教材,师生的视野被框住,教学活动又回到“教材中心”老路上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还如何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
3、四大领域各有各的任务、特点,也要“慎言整合”。
有的单位提出四大领域之间怎么整合的问题,积极探索具体思路,是有必要的。“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具体实施,合理性如何,我还没搞清楚,需要再深入调研学习。探索要积极,但态度要审慎,要做充分论证,不要轻言整合。《指导纲要》指出:“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什么是“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如何“彼此渗透”,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强化指导与管理
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完成课程内容规划后,就要层层抓计划落实,把课程规划变成每一位指导教师的活动指导实践。
1、完善指导、管理机构。乡镇办教委要像抓语文、数学一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明确一名有头脑的基层领导或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全乡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可考虑组建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下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组,借用“弹性项目组”组织方式,组成力量精干的课程指导管理机构。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可享受中层待遇,但要通过公开竞争答辩选聘,明确任期和发展目标,每学期公开述职,接受一线教师和领导的考评,不称职者辞职另聘。通过这样的机制,把真正有事业心、有研发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推上前台。所有小学都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2、建立课程分级审查的制度。学校课程规划完成后,要责成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要求制定学期指导计划,明确学期活动指导目标、内容主题、大致时间划分和保障措施。然后再根据指导计划具体制定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活动指导方案可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时间规划、过程设计、指导措施等重要内容。乡镇教委课程指导组负责审查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中心审查各年级学期指导计划,课程教研组审查指导教师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分级负责,分层把关,不合格的重做。不要只是备案待查,要充分发挥审查环节的指导功能,把问题消灭在活动实施之前。要实行问责制,凡是通过审查的计划、方案,出了问题应追究审查人的责任。
3、加强研讨交流。为了尽快提高基层管理干部、指导教师的课程规划、指导能力,要及时分层组织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探索成果、攻克难关。组建课程指导管理机构,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规划,制定学期指导计划,层层审查把关,这些工作应于开学前完成,确保课程开学后正常实施。其间应组织多次研讨交流,解决突出问题。开学后,要通过经常性课程教研活动,结合具体活动案例展开专题研讨,帮助指导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活动指导水平。教研室也将通过召开调度会、组织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宏观指导。
四、尽快完成教师培训的两个过渡
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概括为“三条线、四领域、五特点”,简明、易记、好懂。这样的培训,能让老师尽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目标、内容领域等,作为课程实施前的岗位培训是有必要的,但层次还太浅。老师们理论上明白了,但一对具体活动就又容易犯糊涂。必须尽快由一般性的理论培训向专题性的实践培训过渡,由宏观的研究探索向中观、微观的研究探索过渡。
宏观层面:三条线——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每条线都是一个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无数个活动主题。每条线可以引出哪些活动主题,如何规划这些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活动应怎样展开,如何指导,需要一条线一条线地去研究探索。
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的领域有什么特点,活动方式、指导策略有哪些不同,不同领域之间如何共享资源、结合进行,都需要具体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劳动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上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孤立地学习某一程序操作,与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距离。《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中之。”“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这三点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让学生制作水果拼盘,课前做做准备,课上做一做,课上完活动也结束了,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单纯组织一次植树活动,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指出:“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选择哪些内容,如何综合运用知识,应融合哪些方面的教育视野,都有具体说明。不认真研读《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凭经验理解想当然,很容易使课程“变味”。
中观层面: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每个特点在活动中如何具体体现,活动指导中须注意哪些问题,都牵扯到具体的实践策略,需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培训。
比如“自主性”,目前多数单位学生的自主作用没受到足够重视,选题、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效果评价仍掌控在教师手中。老师指定选题,老师代替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老师制定的应是活动指导方案,而不是活动方案,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的事),老师代替学生组织活动,代替学生进行评价等等,一切都是老师主宰。体现自主性,教师就要“退居二线”,甘当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再比如“生成性”。如何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关注活动过程中生成了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资源,如何及时利用它拓展延伸活动。精心预设十分必要,方案设计应尽可能完备;在此基础上要关注生成,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活动指导计划。这样才能使活动的时空打开,充分体现“开放性”。
再说整体性。整体性有不同的层面,学校、学年、学期课程规划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一次活动的设计组织也要体现整体性。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利用需要整体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也需要整体性考虑。从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说,要跳出学科局限,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学生生活、发展需要出发提炼主题,围绕活动主题组织探究、体验活动,提高活动的综合性。
又如实践性。要明确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不只是动手制作、操作才算实践,现场观察、采访、调查、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印象感受,制作宣传品、发出倡议书、小组
合作探究,整理、交流收获、成果,都需要实践技能和习惯。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指导的视野要开阔,在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
微观层面:就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活动而言,教师如何精心预设、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活动指导方案,怎样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活动方案,怎样指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拓展深化(包括如何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拓展延伸),怎样组织指导成果交流,怎样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活动结束后教师如何自我反思总结提炼活动指导成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来得及研究解决,教师心中茫然,乱打乱撞,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这样的专题培训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才有意义,老师才最欢迎。
有些单位,课程实施前就没认真组织岗前培训,领导、老师都没认真学《指导纲要》,稀里糊涂仓促上马,结果至今连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老师们大多在按照课堂教学的路子“教”,课程变成了“四不象”,带有明显的学科化、课堂化、简单化倾向。
1、“课堂化”倾向:用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总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一节课,课前做什么准备,课上开展什么活动,课后怎么拓展,完全以课堂为中心,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种“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会在课堂上进行,但那与一般的“课”有本质区别。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出现课堂化倾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但活动的主要空间应在课堂之外。具体哪些活动要在课堂外,哪些在课堂内,要看活动需要。
(3)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路和策略不能套用课堂教学研究的老路子,“研究课”、“说课”、“评课”等“以课堂为中心”的教研模式有很大局限性,需要转变思路。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案例”而不叫“教学案例”、更不叫“课例”?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方案“预设”而不叫“备课”?——基本理念不同。我一直不赞成搞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为什么?容易误导老师!可以叫师生活动现场展示、活动现场观摩研讨,就是不要叫什么“优质课”“研究课”。此外,除了现场观摩研讨,还可以有更多的研讨方式,如活动实施前的指导方案交流,活动中的问题研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如何细化活动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反思、如何准确把握教师的“活动指导者”角色等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交流,都很有针对性。
2、学科化倾向。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局限性明显。有些教师的论文、案例就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更像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也还算不上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简单化倾向。不少教师的活动指导思路总是展不开,活动设计过分简单。《我与电视》《制作水果拼盘》《植树》,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活动主题,但要展开活动指导思路,体现多方面综合。比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就可以组织多方面的活动,植树节的来历,古今中外与植树有关的文化传统,与植树有关的传说、故事、英模事迹,植树的科学常识,当地植树绿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规划,多少内容可研究啊!完全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领域整合起来,组成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事先布置学生带工具、提醒注意安全,一节课植树,回到教室简单总结几句,完了,再也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活动主题就萎缩了。
解决设计简单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活动前广开思路,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预设多方面的活动。如可以围绕活动主题画一张平面图,尽可能多引出几条线,列出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内容,再把这些活动内容排列组合,形成活动序列;也可以以某一领域的活动为主,把相关领域的活动整合进来。
二是活动中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不断拓展延伸活动思路,使活动序列更完善,活动内容更丰满。
三是加强活动反思指导,及时反思活动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彻底解决重活动轻反思感悟、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反思总结交流不一定总在活动后,活动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反思交流。一项活动可能预计开展一个月的时间,但通过反思交流又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活动计划,将活动延伸开去。有活动未必有教育,有教育未必有实效,关键是看活动前做了哪些工作,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指导,活动后组织了哪些活动。活动中形成的感受、体验未必都是积极的,有些甚至是反面的,可以通过反思交流修正感受、深化认识。魏晓岑《走得慢一点,走得远一点》活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教师要强化反思指导的意识,将反思指导渗透到全过程中。方案设计出来了,交流交流,感悟感悟,有哪些得失;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再交流交流,反思反思;活动结束了,全面反思总结,把最突出的感受、感悟整理一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感悟,学生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此外,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程内容规划、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如何进行课程实施质量(包括学生活动质量、教师指导质量)的监控评价,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联系与区别,等等,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加强管理层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