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6: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滨城区旧镇办事处中心小学校长 贺树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1号}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滨州市教育局、滨城区教育局也及时下发了相应的规定。这就为这门课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特别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特别是乡镇小学,因种种原因,其开设情况和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本校自开学以来,也千方百计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正常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但认真对照有关标准要求,自我感觉很不理想,从开学到现在很长时间了,甚至很多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到底姓什么”还没有真正的弄懂。从组织管理到活动的组织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我校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几点共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者的意识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开好的前提和保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做了明确的规定,区教育局在全区学校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并要求各单位组织认真学习并按时回报落实情况。新学期开学后,山东省教育厅厅、滨州市教育局又纷纷下发了有关的规定。可以说,有关《规定》非常明确,对违反规定的处罚也比较明确,并公布了学校违规行为的举报办法。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活动效果还是非常的不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有关管理者的意识问题,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这次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这个问题不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很难正常开设且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在管理形式上,农村小学普遍采取的教师包班和兼课的现象,而包班或兼课的老师大多都兼任语文或数学这样的“主课”,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相对较难,且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从而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组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勉强达到了“开全”的要求就很不错了,离“开好”还有很大的距离。

2、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的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好的关键。

首先是任课教师意识的提高。可以说,从现在课程开设方案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仅比一般数学课少一节,这样的课程方案恰恰说明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并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设置,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应付性”课程,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对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要有很大的影响,家长会不会接受,甚至认为这样做违

背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假上”、“迎查式地上”等现象仍然存在。

小学英语课的开设为什么在短期内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认识提高”的重要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

一个老师在反思中写道:“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之,学习方式方法是新型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研究方法和一些现代知识。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研究问题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影响学生?”

另一位老师的反思是这样写的:“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水平,但是老师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大主题不太感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问题,学生有的说喜欢研究汽车、有的喜欢研究外星人、有的喜欢研究甲骨文,等等。他们所感兴趣的我感觉又研究不了,能研究的学生不感兴趣。”

是啊,“教书匠型”的教师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学生难度是可想而知。

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上成了“xx教育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学生只要学到了老师“预设”的知识,受到了“预期”的教育,老师便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角色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现成答案,患上了“网络依赖证”,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反思,都无一不依赖网络上“现成”的东西,甚至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可见,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仍是当前培训的重点之一。

我校一位教师的博客中有这样段话:“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仔细分析这句话,虽然说明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但也恰恰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不到位。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做‘蜡烛’、‘春蚕’,更要做‘不断充电的长明灯’,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就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来说,如何实现教师通过“一杯水”而使学生(或师生)获得“一桶水”的效果,这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学生、家长的认识也亟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也普遍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课外活动或“双休日”活动,没有老师亲自组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

至出现“造假”应付老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也与教师硬性的帮助学生选题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家长理解支持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没有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作为依托,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而当前,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并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氛围,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配合老师的工作就很不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我校三年级一位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刚开始,我上网搜集了许多综合实践的资料,联系自己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共同确定了活动主题《我爱我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讨论活动内容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活动成果。有的小组计划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计划为父母洗脚。我自认为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一定会收获多多。但结果并非如此,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发现有些家长很支持孩子的活动。但农村大部分家长知识面较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不能很快转变过来,他们总把目光盯在考试科目上,计划为父母洗脚的,家长不让;想下厨为父母做菜,妈妈怕孩子烫着,爸爸说:‘孩子连刀都拿不动,不能切菜。’„„这说明这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课还不了解,他们认为这些事与学习无关,没什么意思。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农村小学刚起步,就连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奢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4、活动选题指导必须加强。

第一是活动主题太大。如:我校六年级老师学期初确定的活动主题“环境与生活”、五年级“饮食与健康”,这些课题就连老师自己都感到探索起来非常的吃力,何况学生!

第二是选题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的现实情况。就像一个老师在他的反思中写道:“综合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实践,但是有时由于有些问题需要上网查阅资料。但是农村大部分孩子家中没有电脑,因此要求学生汇报就有大部分学生什么也不知道,非常无奈。所以,我认为在让学生进行调查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

第三是选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选题,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不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宗旨,从而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选题不真正的感兴趣,最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效果的低下。

第四是选题内容与学科教学拉不开距离。大多数老师走惯了学科教学的路子,选题总是为着学科教学内容转来转去,活动指导方案变成了学科教学“教案”,活动变了味,离学科教学距离太紧,综合程度低,常常是单一的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

此外,活动基地建设滞后,社区活动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发掘利用,也给活动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几点建议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是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在认识提高的前提下,通过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活动形式,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逐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要求。

1.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有关推行素质教育文件中关于考试评价的规定,把主动权还给学校,还给老师,还给学生。力争达到市教育局出台的推进素质教育六项措施中要求的“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逐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能。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教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试题供学校选用,鼓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给学校、老师松绑,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的氛围和有利的环境,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钻研,逐步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的评价机制,以评价的改革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同时,避免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陷入无序的状态。

2.学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用传统的量化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要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轻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诊断和激励,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行自我评价时,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诊断,畅谈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鼓励教师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与教师一起分析各种尝试和探索。教师自我评价的结果不与教师的奖惩或利益挂钩,意在使教师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校长评价和同事评价要密切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听、评课活动,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意在使教师能准确地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帮助被评价者正确的了解自己的现状,进一步拟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帮助其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评价的结果不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或名誉挂钩。

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其它形式作为补充,意在加强沟通,并从中获得家长、学生的有关需求及有益于教师活动指导的各种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指导策略和方式方法。

3.学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逐步过渡到“以活动主题为主线,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各科任课教师,形成灵活的教师指导体系”。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同时,注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在具体操作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指导任务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够完成,所以,尽量不设专职老师。在研讨的时候,任课老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难度太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明显不足,建议下学期设专职老师,安排“象xx老师,脑子灵活,各个方面的能力强”的老师任专职老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求“整合各科教师资源”,“ 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连指导教师都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极少数的专职老师同时指导不同年龄段且兴趣爱好差异巨大多个班级的多个活动主题,恐怕是根本没有能力胜任的。

4.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每周各年级活动时间安排在同一个上午或下午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更有利于老师的参与和指导。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好活动主题后,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活动主题方案设计、活动过程记录和自我评价记录,评价记录要体现学生发展的轨迹。教师评价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要以质性评价、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评价要重点放在讨论交流上。

学生活动成果的体现:期望学生获得多么重大的活动成果是不现实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进行学生的活动成果评价时,要重“过程”,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维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成为继续活动、探索的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实物制作、小论文、小总结、小发明、典型交流材料、创新性的观点、手抄报等都是成果的体现形式。

6.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理论培训,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真正搞清楚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人都有兴趣爱好,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课外自己做的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也肯定很多。老师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一个小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其兴趣爱好和探究意识,锻炼其综合能力,并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成绩。

不要认为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想问题太复杂,甚至离谱而造成教师没法进行指导。其实,在具体的活动组织、指导中,学生在很多方面强于老师恰恰是正常的现象,例如: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探究成果出乎教师的预料等,这恰恰是老师正确指导的成果。对学生中一些创造性成果的评价,教师不一定在此方面超过学生,只需要认可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就达到目的了。

(2)要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实际条件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还要指导学生分组、提供材料、创造表达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教会学生调控学习计划和进程。同时,教师还要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活动指导实践中逐步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要加强选题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学生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

特长的发挥,就可以算是一个好的主题。在选题过程中,一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 的现象。二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自己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得主题感到不适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学生确立新的主题,最终达到“学生人人有课题”的境界。可以说,选题权不交给学生,是不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的,因而,其活动结果也就很难符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的。

为此,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就象一个教师在反思中提到的:“看看有经验的学校是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的,他们的主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学生的兴致怎样?如何对学生作好指导,如何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指导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便捷、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提高培训实效,但要注意消除教师的“网络依赖症”,正确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鼓励教师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7.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努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教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精神,理解其实质和内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定活动的“小主题”并注意不断“生成”,教师及时帮助、指导,通过多元激励性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综合实践活动课会越开越好。

第二篇: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目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课题,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意识、家长意识、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措施还远远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能够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问题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社会家长教师意识机制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新课改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改善农村中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新课改的实施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效果也很不尽如人意。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意识亟待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各学校的开设及活动效果都不太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社会、家长以及有关管理者的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

由于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各农村中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跟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了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教育还被应试教育氛围笼罩着,结果还是 “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普遍认为学生主科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条件,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这样,实施这类课程时,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严重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家长观念必须转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得到家长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让人看不到“成绩”和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们只想看到的是你上的这种课能不能对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提高分数,所以配合老师的工作就不很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农村家长想通过上学脱贫致富、出人头地的想法比城市家长更加严重,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考试成绩好像毫无作用,所以他们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得不有所顾虑,从而畏首畏尾,被动应付。

3.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更加丰富。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农村中学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缺乏专业教师。一些学校虽对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过程中,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职责不分明,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统筹安排,具体指导。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于此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无疑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此外,缺少专职专业教师,也使该课程的开展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让他们自己发挥,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学生只要学到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知识,老师便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角色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教案”,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教学反思,无一不依赖于课本中参考案例,把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从而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格式化,教条化,进而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和发展。

4.主管部门和学校各项机制急需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校经费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它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灵活组织和确立活动主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一定资金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难以实施,由于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非常淡薄,学校和教师很难再课堂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上下功夫。另外,开发和实施新课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求广大农村小学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只是临遇上级检查时应付开展一阵子而己。有些学校在课程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点门面的缀饰,效果当然甚微。所以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普遍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的考核很少顾及这一块,且缺乏专项考核细则,所以在“绩效”的指挥棒的作用下,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由“主科”老师带课,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既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因此,要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

二、相关对策

1.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宣传力度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务之急是应加大宣传,切实提高农村中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认识。做好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解释工作,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成长与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使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在认识提高的前提下,通过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活动形式,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逐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要求。让全社会都尊重孩子,关心孩子,认真配合学校,切实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在大力宣传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克服以前重“主科”评价,轻“副科”评价甚至对综合实践活动根本不予评价的不正确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用传统的量化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成绩评价结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评价,以提高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很重要,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好活动主题后,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活动主题方案设计、活动过程记录和自我评价记录,评价记录要体现学生发展的轨迹。教师评价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要以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评价要重点放在讨论交流上,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维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成为继续活动、探索的动力。

3.建立健全的课程实施保障制度

制定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证。学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并逐步过渡到“以活动主题为主线,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各科任课教师,形成灵活的教师指导体系”。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同时,要设立师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有效地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校际间、教师间的协作,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加强师资培训,各级教研部门也常常组织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能够尽快更新和重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实际条件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实践策略和学习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分组、提供材料、创造表达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教会学生调控学习计划和进程。同时,教师还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完成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要加强选题指导。学生要学会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学生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算是一个好的主题。在选题过程中,一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 的现象。二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主题感到不适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学生重选新的主题。

为此,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便捷、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提高培训实效,但要注意消除教师的“网络依赖症”,摆正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鼓励教师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5.资源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背景和条件。而且课程资源本身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

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等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在具体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时,各校可根据实际,从本土化出发,遵循针对性、整合性、经济性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日常活动,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学校生活中的日常礼仪、科技、特长、文体活动等资源;(2)学科渗透过程中的资源,如生活与数学的整合,语文教学中历史题材的事例,科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参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这种整合所产生的方法、形式、途径、手段等。(3)校内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与设施、各种生产服务行业等资源以及学校常规教育中的综合教育资源,如礼貌、礼仪、礼节教育、安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心教育等;

最后,务必要切实落实课时计划,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地开展。为此,学校可以采用“弹性课时制”,即在课程表上要体现,但不一定完全按课程表来执行,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但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课时量,落实课时计划。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渗透到具体学科和课外、校外活动,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广阔性、延续性和渗透性,从而确保学生能亲历实践,积极参与,深度探究。

总之,目前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开拓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摆脱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认真分析并正视这些问题,切实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把素质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处理好“区分”与“结合”的关系

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确,实践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课程特点不突出,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纠缠在一起,界限不清,成了“四不像”。综合实践活动一会儿姓“语”,一会儿姓“数”,一会儿又姓“校”,就是不姓“综”。为什么?没有做好“区分”与“结合”的文章。

要先做“区分”,拉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距离,然后再考虑“结合”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借用学科教学资源,但不能盲目整合。

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但都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肩负着学科教学的特殊任务。这些内容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资源,但不能简单拿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更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完全相同,活动侧重点不同,学生收获也不一样,简单“整合”会两败俱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跳出学科视野,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是学科综合性学习很难做到的;以综合实践活动取代学科综合性学习,又很难充分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因此也不可取。周新奎科长强调“慎言整合”,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观点非常正确,应引起高度重视。有的老师认为:“六一”儿童节把歌曲、舞蹈、小品、游戏、魔术、诗朗诵等等整合在一起,运动会把诗歌与体育整合在一起,室外美术才艺展示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美术技能打破年级界限进行交流,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观点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六一”儿童节、运动会本来就是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室外美术才艺展示属于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带有明显的美术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就不是一回事了。可见有相关的学科参与,不一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看活动设计是从学科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活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综合程度。当前我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普遍比较低,原因大多是受到学科视野限制。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科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2、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借用,活动可以结合,但也不能盲目整合。

借用、结合、整合、融合,概念含义不同。借用、结合,都没有失掉特点,根本上说仍是各行各的路,只是在局部有些交叉;整合、融合则不同,有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为什么还要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划分?都混为一谈了,三类课程的价值目标还能保障吗?

“走进母亲河”既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也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地方课程教材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借用,但不能简单用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听过几节用《探索活动》内容作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伦不类,基本上是科学课的课后延伸,延伸得还比较低效。同样的实验内容,科学课上做过了,再来摆弄一遍,教学没深度,学生没兴趣,时间浪费得可惜。有了这样的文本材料作教材,师生的视野被框住,教学活动又回到“教材中心”老路上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还如何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

3、四大领域各有各的任务、特点,也要“慎言整合”。

有的单位提出四大领域之间怎么整合的问题,积极探索具体思路,是有必要的。“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具体实施,合理性如何,我还没搞清楚,需要再深入调研学习。探索要积极,但态度要审慎,要做充分论证,不要轻言整合。《指导纲要》指出:“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什么是“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如何“彼此渗透”,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强化指导与管理

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完成课程内容规划后,就要层层抓计划落实,把课程规划变成每一位指导教师的活动指导实践。

1、完善指导、管理机构。乡镇办教委要像抓语文、数学一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明确一名有头脑的基层领导或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全乡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可考虑组建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下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组,借用“弹性项目组”组织方式,组成力量精干的课程指导管理机构。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可享受中层待遇,但要通过公开竞争答辩选聘,明确任期和发展目标,每学期公开述职,接受一线教师和领导的考评,不称职者辞职另聘。通过这样的机制,把真正有事业心、有研发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推上前台。所有小学都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2、建立课程分级审查的制度。学校课程规划完成后,要责成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要求制定学期指导计划,明确学期活动指导目标、内容主题、大致时间划分和保障措施。然后再根据指导计划具体制定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活动指导方案可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时间规划、过程设计、指导措施等重要内容。乡镇教委课程指导组负责审查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中心审查各年级学期指导计划,课程教研组审查指导教师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分级负责,分层把关,不合格的重做。不要只是备案待查,要充分发挥审查环节的指导功能,把问题消灭在活动实施之前。要实行问责制,凡是通过审查的计划、方案,出了问题应追究审查人的责任。

3、加强研讨交流。为了尽快提高基层管理干部、指导教师的课程规划、指导能力,要及时分层组织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探索成果、攻克难关。组建课程指导管理机构,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规划,制定学期指导计划,层层审查把关,这些工作应于开学前完成,确保课程开学后正常实施。其间应组织多次研讨交流,解决突出问题。开学后,要通过经常性课程教研活动,结合具体活动案例展开专题研讨,帮助指导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活动指导水平。教研室也将通过召开调度会、组织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宏观指导。

四、尽快完成教师培训的两个过渡

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概括为“三条线、四领域、五特点”,简明、易记、好懂。这样的培训,能让老师尽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目标、内容领域等,作为课程实施前的岗位培训是有必要的,但层次还太浅。老师们理论上明白了,但一对具体活动就又容易犯糊涂。必须尽快由一般性的理论培训向专题性的实践培训过渡,由宏观的研究探索向中观、微观的研究探索过渡。

宏观层面:三条线——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每条线都是一个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无数个活动主题。每条线可以引出哪些活动主题,如何规划这些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活动应怎样展开,如何指导,需要一条线一条线地去研究探索。

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的领域有什么特点,活动方式、指导策略有哪些不同,不同领域之间如何共享资源、结合进行,都需要具体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劳动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上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孤立地学习某一程序操作,与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距离。《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中之。”“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这三点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让学生制作水果拼盘,课前做做准备,课上做一做,课上完活动也结束了,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单纯组织一次植树活动,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指出:“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选择哪些内容,如何综合运用知识,应融合哪些方面的教育视野,都有具体说明。不认真研读《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凭经验理解想当然,很容易使课程“变味”。

中观层面: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每个特点在活动中如何具体体现,活动指导中须注意哪些问题,都牵扯到具体的实践策略,需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培训。

比如“自主性”,目前多数单位学生的自主作用没受到足够重视,选题、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效果评价仍掌控在教师手中。老师指定选题,老师代替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老师制定的应是活动指导方案,而不是活动方案,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的事),老师代替学生组织活动,代替学生进行评价等等,一切都是老师主宰。体现自主性,教师就要“退居二线”,甘当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再比如“生成性”。如何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关注活动过程中生成了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资源,如何及时利用它拓展延伸活动。精心预设十分必要,方案设计应尽可能完备;在此基础上要关注生成,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活动指导计划。这样才能使活动的时空打开,充分体现“开放性”。

再说整体性。整体性有不同的层面,学校、学年、学期课程规划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一次活动的设计组织也要体现整体性。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利用需要整体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也需要整体性考虑。从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说,要跳出学科局限,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学生生活、发展需要出发提炼主题,围绕活动主题组织探究、体验活动,提高活动的综合性。

又如实践性。要明确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不只是动手制作、操作才算实践,现场观察、采访、调查、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印象感受,制作宣传品、发出倡议书、小组

合作探究,整理、交流收获、成果,都需要实践技能和习惯。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指导的视野要开阔,在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

微观层面:就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活动而言,教师如何精心预设、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活动指导方案,怎样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活动方案,怎样指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拓展深化(包括如何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拓展延伸),怎样组织指导成果交流,怎样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活动结束后教师如何自我反思总结提炼活动指导成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来得及研究解决,教师心中茫然,乱打乱撞,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这样的专题培训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才有意义,老师才最欢迎。

有些单位,课程实施前就没认真组织岗前培训,领导、老师都没认真学《指导纲要》,稀里糊涂仓促上马,结果至今连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老师们大多在按照课堂教学的路子“教”,课程变成了“四不象”,带有明显的学科化、课堂化、简单化倾向。

1、“课堂化”倾向:用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总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一节课,课前做什么准备,课上开展什么活动,课后怎么拓展,完全以课堂为中心,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种“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会在课堂上进行,但那与一般的“课”有本质区别。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出现课堂化倾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但活动的主要空间应在课堂之外。具体哪些活动要在课堂外,哪些在课堂内,要看活动需要。

(3)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路和策略不能套用课堂教学研究的老路子,“研究课”、“说课”、“评课”等“以课堂为中心”的教研模式有很大局限性,需要转变思路。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案例”而不叫“教学案例”、更不叫“课例”?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方案“预设”而不叫“备课”?——基本理念不同。我一直不赞成搞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为什么?容易误导老师!可以叫师生活动现场展示、活动现场观摩研讨,就是不要叫什么“优质课”“研究课”。此外,除了现场观摩研讨,还可以有更多的研讨方式,如活动实施前的指导方案交流,活动中的问题研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如何细化活动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反思、如何准确把握教师的“活动指导者”角色等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交流,都很有针对性。

2、学科化倾向。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局限性明显。有些教师的论文、案例就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更像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也还算不上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简单化倾向。不少教师的活动指导思路总是展不开,活动设计过分简单。《我与电视》《制作水果拼盘》《植树》,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活动主题,但要展开活动指导思路,体现多方面综合。比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就可以组织多方面的活动,植树节的来历,古今中外与植树有关的文化传统,与植树有关的传说、故事、英模事迹,植树的科学常识,当地植树绿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规划,多少内容可研究啊!完全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领域整合起来,组成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事先布置学生带工具、提醒注意安全,一节课植树,回到教室简单总结几句,完了,再也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活动主题就萎缩了。

解决设计简单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活动前广开思路,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预设多方面的活动。如可以围绕活动主题画一张平面图,尽可能多引出几条线,列出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内容,再把这些活动内容排列组合,形成活动序列;也可以以某一领域的活动为主,把相关领域的活动整合进来。

二是活动中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不断拓展延伸活动思路,使活动序列更完善,活动内容更丰满。

三是加强活动反思指导,及时反思活动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彻底解决重活动轻反思感悟、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反思总结交流不一定总在活动后,活动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反思交流。一项活动可能预计开展一个月的时间,但通过反思交流又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活动计划,将活动延伸开去。有活动未必有教育,有教育未必有实效,关键是看活动前做了哪些工作,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指导,活动后组织了哪些活动。活动中形成的感受、体验未必都是积极的,有些甚至是反面的,可以通过反思交流修正感受、深化认识。魏晓岑《走得慢一点,走得远一点》活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教师要强化反思指导的意识,将反思指导渗透到全过程中。方案设计出来了,交流交流,感悟感悟,有哪些得失;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再交流交流,反思反思;活动结束了,全面反思总结,把最突出的感受、感悟整理一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感悟,学生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此外,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程内容规划、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如何进行课程实施质量(包括学生活动质量、教师指导质量)的监控评价,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联系与区别,等等,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加强管理层的培训。

第四篇:浅谈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组长:高倩 组员:陶研妍 赵康婷 潘栖夙 黄梦瑶

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目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课题,在其发展当中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能够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管理;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倡导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通过活动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促进其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新课改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效有:

(一)、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性强、实践程度高。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了学科学习的能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管理、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学校资源等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尽管在前面我提到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效,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成就。在我们小组的调查中显示,就目前农村学校的实际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是存在诸多方面不可忽视的问题:

1.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问题

在农村,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没有城市好,这也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个问题在这里也很明显的暴露了出来,首先,综实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无论是开设综实课的课改年级的比例,还是课时量,超过一半以上学校不能达标,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结合平时的教研工作,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校长重视程度不够,这里面又存在一个对综实课认识问题不到位的情况。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另外,政府部门的督导不得力也是原因之一。

学校少资金投入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主管部门和学校各项机制急需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校经费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它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灵活组织和确立活动主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一定资金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难以实施,由于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非常淡薄,学校和教师很难再课堂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上下功夫。另外,开发和实施新课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求广大农村小学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所以说,学校在这一块的管理还是比较松懈的。

2.家长观念必须转变 家长同样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主体。然而,在农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得到家长理解支持。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让人看不到“成绩”和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其次,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最后,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们只想看到的是你上的这种课能不能对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提高分数,所以配合老师的工作就不很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得不有所顾虑,从而畏首畏尾,被动应付。

3.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教案”,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教学反思,无一不依赖于课本中参考案例,把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从而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格式化,教条化,进而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和发展。

二、相关对策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既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因此,要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

1.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宣传力度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务之急是应加大宣传,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认识。做好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解释工作,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成长与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将宣传工作做到政府部门,努力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援,同时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争取各方面的全力支持。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使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首先,应该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家庭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管理者、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理论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清楚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它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观念。

2.正确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之一。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对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以免浅尝辄止。

教师只需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所谓有效指导是指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教师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校际间、教师间的协作,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加强师资培训,各级教研部门也常常组织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能够尽快更新和重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专职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壮大教师队伍。针对农村教师所面临的现状和所处的环境,进行特定的适合农村学生的选题和活动设计的培训,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实施。

4.资源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背景和条件。而且课程资源本身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等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在具体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时,各校可根据实际,从本土化出发,遵循针对性、整合性、经济性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日常活动,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学校生活中的日常礼仪、科技、特长、文体活动等资源;(2)学科渗透过程中的资源,如生活与数学的整合,语文教学中历史题材的事例,科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参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这种整合所产生的方法、形式、途径、手段等。(3)校内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与设施、各种生产服务行业等资源以及学校常规教育中的综合教育资源,如礼貌、礼仪、礼节教育、安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心教育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走向社会、重在实践的新课程,这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我们将会想方设法为学生拓展广阔的社会空间,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系,达成共识,使政府督促各部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这项工作,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但获得教师的重视,还要获得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了不少问题。如:课程认识问题、课程资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课程管理与评价问题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和进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原因;对策

1.写作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正是在小学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又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至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关键,它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案的落实过程,而是该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过程。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一门新兴课程,其发展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思仍在不断增强,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还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正视目前的现实情况,形式也不容乐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肃。而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也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综合实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归纳,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相关概念与剖析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其学习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及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开发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区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地方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对于习惯根据教材、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教育的地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域,一门全新的课程,一门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课程,一门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对其实施确感为难的课程。

3.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现状

3.1.1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国外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国家有美、英、法及日本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总结中小学课外活动经验及吸取“活动课程”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开设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类活动课。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的现状

3.2.1课程及课时安排不符合国家规定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养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武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中看出,在调查的50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数合计每周超过5课时,有24所学校每周2~3课时,10所学校为1课时,6所学校未写明具体时数。个别学校在课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也有谈到:2004年,深圳市教研室对100多所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4的学校全部年级开设了,50.%8的学校部分年级开设,还有1.%7的学校完全没有开设。而每周开设课时1节、2节、3节、4节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2.%

9、45%、8.4%、2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课改年级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近9成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综合实践课时量。

由此观之,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不少学校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学校自行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2课时或者3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3.2.2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教师安排的不合理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组织虽然有,在运行时职责却不分明、不规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指导,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马笑岩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写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导致课程知道教师专职化和具体知道宽泛化。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等同于班主任或专职教师。现在不少小学管理者、教师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班主任或某一专业教师的任务。理由是,班主任熟悉班级的管理,专业教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这两类教师知道活动的效果比一般教师要好得多。

由上观之,许多学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专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和专职负责的领导及老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由学校原来的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兼任,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课程计划、主题选择、学生活动过程、档案管理、成果展示等工作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管理。

3.2.3教师指导不当

王松在《亟待改变的几种现象—浅议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文中描述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而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告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每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一问一答,循规蹈矩。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只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教师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反,有的教师放任学生的自由,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教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要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教师的指

导作用表现在:能创设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小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小学生获得合作的技能等。

3.2.4本土化课程开发没有受到重视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写道: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教师始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老师没必要开发课程资源,自然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直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深圳实施已经三年多了,经常还有老师抱怨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没有教材、教参,没有课程标准。相当部分的教师不知道什么叫课程资源,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成为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即便是有些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学校也不一定有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

这种只面向少数学生和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这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3.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的解决方案

3.3.1落实课程设置要求,确保教学到位

第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放在和其他课程一样的高度,要求集体备课,注重专题研究,严格教学检查。第二,要保证足够的课时,开齐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要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课每学期不少于两周。第三,组织编写教材,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第四,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和教师个人资料数据库,完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网上操作系统。第五,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保障课程开齐开足,不能停开或少开,按要求配齐教师、课表、教材,其次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观念的创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标。

3.3.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教师专业素质

第一,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力量跟得上。在师资配置上,要优先安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骨干力量,这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管理上,在教师考核方案上增加了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考核,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探索实践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另外,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有外出学习和校内开展讲座和座谈会等等,以促进教师在心理上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以及对开展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

3.3.3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创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

3.3.4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实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盲目上马,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

标、有特色、有步骤的展开,制定的目标不能不切实际,开展的方法不能过于僵化,实施的步骤要平稳有序。比如在确立活动的目标上,学校要做到“一次规划,分期进行,循序渐进”;每学期开学,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作为开展活动课程的指导方针,针对学科的特点灵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针对农村小学教学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现状,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要重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学生评价、设备配备、教学研究、样本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求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起步扎实、过程落实、效果厚实。

下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彭阳县教研室袁治军 问题一:活动主题确定不当。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第一步,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和价值。在调......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的有效实施潘磊任曦[摘要]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践在部分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作用、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手段......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多年,已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诸多优越条件。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基本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基本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