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时间:2019-05-12 15: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面临的问题与设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因为各学校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以及各教育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基层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在综合实践教学中五花八门,效果相差甚远。如何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轻轻松松的学习、快快乐乐的成长、扎扎实实地掌握一点能力,将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小学 综合实践 设想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社会与家庭对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与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因素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涉及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众多因素,每个因素又包括多个方面。在人的因素方面,有来自学校领导和学校指导教师方面的,有来自校外的指导教师、家长的认识与支持方面,还有来自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物的因素也包括许多方面,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如图书室、资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如农村、工厂和自然中的各种资源等。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2、灵活性强

虽然国家规定了综合实践课时数为每周3节,但并不代表这3节课是每周平均使用。实际上,教师可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需要对时间进行灵活分配,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证活动主题的有效实施。

3、活动场所多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实施活动的场所多、活动空间广。活动不限于学校,还延伸到家庭、企事业单位、社区机构、社会生活场所等。

4、方式方法多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单是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报告、座谈、查阅资料、实践尝试、体验、制作等。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安全要求高

综合实践课程有时会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接触自然,这就带来了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容易形成“少活动,只在学校活动,甚至不活动”的消极现象。

6、管理难度大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有着较大的自主性,无统一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中寻找他们熟悉、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无绝对固定的指导教师(因课题内容而定);无固定不变的活动场所(校内、校外);无固定的活动模式。这样就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实质

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重视活动结果,忽视活动过程

一些学校、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甚至有的在活动还未开展就让学生准备研究报告册、作品集,开成果展示会等,这种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的作法是极不可取的。

3、用学科的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因教师配备不足、素质较低以及认识上的偏差,农村学校存在着大量以“教”代实践活动的授课方式。如:采用“复习铺垫—引入新课题—教师传授—学生讨论—课堂练习总结”等环节进行授课。

4、认识上存在误区

尽管农村学校教师也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基层教师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性远不及学科课程,因而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因大多农村教师包班授课,身兼数职,整天应付各种形式材料与检查尚常有不及,无精力再对综合实践课作出科学安排。结果课堂教学往往是为应付检查临时安排,大多时间上了考试科目。活动成果多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缺少教师指导,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更有甚者,有不少家长怕影响学生学业替子女去完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观念方面的,也有课程本身的;既有评价方面的,也有条件方面的……因此,正确认识农村综合实践课实施过程的现状及困难,对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一点设想

1、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 农村有着实施综合实践课的得天独厚条件,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组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倡导“回归生活和社会”的教学理念,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例如可以气节设计《走进春天》,让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2、抓实培训、教研、交流,实现综合实践课的优质高效

加强综合实践课教师(农村学校最好是全员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明晰课程理念、找准角色定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让教师解放手脚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组织好城乡学校间的结对帮扶,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发挥好城镇优势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提高乡村优势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教研、开放教学、送教下乡等形式的研讨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

3、放开时空限制,确保综合实践课灵活取得实效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前提下,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灵活安排课节。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教学次序,只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把时间整合,力求以研究主题安排时间,确保活动的实效性与现实性,尊重综合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在适宜的情况下,“什么时间合适什么时间做”;打破空间限制,破解安全难题,为教师解除禁锢,让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实现“哪儿需要哪儿去”。

4、课程内容选择要兼顾综合能力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学科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同时还考虑到学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并举,将其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

5、活动方式要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总之,在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方式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

6、教学评价注重多元性和过程性

从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到学生“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要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利用“成长记录”式评价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找问题,看亮点,学会在回顾中成长。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元、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

7、师生关系尝试民主性和合作性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8、引领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自主性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自己不会梳辫子,父母不在宁可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些城里的痹病,时下已经开始传染农村。所以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通过课程设臵的自主权,解决学生所缺乏的良好心理态度,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这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对我们来说更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在我们具体操作实践中,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轻轻松松的学习、快快乐乐的成长。

第二篇:新教材实施中学科整合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新教材实施中学科整合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有效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影播法、图示法等方法。行动研究法注重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影播法注重历史影视资料和图片、地图的收集整理,将真实的情境创设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记住知识。

通过认真研究、学习何克抗教授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我认为研究课程整合应遵循他提出的五项原则,并依据此五项原则进行研究,整合教学如下: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因为整合的过程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其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求我们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密切注意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资源)的地位与作用。我的做法是改变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学生不是主体,老师依然是主体,就不能说该节课已达到了整合的目标。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多媒体既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趣的激励工具)。我们传统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以教为主”、“以学为主”的两大类教学设计,两种理论皆各有优势和不足。我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方向),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自主)。通过新型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不能把它只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作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工具,历史课程的每节内容整合,始终如一地坚持该主要环节。

4、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影视记录片、图片、地图等资料的收集,这是实现历史课优化整合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丰富的真实的高质量的反映中国近代史各阶段、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原始记录、历史影视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的收集,就无法实现“展示历史情景”,也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能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因此,我认为,收集

相关的历史信息资源,主要由教师收集,也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教师收集,一般方向明确,而学生收集,可能大海捞针,方向、坐标不明,费时费神,但通过教师指引学生收集的方向,就能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其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得到开发。说到底,收集的历史资料,必须经过精心筛选,方能插入到历史教学的电子课件中去进行整合,或者将整理的资料放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观看后,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

5、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常规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之范畴,但我认为它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策略。这是因为后者往往只是指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涉及若干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我的研究方法是将各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将其变成一种趋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尽管以展现历史情景为主要方法,但在教学中又必须融合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我通过研究发现,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能将其简单化。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学模式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研究、学懂历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最值得我们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它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整合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创设

一、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历史课的整合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即:

(1)通过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培养学生的四大支柱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

二 2002年9月,我校历史教研组申报并承担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历史情景、优化中国近代史教学整合》的课题,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并在研究试验中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本课题主要通过“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的方法原则,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设计与整合,利用制作的电子课件中的影视资料、图片、地图及其图版模式贯穿始终,使理论性知识化难为易,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鉴别能力,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其学习难度,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贯穿始终,达到了教学预期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2)在研究中,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地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变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及周边学校同仁们的认同。

(3)整合教学模式示意图

1、确定各节主题,展示历史情景。教师确定学习主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展示历史情景,通过影播法真实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牢记史实,引导学生学习。

2、提出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教师要依据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问题,课后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学习。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形成“生生互动”,同时不能放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历史情景的真实并展现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解决教材上难以理解而提出的问题。

4、交流掌握,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以后,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自我对知识、规律的小结和互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归纳,以利于学生的智能迁移形成。

5、迁移应用,拓展创新。新知识掌握以后,要将所学的新知识迁移应用,并在课后进一步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整合历史教学的作用

1.整合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新的电教手段能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呢?通过实践,答案是肯定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2.整合历史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历史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性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和老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这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表述,更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3.整合历史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学历史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4.整合历史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视觉性原则

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视觉性。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采取纯听觉讲授,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纯视觉观看,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二者之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作用,可以多渠道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新文化运动》中讲授内容至北京大学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时,插入《百年中国》中体现蔡元培先生入主北大后学术气氛为之一变的视频材料,就能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这个观点。

5.整合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影视资料的严谨性、真实性、生动性,以便学生接受和教学操作。精心设计教学课

件,特别是图片、地图的应用,应该让地图“动”起来。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往往是静止的教学挂图等,而信息技术通过Flash、3DCool等软件技术就能使地图变“活”成为可能。因特网上和《百年中国》有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中国近代史现代教学资源。我们利用其资源制作《红军长征示意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长征的重要经过在闪亮有序的红箭头中有序登场,将整个长征过程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空间变化过程一一演示出来,刻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遵义会议召开,更使学生认识到中共的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的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同时从中感悟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整合历史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变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中,作为历史教师,尤其要注重掌握整合的方法及原则,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实现最佳的整合,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当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最佳整合,这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历史教学的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我相信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将更加深入推广.

第三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但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也是此次改革的难点,笔者从课程实施主体入手试图揭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152.[2]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2-215.[3]许兴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4]李建年,陈小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教育,2003,(6).作者简介:

我叫文放,女,1988年10月出生于南漳县武安镇七里店村。现工作于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黄莲树完小,任教数学、品德、美术等学科。我认为好的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我的电话是***,电子邮箱:okyggg@126.com,邮政编码:441500

第四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

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

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第五篇: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语文基础,但是他们为了适应今后更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就要通过阅读的方式增加语文知识的输入量,所以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会扩张,视野会变得开阔,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的素质,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可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语文教师在讲授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能就会在这里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讲解,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过长,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后面的问题都没有时间说了,可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草草结尾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一提。有时可能是课堂中的重点教师都没有机会去重点讲解了。

2.学生的合作学习形式化,实际效果不显著

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随便拿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来讨论,认为这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就参与到教学中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可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时学生相互讨论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浪费了时间,学生只是在闲谈,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如隔靴挠痒,使小组合组学习形式化,阅读中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3.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有待于改善

阅读是学生有效输入的一个很好的环节,可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导致阅读速度很慢,理解的不好,往往是读了后面的,前面的内容都忘了;或者是一句话要反复读很多遍才会读懂;或者是用笔、手指头指着每一个字。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独自反复阅读,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就会让学生自己反复地阅读,通过一遍遍地阅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磨灭了,根本没有了学习兴趣,更不用说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找出适合学生学习阅读的学法,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灵活掌握,知道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状况,教师都能够运筹帷幄。该详细说明的就详细讲解,该一笔带过的就简单地提一下,让学生也能够掌握阅读的诀窍。例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文章的主题就是肖邦弥留之际的一个请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一份强烈的情感,这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朝这个思想主题上思考,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提高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

2.变化阅读方式,使学生乐此不疲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法,例如:精读、泛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在变化的阅读形式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产生,为了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相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学生会对读过的文章进行加工、应用、提炼,学生有的放矢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学习《船长》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去浏览一下,使他们知道文章讲的是一个在生死面前能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船长的故事,让人产生崇敬之情。之后通过问题:“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精读。还有指名阅读和齐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量,感受文章美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养学生能够多阅读,增长见识。在阅读中学生会慢慢地理解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从不同层面去感受文章的美。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快速提升,理解能力也会加强,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而且学生还要有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因为“书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通过文章学生会思想上得到提升,灵魂上得到净化,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文章的写作都是在表达一个思想感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丰富情感,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感情。总之,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便会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这样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论阅读什么样的文章,学生都可以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五篇范例)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中小学必修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这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领域,我们在新一......

    雾霾问题分析,影响和解决策略

    SHANGHAI UNIVERSITY 环境与健康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雾霾问题分析,影响和解决策略 学 院 学 号 学生姓名 课程 环境与健康 雾霾问题分析,影响和解决策略——乾坤霾涨......

    现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5则范文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期间,北京一些高校将奥运、残奥志愿者培训和服务列入选修课范畴,与学分挂钩,这一做法属于临时性规定 现行志愿者激励机制主要以荣誉奖励为主,注重精神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彭阳县教研室袁治军 问题一:活动主题确定不当。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第一步,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和价值。在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基本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基本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