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1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

第一篇: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

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

吉安一中胡全俊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参加工作已经七八年啦,这期间自己也主持和参与了一些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参与研究的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顺利结题并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还在7月份召开的全省课题会议做了经验交流。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了些许的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首先、课题研究不能太急功近利。毋庸讳言,当前很多老师的课题研究主要就是为了完成职称评定。所以把课题研究当成一个任务,一个包袱。申报的风风火火,立项之后就不管了,等到要结题了,又手忙脚乱的糊弄一下,这样的课题研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个人认为课题研究还是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当然,课题与职称的关系我们并不反对,只是觉得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少点功利主义,多点平常心。

其次、要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记得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老师搞课题研究就像学生写作文,熟悉的、有兴趣的话题大家都会写得比较好。仔细想想,很有道理。《新课改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之所以能做得比较好,主要还是因为跟自己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大家有兴趣、愿意去做,同时也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的问题,能够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课题研究需要一个务实的团队。课题研究从选题、申报立项到最后结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比较多的繁杂琐碎工作,仅靠一两个人肯定很难完成。所以课题研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团队的成员能够务实工作,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我曾经参加过这样一个课题组,立项的时候大家都抢着要加入,名字要写前面,立项后就没人理了,最终草草结题,并没有真正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

第四、课题研究需要有时间保证。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课题研究最好选择起始年级或基础年级,不要选择毕业年级,在强大的升学压力和无休止的考试阅卷中,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

第五、课题研究确实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以我个人来讲,通过课题研究还是有比较大收获。比如: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得更深刻了,对高中教材的整体把握也更准确,自己的理论水平、命题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同时自己也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荣誉:吉安市高中历史新课程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录像课获全省一等奖、在全省课题培训会议上发言、执教市级示范课、参与送课下乡,同时还有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获得省市相关奖项。

以上,是个人对自己一直以来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2011年10月

第二篇:初一历史课题研究

《历史单元整体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以“明代”为例

孝义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导致学生形成的知识零散,不系统,课堂容量少,学生对历史学科投入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收不到较好的效果。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需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其实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而已,还需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本课题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教学中注意研究“学生要什么,有什么?我能给什么,怎么给?”的基本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拓展思维,内化学习情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驾驭知识技能。杜绝无效课,减少低效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并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环节一:自主学习

知识的呈现采取集中的办法。也就是将与某一朝代相关的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相对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朝代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将与明朝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基本史实相对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如:明朝

1、建立的概况:时间人物都城后迁都

2、北京的建筑结构故宫的布局结构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经济:表现:手工业:商业:

结果:近代化因素萌发

5、文化:政策:、成就(小说):罗贯中的《》、施耐庵的《》、吴承恩的《》。

6、民族:为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修筑长城

7、对外关系: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抗击外国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8、科技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环节二:合作探究

1、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明朝盛衰》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励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阅读、议论、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适当灵活运用,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如:阅读有关明朝的相关史料,让学生扮演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明朝历史史实的认知和学习热情。

3、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研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很多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探讨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在明朝就萌芽了,却没有发展下去呢?

环节三:单元重难点突破

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

(1)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如:重点:学生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教学中这样假设:假如你是明太祖或者是明成祖,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巩固统治呢?

(2)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①故宫的布局结构②明长城。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四:疯狂记忆

对照构建的知识体系疯狂记忆,快速准确,记忆重点内容。

环节五:达标检测

完成本课相应的练习题,查漏补缺。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步骤:

经教研组讨论,确定课题研究的步骤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4.——2011.5.)

调查教师初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析,研究解决策略,并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思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5.——2011.9)

教研组以“备课研究、课堂观察、议课交流、反思总结”为方式,组织实施,规范研究,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

1、2011.5.9——2011.5.13

在教研组成员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明帝国的繁盛》的教学设计,王小丽老师为主备人。

2、2011.5.14——2011.5.27

王小丽试行《明帝国的繁盛》的课堂教学活动,弓彩玲和赵静进行课堂观察、评课,全组成员总结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反馈信息,教研组内讨论修订总结经验。

3、2011.5.28——2011.6.3

在教研组成员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的教学设计,弓彩玲和赵静为主备人。

4、2011.6.4——2011.6.17

弓彩玲和赵静试行《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课堂观察、评课,全组成员总结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反馈信息,修订总结经验。

5、2011.6.18——2011.6.30

教研组内综合比较明清两代单元整体教学情况,分析成果与不足,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11.9——2011.11)

回顾总结上学年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果,针对新的教学内容,修改完善教学模式,并运用到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11——2011.12)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与课题成果有关的活动记录、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资料文献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及经验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行动研究法:探索出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整体教学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其他教师及专家听课指导,学生反馈,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地解决方案。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设计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

五、研究组成员

总负责人:王小丽

成员:弓彩玲、赵静

六、预期研究的成果

(一)预期研究成果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知识网,从而让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课堂45分钟出效率。减少低效课、无效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驾驭知识技能。

(二)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教案设计、活动记录、教学反思

2、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结题报告、小课题研究的总结性论文。

第三篇: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理念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

(四)、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形成成果。

八、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二)、编写历史有效学习的时间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DD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默认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选题与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参考了许多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选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论文的设计。

同意开题。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第四篇:微型课题研究的体会

“微型课题”魅力无穷

——听“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讲座有感

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

戴玉梅

2013年10月26日,市级骨干教师通识培训开班了,26日上午,我们在东铺头中心小学分会场,认真聆听了郑美玲老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的精彩讲座。我 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教学上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教师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去研究解决的办法。

以下就是我的几方面感受:

一、对什么是微型课题研究有了初浅的理解。

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是课题研究的一种类型。

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但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够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

二、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有了肤浅的认识。

1、小,即研究的问题小。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授课导人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小”是微型课题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2、活,即灵活首先,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没有省市规划课题研究那么复杂。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

3、微型课题可以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在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题申报时间也没有作统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问题了,并且考虑成熟的,随时可以申报;正在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先研究后申报。微型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3、实,即实在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践中的问题还在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再次,研究成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于省、市规划课题,注重在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从表达形式上看,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4、短,即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第一,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一般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具备的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术,只要具有基本的研究知识;第二,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展和检验理论而在于获得能够直接应用于眼前工作的知识,它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又提高研究者本身的能力;第三,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与当前工作无关的问题一般不去研究;第四,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广泛的文献研究和原始资料,不需要彻底地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五,微型课题研究在设计的程序上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行动中做出调整。第六,微型课题研究不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后继研究的可能启示,关注的是研究结果所具有的实践意义,以及对研究者本身和他们同事的教育教学会不会有一些应用价值。

6、快,即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人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三、对微型课题研究做了尝试。

我总的感到,微型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或者干脆叫反思。

通过对微型课题研究所做的尝试,我体会到,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可以归结为“改进”和“参与”。在计划——行动——观察——评价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教师的声音。行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进教育实践,不是构建教育理论。教师“参与”研究是为了科学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改进”不仅仅意味着教师通过内省、反思、探究教育教学行为,还意味着通过研究改变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使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扩展。由此,微型课题研究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

微型课题研究行动,也是为撰写自己专业的教学论文提供可信有力的素材。

第五篇: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沅江市第三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沅江市第三中学,借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向大家汇报我校申报的益阳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农村高中生物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的研究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们的体会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选题——切合校本实际

从学校层面看:我校属农村中学。位于沅江市北部经济落后地区,远离市区,交通不便。

从教师现状看:农村高中生物教师呈现出大龄化、不专业化及教学理念陈旧的特点,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湖南,生物作为高考科目是在2000年才恢复实施的,所以,高中生物教师的培养一直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培养。

就我校来说,大部分生物教师的年龄在40岁以上,多数生物教师中从初中调入,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改教生物课,起始学历为全日制生物本科毕业的只有2人。所以,有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滔滔不绝地讲,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教学中又不自主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有的教师教学起点把握不当,教学内容过难……。

从教学现状看:高中教师课业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农村高中教师,信息闭塞。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多样,但在多样化的背后,“对话”变成“问答”,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探究活动有探究之形,却无 探究之实。现代教育技术滥用,多媒体课件泛滥。有的课堂上教师播放一张张幻灯片,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课堂气氛呆板、枯燥,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它以“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它是为了学生的“一阵子”,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更谈不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在深入分析新课程改革形势和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科研热情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申报了益阳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农村高中生物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对本校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探讨出提高农村高中生物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与教育教学实际脱节的问题。

二、研究——融于日常教学

根据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要求,课题组结合实际(高中课业负担重,在不增加参研教师的负担基楚上)制定了有关方案,把日常教学教研和课题研究融为一体。1.课题研究常态化

07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工作常态化”的教科研工作思路,形成了以业务校长牵头,教务处实施管理,课题组和教研组、备课组联合落实的教科研网络。

为避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距离感、神秘感,杜绝研究活动走过场,研究过程形式化,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在实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发展。课题组结合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以课题组 2 成员为对象,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师观看录像课,课题组成员集中评议,取其所长,随后组织相关教师上研讨课。外派教师观摩比武课,聆听专家点评,回校后上汇报课。并切实做到听、评课有记录;观摩课有体会;汇报课课前有设想、课后有反思、活动有总结。课题研究活动的教研化提高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为教师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捷径,也为今后课题研究提供了示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月一次的学科组集体教研课活动等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主题活动。做到每次教研课后开展教学反思、集体评课。这样增强了参研教师的团队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增强了年级组的凝聚力,拓宽了课题研究的视野,有效地减轻了课题参研教师的负担。以学科组集体教研为载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实现了科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课题研究常态化。2.学习反思习惯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研究之初,课题组制定了《关于教师学习反思的有关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参研教师的学习反思成为自发行为。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按照《关于教师学习反思的有关规定》,结合课题研究实际,每个学期至少自学三本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写好心得。每周至少写2篇教学反思。这一要求,使得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进行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起到了督促教师理性地捕捉教学实践中的灵感、感悟和体会的作用。

课题组对参研教师的学习反思进行定期(每月一次,和学校教学检查同步)检查,同时,通过写评语的方式与参研教师交流体会,引发无声互动。每个学期开展2次教师学习反思的展示和赏评活动,在展示中增强教师的科研信念,在赏评中提升理念、拓展科研视野,因而展示、赏评成为教师的一种期待。在我校学习反思现已成为课题参研教师的自觉行为。每学期开展一次学习反思经验交流活动。学期末,有选择地确定具代表性的参研教师的学习反思材料,给参研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成长的平台,同时发挥优秀课题参研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使全体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3.资料整理经常化

课题研究过程是研究活动原始材料收集整理、总结分析、提练升华的过程。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课题资料收集整理经常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了课题材料按学期分门别类及时归档,注重了课题材料的累积。正是有了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条不紊,又有全体课题参研教师的密切配合,使课题材料收集整理做到了经常化。

对常规课题实验材料的管理。包括参研教师学期初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学期中的研究记实性材料,学期末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还要求每学期末参研教师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一篇典型的科研案例。这些材料由参研教师按要求存入参研教师的专用档案盒。

对课题成果类材料的管理。一是课题参研教师材料:有参研教师成长文集(改以往教师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成长文集)。内容有教师情况简介,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学习反思等文字材料,由教师自己整 4 理,设计目录,装订成册。教师成长文集是教师个人成长的记实,记载着教师的工作业绩。有参研教师课题实验经验类材料。主要有经验论文集、教学案例集、科研故事集,按学期装订成册归档。有参研教师各类获奖情况,按证书复印件装订成册。二是学生学业成绩类:有学生学习成绩册,有学生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情况,将成绩册、证书复印件装订成册。等等。三是学校科研网页的有效利用。学校科研网页不定期刊发参研教师优秀的科研经验文章、教育教学案例等,既能展示课题成果,又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管理——突出组长作用 1.沟通协调作用

作为课题组长,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沟通协调,使学校从制度建设、经费支持、专家引领等方面给予重视,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首先,争取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设立课题成果奖励基金,同时,把教师奖惩、职称评聘、业务进修、评先评优等方面向课题研究参研教师倾斜,促进教师不断进取,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涨。争取学校加大对教育科研投入。学期初,学校都拨出专款做课题研究经费,为每位参研教师订阅《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等报刊杂志,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其次,做好课题研究和各处室的协调工作,邀请学校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典型,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加大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力度,召开教师座谈会、教学分析会和学生座谈会,反馈听课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

再次,邀请市(县)教研员和教育科研管理人员来我校听课指导,5 作专家讲座,为参研教师的课堂教学把脉诊断。组织参研教师举行“一人一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组织无课教师随堂听课,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施课题研究组内定期通报制度,让参研教师了解课题研究进展和阶段成果,提出问题,共商对策。2.整体把握作用

课题组长要具体负责科研课题目标的确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具体措施的设计,并负责实施。要求各课题组成员遵守课题组制度,按时参加课题研究、研讨活动。

研究过程中建立学科组、年级组、青年教师小组等组织,引导参研教师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组织。把教师个体发展目标整合为教研组的目标,而教研组的目标又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行动来实现。即在多样化的连接中形成动态的组织结构,鼓励教师“做你所需要的”,“研究你所要研究的”,在开放的信息交流中激发活力。

抓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名师带教”等形式,扶持青年教师站稳讲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3.专业引领作用

课题组长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不但要勤学且要肯干,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作为课题组长的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勤学习。平时,我养成了爱买书、爱看书的习惯。在研究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科研书籍,从中汲取理论精华,用新的教育科研理论武装头脑,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

二是勤总结。教学科研中,养成了教育科研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近年来,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忆、6 学、练、导”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农村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是农村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村高中生物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分别在《中学生物教学》《科教导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当代教育论坛》《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此外,还有十多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在省级以上评选中获奖。

2008年3月,在湖南省高中生物教学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把握二轮复习,提升应试能力》的专题发言。在2008年7月在沅江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班上聘为主讲教师。

三是勤探索。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带头上公开课、说课,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课在益阳市教科所组织的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指导宋卫明老师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在2008年湖南省创新大赛现场赛课中获一等奖。

能够结合生物课教学的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和生物教学的创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年来,辅导的学生有多位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在益阳市第二十五届大赛中,陈嘉林、周德、陈诗源完成的《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动植物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荣获一等奖。湖南省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辅导解珍的作品《紫外线杀灭生物体表致病菌的研究与应用》获一等奖。

此外,能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撰写的科研论文《“克氏原螯虾”生物入侵的是非功过》在《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1期发表。作为第一作者,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国贤合作的科研论文《发展杨树生产对沅江市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湖南农业科学》2009第12期发表。

下载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课题研究的一些体会(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组微型课题研究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教师、学生......

    历史课题研究计划[五篇范文]

    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课题的提出 有很多的学生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 就是学习大多数也是被迫的。这当中还有许多优等生。这种情况在乡镇中学的历史尤为突出......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中的体会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冉龙英 一、课题简介 随着二期课改教材的全面铺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应有......

    参加课题研究体会[大全五篇]

    参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心得体会2010年9月在县教研室李振刚老师的带领下,由奇台三小、四小牵头,与其他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小学......

    历史课题

    项编号: 预期完成日期:2013 年 8 月吴江市第四批微型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 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优化历史教学的研究课题主持人陆灵灵 工作单位 吴江市盛泽中学申报日期2011年10......

    高二历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5篇)

    提高学生记忆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现状 在我从事历史教学的这几年中,发现我校学生总因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发愁,记忆成为他们学习历史的......

    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历史备课组小课题研究方案 目前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当堂预习和构建知识体系书写量大,占用的时间较多。 2、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学生当堂落实困难。 解决措施分为4个阶段: 第一......

    历史学科小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该小课题的提出基于生命化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大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