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题研究中的一点体会
在课题研究中的一点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不是谦虚,今天坐在这里,我真的很激动也十分惶恐,激动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惶恐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一点事情实在是微不足道更谈不上什么成绩,惶恐在课题研究中在座的各位有许多老师要比我做的好,经验足,成果大在这我实有班门弄斧之嫌。说到课题,我要感谢中心学校领导对课题的重视保障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我对课题研究有了一些粗略的认识,在此抛砖引玉,把我们学校和我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点滴做法向各位老师汇报,有不当之处还请领导老师谅解、批评。
首先说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以说我们的集体在课题研究中自始至终表现出了一种团结、协作、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首先学校领导科研兴校的的前瞻性意识在学校内形成了所有教师向科研靠拢,日常工作为科研让路,一切活动为科研服务,有限经费向科研倾斜的良好科研氛围。说到我们的老师在课题立项之初所有教师就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进来,立项时我们既不懂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更不懂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对于课题研究更是一窍不通,大家下定决心,从头学起,从小学生当起。当时我们一是刻苦学习科研理论,从基础开始,先学习《教育科研研究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二是从网络中比较学习同行中的成功者,分析他们研究了什么,是怎么研究的,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三是老师们共同探讨。平日工作忙每个人都把课题学习当作家庭作业,而为写开题报告几个人更是一夜未眠,使我们的课题立项为省级课题。在课题结题呈现资料的那段日子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位课题组成员都做到了废寝忘食,将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编册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校中能用的计算机就有两台而且大家一天课程都安排的紧紧的,课题工作就只能带到家里去做,平日里不多熬夜的同事,早晨到学校里都揉着发红的眼睛说着同一个话题:昨夜我弄到了1点钟,我也是12点半、、、、、、。可能大家会想平时肯定没有好好干这是临时抱佛脚,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平日里老师们个个都是有心人时时都想着课题,以至于女老师说我们这些男老师一个个心比女人还细随时都能收集到课题资料。为了搞课题研究老师们用家里的打印机拉上好几百页资料,一有活动就把家中的相机拿来记录影像资料,只要自己能为课题做点事谁也没有说过半句推辞的话,试想在这样一种精神下还会有什么困难难得住我们。另外在这里还得感谢中心学校领导给予了我们课题组强有力的理论、方法支持,张校长,张组长一次次不辞辛劳到我们学校耐心细致的辅导、指点使我们从不懂到一点点探索到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自从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以来在多次中心学校组织的业务考核中,我在课题研究方面的一些做法得到了考核组领导的肯定,当然也少不了不足方面的批评与指正。下面就我个人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几点体会向大家做以汇报。
首先从思想上要重视。在整个教育系统大兴科研之风的大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将课题研究这个事重视起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科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我们每一个人从教书匠成长为正真意义上的教师的必由之路,科研才能让我们从机械、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创新性,才能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说到这里也许大家认为我在说大话了,那么就从于我们具有切身利益的方面说,在新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教学科研将在工作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将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我们晋升职称的重要考核内容。所以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把科研与我们的教学工作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就是“惦记”。常听人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仔细推敲发现惦记这个词是在太妙了,用在许多地方他都是那么的贴切。我要说的是不怕你不懂科研怕的是你没惦记着科研这事。一个人要是惦记上了一件事我想就算最终没有成功,也一定会有一个值得回味经历。我这样想是因为惦记在我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例如:我所承担的子课题是《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自接受任务那天起我就把它铭记在心了。有一年我担任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一次备课中我看到“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的这一课题。脑中灵光一闪,我想要想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先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于是在备课中我就将教学与课题研究联系到了一起。教学中我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如: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主题班会,现场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心目中的老师》,每周写一篇周记对老师说说心里话,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课题研究就这样开头了。从中给了我大量的写调查报告的材料,让我在撰写论文中有鲜活真实的素材,也整理了大量的支撑我课题成果的呈现资料,以至于我在后期呈现课题资料时不至于临时抱佛脚。还有一次我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期间来自全区的许多优秀班主任做了事迹报告,学习中我发现这些优秀班主任的事迹正是一个个师生用爱凝结的感人故事。师生间建立起了爱才有完美的教育,这不正是和谐教育的成果吗?于是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一个个金子般故事。我想我要用这些老师们的做法去实践中进行我的课题研究。培训结束后,我反复的研究笔记中的案例,在工作中一点一点的实践,我与学生的关系渐渐的和谐起来了,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和研究热情,我又将实践中的一个个成功案例记录了下来,把实践中的点点滴滴写成多篇论文,形成了厚厚的一摞案例,和论文。在结题时我的案例集和论文集和过程资料就出了厚厚一本书。这些成果都是因惦记而来。
第三:乐观积极的对待每一件事。在开题之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从没有半点研究经验一下子立项为省级课题,大家都有点无从下手,觉得一下子多了个负担,面对困难有人想后退了,我想既然人家敢让“一穷二白”我们搞省级课题我们自己就没有理由害怕,只要坚持在学习、探索中去研究多少会有点成果的。结果就这样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摸爬滚打中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当结题时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一本本书的时候,那种溢于言表的成功的喜悦是我们其他工作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有人发出感慨:回顾这半辈子能留给我儿子的有点价值的东西就这本书了。我想我们都觉得在工作中难得有点成就感,那么你就试着在乐观中战胜一个个困难,风雨之后定能见到彩虹。
第四:要勤。勤就是勤快。在课题研究中我体会到不断的工作学习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充实与快乐。自从与网络接下不解之缘后,我就很少用笔动脑写东西了。在课题研究中要写调查报告,写案例,写论文,写结题报告,由于学校计算机少加上冬天微机室取暖不好,有时需要立刻就该写下来的一些东西我就拿出稿纸用笔写。这些全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回头一看,才感慨到咦没想到自己的脑子还能用,也觉得自己至少没退化成一个小学生。的确天天教这般小娃娃如果不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拿出来用用有时真觉得就是一个小学生。
第五:师夷长技以自强。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加工利用是课题研究中的一条捷径。这点体会还得宜与六年级张组长的一句话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研究肯定比别人要高,在一次中心学校领导给我们的课题辅导中张组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在信息传递如此方便的今天,利用网络可以找到许多与自己所研究课题有关的课题研究资料,在学习借鉴中把别人的东西加以研究利用使自己的东西更科学,完善。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题研究中的体会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冉龙英
一、课题简介
随着二期课改教材的全面铺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把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实施学案导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应有高质量的学案设计。在我校理化生教研组申报县重点课题的基础上,我申请了子课题“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探究”。本课题试图使学生通过学案导学,了解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法建议、学习活动(问题探索、质疑问难、知识梳理、学习能力检测)、推荐作业、学习体会和兴趣博览等栏目。从而自己构建过程,并使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精神,在能力和精神的运用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让每个学生均能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
二、课题进展
经过半年的课题实践,主要通过设计学案、学生提前预习学案、课堂反馈及课后检测的方式探究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1、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研究能力
钻研教材、大纲、考纲,翻阅资料,优秀教案,找出各章节教材的主要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学能目标,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并设计有针对性地能力检测练习。
2、探究学案导学的组织教学
教学的成败关键在组织教学,而学案导学的教学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且要互补,则就更难了,经过充分的准备后确定按如下程序进行组织教学研究试验:
(1)、自学、互助分组预习
在各班内进行分组,每组为前后两排4人,因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发生变化,允许他们在组与组间每周自由调换一次,各组在上课前根据学案相互督促完成课程预习。
(2)、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程
老师依据教材和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推理、论证、实验、提问、辩论、归纳、总结等等。此过程时间长短可依据教材情况而定,一般为35分钟左右。
(3)、课内10分钟的能力检测
每位学生将在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进行自我能力检测,并由教师当场进行讲评。并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分析问题,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3、课题阶段成果
在前一阶段的课题实践中,开了两节公开课《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和《化学计算复习---化学反应后溶液浓度计算》。
三、个人在课题实践中的体会
1、学习目标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的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能使学生明确方向,减少学习的随意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习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和学能目标,描述这些目标的语言最好使用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切忌将教案中教的目标直接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用。如初中化学上学期《氧气的性质》一节的学习目标可这样设计:
(1).知识目标
Ⅰ、能说出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Ⅱ、知道氧气化学性质很活泼,能正确描述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Ⅲ、会熟练书写常见金属、固态非金属和可燃性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和现象。
(2).学能目标
学会用实验探索研究氧气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2、学习方法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学案导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初三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学情,与教学内容同步,由浅入深分阶段进行学法设计。
启蒙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化学思想、学习方法的启蒙指导,侧重于学习过程中各环节常规方法的设计,如阅读、观察、练习、思维、实验操作、微观想像、记忆等方法。
巩固阶段:主要是巩固、提高启蒙阶段的成果,初步掌握
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并做到学以致用,侧重于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对比、归纳、演绎、联想、记忆等方法的设计。
发展阶段:通过学习,学生的化学意识将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这一阶段学法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优化。
3、学习活动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所谓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自由思考问题、发表看法、勇于猜想、大胆质疑、动手操作。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并且纳入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要解开禁锢在学生头上的“金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探索过程,能让学生说的尽可能让学生先说,能说学生先做的尽可能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先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条件。
开放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自主探索式、自学质疑式、同桌讨论式、合作交流式和互相辩论式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或几种形式,但都必须有开放性探索材料作载体。设计提供开放性探索材料要遵循三条原则:
(1)要遵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开放性的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巩固和深化的全过程中。
(2)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这一探索是自我需要,是自己的事情,这也是提高探索成功率的关键。
(3)提供的材料要难易适当,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如果提供的材料学生思维过程中感到太简单,就不会感受到自我探索的价值,有时会影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若提供的材料过难,学生不能取得成功,也同样会影响积极性,更不利于开放性学习活动的进行。
4、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索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受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还很少,课堂上
多数问题主要还是由教师提出。因此,要使学案导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难度要恰好落脚在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问题设计的类型一般分为矛盾式问题、阶梯式问题、辐射式问题、逆向式问题、情境式问题、综合式问题等。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改进实验室制氢气的装置达到连续产生氢气的目的?其用意是引起学生深入探索,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5、学习能力检测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学习能力检测是学案导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手段,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学习能力检测设计要有针对性,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学习能力检测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即可通过完成练习和解决具体问题去反馈检测,也可通过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表述去检查和了解,还可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去了解。学习能力检测题的设计一般分为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延伸拓展三个层次。此外,在新授课学案的学习活动部分还设计了质疑问难和知识梳理两个环节。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学习活动中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反思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质疑,指导他们学会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通过教师点拨,师生共议解决的问题越多,学生的收获就越大。实践证明,通过质疑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得到形成和发展。
四、几点收获和不足
1、收获:
学案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教案改写成填空式的讲义,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方位设计,多层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多层面入手,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不足:
由于初中化学的特殊性即基础教学和能力诊断在短短的一年内完成,所以在调动学生使用学案导学的积极性方面还有
不足,在下阶段将尽量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案变为主动使用学案,甚至自主设计学案。
第三篇: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历练
课题研讨培训心得体会---《加强字理学习,传承汉字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
环江县一小教师:蒙美四 2012年3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育局组织的《加强字理学习,传承汉字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讨培训活动。这次研讨培训活动历时一天半,于3月16日上午结束。在这次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由县一、二小两位教师执教的两节字理课题探讨课;亲自目睹了,来自全县各小学的十八位教师的字理教学说课风采。还亲临现场聆听了由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黄亢美教授执教的《雷雨》一课的课堂教学以及黄教授主讲的“字理课题研究专题培训”讲座。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习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是的,在培训学习中让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培训学习中的点滴收获:
一、名师一堂课,点醒梦中人。
在这次培训学习活动中,黄教授执教的《雷雨》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这次培训学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在《雷雨》的教学过程中,黄教授着重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要点:
(一)凸显字理,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如,教学“雨”字的时候,黄教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雷雨”的基础上问学生:“打雷下雨的时候会不会有风?(有)有风时雨点是怎样的?”(斜的)然后黄教授相机指导学生书写“雨”字,并强调“雨”中的这四点一定是斜的。通过黄教授这么直观形象的引导,我想所有的孩子都牢牢地记住了“雨”字,自然也不会把“雨”中的点写成平的了。又如,在教学“垂”字的时候,黄教授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垂”的笔顺,问学生:“垂”的第三画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竖”,有的说是“横”,这时候黄教授针对学生容易写错的这一笔进行指导,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书空,并强调“垂”的第三画是“竖”。接下来,黄教授引导学生认识“垂”是会意字,并写出“垂”字的篆体,像是植物身上长满果实垂下来的样子。这时候黄教授引导学生:“果实挂在书树上没有落下来是因为有什么东西连着?”(引导学生知道是果实上的“柄”)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垂”的意思。接下来,黄教授又结合课文来理解“垂”的意思。于是课件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句子,还用课件演示蜘蛛“垂”下来和“掉”下来的样子,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说“垂”下来,是因为蜘蛛身上还有丝连着,没有直接掉下来,所以用“垂”而不用“掉”“落”。这就是字理教学中常用的“联文析义”法。从而体现出了“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的教学理念。黄教授的这些字理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在教学《雷雨》这节课的时候,黄教授把“品词”、“品句”、“品读”这一教学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得恰如其分、收放自如。如在学习“......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这句的时候,黄教授问学生:这句中的“看不清”能不能换成”看不见”?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看不清”是看着比较模糊,“看不见”是一点都看不见。而下雷雨不会到什么都看不见的程度,所以用“看不清”。从而让学生学会了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地运用词语。另外,在理解“渐渐”这个词的时候,黄教授把卫生纸浸在红墨水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卫生纸慢慢被红墨水染红的过程,从而体会“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品读“渐渐地”要读出缓慢的语气。在品读“.....压下来”“越来越....”“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些句子的时候,黄教授先引导学生用动作、肢体去演示,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感悟。另外,在教学中,黄教授还有机地渗透丰富的语文知识,如,让学生说一说带有“越....越.....”ABAC的句式,另外让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雷电、风雨。还让学生用抒情的语气来说一句感叹的话(如,啊-------)。在这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整节课的课堂容量非常大,做到了既重视基对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听了黄教授这节课,可以说是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今后,我一定会把这些教学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历练。
二、专家讲座带我走出字理教学的误区
在“字理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会上,黄教授指出了当前教师们在字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孤立识字,且多为认读字音而已,对于汉字的形义,不甚了了。2.满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对于字词的本义不甚了了。3.增减部件,更换偏旁。
以上这些情况在我的教学中也时有发生,黄教授的讲座就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今后字理教学的正确方向,真是“听专家一席话,胜教十年书啊!”今后,我将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运用黄教授的这精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潜心研究,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勤于积累,坚定地走在教学探究的路上,播撒青春的汗水,为发扬和传承祖国的汉字文化添砖加瓦!
2012年3月17日
第四篇:在课题研究中快乐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快乐成长
--课题研究总结
少普中心校:语文组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课题已经开展九个月的时光了,回顾这一段时间的课题开展情况,我有很多感慨!科学的管理、及时的督促、殷切的期待,使得我和其他的老师们一样,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尽自己的努力开展课题研究,争取不虚度年华,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以下是我组的课题总结。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学习、实践、反思、写作。
一、加强学习。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是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基础,朱永新教授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教师,跟其他的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我们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学习,更需要系统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理念、加深认识,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扎实高效地开展。
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
如果说我们以前的读书是零散的,那么现在,我组围绕课题展开的学习就是系统的;如果说我们以前的读书是被动的,那么现在,我们的读书就是主动的。这半年,我们通过网上搜索、专家引领、读书自学的方式读了不少和课题有关的书,只要和课题有联系的就拿来观看。迄今为止,我组的老师认真阅读了《口语艺术》、《好口才是练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艺术》等,我们感到,围绕着一个专题不断学习,把一个问题弄懂、弄透、弄深,一定会受益匪浅。
得到了领导的指导,我们懂得了如何开展研究,并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要探索信息输入对表达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参加课题培训会,我组老师懂得了课题研究重在过程,不要为写书而写书,要关注研究的过程、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杜朗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报告会》使我懂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状态,“以生为本”,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才会在互动交流中精彩纷呈;成尚荣所长的讲座,我们明白"教育科研要从爱做起,要爱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和权利,要用尊重唤醒学生的心灵,只有更多的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
二、不断实践。
这一次课题,和以前的课题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以前我的身分是课题组成员,这一次是课题主持人;以前的课题都是别人给我的,这一次的课题是我自己选择的;以前的课题和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一次的课题却和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这个选题是我所需要的、是我比较喜欢的、是和教学工作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做起来兴趣很浓。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自从这个课题被立项以来,我每天都在“找米下锅”,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搜肠刮肚”地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联系起来。因此,我每天的语文教学都处在研究的状态,每天的工作也感觉总是崭新的,因此工作起来兴致勃勃。
例如,有效的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它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方面有很大的益处;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达到激发、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愿望;„„
2、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这半年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练习机会,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我组的老师深切体会到,学生的能力是在一次次的训练中逐渐提高的,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勤于思考。
教师要形成“思考的品质”,一个老师一旦会思考就会螺旋式上升。读书,要带着自己的脑子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有深入性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缜密性思考——多问几个还有什么;怀疑性思考——不会怀疑的老师教不出会怀疑的老师;迁移性思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人。
有一次,我跟一年级的李春艳老师闲聊,她说了学生的一个现象:“老师一问就举手,学生一张嘴就错。”这使我想到以前听的一节公开课,一位青年老师对学生说:“我提问以后,大家都要举手,看谁举得快,看谁发言最积极。”课上,学生配合得很好,小手如林,气氛热烈。老师见到举手的就喊,一环扣一环,看似热闹,却总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回答不到点子上。这位老师课堂上忙得不轻,课后却对课堂很不满意,皱着眉头说:“学生根本没有听清楚我的问题,这个班的学生太浮躁了。”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责任在谁呢?全都在学生浮躁吗?反思老师的教学行为,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在提出问题以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发表看法,而是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我认为有两点害处:一是培养了学生“浮躁”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不会深入思考。不能沉下心来思考的孩子,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二是忽略了反应慢的学生,沉默的他们只是坐在课堂上“陪衬”。因为反应慢的同学在思考之际,就已经听见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失去了一次次发言的机会,长期下去,这类学生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
还有一次,王老师对我说:“我就不明白,学生怎么就不发言的呢?”她向我描述学生课上的表现:“不吱声!一问三不知!”我陷入思考,这位老师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很会鼓动学生。课上经常做游戏,用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了鼓励学生学好,养成良好的习惯,她运用了很多激励性的评价,并且经常画星、加分、发奖状。为什么学生的发言这么不尽人意呢?我一直困惑。后来王老师找到了原因:“我询问了学生,学生说以前的老师喜欢训人,回答问题,答错了就狠狠地训!所以学生都不敢发言了!”由此我想到: “老师累得不轻,学生烦得不行”,“老师是真累,真负责任。”但老师好像是在“认认真真违反规律”,因此教学收效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块儿尤为欠缺。学生没有错!错在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试想一下,学生满腔热情地举手想表达,激动万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学生站在那里,众目睽睽,忐忑不安。如果教师能恰当地激励学生,学生一定能在以后更加积极地勇于表达;但如果老师因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性而使用了“一棍子打死”“恨铁不成钢”的粗暴方式,那只能使学生更“死”,干脆来个“不开口”。
另外,我还思考:学生不愿意发言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和老师的提问方式有没有关系?于是,我经常进行开放性提问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能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遇事思考、经常琢磨,时间长了,觉得自己思考问题比以前深入、全面,感到自己聪明了、头脑清晰了。另一方面也要有系统思考的意识。不光要思索,更要联系前后、纵横思考,只有这样,思考才会有深度,才会具有整体性、完整性。而不是一盘散沙、星星点点、随手捞起、毫无计划。如果说我们的思考是一个个的珠子,那么系统思考就是把一个个珠子串起来的完美的珠链。
四、坚持写作。
进行教育科研,要有积累资料的意识、勤于写作的意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坚持下去,量的积累就一定会有质的变化。凡事,行动了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行动一定没有结果。
本课题从立项以来,我写了一些随笔,有的是实录,有的是案例,有的是感想,有的是分析,还有计划、总结、调查问卷等等。我的感觉是:我的文章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语言表达过于平实,但是我并不气馁。我相信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和写作,我会越写思路越清晰、越写思路越开阔,一定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写出优秀的文章。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少普中校课题研究
总
结
0一0年十二月少普中心校语文组 二
第五篇:微型课题研究的体会
“微型课题”魅力无穷
——听“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讲座有感
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
戴玉梅
2013年10月26日,市级骨干教师通识培训开班了,26日上午,我们在东铺头中心小学分会场,认真聆听了郑美玲老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的精彩讲座。我 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教学上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教师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去研究解决的办法。
以下就是我的几方面感受:
一、对什么是微型课题研究有了初浅的理解。
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是课题研究的一种类型。
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但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够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
二、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有了肤浅的认识。
1、小,即研究的问题小。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授课导人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小”是微型课题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2、活,即灵活首先,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没有省市规划课题研究那么复杂。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
3、微型课题可以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在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题申报时间也没有作统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问题了,并且考虑成熟的,随时可以申报;正在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先研究后申报。微型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3、实,即实在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践中的问题还在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再次,研究成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于省、市规划课题,注重在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从表达形式上看,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4、短,即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第一,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一般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具备的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术,只要具有基本的研究知识;第二,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展和检验理论而在于获得能够直接应用于眼前工作的知识,它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又提高研究者本身的能力;第三,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与当前工作无关的问题一般不去研究;第四,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广泛的文献研究和原始资料,不需要彻底地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五,微型课题研究在设计的程序上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行动中做出调整。第六,微型课题研究不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后继研究的可能启示,关注的是研究结果所具有的实践意义,以及对研究者本身和他们同事的教育教学会不会有一些应用价值。
6、快,即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人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三、对微型课题研究做了尝试。
我总的感到,微型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或者干脆叫反思。
通过对微型课题研究所做的尝试,我体会到,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可以归结为“改进”和“参与”。在计划——行动——观察——评价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教师的声音。行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进教育实践,不是构建教育理论。教师“参与”研究是为了科学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改进”不仅仅意味着教师通过内省、反思、探究教育教学行为,还意味着通过研究改变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使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扩展。由此,微型课题研究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
微型课题研究行动,也是为撰写自己专业的教学论文提供可信有力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