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开题报告1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开题报告
泰山小学赵雪峰陈健
本课题于2006年10月申报批准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向各位专家做个汇报:
1、选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将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的水平,国家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了中小学教学计划,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各级各类学校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但由于人们在思想意识和教学方式上的滞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都亟待提高和发展。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课题中,我们将认真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理论,把所开发的各学科资源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并及时总结出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内容:
课题的研究目标
⑴学校的宏观发展目标:
我校已建有校园网,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都能上网,并拥有一个硬
件、软件相对完备的电子备课室。现在学校正着手较前沿地建设好教
师的网络信息中心与网络资源中心。
⑵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学校加强电教专业人才的引进,聘请校外技术人员来校为教师进
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导 和培训,并经常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多
媒体课件、网页制作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信息培养,更好地 参
与本课题的实验操作,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
学模式,加强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⑶学生的教育目标:
让学生学会积极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的获取量,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发展
思维品质。
课题的研究内容
⑴探索网络环境下师资队伍建设。组织课题老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导和培训,组织课题组教师参
加多媒体课件、网页制作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⑵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式。采取有效
措施,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如: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比赛;课题组
教师定时定量完成学科资源的开发,提供给课题组,以便丰富学校特
色资源库。
⑶探索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个性差异和科学的学习方式以
及对学习资源的科学处理能力。
课题的研究措施
⑴依托互联网或校园宽带多媒体网络,构建课件开发环境(备课
环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网络环境。利用特色资源库,构建完
善的多媒体课件环境、学科网络资源环境和操作平台。
⑵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网络知识、操
作技能的培训,对他们开发学科资源进行指导和协助。
⑶教师注意针对不同性质学科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网络资源开发
模板,有目的地进行不同形式的开发。既可针对一种课程采取多种形
式的资源,又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资源施教,优化
教学过程。
⑷高效利用各种商品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整合为
适合学科的资源或信息库。增进教师资源互动和共享,促进教学资源
质量的不断提高。
⑸重视学生在本课题实验中所发挥的潜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网络
环境下进行学习的各种反映情况,进行调整。吸收一部分学生参与学
科资源的开发。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为教学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进行积极的探索。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⑴研究方法:观察法、准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⑵研究对象:二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综合学科
3、价值:
⑴通过实验研究,能让教师掌握更多的网络教育教学本领,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课堂整合模式,开怪胎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的教育教学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尽快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从而弥补课堂学习中自身的不足,通过共享资源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白。
⑵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感效应,提高学习效率,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以期实现网络教育技术下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技术下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推进教育信息的师生双向化。
4、研究基础:
我校有一支年轻实干的教师队伍,学校信息技术力量雄厚,同时,学校将推出一笔专款作为本课题的研究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另外,我校在传统教育的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的教育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信我校一定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们开展了数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关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
势互补研究》国家级课题子课题(未结题)部分。关于本课题的理论文献资料,我们参阅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在网络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等关于本课题的多项资料。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多为中、青年教师。课题组长为学校校长,高级职称,本科学历,课题组副组长为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研室副主任,高级职称,成员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部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大多数教师有高级职称。这些学校里的教学骨干,勤、研、善、教,在教育教学中,多有著书立说。有获得省、市级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一等奖表彰的教师,参加省级公开课获奖的美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以及乐于奉献是我们能够完成课题的重要基础。本课题组成员有着丰富的教学研究并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和课件制作技术,学校校长担任课题组长,副校长为课题组员则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决心,同时在各方面保证了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为保证课题顺利实施,学校已拨出课题组专用课件室供课题组成员制作课件、查阅资料等。
第二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研 究 方 案
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认知途径,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和开放性的创造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灵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学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再次,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信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信息情景,并且还能从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
正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过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教学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被否定。事实上,传统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再加上大面积学校不具备网络教学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少教师面对呈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
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陈至立部长也多次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手段。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统教学论、学科教学法理论以及现代教学理论等。
我校是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成都市信息技术基础条件达标学校,远程教育信源基地,学校多次被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学校承担了成都市“十五”期间重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其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研究成果评为成都市第十一届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研究经验在成都市交流。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目前,学校具有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占80%,取得专科以上学历达100%,所有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取得计算机合格证书的教师达95%。
近几年来,我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备课室、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语音室、信源基地等。校园网有外部接口并接入电信宽带,有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等;建成的18间网络教室,每间教室都配有电脑、DVD、实物投影仪、电视机等;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100″以上电动银幕、音响等设备;教师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8台,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远程教育信源基地提供的网络环境,能帮助教师在网络条件下收集教育教学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为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教学先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它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3、信息技术环境,本课题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优势互补,本课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合典型课例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CAI课件建设。
(二)研究内容
1、分析、总结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分析、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3、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1)研究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2)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3)研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 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5)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在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7)研究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8)研究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五、实施的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的对象:实验外国语小学2011届2班、2010届3班、2010届4班,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课例,设计课案,上课听课,观察评议,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每一阶段,不断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研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提炼。
调查法,在课题的准备、实施和结题阶段,对实施对象(包括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半年的准备阶段,两年的实施阶段,半年的总结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7月)
1、根据省“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指南,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选定课题,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2、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进一步学习相关资料,修改课题方案;聘请专家论证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
5、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并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8月)
1、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3、进一步查找和收集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何在。探索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5、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6、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7、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结合进行。
8、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三)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8月—2009年1月)
1、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
2、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七、课题检测项目及方法
(一)检测项目
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 或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意义。
3、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
(二)检测方法
问卷、书面考核、课堂调查、实践操作考核、个案分析、课堂观察等 八、课题研究机构和研究措施
(一)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学校校长黄建均,小学高级教师。
2、课题参加人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课题协研人员是学校各级名师、各学科骨干教师。
3、课题顾问:四川省电教馆研究室专家李剑侠、袁红,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研究室专家朱华瑞,蒲江县教仪电教站李义和苗维波,蒲江县小学教研室杨雪芬、陆文清、赵继华、赵琼,蒲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周开文、王华荣。
(二)研究措施
1、学校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由“教育科研专家、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教研网络。
2、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设施,落实科研经费。
3、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师工作业绩、职称、晋级、评优挂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4、教科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题研究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当中,确保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5、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6、研究教师做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按时完成各种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计划、调查报告、典型课例、研究随笔、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课题组及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为提炼课题成果作准备。
九、预期成果与形式
调查报告(文本),研究报告(文本和音像),论文集(教育叙事、日志、个案分析),典型课例(文本和音像)、CAI课件及专题学习网站、相关评价量表。
第三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阶段计划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阶段性研究计划
一、实验研究时间:
2006年2月——2009年4月
二、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2月)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组织实验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拍摄实验课教学录像,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宝应县泰山小学
二○○六年四月
第四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研究方案_百(精)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 研究方案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为人们获得和利用,对人类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冲击,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何将“传统教学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相互补”,协调好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利用学校自身条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各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努力方向。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过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教学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被否定。事实上,传统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再加上大面积学校不具备网络教学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少教师面对呈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
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单一的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它是指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信息教育技术只有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才能真正提
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意味着排斥粉笔和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媒体与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各有其长处,通过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以“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为课题,就是基于我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希望通过二者结合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校园网有外部接口并接入电信宽带,有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等;建成的15套多媒体成套设备,平均三个教室就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100″以上电动银幕、音响等设备;教师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7台,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为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研究课题的界定
“传统教学”:教师利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
“信息技术”:指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录象、电视等;计算机软件,如画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等;网络,如学校现在使用的局域网络等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充
分的运用上述技术手段,将固定的、静止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感知、理解。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即是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投影、录像、录音、电脑课件、网络资源等优化学科教学,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教学先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它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3、信息技术环境,本课题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优势互补,本课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
1、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合典型课例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CAI课件建设。
(二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传统教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学科实验的工具。对于一些受时间、空间、教学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
实际操作的学科实验和科学现象,运用信息技术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理解,从而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传统教学中渗透信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或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上网,查找信息,了解知识的构建,为其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五、实施的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的对象:二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课例,设计课案,上课听课,观察评议,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每一阶段,不断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研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提炼。
调查法,在课题的准备、实施和结题阶段,对实施对象(包括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9年4月。半年的准备阶段,两年的实施阶段,半年的总结结题阶段。
研究时间:2006年2月——2009年1月 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拟定课题研究计划。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2月
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组织实验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拍摄实验课教学录像,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 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
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七、课题检测项目及方法(一检测项目
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意义。
3、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二检测方法
问卷、书面考核、课堂调查、实践操作考核、个案分析、课堂观察等
八、课题研究机构和研究措施(一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学校校长鲁邦武,小学高级教师。
2、课题参加人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课题协研人员是学校各级名师、各学科骨干教师。
3、课题顾问:扬州市教育局电教馆卜忠飞、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邰性(二研究措施
1、学校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由“教育科研专家、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教研网络。
2、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设施,落实科研经费。
3、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师工作业绩、职称、晋级、评优挂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4、教科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题研究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当中,确保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5、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 关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6、研究教师做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按时完成各种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计划、调查报告、典型课例、研究随笔、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课题组及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为提炼课题成果作准备。
九、预期成果与形式
调查报告(文本,研究报告(文本和音像,论文集(教育叙事、日志、个案分析,典型课例(文本和音像、CAI课件及专题学习网站、相关评价量表。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海口市灵山中学信息技术组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而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 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
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
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选题意义
探索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理论意义: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
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四)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假设
假设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我们想改变与创新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下,寻求与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提供更宽广、更和谐、更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的结合,可行性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主体性: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