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简介

时间:2019-05-15 11:5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学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学简介》。

第一篇:财政学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财政基本原理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理论体系是按照“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的逻辑结构来安排的。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财政基础理论,内容涉及财政的本质、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理论,内容含财政支出经济分析、财政投资支出、财政消费支出、财政转移支出等;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理论,内容包括税收、公债、国有资产等;第四部分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内容涉及国家预算、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注重吸收新经验、新成果,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又吸收和反映了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财政改革的新经验。

第二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优势学科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优势学科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科(以下称“本学科”)历史悠久,从1948年中原大学(我校前身)成立并创办财政信贷系至今,已走过60个春秋。本学科涵盖财政、税收两大专业,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招收本科学生的财政学科点之一。1979年获硕士研究生招收权;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财政部首批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经教育部评审再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一、学科团队

本学科现有专业教师41人,其中教授17人(含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15人。现有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湖北名师(高校教师)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2008年财政学教学团队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本学科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中外比较研究、勇于开拓创新的学风,在理论研究上追求高质量、超前性,在实务研究上讲求高起点、应用性。目前,形成了一支以杨灿明、陈志勇、庞凤喜等为带头人,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优化的主要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确立了本学科在湖北乃至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的地位。

二、学科基础(平台)建设

2003年,本学科点获批成立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根据本学科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人才结构等特点和优势,经过几年建设,中心目前已成为研究我国地方财政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一是全面收集地方财政研究文献,不断充实和更新地方财政经济数据库内容,成为地方财政信息资料中心;二是每年出版2期《财政经济评论》刊物,为财税学界的研究人员、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追踪财税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提供有效途径;三是将中心每年的课题招标与《地方财政发展报告》撰写紧密结合起来,即针对地方财政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设计成若干课题,公开向社会招标,然后将通过鉴定的招标课题研究报告作为每年《地方财政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以此提高《报告》的质量,扩大社会影响。

三、主要学科带头人

杨灿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财政基础理论和财政政策研究。主持了10 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10 余部,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并有 12 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先后赴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进行学术交流。

陈志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教材,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出访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学术交流。

庞凤喜,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组副组长,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从事税收理论和税收法律制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有多项成果获奖。曾出访新加坡、乌克兰、塞尔维亚和黑山、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学术交流。

四、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本学科排名一直为国内前

三、省内第一。2002年,本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同批四个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并且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成立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财政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本学科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称号; 2005年,财政学被《中国大学评价》评为经济学专业A++级;2008年,财政学专业点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本学科在师资规模与实力、科研成果档次与影响力、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学生就业水平与层次等方面,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均位居前列。

五、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学科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

在巩固和加强财政基础理论与财政政策、税收理论与制度、中国财政思想与制度变迁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以湖北地方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凸显地方财政研究特色,以地方财税理论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税等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方向中独树一帜。

2000年以来,本学科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大多数为省部级以上项目;出版专著、教材120余部,其中专著70余部,专业教材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家权威和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100余篇;有3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成就斐然

自1985年设立“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以来,财政学科本科生共有70多人次获奖,获奖等级与数量在湖北省高校各学科中居于首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湖北省和全国的获奖也居于前列。多年来,本学科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财经管理、教学和科研人才。

同时,本学科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的财经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教育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如许建国教授、李祥云副教授等于2004年主持中共湖北省委重大课题项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解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主持湖北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该课题报告的内容,并把该报告报送中央政治局、国务院,2005年,中央、湖北省政府据此课题研究成果拨付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7亿元用于解决湖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第三篇:财政学(财经新闻方向)专业简介(范文)

财政学(财经新闻方向)专业简介

自1998年开始,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我校曾一度在大三开设财经文秘辅修专业,这一尝试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深受市场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在大学生择业观念、学校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上找到一个结合点,2001年9月我校正式开始培养“财经+新闻”这一全新复合型模式的新闻和文秘人才,并依托我校的国家、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2001年至2004年,首先从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入学新生中挑选学生,开始尝试性办学。2005年起,随着专业影响力的扩大,学校创新实施了“1+3”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转为从全校范围大二学生中选拔学生就读该专业。

我校以财经专业为背景的财经新闻方向最突出的创新在于,把财经新闻设置放在以国家、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为依托的财政学院。在对学生的专业设置中,财经新闻方向的理论学习重点放在财经理论上,再兼学新闻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点,特别重视学生的新闻实践,以学校和社会为课堂,让学生广泛地到财经媒体去实习,在经济采访报道中学习财经知识,在采访中学习新闻技巧,在实践中真正有效地做好财经和新闻的“嫁接”,为市场培养不需要培训就能上岗的经济新闻专业人才。

财经新闻专业(方向)实现了新闻与财经的专业交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它的设置,也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七年来,该专业方向在校、院两极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显示了它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仅获得上级领导、接受采访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外交家和民营企业家的一致好评,而且也逐渐为媒体所认可,取得了重大成果;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并主办高水平的财经新闻研讨会;成功策划了一系列富有影响的新闻采访;在国内主要媒体发表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学生的能力初步得到媒体和社会的认可;毕业生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单一专业。

第一届毕业生邓国芳就业第二年成为杭州日报首席记者,当上杭州市“三八”红旗手,去年还当选2008杭报集团读者最喜爱的最佳记者。二、三、四届毕业生中也不少已成为单位中层以上的骨干。浙江在线、中国经济导报两家媒体还主动上门来联系毕业生。

第四篇:财政学

▲分析行政管理支出中的“三公经费”支出,谈谈你的认识

什么是“三公消费”

“三公消费”又称“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范围。

国家工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2010年决算情况与2011年预算情况

一、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的单位范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使用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的单位共有8个,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商标局(含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总局行政学院、经济信息中心、市场研究中心、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等5个直属预算单位。

二、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

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数1111.40万元,决算数为957.33万元,决算比预算减少154.07万元,下降了13.86%。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13.93万元,占43.24%,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430.84万元,占45.00%,公务接待费支出112.56万元,占11.76%。具体情况如下:

(一)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13.93万元: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支出135.64万元;出国谈判、工作磋商等支出119.85万元;境外培训、业务考察等支出158.44万元。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430.84万元:车辆购置费支出0万元(2010年未更新购置车辆);车辆运行维护费支出430.84万元。

(三)公务接待费支出112.56万元:主要用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内立法机构、研究机构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个体工商户条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的修改、制定的研讨论证;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纪念活动等所发生的开支。

三、2011年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1年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1092.41万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8.9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414万元(零增长),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38.41万元(较2010年下降2.36%),公务接待费预算140万元(较2010年下降4.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〇一一年

对“三公经费”认识

(一)政府网站大多“不提”三公消费。一年公车消费多少、公费出国花了多少、公务接待费是多少?为什么现在政府难以公开三公经费?这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针对公众关心的“三公”支出,应该建立机制公开上网,接受监督。

(二)财政拨款情况。2010年我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是指我部本级2010年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数,包括使用当年预算实际发生的支出和使用上年结转和结余资金发生的支出,不包括当年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数,与部门预算执行数口径不同。

(三)行政成本应该上网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

相关建议

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这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我们必须下决心在以后的制作安排过程中让人大做一个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三公消费”方面有一个主要的监督机构。二是下决心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一些预算的注资,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要使监督有效,必须下决心使“三公消费”的数字要进一步细化,现在我们公布出来的“三公消费”一个总的方面,公款吃喝多少,公车使用费,出国费用是多少,没有细化,公众就无法监督,人大常委会也无法监督,没有细化,就不知道这些费用是不是合适、合理、符合公众要求。要使“三公消费”监督落到实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要细化,细化多项,每一项的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监督,才能分辨出来。

第五篇:财政学

2011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

政策综述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该如何落实?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进行了回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个税调整:

开启收入分配改革序幕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工资薪金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不仅将使很多百姓直接受益,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以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为重要内容的个税改革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个人所得税既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被业界视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序幕拉开。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民盟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行业间、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个税改革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应该说,个税改革话题的火爆折射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国富民未富”的困境。如何实现“国民共富”,乃至“藏富于民”,中央政府着眼点,并不仅仅是某个税种的调整,而是税制通盘的深层改革。改革的背后,是政府希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直接助益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深意。

结构性减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应该说,个税改革的方向,正是整个结构性减税思路的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减税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除现有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增值税扩围、以及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减税等都可以进行。

结构性减税的政策逻辑是涵养税源、“休养生息”。政府通过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不仅关乎税负的公平,更将大大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

在内涵上,结构性减税是“做减法”,是在“有减有增”的前提下实现总体税负水平的降低。结构性减税不是大规模、全方位地减税,而是该减的减、该增的增,但政策的天平倾向于减。施行结构性减税,是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结构性减税具有针对性,包括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对居民扩大消费方面减轻税负,对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加大管理力度等方面。它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税收结构与减轻税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企业和居民负担因此减轻5000亿元。

同时,对于小企业,已经推出的优惠减税措施要继续推行,而且要想方设法进一步利用。对一些草根创业行为、小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多的体现税收的优惠和支持。创新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怎么样更实在的得到所得税抵免等税收优惠,怎么样鼓励企业,大家一起来努力,更有积极性来创新,这对于全局来说是一个长远意义非常明显的激励导向。

我们看到,进入2011年,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投资结构:

落实好“新非公36条”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

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的一点就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

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区域协调发展: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

“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把握的又一重点。我国正着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期改变长久以来由东南沿海等少数地区单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重点地区发展、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开拓区域合作的空间。

据了解,从“九五”开始,鉴于中国地区间差异越来越大,中国陆续出台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上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构成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当前,中国经济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2011年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表示,这是一个大层次。一个是国家层次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低于全国水平的都可以得到财政转移支付。他同时称,有时候辅助的力量更好一些。国际上也是这样,比如有一些国家钱很多,有一千多亿美元,但是那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风险基金,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可以,但是间接就是企业家推动当地企业家创业,这样更有造血功能。

下载财政学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学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

    财政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 公共需要的特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含义及实现机制和手......

    财政学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抵御经济危机,而且是预防通......

    财政学

    名词解释 1. 财政管理目标:(1)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行机制;(2)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3) 构造财政支持的有效监控机制;(4)确保财政收支平衡;(5)提高财政效率;(6)管理财政风险。......

    财政学

    财政学开设院校 共98所院校 北京大学 湖南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上海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沈阳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上海金融学院 云南财......

    财政学

    财政学-学科组成 ①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可分为: 专门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

    财政学

    浅谈民间融资 2011年4月初温州龙湾区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拉开了温州老板跑路事件的序幕。从此之后温州民企老板跑路事件愈演愈烈,仅在11年9月一个月,就有接近20起,......

    财政学

    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无法自行纠正的错误 动中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分配活动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 民生财政:是我国公共财政特有的基本运作模式,它以服......

    财政学

    《财政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CON3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分学时:2学分;34学时 授课对象:各专业大二、大三学生 课程简介: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