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的通知
关于开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的通知
市各直属工商行政管理局、各分局:
按照泰州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市人大张正方副主任牵头市发改委、经贸委、农委、工商局和工商联五部门共同承担《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调研课题,我局承担的主要内容是:“民营企业注册总数、注册分类,注册情况;注册程序、前置条件、收费情况;在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减少收费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为确保按时、高质地完成调研子课题任务,经研究,请各地围绕调研任务迅速展开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主要内容。
(一)当前注册程序、前置条件、收费情况;
(二)在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减少收费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二、各地要跳出工商部门,从全市的角度切入。重点突出各地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行政审批难的症结,前置审批的主要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部门、收费情况。对策措施在有前瞻性。
三、调研任务由各地监管科会同注册科共同完成,字数不少于3000字,要有数据、有事例、有观点。
四、各地在七月五前将调研情况报送市局个体处邮箱。
二○○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02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4、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4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个数和品种在三峡市各县市区中居第1位。2003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出口439.1万美元,同比增长2.4倍;今年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78.23万美元,同比增长1.84倍;其中,三峡大江实业、三峡鸿新食品公司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分别达到214.3万美元、208.6万美元。
(二)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协调互动发展。
1、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我们立足丰富的粮、棉、油、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洪森、浙江隆华、湖南湘宜、湖北天颐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涉及粮、棉、油、果、菜、畜禽、水产等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和领域,1至9月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占市属规模企业总产值的62%,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网络农户6.9万户。
2、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坚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全市形成了西北丘陵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沙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沙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3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先后颁布了优质稻、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有近3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了“百里洲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既使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又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我市鸿新、隆华、天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均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已和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经纪人典型的宣传表彰等措施,全市涌现出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2%,其经销的农产品涉及水果、生猪、粮油、水产、蔬菜、家禽、苗木、棉花等各个产业,年经销额达10亿元以上。依靠农村生产能人、技术能人、营销能人牵头兴办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营销联合体等组织86个,网络市内外农户5万多户,网络外地经销客商1万多人。
(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集聚平台。
1、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沱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并完成了园区内城东工业园和城北工业园的详细规划编制;抓住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乡村工业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
2、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几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全市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我们还在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内按照投资者要求,建成了标准化的厂房,采取先租后购的方式提供给投资者使用。两大工业园区正逐步朝着道路硬化、设施配套、环境美化的方向发展。
3、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2000年以来,落户在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的项目达到59个。楚天工业园已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化工、电子材料四大产业,其中,以奥美、稳健、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企业就已聚集11家,使我市成为全省有名的卫材生产基地。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向型、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落户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近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7000万元。
(五)坚持不懈优化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1、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结合沱江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政策。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按照“无歧视”原则和“放胆、放手、放开”的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经营范围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一律放开,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形式,不限经营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五个鼓励”,即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和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领办民营企业;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持大股,或买断企业产权;鼓励外地民营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并视同外资企业对待;鼓励现有民营企业上规模、搞技改、开发新产品;鼓励个体业主购买、兼并、租赁国有集体企业。二是扶持政策。对于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不再定税收目标任务,实行依法征税;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费一律按下限收取或者给予减免,对新开办民营企业实行一定时期的扶持政策;对于下岗职工兴办民营企业坚持按有关政策给予税费优惠,等等。三是保护政策。坚决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企业收费实行定项目、定标准、定时间,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两卡一书”(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缴费登记卡、企业缴费明白卡、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制度。
2、优化服务环境。从组织制度创新入手,成立了“沱江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保护投资环境法律服务调解中心”(简称“一组三心”),形成政务质量找领导小组、投资报建找服务中心、投诉举报找督查中心、矛盾纠纷找调解中心的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组建“四个中心”(即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发展环境。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市级领导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在办理纳税手续、开拓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与协商,由事后查处改为事前指导,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及时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和技术信息等。
3、优化金融信贷环境。着力构建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行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成立了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运用财政贴息贷款,引导银行投资讲诚信、有效益的项目。2003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1个,重点调查项目12个;今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5个,重点调查项目29个,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4、优化社会保障环境。大力抓好社会保险扩覆征缴工作,引导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使之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等部门分片划段,责任到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先进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沱江酒业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总经理蒋红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湖北省、三峡市和沱江市人大代表,公司副总经理曹生武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
第三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02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民营化改革的彻底推进,极大地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过去那种企业依附政府、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主动迎接市场挑战、求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困难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招商引资重现生机。通过全面改制重组,全市近3亿元的土地、厂房、设备等闲置资产被盘活,安置职工再就业1万余人。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业公司改制后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3,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41亿元、利税1.3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651万元,分别增长21.3、45.5。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
2、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即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年产白酒
第四篇:充分发挥国土资源职能作用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职能作用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
州国土资源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我州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开采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提供了资源支撑和优质服务。
一、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作法
(一)推进职能转变,实行窗口办文。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队伍;以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行阳光行政,建立健全了《州国土资源局政务公开规程》等九项制度,制定了《州国土资源局各类行政审批项目报批程序》,按照公平、公正、效率、便民的原则和建立高效、快捷的行政运转程序的需要,[此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实行“窗口”办文;重点清理了2003年以来的行政许可项目,将原来的15个项目,减少到11个,坚持“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票制”收费,各类事项办结时间为20个工作日;推行行政权力公开,从2006年7月1日,我州国土资源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实行了内网审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2006年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11件,接受了人大、政协对《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的检查;建立了防腐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十项措施”,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二)规范土地矿业权市场,优化经济环境。在土地方面,我局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投资核准、财税政策、土地使用采矿权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去年以来,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招标、拍卖、挂牌土地256宗,面积61.5公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2005年以来共为25个非公有制企业提供项目用地。在规范转让行为的前提下,具备条件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向非公有制企业转让产权或经营权。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规范各类中介机构行为,特别是土地评估机构行为,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半年共为非公有经济企业评估土地面积121公顷,评估总额6.7亿元。在矿产资源开发上,认真落实国家、省、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投资勘查国家规定的矿种和区域。凡在xx州境内开办的矿山采选企业,矿产品按市场同期价位,优先供给州内矿产品加工重点骨干企业,以法律为准绳,市场规律为原则,谁需求,谁投资,谁受益,依法合理使用矿产资源,探索我州民营矿业的发展模式。2006年,共为28家民营企业颁发采矿许可证,收取采矿权价款856.6万元,为89家矿山企业进行了年检,收取采矿权使用费16.35万元,安排就业人员2789人。
(三)落实优惠政策,保障企业用地。我局认真落实《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优惠政策》的规定,允许以土地使用权联营、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兴办企业,使用期满经对原有土地重新评估确认,使用者可优先续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用地,[本文来源于大ˇ秘ˇ书ˇ网-www.xiexiebang.com-有文章需求,请到大*秘*书*网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按最低出让价和税费标准供给土地。非公有制经济园区享受国家、省、州乡镇企业示范园区用地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可无偿划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民营经济用地,我们全部给予优先预审、及时上报办理。2006年共预审永顺猛洞河旅游商品市场、湘西自治州边城醋业责任有限公司等民营经济用地项目24个,面积207.8953公顷,其中农用地173.4712公顷,耕地115.0965公顷。
(四)推进企业改制,盘活固定资产。我局抽4名业务素质高的干部积极为企业改制服务,初步建立了企业改制土地的配套措施,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政组改制。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参与共分、离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在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参照执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应政策,落实了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集体企业等。
(五)加强执法监察,维护社会公正。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开展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清查和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治理整顿。5月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系统的实际,重点是土地出让、矿业权出让、土地评估、项目发包等四个方面,调查摸底,自查自纠。对2004年1月1日以来属于商业贿赂案件的,按照法定追溯时限规定处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良好经济环境,维护社会的公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导致一系列鼓励支持非公[本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大ˇ秘ˇ书ˇ网-解决您的燃眉之需]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难以到位。
(二)创新意识不够。非公有经济在利益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技术合作机制、融资体制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不强。
(三)法律意识不强。个别民营企业的业主法律意识不够强,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非法占地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以来,我州国土资源部门按照鼓励、指导、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依法查处了民营企业违法用地案件8起,面积51.7公顷,依法查处无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民营企业3家。
三、建议及对策
(一)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主攻民营经济的切入点。创优民营经济的舆论环境,创优民营经济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消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规定。
(二)把落实各项举措作为主攻民营经济的着力点。一是把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举措落到实处。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鼓励加优惠的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允许民营经济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二是把鼓励全民创办民营企业的举措落到实处。三是把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举措落到实处。四是把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举措落到实处。
(三)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创新服务的金融体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解决企业不想创新的问题。实施区域创新战略,选择几个产业集群基础好的新技术开展区,建设具体有国家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优化到新环境。
(四)强化创优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大力创优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创优法制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民营企业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尤其是有关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第五篇:民营经济课题研究
优化创业环境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怎么壮大”专题小组)
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一年攻坚,三年翻番,五年翻两番”的工业倍增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县民营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我课题组按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就如何放活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快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民营经济从萌芽起步,到现在的初具规模,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截止2012年底,我县共有民营企业1141家,从业人员4.3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民营企业在民营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发达地区偏低。
二、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县民营经济与全省的形势一样,还存在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实力不够强等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差、小、低、散、弱。”
1、“差”,即开放意识差。开放意识差在我县的主要表现是思想不解放,不愿承担风险。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宁可外出打工,也不经商;打工有保障,经商有风险。宁可种玉米小麦,也不种水果蔬菜,种粮省心省事,种菜费力操心。二是企业经营者“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缺乏开拓进取的锐气和干一番事业的壮志。一些个体经营者有了一定的积
品1个,仅从商标品牌数量看,品牌带动的作用乏力。而且集群内水平分工多、垂直分工少,这种低水平的集群形式和分工特点约束了集群效应发挥。以裘革行业为例,虽然营东工业区形成了产业规模集群,但相互取长补短、协调应对市场、共同作战的能力还很不足。在企业单体方面,规模加工能力和品牌带动能力明显不足,还没有真正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品牌。
5、“弱”,即创新能力弱。我县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有效的技术依托和长期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更不可能有足够的实力去进行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后劲明显不足。在裘革行业和制动材料行业,一家一户作坊式加工占较大的比重,总体装备水平偏低,缺乏核心技术,不少企业使用的设备,还停留在“加工厂”的层面。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低,整个产业集群多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企业生存空间狭窄,平均寿命偏低。
三、完善政策,创优环境,促进民企做大做强
1、进一步优化准入服务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条件,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对注册登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申请注册公司的,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允许
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加大塑造品牌力度。在全县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发挥现有省著名商标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品牌意识,培育一批过1000万元、过3000万元、上亿的大企业、名企业。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7、以抓投入、树形象为重点,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举全县之力加快三大园区发展,使三大园区真正成为聚集产业、培育品牌、带动发展的“龙头”。
四、加快融资平台建设,服务民营经济
1、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府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立由政府牵头,金融办、法院、公安局、工商局、工信局、人民银行、银监办等部门组成的打击逃废金融债务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部门,出台打击逃废债务、失信违约的相关办法,加大新闻媒体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力度,增加失信人的违约成本,使其无立足之地。
2、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督促现有商业银行增加金融机构网点,开发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3、规范担保公司经营。通过财政注资、企业和社会多方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增强担保实力,争取得到各金融机构上级部门的资格认可。成立担保公司监管领导小组,规范担保公司经营,使担保公司得到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