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20: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

第一篇: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

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

杜文俊

【摘要】:临夏民营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距,民营经济不仅在产业组织,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很落后,而且民营企业素质较低,但如何又能改变这一显著差距呢,首先我们要转换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其次我们要因势利导,转变企业经营模式,最后我们要增强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转变低层次发展现状。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民营企业规模

一、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距

1.民营经济产业组织落后,无法取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首先,民营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效益低下,抵御市场或经营风险的能力低下,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从企业资本规模来看,2005年底,全州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9.14万元,不足10万元;户均投资为10.68万元,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72户,投资50万至100万元的企业128户。而全国2005年注册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142.6万元,是临夏州民营企业的15.6倍以上;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数达到10.5万户,占2.44%,这一比重在临夏州是零。2005年临夏州民营企业户均增加值接近6.59万元,户均销售收入24.32万元。而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户均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77万元和1000万元,是临夏州民营企业的40倍左右;全国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户均销售收入分别为4492万元和3735万元,是临夏州民营企业的100倍以上。重点民营企业总计40户,所占比重不到千分之二,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更小。2005年临夏州民营企业户均上缴税金不足5000元,产值税金率只有1%,而全国私营企业户均上缴税金达485万元,产值税金率在10%以上。其次,主导产业不突出,民营经济产业组织及区域品牌分散,无法形成行业合力和区域竞争力。全州工业总产值与生产总值之比中,除了永靖县工业总产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为1.5∶1之外,其他各县(市)比值在0.1∶1~0.8∶1之间,全州民营工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小规模、作坊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全州只有1个企业集团,许多民营企业业主思想保守,小富即安,走分散、作坊式经营的老路子,不愿走联合经营、集群发展的路子。政府扶持和社会认可的区域品牌多达几十种,品牌效应被分散弱化。而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与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密切相关。比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形成了集群竞争优势,培育出了五大打火机品牌,产品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市场的同时,以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大公司到温州定牌生产,融入到国际大公司生产网络中。

2.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滞后,无法实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临夏市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比周围地区率先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成长,一系列的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民

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了体制性障碍,但政策效应不明显。主要原因有:其一,政法环境不完善。相关的法制与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出多门,企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依然存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信息提供、搭建平台等服务工作不到位,一些民营企业总感到在本地区发展压力太大;其二,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临夏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境内无铁路运输、空运、海运及货栈等物流条件,只能依靠公路运输,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不足,不利于区域内外资源的流通。其三,制度改革滞后。俗话所说“南有福州,北有河州”,就是指回族人民群众和福州人一样历来就有经商做买卖的传统和经营才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民营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了集团化上市、国际化、第三次创业等阶段。温州民营经济是在市场取向改革条件下,选择诱致型制度变迁安排,激活被旧体制束缚的经济活力,以民间自主性创新为主要动力,采取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很大程度上回避了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及其利益结构的刚性,降低了实施成本和磨擦成本,比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内直接面对利益集团既得利益的改革磨擦要小得多,构筑了一种比全国其他区域产权效率更高的“体制落差”优势。今天的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在市场化改革初期和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抓住消费品生产商机,享受到了政策效益的最佳时机;西部地区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无法回避计划体制的惯性及其利益结构的刚性,回族人民群众历来就有的经商才干受到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磨损”,在消费品生产、流通、服务等方面的经营才干无法发挥作用。其四,经济发展落后,居民需求规模和档次偏低,无法对地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和促进作用。2003年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26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2005年临夏州人均GDP仅为29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37元,分别是2003年全国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过一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四,科技发展落后,尚无一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和实力非常有限,远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无法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其五,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民营经济向纵深发展。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为18%,远远落后于甘肃省30.02%的城镇化率,影响了临夏州聚集经济的功能。其六,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存在供给约束。企业内生能力受到限制,只能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

3.民营企业素质较低,无法有效发挥实现民营经济应有的经济活力。温州民营企业也是从家庭作坊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经历了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现在在温州民营企业中有2万余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2万余家公司制的企业,而且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纷纷从家族治理转变为公司治理,实行企业

家职业化,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涌现出近200家企业集团,包括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天正集团等一批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的无区域性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临夏州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仍然是一元化的家族式股权结构,只有非常少的,占0.37%的地方大型民营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少数企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但所有的民营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在老板和企业主手中,企业主拥有大学学历和高中、中专学历的企业主所占比重太低,不到30%,对其管理素质、领导素质和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影响很大。从企业的战略管理看,只有不到10%的企业制定了站落规划,许多企业缺乏周密的市场研究,经营行为短期化,依靠沿用拉关系、盲目跟进热销产品或别人已成功的市场等非经营性的作生意的手段来办,单打独斗、以人员推销为主的传统的商业模式不能适时地进行转换,与现代市场要求相脱节。而温州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从“以商带工”的“前店后厂”发展成“两头在外”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成功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转变。此外,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仍然是小规模家族式经营特征,进行经验式、机械式管理,企业主急功近利,家长制作风严重,缺乏科学管理,不重视人力资源。许多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仅仅停留在要什么人招什么人,不需要就打发;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还不到国营企业工资水平的一半。可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作坊式的劳动雇佣水平。按照生产函数关系,人力资源生产力发展中决定性和控制性作用,不重视人力资源,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

二、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就业、政府收入等明显好于其他地区。按目前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说明临夏人民传统的经商才干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政府应该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有所作为:

1.转化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温州民营经济的繁荣虽然来自市场改革,但是政府在政策执行、宏观调控、市场建设和城市建设、消除垄断、避免投机、质量监督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功不可没。临夏州政府首先要立足于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在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重点民营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建设,并将其纳入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以规划引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扶持培育大户,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原有基础上,以核心企业(大户)、禀赋资源和品牌等为纽带,以扩大投资为突破口,将相关生产同类和相关类产品的民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强化符合民族特色的民营经济优势品牌的培植。其次,实践证明,民间创业精神、市场化取向越强,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民间资本积累并投入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不断消除对民营企业发展不利的制度障碍,杜绝“三乱”,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宣传和培养现代经营理念和创业精神,让已经被磨

损了的“经营才干”重新焕发活力,提高民营企业主作强作大企业的信心。再次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有规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尤其要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和交通要道建设,提高地区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功能,为民营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区域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基础平台。

2.因势利导,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临夏州民营企业发展现在可以说已经从初级阶段到了中级阶段,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进行“二次创业”,不能单靠经商的才干和经验在企业成长的“规模”和“速度”等量的指标方面考虑,根本途径在于转变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小农经济思想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为集约的经营方式,使民营企业跃上以规模、科技、外向为支撑的质和量相兼发展的新平台。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合作、联合,促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让民营企业借助外力和合作抱团,形成以利益为导向、关系紧密的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组织向高级化发展;要研究江苏省“三个五” 企业家培训计划和浙江省“5511培训计划”等皆在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制定以提高民营企业家和企业主管理水平为目标的政府培训计划,为本地企业家和企业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及提高他们学习能力进行制度化安排。同时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鼓励民营企业从市场上聘用经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3.增强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转变低层次发展现状。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可以制造市场空间,也为其他的市场进入者制造市场壁垒,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 “二次创业”,获得“后发优势”。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 30%,剩下的70%来自于研发和营销环节。民营企业应该集中力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为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奠定基础,推动企业价值链向高端移动。为此,政府应该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创建方面有更大的责任和作为,要成为实施名牌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宣传,引导企业采取与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基础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可以借助外力的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集群创新模式等;帮助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科学周密的论证,正确评价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经济风险,在政府权限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财税支持,还要积极动员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弥补创新资金的不足;建立区域品牌培育网络,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行区域资源整合,在区域内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形成品牌发展合力,以增强区域内核心竞争能力,转变低层次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全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州情分析第16期,2006年6月2日

[2]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临夏回族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若干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简析[J].州情分析第28期,2006年8月16日

[3]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大历史性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3期

[4]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处.2005年州、县(市)经济形势简析(1)[J].州情分析第22期,2006年7月10日

[5]陈明乾:试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动因与特点[J].浙江学刊,2002年,3期

[6]谢健:西部大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关键[J].求实,2002年,1期

[7]魏剑峰:产业群战略-欠发达地区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

第二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02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民营化改革的彻底推进,极大地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过去那种企业依附政府、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主动迎接市场挑战、求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困难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招商引资重现生机。通过全面改制重组,全市近3亿元的土地、厂房、设备等闲置资产被盘活,安置职工再就业1万余人。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业公司改制后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3,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41亿元、利税1.3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651万元,分别增长21.3、45.5。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

2、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即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年产白酒

第三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02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4、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4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个数和品种在三峡市各县市区中居第1位。2003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出口439.1万美元,同比增长2.4倍;今年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78.23万美元,同比增长1.84倍;其中,三峡大江实业、三峡鸿新食品公司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分别达到214.3万美元、208.6万美元。

(二)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协调互动发展。

1、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我们立足丰富的粮、棉、油、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洪森、浙江隆华、湖南湘宜、湖北天颐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涉及粮、棉、油、果、菜、畜禽、水产等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和领域,1至9月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占市属规模企业总产值的62%,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网络农户6.9万户。

2、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坚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全市形成了西北丘陵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沙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沙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3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先后颁布了优质稻、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有近3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了“百里洲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既使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又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我市鸿新、隆华、天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均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已和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经纪人典型的宣传表彰等措施,全市涌现出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2%,其经销的农产品涉及水果、生猪、粮油、水产、蔬菜、家禽、苗木、棉花等各个产业,年经销额达10亿元以上。依靠农村生产能人、技术能人、营销能人牵头兴办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营销联合体等组织86个,网络市内外农户5万多户,网络外地经销客商1万多人。

(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集聚平台。

1、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沱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并完成了园区内城东工业园和城北工业园的详细规划编制;抓住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乡村工业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

2、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几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全市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我们还在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内按照投资者要求,建成了标准化的厂房,采取先租后购的方式提供给投资者使用。两大工业园区正逐步朝着道路硬化、设施配套、环境美化的方向发展。

3、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2000年以来,落户在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的项目达到59个。楚天工业园已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化工、电子材料四大产业,其中,以奥美、稳健、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企业就已聚集11家,使我市成为全省有名的卫材生产基地。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向型、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落户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近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7000万元。

(五)坚持不懈优化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1、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结合沱江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政策。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按照“无歧视”原则和“放胆、放手、放开”的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经营范围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一律放开,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形式,不限经营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五个鼓励”,即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和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领办民营企业;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持大股,或买断企业产权;鼓励外地民营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并视同外资企业对待;鼓励现有民营企业上规模、搞技改、开发新产品;鼓励个体业主购买、兼并、租赁国有集体企业。二是扶持政策。对于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不再定税收目标任务,实行依法征税;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费一律按下限收取或者给予减免,对新开办民营企业实行一定时期的扶持政策;对于下岗职工兴办民营企业坚持按有关政策给予税费优惠,等等。三是保护政策。坚决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企业收费实行定项目、定标准、定时间,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两卡一书”(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缴费登记卡、企业缴费明白卡、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制度。

2、优化服务环境。从组织制度创新入手,成立了“沱江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保护投资环境法律服务调解中心”(简称“一组三心”),形成政务质量找领导小组、投资报建找服务中心、投诉举报找督查中心、矛盾纠纷找调解中心的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组建“四个中心”(即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发展环境。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市级领导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在办理纳税手续、开拓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与协商,由事后查处改为事前指导,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及时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和技术信息等。

3、优化金融信贷环境。着力构建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行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成立了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运用财政贴息贷款,引导银行投资讲诚信、有效益的项目。2003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1个,重点调查项目12个;今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5个,重点调查项目29个,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4、优化社会保障环境。大力抓好社会保险扩覆征缴工作,引导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使之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等部门分片划段,责任到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先进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沱江酒业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总经理蒋红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湖北省、三峡市和沱江市人大代表,公司副总经理曹生武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

第四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

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

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

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第五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盛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七)抓素质提高,推动民营

各级干部要转变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增强服务本领,民营企业家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管理才能,民营企业职工要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克服“帮人”思想,爱厂如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下载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临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之差距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

    关于开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的通知(5篇模版)

    关于开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的通知市各直属工商行政管理局、各分局: 按照泰州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

    第十届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经贸合作洽谈会

    第十届环渤海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经贸合作洽谈会(开幕)主持词信息来源:内蒙古工商联信息中心2008年10月13日浏览次数:633 (2008年9月18日)内蒙古工商联主席田震开幕主持词尊敬的各......

    壮大民营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壮大**县民营经济的对策与建议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退民进”步伐日益加快,**县依托口岸、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并不断成熟壮大,成为......

    壮大民营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壮大**县民营经济的对策与建议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退民进”步伐日益加快,**县依托口岸、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并不断成熟壮大,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