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大调解建设平安四川
学习大调解建设平安xx
3月28日,xx镇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第一线”栏目制作了《xx“大调解”工作实录》专题节目。节目中介绍了我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几个典型事例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作法,给予较大的启发和思考。
2010年,中央提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当今社会,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矛盾多发的情况下,必须牢牢树立法治的理念,但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手段必须多元化。xx省委、省政府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条止纷争、促和谐之路,这就是“大调解”工作体系。“大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老百姓过日子图的是平安和气,矛盾纠纷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就可能会酿成大的社会性事件。大调解工作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跟紧,有人把大调解比喻为解压法,也有人把它比喻为安全闸、加固器,其实大调解更是人心桥。通过学习我省“大调解”工作经验,我镇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
2009年四川全面“大调解”工作纪实 题:化干戈为玉帛 止纷争促和谐——四川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纪实(新华社记者苑坚)
在社会转型期‚新老问题相互交错,多种矛盾纠纷叠加‛的形势下,问题能否解决在基层?矛盾能否化解在内部?隐患能否消除在萌芽状态?四川省把‚大调解‛工作体系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效果凸现:
2009年,四川省挂牌督办的46个多年难以解决、被称为‚骨头案‛的涉稳突出问题全部稳控化解;
2009年,四川省调解矛盾纠纷52.7万件,群体性事件下降23.5%,涉诉信访案件下降47.3%;2009年,四川省统计局调查显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3.9%……
四川的‚大调解‛是一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其‚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目前在维护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稳定方面已起到了重要作用。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行走在四川4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城市街道社区,到农村乡镇村社,随处都有各种调解组织的存在。‚大调解‛织就的网络遍布全省,其目标就是‚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
为解决‚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四川省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为安排部署体系构建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作会议,并印发红头文件;省政府办公厅、省法院、省司法厅分别出台了加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3256份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覆盖全省的‚大调解‛工作政策体系。
四川省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萍说,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关键在于从认识定位、安排部署、组织领导、网络构建、工作保障等方面凸显党政优势和主导地位,并广泛组织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的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党政主导、统筹各方的工作格局。
四川从省到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都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
组,在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在村(社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协会建立了调解室,形成了纵向延伸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目前,四川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14.6万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56.3万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为保障‚大调解‛工作顺利开展,四川省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都落实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副主任3590人、工作人员3.5万多人,各级财政去年安排‚大调解‛专项资金1亿多元,做到了‚有场地做事、有专人干事、有经费办事‛。
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大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所以我们都在以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举措全力推动。‛
三大调解的创新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为民‛理念四川省在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合法‛原则,注重法、理、情、德、利有机结合,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不断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创新发展。
在‚大调解‛工作落实快、工作扎实的眉山市,由于党政主导、组织网络健全、措施有力,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被化解。眉山市委书记蒋仁富介绍说,该市已连续两年实现‚零进京‛,到省上访量由3年前的全省排名第二,下降为连续两年居全省末位。
从体制机制、工作体系、调解范围上大胆突破行政调解瓶颈,是四川‚大调解‛工作的一大亮点。其中,眉山市制定的《行政调解工作暂行规定》,被国务院法制办肯定为‚填补了行政调解无规范的空白‛。
四川打破了以往行政调解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了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相关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全省20多个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指导本系统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和所属部门设立了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室),全省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1万多个,配备行政调解员2.6万多人,主动化解矛盾纠纷。
四川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渝田表示,做好行政调解也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目前,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争议,以及与行政管理有关联的纠纷,都被纳入了行政调解的范围,去年全省调解行政争议及纠纷4.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0%。针对近些年‚案结事不了‛导致的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社会不理解、群众不满意的状况,四川还全面提升了司法调解。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四川各级法院建立了立案调解中心和调解室5480个,配备司法调解员6100多人,向内推行全员、全程、全域调解,把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环节;向前推进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起诉前;向后延伸到涉诉信访、民事抗诉案件的调解,实现了司法调解的纵深发展。
成都市武侯区法院院长于嘉川说:‚我们在‘大调解’工作中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定‘三道防线’原则,把有效分流至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作为第一道防线,把做足做好司法调解作为第二道防
线,把做精做实裁判作为第三道防线,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最大限度案结事了。‛
在深化人民调解方面,四川强化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新建了一批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等专门调解组织,扩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一批由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乡镇司法助理员组成的专职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调解志愿者,充实到了人民调解组织,显著地改善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
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称,目前四川已建立人民调解组织近12万个,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53万人。人民调解‚广安模式‛、‚三三调解制‛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等典型经验在全省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了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前端性功能。
三大调解衔接联动,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
长期以来,衔接联动一直是调解工作的难点。四川构建的三大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新机制,从
单打独斗转变为整体联动,形成了调解工作的强大合力。去年,全省成功联动调解的各种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超过2.5万件,调解
成功率高达90.2%。
为实现调解机制的‚无缝‛对接,四川建立了衔接联动的工作流程、基本内容、对接程序、效力确认等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广泛运用。四川各级‚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大调解协调中心‛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大调解‛牵头单位、承办部门和工作联络员三级对接平台。为互通共享调解资源,在‚大调解协调中心‛设立有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信息网络库,通过交流机制保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共用。
衔接联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一是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滚动排查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这种联
合排查保证了提前介入、超前化解、及时稳控。二是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结案‛的原则,分别采取邀请调解、委托调解、指定调解、联合调解等形式,稳妥化解了大量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三是经过调解达成的协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审查,依法确认调解效力。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邓修明说:‚坚持依法调解、守住法律底线,是我们开展调解工作的首要原则。对于不宜调解、调解无望、判决效果更好的案件,要及时下判,彰显法治精神,维护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对三大调解要清晰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不搞‘一锅煮’,法院坚持‘指导不参与、支持不替代’。我们坚持司法指导思路、工作原则、工作特点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现司法职业化与司法人民性之间的统一,共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德阳市委书记方小方均表示:在我们地震极重灾区,因灾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大调解‛工作及时化
解了涉灾矛盾纠纷,维护了地震灾区社会稳定。
四川省开展‚大调解‛工作的实践表明,‚大调解‛工作‚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是‚减压阀‛——体现了‚和为贵‛的文化理念,做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了矛盾纠纷常态化化解;
‚大调解‛是‚安全闸‛——有效化解了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大调解‛是‚助推机‛——为经济止滑回升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良好环境,保障了全省‚八大民生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的实施;
‚大调解‛是‚加固器‛——形成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大平台,实现了政法基层组织全覆盖,夯实了执政根基;‚大调解‛是‚连心桥‛——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成为体察民情、维护民利、促进民和的有效途径…
…
第三篇:大调解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本土特色人民调解
一是进一步加强大调解文化建设。以“和怡”调节文化大院建设为龙头,打造地方特色调节文化阵地,充分利用“一牌、一墙、一室、一联”等大调节文化载体,深化大调解文化内涵,把大调节文化与美好家园建设相结合,让老百姓在休闲娱乐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和为贵”的法治理念。
二是进一步加大社区法律服务建设力度。因地制宜规范打造了17个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法律服务室),在1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3个安置小区公示了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及法律服务社工的坐诊服务时间和电话,形成了“1+1+1(一个村一个法律顾问一个法律服务社工)村级法”律服务工作格局,初步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和便民利民。
三是深入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逐村(社区)举办法治文艺演出17场次,法制影视片放映10场次,同时采取悬挂标语、集中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点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共设点宣传17次,发放法治挂历、年画2000余份,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发放“法治青白江”环保宣传袋7000余个,全面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
四是持续推进法治大讲堂进村(社区)“7+3”计划。在全镇各村(社区)分别设置统一规范的法制宣传栏、法治大讲堂公告栏和法治大讲堂意见收集箱和法制报架,并结合各村(社区)实际,设置法治大讲堂村(社区)讲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法治大讲堂“法治电影日”活动。同时,立足村(社区)群众组建村(社区)法治文艺演出小分队,定期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演出。
第四篇:大调解工作制度
大调解工作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制度
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实行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村(居)民小组实行每旬排查,村(社区)实行每半月排查,所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乡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每月月底前进行一次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排查分析,并报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社会敏感期或特殊时期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开展专项排查,准确上报矛盾纠纷排查结果。
矛盾纠纷预警制度。突发事件、重大纠纷隐患一旦发现必须立即报告。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次月5日前对排查出的纠纷隐患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提出处理意见后上报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二、定期会议制度
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末要召开一次调解工作例会。主要通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会商重大疑难案件解决办法以及安排下一步工作。
三、培训制度
由司法所牵头,政府综治办配合,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对基层调解人员分进行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期调解员培训班。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及调解方法和技巧,增强调解员的法律素质,提高调解业务能力。顾县法庭负责加强对基层调委会的业务指导。
四、重大事项相互通报制度
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成员单位每季度将民事案件类型、件数,治安纠纷情况、民间纠纷情况以季报分析形式报镇领导小组,镇领导小组综合通报给成员单位,并协调有关调委会参与调解。同时,镇协调“中心”要将辖区发生的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及时与法庭、派出所相互沟通,便于各方及时了解掌握矛盾纠纷发展变化,采取措施共同搞好预防。
五、建立和完善调解效力机制
人民调解组织和行政机关调解的矛盾纠纷,严格按照程序办理,除事由简单、能即时办结的案件外,应如实记录调解过程,达成协议的要出具调解协议书并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确保调解文书合法、有效。调解协议书必须符合相关的文书规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要尊重社会主义道德和公序良俗。人民法庭在受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时,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要对合法的行政调解协议依法予以支持。
六、矛盾纠纷调解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村(社区)调委会、镇协调“中心”、派出所、人民法庭应本着“案结事了”、便民、快捷、高效的原则,实行首接负责制。由首接人负责分流、调处或跟踪矛盾纠纷的调解,随时了解动态,稳控双方当事人,不得互相推诿,防止矛盾激化。首接人不能调处的矛盾纠纷,由首接人所在的调委会及时出具《矛盾纠纷移送登记表》,由当事人签字后移交到上级调解组织调处。
七、联动调解制度
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适宜通过“大调解”工作机制调解的,由镇协调“中心”或人民法庭、派出所牵头调解。镇协调“中心”调解不成功的,做好稳控;并告知双方当事人通过诉讼渠道解决。跨乡镇、跨单位、跨行业发生的矛盾纠纷,由双方当事人所属乡镇稳控,报县协调“中心”协调,启动县联动调处机制调处。对调解不成功的,告知双方当事人通过诉讼渠道解决。
八、协调、督促、督查、督办制度
由镇“大调解” 协调中心开展协调、督促、督查、督办调解工作,切实搞好“大调解”工作。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的责任机制和工作体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协调、督促、督查、督办的对象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督促、督查、督办的内容:各级各部门关于维护稳定、贯彻落实“大调解工作体系”重大决策和会议精神的情况;履行调解工作职责情况;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情况;对省、市、县挂牌督办的案件的包案调处情况;其他调解工作情况。
第五篇:大调解工作经验
创新开展大调解
构筑稳定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认真贯彻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上级政法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以创建平安社会,促进和谐发展为统领,以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为目标,全面创新和开展了大调解工作,有效地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维护了全区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住关键环节,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
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开展大调解工作是新时期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形式。作为一项管理创新课题,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始终对大调解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结合全区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认识到了开展大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大调解工作。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组织协调,司法行政牵头主办,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思路;确立了“坚持服务大局、积极创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资源共享、效率优先”的工作原则;确立了“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促进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力量,推进整体联动,制定出台了《大调解工作实施意见》。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形成了“两级”领导,“四级”负责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两级领导:区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由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分管区长任副组长,区司法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组全面负责全区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决策,总体部署和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矛盾纠纷调处的业务指导、信息收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和检查督办。区级行政部门成立行政调解小组,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负责本部门、本系统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乡镇、街道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书记任组长,领导辖区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调处中心及联动调处工作队,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综治的副职担任,工作队长由司法所长担任,具体负责辖区内矛盾纠纷调处的组织协调,上下联系和突发性矛盾纠纷的快速处置。四级负责: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全部成立了调解组织。分别负责本单位、本系统、本地区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在组织领导上,明确全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统一接受区大调解领导组的领导;明确驻地企事业调解组织统一接受乡镇、街道大调解领导小组的领导,接受司法所和基层法庭的业务指导的“两明确、两统一”领导机制。
二是在工作体制上形成了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四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围绕稳定工作大局面,坚持纵接“四条链”,横穿“三条线”,构建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纵接“四条链”,就是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调解组织。第一是区级调解链。区级行政职能部门全部建立了行政调解小组。其中劳动、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还分别建立了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区法、检“两院”也充实完善了调解机构。区公安分局以下属的派出所都确定了专门的调解人员。第二是乡街调解链。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调解委员会,与调处中心合署办公。第三是村(社区)调解链。全部行政村、社区健全和完善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第四是驻地企事业单位调解链。百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建立了调解组织,并与大调解工作并轨。全区共建立各类调解组织300个,调解人员达到了2100多人,为大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横穿“三条线”:就是积极探索和创新实中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和相互联动。第一是人民调解和治安调解相联接,将派出所和司法所在工作上对接。我们针对现实生活中,群众发生矛盾纠纷找公安多,找调解组织少,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大胆创新,公安牵头在源头对接,在派出所设立“社会矛盾联调服务工作室”,对接“110”等警务警情平台,把社会矛盾纠纷在源头上积极“揽”起来。第二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衔接,推动民调解组织与人民法院在调解工作中联动。在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中,区人民法院专门成立了调解工作领导组。在不断拓宽司法调解范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效衔接。明确法院分管民事的副院长和司法局分管调解工作的副局长为主要负责人,选聘民庭和三个派出法庭的庭长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分区域负责联系全区乡镇、街道司法所,负责大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同时由乡镇、街道推荐,区法院和区司法局共同选聘优秀调解员为区级特邀调解员,参与法院和区级行政部门的有关调解工作。这种联动机制建立以来,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坚持深入一线,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特别是对一些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做到了提前介入,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有效减少了许多可能引发的非正常上访。同时,积极邀请特邀调解员参与司法调解,坚持诉前和庭审前的调解,促进执行案件的和解。对于些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纠纷案件,尝试由特邀调解先行调解。推动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在解决矛盾纠纷机制上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第三是调解与信访工作相对接,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减少非正常上访作为工作重点。明确提出了大调解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力理”和“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居)、复杂矛盾纠纷不出乡(街)、疑难矛盾纠纷不出区”的工作要求,有效整合资源,强公整体力量,增强工作效果。区大调解办公室吸引综治办、区大调解办、区信访局的工作人员实行联合办公。各乡镇、街道信访办、综治办、司法所实行一体化运行。全区上下坚持分级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坚持调处矛盾纠纷与解决信访问题相结合,推行访调协办制和重点案件督办制,加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有效解决了一批上访老案。
二、突出基础建设,搭建大调解工作平台
在开展大调解工作,我们注重加强了三大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在大调解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区大调解办细化完善了六项制度。一是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在排查中,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问题排查结合起来,实行定期排查并逐级上报。切实做到每月必查,敏感时期必查,普遍性问题必查。二是受理登记、分流移交、办结报告制度。各级调解组织都建立了台帐,完善纠纷登记、移交、办结等程序,在受理、移交、调处等各个环节中搞好衔接,形成了排查、发现、调处、归档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三是检查、督办制度。区委、区政府授予区大调解领导组办公室检查督办权和责任追究建议权。定期检查大调解工作运行情况,及时掌握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情况,对故意拖延、借口推辞不及时调解矛盾纠纷的进行督办,对因延误时机、事态扩大的报区委、区政府进行追究责任。四是纠纷信息互通制度。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及时互通有关纠纷信息,对本单位所受理的涉及其他部门调解内容的相互通报,对调解组织受理的有可能上升为信访问题的纠纷及时向信访部门通报,对受理的突发性、易激化矛盾纠纷,在控制局面的同时,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五是联席会议制度。区、乡两级大调解工作领导组,区每月,乡、街每半月召集有关单位和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分析辖区稳定工作形势,研究疑难矛盾纠纷的解决办法,提出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烽工作目标。六是考核奖惩制度。对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调处化解工作不力,致使社会矛盾纠纷高发的部门和单位予以责任追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则。
加强队伍建设。主要是抓了三支队伍。指导员队伍,全区从机关共选调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公安派出所民警共180人担任大调解工作指导员进驻农村(社区),具体负责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法律服务等工作。调解员队伍。在加强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的同时,全区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成立了3人以上的行政调解小组,全区大调解工作人员总数达到了1130人。特邀调解员队伍。通过层层推荐和选拔,由区人民法院和区司法局共同审定,选聘52名优秀人员调解员为区大调解工作特邀调解员,参与法院和各行政机关的调解工作。
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规范大调解运行机制,做到了“三个统一”:统一培训。公安、法院、信访、司法行政“四家”联手,区大调解办公室统一组织对全区大调解工作指导员、调解员和特邀调解员全部进行了集中培训。统一工作流程。区大调解领导组办公室统一制定了工作流程,从接待、受理、调查、调解、制作文书到协议履行及跟踪回访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做到既重视实体上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统一印制调解文书。对调解文书统一标准,确保了大调解工作的规范运行和有效开展。
三、突出机制创新,推动大调解工作健康发展。创新矛盾排查机制。按照“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要求,立足尽早发现和及时化解,认真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和排查工作,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坚持做到了三排查:经常排查。对一般性、多发性矛盾纠纷,按照区每月、乡街每半月、村(社区)每周开展一次“拉网式”定期排查,真正做到区不漏乡街、乡街不漏村(社区)、村(社区)不漏纠纷,同时建立排查台帐,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析梳理,落实责任,限期调处。集中排查。针对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和“两会”等敏感时期矛盾易发的特点,集中力量开展排查,主要查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物品,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范于未然。联合排查。对城中村改造、重点工程、征地补偿等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矛盾纠纷,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排查,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
创新调处化解机制。一是实行联线、联片、联合“三联并举”调处,对多发易发的矛盾纠纷,由乡镇、街道、村、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三级调解组织根据纠纷大小和不同性质分层联线调处;对局部区域内发生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各乡镇、街道调处中心组织有关单位联片调处;对跨区域性、跨行业性的矛盾纠纷,由区大调解办公室协调涉案单位的调解组织联合调处。二是落实责任、挂牌、包案“三个明确”。明确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将调处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岗、到人;明确挂牌督办,对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采取会议督办,组织督导组下基层指导督办,下发督办单限期督办以及领导批示的重大事项实行挂帐督办等办法,确定专人负责,限期调处;明确领导包案,对一些情况复杂、沉淀时间长、调处难度大的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制,做到包力量组织、包情况调查、包措施落实、包结果反馈。三是建立和完善预警、控制、处置突发事件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所在乡镇、街道调处中心的人员要迅速赶到事发现场,控制局势,及时化解。涉及到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就地召开联调会议,依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处置。
创新配套服务机制。一是与法律服务配套。区大调解工作指导员在指导和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普遍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区司法局坚持送法下乡,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区大调解领导组办公室与法律援助中心联动,设立了专门的法律咨询室,安排律师免费接待群众咨询,并积极邀请发生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到法律援助中心进行调解,对要求诉讼解决并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当地给予法律援助。二是与社会评价配套。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听证制度。通过听证给予矛盾双方面对面陈述和充分申辩理由的机会,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集中会审和现场监督。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区大调解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调解化解矛盾的意识不断增强。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大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强化,调解工作在乡镇、街道由过去的被动应付变成现在的主动要求,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矛盾纠纷的当事人由过去的找领导“闹访”也开始向主动找调处中心通过调解来解决问题转变。三是人民调解也通过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二)、构建了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调解工作与信访工作相结合,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反映诉求的平台。各级调解组织建立的纠纷档案、矛盾排查档案,成为了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量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全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部门联动的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的有效运转,提升了农村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调解成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并实现了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引起非正常死亡、无民间纠纷引起聚众械斗事件、无民间纠纷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四无”目标。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管理民主、安定有序、邻里和睦、诚信友爱、充满活动、村容整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加强调解工作,各类社会矛盾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群众情绪进一步理顺,社会秩序安定有序,全区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氛围,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区大调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工作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业务开展的也还不够规范,特别是作为一项创新的工作,在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上,在开展大调解工作的联动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提高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认同感上,还需要不断的加强,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大调解工作的新思路,完善大调解工作的新方法,创造大调解工作的新经验,争取为某某地区构建大调解工作新机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