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与责任
尊重与责任
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美德,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
现。我们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恪守着:推已极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等一系列古训。
将心比心,凡事不仅替自己想,也要替别人想;你有自尊,他人也有;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你自己。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
当你问路时言语不礼貌,人家就会不理踩你,甚至故意乱指方向让你吃
苦头;和人家联系工作,如果自己傲慢无礼,人家就不会合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友好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因此,尊重人也是人与人接近的必要和首要态度。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依赖,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周恩来同志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毫不保留地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但他对别人为自己付出的哪怕是微小的劳动都非常尊重。服务员给他端茶倒水送东西,他或是放下手里的工作,站起来双手接过去,或是微笑着朝服务员点头表示谢意。有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在门口与总理相遇,立即停步让总玩先走,总理却总是含笑摆摆手,坚持让工作人员先走。周总理外出视察工作,每当要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务人员等一一握手,亲切地对大家说:”辛苦了,谢谢你们!”并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更感人的是,周总理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向守护在他身边的医护人员致谢。伟人如此尊重他人,我们呢?
同学们辛辛苦苦才将校园打扫干净,可有的同学却将饮料袋、包装盒、纸屑、果皮等到处丢掉;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动才得来的,可有的同学就餐时饭菜随便倒,任意浪费。这些同学全然不顾尊重别人的劳动。还有的同学出入校门也不与老师打招呼,坐公交时的不文明,这不仅是尊重师长的问题,也能衡量一个人教养,素质的高低。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文明的起点就是尊重他人。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尊敬师长、不乱丢,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做起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素质高的合格的好学生。
提到青春,很少会有人把它和责任联系在一起。青春是热情和张狂,而责任却冰冷坚硬;青春是神采飞扬,责任却让人眉宇紧锁;青春的你以挥霍光阴来显示做人的洒脱,而责任却让人感喟人生的厚重与疲累。青春和责任就这样纠缠、斗争,最后统一到了我们青年身上。93年前,曾经有这样一批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挺身而出,用羸弱的肩膀担起了民族救亡的重任,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五月四日。
今天的我们和那时的他们一样,是被称为“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的青年,不同的是五四青年扛起了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的重担,而我们的责任是学 1
习。不同的历史境遇赋予了两代青年人不同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同样的青春使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行业领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实践中,在高深莫测的卫星遥感影像前,在茫茫戈壁地调队伍的驼铃声中,在炎炎烈日笼罩下油气勘探的井台上,在答疑解惑、服务百姓的法律咨询窗口,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各条战线,一代又一代青年燃烧着热情,奉献着青春,从青年走到中年,直到老年。朋友们,青春苦短,人生路长,让我们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借助先进性教育活动赋予我们的无穷动力,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诠释出青春的内涵,唱响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用绵延不绝的责任,惊天动地,创造奇迹,推动我国历史社会的发展: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身影何其匆匆;身受宫刑,司马迁忍受剧痛,“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家绝唱”何其恢宏;虎门销烟,林则徐铸我中华尊严,神情何其巍巍!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聚万众之心,开天辟地;因为责任,邓小平海纳百川,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因为责任,江泽民、胡锦涛继往开来,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火……是的,只要我们敢负责任,我中华民族怎能不江山多娇,国力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可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尤其是在这物质世界横流的时代,我们国家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升国旗后,留在天安门前堆积如山的垃圾;公共场所的不文明形象以及社会不安全隐患的增加……是的,我们的一些责任丧失殆尽了。让我们设想一下吧,如果人人缺乏责任,人人放弃责任,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田地将会荒芜,工厂将会倒闭,疾病将会横行,社会将会动荡,国家将会衰亡。无责任无以为人,无责任难以立国。
今天,我们应当成为有责任意识的一代,因为我们都是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这伟大的时代,崇高的责任就当落在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头上。我们应立志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认真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我们应该有所选择,选择责任,有所作为,做一名负责任的大学生!
尊重他人的同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第二篇:尊重 责任 爱
尊重 责任 爱——从师生关系看教师道德修养进阶
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最为经常和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如何认识、理解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回应的一个问题。从师生关系看教师道德修养进阶,笔者认为,有这样三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尊重,责任和爱。
一、关于尊重
(一)尊重的缺失
把尊重放在第一的位置讨论,不仅因为尊重是教育产生影响的基础,而且因为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大量缺失。缺失的原因就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师生之间的年龄和角色差异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存在成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差异,而且相对学生而言,教师“闻道在先”,属于有知者(或者多知者),老师处于教者、授业者、社会要求代言人的地位。这使很多老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失去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之心;老师可能对学生、孩子以外的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尊重,而对学生却常常不够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加上要求尊重的意识不强,学生对教师不尊重自己的现象并不敏感,也缺乏有效的应对。平常我们常说“尊师爱生”,其实际现状是:教师对学生是热爱有余,尊重不足,因为尊重不足而导致的对学生的伤害不时发生;而学生对教师是尊重有余,热爱不足,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
其次,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很容易使教师忽略接受和尊重。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从农村来,不会普通话,老师多说了几次,学生很不耐烦,对老师的指责冲口而出:“你只会说要用普通话读,我讨厌你,我鄙视你。”这位刚走上讲台的老师落荒而逃„„我们是做教师的,你可以想一想,对你的学生,你是先想着“教育”和“帮助”,还是先想着“尊重”和“接纳”?这样一想,你就明白为什么要把尊重作为首要的问题讨论了。
由于缺乏尊重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出于爱的教育行为并不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结果轻一点是教师的努力看不到效果,重一点是师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对艰辛的付出没有好的结果,很多老师感到委屈,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缺乏尊重的基础,学生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
(二)以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尊重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如何理解孩子?马克斯·范梅南说:“‘你应该理解他的情境’,这种表达方法并不只是指我们必须要考虑与一个人的位置相关的所有事实与因素(位置、条件和环境)——这尤其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从另外一个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理解情境。”1站在被理解者、被接受者的角度将心比心是一种有效的理解方式。在理解孩子时,不妨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我在他的处境”,然后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
换位到孩子的位置不仅要想一想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而且还要看到今天的孩子已经不是昨天的孩子,我们生活过的童年时代已经被今天的时代超越,今天的孩子已经超越了孩子时的我们(尽管这种超越未必全是积极的东西)。因此,不能用我们当初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要求今天的孩子,“当年勇”未必对今天的“好汉”管用。这样,我们需要蹲下身子重新认识和了解今天的孩子,需要再当孩子。在理解和教育孩子时,教师需要成为大孩子。
理解有利于接纳。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说:“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接受我们对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达到共享的真理。教育学关怀应在以下动态系统中表达出来:既拥抱世界,又放任世界,在这种拥抱世界和放任世界的状态中重新发现自我,这样,师生之间相互引导,臻于成熟,相互贡献各自的才干,而绝对不能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2定位于接纳,这要求我们做出一种教育学的转向:施教者不要先“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准备教育和改造,而是先定位于接纳、容忍和共处,接纳彼此的局限,接纳不成熟的现状,接纳多样性的表现,接纳发展变化的差异性,接纳现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用“教育学关怀”拥抱眼前这“不完满的世界”。
二、关于责任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仅有尊重还不是教育。对只有尊重的老师,我们可以说:“你只是学生的好朋友,但不是学生的好老师。”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有哪些呢?笔者以为一是保护,二是教育。
(一)教师对学生的保护之责
首先是生命安全的保护。保护后代,为下一代开辟生存道路是种群繁衍的一种选择。而对弱小者实施保护,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具体体现,《儿童权利公约》告诉我们:“儿童应该是人类一切成就的第一个受益者,也应该是人类失败的最后一个蒙难者。”这是文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相对而言,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对而言是弱小者,他们需要教师的保护。2008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的要求,作为规范,保护学生安全已经成为教师履行职责的硬性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在灾难和危险面前帮助学生先行脱险,而且要制止有害于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其次是保护学生的做人尊严。保护做人尊严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平等对待和小心呵护,另一方面是提供具有挑战性而又能够胜任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有成就的学校生活中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人格尊严。
再次是保护学生的上进心,以及认识世界、展示自己等美好愿望。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法,想一想,当学生刚走进学校的时候,他怀着怎样的渴望和梦想?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反而对学习索然无趣了。所以,如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保护好了,激发就不会那么辛苦和徒劳了。
第四是保护儿童的童心和天性。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有“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儿童之心发乎天性,他们好奇,他们天真,他们纯洁,他们善良,他们富有想象力,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成人社会中最为需要的。在《皇帝的新装》里,正是小孩子的童心和天性为拯救说谎的成人社会留下希望。可以说,在教育中保护童心就是保护希望,就是保护美好,就是保护未来。
(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之责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承担引导之责,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之责通过教育来实现。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对学生实施教育?
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看成了工作对象,花了很大的力气对学生进行“塑造”和“加工”,教师加班加点,学生不堪重负,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我们认为,教师把力量用在学生身上,把学生(或者是学生的分数、学生的成才)当成教育的产品和教师的劳动成果,这是诸多教育问题难以根本解决的一个内在原因。
教育的产品是什么?教师通过什么中介物实现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目的呢?我们认为,是教师创造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在影响学生成长,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就是课程。加工和创造课程,以更高质量的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变化,这才是教师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教师的教育之责在于创造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课程),对此,古今中外早有实践和论述。孔子在《论语》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荀子在《劝学》中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孟母三迁中的孟母最终寻找到了临近学校的环境,使孟子开始了读书的活动。从国外教育大家的认识看,杜威曾说:“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因而也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3维果茨基认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4佐藤学指出:“教师要在课堂里,把课堂环境设计成活动性、合作性学习的场所,设计具备了教育内容的意义和魅力的学习经验,促进活动性、自立性、合作性的对话性实践。”[1] 把课程看成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对象,需要教师把工作的着力点从学生身上转移到课程上,用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的课程促进学生成长和变化。我想,只有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这样的转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关于爱
这是一个师范学生的实习日记: 我在学校的实习生活平平淡淡,但就在这平淡中,我不时看到让自己内心隐隐作痛的情景:每天,办公室的所有老师几乎都会收到小孩子亲手做的小礼物,如画、剪纸、自制小风车、卡片等等,看到这些小礼物,老师们脸上都洋溢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可奇怪的是,我都教他们三个星期了,却从来没有收到他们的只言片语。我曾经反反复复地检讨自己,我自己上课从不骂人,从不惩罚人,也不给他们布置任何作业,按理说他们肯定会更喜欢我这类老师才对呀?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想不出原因。
今天上课,我照常死气沉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下课时,一个小女孩,很可爱的,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站起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你每次上完课就走了,怎么你不和我们一起玩,也不和我们交流,不给我们布置作业,上课同学讲话耍小东西你都不提醒他们。”
在这里,学生给老师送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爱,对老师劳动的接受和尊重。因为自己的付出和劳动被理解和被尊重,所以老师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
对每一个善良而追求成功的教师来说,不被天真无邪的孩子接纳和欢迎,可能都是痛苦的。孩子们为什么不接纳?答案就在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的问题中:“老师,为什么你每次上完课就走了?„„”——你只是在完成任务,我们没有看到你真心关心我们,我们就不会喜欢你。
教师需要履行教师的职责,但仅仅把工作看成履行职责,这样的教师最多只能算合格教师。爱是什么?爱是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更加自觉的更多付出——更多地付出关怀,更多地付出智慧,更多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付出爱了,教师才能成为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为什么教师的爱如此重要?我们可以说,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们有理性更有感情,作为感情性的存在(特别是低龄学生),他们是否跟随教师的依据首先是情感性的——“老师是不是爱我”。当学生认定你爱他时,“亲其师,信其道”,你的批评可能被学生理解成关心和帮助,你的表扬可能被认可为肯定和鼓励;相反当学生认为你不爱他时,你的批评可能被学生理解成歧视和“挑刺”,而你的表扬则会被认为是讨好和利用。想一下,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你怎么成功?又怎么能享受教育活动的愉悦?
再从身教重于言教的角度看,多萝茜.洛.诺尔特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友爱之中,他就知道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2]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爱育爱,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传递和光大。
在三个关键词中,我认为存在实践的进阶关系。首先需要尊重,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教师的要求,有了尊重,可以减少冲突,增进理解,这是履行责任和施爱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是承担好责任,承担保护和教育的责任是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作为聘约合同背景下履行职责的教师,这是一种应尽的义务。更高层次是施爱,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当然,三者间也相辅相成,比如爱可以强化对责任的理解和履行。(陈大伟,2010年第17期《人民教育》)
第三篇:尊重与被尊重
尊重与被尊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有他渺小的一刻,任何一个平凡的人也都有他伟大的瞬间。人与人之间,怎样做才是对他人的尊重?笔者认为,至少要学会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宽容。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都可能会与他人产生摩擦和冲突,要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信和坚强。宽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对他人多一些理解,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一想,宽容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宽容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境界。有位名人说过:“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宽容。”宽容好像一把火,能融化两个人之间的坚冰;宽容好像温暖的太阳,能赶走两颗心之间漫长的黑夜。宽容之心可以洗涤人们被欲望蒙蔽的灵魂,可以撒下信任友爱的阳光。
学会宽容,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你的心也会享受到温暖。学会宽容,会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学会宽容,会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二、学会理解。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但也要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种高贵的语言,是心灵静默的一种升华。理解就像一座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理解就像一盏明灯,驱走我们心中的阴影。如果少了理解,我们就少了太阳,因为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少不了理解的“催化”。有位哲人曾说过:善于理解别人的人,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一扇扇门;不善于理解别人的人,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一堵堵墙。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挫折,而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当你理解他人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的理解,你只有去理解他人,才会得到他人更多的理解。我们只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能理解许多自认为错误的举动,就能抚慰许多受伤的心灵。学会理解,并不意味着失去了你的立场、掩埋了你的自尊。学会理解,要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和感情。或许我们做不到海纳百川,能容乃大的宽宏,但我们可以用一颗坦诚、恳切一点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美好。
第三、学会平等。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其实,学会平等待人很简单,只要待人接物一视同仁,心平气和,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以平等的眼光看人,不俯视,不仰视。如果你是一位领导,更要注重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事事,谦虚谨慎,平等待人,才能赢得下属对你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常常赞美这样的好干部:没有领导架子,平易近人,视群众为亲友。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想把你的角色演好,那么,首先就得学会做人。学会平等待人,是做人的起码常识和要求。无论你是谁,只要平等待人,你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四、学会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不仅是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良性沟通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人际沟通应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沟通技巧。这样,才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现代人的沟通存在多种障碍,比如心理结构、习惯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外语、方言造成的语言障碍,上下级关系造成的组织障碍,性格、情感、疾病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时间、环境、利益等造成的其他障碍。大部分沟通障碍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克服的。在职场,学会倾听、善于表达、真心赞美、杜绝抱怨、互相尊重、及时交流、巧妙反馈、管理情绪、计划先行、感恩惜福是常用的沟通方法。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沟通,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把握尊重这个前提,协调尊重、信任、宽容、真诚、自制五个原则。
第五、学会倾听。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谈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却很少倾听别人。而上帝恰恰只给了我们一张嘴,两个耳朵,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倾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倾听别人,而是用自己的主观思想来判断别人往往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如果你想了解一件事,了解一个人,那就请你先学会倾听,放下自己,耐心听他人讲话,尊重他人的讲话,保持目光的接触,不随意打断他人,集中注意力听,不做不相关的事情,做一个好的听众。学会倾听就是对他人的尊重,真正充满智慧的人正是那些懂得倾听的人。
尊重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大的努力,只要我们规范日常生活中言辞举止,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总之,不让他人出丑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我个人觉得尊重就一种含义,那就是处处把他人放在眼里,不管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看得起他人。尊重是一种行动,更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个人修养的展示。一个微笑是尊重,一句客气的话语是尊重,一声友好的问候,也是尊重!
记住,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四篇:尊重与宽容
今天我读了《卖炭人与绅士》和篇文章,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讲的事,一个绅士的儿子与一个卖炭人的儿子吵架,又与绅士的儿子没理,便说另一个人的父亲是穷的叫花子。卖炭人与儿子一块把这件事告诉了绅士,绅士让他的孩子对他们道歉,卖炭人很不好意思,最后两人的儿子又成为了好朋友。
人可以有贫富之分,还可以有地位高低,社会职务不同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分,做人的尊严是一样的。宽容则是一种美,它不仅能使你变得更善良,心灵变得更美好,还能使你对生活充满希望。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
第五篇:尊重与倾听
尊重与倾听——《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王爱民编著的《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对于我这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妈妈来说,现在才看这本书似乎晚了点,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又庆幸自己看得还不算太迟,这真是一本值得每个男孩的父母认真研读的好书。
王爱民在这本书中全面解读男孩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让家长洞悉男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掌握男孩教育的方向和技巧,真正教到点子上,事半功倍。《男孩怎么养——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含有大量具体的教育实例和操作指导,是众多成功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简单实用,能引导我们解决男孩教育中最常见、最关键的难题。《男孩怎么养——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以培养上进、自立、坚强、乐观、仁爱的男子汉为目标,全面塑造男孩的体格、德行、意志、情感,是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英才教育。本书重点从孩子出生到经历青春期,作为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书中更多地将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实例进行对比,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反思自己在对儿子教育上有时确实因为工作忙了压力大了而运用了简单而粗暴的方式,为了让他听话而大声呵斥,缺乏了应有的耐性;有时也会将他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发现他有不如别人的方面我更是变得焦虑起来,自然想着如何急功近利。但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王爱民老师在他的书中说道应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我想这样的倾听方式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尝试着做了,我的孩子年龄还小,我抱起他,让他坐在我的腿上,然后再倾听他的讲述。关键是不再打断他的话,强行介入我自认为对的观点。多次试下来,我发现这个办法非常管用,我不再是孩子心里的“大老虎”了,他也愿意和我说说这,说说那了。即使他犯了错我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倔了。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当他觉得你不够尊重他的时候,他的反叛心理自然表露无遗。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不止适用于家庭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在日常的对学生的教育中,也同样是有效的。我们时不时地在教育学生中会加以班主任的威严,比如对犯了错的孩子请他们进办公室谈话。虽然我们不会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但是办公室的环境和老师严肃的表情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充满了很强的威慑力。试想,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们怎么会不选择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他(她)们真的心服口服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一定”吧!当然,班主任既要担任学科的教学又要处理班级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工作极其繁琐,这种处理的方式自然成为了“上上之选”。我们肩上担着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表面的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她)们错误的认识也许会影响他(她)们的一生。我想我们也可以借鉴王爱民老师的建议,遇到学生的问题,能多一份耐心,能弯下腰或蹲下身子细细倾听,然后像朋友一样的交谈,适时引导他(她)们发现错误所在。多次的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交谈,一定会让你的学生们更听话的。
感谢这本好书,它带给我的启示让我非常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