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导论

时间:2019-05-15 11: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学导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学导论》。

第一篇:财政学导论

导论

一、财政现象与财政概念

1、财政现象

2、财政概念

3、财政学概念

(一)哪里有财政?为什么会有?

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市场私人物品私人需要

政府公共物品公共需要

家庭、企业、政府

1)财政现象

1.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医疗保障、失业保险

基础科学

行政管理、国防、治安、司法

扶贫、补贴、抚恤计划…..重大事件

2.政府同时承担着政治和社会职能

2)财政行为(财政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政府支出2.政府收入3.国家预算

(二)什么是财政?

1.从其直意理解:“财”与“政”、Public Finance

2.从财政现象来理解:社会经济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财政现象;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企业

事业单位家庭个人都同政府收支有关。

3.从财政的产生来理解: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4.财政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

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或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注:1)财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

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财政与国家(政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最早的财政范畴是捐税。

中国最早的财政形态是夏代的贡赋。

2)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

府。离开了国家或政府,就谈不上国家或政府的分配,就无所谓财政活动;反之,如果不是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即使是分配活动,也不是财政活动。

5.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公共性强制性无偿性收支平衡性

二、什么是财政学?

(一)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综合性的政府理财学;是属于

应用理论科学。

1.研究对象:研究国家(政府)经济行为。

2.研究内容:政府收支及其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政府如何收支活动;收支活动对

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政府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政府应如何做才能做好

它该做的事。

3.财政目标

微观目标:在经济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的结构问题,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两个不同方面

对经济状态进行评价。

宏观目标:主要是考虑社会经济总量

一是经济稳定:社会现有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物价总水平稳定,就业充分。——

静态的、短期的二是经济增长:生产能力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动态的、长期的4、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演绎与归纳、博弈论方法

5、财政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关系

财政学与经济学、财政学与政治学、财政学与行政学、财政学与社会学、财政学与管理学 财政学与会计学、财政学与法律学、财政学与统计学、财政学与心理学、财政学与历史学

(二)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财政现象早已存在,当人们对这类现象的理论认识与把握达到一定程度,便升华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形成为一门科学。这就产生了财政学。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形成,财政学正在逐步公共化。

1、财政学的形成•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的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对财政问题作了系统科学的阐述。它意味着作为一门科学的财政学的创立与诞生。

•人类的财政活动古已有之,有关财政的观点、思想乃至理论也古已有之。古代我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过丰富的财政思想。

•近现代财政思想、财政制度、财政体系及其运作模式等,即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制度,主要是伴随着英国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而形成的。此外,德国的财政理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富论》的应运而生,不仅对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也对公共财政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阐述和分析。该书不仅在经济学,而且在财政学上,都意味一个崭新纪元的诞生,是市场性质的经济学和公共性质的财政学的奠基性巨著。

•此后200余年,西方财政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甚至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根本上看都未能摆脱斯密所界定的基本框架与思路,都是对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只不过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巨大的拓展。它们不仅没有违背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反而在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中,更好地适应于、服务于和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财政学的发展

(1)穆勒等人的贡献

•斯密之后,对财政学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值得提到的,是法国的让· 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和英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人。萨伊的名言“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租税是最轻的租税”一直留传至今,成为自由放任学说在财政领域的经典性表述。而李嘉图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则被后人概括为“税收邪恶论”和“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对后世产生重大与深远的影响。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在经济学教科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斯密的《国富论》一样,该书也以第五编“论政府的影响”专门论述财政问题,即财政学也构成了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斯密,穆勒大大拓展了财政学的广度与深度,大大丰富和细化了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尤其是他立足于“政府”,从探讨政府职责和任务的角度,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和论述,至今仍然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此外,19世纪的德国财政学也有很大影响,其中诸如“瓦格纳定理”等的影响就一直持续到现在。

(2)巴斯塔布尔的突破

•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 C.F.)的《公共财政学》()一书出版,意味着财政学的发展开始突破持续200余年的两个束缚:(1)此前英语财政学只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没有单独成书。巴斯塔布尔则使之独立化,而不仅仅只是经济学的附属物。(2)此前人们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英语用词,来概括财政范畴和现象。这使得财政研究和分析有所混

乱,如斯密一直用“公共”去界定各种财政活动,穆勒相应用词则主要是“政府”。巴斯塔布尔以Public Finance为书名,就为政府收支范畴给出了一个贴切的术语与概念,从此得到广泛接受与认可,直到数十年后“公共经济”(Public Economy)一词的出现,才对该词的统治地位形成很大冲击,但还没有能够根本否定之。

3、财政学发展的几大阶段

•在此之后,各种财政学专著和教科书不断涌现。这些财政学专著和教科书系统地反映和总结了当时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既以之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又通过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而促进了财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892年至1928年,这是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财政学代表性著作,除了巴斯塔布尔等人的著作外,还有1922年出版的道尔顿(Dalton, H.)的《公共财政学原理》和皮古(Pigou, A.C.,1877-1959)1928年的《公共财政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学,除了少量税收理论外,更多是具体的税收、公共支出和公共债务活动的分析。

•(2)第二阶段从1929年至1958年,这是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西方公共财政学发展相对缓慢,出版的数量也相对少,在财政学说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巨著也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学者马尔科(de Marco)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1936年在美国翻译出版,它奥意财政学派的公共产品论和公共经济论等全新理论介绍到美英学术界,对若干年后美英财政学大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第三阶段从1959年至今,这是现代西方公共财政学发展的后期。这一阶段,马斯格雷夫(Musgrave, R.A.)的《公共财政论:公共经济研究》1959年出版,布坎南(Buchanan, J.M.)的《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1960年出版,开始以公共产品论和社会抉择论等全面重构财政学体系与内容,意味着美英财政学的一种重大转折的实现。

4、公共经济学的形成•马尔科《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在美翻译出版,为美英财政学的理论基点从“政府收支”转到“公共经济”上来,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阿兰(Allen,E.D.)和布朗里(Brownlee,O.H.)1947年出版的《公共财政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Finance),首次采用了马尔科的财政学是“经济学”的观点并贯穿于全书。此后类似的书名接连出现。

•当正式以“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为书名的,是约翰逊(Johansan,L.)1965年出版的《公共经济学》一书。此后,许多教科书都采用了相同与相似的书名。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财政学实质内容的某种转变,更反映了人们关于财政与政府关系看法的变化。•公共经济学于1960和19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令人激动和富于挑战性的分支……。”1972年《公共经济学学报》(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的创刊,可以视为公共经济学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如今,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大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国已有大量以“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命名的教材著作问世。

•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财政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又是财政学的深化与扩展;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公共经济学与传统的财政学存在差别,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1)公共经济学开始了对公共支出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问题,而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经济分析;(2)公共产品论和公共选择论的发展对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传统财政学则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支,还包括公共规制,这样,中央银行、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等经济主体的活动都纳入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传统财政学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5、财政学在中国

•西方财政学就是公共财政学,这与存在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以及我国传统的财政学,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于苏东国家和我国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学,但我国的财政学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新中国的最初阶段,是在前苏联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开展社会经济制度的构建和工业化的建设的。在社会经济制度与理论方面,我国先是全面引进,接着很快就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具体到财政理论方面也不例外,其典型的表现,是“国家分配论”于 5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最终于60年代上半期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将这一主流地位一直维持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是我国财政学独立于前苏联财政理论体系的集中表现,它以独特的关于财政本质的分析和结论,以及诸如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理论,而有着鲜明的特色。•国家分配论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内,指导了我国的财政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整套财政制度,并最终在70年代末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我国财政学。只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成,我国的财政学也开始了公共化的变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教材,在体系和内容已大幅度向国际通用的公共财政学教材靠拢了。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1、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2、其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财政思想与理论

2、财政学的建立: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

3、财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供给学派(拉弗),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制度经济学(康芒斯、密歇尔)等。

公共部门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中国现状吃饭财政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现状

(四)继承和发展

•周代的周公——量入为出思想

•唐代的杨炎——量出为入的原则

•清代的魏源——系统化的理财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财、信、物、外四平理论;不同学说形成;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财政理论。

四、《财政学》教学要明晰的问题

(一)财政学课程内容体系

•基本理论:财政、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公共选择

•支出:支出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收入:税收、公债、收费、公共企业与公共规制

•管理:政府预算、财政平衡、政府间财政关系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概括说:收支平管、或支收管平

五、本章小结

•形形色色的政府收支活动,构成了现实的财政现象。

•“财政”特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历史演变和选择的结果。•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决定了其活动具有强制和无偿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自然经济与“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计划经济与“国家”财政共存。

•所谓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与类型与模式。

•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它是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2)它是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3)它是非市场营利性的财政。(4)它是法治化的财政。

•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制度,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它以国营经济为基础,收入基本上直接来自国营经济,支出也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表现为是国家开展自己的收支。

•20余年来我国财政呈现出鲜明的公共化趋势,它主要表现为:(1)财政占GDP比重的大副下降;(2)财政收入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3)税收制度从单一模式转向复合模式;

(4)财政支出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5)财政投资从生产性为主转向非营利性为主;(6)财政愈益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财政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实施赤字预算政策;(9)恢复公债发行并转向市场方式发行,公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10)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到“分税制”改革。

•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它主要由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等所组成。政府在公共部门中起着核心和主干的作用。

•公共部门开展的收入、支出和规制等活动构成了公共经济活动。公共经济与公共财政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

•所谓“混合经济”,指的是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其中计划手段与市场机制则在各自领域配置资源,它们分工协作,共同作用,构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私人经济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市场机制则起基础性作用。

•亚当·斯密于1776年创立了财政学,它是对公共财政的科学总结。公共经济学在财政学基础之上形成,又深化与扩展了财政学。目前我国财政学正处于公共化变革中。

•现代财政学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

思考题

1、有人说:“财政,财政,有„财‟又有„政‟,才是„财政‟”。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

2、对于财政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提法,一直存在争议,您的看法如何?

3、您认为Public Finance应当译为“财政”,还是“公共财政”?

4、“财政是政府分配活动”的定义,与家计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提法是否存在矛盾? •

5、在现实中,政府的税费,并不是对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课征的,政府的支出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直接享受到,这是否有违“一视同仁”原则?

6、公共财政具有非营利性,是否意味着任何政府收费都是不应该的?

7、“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能否并存,还是只能保留其中之一?

第二篇:财政学导论

一、从直观的感性认识谈起

(一)我们头脑中的“财政”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财政”,它在很多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我国的各级政府有不同层次的财政机关,如财政部、财政厅、财政局、财政所等等;我们经常从各类新闻报道中听到有关的财政预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等等。那么,“财政”一词给人们的感性印象是什么呢?回答比较一致的是与“钱”有关系,事实上这并不算错。“财政”一词的“财”是指货币、钱财,泛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政”是指政府或者说国家,按照《辞海》解释是指公共事务。“财政”一词结构上实际是用“财”来修饰、限制“政”的,那就是说,财政就是有关钱财方面的公共事务。凡此种种,比如“邮政”、“渔政”、“盐政”等等都可以这么解释。

(二)纷繁复杂的财政现象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随处可见,从政府机关到事业单位,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从政治、军事的操作到经济活动.都与财政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规模宏大的发电厂、钢铁厂、煤矿、油田,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飞跨江河的桥梁等基础产业或设施的建设;国防、司法、外交等以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运转;城市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以及广场、公园、公厕等公共设施的修建;幼儿园、学校、医院、防疫站、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的运转;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航天航空等技术发展的经费;抚恤、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开支;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经费;调节地区之间的收支平衡、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金;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的弥补,公债的还本付息等,这些都需要投资、拨款、补贴,一句话,都需要费用,都需要政府财政拿钱。

(三)每个人身边的财政

现代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与财政问题打交道。财政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问题,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就家庭和居民个人而盲,你来到人世时接生你的医院,幼儿时期抚育你的幼儿园;学龄儿童进入小学以至进入中学、大学学习的学校,在我国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参加工作以后,一旦暂时失业,可以依靠由政府提供的救济金维持生活;当你进入退休年龄的时候,可以依螺政府参与提供肋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安度晚年,有一天寿终正寝,也要送到政府举办的火葬场送终安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公共服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这一切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二、财政是个历史范畴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过着原始群的生活,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猎取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取得的产品非常有限,仅能够维持自身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因此,当时没有社会分工,没有家庭,没有私有制,没有氏族,更没有国家。„„当然没有财政。

财政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或者说生产力发展带来生产关系发生一系列变化之后产生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取得的产品除了自己最低生存需要之外逐渐有了剩余;另一方面以血缘关系凝结起来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也出现了。这时的氏族组织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本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生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进一步繁衍,氏族越来越多、氏族越来越大,进而出现了胞族以致若干胞族组成的部落。氏族与氏族之间、氏族与其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利益的冲突或者战争。因此氏族的职能因而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组织劳动、生产之外,还有组织成员征伐、抵御外来氏族,修筑城堡、加固城墙等的职能也从无到有、逐渐强化。再到后来,氏族(包括逐步扩大的胞族、部落等)还进行组织原始的宗教活动、围建住宅、修建仓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组织职能不断扩展,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除了氏族成员个人需要之外的公共事务活动。要完成这些公共事务活动,必须要消耗物质产品或劳动。那么用什么来满足这些事务或活动呢?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劳动。这样,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用一部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来满足氏族内部公共事务活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分配活动),这就是最早的财政活动。这种活动最早由氏族机关来组织、承担,范围十分有限、也没有强制性。氏族机关有一个慢慢演变成国家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带来了贫富分化、利益对抗的结果(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产生之后,国家接管了以前由氏族机关组织、承担的财政活动,而且由于国家本身性质的决定,财政活动就有了强制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取得、占有社会产品(包括劳动)上,其中捐税就是最早产生的、最古老的财政范畴之一。

(二)财政及财政制度的发展

财政产生后,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以此经历了奴隶制财政、封建制财政、资本主义财政和社会主义财政几个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资料为国有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收入和掠夺、贡物收入,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活动,捐税虽然已经产生,但还不构成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由于用于战争的支出太过庞大,有的国家偶尔还需要借债,这样在奴隶社会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财政范畴——国债。据记载,在古罗马就有政府向高利贷者和寺院进行的借贷活动。

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生产资料为私有制,因而国家财政收入逐渐转向以赋税收入为主,但封建社会毕竟属于君主专制社会,政府依靠特权比如对开矿、采伐直接收取收入,对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比如铁、食盐等垄断其生产和销售取得专卖收入,甚至在后期对政府官员明码标价取得捐官收入等也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社会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战争、国家机构的运转和皇室消费,同时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疏通河道、俢渠灌溉等形成的建设支出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此外用于发展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前期,国家财政收支和王室收支是混在一起的,但到了封建社会中期以后二者逐渐分开,成为两项明确的财政支出,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受到资产阶级的强大压力,封建国家不得不向公众(主要是资产阶级)公布政府财政收支情况,这样一个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就产生了。国家预算,英文budget,据记载最早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

资本主义社会是号称“民主”的社会,一切权力归国会,所有企业、公民(包括国王、总统在内)等微观经济主体都要纳税,所以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除此之外债务收入构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以前的君主专制统治,把国家与民众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基地上,另一方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因为巨额的财政赤字需要弥补。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军事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经济支出和管理支出等。在现代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支出是第一位的,军事支出和经济支出居于第二位,管理支出规模相对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下政府行政职能弱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赤字、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经济财政范畴逐渐产生并成为司空见惯的财政经济现象。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带来的本质不同外,其财政收支类型和结构与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相同。在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财政需要集中更多社会资源,因而财政规模(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相对较大,实行市场经济(比如中国)同样使财政规模有所下降,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应该随之进一步弱化。

由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财政收支的主要形式采取了实物和力役的形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粟米之征”、“助耕公田”就是指以实物和力役形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才逐渐采取了价值的形式。

(三)“财政”一词词源

财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范畴,财政活动自古就有,但“财政”一词却属于外来语。现代“财政”一词的英文单词是“Finance”,它起源于公元13——15世纪的拉丁语finis,意思是货币支付,表示当时一切货币关系的总和,后来演变为finare,则有支付款项、裁定款项或罚款支付的含义。到16世纪未,法国政治家让·波丹(Jean Bodin,1530—1596)将法语finance作为财政一词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随后逐步泛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从西欧引入finance一词,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创造了“财政”一词,并在1882年官方文件《财政议》中,第一次使用了“财政” 这个术语。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等。“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19世纪末,“财政”一词从日本传入我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清政府官方使用“财政”一词的开始,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立财政处,处理国家财政事务。

三、财政活动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一)财政活动的构成要素

1.财政活动的主体。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指财政活动的发动者以及承担者。财政是一种公共事务活动,在国家产生之前,这种活动的主体是当时的氏族组织;国家产生之后,财政活动的主体转变为国家。尽管理论界有对于财政的产生及与国家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国家产生之后国家成为财政活动的主体这一点看法是一致的。国家作为财政活动的主体其含义有两点:第一,在财政活动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即财政活动的范围、方向受到国家意志的决定。这是不同国家财政活动范围以及财政收支结构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财政活动是一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活动。正因为财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并只能是国家才可以站在全社会、全民族的角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最终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财政活动的目的。财政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它具有总体性、共同性和木对称性的特征。首先,社会公共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人人有份的个人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社会公众在生产和上作中的共同需要,是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其次,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计会成员可以无差异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再次,社会成员在享用社会公共需要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或付费),但并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就少享用,不付出就不能享用。而且,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计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在社会产品仅能满足个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社会公共需要的。反之,并不是所有剩余产品都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

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诸如行政、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从广义L讲,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三篇:财政学

▲分析行政管理支出中的“三公经费”支出,谈谈你的认识

什么是“三公消费”

“三公消费”又称“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范围。

国家工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2010年决算情况与2011年预算情况

一、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的单位范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使用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的单位共有8个,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商标局(含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总局行政学院、经济信息中心、市场研究中心、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等5个直属预算单位。

二、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

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数1111.40万元,决算数为957.33万元,决算比预算减少154.07万元,下降了13.86%。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13.93万元,占43.24%,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430.84万元,占45.00%,公务接待费支出112.56万元,占11.76%。具体情况如下:

(一)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13.93万元: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支出135.64万元;出国谈判、工作磋商等支出119.85万元;境外培训、业务考察等支出158.44万元。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430.84万元:车辆购置费支出0万元(2010年未更新购置车辆);车辆运行维护费支出430.84万元。

(三)公务接待费支出112.56万元:主要用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内立法机构、研究机构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个体工商户条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的修改、制定的研讨论证;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纪念活动等所发生的开支。

三、2011年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1年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1092.41万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8.9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414万元(零增长),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38.41万元(较2010年下降2.36%),公务接待费预算140万元(较2010年下降4.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〇一一年

对“三公经费”认识

(一)政府网站大多“不提”三公消费。一年公车消费多少、公费出国花了多少、公务接待费是多少?为什么现在政府难以公开三公经费?这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针对公众关心的“三公”支出,应该建立机制公开上网,接受监督。

(二)财政拨款情况。2010年我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是指我部本级2010年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数,包括使用当年预算实际发生的支出和使用上年结转和结余资金发生的支出,不包括当年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数,与部门预算执行数口径不同。

(三)行政成本应该上网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

相关建议

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这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我们必须下决心在以后的制作安排过程中让人大做一个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三公消费”方面有一个主要的监督机构。二是下决心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一些预算的注资,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要使监督有效,必须下决心使“三公消费”的数字要进一步细化,现在我们公布出来的“三公消费”一个总的方面,公款吃喝多少,公车使用费,出国费用是多少,没有细化,公众就无法监督,人大常委会也无法监督,没有细化,就不知道这些费用是不是合适、合理、符合公众要求。要使“三公消费”监督落到实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要细化,细化多项,每一项的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监督,才能分辨出来。

第四篇:财政学

2011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

政策综述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该如何落实?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进行了回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个税调整:

开启收入分配改革序幕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工资薪金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不仅将使很多百姓直接受益,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以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为重要内容的个税改革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个人所得税既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被业界视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序幕拉开。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民盟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行业间、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个税改革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应该说,个税改革话题的火爆折射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国富民未富”的困境。如何实现“国民共富”,乃至“藏富于民”,中央政府着眼点,并不仅仅是某个税种的调整,而是税制通盘的深层改革。改革的背后,是政府希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直接助益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深意。

结构性减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应该说,个税改革的方向,正是整个结构性减税思路的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减税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除现有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增值税扩围、以及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减税等都可以进行。

结构性减税的政策逻辑是涵养税源、“休养生息”。政府通过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不仅关乎税负的公平,更将大大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

在内涵上,结构性减税是“做减法”,是在“有减有增”的前提下实现总体税负水平的降低。结构性减税不是大规模、全方位地减税,而是该减的减、该增的增,但政策的天平倾向于减。施行结构性减税,是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结构性减税具有针对性,包括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对居民扩大消费方面减轻税负,对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加大管理力度等方面。它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税收结构与减轻税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企业和居民负担因此减轻5000亿元。

同时,对于小企业,已经推出的优惠减税措施要继续推行,而且要想方设法进一步利用。对一些草根创业行为、小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多的体现税收的优惠和支持。创新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怎么样更实在的得到所得税抵免等税收优惠,怎么样鼓励企业,大家一起来努力,更有积极性来创新,这对于全局来说是一个长远意义非常明显的激励导向。

我们看到,进入2011年,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投资结构:

落实好“新非公36条”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

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的一点就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

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区域协调发展: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

“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把握的又一重点。我国正着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期改变长久以来由东南沿海等少数地区单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重点地区发展、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开拓区域合作的空间。

据了解,从“九五”开始,鉴于中国地区间差异越来越大,中国陆续出台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上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构成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当前,中国经济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2011年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表示,这是一个大层次。一个是国家层次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低于全国水平的都可以得到财政转移支付。他同时称,有时候辅助的力量更好一些。国际上也是这样,比如有一些国家钱很多,有一千多亿美元,但是那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风险基金,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可以,但是间接就是企业家推动当地企业家创业,这样更有造血功能。

第五篇:财政学

财政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

公共需要的特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含义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第二章: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成本-效率”分析法、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瓦格纳法则;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

和具体措施;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行政管理费的构成;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政府提供对卫生医疗事业的理论依据

第五章:乘数作用;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财

政对农业注入资金的必要性;财政在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西方各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我国的基本保障制度;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及其实际经济效应;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可写论文: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

6、浅议新形势下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7、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8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10、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1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12、试论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4、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研究

16、我过

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探讨

18、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研究

19、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制度选择

20、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

22、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研究

23、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对策研究

2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5、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6、浅谈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7、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境问题研究

28、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及对策初探30、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31、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3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初探

33、地方财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析

34、浅谈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35、关于政府采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36、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7、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38、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9、浅谈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与管理40、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

41、浅议我国分税制下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4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及其防范

43、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投融资机制研究

44、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

45、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46、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

4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利弊分析及影响

48、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选择

49、关于开征燃油税的思考50、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51、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及其治理途径分析

52、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5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浅论

54、关于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思考

55、关于基层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

56、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下载财政学导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学导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抵御经济危机,而且是预防通......

    财政学

    名词解释 1. 财政管理目标:(1)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行机制;(2)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3) 构造财政支持的有效监控机制;(4)确保财政收支平衡;(5)提高财政效率;(6)管理财政风险。......

    财政学

    财政学开设院校 共98所院校 北京大学 湖南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上海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沈阳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上海金融学院 云南财......

    财政学

    财政学-学科组成 ①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可分为: 专门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

    财政学

    浅谈民间融资 2011年4月初温州龙湾区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拉开了温州老板跑路事件的序幕。从此之后温州民企老板跑路事件愈演愈烈,仅在11年9月一个月,就有接近20起,......

    财政学

    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无法自行纠正的错误 动中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分配活动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 民生财政:是我国公共财政特有的基本运作模式,它以服......

    财政学

    《财政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CON3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分学时:2学分;34学时 授课对象:各专业大二、大三学生 课程简介:这门课......

    军转干:2014军队文职考试经济学知识之经济学财政学导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军转干:2014军队文职考试经济学知识之经济学财政学导论 军转干:2013年总政干部部专门下发的通知,要求对2014年度全军文职人员统一招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