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5篇)

时间:2019-05-15 11:1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编号(2011)第62号

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

各完小、教学点、成教校、幼儿园: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市、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请各校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学习,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申报评审书、活页及申报指南可到“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下载)。请于2011年9月26日前,将课题申报材料(评审书1份、活页4份及电子版)报中心校教科室。

罗阳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一年九月六日

第二篇:关于申报市、县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进一步通知

关于申报市、县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进一步通知

各完小、教学点、幼儿园、成教校:

9月6日已下发关于申报市、县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各校领导、教师在中心校教科室的督促、指导下能够积极做好准备。本次申报的市级规划课题,各校一定要让教师按市的“十二五”规划指南进行申报,所需材料:1份评审书、2份活页。市级课题评审费为50元,报送材料的时间为10月14-15日,预期不予接收。(另:县级“十二五”规划课题材料的收取暂定10月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县级申报表格近期将公布。)

罗阳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三篇:武汉市十二五课题申报通知

市教育局批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

“十二五”课题申报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已经市教育局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

一、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三、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四、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教科所(室、中心),市属高校科研(教务)处,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经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2年3月5日起组织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根据《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职在岗,小学、幼儿园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他需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是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重大课题申报者必须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且承担过市级及以上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实质性工作。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在研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凡已在国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不再参加本市“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申报,但各单位须将申报材料及立项证明交本区教育科研机构审核后报市规划办备案。

(三)重点及专项课题的申请人须承担并完成过市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或多次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报

(一)2012 年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第一次申报,立项规模和数目为200项左右,共分五类: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其中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2

请的资助额度(具体标准另行通知)。申报重大课题和其他规划课题互不交叉,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

(二)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重大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其他规划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反映武汉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性课题,在涉及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新城区的课题申请人。

(三)从本起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市规划办只受理区教科规划办、市属高等学校、局属中小学(幼儿园)有关单位上报的信息,个人及其他单位上报的信息为无效信息。下载、申报系统为“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网址:htt://jyky.whjy.net)。系统开放时间: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6月5日。登录用户名为各区各单位中文全称,统一初始密码为98765(登陆后请及时修改密码以确保信息安全)。

(四)凡申报课题的市规划办专家组成员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由所在单位填写经费保障意见。

(五)课题申报单位、各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市属高等学校和直属中小学(幼儿园)要加强对本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努力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大发展。

联系人:张惠诚 电话:85689523 李 燕 电话:85326800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12月)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武汉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广大师生和基层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宗旨,围绕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中心工作、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履行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科学研究及规划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机制,全市科研课题层级和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规划管理工作获得长足进步,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题数量稳步增长,立项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三批课题立项,确定了410项规划课题,较“十五”增长近20%。增设了专项课题类别。课题立项第一次实现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校、社区学院、高校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全覆盖。承担了2项全国规划课题研究,较“十五”增长了100%。获得了2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省教科“十一五”规划的105项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我市有33项,占31.3%;省教科“十一五”规划701项基础教育一般课题,我市有192项,占27.4%。都远高于其他地市。同“十五”相比,我市获得的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增长了约200%,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翻了两番。

2.创新了管理机制,增强了服务意识,效能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办首创“服务型教育科研”管理,形成了“全员、全程、全因素”的“三全管理”工作模式,确定目标,跟踪服务,持续改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基层教科规划办的七大基本职能:科研规划、4

课题管理、学术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项目研究和科研情报检索。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教改、课改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市教科规划办实施了“八大行动”:创新立项,开放开题,改革中期检查,改革经费资助,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结题鉴定,创新科研培训模式和创建了“同类课题互动研讨交流平台”。我市教育科研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基层学校、各区科研部门的普遍称赞,同时得到中央教科所、省教科所等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也得到重庆、沈阳、成都、广州等市同行的高度认同。

3.成果丰硕实效显著,科研发挥了先导作用,影响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创新办学理念,建设现代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指导问题学生,运用教育新理论和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名师名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

教育热点、重难点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得以解决。“武汉市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成果被市政府、市教育局采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转变了学校教育观念,加强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成了学校自觉行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素养;“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课外活动多了,教学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困生”研究、问题学生的研究,促进了办学软环境的改善,学生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大为改善,学业水平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对教育创新力、服务力、学习力的提升充分彰显。在课题研究中大批干部、教师得到培养和发展,多名教科室主任走上校长岗位,很多课题成员成为了名、特教师。

“十一五”期间,通过课题研究,我市科研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在《教育研究》等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了10篇,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5所学校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10家单位的研究成果被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台专题播报,30多所学校的课题成果被湖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部课题成果(专著)被华中师大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等免费出版。一

项课题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三项课题成果被评为省技术进步三等奖,200多篇论文、研究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一等奖,400多篇获省一等奖。(以上统计仅限于已结题的部分课题成果。)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区、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分管领导不明确,科研工作缺专职人员和经费保障。二是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参与面不大。对教改课改中存在的某些实际问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手段研究解决。三是科研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课题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缺少过程资料,缺乏理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研究结论可靠性不强。四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加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急待培育。

二、“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面临的形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已成为造福人民和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以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社会功能,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武汉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市”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建设“幸福武汉”系列工程,给武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武汉城乡教育面临新挑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教育体制变革等难题,教改、课改深入推进面临传统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的束缚,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武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期盼“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各类教育大发展之后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复杂化(学龄前儿童小幅攀升、小学学龄人口先小升后大增、初中生先快速减少后趋缓、高中段及高教适龄人口快速递减、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带来了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流动性增强)等,给全市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武汉教育打造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品牌、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依托、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各类教育从突出重点学段重点学6

校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从同质化办学向“特色+特长”发展转变,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数量走向突出内涵优质发展,职业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紧贴市场、对接产业”而开放教育。

这一切,均要求教育科研作出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回应。“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科学要继续坚持“三个服务”理念,以城市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重难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重点,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各项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助推器。

三、“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的全局,结合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原则,基础研究重在创新,决策研究基于实证,实践研究突出应用,为武汉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主要任务

引领和团结全市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

1.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政策研究。围绕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专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2.大力推动群众性科研工作。引导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改课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管理、教育决策、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

4.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将教师科研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互动研讨与

交流合作等科研活动,深化“做中学”的科研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培植和壮大科研队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使更多的科研骨干成为名校长、名教师。

5.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常态结合。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科研规范、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6.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分级管理,健全指导和督促检查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教育科研的辐射、引领和先导作用,总结推广我市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经验和成果。

7.推动武汉教育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武汉教育科研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问题,注重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类别、数量。

8.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研究的重大项目。做好教育部、全国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课题的申报指导工作。

(三)具体指标 1.“十二五”时期,我市课题拟分五大类:重大、专项、重点、一般和“个人课题”,前四项分别为10、30、150、200项。

2.“十二五”时期,我市承担的教育部及全国规划办的项目达到5-10项,承担省级重点课题超过120项,省级一般规划课题超过200项。

3.在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以上,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篇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0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和全国优秀出版社免费出版的著作3-5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不少于20部。

4.积极打造科研品牌学校,力争3—5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教育,分级培训科研骨干2000人;转化成果100项,促进学校特色彰显。

四、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的确立,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坚持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教育宏观研究、8

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衔接。具体领域和方向如下。

(一)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城市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新时期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教育服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规律,“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理论建构等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支柱。通过对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科学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结合教育现代化在教育观念、内容、队伍、装备和管理诸方面的研讨,明确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探索集约化、专业化教育组团发展与管理,推进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主要有:区域教育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集约化组团发展等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教育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基,包括教师队伍、干部队伍、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服务工作者,突出提高校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探索教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和专业发展。主要有: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与培养激励机制,干部、教师轮校问题,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和科教研人员专业发展,教育家培养及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等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最薄弱,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做大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和“全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使公办园比例占总数60%以上”等重大举措,武汉学前教育格局将会大突破,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并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有: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布局、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配臵,幼儿教师准入、聘用及保障机制,幼儿教育之教与学的方式、内容、保教质量评估等研究。

(五)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武汉义务教育已跨过了基本均衡阶段,正全力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在由数量规模扩张走向深化内涵,实现优质和特色发展。主要有: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结构布局调整,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课程与教学,学习方式变革,素质与能力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等研究。

(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武汉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输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武汉职教须按照“就业优先”原则,紧贴市场、对接产业、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主要有:职教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品牌专业培育,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园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创建,社区教育等研究。

(七)高等教育研究

市属高校着力于自主能力提高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在汉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利多赢,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增强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需借力高校学术与科研优势解决难题,打通瓶颈,顺利完成经济社会转型。主要有:市属高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校联合办学、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创建,部市教育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等研究。

(八)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研究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科研要重视学生的体魄、心理、审美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三预”,运动及艺术潜能开发、学生视力保护等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研究

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和着力创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城域网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云服务体系的数字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现状、对策,信息化与教学、教研及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小学生出国留学问题,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跨境教育服务贸易问题等研究。

(十)其他研究

涵盖美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家庭教育,“两困生”、问题儿童、超常儿童成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等研究。

五、措施与保障

“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保持总量,提高品质,突出重点,创优品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效益,积极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繁荣、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促进课题层次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的组织领导。各学校、各区、市教育行政管理及科研部门要切实解决好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大投入,落实指导。支持和奖励有重大突破的科研课题,表彰先进,推广典型,使全市教育科学在“十二五”取得更大成绩。

(二)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研制“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科研培训、资源共享、互动研讨、文献查阅、咨询服务和科研情报分析及报送数据报表,积极推行课题网上立项、检查和鉴定,努力降低过程成本,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区、校教育科研分工协作机制,增强科研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落实“三全”管理,完善服务型教育科研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重点课题研究情况年报制”、“课题指导专家联系制度”、“课题类别转化制度”,修

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立项结题标准等文件,促进教育科研的学术性、规范化。建立考评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将考评结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区规划办和学校教科室要按职能分工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考评办法。

进一步完善课题资助制度,继续坚持课题所需经费“分级投入、按比例划配”原则,建立健全区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给予大额度资助,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实行“以奖代资”。

(三)合理设臵课题类别,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科研实效

调整规划课题结构,增加类别。增设重大课题,突出区域内全局性、战略性教育问题的研究;创设“教师个人课题”,满足广大教师的科研需求。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合作研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系列课题研究的联合攻关机制。

重大课题指涉及区域教育发展全局、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以市教育局及市教科院职能部门、区教育局、市属高校和在汉高校有一定研究实力的教育科研部门为申报主体。重点和专项课题是指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校长、名师、骨干教师、教科研人员为申报主体,其中专项课题有名校长专项、名师专项和青年专项(40岁以下)。重点和专项课题由市教科规划办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区规划办协助;一般规划课题采取委托管理;教师个人课题以区、校管理为主;重大课题以招标为主,重点、专项和一般课题采取匿名评审方式,教师个人课题采取成果认定方式。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仍然实行“五年规划,三次评审”(比例为5:3:2)。继续向薄弱地区和偏远学校倾斜,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倾斜,积极扶持新校、新人。

(四)加强科研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基层学校干部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研讨,针对科研过程、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进行培训,切实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课题选题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突出行动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得到锻炼。

要继续加强课题中期指导、管理和服务,使中期检查指导成为课题质量和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继续开展同类课题横向互动研讨,支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研讨团队培育,打破壁垒,避免低水平重复,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五)强化成果应用,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课题组及所在单位要当好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成为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报道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支持优秀成果的发表、出版。

1.逐步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市、区教育局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比、表彰,积极支持教育科研创新,推动教育科研的普及工作。

2.逐步设立“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基金”,市、区规划办要积极推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摘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交流活动,发布研究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报告或学术研讨,积极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3.实施“科研品牌建设战略”,评选一批科研积极性高、基础厚实、研究能力强、成果成效显著的学校,建立“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选取典型学校给予专项资助和系列指导,通过长期培育,打造出在全省、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科研品牌学校。同时,继续支持既有科研品牌的深化发展、特色发展研究。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三: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2011~2015年)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科研切实助推教育科学发展。

一、重大课题(10项)

1.武汉市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标准及实现途径研究 2.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及推进对策研究 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有效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体系等研究 5.“武汉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成长机制研究 6.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7.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 8.武汉市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研究 9.武汉市职业教育园区的管理体制研究 10.武汉市市属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二、一般课题(181项)

(一)教育理论研究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现代化城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4.城市教育公平性、均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理论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6.基础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7.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8.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9.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0.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研究 12.武汉市初中“后标准化”发展研究 13.武汉市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研究

14.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研究 15.武汉市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 16.城市教育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7.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18.武汉市十二年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9.国家中心城市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 20.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1.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22.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23.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高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4.新时期教师编制管理与效能提升研究 25.义务教育教师及干部轮校实践研究

26.国家中心城市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管理机制研究 27.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协同发展和教研、科研协作机制研究 27.新时期教师岗位管理、聘任制度改革研究 2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30.促进不同年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教育家型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示范效应研究 32.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提升与办学实践创新研究 33.校长职级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3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35.新时期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

36.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与执教能力评价研究 37.职业教育文化复合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38.名师、名校长成长研究 39.教师身心健康维护研究

4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保健教师培训培养研究 41.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42.外籍教师与本市教师的教学交流互动研究 43.教研、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44.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45.0-3岁幼儿教育研究 46.托幼一体化教育研究 47.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48.幼儿游戏活动和课程建设研究 49.学前教育中教与学方式方法研究 50.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51.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2.城乡幼儿园协作机制研究 53.农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研究 54.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有效配臵研究 55.幼儿园建设布局与发展研究

56.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57.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职业准入标准、资格认证、聘任及保障机制研究 58.家庭、社区、幼儿园互动合作共育研究

第四篇:关于申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的通知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关于申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的通知

各乡镇(高新区、街道办)校办、市直学校:

根据XX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组织XX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受理范围、时间

此次只受理2013年上半年申报“XX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而未被立项的课题(没有此类课题的单位则不用申报)。XX市小课题等其它类型的课题暂不受理立项申请。

市教科所受理本类课题的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26日,逾期不再受理。本类课题不收取立项评审费。

二、申报、立项程序

本人自愿申报——单位初审推荐——市教科所复核,确定是否立项——印发立项证书。各单位初审后,将申请人填写的课题“申报·评审书”一式2份、申报书·评审的电子稿、单位“汇总表”及电子稿,以乡镇和市直学校为单位,报XX市教育局教科所(市教科所不受理个人申报)。

三、研究时间

本次立项的课题,其研究时间统一为两年,即: 2014年元月—2015年12月,请各课题组填报“申报·评审书”时合理划分研究阶段。

附件1:XX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申报·评审表

附件2:XX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汇总表

XX市教育局教科所

2013年12月5日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五篇:市十二五规划

XX市 “十三五”民政工作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民政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XX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对推进全市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客观总结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民政部门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基本思路,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倾力打造阳光民政、数字民政,品牌民政,不断提高人民满意度,全市民政事业呈现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社会救助新机制。全面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申请救助困难家庭经济核对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救助实效、精准度大大提高;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和适度普惠型节日慰问制度,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

尽保。共保障低保对象39539名,五保供养对象6820名。城镇低保标准从每月320元提高到每月558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月155元提高到每月300元。集中、分散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500元、3600元;建立一站式医疗救助平台,救助对象信息录入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结算平台,实现“即病即治即助”,累计救助39895人次,救助资金8846.4万元;完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形成上下配套、无缝对接、覆盖全面的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和灾害救助网络,3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社区建设新面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巩固发展基层民主自治,成功举办全国村级治理研讨会,圆满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一次性换届选举成功率100%。突出“四权”特色,落实“村党组织决策权、村代会决定权、村委会执行权、群众监督权”,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基层社区“做什么、做不做、谁来做、做得怎么样”四方面问题省委罗书记对XX“四权”建设作出“XX做法值得推广”的重要批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社互动”试点,明晰村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权力边界;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建成490个社区服务中心,和谐社区占比95%,被民政部评为苏北唯一一家“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三)双拥创建新拓展。大力发展科技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社会组织拥军,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为6700名

60岁以上农村籍退伍士兵办理老年生活补助。将5187名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切实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题,重点优抚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积极开展“慰烈”工程,民政部、财政部等7部委在我市召开全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现场会,重点推广我市经验做法,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宣传报道,省内外1500余人来X学习考察;实现城乡一体化安置,共接收各类退役士兵2603人,其中指令安置239人,货币安置 2319人,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5003.3万元。参训率达95 %,“双证”获取率、就业率均达到 100 %,全省前列。

(四)社会福利新提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92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所,包括24所镇级敬老院,1所光荣院,床位数7963张;民办养老机构1所,床位数150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 264 个,包括104个城镇站点和160个农村站点。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机构和散居养育标准分别达1460元/月和870元/月。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三无”人员等9类人群实行基本丧葬服务费用 2370 人次,减免火化费用216万元;为全市百岁老人、90-99岁老人、80-89岁老人每月分别发放尊老金300元、100元、30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5亿,筹集公益金6000万元;募集慈善款3589.31万元,投入慈善救助资金2641.83万元。

(五)社会事务管理新秩序。前移婚姻登记服务窗口,设置21个镇级婚姻登记处,45名婚姻登记员培训、持证上

岗,开展镇级婚姻登记服务,实行免费登记服务;救助流浪人员1028人次;完成《政区大典》编纂,出版新的政区图和城区图;实施镇改街道办事处工作工作,撤销运河镇、炮车镇、戴圩镇,设立运河街道办事处,炮车街道半数、戴圩街道办事处、东湖街道办事处;出台《XX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新增社会组织600个,社会组织登记数达1450个。

(七)民政项目新气象。“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建设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打造标杆示范养老机构,为入住群体提供全方位、综合型、智能化服务;投入2400万元,按照“三有三能六达标”要求,对全市24所敬老院进行进行改造,实现硬件和软件同步提档升级;建设惠家养老信息中心建设,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免费对接服务资源,提供便民养老服务,实现“一机在手,养老无忧”;实施王杰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扩征土地20亩,新建展厅,重建园林景观,新增停车场、游客中心;实施碾庄馆改造提升工程。西扩土地30亩,改造烈士墓30座,新建展厅2000㎡。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政事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为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将持续增强,公共财政将全力保障民生,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社会管理格局将更加完善,为发挥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服务职能将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为民政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一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提速,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凸现,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应对人口结构发展变化的挑战。“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且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日益迫切。

三是应对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凸显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管理的载体功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是应对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

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拓展业务内涵和外延,升级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方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

三、“十三五”规划发展定位和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XX民政事业以现代民政理念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民政事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XX特色的现代民政服务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力推进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并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完善低保救助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全力推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全市年均增加养老床位数1200张以上,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6万张以上,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于60张,实现居家养老城乡全覆盖。

——全力推进新型的社会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逐步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至少建设1家社会组织“孵化器”,社会组织登记数和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高于全省平均标准。

——全力推进融合式的双拥优抚安置创建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抚恤标准差距,逐步实现全市各类优待抚恤标准城乡并轨,优抚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退役士兵自谋

职业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参训率、就业率、满意率超过省指标,确保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八连冠”。

——全力推进规范化的专项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镇、村道路地名标志全覆盖,加快村改居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

——全力推进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孤残儿童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慈善、福彩公益事业,巩固和保持苏北领先地位。实现全市福彩销量和公益金总量翻番,销量总额突破10亿,公益金总量达到1亿元,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任务

“十三五”期间,XX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六有”民生工程和“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民政事业发展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一)社会救助

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低保边缘救助、灾民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慈善互助为补充,适度普惠、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水平,保持

苏北领先地位。

1.实施低保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保持与全市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年均增幅不低于10%。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2.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完善申请救助困难家庭经济收入核对机制,增强收入核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网络,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补尽补”。

3.创新医疗救助模式。建立“收入型”与“支出型”互补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探索新型医疗救助,扩大受益覆盖面,解决“因病致贫”家庭现实生活困难。

4.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完善自然增长和长效管理机制,提高供养整体水平,确保全市集中供养率保持在70%以上。

5.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完善灾害救助综合协调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高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

(二)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打造“智能化、保姆式”养老服务平台,确保“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60张以上,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

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解和落实到各镇(区、街道)。创新农村敬老院运营方式,变单一“五保”供养为集供养、寄养、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机构。

2.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和推进养老投资的“社会化”,适度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补助标准,规范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资助方式,加强资助款项的监督管理,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3.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快“五类”项目建设,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完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全部达到省评估标准A级以上,其中AA级40%以上,AAA级20%以上。完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

4.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建成一批有规模、多功能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培育一批关爱老年精神生活服务品牌。精心组织老年节系列活动。加强为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市镇村”养老协会全覆盖。

(三)社会建设

推进市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救助等社区服务信息能化;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要。

1.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格局,协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探索形成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具有XX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体系、基本路径、基本格局。

2.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

3.拓展延伸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厘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4.加快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共建共享共融为目的,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互联互动,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互助志愿服务和市场商业服务相衔接,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人民调解于一体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

5.不断强化社会组织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公益类、新兴产业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重视发挥枢纽型联合性的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形成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自治的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市属行业协

会改革创新和社会组织网上登记、年检工作,促进社会组织自律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十三五”末,全市等级社会组织达50%以上。

6.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推进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形成以社工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社工从业人员为骨干、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四)双拥优抚安置

以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争“八连冠”为目标,通过开展政策拥军、实事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社区拥军等一系列扎实有效活动,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1.全面落实优待抚恤政策。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实现各类优待抚恤标准城乡一体化,建立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机制,优先享受各类社会福利,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水平。加大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李超时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等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的投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2.健全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接收安置体系。建立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承训学校年检制度、专职辅导员制度和巡视制度,保持退役士兵参训率、就业率、满意率全省领先。进一步完善退役士兵城

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大力推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巩固和提高全市退役士兵安置率和实际就业率。

(五)专项事务管理。

着眼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民政专项事务管理创新,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

1.规范婚姻、收养、殡葬服务。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健全婚姻登记服务体系。加大收养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法办理各类收养登记。加强婚姻、收养登记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村级集中安葬点全覆盖,打造绿色殡葬、阳光殡葬、文明殡葬。

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建立健全由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街头流浪人员联动救助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构建市、镇、村三级乞讨救助体系和科学考评机制;加强救助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健全街头救助与就业援助联动机制。

3.深化行政区划管理。按照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加快产业聚集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总要求,深化行政区划管理,积极实施村改居工作,推进城市化进程。

4.扎实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全面落实联席

会议、自检联检、界桩管护、跨界开发建设申报、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确保县际以上界线全部达到省级以上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线标准。

5.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健全地名规划体系,重点优化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地名命名,提升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实现镇、村道路地名标志全覆盖。研发覆盖城乡的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利居民出行。

(六)社会福利

着眼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特殊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健全完善以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基础,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发展公益事业为根本,覆盖全市孤残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1.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进一步改善孤儿成长环境,完善孤残儿童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和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步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提高生活质量,探索和推行弃婴儿成年后的安置办法和保障机制。

2.大力发展慈善、福彩公益事业。深化“公民慈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慈善活动,精心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慈善、品牌慈善、阳光慈善、专业慈善,保持慈善募捐苏北领先水平。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宗旨,规范销售,安全运行,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福彩销售总量突破10亿;广泛开展福彩公益活动,提升民政

公益品牌效应。

下载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申报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通知★

    关于做好全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系、各部门: 根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陕教科规办[2012]1号),为做好我院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

    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还说:“做一......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我校启动在这银装素裹的寒冬,为配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学探究活动,我校启动了“少教多学”子课题——《“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研......

    关于组织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的通知 各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 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

    (衡阳)关于组织申报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技术装备站、各市直中小学校: 为做好“十二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现将有关课题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

    关于申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的通知

    关于申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的通知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各市直学校、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关于组织申报赣榆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通知(大全5篇)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编号(2011)第76号 关于组织申报赣榆县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课题的通知各完小、教学点、成教校、幼儿园: 赣榆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

    2013年省市级规划课题申报通知

    通知各中学、学区、九年制学校,职业中专、东关小学、城南小学、县幼儿园: 现将市教科所《关于做好2013年度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平市教研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