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例研究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
课例研究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假定有10位成员)
课题组人员分工:
XXX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XXX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XXX负责信息技术的指导培训及课题组博客的维护更新。XXX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XXX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XXX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XXX负责负责摄像、摄影,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第二篇:检查验收组成员及分工
附件1:
检查验收组成员及分工
检查验收组从市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成员抽调,分组及分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组 长:张持彬 市政府办副县级纪检员
副组长:欧翔憬 市纪委干部室主任
成 员:柴 毅 原人事局综合法规科科长
陆国栋 市政府办信息督查科副科长 石 玉 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员
督查县区:西秀区
第二组:组 长:赖旭辉 市民政局副局长
成 员:汪 龙 市委政法委综治处处长
石 勇 市司法局基层科科长 赵向镝 市城乡规划局副科长 林文全 市远程教育办公室科员
督查县区:平坝县
第三组:组 长:吴 强 市财政局副局长
成 员:王启云 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吴贵平市财政局行政科科长 胡小霞 市卫生局政工科科长 田四新 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
督查县区:普定县
第四组:组 长:田恩贵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第五组:组
第六组:组
第七组:组成 员:李志祥 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
袁继祥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长 洪 林 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罗有权 市供销社科长
督查县区:镇宁自治县
长:杨益林 市农委副主任
成 员:郭振跃 市委组织部组织员办副主任
罗元杰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 周荣树 市畜牧局畜牧科科长 汪永星 市地税局办公室副主任
督查县区:关岭自治县
长:吴开银 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成 员:李 俊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事业科科长
王传春 市邮政局分销业务局局长 吴熙明 市农委办公室副主任 廖 华 市委组织部组织员办副主任科员 督查县区:紫云自治县
长:刘忠和 市工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成 员:陈昌海 市委督查室主任科员
毛 文 市妇联组宣部副部长 白 波 市文明办综合业务科副科长
班 飞 市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科副科长督查县区:黄果树、开发区
督查组用车请各组组长协调安排。
第三篇: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一、问题情境
画家会画画,很伟大,很出名,受人仰慕、推崇。牧童年龄小,会放牧,地位低下。两者相差悬殊,可是著名的画家和小小的牧童之间却发生了故事,后来,大画家甚至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预设性教案
课题: 21.画家和牧童
教学内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品质。2.感悟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教学重点: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21.画家和牧童,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将“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师:你们发现老师今天写的课题有什么特点吗?(生自由发表观点。)
师:画家会画画,本领大;牧童只会放牛,很不起眼。可是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却对一个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哪些词句说明戴嵩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指名说)2.谁能用“一 ……
就 ……
”来说话。(课件出示)
师: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画画,他沉思片刻,就画了一幅《斗牛图》。他是怎么画《斗牛图》的?
三、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问:他是怎么画《斗牛图》的?(指名说)1.(课件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听录音、齐读)
师:结合这句话我们想象一下戴嵩当时画画的样子是怎样的?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 吧。
(生自由说)
2.你们能用“一会儿 ……
一会儿 ……
”来说句话吗?(课件出示)
四、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一)师: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好,难怪围观的人看了会纷纷夸赞。都有哪些人来夸赞啦?
(商人、教书先生)他们是怎么夸赞的?分小组来读读他们的话。
1、分小组读、学生评价。
2、(课件出示课文三、四自然段)找找其中的近义词。
称赞、赞扬、夸赞
作者写得真好,表达同样的意思能用上不同的词语,你们在写话中也学学他哦。
3、师:围观的人这么多,肯定还有很多人在夸赞他,你们想象着还有什么人会怎样夸赞戴嵩呢?(自由说)可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什么事?
(二)学习五、六自然段
1、默读。
2、发生了什么事情?炸雷一样的声音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小组读)
师: 听了牧童的话,围观的人这时的表情怎样?(呆住了)(课件出示图片)为什么呆住了?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互说、自由说说)
戴嵩的态度怎样?他怎么说的?(和蔼)谁来当小牧童?告诉大画家画错的原因吧。(指名读牧童的话)
3、男女生分角色读戴嵩和牧童的话。
4.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们想对戴嵩和牧童说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话)
三、延伸拓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小牧童这样的事情呢?你们是不是也敢于说真话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说说。
四、总结
今天,咱们又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一位著名、和蔼又虚心,一位勇敢、善于观察又实事求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可要向他们学习哦。
三、课后反思
本堂课导入以与平时不一样的课题写法来质疑,学生因此产生许多疑问,并对课文内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重了抓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情感、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感情;设置了学生能展开丰富想象的环节,拓宽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学生们能积极、有效地在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并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想法。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精神。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上做得不够,课堂要更富于开放性。
桂花坪小学:范舟
2005年7月
第四篇:课例研究
应该了解的定义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是第一次备课我们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选择一节课,然后呢是老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备课,不要寻求帮助。在备课以后,研修组老师进行备课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授课的老师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之后要进行观课准备,上课。观课和上课同时进 行。在上课结束以后,根据观课的情况,研修组进行评课议课。然后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第三次备课。那么整个的过程就称作“课例研究”.(就是下面的磨课计划。
研究小组确定研究问题和方向-做磨课计划表-按磨课计划表的计划就行磨课-进行讨论研究问题)红色字体是自己总结
2、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整合下行的载体。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协同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自主研究,是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第五篇: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一、课例研究——唤醒教师的主题意识
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通过虚心的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二、课例研究——分享教育智慧
就执教教师而言,课例首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而 这一面“镜子” 让每位教师都来“照”,都用这面“ 镜子”照到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要学会在了解自己中畅所欲言,提出教学中的疑惑不解,每一位教师则通过细致的诊断,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认为合理的建议。教师又会对其所给建议生成新的问题,如此问题套问题,最终提炼精华,集体的智慧得以分享。
三、课例研究——真正让教师主动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参与的每一位教师,对组中每个成员的问题都经过了思量,揣摩,有的会在瞬间,有的则会在教学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说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在课例研究中,我体会到,只要给教师一个平台,便能使其尽显其才华;给教师一个台阶,就能使其登高望远。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何其漫长,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不懈努力,收获会更多。
也谈课例研究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更注重问题解决活动的价值。更多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除此之外,通过问题解决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广泛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有:
1、转化
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教学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1: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2: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生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那在数的计算方面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的例子啊?
生1: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生2: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生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电脑演示。
师:从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看来,转化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用“转化”这样一条主线将图形与数的运算串起来,使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脉络,体会到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这样,当学生遇到新的数学问题时,就会自觉运用转化的思想,在头脑中检索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将新的问题变成学过的问题。
2、比较
例如,四年级(下册)“画图”策略的第二课时是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行程问题。教学中,学生同时运用了画图与列表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解决行程问题应用哪种策略比较好”,让学生在不同策略的比较中明确优化的策略。
3、替换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1,则a与b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替换a,b的值,使学生明白a,b的关系找到问题答案。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得到更多的见解,从而使教学因策略而精彩深刻,学生因策略而睿智聪颖。最近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