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教学资源保证远程教育质量
优化教学资源 保证远程教育质量
张冀生
(《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11期)
2002年两岸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3~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开放大学,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工作者,部分普通高校网络学院的专家和教师共17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北京电大、天津电大协办。
研讨会的主题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围绕这一主题,与会代表共提交了9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远程教学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质量保证与评价,课程整合,多媒体教材的选择与应用,媒体技术与教学情境创设,与远程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等优势伴生的疏离现象,课程成本效益分析等与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
一般认为,一个完善的远程教育系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课程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教学监控管理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合理建构和正常运作,将有效地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本次研讨会征集到的论文虽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题,但从系统的整体性考虑,有不少篇论文内容已扩展到三个子系统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新课题。这种认识是符合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远程开放教育实践需要的。
无论是大会宣讲还是书面交流,与会代表一致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定位于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把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定位于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这一共识无疑是符合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并与近年来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从基本特征(教与学分离)研究转向基本矛盾(规模和质量)研究这一重心转移动向相吻合的。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张尧学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近几年大陆网络教育快速发展和政府在公共条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件开发、校外学习点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情况,通报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教育的作用、服务对象、质量保证、资源共享、依托网络进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意见和即将出台的政策和规定。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教授、空中大学(台湾)校长黄深勋教授、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黄景强博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博士、北京大学高利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博士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两岸四地的12位论文作者宣讲了他们的论文。与会代表与报告人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
两岸四地虽然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和技术基础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在远程开放教育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上,提出了极为相似的办学理念。台湾空中大学提出的办学目标是实现“人人有书读、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香港公开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对一切人开放”。大陆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为构建终生学习体系服务”。这些口号表述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为求学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便利的学习条件。
虽然两岸四地对“求学者”的概念不完全一致(如香港公开大学认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一切人,大陆方面以具有高中学历的在职成人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服务主体),但各地远程开放教育的服务对象都是一个庞大的、成分复杂的群体。把知识和能力基础、经济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差异的求学者群体,培养成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上都达到一定要求的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此,大陆和香港、澳门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台湾空中大学奉行“入学从宽、考核从实、毕业从严”的方针。同时,两岸四地的远程开放教育机构都把开发优质课程和构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措施。
远程课程的质量保证
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远程课程的质量保证与效果评价”的专题报告。谭教授在报告中强调,虽然现代通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教学变得多元化,也能使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更加方便、灵活及有效,但是,通讯技术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远程教育的成功必须依赖于精心设计和编制的课程及良好的学生学习支援。其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注重自学式教材的设计和严格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关于课程教材的设计,谭教授指出,教学设计既要注重科目本身的特性,又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要根据学习对象的背景和特征,有系统地策划、准备、分配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反思、反馈、互动等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定,激励自己循序渐进地学习。公开大学教材的特色表现在五个方面:①教材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个案分析,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值、学有所用;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③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④教材设有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⑤教材的组织注重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院副院长黄荣怀博士在会上做了题为“网络课程认证”的专题报告。黄博士在报告中对比了课堂教学过程、函授教学过程和网络教学过程的异同,界定了认证的涵义和分类,提出了网络课件认证标准和网络课程教学过程认证标准,为保证远程教
育教学质量设定了参照系。
远程课程设计与开发
远程学习者是在由个人的特质和公共资源共同构成的学习资源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的,因此,各地的远程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学习资源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博士在题为“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变迁及思考”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20年来电大远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经验。孙博士指出,建设优质教学资源,首要的是做好教学设计,要明确专业、课程的性质,了解使用者的背景和特征,分析教学内容的属性,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学媒体性质、功能不同,但无优劣、先进和落后之分,关键是使用恰当。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学习者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并把对学习者的服务“项目”预置到课程材料之中。孙博士认为,在设计方案通过审定后,继之而来的课程材料编制过程是一个创造与不断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组织具有各种特长的人员协同工作,每一位参与者的敬业精神和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不能不考虑成本效益,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必然受到制约。在教学资源推广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要针对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教学资源使用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杜琼英在提交给大会的论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阐述了自己对网络课程的特点、功能及设计原则的认识。杜琼英认为,网络课程因依托网络技术而具有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和时空的非限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体现这些特点,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具体技术有效整合的问题。杜琼英认为,有些网络课件在设计中一味追求知识呈现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往往进行过度的加工,出现教师代替学生学,而只把学习结果提供给学生的现象。这些做法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的,也有悖于网络教育的初衷。
空中大学(台湾)杜政荣副教授在提交给大会的论文“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中全面阐述他对课程统整概念、意义、功能、模式的认识,介绍以多元方式进行课程统整的实践。杜政荣认为,课程统整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或经验,并达成学习意义化、内化、类化和简化之功能。他在论文中解释说,在传统的学科课程里,讲的都是分科知识,彼此各自独立且界限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的和处理的生活事件或问题,却是不分学科的。分科孤立的知识在真实世界并不存在。为了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人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课程统整就很有必要。关于课程统整模式,杜政荣归纳有关学者的意见,整理为以课程统整程度区分的课程统整模式系列(包
括按统整程度由低向高依次排列的学科本位、平行学科、多元学科、科际融合、统整日、完全方案6种模式),以师生参与程度区分的课程统整模式系列(包括按参与程度由低向高依次排列的传统学校课程、多元及跨学科课程、被动统整课程、主动统整课程、超越主动统整课程5种模式),以目的大小区分的课程统整模式系列(包括按目的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学科统整课程、己课统整课程、己我统整课程、己世统整课程4种模式)和多元课程统整模式4大类。杜政荣在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和改革实践,实际上涉及在学习个性化、自主化思想主导下,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和知识的属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和重组,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社会进步和学习者个体发展需要的当前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
围绕远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这个主题,香港公开大学曾婉媚主任、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周伟副教授、空中大学(台湾)杨家兴教授等在大会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与远程教育优势伴生的疏离现象
在对远程开放教育一片褒扬声中,空中大学(台湾)张铎严副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剖析喜悦背后的隐忧。
张铎严认为,远程及开放教育依赖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这既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优点,也是其缺点。传统形态的教育具有较强的人际濡沐效果。虽然远程开放教育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同步或非同步的沟通,但其本质上是电子化的“音像信息”,而非人性化的“人际互动”。学习者在缺乏人际互动与心理认同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及各种疏离现象。
张铎严依据大量实证研究资料,归纳出远程开放教育中比较明显的8种疏离现象:工具的疏离、互动的疏离、自我的疏离、目标的疏离、认同的疏离、方法的疏离、经验的疏离、政策的疏离。张铎严说,分析这些疏离现象,并不意味远程开放教育一无是处,而是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设法予以缓解或克服,从而使远程开放教育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①学生方面: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辅导机制,导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和心态,强化师生间及同学间的人际互动,降低其学习障碍和辍学率,提高其学习成效;②教师方面:对面授教师素质、授课方式与教学心态等加强要求与培训,以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③教学媒体方面:规划应更全面、设计更周详、使用更简便、费用更经济,使全体学生皆能均等地享有媒体服务;④政府方面:须真正重视远程开放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积极、大力地协助发展。
热点问题辨析
研讨会上,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等问题引起与会代表热烈的讨论。会议内外有关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大体如下:
1.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反复强调的一个口号。当前远程教育界对这个口号的认识并不一致。综合近年来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论述,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社会进步依赖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个体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才能实现。然而,依据“多元智能论”的观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智能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因人而异的教育。另一面,基于对开放教育本质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归纳前人的意见,曾对开放教育给出过一个简约的定义:开放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张冀生,1997)。这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指导思想,“促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充分发展”是目的。也就是说,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为了促使其充分发展,即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最终促成社会进步。我们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包含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涵义,绝不是满足学生的任何要求。
2. 关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会上,两岸学者就在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将对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变化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会代表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信息空间。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教学信息的扩展功能、教学过程的交互功能、学生地位的主体功能、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功能、教学情境的虚拟化功能,从而彻底改变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的整体功能。然而,所有这些变化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实现的。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分三个阶段逐步深化:工具阶段、整合阶段、形态阶段(高荣国,2002)。
在工具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手段,教育、技术依然是两张皮,教育形态没有本质变化。在整合阶段,技术和课程开始融合,出现新的依托技术的教学模式和在技术支持下的课程间的整合——跨学科课程。在形态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彻底融合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质,从而引发知识组织、课程形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全方位变革——出现新的教育形态。此时,前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将全部实现。
3. 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环境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织造的物理环境下,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地讲,是从连续性思维向跳跃性思维发展。
传统教育的传承性特征,知识分割的学科化构型,文本教材的直线型排列,表征的是一种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加深的时序概念。学习者在这种连续性、时序性、累积性学习环境中容易养成连续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重理性、重推演、重视思维的深刻性,但是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较为欠缺。
在当今知识迅速膨胀的大环境中,长时间的连续学习和靠记忆累积系统知识的学习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按属性分割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链接,表征了一种不连续的、结构化的、跳跃性概念。学习者在这种无边界、多因素、不连续的资源环境中,主要进行的是知识的骨架与节点的学习,思维方式向具有灵活性、广阔性特征的跳跃性思维发展。
会议期间,代表还就课程成本效益分析、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两岸教学与研究人员加强沟通与合作等问题广泛交换意见。资深远程教育专家任为民教授、黄景强博士对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学术水平和达成的共识进行了总结性讲评。
第二篇: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促进师生发展的策略和途径研究
纳雍县董地乡黎明小学 李钞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法教好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我们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力所能及地使它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从而推动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本校的素质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利用远程教育中关于课程改革的资源,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几年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已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进行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教师的专业生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与新课程同行,担负起新世纪赋予教师的时代使命。远程教育资源中安排了较多的关于课程改革的辅导材料,这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不断学习的机会,文秘写作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自觉学习、积极实践、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优质资源共享,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和学生高效发展。让教师自己成为现代化的老师,培养出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是促进师生发展的最佳策略和快捷的途径。
二、利用远程教育下载的远程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利用远程资源“示范课”,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因此,实行课程改革也就自然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积极参与的行为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示范课”给我们师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我们组织学生与教师一道观看这些名师所授的课堂实录,教师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去授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且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从“示范课”中的学生听课中获得启示,学会如何学习(这可是当今教育中的热点话题)。笔者曾在沙落小学和四年级学生以及全乡部分教师一起观看吴维品老师上的“示范课”——《对课》,整节课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他自己制作一些课件;没有故意做作和精心妆扮之痕迹,显得那么质朴而实在,不象常见的那些“示范课”,凡是学校有的媒体一股脑儿地搬上来,使我受到很大的启迪。
三、转变只用传统教学方式比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便的观念
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繁忙,我们常常忽略学校已有的资源,让资源闲置的多。况且自己对使用信息技术的那些工具也有点陌生,如果要想使用就得麻烦学校里的管理多媒体的同志帮忙。加之。对于学校接收到的资源太多,自己教学需要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很费时间;学生从教室到多媒体教室需要走很长的路,耽误学习时间„„总之是,困难重重。2005年以前,我校教师们长期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地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带领孩子们畅游在语言描述的空间里,学生实在同不懂的就用粉笔勾勒简笔画,或者让学生想象,常常自诩基本功扎实。
社会到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了,我们能算得上是一个现代化的老师么?我们也常常这样问自己。自己都不能“现代化”怎么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学生呢?
有资源为什么让其闲置呢?直接运用已有资源进行教学简单快捷,只要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特长,让资源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岂不美哉?俗话说“有书不读子孙愚”。我们何必要加重自己的负担呢?充分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那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吗?让我的的学生在这偏远的农村也同样受到优质的教育。2005年我校接收远程教育资源后组织教师学习运用,懂得使用后,我们的教师开始在学校远程教育接收室里流连,寻找资料,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方式
我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指导思想是:“应用的重点是学生,应用的关键是 教师。”(引用于我校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资料)让教师了解能使用的资源,学会使用工具DVD、电脑,使用这些资源,为自己的的教育教学服务。为了做到省时高效,让学生能受到来自网络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学习方法的影响。我们采取了直接用、间接用、选节用、整合后用四种方式。
1.直接运用
对于网络的示范课堂,我们直接播放给孩子们看,让学生享受特级教师的辅导。让学生在网络课堂录像中学习课堂上的跟他们同龄的孩子们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质疑,师生怎样互动。学生观看之后,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学生也能模仿着课堂上的互动和老师与对话。跟老师一起学习最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作为教师,也跟学生一样从课堂上教师的举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学着做一个“现代化”的老师。对备课、授课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案示例、媒体资源、习题精选、扩展资料、单元测试等很多的都是直接用于课堂。
2.间接用
我们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时候,教师看过之后,没有机会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直接让学生观赏,教师把这个方式用在自己传统方式的课堂上进行教学,如汉字的结构分析,情景的创设等
3.选节用
对于远程教育资源,以我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备的条件,不可能课课都用,只能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先进性。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教学的简便快捷,享受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
4..整合后用
对于学科备课、授课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案示例、媒体资源、习题精选、扩展资料、单元测试也采取整合后用。教师上课都有自己的风格,不可能完全按照别人的设计或课堂实录或课件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从网络提供的资源,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整合后进行教学。有时候,在新课教学时使用;有时候在复习的时候分类集中使用。这样错落有致地使用让学生也不觉得枯燥,又节约了很多时间。既让学生享受了现代的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又让老师整合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方式
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有四种教学方式: 1.文字+图片+表格。
2.文字+图片+表格+视频。
3.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
4.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教师的电子讲稿。(利用于我校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资料)
六、师生对利用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喜欢程度
1.教师对多媒体上课的喜欢程度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远程资源,教师的确尝到了资源利用的甜头。首先对于大量的资料查询负担减轻了,课件制作时间减少了,教学设计有模板可以借鉴。课堂实录让我们教师能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在施教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规范了自己教学设计,减少了上课的随意性。网络中优质示范课让老师学会了怎样对待学生上课中提出的问 题,怎样处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加之,课件的直观性让教师减少很多费尽口舌都讲不清楚的知识,教师根本不用赘述学生就明白了。省时省力的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变得简单,让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最新的进修和培训资源,包括专题报告、培训教程、教学案例,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受到提高培训。
2.学生对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喜欢程度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一旦接触,就喜欢上了。首先是这样的课有声有色。不像传统的课堂单靠老师的讲述,最多就有声音和几张图片。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课,有声音,有需要的所有的图片,有动画的影片,有美妙的音乐,有精彩的知识构成演示。学生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制作„„“优质示范课”里,学生有样子可以模仿,能亲眼看见别人是怎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怎样与老师互动的,怎样完成学习任务的,都能看个全过程。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课件设计,欣赏自己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及时纠正上课室出现的错误,如:自己的朗诵、口语交际、习作练习中的错误。对于电影等观赏性很强的资源,学生非常喜欢,总是盼望下一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时间早日到来。
七、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资源,丰富远程教育资源库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帮助是非常大的,它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的有里的辅助工具,我们在使用它之后被它的能耐慑服,对它产生了依赖。渐渐地,学生和老师对于已有的资源不满足了,开始了自己需要的实践和创新。
1.教师的实践与创新
远程教育卫星接收到的资源,有很多是不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开始了自己制作课件。如:语文综合性学习3年级下册:多彩的春天。远程资源就没有这一块共享的资源。怎么办?教师就带着学生来到大自然拍摄春天的照片和录像,做成课件。然后收罗网络中的关于春天的图片,比较。学生也大量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和词语,也制成视频课件。教师通过使用别人的资源,然后有时间研究自己的教学。《多彩的春天》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展示课《在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产生,设计者把这个教学设计、搜集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存放于学校远程教育资源接收室,让下一年级的教师在设计课的时候能直接使用学校自己创造的资源。
2.学生的实践与创新
学生对教学的资源的需要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地增加。教师在使用资源过程中的对资源的需求思考和动手制作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也学到了思考与动手制作。如:在三年级上册《我做家乡小导游》教师设计了给家乡做广告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建筑、粮食、水果、动物、制作„„学生分成8个组。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家乡,然后资源共享。为自己的小组设计展示内容和广告词。学生记过活动,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黑板报的形式与班上同学共享。教师把学生所做的写成实践活动记录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存放于学校远程教育接收室,下个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可以享用。
八、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对我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我校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大大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 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1.教师课堂讲解工作量减少。
大容量的课堂学习内容能通过媒体直接播放,大容量的知识能借助媒体播放。告诉学生要做笔记的内容可以通过媒体整篇幅地出示,减少老师板书和口述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增强了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觉得新奇,教师的口述,可以变成整版的文字,特别需要强调的内容,有趣味的跳动或成另外的颜色闪动,或有学生喜欢的声音提示。
3.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播放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打破时空界限,让远古的通过模拟呈现;未来的通过科幻的形式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媒体的渲染激发出来。
4.直观性加强
多媒体把文字描述的内容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眼前,直观的东西学生往往能记忆深刻。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对于“流线型”一词理解起来很困难。以前教师就是画一个鲨鱼的简笔画。现在,课件上出现“流线型”船,“流线型”的鱼,然后水流动与以前的尖头的船比较的速度,水的阻力演示。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那么费解的东西,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容易懂得。
九、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教育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是教师素质最好的检验,是教师现代化的最完美的表现,最能体现教师完善的教育教学艺术魅力。我们不但要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还需要在利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不但是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把我们的资源贡献给同行们,贡献给孩子们,这才是一个现代化的教师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我们的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优质资源共享,创新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让教师自己成为现代化的老师,培养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我们发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是促进师生发展的最佳策略和最快捷的途径。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广大小学教师应当视野开阔,要有建构主义的眼光,要审视社会生活对语文课程的影响,自觉地学习并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结合网络资源做好语文资源整合,从而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承担起现代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第三篇:远程护理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电大护理教育质量保证要素的建设
中央电大郭晓霞
护理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远程护理教育如何保证质量?这是社会和卫生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央电大护理专业,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规定,招收护校中专毕业、具有护士资格的在职、在岗护理人员,培养目标是专科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标准是要达到国家学历文凭的基本要求,服务基层,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电大开设护理专业,90%的学员来自西部和医学类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建设远程护理教育质量保证要素,让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用人单位满意,使社会对电大教育认同,是我们的质量观,也是本项目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电大护理专业,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专业开设当初,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一套完整的专科教材可供选用,暂时借用普通高校同名称课程的专科或本科教材。经过一届学生的使用,普遍反映教材层次不一,内容偏多偏深,媒体形式单一,不适合自主学习;辅导教师对远程护理教育欠了解,基层教学条件有限,实践环节教学困难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以名牌医科大学整体优势为基础,以建设适合远程学习者学习的多种媒体课程资源为切入点,以培训师资队伍为突破,以电大系统规范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保障,来建设护理专业的质量保证要素,形成的中央电大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作建设课程资源,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规范指导、责权明确,省级电大与当地卫生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借助各级医学院(校)、医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完成教学过程的办学模式,对教育的质量起到重要保证作用,毕业生学有所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映比较满意。
一、依托一所名校的整体优势,保证了课程资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教学性
从全国高校遴选名师担任教材的主编和课程的主讲,是电大课程建设的原则,也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基础。电大各专科的课程资源,一般是从多所高校选择名师来分头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而护理专业,是整体依托原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的专家群体来建设,这是中央电大专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性的实践。相比之下,这种课程资源建设方式具有几个特点:①作为一所全国一流的医科大学,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巨大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电大护理教育发展和资源建设的沃土。整体依托这所大学,得到的不仅是专家个
1体的支持,而是有关领导、专家群体的多方面的和持续的支持。至今,中央电大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得到护理学院领导以及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引领,这对于保证电大护理教育的质量是不言而喻的。②有利于课程资源建设的适应性和统一性。中央电大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为20多个学科百余名教授介绍电大的办学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特点,使他们全面了解电大,为他们把握教材的层次、内容的多少与难度提供了依据。③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知识之间的必要衔接,避免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
二、建设了具有远程教育特点的、较好适合学习者需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媒介。护理专业按照中央电大的课程建设流程,①由中央电大的学科主持教师与各科专家合作,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了教学大纲,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验实习和教学评价有一致性的准确把握;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学习者知识背景和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文字(印刷)教材为主媒体、学习指导、实验指导、音像、CAI课件、网上资源等辅助媒体优化组合的一体化课程建设方案,这是建设适合基层学习者学习的课程资源的蓝图。③以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使人体的结构肉眼与显微镜下相结合,形态与机能相结合,疾病时机体的机能与形态学改变相结合,培养学习者从人的整体观念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护理新理论和主干课程中护理技能的指导,初步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课程体系。④突出了助学、导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文字教材中介绍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目标、章末小结总结归纳要点内容、多题型练习题可随时检测学习效果、每页旁的留白,提示重点、分析难点知识,并可作笔记。录像教材、CAI课件,讲重点、难点、思路方法与学科发展,标本、切片、动画相结合,形象、生动、直观。⑤出版了具有远程教育特点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教学大纲汇编、各科文字教材、学习指导教材、实验指导汇编、毕业实习指导手册40余部,录像教材300余学时,CAI课件2部,各科形成性评价手册及期末复习指导手册,建设了各科网上学习资源和试卷库,初步形成了多媒体、立体式学习资源支持体系。病理学CAI自测版课件获教育部、卫生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计算机软件”一等奖。在教育研究、医学教育等杂志发表了关于资源建设的论文6篇。
三、培训了相关学科辅导教师,提升了基层教师的辅导水平
各级电大护理专业的辅导教师,多是聘请当地医学院校的教师,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电大教学的特点,组织学科专家对各地电大选派的百余名学科辅导教师代表在原北京医科
大学进行了培训。中央电大校领导介绍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电大系统的办学特点,各学科的教授,介绍了学科的发展,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演示课程实验,组织参观实验室,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电大辅导教师。参加培训班的教师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不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央电大的基本要求、远程教学的特点以及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各科的基本要求,学科专家高深的学术水平和宽厚的专业理论,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对进一步做好电大教学辅导工作和其他教师的继续培训具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四、促进了地方电大与卫生主管部门共同合作,利用当地卫生资源实施教学过程 系统办学是电大的优势。电大系统由1所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61所地市级电大分校、2075个县级电大工作站、26698个基层电大教学班(点)组成。整个教学活动在系统的各个层面,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方式来运行。鉴于护理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但对电大系统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标准和指导操作归程,还明确要求办学单位要取得当地卫生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充分利用当地各级卫生资源实施教学过程。对于实践环节特别是集中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我们提出“五统一”,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实习目标、实习内容、技术操作内容与考核标准、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实习档案”,这是保证集中实践教学质量的制度约束;设计了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手册,突出了对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与考核;规定了接受实习的医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这种办学形式对保证护理教育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云南、湖南两省的电大,利用电大系统自身的优势,与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积极合作,开展远程医学护理教育,有效的改善了当地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习层次,为当地基层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回馈、评价质量保证要素,持续改进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已有毕业生5万多人,目前在册7万余人。多种媒体课程资源受到学习者的欢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比较满意。质量信息的回馈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取得:①每年一次的全国电大教学研讨会、教学检查、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等常规的方式,了解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学过程实施与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学习的掌握情况;②1997年,我们与云南、湖南电大以及当地卫生厅的有关负责人一起,在两省进行了为期21天的调研,考察了基层教学点办学条件,与辅导老师和学生座谈。两省基层和农村高等卫生人才奇缺,县及县以下卫生单位几乎没有专科以上毕业生。省电大和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电大教学工作,把教学班放在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经过评估的资深卫校,保证教学过程和
实践环节的实施。卫生厅把各级卫生部门对电大教育的支持纳入年终考核,有力的保证了电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参加座谈会的学员,感谢电大给了他们难得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实现了在基层和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一位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学员告诉我们,中央电大把北京一流医科大学的资源送到他们手中,学习受益匪浅。北京老师每一讲电视课他都要录下来反复看,既使下乡巡诊,也要开着录像机。湖南省卫生厅负责人告诉我们,电大毕业生是湖南省唯一扎根农村乡(镇)卫生院的高等专科人才。他们组织的毕业生社会追踪调查情况统计显示,毕业生优秀率达60%,满意率达90%以上。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乡(镇)卫生院的院长或各级医院的护士长。③云南省电大2001年对97~99届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研究能力、计算机、外语,有较大提高的分别占84.12%,75.86%,85.78%;25.25%; 37.27%。用人单位认为电大毕业生在上述五方面有较大提高的分别为91.99%、89.89%、83.65%、48.78%、60.63%;医风医德有较大提高占68.99%。用人单位对电大毕业生质量认为很满意的占41.33%,比较满意的占52.4%。毕业生经过3至5年的工作,49.83%的人员职称得以晋升;文山州人民医院等5家用人单位在寄回调查表的同时,还专门给云南电大发来一份感谢函,称电大毕业生已成为当地医院的业务骨干,还有2人获得过州、县级科技成果奖。④媒体使用后,收到来自17个省许多使用者的信息反馈,有电大师生、也有天津医大、北大医学部、河北医科大、兰州医学院的本科学生、以及中国医科大7年制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多种媒体配合是学习的好方式,有助于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手册指导性、操作性强。一位内蒙巴盟的电大学生写到:“病理学教材排版新颖,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每章附有自测题,不但可以检测自己,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用这一套教材节省我很多时间,而且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有轻有重的去学习。”
回馈的信息反应了电大护理教育的质量是比较好的,电大的课程资源也被自考、兄弟网院及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等选用,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许多工作还需要持续改进。学习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外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特别是网上的学习支持服务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总之,质量保证要素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面对基层和偏远地区渴望学习提高的护理人员,作为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建设好保证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最终形成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利用插图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课文插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教学设计最优化。
一、利用插图,巧妙导入课文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课文插图导入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以下所引课文教材版本与此相同)有两幅插图,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尽情欣赏,用心体悟,然后组织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蝉、螳螂、黄雀分别想得到什么?它们身后隐伏着什么?吴王为什么会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观察交流,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故事内容,了解前因后果。
不同类型的课文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导人。介绍游览景点的课文,可利用插图作导游。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写的是小山村的优美景色,导入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的景象,注意月亮一样的小河,试着为这个村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由此巧妙地揭示课题。写人物的课文往往会有人物肖像插图,导入时可利用插图,从了解人物人手切入本课教学。
二、利用插图,促进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促进心灵沟通,课文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
例如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一头公牛上下蹦跳,骑手还牢牢骑在牛背上。为了让学生理解“疯狂”一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谈谈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位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
生:文中说:“只有一位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那么,怎样才是“疯狂”呢?
生:牛像发了疯一样。
师:没错,你能说说图上的公牛是怎么发疯的吗?
生:从图画上可以看出,公牛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喘着粗气,这就是“疯狂”。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疯狂”一词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就能顺利地扫除理解障碍,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再如,《北风和小鱼》是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套教参对课文作了深入解读:《北风和小鱼》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行为。
许多教师都上过这一课,往往根据教参提示,抓住文中“哈哈,大家都”这句话,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引导学生痛恨北风、喜欢小鱼,极力讨伐北风、赞美小鱼。然而仔细翻翻教材,会发现此课共有三幅插图。其中第一幅插图,主要表现北风吹来,大自然景观发生了变化;第二幅是北风和小鱼对话。第三幅图往往被忽略。这幅图画的是: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多么恬静、温馨的画面啊!我与学生就此展开交流——
我:你们喜欢这幅图吗?
生:喜欢。
我:为什么喜欢呀?
生:下雪了,我们就可以去堆雪人、打雪仗。
生:我也喜欢。妈妈告诉我,雪像一条被子盖在麦苗身上,明年就可以丰收了。
我:那你们知道雪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吗?
生:我知道,是北风给我们带来的。我:那你们喜欢北风吗?
生:喜欢。
一幅插图,扭转了教学的情感基调,也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利用插图,延伸拓展训练
看图说话是小学低年级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拓展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中,插图色彩鲜亮,形象逼真。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在美丽的草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蜗牛正面对着面,它们在说些什么,课文里没有写到,可以利用这幅图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放飞想象,练习口语表达。可以这样引导:
日子一天天过去,蜗牛老了。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散步,抬头发现空中飞来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在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出示蜗牛爬行,蜜蜂、蜻蜒、蝴蝶飞行图)老蜗牛看着看着,不由得对小蜗牛叹了口气:“唉!”——接下来,老蜗牛会说什么,小蜗牛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由此展开想象,模拟角色老蜗牛、小蜗牛展开对话。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提供的广阔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都经过编者精心编选,形象生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如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课后有幅梅花的插图,那不单单是为了美化版面,还在暗示我们:梅兰芳的成功,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实写照。同一单元的《要好好学字》一课,插图中毛泽东身后有幅狂草《清平乐,六盘山》,左下方是延安的宝塔山,都是指导学生课外拓展的良好素材。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设计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听说能力,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篇:詹天佑: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阅读教学
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阅读教学
——《詹天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语文源于生活,其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一堂课不是把所有资源都吸收利用,这就需要教师从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出发,将这些资源巧妙地加以优化、整合。只有把适合、适度、有效的教学资源适时地引入课堂才有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整合的最优化。
【情景描述】 片段一
【课文片段】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师:(出示詹天佑在悬崖峭壁测绘的图片以及在风沙满天中工作的图片,同时配上狂风怒号的音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结合刚才的图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路上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詹天佑不怕困难,在认真测绘着,计算着。
生:我看到了漫天的黄沙,听见了怒号的狂风,詹天佑不怕恶劣的天气和工人们一起坚持工作。
生:我看到了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大雪纷飞,詹天佑始终带着工人在野外坚持工作。„„
【反思】 为了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不怕困难坚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决心,我搜集了很多詹天佑在悬崖峭壁工作的图片并配上了相应的狂风怒号的音乐。看着图片,听着音乐,学生恍如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峭壁的危险,天气的恶劣。
片段二 师:同学们结合下面这段资料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除了遇到文中提到的重重困难,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师:(出示资料——)
①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②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③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④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看了这段资料,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慈禧太后不愿为修路出钱,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资金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生:帝国主义乘机欺凌,想看中国人洋相,修筑铁路的压力巨大。
生:皇室亲戚率众闹事,不让铁路经过他们的坟地,詹天佑忍辱负重与权贵周旋,可见修筑铁路受到重重阻碍。生:好友不幸牺牲;女婿被绑架,女儿不幸身亡„„修筑京张铁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生:詹天佑不怕地理条件的恶劣,不怕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选用视频,没有出示图片,没有配以音乐,只是补充了几段文字。与视频、图片相比,这段文字更令人触目惊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课堂上,学生默默地朗读,静静地思考,感受着詹天佑遇到的重重困难,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又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情!
片段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就是詹天佑。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詹天佑。
生:(齐读课题)
师:谁了解詹天佑,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搜集的詹天佑的资料)
师: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詹天佑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詹天佑一定会多几分了解。出示——
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县人,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
【反思】由于这段资料文字过多又没有经过整理,所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虽然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读完后对詹天佑这个人物的了解还处于模糊的阶段。这样的资料没有经过筛选、加工和重组就直接出示给学生肯定是不适合的。后来,我把这段文字进行了整合——
詹天佑(1861——1919)中国铁路工程专家 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
参加修建或主持修建京奉铁路、张绥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汉粤川铁路,为铁路事业奋斗终生
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反思】这个片段中,我把第一次出示的繁琐的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出简明扼要的有价值的信息,适度地出示给学生,学生阅读起来能一下子抓住要领,迅速而准确地了解詹天佑这一杰出的人物。
片段四 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①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②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生:(质疑)——为什么帝国主义者要阻挠清政府的修筑计划?为什么他们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
师:(我想,如果不把当时1905——1909年中国社会的背景交代清楚,学生是无法理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的。于是,教学时,我出示了当时社会背景的相关资料)
背景链接一——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拥有一系列的权利。如果帝国主义掌握了这条铁路,我国的北方就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可凭此向南扩张。
【反思】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的原因,也才会更清楚地知道事情为什么会争持好久得不到解决。詹天佑为了不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人物。至此,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詹天佑那拳拳的爱国心,深深的爱国情。
片段五 生:(质疑)为什么说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我补充了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背景链接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拥有一系列的权利,帝国主义希望通过夺取铁路修筑权来控制我国的北部。
【反思】这段背景的介绍,学生明白了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夺取修筑京张铁路的修筑权来控制我国的北部,学生感受到詹天佑为了不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任务,是一位爱国工程师。
【案例反思】
一、关注教学目标,整合适合的资源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洋溢着作者的生活热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展现着作者别具一格的话语表达方式。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美不胜收的大观园,是一个个鲜活精彩的世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体会情感?许多教师把功夫用在了课前——搜集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资料,动态的有音乐、视频、flash动画„„静态的有文字、图片等等。这些资源孰优孰劣,难下定论。动态的资源不一定优于静态的,文字也不一定比图片逊色,关键要看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和时效性。这些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源是丰富的,但并不是都能直接“进课堂”的,它们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整理、分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才能放射出美玉般的光彩。比如在上述片段一得教学中,我整合了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图片、音乐,在适宜的音乐中,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借助图片更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如上述片段二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我没有再选用图片,音乐,而是整合了几段文字资料。与视频、图片相比,这段文字更令人触目惊心。在教学时,没有配图,没有配乐,学生默默地朗读,静静地思考,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又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情!语文教学中面对繁多的资料,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适合的资源进行有机的取舍,有效的整合,需要找准教学资源与文本内容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任何脱离文本的资料都是不可取的,不适用的。
二、关注教学设计——整合适度的资源
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很丰富,但搜集来的信息资料通常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智慧地选择、加工、重组,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但若运用不恰当那课程资源只能成为一种课堂的“摆设”,甚至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桎梏,因此,在采集、整理、整合信息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例如在上述片段三关于介绍詹天佑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的大段繁琐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就不太适合,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这段文字,由于介绍的比较零散,因此读起来比较吃力,最后获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经过加工、整合后的资料既言简意赅又具有可读性,而且在出示的时候没有采用大段集体出示的形式而是改为采用几个小分句分步呈现的方式,每句话介绍了人物的一个方面。经过这样的加工整合,得到的教学资源时适度的,有效地,学生阅读起来感到中心明确,一目了然,有利于迅速走近人物,感受人物品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教学效果——整合有效的资源 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应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一句话——整合资源要讲实效。作为教师要明确整合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文中的关键词句,有不少需要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才能理解到位。如上面片段四的教学中,学生因为不理解文中的两个重点语句,我适时呈现了“背景链接一”的相关资料。学生正是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再回过头来读这两个句子,才能知道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的原因,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争持好久得不到解决,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为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埋下伏笔。
其次,要有利于体会文章中心。当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时闭塞时,教师可适时引入课外资料,借此启迪思维。如上面的片段五的教学中,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说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讲解时,我补充了“背景链接二”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正是为了不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为了为中国人争一口气,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任务。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理解了句子含义,深深地感受到了詹天佑那颗拳拳的爱国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有效的资料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品质,有助于体会文章的中心。
整合教学资源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因课而宜,以生为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把适合、适度、有效的课外资源适时地引入文本才有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整合的最优化,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显厚重,诗意,灵性。
詹天佑(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苏教版六上教材第六组课文中的精读篇目。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名人风采”。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围绕“杰出、爱国”这两个关键词,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展示了一代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风采,也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课文内容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较远,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开凿以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两段课文最难理解,并不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他们自己能够利用文字画出示意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完全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通过朗读时轻重音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收集詹天佑的资料和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相关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2)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3)指导学生运用读边思边画的方法,理解课文的第5、6自然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詹天估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四、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收集詹天佑的资料和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相关资料。教师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理清层次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要表现人物的特点,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这几个方面又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揉合在事例中的。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请快速浏览第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2.交流(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选取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也是学生需掌握的写作方法。
(二)品读文字,感受“爱国”与“杰出”。1.设计“人”字形铁路
师:同学们认为这三个事例中哪个不太好理解?(“人”字形线路最不好理解)我们那就先来研究研究“人”字形铁路。谁来把写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的段落读一读?(指名读)。
(1)引导画平面图:
师:大家觉得这一段话不太好理解的原因是什么?(方位词比较多)其实方位词多不是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反而应该是为我们理解提供了方便。我们来画一画。(师画出四个方向:东、西、南、北)南口画在哪里?青龙桥呢?为什么要画在这里?(指名说,引读: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你读得很仔细,再画什么?(师生合作边说边读边画,画出“人”字形线路的平面图)
(2)图文对照,体会这种设计的好处: ①师:画好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画得对吗?(生图文对照默读课文)画得对吗?那为什么说“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呢?(可以减缓坡度)(出示课件:陡坡的垂直角度和“人”字形线路上坡的角度的比较,动画演示: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上山。)
②师:我们生活中有这种减缓坡度的例子吗?(楼梯、盘山公路)那詹天佑为什么偏偏要采用“人”字形线路呢?(引导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那时候施工条件差,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工程难度。)
(3)鲜明人物形象:
师:是啊,詹天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了难题,我们从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詹天佑──(生:杰出的才干)(板书:杰出)
师:詹天佑的这一设计是以前的铁路建设史上没有的,是一个创举。难怪那些来中国游览的外宾,见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 生:(齐)赞叹不己。
(4)总结学法: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把这段难以读懂的话给读明白了的?(边读边思边画一画)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自学“开凿隧道”这一部分。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的时机很重要,要在学生充分阅读文字的基础上适时出示,不能越俎代庖,以演示取代学生的阅读过程。
2.开凿隧道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五自然段,读懂这一段话的意思,可以边读边思边在纸上画一画)
(2)交流自学成果:
①师: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自学的收获。(出示)这两座山分别是什么山?你有什么依据?(指名读相关语句)分别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的施工方法有什么好处?(指名上台来演示)
②师:同样是开凿隧道,詹天佑为什么不采用相同的办法?詹天佑根据施工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最有效的施工方法,这也是他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3)师:但是,使用这两种新方法如果稍有差错,后果就可能会怎样?(用两个食指代表两个施工队进行前后、上下错位的演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学,既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思想。
3.勘测线路
过渡:为了避免这些差错,施工前就必须进行──(生接:认真勘测和周密计算。)“周密”是什么意思?(引导用逐字连缀法理解:周到、细密)为了达到技术上这种“周密”的高要求,詹天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标出写詹天佑怎么说的句子,用“△”标出描写他动作的词语。(生读文、标注)
组织交流:
(1)师:为了达到技术上的高要求,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指名读,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①师:你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抓住关键词语来谈。预设:
A、从“精密”、“一点儿”感受到詹天佑工作态度很严谨。
引导比较:这里的“精密”可以换成刚才学过的“周密”吗?为什么?(指名说:两个词强调的重点不同,用法上也有些不同)
指导运用:我们来试着用一用。(出示:正是由于有了()的勘测与计算,有了()的测量与施工,京张铁路才得以顺利竣工。)(指名选填“周密”和“精密”)
提导朗读:詹天佑要求工作要精密,作者的用词也很精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B、“经常”说明了詹天佑对工程人员的严格要求一贯如此。
指名朗读:你来读一读,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传递给我们每个人。
C、师:听了大家刚才的朗读,我知道了要突出一个词语就要重读,是吗?那我也来读一读。(师读,故意把“我们”读得很重。)你听出了什么?詹天佑为什么不说:“你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体会詹天佑对工程技术人员很尊重,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也很严格。)
指导朗读:但刚才老师的朗读,你们听起来觉得像是詹天佑此时的语气吗?是呀,并不是所有要强调的词语都要重读,有的词语读得轻缓一些也是一种强调。“我们”要读得轻缓一些,要显得语重心长。听老师再读一下。(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②鲜明人物形象:从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变换朗读时的轻重音和速度,让孩子真正地从体会人物感情这一方面去学会朗读,从而去除了“要突出的词语就重读”这一公式化的朗读技巧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2)师:为了达到技术上的高要求,詹天佑是怎么做的?(生读,出示: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经常请教当地的农民。)①师:这段话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的?那谁来说说自己标的动词?从这些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师:单看这些动词大家就已经感受到了詹天佑的不辞劳苦。让我们再读得细一点,看看这些动词前面有没有修饰性的词语?你找到了什么?(引导抓住“亲自”、“在峭壁上”、“在油灯下”、“经常”等词语体会詹天佑的身先士卒、精益求精)
③指名读,其他生闭目想象当时的画面。(指名说想象)④引读:是啊,在修筑京张铁路四年的日日夜夜里,有多少次——(生接着读这段文字)
(3)师:詹天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无所畏惧的精神,顽强地工作,为的是什么?大家怎么知道的?(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指名多位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第一条”说明这条铁路有历史意义,“中国人自己的”体现了这条铁路的与众不同,“一定”表现了詹天佑的决心。
②总结:你有你的读法,我有我的读法,那让我们都按自己的读法读一读。(生齐读)大家虽读法不同,但感受是相同的,都感受到了詹天佑的——(爱国之心)其实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都源于两个字,就是——(板书:爱国)
(4)指导朗读全段:我们来合作一下,好好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1.师:人们为什么在青龙桥车站树立他的铜像?是的,我们纪念他,是因为我们永远需要他的精神,什么精神?(崇高的爱国精神。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师:回顾这篇写人的课文,你除了学到了这种精神,在写法上是不是也有些收获呢?(指名说)让我们也来学着写一写。(出示:小练笔:我身边的能人。要求:学习本文的写法,选取典型事例,注意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与本课开始时的谈话相呼应,总结了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并通过小练笔,巩固了学到的写法。
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很多老师会把它处理成德育的好教材,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精当,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我教学本课时就紧扣这一文本特点,同时关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以求真正体现阅读课堂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有这样的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节课中,我紧扣文中的一组近义词:“周密”和“精密”,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逐字连缀法理解字面意思,再能过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样,学生的理解真正地深层次化了。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两个重点句子“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和“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时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异,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强调都要用重读来表现的,关键是要体现人物的感情,从而将公式化的朗读技巧,重新拉回体会人物感情这一本真目标上来。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处理,许多老师都会采用动画课件演示的方法。但我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理解困难的原因,再和学生边读边思边画平面图,最后才动画演示的。这样,学生不但真正读懂了文本语言,还学会了阅读的方法,真正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我想一个教学设计的好与坏、成与败,其原因往往不在于它本身,溯源求本,执教者的立意(即确立的教学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语文课可以多姿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姿”与“彩”必须是为语文教学目标而绽放的。我们要让学生沉醉于这些“姿”与“彩”的同时,更多地沉醉于浓浓的“语文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