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和谐(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1:2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一个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一个和谐》。

第一篇:建设一个和谐

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它要求我们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利益、矛盾的变化,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分析法治建设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长效机制,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尤其必要。

关键词: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一、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司法部门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勿庸置疑。但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企业转制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在法律层面上的表现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在传统社会纠纷解决体系和社会治理方式趋于失效之际,诉讼成了人们解决纠纷的最主要途径,“诉讼爆炸”,案件数量剧增,司法机关有限的资源只能疲于应付,单纯依靠法律手段的社会效果不理想。同时,诉讼成本过高,司法机关解决纠纷、平衡社会利益的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之间仍有差距。大量的纠纷如果不能被合理、规范、系统、实效的机制所消融,一些非正常的渠道(如:请愿、群体性事件等)就会应运而生,从而危害社会稳定。社会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诉讼只是最后的手段,在解决各类纠纷时应当优先考虑其他非诉讼方式。

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的非诉讼方式在我国的法制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如此。根据法律年鉴的资料统计,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调解与诉讼的比例为 10 : 1(最高时达 17 : 1)。在美国,向法院起诉的案件中有 90%-95% 都是通过调解等方法加以解决或在审判前撤回的。面对着“诉讼爆炸”的挑战,1998 年美国通过了《替代纠纷解决法》,鼓励成立民间调解组织和“社区调解中心”。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调解具有重构国家与社会,民间秩序与国家秩序关系,消减法治危机和增进纠纷解决的多样性等重大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必要建立起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逐步实现纠纷解决方式的社会化,而不是司法化或行政化。根据主持调解的主体和机构划分,调解应包括民间调解(当事人和解)、法院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等等。本文主要以人民调解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人民调解制度起源于历史上的民间调解,是在对旧的民间调解进行扬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用调解的方式平息民间纠纷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官制中设有“调人之职”,“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即设有专门负责调解事务的官员。此后历经各朝各代,直至民国,调解一直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平诉息讼”、“以德教化”的作用。人民调解制度萌芽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是在广东海丰农民运动中产生的,农会设立的仲裁部,行使调解职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调解制度得以较快发展,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组织的法律地位及其主要职能被宪法等法律、法规所确认,使“调解”在中国不仅成为一种纠纷解决的技术或方式,更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制度性或体制性存在。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在法律制度的选择与构建时运用社会学方法,可以让我们把看似纯粹的法律问题,置身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评估和判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分化和整合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恒久不变的主题,目前,中国社会多元利益的分化与社会分层随着社会转型已经凸显,计划经济下的单一格局被打破,呈现出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人的差别与多样性前所未有地增加。“差别?对立?冲突?妥协”,是社会矛盾与纠纷产生和消弭的合理轨迹,最终使不和谐状态归于和谐状态。因此,和谐社会应当是在相互冲突的多元社会利益中的整合、协调的过程,是一种人与人和平共处、有序互动的社会模式。这也是法治较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英国法治的成长表明,自由法治只有在各种异质要素相生相克、共存共荣的多元社会中才能形成并得以维续”。和解是一种基于不同利益角度的合作,而以人民调解为主要载体的第三方调解,可以能动地调整社会冲突,引导当事人采取和解的方式来达成妥协,将相互冲突的价值诉求引向理性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营造宽容、和解、共生的社会生态。社会学研究表明,依靠外力形成的社会秩序并不稳定,真正的和谐是由内而外的,需要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实现自觉和自律。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律经济学的代表人物、199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认为,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制度)是最适当的法律(制度)。另一位芝加哥学派的大师波斯纳认为,“效率既正义”,法律对正义的诉求不应以损害效率最大化和财富最大化为代价。“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善地实现

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诉讼高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的损耗以及内心焦虑等)会挫伤人们参与诉讼的积极性。而且,法制的运行如果耗费了过多的司法资源,就涉及到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涉及到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目前,我们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投入太多,代价太大,成本太高。而人民调解具有灵活、便捷、不收费等特点,具有把解决纠纷工作“重心前移”的明显特征,具有覆盖社会各方面的网络组织优势,在矛盾排查、预防、化解、控制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功能,更加符合效率原则。对于当事人来说,人民调解是免费的,更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文化分析

四十多年前,费孝通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了解人民怎样去应用,不在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上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端却已先发生了”。目前,很多学者也开始探讨法律的“表层化”问题,指出了当前法治建设中“重视形式,忽略法治的社会根基”的弊端。这些分析指导人们要把各种制度建构在社会土壤之上,即将“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生活中的法律”,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来自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认识。

人民调解制度的产生和演变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和合”法律文化的产物。传统的儒家思想把“和谐”秩序作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无讼”成为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当然,这种传统思想也带来了法律虚无和个性受抑等副产品。改革开放以后,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的繁荣和诉讼的勃兴改变了人们“耻于争讼”的传统思维,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应当看到,现代司法大多移植并借鉴西方传统,其缺点是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强调个性而缺乏对社会整体和谐的关注。对于伦理性的传统社会来说,有些司法理念在中国(尤其是在农村)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许多老百姓并不清楚也不关心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他们更重视人际关系,“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观点还是被普遍接受的,因此,人民调解委员会这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对他们还是有吸引力的。而诉讼的直接后果可能是使维系人际关系的情感纽带被割裂,这种局面也许是普通老百姓最不愿意看到的。非但农村的熟人社会如何,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其实也需要一种法律与道义上的归属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变使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人原本封闭和谐的生活圈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凝聚力涣散,人们的疏离感、孤独感增加,陌生人之间遇到纠纷时如果没地方讲理,矛盾更容易激化。而人民调解组织作为社会冲突中的安全阀便会及时、有效地成为当事人宣泄情感、谋求社会认同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调解制度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即便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与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在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多发期,纠纷也呈现出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特点,传统的人民调解工作,无论是在观念、制度、组织机构上,还是在队伍素质、工作方式上都暴露出一些不适应之处。

一是组织定位不准,人员角色混乱,缺乏公信力。根据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然而,现在的调委会基本上推动了应有的群众性、自治性,调解过程中的行政化手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政府指导实际上蜕变成政府主导,许多地方领导仍将其视为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工作理念与方法不符合社会化、自治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整体推进,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公信力。目前,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几乎都是身兼数职、角色混乱、立场不清,很多调解员具有的官方身份难以取得调解工作所必须的中立地位。

二是组织机构建设状况不理想。由于受到人员、经费、自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民调解的组织机构很难满足新时期民间纠纷形式、主体、内容多样性的要求,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普遍缺少经费、缺少设施,使许多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滞后。传统的调解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矛盾纠纷新的变化。目前大部分调解员专业知识水平低,在从事调解工作的时候,仍主要依靠个人经济与威信,靠“和稀泥”、“套交情”来解决纠纷,没有针对纠纷的不同类型来适用法律或相关政策,使一些纠纷久调不决。

应当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突破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瓶颈”,才能使人民调解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革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对策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调解的政治功能遮蔽了其解决纠纷的功能,人民调解制度更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调解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本身也有一个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

(一)转变理念,淡化行政色彩,正确处理好政府指导与人民调解组织自治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政府、大社会”的今天,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会更加理性、有限,非政府的群众性组织在弥补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之间真空地带,有效缓冲社会矛盾冲突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革,逐步还人民调解组织以本来面目,使人民调解真正成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纠纷解决方式。

(二)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模式。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不能再走行政化的老路,而应以提高工作实效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中,涉及到政府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合作模式选择的问题,政府应逐步“淡出”具体人民调解工作,在帮助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制度、提高组织自治水平的前提下,通过签订“服务合同”或责任书等形式委托社会组织来开展。同时,通过市一级政府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来实施宏观管理,主要负责制度规划目标、协调政府各部门、监督检查、绩效评估等等,不介入具体纠纷的调解,让调解员放手开展工作。比如,上海试行的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便是有益的尝试,其通过江苏街道组建的“首席人民调解员李琴工作室”与街道办事处签订工作责任书的方式来进行运作,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为“工作室”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这种责任书明确了政府和人民调解组织的关系,保障了专门经费和专门力量,取得了实效。

(三)通过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改革,提高人民调解组织的公信力。传统的人民调解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人民调解工作必须走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道路。所谓专业化,即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而且人民调解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或社会工作背景,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经验。所谓社会化,就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所谓规范化,就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协议书法律效力的认定程序等制度建设,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当然,人民调解组织公信力的提高,最终还要靠调解员社会地位的中立性以及调解工作质量的提高来实现。

(四)发展和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拓展工作领域,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方式的多样化。要结合城市与农村的不同地域特点以及矛盾纠纷的不同种类,对辖区工作对象进行细分,实现调解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变革。

(五)以人民调解整合各类非诉讼调解,并通过人民调解与法院诉前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衔接,实现优势互补。目前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是多方面的,因此就有一个整合、协调、衔接的问题。上海、深圳开始尝试直接将人民调解引入法院的审前调解,一些人民调解员参与庭审,在有些案件中,法官委托调委会来调解。北京西城区人民调解员进驻公安派出所,实现治安、民间纠纷联合接待调处。这些有益的探索必将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也为人民调解统合其他调解、为人民调解工作的立法奠定实践基础。

总之,程序社会的建设需要一整套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机制作为支持,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无疑将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谈谈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谈谈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现在的社会都在努力追求和谐的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支持,还有更多的是付诸行动。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将会走向一个更加美好而又和谐的未来。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型的微社会,与社会相比简单了很多,没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所以相比来说,所谓的和谐班集体,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和谐的学校由和谐的学生组成,建设和谐班级每个学生肩上都有一份责任。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和谐的班级不仅是每个班主任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个学生心中真正想要拥有的。下面我粗浅的谈一谈怎样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

为了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和谐班级,第一点,班级必须有一个用来约束所有人的健全和谐的班级管理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和谐的班级,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班级的规章制度,保证班级工作的规范进行。在班中倡导“人人爱集体,个个做主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班干部是完成和谐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和谐班级建设中的“领跑者”,是和谐班级建设的“翅膀”,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因此,身为一名班干部,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表现出自己的积极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到和谐班级的建设当中去,当和谐班级的主人翁。

我觉得,一个班级要和谐,首先必须做到四点:团结,活跃,进取,善思。团结,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活动,让同学们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让同学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为此,班中可以专门成立以某一班委为组长的活动策划小组。在班委的领导下,活动小组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组办班级各种活动,如聚餐、旅游、晚会、体育比赛等等。活跃,即构建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休息。比如同学们可以在课间谈论轻松幽默的话题,以此来释放学习的枯燥与压力。进取,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下,还需保持进取精神。使同学们永远保持进取的精神,使同学们永远处于更高的起点。善思,既学生们要动起脑子去思考,只有先学会善于思考,才能学会善于解决问题。

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必须要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班集体有了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班集体就有了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此外,和谐的班集体还要有良性的竞争存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雏形,让学生在班级群体生活中进行着社会角色的学习和锻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管理好班级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之间经常进行组间竞赛,建立激励机制等,这些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最后,和谐的班集体里,每个人都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处于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学生与本班同学及老师以外的人员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修养、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协调好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班集体

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班集体

我深刻知道,一个好的老师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一个好的集体能改变这个集体里的所有的人。因此,我时刻鞭策自己,对“教书育人”的理念也牢牢记在心里。力争用自己的力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和谐班级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班现在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氛围,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奋斗的信念、积极进取的精神,已非常明显。但建设和谐班级,仍需不断努力,继续从点滴做起, 继续以主人翁的精神共同建设这个理想的大家庭。

“教书育人”是每一名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勤教力学,为人师表”是我的座右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能否继续繁荣昌盛,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肩负起培育好每一个孩子的责任。

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处在主导地位的班主任,一定要把学生当作班级及班级管理的主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经常用激励的力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有过失的学生,老师批评要中肯,帮助要热忱。要以理服人,以心感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学生信赖的教师,使学生敢说真心话。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以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如果要求学生按时到校,那么自己就必须提前到校;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就必须认真。经常总结自己的教育方法、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自强自立、全面发展的班主任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是引路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享受到和谐融洽的幸福。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一个班级能否和谐,决定了这个班级的发展。和谐的班级,要靠大家去营造,靠彼此的努力,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的班级。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班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倡导良好的班风促和谐。我们班开展了一次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班会课。这次班会课使学生懂得:要多做有益事,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言行举止文明得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别各种不良行为,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中学生。最后,我用手语带领着我们班全体同学唱起了“感恩的心”,整个班级充满了朝气,洋溢着和谐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的感恩情怀。

二,营造勤奋的学风促和谐班级。一个班级只有良好的学风,学生才能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上课期间的纪律要保证,这是为学生提高学习创造条件。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和谐。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和谐班级的创建需要学生的共同努力。上班队课时,我会根据课本内容,联系实际,教导学生之间要形成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关系;作为学生,要尊敬老师,遇见老师要问好、懂得向老师谦让;同学之间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尤其在集体生活中,更需要彼此之间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谅解;当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控,换位思考,切勿冲动;烦恼的时候和朋友倾诉,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

四、关爱促和谐

用“关爱心”来感化学生。热爱学生是老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技巧的全班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主任管理好班级,要善于用情,用情之道,就是班主任以深厚的感情去爱护,同情,关心,帮助学生,使他们真心真意地与班主任交往,并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心情愉快地学习生活。我在平常工作中,一旦学生生病了,就送他上医院;学生遇到挫折灰心失望时,我就告诉他”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学生骄傲时,送他一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沟通促和谐

班级事务中,沟通无处不在。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气或不同的方式,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当一个差生的家长满怀期望向我了解儿女的学习成绩时,我总是用“孩子成绩暂时不是很好,但有希望”,绝不说:“你孩子成绩差极了”之类的话。所以有人说:“言语未到,办事不妙。”

沟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部沟通与内部沟通相结合,是双向性的。它能相互配合,相互了解,掌握对方的思想动态,有效的扭转对方思想情绪及改变错误观念等。只要你方法使用得当,就能产生出凝聚力和向心力。沟通也是一门学问。遇到问题时,要更多站在学生立场上去考虑,处处为他着想,多进行换位思考。要详细了解事情的起因,产生的背景,做到心平气和的听他解释,耐心细致的做好他的工作。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多说通俗易懂的话,多用语气婉转的词,这样,才能达到双方共识的语言,真正架起相互理解的桥梁。

“沟通是金”,它将一枝枝“报春花”在校园绽放;沟通是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催化剂”和万能钥匙。

六、尊重促和谐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要故到尊重学生,就要真心去热爱学生。对学生有了满腔的受,才会去尊重他们,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苏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主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这,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完美的人。”学生有好面子的意识。当一个学生上课不守纪律,是直接点名批评还是婉转不点名提醒,就在于班主任正确把握了。

七、激励促和谐

如今,在某些学校,所谓的现代量化考核制度,说到底就是扣分制度。例如,学生违反纪律扣分、卫生搞不好扣分、广播稿没交扣分等等。学生感到生活在班集体中必须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做错一件事,被扣了分去。如此一来,整个班级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更不用说温馨和谐了,这与培养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古人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班主任只要做好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从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从不同层面去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就一定能建立起和谐班级,教育美好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第四篇:建设一个团队

建设一个团队

构建和谐矿山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企业建设,为矿山生产建设的中心工作保驾护航,为构建和谐矿山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已经成为中原矿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中原矿业从社会以及各大名校,招聘吸纳了大批具有互补类型的团队成员,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超万吨规模是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是全体员工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也是感召全体成员精诚合作的一面旗臶。

中原矿业党委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利用宣传横幅、电子屏幕、宣传报道栏、企业文化简报等形式,使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意义以及要求深入每一个职工的身心。六月底,公司举办了一场迎接建党89周年的“庆七一”文艺晚会,热情讴歌党的丰功伟绩;11月5日,公司党委组织召开了创先争优宣讲大会,将创先争优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面对卢氏县洪涝灾害,由公司党委倡导的爱心捐款达到240870元,高度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三门峡市创先争优督导组于2010年12月23日到公司检查指导工作,对中原矿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得到卢氏县委县政府及卢氏县人民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2010年11月16日,中原矿业党委正式成立,明确了今后党委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集团公司党建会和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建设超万吨规模矿山工作为核心,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创建“四好班子”,建设一支先锋模范员工队伍,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发展氛围,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创造辉煌的发展业绩,为公司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为打造大企业的规模,小企业的活力所开展的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受到了三门峡市创先争优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 互补的成员类型 制定组织的经营目标,只有因材施用,因人制宜,团队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系统的学习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决定未来。只有打造学习型组织,保持决策的先进性、前瞻性,企业的流程才不会“僵死”,才会实现“大企业的规模,小企业的活力”,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企业未来发展的远景与使命,为组织制定清晰而可行性的奋斗目标,选聘具有互补类型的团队成员,通过合理的激励考核,系统的学习提升,全面提升企业组织的核心战斗力,企业组织才能战无不胜,才能产生核聚效应,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团队目标来自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它是全体成员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也是感召全体成员精诚合作的一面旗臶。

训练精英的工作是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它包括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及士气。

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也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企业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关键要看该团队是否具备主动性、思考能力和合作性等三个要素。

企业文化是团队的灵魂。在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占有重要的位臵,并最终融入到团队的思想和行为中。如果去GE公司参观,人们会在那里发现许多标语。对GE人来说,这些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们企业文化的象征,对其团队建设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团队要发展,就必须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自上而下、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协同作战的精神,就叫团队精神。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团队,一个优秀团队的出现,不是失去而是更大的获得,事业发展人气旺盛,形成良性循环。

团队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团队运作是业内人士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至今没有一个人是在团队之外获得成功的。团队的发展取决于团队的建设。

第五篇:建设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发展、彰显特色的班级文化

——深入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堂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引领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重要的隐性课程。班级文化建设只有走和谐发展、彰显特色的道路,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在学校“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指导下,通过班主任和班级成员的理解和认识,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能够激励全班同学奋发向上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能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个情感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一、项目背景

1.励志教育课程的成功实施,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励志教育课程以文明、美化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以教师员工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以有计划的系列活动启迪学生,使“励志教育”课程成为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通过“励志教育”,学校的校风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走进奔中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是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洋溢着自信笑容的笑脸。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从区“一等奖”到“特等奖”的跨越,社会声誉不断攀升。

“励志教育”课程进一步营建了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优化了学校德育教育环境,促进了我校德育特色的形成;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了多元评价体制的形成。

2.班级文化建设是深入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程重要抓手。

目前,就学校层面而言,励志教育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活动方案、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经过了数年的实践整合,已基本完备。但是,年级与年级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程方面尚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的现象,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以班级为单位,以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为目标,实施“励志教育”隐性课程,有利于励志教育的完善,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

二、项目创意

1.和谐发展。

⑴ 加强民主管理,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建立班级民主管理机制,不仅仅依靠班主任来保持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还要让班级中所有的成员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班级这一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声音,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实现各任课教师的协同管理。

⑵ 倡导合作借鉴,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均衡发展。对班级文化建设做得好的活动、做法、经验等,校行政、学生处、年级管理领导小组要及时发现、总结,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等工作平台,及时推广,提倡学习与借鉴,督促暂时落后的班级迎头赶上。

⑶ 针对高中学生年级特点,循序渐进,动态地建设班级文化。高中学生都是天天发展变化着的青年,具有鲜明的年级特点,如高一学生适应环境困难、学习困惑;高二容易产生两极分化;高三学习心理压力达到顶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根据渐进性原则,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模式。

2.彰显特色。

⑴ 建设个性化的班级物质文化。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各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精神,以民主性、生成性、发展性为原则,精心布置和美化教室环境,营造个性化的班级物质文化氛围。

⑵ 建设个性化的班级制度文化。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班情,充分发扬民主,建立系列化、个性化的班级规章制度。

⑶ 建设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文化。通过设计班级誓词、宣誓、唱班歌及开展各种主题班团活动,在充分体现班主任个体风格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诉求,建立一个具有个性化、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使之成为班级每个成员(所有师生)终身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项目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班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班风班貌的形成方式从教导灌输到引导生成,使班级文化从整齐划一到独具个性的转变。

2.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即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3.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项目内容

1.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充分利用教室墙壁空间和背投设备,坚持用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方面名言警句教育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2.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

3.有计划地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4.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五、工作思路

围绕建设和谐班级文化这个中心,以班级和社团活动为两个阵地,以班训、班徽、班歌为三个抓手,以建立和谐的四种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老师与家长关系)为主线,以“五个起来”的习惯要求来培养学生的精、气、神,切实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六、项目实施

1.一个中心

坚持走文化立班之路,关注班级育人功能的完善,不断沉淀班级文化,发扬班级文化精神,使班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与魅力,从而彰显班级的高贵气质。

2.两个阵地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与休息的场所和阵地,社团活动是学生精神文化的生成之地。我们抓住了两者的结合点,建设积极向上、幸福人生的学生行为文化。

推进措施:加强社团活动的领导与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升华。

3.三个抓手——班训、班徽、班歌

⑴班训

①明确其意义。班训即班级之规范,班级之准则。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一个班集体目标的凸现与浓缩,是一个班集体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源动力,是一个班级学风的集中体现。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奠基工程,班训有约束作用,也是一种善良的警示;班训有激励作用,也是一种温和的规劝;班训有教育作用,也是一种亲切的教诲。

②建立生成机制。在程序上应经历“提出——筛选——民主表决”这个过程;在内容上,既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将传统与现代、班级与学校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融合。其中能融入时代气质,关注每一名个体的成长,符合未来趋势,是班训生成机制建立的关键。

③推进过程:一是要求班训上墙;二是要求对班训进行阐述(完成书面说明),要求深入人心,以达到学生认同、内化的目的。

⑵班徽:它是班级文化成熟的外在标志,又是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真谛,培育综合素养、自信自律精神的原动力。将符合学生固有诉求的教育意图贯穿于其创设过程中,并注重效能性管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产生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影响。

推进措施:①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修订。②由学校统一制作,上墙展示。

⑶班歌:要求学生会唱、唱好,能成为班级集体活动的主题曲。

4.四种关系

这是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关键。师师关系,指班主任要团结科任老师,形成敬业精业、协作高效的教师与教学文化。师生关系,就是通过教师尊重、关心学生的教育行为,来赢得学生尊敬、爱戴老师;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教师、感恩母校的情怀,从而创设民主、平等、和睦、欢乐、恬静的人际环境,爱阅读、爱提问、爱操作的智慧环境,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就是要在学生中营造生活上互相关爱,学习上互相帮助,文化上互相交流,习俗上互相尊重的互学共进的氛围。教师与家长关系,就是通过联通家长,构建心手同牵、家校共育的家校融生文化。

推进措施:⑴排查人际关系紧张的对象。⑵想方设法,化解矛盾。⑶抓住教育契机,创设平台,进行有效教育。

5.五个起来

学生的精、气、神的孕育,需要外在的锤炼、打磨、淬火。学生的素养,只有通过外在形式的展示,才能不断得到强化,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终生的素养。我们继续倡导学生“额头抬起来,胸膛挺起来,胸卡挂起来,声音响起来,手脚甩起来”,培养一种“弘毅”的气度,自信的气质。

推进措施:⑴加强常规管理,如胸卡的挂带和早晚读氛围的营造,要求年级组经常检查与督促。⑵进行适当的礼仪教育,如坐姿与走路姿势应有绅士之风,体现阳光心理。

6.多项评比

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构建和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担任能发挥作用和自我满意的角色,学会在自主管理中相互合作、协商和民主评议,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使文明守纪、勤奋读书、乐于助人蔚然成风,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推进措施: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宿舍评比、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评比、班级文化建设优秀班主任评比、各类优秀学生(文明学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感恩之星、健康之星„„)评比等活动。

七、绩效评估

1.班级文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实施该项目以来,学校连续荣获武进区高中素质教育特等奖,并被评为常州市德育特色学校。

2.班级文化建设,丰富与完善了励志教育的内涵,成为我校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吸引了市内外多所学校前来参观学习,起到了示范高中的作用。2010年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来校调研后撰写的报告指出:“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和谐、健康、进取、向上的校园氛围。无论是外在的环境布置,还是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和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学校都能精心设计,着力营造,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陶冶了师生情操,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3.和谐发展、彰显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各班均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班风班貌。

4.结合我校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突出人文精神,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时,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评比,注重活动的实效性。通过这些活动,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生动活泼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5.建设和锻炼了一支得力的德育团队,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学生工作机制。

⑴ 年级管理小组增强了责任意识与协作意识。以分管副校长为首,由教务处、学生处和教科室的分管主任及年级组长组成的年级管理小组,分工协作,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引领、指导、督查,切实履行领导、管理的职责,各年级组管理小组之间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⑵ 班主任队伍得到锻炼,班主任教育水平得到提升。我们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例会研讨、案例评比等方式,促进教师理解学生发展工作的内涵与精髓,提升教师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班级管理和育人能力,学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我校的陆金、顾晓春、刘军彪等老师主动钻研,不断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策略,为本项目顺利实施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广大班主任教师积极参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⑶ 省奔中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年来,广大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时,能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指导学生关注自己意志品质的发展,引领学生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长目标。

6.在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合理而完整的多元评价体制。

⑴ 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加入日常性的班级文化和家校沟通等方面的抽查和学期学生座谈、家长问卷的评价,对班级建设工作进行经常性的全面评价,并与考核兑现。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优秀班级”的申报评审,“学风建设先进集体”、“红旗团支部”的评选等活动实现对班主任的立体评价,让班主任体验教育的成就感、幸福感。

⑵ 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巡视与督查力度,加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通过日常考评,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成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富有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的优秀青年。

⑶ 通过各种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八、可持续发展之处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将是我们今后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

1.重物质环境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物质环境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始环节和层面建设,而各具特色的班级精神,良好的班风、学风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2.重课堂教学,轻班级活动建设

作为班主任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是善于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各种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生。但有个别班主任不重视班会的教育,对于活动的开展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或者敷衍了事。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主任,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个别科任老师只管自己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3.重学生工作,轻合作配合

班主任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科任老师、家长、学生都是;科任老师要注重和班主任配合,经常协商对特殊生的教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4.教师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教学中,过激的话不讲,过激的事不做,要多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严格按师德规范要求自己。

下载建设一个和谐(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一个和谐(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和谐家园

    建设和谐家园 家乡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家乡人民的物质生活越......

    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第一要素,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建立新型......

    建设和谐新社区

    建设和谐新社区(土家肉连响)连湘一打闹喳喳,男女老少把连湘打, 别的话儿我不拉,唱唱利川的变化。宜万铁路修通了,从此蜀道不再难, 城市建成园林化,条条街道搞绿化。步行街里商业化,门......

    建设和谐家园

    建设和谐家园 小巷中,走过的人们相视一笑,互问你好;一封寄给贫困人民的信中,夹着百元大钞;火灾面前,冲进熊熊烈火,舍己救人;敬老院里,义务瞻仰老人。竞技场上,奥运健儿群显英姿。 我们......

    建设和谐校园

    敬爱的党组织: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 也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师生都期待它是一所好学校。这个“好”应该写在师生的脸上。每一个学生都欢天喜地,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校园里,每一位教......

    和谐校园建设

    一、对和谐的描述 和谐: 《广雅》“和:谐也。” 《玉篇》“谐:和也。” 两字同义。原都指音乐的协调和美。“和”强调配合得融洽;“谐”强调配合得匀称。 《说文解字》“和:相应......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从细节做起 我们的学校是和谐的校园,同学们在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以及纪律等方面,都是不错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面,还是有不和谐音的存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