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四步”走教学反思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四步”走教学反思
今天,我以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三个儿子》来粗浅地谈谈我对四步探究教学法的认识。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就此环节而言,进行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初读教学。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解决文中的字词;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读文,思考并解决“我读懂了什么“。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就可以完成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验收。
现在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学生汇报完“我读懂了什么”时,就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这时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疑难,并针对文本进行质疑。像故事首尾对比法,像一种更为发散的引导法“你还有什么不懂”,都可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在这里,只谈一下我在执教《三个儿子》中采用的一种方法——直奔结尾法。直奔结尾处是一种很易操作的入手法,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话锋一转:“孩子,你们很会读书,肯定也从课文中发现了这个段落。”用这句话引导学生直接去阅读课文的末段。由于孩子已经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知道文中讲了三个儿子,因此肯定就会对文本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这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的方法非常自然,不露痕迹地就调动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此环节所用解决的内容就是课文的重难点。值得强调的是“四步探究”的理念是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理念的渗透对于学生发散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优势,攻克教学的重难点。具体到《三个儿子》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合作学习,并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随机完成了朗读指导并渗透了字词的训练。同桌合作交流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直至完成本课的重点教学,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难点教学,即“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此环节意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共三个:
1、会在语境中认本课所有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从课文中明白道理。
针对学习目标,我来谈一谈本课的训练检测。
第一,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前两个目标已经达成。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的呈现就是一种检测。
第二,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我设计了这个练习:“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完成了练习,即完成了达标。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针对本课,我设计了两道题:
1、想前两个儿子的表现,进行想象训练,渗透语文的人文性。
2、仿说课文中的句子“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进行语句训练,实现语文的工具性。
此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灵活掌控,视教学任务的需要而定。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薄看法,请各位领导,同仁指正。
第二篇: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反观当下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在着无法把握“精”、“略”之度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策略探究过程,力求引发共同的思考。【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
一、透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误区:1.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2.略读课文泛读化。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3.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课堂上教师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二、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翻阅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每单元都以主题编排,具有整体感,略读课文大都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笔者认为编者编排略读课文旨在发挥略读课文的两大独特功能: 1.巩固迁移
正如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定位,略读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单元中略读课文都紧随精读课文后,人教版教材总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正好说明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到写景文章的特点:即抓住景物特点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掌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后,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而且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叶圣陶曾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确实,读为写服务,读能促进写,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四(下)《麦哨》一课,课文第3小节关于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选用了典型的夏季农作物,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和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巩固和迁移的。再比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非常细致,学生从读学写,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就能达到巩固和迁移写作方法的目的。2.拓展延伸
(1)内容的拓展。在内容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丰富性。譬如五(上)第八单元的编排,就是紧紧围绕毛主席这一光辉形象展开的,其中的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涵盖了精读课文所未涉及到的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虽身居高位却不自傲,与乡亲们平等相处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主题内容的丰富化,从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2)思想的拓展。在思想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深刻性。五(上)第六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两篇略读课文更是将母爱的不同境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样的慈母心肠,那样的冷漠之爱,无不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深刻表露。这种思想上的拓展,使单元主题更加丰满,角度更加全面。(3)文体的拓展。在文体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应用性。五(下)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有古文《杨氏之子》和现代文《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也有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让学生接触这两种生活意味浓厚的文字样式,初步了解剧本、相声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范围,提高了学生文体的应用能力。
(4)方法的拓展。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拓展,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5)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三、实践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1.简化目标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上或是表达方法上归纳出,不管从那一个角度确立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语文的丰富多彩,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执教者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再让学生结合写作实际,谈谈写作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2.粗化结构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读感悟。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3.活化教法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1)模块整合,加深体悟。
主题阅读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采取将两篇略读文章融合在一起教的“主题阅读法”。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印象之外的毛主席”研读文本、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这样就使得毛主席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捕捉重点,精略互融。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
一位优秀教师在执教《刷子李》教学时,抓住“黑衣白点”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
①阅读3-11节,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点句子体会本领奇绝;
②联系第一自然段,辩析“有白点不要钱是否有点傻”; ③再读第一自然段,对于这个问题有新的体会了吗?
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色,凸现略读教学中的“重拳敲击”。(3)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开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第九册《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4.宽化拓展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汇报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培养了学习的基本能力。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要求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帐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略读课文教学以简化的目标、粗化的结构、活化的教法、宽化的拓展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
第三篇:幼儿珠心算教学四步走
幼儿珠心算教学四步走
岐山县城关幼儿园 张静
幼儿珠心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学前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深受幼儿级家长的喜爱,也使各个幼儿园的珠心算教学开展的“越来越火”。珠心算教学的教学用具是算盘,轻巧方便、形同玩具、便于携带,同时,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实物算珠,把复杂、枯燥的数字计算简单化,使幼儿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将珠心算教学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熟练拨珠
珠心算教学最基础的就是拨珠。在幼儿认识算盘以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训练幼儿拨珠。首先是建立数与珠的关系。通过教学,让幼儿把数字与算珠一一对应起来。学会正确的拨珠方法。二是看(听)数拨珠。教师出示(读出)数字,幼儿在盘面拨出珠子,可单档练,也可全盘练,可单手练,也可双手练。三是握笔拨珠写数,在幼儿的拨珠练习中,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在学完每个数字和拨珠后,要花大量的功夫让幼儿练习握笔拨珠、画珠、写数,促使幼儿会握笔拨珠,熟记珠像。
第二步:珠数互译。
在幼儿熟练拨珠的基础上练习珠数互译,这是一个数字→算珠→珠像相互转化的过程。先是看珠译数,看见珠子写出或读出他的数字。例如:教师出示珠像卡或在算盘上拨珠如图:,幼儿写出6825或读出六八二五,刚开始可以是一个数字的反复练习,慢慢过渡到两个、三个再到更多的数字。其次是看数、听数译珠,教师报数或幼儿看数画出珠像。例如:师报36 幼儿在脑中呈现36的珠像,并把它画出来,如图:。以上的训练要用珠像卡和数字卡进行,而且要反复练习,它可以训练幼儿的脑呈像,为以后的心算做好准备。
第三步:加减珠算
加减算又分为:直加、直减、满五加、破五减、进位加和退位减。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直加 在直加里面幼儿比较难掌握的是加5以上的数字,大多幼儿在开始会算出1+6等于6,因为受下珠1的干扰幼儿不会再1上加6,在教学中关键是让幼儿搞清楚加6的拨珠方法,我采用不同颜色的珠像让幼儿来理解拨珠规律。如图:,先拨入的1是白色珠,而加上的6是黑色珠,用颜色加以区分,使幼儿可以将原来拨入的1和加上数6的下珠1区别开,幼儿很容易就掌握6的直加。在掌握6的直加以后,7、8、9的直加就简单易学了。
2、直减 幼儿在掌握拨珠规律后一般比较比较好理解。
3、满五加 我认为在满五加教学中,先学习4的满五加幼儿比较容易掌握拨珠要领。因为在幼儿的思维里面,4比较接近5,知道4比5少1,在拨珠时加4 不够加5,多加了1个,减去1,1是4的凑数,得出拨珠要领:下加不够,加5减凑。例如:2+4 先拨入加4下加不够,加5减4的凑数1。
4、破五减 与满五加相同。
5、进位加 在学习进位加时,首先要熟记补数,补数是进位加的关键。其次是双手联合拨珠,左手进1右手减补。通过练习,使左右手配合“默契”忙而不乱。最后,从加9满10学起,幼儿比较容易掌握拨珠规律。另外,在进位加教学中比较难的就是“破五” 进位加,也是整个珠算加减算里的难点,所以,在“破五” 进位加教学中要放慢进度,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例如:8+9先拨入8加9满10,进一减9的补数1。拨珠时左手在十位档进1,右手在个位档减补数1.6、退位减 与满五加相同。
以上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计算,熟练掌握后,就可进行两位数、三位数或更多数位和更多笔数的计算。
第四步:加减珠心算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那如何让珠算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呢?在幼儿能熟练进行珠算时,就可以开始珠心算教学了。让幼儿离开算盘也可以用“算盘”进行计算,心算教学过 3 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以下两个步骤:
一、听心算
在幼儿珠心算教学中,首先练习的是闭目听心算。幼儿紧闭双眼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见数字后,手模拟拨珠,脑中立即呈现珠像,快速进行计算。其次是不闭目听心算,耳听数字,眼看算盘,脑中呈像进行计算。如:1+8 1在脑中出现+8 脑中呈现珠像报数8。
二、看心算
在熟练听心算后,就可开始看心算练习。看心算比听心算要难一些,把看到的数字转化成脑中珠像,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脑中原有的珠像易丢失,所以幼儿在练习时教师可以用珠像卡辅助教学,帮助幼儿记忆前一个数字。
例如:91+56 先让幼儿在脑中呈现珠像,教师出示卡片让幼儿对照,在珠像附:直加、直减珠像卡图
上运算,出现新的珠像
1+1 2+1 3+1 5+1 6+1 7+1 8+1 2-1 3-1 4-1 6-1 7-1 8-1 9-1 4
1+2 2+2 5+2 6+2 7+2 3-2 4-2 7-2 8-2 9-2
1+3 5+3 6+3 5+4 4-3 8-3 9-3 9-4
1+5 2+5 3+5 4+5 6-5 7-5 8-5 9-5
1+6 2+6 3+6 7-6 8-6 9-6
1+7 2+7 1+8 8-7 9-7 9-8 总之,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幼儿智力,培养幼 5 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反映能力。同时对幼儿非主力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是所有的幼儿都受益于珠心算,也使得珠心算教学得到普及。
第四篇: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步曲
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步曲
官路镇中心小学余桂仙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里就对低年级的识字进行明确规定,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何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总结归纳一下,低年级识字教学可以分四步进行,简称四步曲。
一、我想学——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
1、明确识字的目的。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识字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从思想上树立起我要识字的欲望。
2、创设有利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面对枯燥、大量的生字,作为6、7岁的儿童本身会产生一种恐惧和厌烦。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识字是有趣的,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
二、我会学——读准音,认清形。这是识字教学的重头戏。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让生字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1、动作识记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例拉、提、举、、、2、图画记忆法一些象形字适合这种方法。如山、水、火、、、3、字形联想记忆法 我们的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识记字形。如“尾”字,让学生想像,前面的部分就像动物的身体,竖弯钩就像动物的尾巴,所以这个字就是尾巴的尾。
4、数学识字法。
加一加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如“禾+日=香”。
减一减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或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加-口=力” 加减混合式 就是利用形近字换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跳-足+木=桃”
5、编顺口溜或编谜记忆法 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有水是浇,有火是烧,有日是晓,有丝是绕”,“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三、我理解——懂得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量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四、我会用——能用生字组词造句。找一找,在课文里它躲在什么地方?平常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你能给它找找朋友(组词)吗?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了独特识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四步导学”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四步导学” 模式教学的反思
柳树中学 米成军
我校在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们向杜郎口等校学习他们的改革经验,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一套适合我校的“四步导学” 模式。“四步导学”模式主要包括这四步:预习交流——探究释疑——巩固提高——归纳总结。“四步导学”模式的产生是在实践中领悟素质教育精髓和新课程的教改理念,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的结果;它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交流进而进一步的展示出来,它更多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观,更具有导学达标的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这一学期的实施,对四步导学模式各环节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了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一、预习交流环节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和教材自学,了解本节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及其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于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故本环节是非常必要的,自学引导问题设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前预习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前学过,对本节课知识有迁移影响作用的知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练习,构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将本节课知识按照知识体系分成几个方面,通过设臵一些问题和练习,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本课知识,为课内学习做好准备。
本环节存在的问题是:
1、新课往往是以对认识学习目标和展示预习交流成果直接开始的而忽视了课前的情境创设和必要的知识回顾,这让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失去了趣味,让学生感到每节课一开始就进入到了问题的海洋。
2、学生预习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只能达到知道的程度而缺少更深入的理解。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无法达到理解这应有的要求,这时就不得不要求教师来讲解。这也让学生对知识失去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改进措施:每节课依然进行必要的情境创设,同时对预习交流的展示和探究释疑的环节结合起来,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探究释疑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以此来解决问题和疑惑。同时,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本环节首先教师对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进行简单点评,让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指出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难点问题;其核心是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引导等方式突破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环节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本环节原本是让学生就预设的问题各抒己见进行交流,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或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此时,一部分学生游离在讨论交流之外。有些学生只是在听别人在讨论而自己却无话可说。甚至有的学生在聊天或者是在做些别的与学习无关大的事。
2、学生的讨论交流有形而无实。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时看似小组内在很热烈的讨论着,但当你细心去观察或聆听,你可能会发现讨论的内容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总是在说着自己从课本或课外书中找到的某些内容或结论。
改进措施: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们又尝试着让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形成组中组的合作交流模式,既有师徒矿帮扶又有组内合作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而对讨论交流的有形无实,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能力的问题也有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态度问题。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预习程度不高的问题。而这对没有老师指导预习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就是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当堂训练,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的形式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这一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或是出现了错误,需要老师来讲解,可能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出归纳总结、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对此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对这一部分训练题的难度及其容量有很好的把握。
四、归纳总结
在归纳总结的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对知识点的总结
这一部分如果让学生直接去自己总结,学生往往不能很完整的总结出来,为此我把知识点设计成知识框图,让学生依据框图对本节知识做以回顾,并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2、“点评“环节
“点评“环节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本节课上的各个环节中表现较好的合作小组给予表扬,同时也把有问题的地方指出来,要求大家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二是对在本节课中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忠恳的评价。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肯定学生预习成果,指出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本节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总之,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运用“四步导学”模式教学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发现“四步导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