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原因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时间:2019-05-15 11: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其原因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其原因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第一篇:其原因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熊大胜

调查取证是法庭举证、质证和认证的前提,是法庭查明争议事实真相和实现诉讼公正的基础。尽管近年来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还存在着相当多、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理论研究薄弱与浮浅,空白点多。如:(1)民商事调查取证的性质是什么?调查取证对当事人及其律师而言,性质如何界定,是不是一项基本的诉讼权利?如果是一项基本的诉讼权利,那么,如何从程序与制度上去保障当事人此项权利的实现而不使其落空?(2)在私法之争的诉讼中,法院在探寻与发现纠纷事实真相中的功能是什么?调查取证的主体是谁,法院能否成为调查取证的主体?法院依照职权调查取证的理论基础何在?如果法院可以依职权取证,那么其调查取证的范围、条件与程序应作何种设计与安排,其与当事人之间调查取证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两大法系国家的法院在民事诉讼证据获取制度中功能的差异及其原因是什么?(3)证人资格如何界定?证人作证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什么?如何对待英美国家的交叉询问制度,我国应在多大程度上吸取、引进这一制度,以及如借鉴又应当如何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如何设计与完善我国的证人拒绝作证的特权制度?(4)英美诉讼文书的定义与范围对我国证据分类有何借鉴?我国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引进诉讼当事人的文书出示或披露义务?对诉讼当事人能否适用强制出示制度以及如果适用又如何设计强制的程度与程序?怎样界定当事人占有、保管或控制被要求出示或披露的文

书?(5)从信息披露、搜寻、发现或获取的角度来看,在当代社会,怎样构筑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公开、流动与披露制度,尤其是与诉讼证据有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或披露制度?(6)就域外调查取证而言,我国已经参加了海牙《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如何贯彻与落实公约在我国的实施?如何在大陆

与港澳之间贯彻和适用上述取证公约的规定等,如何建立我国国内民商事调查取证和域外民商事调查取证法律纠纷的解决机制?此外,调查取证程序在民事诉讼构造中应当置放在什么阶段?各种不同的证据方式的内在规定性反映在调查取证的程序上有何共性与差异?凡此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研究留下大量的缺漏和浮浅。

2.立法简单、原则,空白、漏洞之处甚多。如证人证言是一种重要的证据方式,现行《民事诉讼法》只有第70条规定对其作出了规定,一部诉讼法典就这样仅区区一条有关证人作证的规定,足以斑见其立法的简单与原则。毋庸置疑,有关证人作证的基本制度或内容,如证人作证义务的性质、证人的资格、证人的义务与权利、强制作证、对证人询问的程序(交叉询问)、证人拒绝作证的特权以及对证人的保护等等,均留下了立法上的空白与制度上的缺漏。同样,有关文书证据的出示或披露,民诉法也只有第68条寥寥数语规定,而有关文书证据的界定与范围,当事人出示文书的义务与其拒不出示的法律后果,拒绝出示文书的特权,文书的强制出示和非诉讼当事人出示或披露等,立法上均付诸阙如。同上述类似的还有进行鉴定制度、勘验制度、调取物证和视听资料等取证制度或取证方式,现行《民事诉讼法》均表现出了极为简单、粗放的立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3.司法中的问题。由于立法在民事证据及其取证制度与程序上缺失,必然导致实践上司法行为的失范。如在法院依职权取证的条件、范围与程序上,不同法院常常做法不一;法院过多、过大地介入民事诉讼的取证活动,难免形成先入为主,影响了法官中立裁判的职能与形象,甚至是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之一;证人不出庭接受质询或交叉询问而以书面方式作证导致无法对其当庭质证,使得书面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大大降低;由于缺乏对伪证有力的制裁措施,伪证现象经常充斥法庭;由于没有文书出示义务或强制出示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等制度的约束,导致本应该在一审程序出示的文书,常常凸现在二审甚至再审程序。鉴定

问题,由于启动鉴定的条件、鉴定的内容、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的资质、鉴定使用的材料、鉴定的依据、鉴定使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和鉴定程序等因素或环节,缺乏一般或统一标准和规范。

此外,观念落伍和实践滞后,这在民商事域外取证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请求外国法院协助调查取证和如何贯彻我国加入的取证公约等,是很少被重视与展开研究的。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下列原因所致:

1.在历史上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特征的支配下,与证据获取制度密切相关的民事程序法根本无生长发育的空间。没有民事程序法或者缺失现代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就无法作为独立诉讼程序权利和法律制度获得确立。

2.民事诉讼“超职权主义”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法院在调查取证与探知争议真相方面拥有相当广泛的权力,如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5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等。在这种诉讼构架下,法院在审理之前、审理过程中和庭审过程之后,对调查取证有充分的支配和控制权,调查取证的对象、范围、内容与顺序等都由法官决定。法院与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在调查取证中的空间与权力(权利),是反向互动、此强彼弱的关系。尽管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近年来审判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与削弱了法院的超职权色彩,在调查取证领域,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原则,逐渐确立了当事人及其律师是调查取证主体的观念与做法,但长期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的思维与惯性,仍是造成目前取证领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客观真实说”的影响。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审判实践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要求达到反映或还原案件事实本来的面目。这种认识论,体现在诉讼活动中,就是司法

裁判应当实事求是,人们必须而且能够发现与揭示案件的客观真实;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正确与公正。为此,调查取证只是手段,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才是目的。只要能实现目的,手段、方式或路径等问题似乎不需做太多的科学论证、分析与安排,亦即忽略了对如何构筑科学合理的调查取证制度和调查取证程序进行理性的考量。受“客观真实说”的影响,在诉讼证据的调查与收集的问题上,我们一直没摆正与处理好上述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结果是,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权力过分膨胀,当事人及其律师为履行举证责任而享有的调查、收集与获取证据的权利严重先天发育不良,后天生长不足。这种情势之下,更遑论建立起一套科学与合理的取证制度与机制了。

4.欠发达的律师服务制度。在我国诉讼制度中,律师代理服务业欠发达是一基本事实。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利是其履行诉讼代理服务的一项条件和一项主要内容。目前,虽然《律师法》第31条规定:“律师承办法律事务,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调查情况”,但仅从该立法用语或适用条件上看,含糊不清或限制因素过多,如(1)律师只是“调查情况”而非“调查取证”,这两者貌合而实则神离;(2)律师“可以”而非“有权”调查情况,这两者更是有实质上的不同;(3)调查需“经有关单位或个人同

意”,如不同意则无下文。显然,这一法律规定不仅简单原则,而且在很多重大或基本原则上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即便如此,该有限的规定操作运行起来也非常不便,实践中限制甚多,效果明显不彰,从某种意义上看,该规定有如形同虚设。这一现象既是欠发达律师制度的原因,也是其必然结果。

此外,诉讼观念、诉讼文化、“权力本位”、乃至政治体制等因素,也是产生或影响我国民商事取证问题的原因。在此不多赘述。

第二篇: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改变的 同时,各国政府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经济停滞、财政和管 理危机等问题,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政府绩效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成 为公共管理主要关注的对象,各国政府的改革都是把工商管理工具引入到政府实 践。我国的政府绩效实践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结构到形式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从推进的速度上还比较缓慢,与我国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虽然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也把建设服务型出现的问题纳入到政府绩效中去考查,进而使政府的战略发展与政府绩效取得一致性,但现阶段还不明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还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出现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甚至消极腐败行为,严重影响着行政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

2.机构设置比例失衡。主要表现在指挥、执行机构庞大,信息、咨询、监督、反馈等机构力量薄弱。信息失真,统计浮夸,报喜掩忧,宣功遮过,行政指挥机构难以收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直接影响了指挥机构的效率。监督、反馈职能弱化,行政决策指令得不到顺利的贯彻执行。

3.行政机构臃肿。行政机构重叠,于部队伍膨胀,这在乡(镇)一级表现尤为突出。有的乡(镇)仅副乡级以上的干部就有lo多个或更多;一些经济发达的乡(镇)机构越设越多,一些欠发达、不发达的地区也逐步仿效。

4.运转失灵,效率低下。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许多政令决策的贯彻执行及一些问题的解决,在触及某个部门、单位、地方甚至是某些人的利益时,就会长期得不到落实,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于条块摩擦、公文旅行、文山会 1 海等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5.部门林立,政令不畅。由于“庙多神多”,势必造成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甚至令出多人。行政机构官僚化,加之条块分割,“条条专制”,部门和地方相互之间,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抢着办,占道费,公安、交通、城建、市容管理部门及工茼部门都要收,无利的事则都退避三舍,互相推诿,以致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6.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改善民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不够完善,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理论框架、基本参数和操作规程等都需要进一步创建和完善。实际操作中,重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保障、重经济指标轻社会管理、重管控工作轻服务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公民参与管理的质量不高,社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各种设施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境界。政府的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都有待提升。造成当前政府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管理的质量

我国政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现有的公务员队伍中,一些领导干部的“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使个人权利欲望极度膨胀,而且,我们现在的“一把手”负责制也使个别干部找到了独断专权的“理由”或借口。其根本原因是脱离以人为本,行政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执法部门和权力部门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缺乏相应的有效制衡机制。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习惯于工作怎么好做就怎么做。一些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封闭运作严重,违背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行政主旨。

2政府管理中的监督缺位影响管理效能

目前,我们的政府工作远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人大、政协、媒体等社会各方面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并没有真正体现监督的实质,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借VI下被一再演绎。如目前我们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等措施或做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 2 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群众对政府工作难以实行有效监督。一些地方行政程序的参与度较弱、公开度较低、公正性差较,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健全。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甚至没有给当事人应有的申诉权和申诉机会。三是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运用民主的能力还不适应监督工作的要求。在一些人眼里,有关的法律制度也还是挂在墙上的风景。四是在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如拆迁问题、农民权益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物价问题等,监督不力的现象很严重。3现行政策之间的“打架”现象影响行政管理绩效

由于制定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主体较多,这些主体本身又都是独立的利益部门,在政策制定中必然存在着利益纠葛,造成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中协调不够,出现不同条例相互“打架”的现象,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冲突。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相互拆台,甚至以损害别的部门利益为代价获取局部利益。二是一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与本级政府的部门或下级业务部门的政策相冲突,使全局利益受到损害,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三是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之间不配套,造成一些管理机构以所谓“因地制宜”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借口,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类的活动。四是问责制的问责尺度不一,缺乏专门、完善的问责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定不够清楚、权限许可不够明确、问责程序不健全、问责主体和问责范围过于狭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态度轻处罚、重处罚轻预防等现象。4主观因素特别是思想认识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改革产生的各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是产生行政管理问题的原因。表现为:一是对行政权力的绝对化理解。这种对行政权力的绝对化理解,使部门和个人过分依赖于权力,认为“有权好办事”,“有权就有了一切”,甚至不惜以牺牲总体效率、社会效率为代价,事事处处争权夺利。这种对行政权力的绝对化理解,造成了“千军万马,纷至沓来”、“九羊十牧”的局面,人人都千方百计地往这个权力中心挤占。二是对政府转变职能的庸俗化理解。政府转变职能就是宏观调控职能要加强,干预企业管理的职能要弱化,要使企业获得商品生产者的独立地位。有人因此产 3 生失落感,似乎手中没有管理人财物的权力,很难开展工作。也有人把政府职能转变,等同于弱化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三是对“权力下放”的片面性理解。有人把权力下放,等同于利益的调整和流失,对过去发号施令、对企业吃、拿、卡、要的优越地位十分留恋,使放权呈现出明放暗不放,口放手不放;小放大不放,放权不放心;政府职能转而不变,手中权力放而不下。也有个别地方和领导,把权力下放等同于权力的分散,致使中央的政策和指令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失控。

第三篇: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法(模版)

10级行政管理张玉珠1103220100

52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摘要: 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确定到现在,发展已经相对完善起来,成为我国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行政制度的发展,公务员制度逐渐在方面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或规章办法和管理程序,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我国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录用,公务员考核,公务员管理,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在这几方面对公务员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录制度,公务员考核制度,公务员管理,公务员社会保障

正文:

一:公务员制度在考录方面的问题

从1989年我国公务员制度试点至今,公务员制度关键构件的考录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通过全国公务员考试来选取具有各方面素质的人,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参加行政工作并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义务,归入国家公务员管理体系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享受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的选拔公务员的制度。

但随着考试规模以及全国民众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及实践的不断深入,通过是指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录用准备层面的缺陷

制度录用准备层面受到限制是的公务员的考核和选拔有失公平,影响了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公务员的选拔是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保障机会均等的原则、观念中进行的。而不公平的制度层面缺陷更容易导致公平性的偏离。很多人在公务员的考核中把关系、人情、面子等作为一个标准,使得公务员录用更加腐败化,黑暗化。而且依法办事的效率低下也是这种不好的风气日益居站上风。以公正为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核心价值在我国还需要不断的磨练,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明显缺失,导致整个公务员制度的运行制度不畅。

(二)录用制度技术保障层面的缺陷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方法、面试过程、考核环节、考核监督等方面也缺失公平性,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考试科学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只是为了录用而考试并没有从实质上考察考生的素质以及对考生道德素质方面的考核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方法,只是片面的考核阅读、分析、写作能力但对公务员工作中实际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不够,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日益严重。

(三)公务员考录的环节仍留于形式

公务员考试是一个能力倾向的考核,可以把人在某一个领域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一个测试,但对这种可能性进行一个量化的测查却需要,有个专业的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而现有的制度下的考试把一些考核环节当做可有可无的环节,使得考核不全面,而且对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人员的监督和评估不太造成压力,是的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就如同进了一个大温室,一旦进入这一空间就完全不用发愁风吹雨淋,就可以高正无忧。

(四)考录专利中监督环节存在缺陷

在考录工作中建立的各种监督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为我们没有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科学的考试监督体系,缺乏法律保障也没有对考试方法、内容及程度有定期科学性客观性的技术测定来保障考试信度与效度的落差。

(五)考录执行层面有失公正性

录用制度的执行不到位,有法不依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试录用效能的发挥。首先,报考资格认定具有随意性,我国目前对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中,对某个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是由用人单位来随意规定的,所以影响了考试录用工作的公平性。其次,层次和级别的划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和规范的层次划分依据。

(六)公务员的考核对民众的吸引过于鲜明,是的全国掀起国考热。

随着近几年来对公务员考试的关注以及公务员岗位的保障进一步稳定,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希望可以挤进公务员的队伍中享受稳定的铁饭碗,所以是的国考越来越受重视,很多人都参加了考试,不可避免这种现象给公务员队伍引进了新鲜血液但也不可避免的混杂了一些达不到标准,各方面素质并不高,思想道德不有优秀的人,使得公务员队伍越来越乱,而且还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公务员考录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科学性

设置科学的条件,有效扩大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范围,实现录用考核机会的平等。打破身份,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使公务员的招录真正面向所有具备报考条件的普通大众。

(二):加强实践探索,实现考试内容科学性。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要测试考试内容的相关性,要求命题内容与报考职位的工作内容相关联,而且比例要适当。要求命题内容与应试人员将要担任工作的职级相关联,以保证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同时可以增设岗位专业考试,强调以职位为核心,实现分类考试,也就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具体专业要求增设专业考试,岗位专业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公务员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在招录方式上,建立考试多次动态录用的新机制。

(三):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实现考录工作的 效性。

考试录用是否公正客观程序是否合理,是由有关法律建设的完备程度来决定的,要解决公务员招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在已有的法律基础上加强依法执行的力度。大力加强约束力度和监督机制完善,保障考录工作的公正性。

三:我国公务员管理方面的问题

自从公务员制度在中国确立以来,我国在公务员制度发展方面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进行对公务员系统的管理和发展。但是在现实过程中,并没有贯彻实施,在制度层面和相关的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程序规则不但是法律,制度等实体规则实现的基本保障,而且程序规则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公务员管理程序上存在着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完善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公务员管理程序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务员管理理念

(二)公务员管理程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三)公务员管理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四)我国公务员管理程序的规范不严格

四:公务员管理程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对公务员管理程序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管理程序设计缺乏科学性,连贯性

(三)我国公务员管理程序的规范不严密,要进行科学规范

(四)完善公务员管理程序设计

五: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问题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管理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公务员的管理流程里它将职务任免,升迁,奖励,惩戒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还涉及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等管理活动。公务员考核如此重要,那么对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考核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考核注重绩效,致使一些官员只注重量化指标,把政绩和一些面子工程联系来,不为民众办实事,一心就想搞“政绩工程”劳命伤财.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将政绩和民生割裂开来,虽得上级欢心,但真正受苦的是人民.这种严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的政绩工程确实与我国当前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原则格格不入.<二>民主测评留于形式.有些单位在考核中缺乏群众的参与,他们也不重视民众参与度,致使民主程序只是一个形式,所谓的民主测评只是一个对外宣称的幌子.使得考核事实不明确,结果也不符合事实情况.<三>忽视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大多重视定期考核特别是年末突击成普遍现象.当前公务员考核制度不完善,操作欠规范,一些单位的考核指标和方法不科学,任务即繁重有没有好的考核绩效,基本流于形式,落实到下属也就草草了事,并没有受到全面重视,产生不了好的效果.(二)考核机构方面的问题

<一>考核机构不是常设机构导致考核功能发挥不足.各单位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一般是临时组建,定期考核任务简单结束后就立马解散,并没有把公务员考核的功能发挥出来.<二>考核机构在领导体制上意见不一致

各单位考核委员会或考核领导小组的成员一般由主管领导和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若干公务员代表组成.所以在实践中到底要采取哪种考核方式意见并不一致.有的人认为应该采取首长负责制,但也有些人认为由考核小组成员共同负责,前一种理解容易使考核产生偏差,失去公平,后一种理解则容易长生矛盾多,分歧大,争执时间长等负面效应,效果也如法令人满意.(三)考核体系方面的问题

<一>考核指标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缺乏适当连接.相关法律法规对考核指标体系作出较为原则的规定,具体考核指标有个单位自行设计,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二>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未能很好的结合考核内容上过多的使用定性化描述语言,一味追求量化指标,导致考核指标体系过于繁琐,考核工作量过大,给机关业务工作和公务员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六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

(一)要注重全方位的考核公务员,不能只偏重绩效考核,而是要从德,能,勤,绩,廉各方面进行考核.要考核公务员是否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行事,还要考核公务员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办事的出发点,在能力方面,不仅重视组织能力,协调能

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信息处理等能力等,还要重视公务员是否具备联系群众能力.(二)加强公务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公务员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内容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所以就要始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方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让人民了解政府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放在首位的,从而在民主测评环节发挥监督者的功能.是公务员考核制度更好地得到完善.(三)加强平时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程序进行考核.<一>要有记录证明考核情况

<二>按照规定严格进行考核

<三>按照规定进行考核要处理好主管领导的评价和群众民主测评的关系问题.(四)实现一定范围考核指标体系的规范化

<一>继续倡导并要求各部门进行探索发现各自部门新的考核指标体系

<二>对公务员考核指标进行总结时,对典型指标体系及其实行方式进行推行.<三>.完善优秀等级和基本称职等次的评定方法.<四>应抓紧制定并定期修改规范的职位说明书.七: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吸引社会优秀人才为政府工作,稳定公务员队伍和发挥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对公务员的保障方面的规定不明确导致很多贪慕虚荣的公务员在进了这一行后肆无忌惮的作为,对保障体系的不明确使得他们有很多钻空子的机会。

(二)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只满足公务员的生活需要,并没有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明确使用的公务员保障制度只是满足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有很多后顾之忧来扰乱自己的工作,无法完全投入到公务中来。

参考文献:《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公务员暂行条例》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张亚辉

第四篇: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程序设计混乱,功能发挥不足

人民监督员制度旨在引入外部监督程序弥补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足,保障正确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彰显司法程序的正义性,然而现行制度的涉及欠缺经常化、规范化的特征,影响其充分发挥效能,在某种意义上形同虚设。

1、办案期限与监督期限的冲突

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三类案件”监督程序紧密相关的法定期间有:强制措施期间和审查起诉期间。《规定(试行)》第27条规定,案件监督工作应当自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收到材料之日起7日内进行完毕。重大复杂案件可以延长至15日。人民检察院不得因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而超过法定办案期限。由此可见,规定是将监督期限计算在办案期限之内的。因此压缩办案期间的情况在实践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对于不服逮捕的案件,由于主要是事后监督的性质,因此并不影响检察机关继续对案件进行侦查,而且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应当自告知之日起5日内向承办案件部门提出,承办案件部门应当立即将犯罪嫌疑人的意见转交侦查监督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另行指定承办人员审查并在3日内提出审查意见,申辩期间和审查期间都很紧凑,存在超期羁押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在办案期限届满前案件监督工作仍未完毕的,还可以依法撤消或者变更逮捕措施,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也没有侵犯的危险。对于拟撤消案件的,由于没有侦查期间的限制,同时侦查程序已经结束所以并不影响侦查部门的办案工作。但是,对于拟不诉的案件,法律规定了明确的审查起诉期间,而且这种监督是在事中进行的,势必压缩了审查起诉部门的审查起诉时间,一种结果就是可能影响审查起诉工作的质量,另一种结果就是可能突破法定的审查起诉期间,违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2、检察委员会的决定权与检察长权限上的冲突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一般案件由检察长决定逮捕,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逮捕,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提出撤销案件意见的,应当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对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的案件,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法定不起诉的案件,则由检察长决定。刑事诉讼法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一般案件由检察长决定,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保证所作决定的正确性,有利于诉讼公正的实现。

刑事诉讼法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决定程序无疑是合理的,体现了对公正和效率的兼顾。但是,《规定(试行)》第25条规定,检察长不同意人民监督员意见的,应当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这就是说,只要是检察长与人民监督员的意见不一致的,无论检察长依据刑事诉讼法是否有权作出生效决定,都必须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规定遵循的是公正优先的原则,是为了确保诉讼公正的实现。但是如此规定,检察长对一般案件的决定权在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机关所拟意见的情况下,受到了剥夺,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因此,这一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两者对公正与效率的诉讼价值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刑事诉讼法采取了两者兼顾的方法,而人民监督员制度遵循了公正优先的原则。

3、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的冲突

人民监督员对批准逮捕案件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但对不起诉和撤销案件为事中参与,同步监督。这带来一个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及时保护的问题。对检察机关拟撤销案件的,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其审查的期限最长可以是一个月,如果确属应该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特别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受到了不应该的羁押。对拟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注重打击犯罪的同时,忽略了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及时保护。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逮捕上,较其他犯罪嫌疑人多了一个权利保护措施,而在不起诉上,又多了一个权利及时得到保护的限制措施,这两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能不说,在设置人民监督员制度时过多关注该制度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没有更多考虑到受该制度影响的相对人的权益。

4、人民监督员选任不合理

“人民监督员”制度中的“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法律术语,而“人民”中的那些人或群体适不适宜担当人民监督员由作为被监督者的检察机关来界定。难免会有“被监督者选择监督者”之嫌。实践中,被调查的各个地方检察机关基本上是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中物色,有的地方采取了主要在专业人士中选任人民监督员的做法。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成为人民监督员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一做法可能会将普通民众排除在监督活动之外,导致选任范围窄,代表性不足。诚然,人大代表、专业人士无论是在社会地位、专业知识、参与能力,还是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要优于普通民众,但是如前所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人民”不仅是法律术语也是一个政治术语,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要克服司法垄断和专业化可能存在的不足,通过人民监督员来听取社会各界对案件的评价,评价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这是了解、听取社会民意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也是体现司法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举措。1此外,多数产生于领导阶层的人民监督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案件监督,或对检察业务和法律法规不熟悉,也是监督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法律依据缺位,监督权刚性不足

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定位为社会权利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是一项权利性监督。人民监督员的职责仅仅规定于检察机关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而非来自与法律的赋予,监督员的表决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只能启动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程序,该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检察院的组织与管理,因此这一监督权并不具有独立性、制约性及权威性。、人民监督员职责规定不完善

人民监督员通过对职务犯罪调查过程的监督,对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中犯罪侦查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的行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力,然而相关规定对人民监督员的职责规定并不完善,在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依据相关规定,人民监督员在必要时可以旁听案件承办人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听取有关人员陈述、听取本案律师的意见,但对如何听取以及履行何种程序却未做规定;案件承办人要向人民监督员全面、客观地介绍案情并出示本案的主要证据,但对主要证据的判断标准和证据的范围、种类、形式等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人民监督员有回避和保守秘密的义务,但哪些情形应当回避,如何对监督员是否存在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回避情形进行调查以及如何对监督员是否遵守保密义务进行审查均无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人民监督员应当忠于事实证据、秉承良知和理性实施监督,不得与案件当事人发生不正当的接触,不得对其他人民监督员施加不正当的影响,但对此也无相应的判断标准和考核依据;人民监督员是否有权进入羁押场所,在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不一;对于基层检察院,1 郭彦《“强化八性”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载《方圆法治(人民监督员专刊)》2007年第2期 职务犯罪的案件数量较少,而拟撤销案件、不服逮捕决定、拟不起诉的案件更是少之又少,无法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的作用,是否可以适当扩大基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的职责范围,使其不流于形式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人民监督员的职责是整个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核心,职责规定的完善有利于形成一个全面、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系,使该制度在检察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改善执法环境,遏止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

2、人民监督员办公室职责规范不明确

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是具体负责人民监督员工作的日常办事机构,它既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者,又是推进者,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它是调控和指导人民监督员制度运作的中坚力量。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确保人民监督员制度能在全国各级检察系统中实施,并防止流于形式,保障他们实施监督工作的顺利性,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规定》中要求各级检察院建立人民监督院办公室,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协助做好人民监督员的选任、解除工作;负责落实安排人民监督员评议案件、参加执法检查、了解检察工作情况等监督活动;向人民监督员反馈监督处理结果;协调解决人民监督员监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提供保障。协调人民检察院相关业务部门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对相关业务部门落实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向检察长和相关业务部门反馈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情况;定期对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上级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应对下级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工作实施检查指导。移送、督办人民监督员对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但如何履行上述职责,规定没有明确。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6年7月30日以72票赞成、1票弃权、1票反对的高票通过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省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的决议》,开辟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地方立法的先河。2有关学者指出,作为一种社会性和民主性的监督,根据宪法原则和有关规定,由地方人大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则》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使人民监督员制度更趋干制度化和规范化。3

3、对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定位不清

23载《检察日报》2004年08月24日第一版。青格勒图、乌云巴特尔:《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衔接设想》,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通过调查,截至2007年底,红河州两级检察机关仅有开远市人民检察院对该院所聘任的人民监督员的案件监督进行过考核、表彰,全国其他各省市各级检察机关对人民监督员进行考核表彰的情况也不多。很多学者认为人民监督员由人民检察院考核管理是一大缺憾,难免又回到“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那么究竟检察机关该不该对人民监督员的案件监督质量进行考核和表彰呢?

究其本质,是回答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是“权利监督”还是“权力监督”的问题。“权利监督”与“权力监督” 两者存在着实质性区别。权利是授益性的,现代社会中立法不可能将所有权利都囊括其中,所以“法无明文禁止即权利”是法治国家公认的行为准则;而权力是授予性的,没有立法的明确规定,任何机关、团体、组织或个人都不得行使。《宪法》第2条、第27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7条、《刑事诉讼法》第6条这些立法条文可以作为人民监督员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法律依据,但这只能说明人民监督员制度并未违宪,并不足以说明人民监督员制度有直接法律依据。因此,在立法没有明确授予前,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从性质上看只能是权利性的。5从形式上看,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内部规定产生的,那么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权力是否源于检察机关对自身的监督权部分授予?

检察机关的权力是宪法授予的国家公权,不能随便地扩张和让渡,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并没有通过权力的扩张和让渡取得权力性。但是,如果说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权利性监督,那么人民监督员制度带有的鲜明的程序刚性特征又无从解释。众所周知,权利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是柔性的,而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意见却能够必然引起一些法定程序的启动,即使没有实体的权力,也有程序性的权力,这种程序上的刚性与强制性足以使其与以往任何一种权利监督相区别。所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一种准权力监督,是“带有权力因素的权利”,即实体上的权利监督,程序性的权力监督。目前没有适格的法律授权依据,以上问题,都有待立法解决,使该项制度从准权力监督向权力性监督转化。

4三、保障不利阻碍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长期发展

1、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对人民监督员支持不够

地方各级人大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同级人民政府 45戴中祥:《人民监督员制度探讨》,载《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左卫民、吴卫军:《人民监督员:理念和制度的深化和发展》,载《人民检察》,2005.1(下)也没有对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给予必要的支持,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经费保障尚未形成良好的制度,迄今仍未能有效的实施。、人民检察院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红河州两级人民检察院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落实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存在不够重视的地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认识不足。其一,检察官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认识不足。检察官本身对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少数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存在着对试点工作相关规定不熟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其次,相关部门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认识不足。“三类案件”、“五种情形”都是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产生设置人民监督员制度所预期的效果,而在红河州两级检察机关中,有的检察机关相关业务部门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认识不够充分,把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的开展看成是加重业务部门工作量,阻碍了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人民监督员自己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认识不足。红河州两级检察机关所任命的人民监督员大多数都是由单位所举荐,多数是党政干部,许多人把人民监督员当成单位分派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或是把人民监督员仅仅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对人民监督员工作持无所谓态度。加之,多数人民监督员的参与意识淡薄,案件评议会上发言很少或几乎不发言,更多的是以同意承办人意见以予搪塞。再次,很多人民监督员都是党政机关干部,本身工作繁重,这也给评议案件时间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个别人民监督员临时有事不能参加评议案件会议,也给试点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实施经费难以保障,阻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部科学的法律法规要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这部法律法规的作用,才能体现法的价值,否则只能留存于纸上。同样,人民监督员制度要想取得预先制定时的效果就必须全面有效的实施开展起来,才能发挥这项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制度的价值,最终达到制度创制的初衷。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顺利开展工作,首要条件就是经费的保障。人民监督员选任前的宣传工作、人民监督员参与案件监督的成本等一系列都要求经费支持。事实上,目前的情况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没有专项经费,除个别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积极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外,其余各地都是从检察机关的办案经费中“挤”出来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经费的缺口,让宣传、参与等工作可有可无的现象,选任、案件评议等工作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第五篇: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源

(株洲市石峰区检察院,湖南株洲 412005)

摘要: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矛盾,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诸如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补充侦查权限模糊、不必要或超期羁押使补充侦查超期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补充侦查制度,建立检察引导侦查制度,健全侦检沟通和配合机制,赋予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违法违纪人员的处罚建议权等措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补充侦查; 检查引导侦查; 控制犯罪; 人权保障

Problems of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Chen Yuan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Shi Feng Zone Zhuzhou City, Zhuzhou Hunan, 412005)

Abstract: Together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the noumenon and neglecting the procedu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nalty of the criminal and the safeguard of human rights has resulted in quite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scope of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China.Illegibility of the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right between the office of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long extension of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caused by unnecessary or over-due detainment are instances of this kind mentioned above.These problems are expected to be solved both in the sphere of legislation and that of judicial practice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Investigation under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Guide,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office of public security and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and the strategy of authorizing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rights of punishment or advising over the law-breakers from the office of public security.Keywords: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Investigation under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Guide,Crime contro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关键词“监察引导侦查”(Guide the investigation of Attorney)你翻的好像不太正确,我把它

改成了“Investigation under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Guide”,我理解为在监察机

关引导下的侦查,不知是否正确。请斟酌。

下载其原因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其原因我国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一......

    浅议我国高校定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高校定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高校定位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影响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定位还存在诸多问题。上......

    试析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试析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何增科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8年4期第54~57页 【英文标题】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Power Supervision Syst......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思想不够解放,比较保守。主要是思想问题,认识有误,老是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足,还闹腾什么,不如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好,别出大的问题就行了,所以认识不够......

    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甚至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中......

    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 要:房地产登记指的是房地产权利人向国家登记机关发出申请,将房地产的物权进行变更,并且进行登记记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房地产登记......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 首先,是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

    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就不免成为一项较为紧迫的话题。虽然现在社会的保障体系有所提升,但是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仍然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