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间文化个案调研

时间:2019-05-15 11:2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间文化个案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间文化个案调研》。

第一篇: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间文化个案调研

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

民间文化个案调研

一、实践主题和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灿烂的文化,如各地婚葬嫁娶、服饰饮食、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民间传说、图腾禁忌等,这些在日常生产生活、岁时节日等方面的民风民俗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本次调研,同学需选择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民间文化个案为主题,深入发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通过调研报告、影像文字、图片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该民间文化个案的内涵。

二、实践参与范围

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全体博雅班同学

三、实践形式

1.本次调研,为个人独立调研,每个人只需要选择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个案进行研究即可(如过年期间的拜年、元宵灯会、年饭、包饺子、利是等),在研究主题下确定具体的调研题目和研究问题,充分利用寒假期间,深入了解家乡所在地的民间文化,选择其一,开展详细的调研。如寒假不回家,可以调研假期所在地的民间文化个案。

2.调研方法可以采用田野调研、访谈分析、观察法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具体研究方法可参考《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社会研究方法》(艾尔 巴比)等。

3.调研结果必须有不少于3000字的文字调研报告,同时可以辅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更为生动地展示调研成果。

四、实践安排

1.1月16-1月30日,确定调研题目及研究问题。

2.1月31日-2月15日,实地调研,获取调研报告所需的各种一手资料。

3.2月16日-3月6日,拟写调研报告,形成初稿。

4.3月6日-3月19日,修改调研报告,利用学校图书馆等资源完善报告理论部分。

5.3月20日,提交调研报告最终版本(电子版和纸质版)交至本院学委,学委统一汇总后交给博雅班班主任汤慧杰老师(传播与设计学院302室,联系电话:39332655)。

五、实践成果

1.所有选修该实践课程的同学,必须提交最后的调研成果,以调研成果为依据,博雅班将邀请专家进行评审,所有合格的学生将获得1个实践学分。该课程分数以调研成果成绩为准。

2.第三届博雅文化节期间,将对本次调研成果进行展示。

第二篇:2思政课实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31日

调查地点:调查方式: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在调查地点随机发放给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在对这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下,调查当代的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方式和就业的观念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老师:王升臻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推广,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直不减。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改变做系统的调查,综合各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他们的就业前景,找出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原因,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以及提出新的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形势

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本科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也越来越多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方面思考、多方面选择,不再像过去一样太集中于一个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大学生在就业时又会面临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诱惑,也存在更多的问题。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有毕业生数量多、竞争激烈、专业不对口、招聘单位要求高等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乃是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所致。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环境正在日益发生变化,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大学生就业正发生着全方位的改变。许多大学生希望进外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及很好的工资待遇,也有很多人想自己创业,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大家都集中在同一个就业方向,这样一来就业竞争就很激烈,就业难、就业环境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为找工作犯愁,许多大学生都有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一些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不高的工作都不愿去做,而一些工作待遇较好的公司对于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意接纳,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仍然待业家中。

总而言之,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失业率也在逐年攀升,现在的大学生也不再是什么所谓的“天之骄子”,国家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自然就十分的激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都一心投入到找工作的行列中,但找到工作的或者是找到满意的工作的大学生还比减少的,很多人都在各个人才市场之间来回奔波,很多人还被称作“面霸”,意思就是经历过很多面试的人,那又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据目前了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以及就业心理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在面对对所学专业前景方面的调查中,14%的学生认为很有前途,83%的学生认为较有前途,3%的学生认为无前途。其中,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对其对所就读专业的认同性产生很大影响,例如近年就业状况较差的师范类教育学专业有43.6%的学生认为其专业很无前景,而就业前景看好的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有63.2%的学生认为专业很有前途。

在关于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调查中,27%的学生把外资企业排在第一位,有17%的学生把公务员排在第一位,有15%的学生把国有大企业排在第一位,20%的学生把自主创业排在第一位,另外其他的几种选择都占很小的比重。以上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和党政事业单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首要选择,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外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工资待遇较高,目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二,由于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收入稳定,福利好,因而也是当今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单位和职业。另外,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的是有20%的学生把自主创业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加强,同时也与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关。

在关于大学生月薪资期望值的调查中显示选1800-2500元的占大多数,占被调

查人数的50%,其次有0%的学生能接受1200元以下的月薪,选择2500-3500元占24%,选择1200-1800元和3500元以上的各占12%和14%。理工类学生比文史类学生月薪资期望要高。另外,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对薪资期望较高,这与其教育投入有一定的关系。

在影响就业因素方面的调查中,总体上,有23%的学生选个人经验,有15%的学生选学历,有13%的学生选专业,有11%的学生选人际关系,有11%的学生选创新精神,还有27%的学生选综合能力。

经过我们对所有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一些信息,总结了一下几个原因,一是总体的经济大环境不好,就业市场严重饱和,从业人员之间竞争非常的激烈,这就导致一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二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观方面有问题,有的大学毕业生自恃甚高,对于一些比较低层的工作不愿去做,而一些工资待遇较好的公司也不是很青睐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很大一部人就高不成低不就,依然待业在家;三是毕业生们自己的原因了,许多大学生在校的时候荒废学业,专业治学的不扎实,到了用人单位面试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发现了,这样就很难找到工作了。综合上述三方面原因,既有社会经济大环境不好的外界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不足的原因,但从总体上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方式,在就业前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理,在就业观念上有所缺失,并且一些大学生没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在就业时就更加困难了。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通过供求机制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优化配置,通过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序可行,真正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其次,高校应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指导下,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帮助等服务,以促进大学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从思想深层次上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大学毕业生应该正视现实,对自己进行正确的社会定位,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各方面渠道尽快就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弥补自己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小结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做。大学生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工作,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常说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应该从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

第三篇:思政课实践环节调研报告指南

思政课实践环节调研报告指南

1. 基层群众自治中的突出问题

2. 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3. 农村务工青年的择业观调研

4. 城市化进程中的准备协调问题研究

5. 陕西养老福利院状况

6. 农村青年精神生活调查

7.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8. 陕西农村幼儿园的现状问题调查

9. 陕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研究

10. 陕西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11. 幼儿园的阅读现状及幼儿心理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幼儿园为例

12. 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13. 城中村改造问题探析

14. 村委会基层民主建设

15. 农民增收问题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7. 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8. 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其分析

19. 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分析

20. 农民收入状况及其分析

21. 农村小学生入学去向及其分析

22. 农村中学生入学去向及其分析

23. 农村大学生专业选择及其原因

24. 农业用地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25. 农村宅基地闲置状况分析

26. 大学生恋爱观问题调查报告

27. 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

28.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29. 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形势分析

30. 大学生法律素养调研

第四篇: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大学2014年思政课

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旅游业对

旅游地社会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

姓 名:*** 院 系: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联系方式:

()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合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不合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

关于旅游业对

旅游地社会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

调查时间:2014年8月15日——2014年8月21日 调查地点:开封市铁塔公园 调查方式:访谈式调查

调查目的:调查研究文化类旅游业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影响

摘要: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起着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是一把“双刃剑”。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着眼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本文以开封市铁塔公园为例,研究文化类旅游业对开封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类旅游业 两重性 影响 旅游地

旅游是现代人的需要,更是未来人的需要。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旅游开发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遗产、现代文明等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活动将给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通过旅游业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整理、抢救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保持接待地的旅游吸引力;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如何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引导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如何寻求一种既能使东道社会收入最大化、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谓“新概念旅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将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将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旅游的开发,将迎合这一潮流和趋势,成为受欢迎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旅游产品的内涵、结构与类型不断丰富。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种旅游产品,或多或少都带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气息,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游卖点。因此,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扩大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同时可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

旅游业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环,与其历史文化相结合,城市的旅游形象会更加高大与辉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无论投资、旅游、文化交流,人们都乐意前来,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而现代旅游又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本地区或全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并给所在区域带来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可见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定能够带动城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在当地地区的地位并完全能够成为本区域的核心和统帅。

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第一,旅游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铁塔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

第二,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

第三,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有时还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学者说,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再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第四,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 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设限”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

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因此,我们在对待旅游文化的时候必须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事物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旅游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第一、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二、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云南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第三、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小结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诱发旅游地居民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等社会问题,还会对旅游地居民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和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会更加频繁,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继续增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既要加强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的保护,还要加强旅游地社会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尽快建立科学、系统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注重对旅游业既成社会环境影响研究的同时,加强旅游地未来社会环境变迁趋势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旅游地社会环境变迁关键节点,以便旅游地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控方案将旅游业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政府部门应对旅游地的开发管理模式进行调控,鼓励和提倡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地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协调好政府、开发商和旅游地居民的利益,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楷体四号加粗)

[1] 马波著.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 1998 [2] 姚启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0(04)[3]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4] 陆岚.论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影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5] 周慧颖,吴建华.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06)

第五篇: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报告书写规范

题目(黑体三号加粗)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楷体四号)

调查时间:(宋体小四)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目的:

指导老师:魏新强

题目(黑体三号加粗)

摘要:(不少于200字,宋体小四)关键词:(宋体小四)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小结(宋体小四,1.5倍行距)

参考文献:(楷体四号加粗)

[1](楷体小四)

[2](楷体小四)

下载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间文化个案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实践课程之民间文化个案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