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收入调研方案1
移民新村农民收入调研方案
一、工作思路
为关注我县移民新村的农民收入状况,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移民新村的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根据我县移民新村的实际,特制定本调查方案。
二、调研要求
1.要入户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农民的实际收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填写调研表,调研人员不得编造数据,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完成调研和汇总的基础上认真编撰调研分析报告。
2.务必认真及时做好调研的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汇总。
三、调研范围
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连水村墩龙瑶寨、红新移民新村等。
四、调研时间
2012年上半年
五、调研内容
(一)按照农民收入来源性质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
(1)家庭经营收入
①农业经营性收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收入
②非农业经营性收入——在二、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1
(2)工资性收入
(3)财产性收入——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政府各种政策性补助
(二)农民生产经营费用情况。
(1)化肥、农药、种子等种植业生产支出情况。
(2)畜用饲料、兽药、防检疫费用支出情况。
(3)购仔猪、家禽幼苗支出情况。
(4)
二、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情况。
(三)其它支出情况。
(1)税费支出
(2)转移性支出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情况。
(1)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入情况。(2)项目生产经营管理和效益情况。
(3)带动农户增收情况。
(五)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六)政府在农民增收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和执行情况。
(七)农民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八)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决策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六、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
1.调查摸底。对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和连水村墩龙瑶寨及红新移民新村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摸底,重点了解前20个
贫困户的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在选点进行典型调研时更具针对性、科学性。
2.抽样调查。对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和连水村墩龙瑶寨农民纯收入情况按照上中下抽取3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抽5户调查户进行调查。
3.结合移民新村的实际进行分类调研,重点突出三大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中的有序转移和无序转移给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求出农民务工的月工资、年工资。
4.采用汇总法。就是将调研地区农民来自一二三次产业的经营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加总起来,再除以列入统计的总人数,从而得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5.得出的数据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
七、调研小组
组长:唐冰成员:王雪梅文峰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是: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亲友支出。
从全市情况看,我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中游,近几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徘徊不前,2000年是3123元,2001年是3120元,2002年是3261元,2003年是3250元,2004年是3326元。从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5,第二产业收入占44,第三产业收入占11。几年来,农民总收入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占很小的比例。而种植业由于中间消耗较大,种植的品种又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投入高、产出低,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波动。此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加入WTO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客观上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欠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镇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这一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将很困难。
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与农户相脱节。表现在:一方面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价位过高,加大生产成本,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3、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但从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看,远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由于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4、乡镇企业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吸纳能力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从而导致乡镇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并逐渐丧失。
5、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近年来,企业大量减员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再加上一些城镇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加上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这些因素都将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使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6、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含量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农民增收无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我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突出表现为:一是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5;二是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收成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8、广大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重视,广大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前几年政府竭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施指导性措施,少部分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干部在宣传上深度不够,加之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怕得罪群众,致使群众抵触情绪大,干部不敢轻易尝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整体性认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主动引导群众进行结构调整。
9、农民积极主动性差,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从整体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人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地相应,商品意识差,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太低,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还是种粮食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悸,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效益。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缺乏市场信息,商品由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镇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农民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受农民积极性及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镇内无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劣势的农户重新定位,或是出租土地,或与优势农民联营,或是加入产业经营,还可以进城经商打工。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主渠道作用。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应根据我镇几大生产基地的特点,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并创造条件,争取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加大对重点农用生产资料调控的限价力度,防止价格过高。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弱化市场风险,达到增收的目的。
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面对新的形势,应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小麦、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至50,要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猪肉、牛肉、羊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至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应借助于WTO之势,加速我镇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国内的需求,兴建一批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特、优、稀的拳头产品和加工制品,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达到全面增收的目的。
5、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乡镇企业还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等途径,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融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创造条件。
6、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从实现农村小康,保证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镇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8、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积极发挥农业技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向农民讲解WTO的有关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的知识。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9、农业潜力分析,xx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坝区中部的八街河自南向北流去,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桃、梨、苹果、板栗、浅水藕、茭瓜、茨菇、玉米等。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引导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2000年农业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超过2:8。烤烟种植面积几年来稳定在12100亩,产值达1500万元;2003年蔬菜种植450亩,年产蔬菜可达3500吨以上;水生蔬菜(茨菇茭瓜、浅水藕)种植7116亩,年产水生蔬菜近万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完成商品梨基地高换面积达12689.7亩,主要以红梨为主,市场前景较好,可发展成为八街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开辟新的来源。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八
街将成为重要水源林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这就决定了八街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向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二、三产业方向发展。由此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好一个集镇,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今后我镇将向发展和巩固一万亩烤烟;一万亩优质商品梨基地;一万亩水生蔬菜;一万亩短、平、快经济作物的“四个一万”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在,八街大葱、洋姜、卤腐、金葵油、浅水藕等绿色环保食品已经认证并注册商标,八街成为昆明市农业局的无公害浅水藕和优质梨生产基地,为扩大生产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1、积极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出路。通过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繁荣小城镇经济。xxx历届党委、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把建设现代园林生态集镇列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目前,八街集镇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176人,比1995年的640人增加183,个体工商户435户,比1995年增加135。集镇外来经商户128户,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9万元。逢4、8为街天,参加市场交易人数达20000余人,年交易额2100万元。集镇市场兴旺繁荣,辐射面东、南至晋宁县,西至易门县,北至昆明、呈贡,集镇经济吸引力日趋强大,驻镇各级部门29家,工商、地税、法庭统管一六街、八街、鸣矣河3乡镇。2003年安宁二中建成,在校教职工、服务人员达1500人。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现已发展为安宁市南部重镇,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八街集镇第二次修编实施后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将形成以东区为主的公路沿线经济地带和以西区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区,形成八街富余劳动力资源安置最理想的集聚中心。
12、以小城镇为载体,全面开辟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村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立足于八街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集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稳粮调优、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方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传统名、特、优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来促进农村市场的建立;推进集镇的市场软件建设,构建完备的市场中介网络,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与外界大市场连接起来;利用本地的乡土特色,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纳入市场化管理轨道,建立集镇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广大农村区域的投入,在集镇上进一步开发二、三产业,增加集镇二、三产业的比重和产业凝集力,并把它与农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领域商品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现象,突破集镇流通环节,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由政府农科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产、购、(加工)、销等服务机制,进而完善集镇市场体系,以增强农村市场开拓的动力。
1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民的负担标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真正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
1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我国现在总体上投资过热,而需求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消费难以启动,而目前有很多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启动消费体系,保正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农民的心理顾虑。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倾向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低收入保
障基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而且政府还应该开展集资医疗保障制度,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补贴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普遍现象。我镇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程,共有6073户20386人参加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年平均报销医疗补助约40万元,使农村农民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切实的救助,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实现农村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才能为本世纪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县农民收入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神木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神木县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式,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状况,增收的方式,制约因素
一、调查内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XX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XX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 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XX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XX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在补偿期内给农民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栏杆堡镇杏洼村有51户村民,人均耕地1亩多,近几年即使遇到灾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正如当地农民朋友所讲的“退耕还林(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农民得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当前,享受上政策的农民除在退耕地上领到固定的粮食和现金以外,还有卖草籽、卖饲草等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垦越穷的落后状况。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在扶持规模养殖方面,凡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3000元,安排贴息贷款3000元;养殖肉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700元,贷款1000元;分户养殖5头以上的,每头贷款1000元。由于政策的鼓励,一批养殖、红枣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农业内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特别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向上争取5000万元,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农民贷款5000万元,加上农民自筹,每年可保证投入农业资金2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显示了增收效应。
六是农业特产税的全面取消,今年起农业税的全部免收,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加之,正在推行的农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补充。比如救灾工作方面,对部分特困群众实行救助,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安排200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安排50万元救灾事业专款用于救助突发性灾害。
第四篇: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年=月==日)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 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第五篇: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对xxx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然而近年来,我镇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因此,正确认识我镇农民收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解决,就
显得十分必要。
一、xxx基本概况
(一)xxx自然概况
xxx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八街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距安宁城35公里,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镇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土地总面积为19862.66公顷,其中:农用地17476.76公顷,占总面积的87.99;建设用地967.33公顷,占总面积的4.87,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709.58公顷;未利用土地1418.57公顷,占总面积的7.14,海拔在1900米~2400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温差较大,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属螳螂川流域,有螳螂川、六村小河、杉河等,其中螳螂川为八街坝子主要河流,在八街境内全长18公里;此外,还有大龙潭、小龙潭、光龙潭、东山龙潭、龙泉寺龙潭等,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是安宁镇第一大坝子及粮食主要产区。
(二)社会经济概况
xxx属农业型乡镇,目前支柱产业仅有烤烟。xxx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546万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非农业总产值1.47亿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科技兴农战略稳步推进,“绿色证书”工程实施带动了“种子工程”,“118工程”技术、“三肥下种”等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推广促进了我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快速发展。2002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1869门;手机拥有量1368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4.6,现已有11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8.9万元,电讯业务30.7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60的村实现沼气化。八街集镇位于xxx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即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总长达5248米;拥有绿地111600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18。2003年由安宁市政府、xxx政府投资2000多万建成占地165亩的安宁二中,实现一六街、八街、鸣矣河三乡镇集中办学。八街成人技术学校被列为昆明市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现已培训3期300余人。集镇基础功能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服务部门齐全,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南部重镇。
xxx属纯农业型乡镇,有2398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7.7。当前,突出的表现在“三农”问题上,尤其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xxx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看农业是否现代化,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要依赖于地区城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xxx现已成为安宁市南部的重镇,集镇的逐步繁荣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xxx农民不仅总体上收入水平低,而且收入增长幅度由于近年来受农产品廉价、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持续下降。目前,八街的农产品30由外地商贩外运销售,其他均在本地市场低价售出,这也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虽然从表面上看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幅在6----8之间,大部分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从当前农村家庭经济结构看,农民的收入依然很低,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较低。2004年xxx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800元左右。
(三)、我镇农民收入现状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其计算方法是: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
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亲友支出
从全市情况看,我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中游,近几年来,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徘徊不前,2000年是3123元,2001年是3120元,2002年是3261元,2003年是3250元,2004年是3326元。从总收入的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5,第二产业收入占44,第三产业收入占11。几年来,农民总收入的结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占很小的比例。而种植业由于中间消耗较大,种植的品种又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投入高、产出低,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是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波动。此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加入WTO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客观上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欠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镇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这一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将很困难。
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与农户相脱节。表现在:一方面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价位过高,加大生产成本,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3、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但从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看,远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由于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4、乡镇企业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吸纳能力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从而导致乡镇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并逐渐丧失。
5、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近年来,企业大量减员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再加上一些城镇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加上农村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这些因素都将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使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
6、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以及农业科技含量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制约,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灾能力也逐渐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使农民增收无力。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我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突出表现为:一是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5;二是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收成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对种养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8、广大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重视
广大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由于前几年政府竭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施指导性措施,少部分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干部在宣传上深度不够,加之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怕得罪群众,致使群众抵触情绪大,干部不敢轻易尝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整体性认识。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主动引导群众进行结构调整。
9、农民积极主动性差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从整体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人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地相应,商品意识差,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太低,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还是种粮食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悸,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效益。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缺乏市场信息,商品由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镇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农民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
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受农民积极性及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镇内无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劣势的农户重新定位,或是出租土地,或与优势农民联营,或是加入产业经营,还可以进城经商打工。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民增收的机会。
2、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主渠道作用。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应根据我镇几大生产基地的特点,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知名度,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并创造条件,争取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加大对重点农用生产资料调控的限价力度,防止价格过高。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弱化市场风险,达到增收的目的。
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面对新的形势,应立足本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小麦、玉米、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至50,要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猪肉、牛肉、羊内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至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应借助于WTO之势,加速我镇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国际、国内的需求,兴建一批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特、优、稀的拳头产品和加工制品,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达到全面增收的目的。
5、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乡镇企业还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等途径,改造和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融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获得较好收入创造条件。
6、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就等于增加农民可支配的收入。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从实现农村小康,保证大局稳定的高度出发,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7、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镇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8、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积极发挥农业技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向农民讲解WTO的有关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的知识。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9、农业潜力分析
xxx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适宜农作物生长,坝区中部的八街河自南向北流去,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蔬菜、桃、梨、苹果、板栗、浅水藕、茭瓜、茨菇、玉米等。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引导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2000年农业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超过2:8。烤烟种植面积几年来稳定在12100亩,产值达1500万元;2003年蔬菜种植450亩,年产蔬菜可达3500吨以上;水生蔬菜(茨菇茭瓜、浅水藕)种植7116亩,年产水生蔬菜近万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完成商品梨基地高换面积达12689.7亩,主要以红梨为主,市场前景较好,可发展成为八街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开辟新的来源。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八街将成为重要水源林保护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这就决定了八街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向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二、三产业方向发展。由此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好一个集镇,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今后我镇将向发展和巩固一万亩烤烟;一万亩优质商品梨基地;一万亩水生蔬菜;一万亩短、平、快经济作物的“四个一万”方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在,八街大葱、洋姜、卤腐、金葵油、浅水藕等绿色环保食品已经认证并注册商标,八街成为昆明市农业局的无公害浅水藕和优质梨生产基地,为扩大生产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1、积极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出路。通过推进八街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繁荣小城镇经济。xxx历届党委、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把建设现代园林生态集镇列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目前,八街集镇建成区0.62平方公里,形成3米至30米不等的12条街道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176人,比1995年的640人增加183,个体工商户435户,比1995年增加135。集镇外来经商户128户,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9万元。逢4、8为街天,参加市场交易人数达20000余人,年交易额2100万元。集镇市场兴旺繁荣,辐射面东、南至晋宁县,西至易门县,北至昆明、呈贡,集镇经济吸引力日趋强大,驻镇各级部门29家,工商、地税、法庭统管一六街、八街、鸣矣河3乡镇。2003年安宁二中建成,在校教职工、服务人员达1500人。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现已发展为安宁市南部重镇,为地区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安宁市除安宁市区外最大的经济中心。八街集镇第二次修编实施后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将形成以东区为主的公路沿线经济地带和以西区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区,形成八街富余劳动力资源安置最理想的集聚中心。
12、以小城镇为载体,全面开辟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农村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这种潜在变为现实。立足于八街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集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稳粮调优、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方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传统名、特、优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强化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来促进农村市场的建立;推进集镇的市场软件建设,构建完备的市场中介网络,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与外界大市场连接起来;利用本地的乡土特色,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配置纳入市场化管理轨道,建立集镇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广大农村区域的投入,在集镇上进一步开发二、三产业,增加集镇二、三产业的比重和产业凝集力,并把它与农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改变农村领域商品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现象,突破集镇流通环节,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由政府农科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产、购、(加工)、销等服务机制,进而完善集镇市场体系,以增强农村市场开拓的动力。
1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民的负担标准,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真正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
1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
我国现在总体上投资过热,而需求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消费难以启动,而目前有很多的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启动消费体系,保正低收入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农民的心理顾虑。目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倾向农村,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低收入保障基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而且政府还应该开展集资医疗保障制度,并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补贴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普遍现象。我镇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程,共有6073户20386人参加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年平均报销医疗补助约40万元,使农村农民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切实的救助,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实现农村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才能为本世纪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关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讲话;
2、《昆明镇统计年鉴》(xxx)2003年,由xxx统计站编制;
3、《农民文摘》,中国农村杂志社出版,2004年
4、《2004年xxx政府工作报告》;
5、xxx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2004年工作总结。
6、xxx2004年工作总结及2005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