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榜夺冠】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四实文言文综合阅读参考译文八素材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缘故获罪,闲居在家。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之间的罪过不应相互牵累’。嵇绍有贤能,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说的应该能做宰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颁发诏书征召他,嵇绍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迁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顾也很器重他,常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声,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执掌政事,大兴土木,骄横奢侈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居室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该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仔细考虑谦虚谨慎的道理。”齐王冏虽然谦顺来回应他,但最终也没有采用。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府上谈论国事,正赶上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商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侍中嵇绍善于音乐,您可以让他演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您为何吝啬弹奏呢?”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让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朝政,怎么能够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假若脱下官服参与私人宴会,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听后)很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汪氏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用心爱心专心-1-
第二篇:专题十四实文言文综合阅读参考译文四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听到说:“有了像那样讲信义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占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救济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位、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位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就让他回去等他。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酒醉了,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酒醉了和身边左右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他们就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客商就用银子来贿赂集市的官吏,集市的官吏没接受。卫嗣公对集市的官吏说:“曾经有一客商过关市而给你银子,你没有接受让他走了。”集市的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第三篇:2011高考语文 文言文分析综合与翻译总复习提分策略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综合与翻译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的部分,从2009年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除北京卷外均就此设题考查,而且分值最高可达10分,一般也在6分以上。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外,文言句式虽然不直接考查,但在翻译文言语句时,如不懂句式的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到翻译的正误,因此,在下面的知识讲解中,也会对句式知识作以介绍。
一、命题原则
从考试说明的角度而言,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包括以下内容: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要求: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赅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命题手法
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着眼全文逐项分析。命题者常常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变化上做文章,有时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也会加入一些干扰因素。错误选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张冠李戴,把本来不是甲的语言行为转换到甲身上去。2.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恰与原文意思相反。3.牵强附会,曲解原文的意思造成与原文不符。4.添枝加叶,主观地补充或添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5.事件杂糅,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来表述。6.以偏赅全,只抓住一点概括而忽略了整体句意。
7.时空错位,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8.强加因果,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强拉在一起。
三、识别命题中的干扰点的基本策略
(一)速读文段,捕捉文中信息。第一步大致了解文中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看法。第二步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官职等,再分析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扫清文字障碍,尤其是要关注加点的词,这里往往是命题的关键。(二)概括每段或每层文段的内容,与题干和选项仔细对照,反复推敲,选出正确答案。(三)掌握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技巧,就是在解读考点中讲的那几条,平时应通过训练,对这类手法培养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只要一看完试题,就要善于从那几个方面来识别。
四、阅读史传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我们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
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初读文章。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充分利用文言文最后一道题以及实词解释题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为“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这里的“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用心
爱心
专心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3.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4.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5.于是
(1)“于”是介词,“是”是代词: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对此„„例: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不,我为什么对这感到痛快呢,只想以此求得我最想要的„„我头脑昏乱,不能比这更进一步(地领会您说的道理)。】(2)与今同。例:于是相如前进缻。【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盆缶。】 6.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7.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 8.何所„„?
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 9.何为„„?
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 10.何„„哉(焉)? 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这
用心
爱心
专心
倒装结构。例:惟(唯)命是从。22.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例: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问他跟谁一起吃喝,他说的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可从来也不曾有地位高名望高的人到家里来。】 23.无以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军中没什么可以助兴,请让臣舞舞剑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累,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形成江海。】
24.无乃„„乎(哉、尔、也„„)
不是;恐怕„„吧?例: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不是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吗?】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到)这种局面后才找谋臣,恐怕晚了吧(不是晚了吗)?】 25.无所
没有„„的人(或物),没有„„;没有地方„„,没有办法„„,没有条件„„例: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能洗涤万物,包罗各类形态,而不回避什么。】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征收,可又没有抵偿的东西。】 26.无庸
不用,无须。例: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像寡人这样的人,怎么知道羞耻呢?请暂时不用打仗了。】 27.向使
当初假如,先前如果。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 28.以„„故„„
因为„„所以„„;因为„„的缘故。例: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因为我的缘故,都被“愚”的名称玷辱了。】 29.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常常是中间省略“之”。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礼节没什么用处。】引以为流觞曲水。【(把泉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有才能的大夫。】
用心
爱心
专心
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一、不能直译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0
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年安徽卷)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诏不许,然甚壮其意。(2009年广东卷)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四、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被动句
主要方法是掌握被动句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培养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敏感程度。“见”字,它可以独立表示被动,也可以和“于”构成“见„„于”格式表示被动。“于”字,“于”往往引出动作主动者,“于”前面的主语往往是被动者。“为”字,它一般与“所”联合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没有任何记号的被动句。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例:指出下面文段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太祖(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曹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之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通“悬”)柱乎?”一无所问。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1)不知道你凭什么知道这一点的。
(2)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禀丘,他太不了解我孔丘了。(3)这为何还说什么可以不可以的话呢?
七、按字面意义讲不通时,要考虑是否有通假字的可能
一个普通的文言词语,如果按其字面意义讲不通,按活用也讲不通,就可能是通假字,应该尝试按通假字的角度来解释。例: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人有买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接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解析】 句中的“还”如果当“回来”讲,明显不符合语意。按使动、意动等也讲不通。这时我们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首先找一个同音字来试试,如“环”如能讲通,这可能就是对的。另外一处的“贾”,无论当“商人”还是当“卖”都不合语境,这时也应考虑是否通“价”。
【答案】 希望你围着马转一圈,离去时再回头看一眼马,我愿意献给你一天的工钱。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文言翻译题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告子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与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嘻,请重公于齐。”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参考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镇西是官名,即谢尚,人名)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闲沽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_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清风习习,明月皎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一、(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文,回答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分析综合题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稻蔷友伞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1.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用心
爱心
专心
等到获得俘虏,也都释放回家。出于小吏百姓的官员俸禄,全都解除。郡境之内一派和谐景象,孙谦的威望信用极大地树立起来。齐朝初年,担任宁朔将军、钱唐县令,用简约的方式处置繁杂的事务,牢狱里没有被关押的囚犯。
等到他离任的时候,百姓因为孙谦在职期间没受官饷差役之苦,用车装载着丝绸追赶来赠送他,孙谦推却不接受。每次离任官职,都没有私人宅邸,经常借用官衙空着的车棚马厩居住。梁明帝将有朝廷废立的举措,想要招引孙谦做自己的得力心腹,就让他兼任卫尉,拨给他着甲执杖的武士一百人,孙谦不愿意处于矛盾的关键位置,就遣散了武士,皇帝虽然没有责备,但是也不再重用他。
天监六年,外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还是努力处理政务,官吏和百姓都很安定。先前的时候,郡内多有老虎施暴,孙谦来后就绝迹了。等到他离任那天夜里,老虎就残害了居民。孙谦担任郡、县长官,经常勤勉的鼓励督促务农植桑,一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收入经常比邻近的郡县多。
天监九年,因为他年事已老,征召作光禄大夫。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高祖笑着说“我使用您的智谋,不是使用您的力气。”
孙谦从年少到年老,历任两县县令,五郡太守,在哪里都很廉洁奉公。夏天没有帷帐,但是夜里睡觉从来没有蚊虫叮咬,人们大多为这事奇怪。年龄超过九十岁时,强壮得像五十岁的人,每次朝会,就会比大家先到宫门。对仁义身体力行,行为超过常人很多。
堂兄灵庆经常得病寄居在孙谦家,孙谦外出回来问候他的生活身体状况。灵庆说:“先前喝的东西冷热不合适,喝完当时就还是觉得干渴。”孙谦下来就谴责自己的妻子。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等到刘融去世,按照礼节出殡埋葬他。大家都佩服他的仁义之举。天监十五年,在还担任官职中逝世,时年九十二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3~4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①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用心
爱心
专心
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注】 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C.②③⑤
B.④⑤⑥ D.①④⑥
【解析】 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放弃。④是说明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为官清廉。【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用心
爱心
专心
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解析】 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这是由于司马之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答案】 B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人。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
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听,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
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们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史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
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弟子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
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A.①②④ C.①⑤⑥ 【学生答案】 D
B.②③⑤ D.③④⑥
【现场点评】 “有情”“有义”是并列结构,满足一点即可。考生应认真分析该项所述内容是否“有情”或者是否“有义”。如果有些模糊不能确定,可先放置一旁,优先确定那些明显的。如本题中的第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似乎符合“有义”的标准,但并不是十分的确定,这时,可优先考虑①②两项,这两项所述内容明显符合中国的义的标准。再来推定④⑥哪一个更合乎情义的标准。不难发现,④所说的是情,对爱妾的感情,这是确定无疑的。而⑥所说的并不是典型的“义”更多的是遇到知己的高兴之情的外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筛选的标准常见的有“直接表现„„的是”,这时考生就要注意“直接表现”这几个字,既不能是其因也不能是果,必须是直接的可以证明所给观点的材料。还有的是没有直接二字,但也要注意其标准。【正确答案】 A
三、重要实词积累不够,掌握不准,不能准确翻译词语的意思(2009年广东卷)翻译下面示例的句子。示例: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学生答案】 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危险的过错。【现场点评】 考生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殆”的意思,应是“大概”。
【正确答案】(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四、重要虚词或固定短语句式掌握不准,以致对局部内容译错(2009年天津卷)翻译下面示例的句子。示例: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学生答案】 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现场点评】 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他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说明复习备考不全面,不到位。
【正确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五、看不出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以致译错
用心
爱心
专心
425-
第四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八)(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八〕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吾得兄事之 B.又前而为歌曰 C.函封之 D.夜缒而出
2.以下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
D.请罪于母,母不许
3.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弟子不必不如师
B.学不可以已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吾从而师之
4.以下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拜送于庭
因击沛公于坐 B.今太子迟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吾其还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丹不忍以己之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5.以下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顷之未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
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⑨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⑩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②/③⑤⑨/④⑥⑩/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⑨/②⑩/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③/②⑩/⑤⑧/④⑥/⑦⑨
6.以下各句划线的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B.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D.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细〞,细小的矛盾。
7.以下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又欲肆其西封〔边境〕
持千金之资币物〔货帀〕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列坐其次〔旁边〕
C.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何可胜道也哉〔尽〕
D.假设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
此吾之所得也〔体会〕
8.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故遣将守关者
故:特意
不矜名节
矜:自尊自夸
B.实所共鉴
鉴:审察,识别。
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爱而不见
见:出现。
D.畴昔之夜
畴昔:以前
多思曩昔
曩昔:从前,往昔。
9.以下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臣请就汤镬
就:接近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D.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补
10.以下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B.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①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甲〕是其炳①六籍、训万世矣。
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②县令,迂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睟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咍然□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乙〕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③虽然,固微窥君,君假设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假设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丙〕果尔,那么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④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③;新官三日,知其所与④〔丁〕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注〕①炳:光明,显著。②铨〔quán〕:这里指去吏部听候选派授职。③自育:自我修养,道德教育。④与:心许,赞同。这里指政见、主张等。
(1)第②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那么
B.且
C.以
D.为
(2)以下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大吏因为囿于书生之见而看不起其下属。
B.皇帝认可书生,对大吏的做法不以为然。
C.皇帝曾经也是书生,这使大吏肃然起敬。
D.皇帝的说法英明,可彪炳史册传扬万代。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甲、乙、丙、丁四处,合理的位置是〔
〕
呜呼,大哉斯言!
A.甲
B.乙
C.丙
D.丁
(4)分析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5)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山东饥,发帑振缺乏,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命贤撰青词。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那么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
吴后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帝命卫士宿贤家,护出入。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惠帝少子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尝言内帑余财,不恤荒济军,那么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四?〕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B.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C.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D.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乡试属科举考试,考试多在八月,故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翰林学士是官名,负责起草诏书,供职于翰林学士院,有“内相〞之称。
C.东宫一般指中国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所以常常用来借指太子。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和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表扬意义的称号,分为管谥和私谥,文中属于官谥。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李贤屡次赈灾,并且见解独到。在河津考察蝗灾时,因与杨士奇意见相左,李贤没有同他见面;探讨赈济山东饥荒之策时,李贤也和徐有贞有不同的看法。
B.李贤体恤百姓,常献宽民之策。遇有饥荒水灾,李贤劝谏朝廷或拨银两赈灾,或废除苛捐杂税;天有异象,皇上祈祷消灾,李贤借以谏言施宽恤之政。
C.李贤忠于朝廷,深受皇上信任。明英宗非常器重李贤,命他担任首辅;有人向明英宗离间太子,明英宗也暗中告诉李贤此事,向他征询意见,最终粉碎谗言。
D.李贤蒙君知遇,所以言无不尽。李贤认为臣子就应当知无不言,不能尸位素餐;明英宗想赦免惠帝被幽禁的少子,正是李贤的直言让皇上下定了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后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
②尝言内帑余财,不恤荒济军,那么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知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以下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对加点词语判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B.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C.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形容词作名词,指俊杰
D.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E.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以下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奚以知其然也?
C.莫之夭阏者
D.乐夫天命复奚疑?
〔4〕对以下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B.C.D.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日:“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日:“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剌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2〕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代汉族园林建筑。始于秦汉,后各朝代多有类似皇家园林。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根本科目。
C.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王畿附近叫关内。
D.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贪赃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②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5〕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
15.阅读下面文言段落,答复以下问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假设人!尚德哉假设人!〞?论语·宪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义,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那么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不得其死〞的意思是________。孔子对羿和奡的评论,反映了他的________思想。
〔2〕孔子赞赏南宫适“禹援稷稼而有天下〞的观点,却批评樊迟“学稼〞“学圃〞的请求,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孔子的为政观加以简析。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A
6.D
7.A
8.B
9.C
10.C
二、文言文阅读
11.(1)C
(2)B
(3)A
(4)先写夏君像是担忧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在言谈神色之间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然后写真正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必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接着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许多人诋毁他,他也难以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最后说如果竭力为自己辩护,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终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
(5)对友人将要担任吏职,荣耀乡里表示祝贺;赠序鼓励友人坚信圣道,不要犹豫;希望友人不要为书生的称呼感到自卑,要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混淆于俗吏之流。
12.(1)C
(2)D
(3)A
(4)①吴后被废除,谏官请求诛杀牛玉,言语中牵连到李贤,还有人造流言蜚语陷害李贤。②他曾说内库的余财,如不用来救荒和拨给军队,那么人主必会产生奢侈的心,而把它们挪用来做土木工程或祈祷声色之用。
13.〔1〕B
〔2〕E
〔3〕A
〔4〕C
〔5〕D
14.〔1〕B
〔2〕C
〔3〕A
〔4〕①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屡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尊重和忌惮。②在朝堂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拽他离开。
〔5〕①远途运输本身沿路劳民伤财;②宦官沿途弄权作福;③有损皇帝的英明,有悖于圣上约束自己爱惜百姓的本意。
15.〔1〕不得善终〔或不得好死〕;为政以德。
〔2〕①不矛盾,②是为了教民耕作,带动农业生产,这是孔子主张的为政者需要勤谨事务、以德化民的表现。③孔子批评樊迟,是借此强调上位者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足够感化百姓,治理国家。④两者都表达了孔子对为政者〔在上者〕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第五篇:高考语文 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素材(共)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两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二)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三)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
在进行选答时,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题干选项、材料(文段)、尾注三者不可偏废。
①要注意题干、选项的分析;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光注意选项而不注意题干,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干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不是忽略了“直接”就是忽略了“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或者由于平时同类型的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也往往“视而不见”,不能正确地选择。
②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我们主张考生解题时最好有一种随时观照材料(文段)的习惯,能把选择项放回到材料当中去检验或辨析正误;这样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避免因主观随意或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分。文言实词、虚词的选择就应把解释放回原文,结合前后境来判断对错。
③要重视审读尾注;一般来说,高考文言文段下面都有一些附加的注释(尾注);这部分注释必须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并能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试卷既然把这些词句注出来了,就肯定是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中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所以考生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
二、文言文阅读题练习
一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元以罪。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国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他郡以避。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护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伏阙上《平黎策》 宫门
B.曩胡公按部 巡察
C.趣执之,无使得遁 速,疾
D.人可方比干 方正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红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相同,两个“为”不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为”相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为”不同
D.两个“之”相同,两个“为”相同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瑞)令老仆艺蔬自给。
B.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瑞)
C.自知触忤(帝)当死。
D.留(瑞)中者数月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海瑞刚正不畏权势的一组是()
①怒驿吏,倒悬之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市一棺,决妻子,待罪于朝
④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
⑥按问其家无少贷
A.①②④
B.②⑨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进京后,向皇上进呈了一份奏章《平黎策》,想要在黎族居住的州县修筑道路,以抚安百姓。
B.明世宗一心斋戒祀神,不理朝政。督抚要人、礼部官员都上表劝谏,结果有人因此而获罪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官员们都很惧怕海瑞,特别是贪污的官员大多自动弃官而去。
D.海瑞弹劾给事中戴凤翔包庇奸民,陷害官员,结果被朝廷派往南京督理粮储。
二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瞿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俭纵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日:“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子许下。年八十四。
——选自《后汉书•张俭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A.于是刊章讨捕 刊:刻
B.大将军、三公共辟 辟:征召
C.两俭资计差温 差:欠缺
D.不豫政事 豫:参预
2.比较下列句子中“为”字的读音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太守瞿超请为东部督邮 ②所为不轨 ③为俭所弃 ④郡县为之残破
A.③④读音相同;①②用法相同
B.①③读音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②③读音不同;①④用法不同
D.①③读音不同了③④用法相同
3.“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一句的意思是()
A.张俭因为刺史不是一个称职的人,所以称病推辞不就。
B.张俭因为刺史不是原来的刺史,所以称病推辞不就。
C.张俭因为刺史非难他的为人,所以谢罪后就一病不起。
D.因为刺史不是好人,所以张俭以有病为由取消了他的资格。
4.“笃虽好又,明廷今日载其半矣”一句的意思是()
A.我虽然喜欢义举,但您今天也已经分走其中的一半了。
B.我虽然喜欢义举,但朝廷现在已经载走其中的一半了。
C.我即使喜欢义举,您今天也已经分走其中的一半了。
D.我即使喜欢义举,朝廷现在也已经载走其中的一半了。
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是张俭受人拥戴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举刻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②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检所弃
③困迫遁走,望门投止
④知名大卜,而亡非其罪
⑤党事解,乃还乡里
⑥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俭仗义执言,冒死严劾大宦官候览及其家属的罪行,受到人们的敬仰。
B.张俭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以掩藏,可见当时执政者的不得人心。
C.张俭乱世敢直言、荒年赈穷民,固然可敬,但他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殃及他人的行为却不值推崇。
D.张俭见曹操已有取代汉朝的打算,于是闭门隐居,表示不愿再参预政事。
附参考答案:
一、1.D(方:比拟、相比)
2.B(之:①代海瑞,②代贫民;为:①②因(此),介词)
3.D(应为“疏”)
4.C
5.C(A:与“置县”不符;B:杨最、杨爵不是因此获罪;戴凤翔弹劾海瑞。)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二、1.C 2.B 3.A 4.A 5.D 6.C(肯定其为人)
作文推荐
阙下
高一(11)王诗毓
晌午了。城墙平日堆积的阴影变成窄窄的一小条。
阿轩蹲在短短的树阴底下,嘴里叼着一根柳枝。他晒得一头大汗,却仍是默默地等着。
一辆朴素大方的马车缓缓压过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停在了郭府门外。下车的人有着高挑的身材,但蒙着黑色头纱,不知是男是女。
阿轩站起来、又蹲下,等得好不耐烦。杨继主家的人何时才能到呢!
“说吧。为什么一定要我来这里。”蒙着纱的人开口,才知是一位女郎。
“我的徒弟现在还在到处杀人,如今圣上又„„”郭解坐在帘帐外,对着映在帐子上影影绰绰的人影答道。
“迁至茂陵?噷噷„„”女人笑了,“皇上说了,卫青也就罢了,可连太后都为这个姓郭的求情,可见这姓郭的,势力有多大。这样的一方豪霸,非除不可!”
“我只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原先的权势!”郭解叹了口气,仍旧是不甘心。
“郭解!”女郎的声音有点怒意,“你都已经迁到了茂陵,你还想怎样?迁来了,就绝回不去了。”
“可我总得做点什么!”郭解气恼地拍着大腿。
“那就管好你的那帮徒弟!”女郎开口,郭解却摇了摇头。
“张汤奉旨钦办杨继主父子被杀一案,田丞相为你去说情,说你本人并不知杨继主这事,但是公孙弘那个老东西却说,如果郭解不知情,那么就更要灭他九族了!”
“这是什么混账道理啊!”郭解不解。
都到了晚上了,长安城下点起了闪闪的灯火,阿轩跳了跳,活动活动筋骨,然后从长靴子里掏出一把匕首。
“公孙弘说,你的徒弟能够不等你的命令就去杀人,说明你早已势夺官府,权过无冕之王了!”女人一席话,郭解惊得是一身冷汗。
“当今的圣上就是喜欢欺负你们这些强的。当年黄河决口,他宁可淹了北岸王太后的私田,都没动南岸贫农一点。你,以为自己能躲得过去么?我刘陵,好歹也做过你的枕边人,不会如此薄情寡义。田蚧我求过了,也不过是能保住你项上人头!我看你就好自为之吧。”
女郎起身要离开,郭解掀开了帘子扯住她。
“刘陵,我当年待你不薄!要知道你可是淮南王的女儿,我当年能„„”
“够了吧你郭解!”刘陵愤恨地甩开他。“时过境迁了!”
几匹马停在了距离城墙不远的地方,似乎是要夜入宫闱。阿轩笑了。他等的人终于到了,他终于可以报答翁伯恩公了!
那几人下了马,向皇城大门走来,阿轩一蹦一跳地追着他们,然后挥起了匕首。
郭解的房里空无一人,只还留着刘陵身上的脂粉味儿。
再看皇城阙下,杨继主家来告状的家丁们,全都死在一片血泊中,阿轩呢,正乐呵呵地把一具具尸体拖到皇城根下。
[评语]这是11班王诗毓同学依据《史记游侠列传》中的相关情节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取材于经典,小作者在深入阅读,仔细开掘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想像,构成的创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人意料之外;既有对史记中关键性情节的吸纳与反刍,又有自己独立的奇思妙想。再有值得肯定的一定是,小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与原著相较,善于“节外生枝”,创立的人物,与刘陵、阿轩,个性鲜明,在短短的篇幅中,写得血肉较为丰满,这一点着实不易。还有就是小作者小说语言,运用得较为成熟,为阅读此文增添了乐趣。(指导教师:连中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