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诉讼调解统筹化解矛盾纠纷
强化诉讼调解 统筹化解矛盾纠纷――杜集区人民法院加强调解工作化解矛盾
纠纷工作的调研报告
2010年淮北市法学会“建立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新机制”研讨会征文三等奖
作者:李清河发布时间:2010-11-29 08:53:46
杜集区人民法院在审理各类民事案件时始终坚持“多调少判,案结事了,诉息人和”的指导思想,始终将调解工作贯串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2008年以来民事案件调解率均超过65%。多年的审判实践使办案法官深刻体会到,法官进行调解,就像医生治病那样,找出病根,对症下药,采取灵活的调解手段,注重调解技巧,才会达到简洁、明快、高效的调解效果,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为此笔者对杜集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和调解技巧进行了调研。
一、正确把握调解原则
首先,要自愿合法、程序公正。调解应当严格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愿合法原则。既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行调解、强迫调解,更不能以拖促调,以判压调,又要坚持合法原则,即要保证程序合法,也要保证调解结果合法。程序公正应当贯串于整个诉讼活动始终。程序公正要求双方当事人参与调解的全过程,调解的全过程必须在阳光下进行。让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正当行使,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待遇和氛围,从而从心理上让当事人自愿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
其次,要把握时机,居于中立。案子调解的顺利与否、成功与否,与办案法官能否把握调解时机紧密相联。掌握调解时机是做好调解工作的重要前提。如在双方当事人闹得不可开交、对立情绪较大的时候,就
不能急于进行调解,此时若勉强调解,必定是事倍功半,搞不好还会两头受气。此时宜采用冷处理,待其情绪稳定,心情较好的时候再进行调解。选择最佳时机调解,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比如离婚案件,夫妻双方一同闹到法院,要求离婚,如果法官仅按照法律程序,为追求所谓“高效率”,不给双方一个稳定情绪、相互冷静交流的时间,匆忙之间,往往是以判决离婚而结案,导致较多有可能和好的家庭破裂,社会效果并不好。居于中立,是要求法官要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利益,根据双方过错的大小,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调解,注重调解程序与结果的公正性,以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再次,要转变观念,情法结合。转变观念,换位思考,以己度人,不能让当事人感到承办法官高高在上,无法接近,要努力缩小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要为当事人多考虑一些,要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可以适时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情法并用,以法、理、情并举为当事人排解纠纷,化解矛盾。如此既体现了现代司法的人文关怀,又达到案结事了的良好社会效果,还能为当事人今后的互利合作打下良好基础,使调解工作的正面效果得以扩大。
第四.要热情服务,耐心倾听。当事人能否达成调解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对待工作的态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因此在接待当事人时,法官要始终注意细节,通过热情的话语,亲切的态度,得体的举止,使当事人感觉到与其谈话的是朋友之间的交流,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热心与真诚。在调解工作中,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陈述,尽量让当事人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让当事人尽情倾吐心中的压抑和不满,待其心态平和时,再从情、理、法等各种角度说服、疏导,如此就容易被当事人接受。法官在倾听时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去听,为开展调解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寻找案件调解的突破口,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
二、灵活运用调解技巧
调解技巧是一项综合性的技巧,要求法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还要求法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审判实践中,正确运用调解技巧和方法,注重总结调解经验。
一是因案制宜法。把握个案特点,在正确掌握调解时机的基础上,因案制宜,有的放矢。因案制宜是调解成功的关键因素。调解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案件特点、案件类型及个案当事人的特点,充分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如对于事实清楚、债权债务关系明确的案件,在组织交换证据、质证时,发现争议焦点即确定调解方向,分别与双方当事人交流思想、组织调解。庭前调解不成的,可以在庭审中或休庭后再次进行调解。对因一时赌气而打官司的当事人,可以针对当事人“赌气、争面子”的具体情况,先实行“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待双方意见接近时,法官再让当事人“面对面”调解,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心平气和进行协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二是因人制宜法。在调解过程中,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疏导方法和形式。同样一个说服的理由,针对不同的当事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常常会有不同的效果。纯粹用法言法语,有的当事人很容易接受,有的当事人就接受不了。特别是基层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要注意调解语言的运用。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纯粹用法律术语,老百姓难以听懂,以谈心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效果会更好。面对不同类型的案件以及不同习惯、不同心态的当事人,法官对语言的调整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要使调解语言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尽可能有较强的亲和力、感染力,从而增强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感情沟通了,关系融洽了,法官的观点也自然容易被当事人接受,调解的难度也自然会减少。三是因地制宜法。就是指在调解案件时,要注意为当事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让当事人的紧张对立情绪更容易缓和。调解场所不应仅局限于法庭内,其他如会议室、办公室等场所都可灵活运用进
行调解。法官还可走出法庭巡回审理,尽可能地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到当事人的住所或单位或乡村田间地头去调解。调解场所的变化在空间上拉近了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增进了审判的亲和力,也体现了现代司法的人文关怀。
四是案例提示法。案例提示调解法就是用相同类型的案件,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暗示、引导,使当事人接受接近于案例处理结果的调解协议。避免当事人由于怕吃亏,心理没底而不愿达成调解协议。一般在实践中采取两种提示方式,一是给当事人看相同类型案件的判例,使当事人对自己所涉案件会有什么样的处理结果有个预知。这样使当事人对案件的处理结果产生心照不宣的契合,从而达成调解协议。二是法官在审理相同类型案件时,可以请当事人旁听庭审,并最终将案件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这样做当事人的感受更为直接、具体,也有助于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五是风险告知法。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及时进行庭审小结,主动适当地对当事人进行引导,提出调解方案,供当事人在协商时参考,对诉讼中的有关事项进行阐述,对诉讼中的风险予以告知,并告之其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可以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帮当事人算好经济损失帐、法律责任帐、社会声誉帐,从而引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做出正确判断,以利于调解协议的达成。通过释法与风险告知,当事人就会明白,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将会判决,各种风险及诉讼成本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当事人权衡利弊,做出比较明智的选择。
六是巧借外力法。要善于借用外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干戈为玉帛,促成调解。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进行调解工作。可以利用农村中的亲情网、关系网,主动通过其亲友做工作。如审理婚姻家庭方面的案件时,法官巧妙地利用与当事人关系较好的朋友或有威信的亲属进行说服劝解,用亲情、真情感化,唤起当事人对社会、家庭、子女的责任感,促使双方互谅互让,接受调解。特别是在全国人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后,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来自民间,熟悉民情的独特优势,积极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讼调解。另外,还可以利用双方当事人的上级机关出面协调,解决矛盾,利用对过错方有约束关系的主管机关教育、批评、制止矛盾、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增加法院调解的成功率。
七是舆论引导法。人对精神的需求,有时要甚于对物质的需求,除非是不具备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人,没有谁不关心社会。公众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般社会人,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社会和公众评价,并以此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舆论引导调解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产生的,我们都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会给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当事人带来心理压力,对一些涉及道德评价的案件,如赡养费纠纷、抚养费纠纷等,法官在主持调解时,可以敞开法庭大门,也可以利用巡回办案,在当事人所在的村组或居委会开庭调解,请一些社会公众或当事人周围群众到场,由他们对案件进行现场评说,往往比法官自己对当事人说教效果会更好。
八是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桥梁。代理人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支持者和协助者,其在调解工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法官在调解工作中善于同代理人沟通也是促成调解的关键。在调解工作实践中,代理人对法院调解工作的心态复杂而微妙。有的代理人因具备 专业的法律知识,对案件判决结果有清醒的估计,在为避免败诉风险的情况下愿意调解结案;有的代理人认为自己官司打的不错,有理有据,必赢无疑,对调解工作并不积极配合。对此法官应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先做通代理人的工作,争取代理人对调解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让其用法律专业知识协助法官做好当事人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
经过本次调研和总结,杜集区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到,加强诉讼调解,对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具体措施,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诉讼调解,注重调解技巧,正确把握调解原则,提高调解成功率,对于从根本上做好民事审判工作,更好地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制度
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制度
一、实行排查定期报备制度。采取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集体组织排查和个人主动排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受理、承办案件逐一进行排查,特别对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案件及重点人员;上访老户和和未息诉息访的案件,扬言赴省进京访的案件;拟作不捕、不诉、不抗、不立案、撤案决定的案件及办理案件中涉及查封、扣押、冻结款物的关键环节;拟作维持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案件;拟作维持或改变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拟作不确认、不赔偿决定的刑事赔偿案件;拟作其他处理决定的案件,要重点排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对排查的情况列清名单,每月报控申科备案,特殊时期实行每日报备。控申科汇总后每月报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涉检信访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强督促,协调解决。
二、实行涉检信访动态预警。对经办的案件都要进行信访评估预警,按照谁主办、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办案人对所承办的每一起案件进行信访评估。对有涉检信访可能的,实行涉检信访动态预警,承办部门逐案填写《涉检信访评估登记表》报控申科,控申科按照信访风险确定等级,实行黄、橙、红三级信访风险预测,一般涉检信访风险实行黄色预警,重大涉检信访风险实行橙色预警,紧急涉检信访风险实行红色预警,并
将评估预测情况报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案件承办人及时释法说理、疏导化解;控申科收到信访预警信息后,及时了解案情,根据等级与有关部门制定预警方案,共同研究解决。
三、实行办案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案件承办人既要依法文明办案,同时承担承办案件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实行“四定一包”责任制,该业务部门为责任部门,案件承办人为责任人,业务部门和承办人要定方案、定时限,包做化解息诉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处结。
四、实行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相关部门负责人要互通情况,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联手解决信访隐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信访突发事件按照《信访应急工作预案》规定,及时报告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纵向报告,横向联动,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加强信息沟通,联动联防,及时妥善处置。
第三篇:创新16种化解矛盾纠纷
创新16种化解矛盾纠纷“良方”,帮助群众解难事
去年以来,师宗县公安局按照“调解工作规范化、人民调解普遍化、深入工作一线化,人人都是调解员,处处都是调解场所”的目标和要求,全局民警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疑难和烦心事,不但总结积累经验,创新出三理法、激励法、感化法、评议法、换位法、宣泄法、隔离法、震慑法、排异法、举例法、清障法、归谬法、谴责法、突破法、介入法等16种纠纷化解工作法,还将其印刷成册,组织全局民警认真学习。
如今,“16种纠纷化解工作法”已逐步贯穿到师宗民警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成为他们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剂“良方”,让每一起纠纷的处理结果经得起法理、政策和历史的检验。今年1至7月,该局化解的矛盾纠纷实现“零”升级、“零”上交。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师宗县公安局从抓载体、抓机制、抓规范、抓培训、抓考核5个环节入手,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抓实做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了党委政府满意、群众满意、民警满意“三个满意”的目标。
第四篇:灵活适用调解方法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论文
灵活适用调解方法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我院针对民事诉讼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特点,认真开展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了大批民事诉讼案件,较好地发挥了调解工作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高尔基
审理婚姻案件如能真正做到胜败皆服,就能有效地化解家庭矛盾,使法院真正起到社会矛盾“减振器”的作用。以基层法院法官的视角,总结基层法官审理婚姻案件传承的审判经验,对提高婚姻家庭类案件的效果和效率尤为重要。
第一、甄别当事人离婚的原因。法官首先要弄清婚姻当事人离婚的原因,从而使法官成为他们的“知音”,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一切社会的关系都可能成为导致离婚的原因:有的当事人为了避免社会舆论的谴责,编造出符合婚姻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离婚理由;有的人为了另寻新欢,便借口对方性格不好,或不赡养父母等。鉴于此,作为法官不应轻信当事人的陈述,要多途径了解、甄别当事人离婚的真正原因,从而确定工作方式,有效地转变当事人的态度。
第二、洞悉当事人的心理。洞悉当事人的心理,是法官驾驭婚姻案件的基础,也是法官审判艺术的体现,更能赢得当事人的尊敬。基于离婚的原因不同,当事人所表现出的心态各异。概括起来当事人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以离婚为手段,寻求和好的台阶;以离婚为手段,教育对方当事人;婚要离,双方争孩子;婚要离,双方都不要孩子;以争孩子为名争财产;厌恶婚姻现状,急于离婚;逃避共同债务,夫妻假离婚;外出打工一方,与留守一方心态各异。
第三、获取当事人的最大信任。法官平息离婚纠纷的前提就是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获取当事人的信任,除加强自我修炼,丰富审判经验,提升法官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外,还应当注意工作方法。一是法官要有亲和力。法官要摆正位置,体谅当事人的痛苦;要放下法官架子,尊重双方当事人。二是认真倾听当事人述说。当事人到法院离婚诉讼,他们往往把法官看作是能给久病的人开出良方的医生,认真倾听他们的“症状”(离婚原因)陈述,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三是适时引导。很多当事人是第一次诉讼,需要法官适时引导,使他们明白法官在为他着想。对婚姻中较弱势的一方更要重点引导,使其相信法院会公正处理他们的婚姻纠纷;对当事人将予头指向法院的,要讲明婚姻双方的现状不是法院造成的,法院办理婚姻案件是缓解或消除双方的矛盾,避免当事人与法院成为对立面。四是知晓当事人的职业背景。面对文化素质及职业不同的离婚群体,需要法官能与其有共同的语言,能
够用语言媒介与当事人拉近距离,展现法官人性化的一面。讲究审判口头语言。婚姻案件审理中,语言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要求法官吐字清楚,表述准确,语调适度,要熟知土语。二是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要抓住重点,捉住要害,紧扣案件核心。三是措辞得当,语言得体。如果法官措辞不当,或语气失度,会造成当事人情绪的对立,使当事人感到法官有失中立的立场,极度不满承办法官。四是严肃庄重,以理服人。
第四、预期裁判的社会效果。在审判婚姻纠纷案件时,往往面临道德的选择、价值的取舍和情理的割舍。
第五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方案
铁力市构建城乡“大调解”工作体系
有效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参与协调指导,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条块联动,有机衔接,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
3、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实施调解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努力提高调解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4、调解优先、尊重自愿。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定纷止争、促进和谐。畅通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行政裁决、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
1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建成覆盖全市乡镇、村屯、社区和各部门、各行业的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的全面覆盖。
2、建立健全各类调解手段相互衔接、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的工作机制,确保调解工作职责明晰,规范有效。
3、打造出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通过教育培训、严格奖惩等措施,不断增强调解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水平。
4、在全市营造“群众有事愿意调解、调解人员善于调解、解决问题注重调解”的浓厚氛围,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市”,“民转刑”案件、民事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信访案件下降,有效防止和减少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和集体到省进京上访案件发生。
三、主要任务
1、继续深化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由司法局牵头负责,主体为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于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做好预测分析,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调解不成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法院(庭)提供调解情况;对随时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应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积极做好化解和疏导工作。
2、不断创新行政调解工作。行政调解政府负总责,信访办牵头,政府法制办配合,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包括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要认真落实行政主管责任,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处理行政纠纷和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积极吸纳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增强调解实效性,提高调解公信度,及时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部门要告知、引导当事人采取司法救济或其他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并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情况沟通与反馈。
3、积极加强司法调解工作。司法调解由法院(庭)负责。要按照省法院、省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工作衔接依法妥善化解民事纠纷意见》(黑高法[2009]123号)要求,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工作。对未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纠纷,应积极引导当事人先进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法院(庭)要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或办公室。要大力支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指导。加强要进一步拓展调解工作范围,逐渐将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大力推进巡回调解、邀请调解、委托调解,强化调解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调解作用。检察机关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司法调解工作。
4、努力确保各类调解手段的衔接配合。综治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各调解组织要
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法律关系单一职能部门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由该职能部门负责解决;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由最初受理的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报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协调。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确认机制,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公开听证、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制度,支持和广泛吸纳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种民间调解及其他调解手段,有效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
四、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金春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庆生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栾耀华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公安局、人民法院、检察院、政府法制办、信访办、司法局、民政局、财政局、综治办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综治办。各乡镇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乡镇综治办主任、司法所长担任,办公室设在乡镇司法所。并按照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组成和人员配备,来健全“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村(社区)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室,调解室主任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担任,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工作人员。
2、不断完善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纵向覆盖市、乡镇、村(街道)
三级,横向渗透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调解组织网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特别是人员比较集中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单位和机构,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切实发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加强“大调解”队伍建设。要拓宽调解队伍来源渠道,广泛吸纳有调解工作经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包括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担任调解员,加强对调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乡镇、村(社区)要依托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调访一体化”机构,由“大调解”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广泛吸纳有关部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参与,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触角,强化工作职能。
3、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4、严格实施考核奖惩。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检查督导,严格实施奖惩。对组织有力、调解有效的要表彰奖励;对领导不重视、工作不落实、调处不得力,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挂牌警示直至一票否决。要建立并实施重大群体性事件或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度,查明原因,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