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作者:陈 沛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02期
第二篇: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1.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均名不符实.由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由企业聘任的作为本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及内部审计人员负责,而人事,工薪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权利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致使会计内部监督程序形式化.内部监督是按照企业决策者的意图监督,而不是按照会计法规监督.企业财务会计的外部监督执行者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虽然经过了业务理论考试,但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仍与从事该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此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恶性竞争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共同促成了被人们视为最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所进行的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的形式化.2.财会管理人才缺乏,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差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才严重短缺,各企业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其中:有的空岗缺员,无法实现内部牵制;有的在岗财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有的财会人员是低薪聘用的兼职人员,主要是单纯完成记账,报账任务,应付税检部门了事.如此等等,很难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也根本做不到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在这些企业中,财务管理是盲目的管理,会计核算往往是搞形式,走过场,应付对外报表的,没有发挥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3.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而只是局限于少数人员单纯地进行记账,算账,应付外部报账的需要,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效能根本无从发挥.4.会计造假,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力量薄弱,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外部监督不力,致使企业财会违法,违规现象严重.有些企业无视国家的法规,原则和制度.乱搞非法筹资和非法投资;乱挤收稿日期:2005—09—05作者简介:贾宗武(1955一),男,陕西合阳县人,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系教授;郭西强(1964一),男,陕西大荔县人,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系副教授.79西安财经学院学报乱摊成本费用,乱调账目;乱发工资奖金,乱分配红利;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非法目的而在会计凭证,账目上故意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种种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还大有禁行不止之势.这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会计秩序混乱,而且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二)原因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其根本原因有二:第一是社会因素.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缺乏及时的指导与严格的监督检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放任自流,使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第二是企业内部因素.由于管理人才短缺而制约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没有懂得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科学管理知识和一定组织能力的管理人才,是难以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做好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比较而言,前者又对后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必然会引导,促使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也必然会自觉吸纳和充实高水平的财会管理人才;相反,若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企业要求不严,就会导致企业不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也不注意吸纳合格的财会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是当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任务.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对策1.成立会计监督局作为国家实施会计监督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国家可以组建会计监督局作为专门负责对国民经济中各经济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常设组织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会计监督的最高执行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履行对注册会计师所做的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和正确性进行巡回式再审计;对各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进行必要的指导.会计监督局隶属于国务院直接领导,在各省,市,地区设分支机构,其从业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
第三篇: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企业 会计电算化 问题和对策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偏差
0 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节省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全面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在会计电算化下,仍造成错误、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威胁着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减少、避免差错,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优化。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汁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1.2 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多数单位电算化部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没汁,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1.3 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传统审汁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
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1.4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较差
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数据可靠问题的厂家寥寥无几。一般意义上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我国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弱,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的记录,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此外、这些软件的容错能力也往往很差,它们对用户的操作有许许多多的限制,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心理压力很大,往往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生怕由于自己无意的误操作而发生问题。即便一些优秀的软件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但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统计调查显示,在美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90%以上,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率有60%~80%,中小型企业的普及率不及30%,并且分布极不平衡。在一些人看来,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所以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1.5政策与法规滞后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
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1.6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很多企业使用的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很多单位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致使财务数字仍然是不会说话的“死”数,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艰难。虽然有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距离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完善、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发展,针对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更新认识,转变观念
在认识上要明确“会计电算化”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要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同时还要注意到,会计电算化应面向管理。现代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的单纯记录和反映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管理会计给会计电算化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理论依据和模型。在信息时代,只有推进计算机在会计中的深层次应用管理会计全面电算化,才能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要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所以,目前财务软件需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
2.2 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
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另外,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使用电算化的好处,提高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仅有一套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与之密切结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可靠,充分发挥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可以参考的规范化的模版。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3 改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是应用企业财务会计原理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及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而建立的,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因此,需要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改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进一步加速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广泛吸收取得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商品化的实用型会计软件,并具有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兼容性,提高满足管理方面需求的功能。为了保证组成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协调一致、迅速、高效地完成整个系统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应本着高效性原则,突破手工系统的框架,改变以手工账表为核心进行会计处理的做法,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使电算化工作取得真正的效益。另外,建议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让通用会计软件更实用。
2.4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因此对会计人员人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保守单位商业秘密及财务秘密,不能随意泄漏密码以防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软件系统。另外为了加强数据的保密工作,可以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硬、软件管理制度,如:制定机房设备安全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从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2.5 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辩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做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2.6 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保密,要做到:一是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二是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三是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四是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做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转
2.7 提高会计素质,从根本上提高电算化效果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
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重要的是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有序。作为会计,应积极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提高操作能力,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把自己培养为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2.8选好用好维护好会计软件 会计应用软件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整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会计软件支持和控制下进行会计工作的,软件的安全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风险程度。
2.8.1 选择好会计软件 在选择会计应用软件时,应该选择已经通过财政部门测评的会计软件。财政部门对这类软件进行了较全面的功能测试,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准确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且这类软件的开发公司具备较强大的技术支持,技术培训、软件维护、版本更新等售后服务较健全,保证会计软件具有实用性。
2.8.2 维护会计系统软件,防范会计风险 应建立健全会计软件维护的申请、审批、监督、验收制度。软件维修由分管领导审批,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并要做好维护记录,维护完毕必须经过会计部门测试方可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维护申请、维护记录、验收报告须存档保管,避免会计软件被非法修改、删除。另外,操作管理人员在对日常的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或及时联系软件公司的专职维护人员,尽早排除系统故障,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8.3 实行岗位专人专职授权操作,避免会计信息风险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要严格保守口令密码,并且要定期更换;操作人员操作完毕必须执行相应命令,完全退出系统,并做好上机记录。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系统进行非法拷贝、删除、修改、破坏程序,造成会计数据丢失、混乱、泄密,引发会计信息风险。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所以除上述问题外,复合人才的短缺问题在21世纪初表现得比较突出。但随着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广泛普及,这种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近些年中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政策的倾斜,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提高指日可待。
第四篇: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熟的信息及电子技术被迅速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档案形式--电子档案应运而生。
电子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和时代接轨的产物,是档案管理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由于电子档案具有机读性、档案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性等特点,不但使档案的存储载体面临重大挑战,而且赋予了档案工作新的特征和内涵。
一、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电子档案自身的安全性问题。
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主要涉及档案信息载体安全性和传输安全性。载体安全性主要指存储介质对信息安全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通常以磁盘、光盘为载体,这类载体成分比较复杂,性能不稳定,可能出现档案失真的问题。而且对环境温度、湿度、防磁、防机械损伤等条件要求较高,易损坏变质,保存年限低于传统纸质档案。传输安全性也就是网络安全性,网络的发展使电子档案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同时,无孔不入的网络黑客和防不胜防的计算机病毒也给电子档案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日后难以确定该份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果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磁盘中存的内容进行了删改,是难以发现和确定。
(二)面对电子档案的冲击,纸质档案的处理问题。在多年的管理过程中形成各类纸质档案是最原始、最直接、最真实、最权威的记录和依据,是弥足珍贵的资源。然而电子档案的产生并非是纸质档案的消亡之日。不可能全面抛弃传统档案的运行方式,因此绝对不可忽视传统档案工作的统筹安排,需要尽快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使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尽快接轨。
(三)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档案管理无缝结合。在新的办公模式下,办公自动化慢慢站主导地位,每天处理的公文数量急剧增加,虽然电子文件有逐渐替代纸质文件的趋势,但在现阶段,文件的归档依然应以纸质文件为主。由于设计和开发人员手段不统一,使得电子档案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不能无缝结合,电子文件归档相对滞后,即使归档后文件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
(四)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挑战。
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文档一体化的推行,使电子文件的管理超出单纯的学科范围。使档案工作成为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档案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电子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得以长期保存。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网络安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知识几乎一片空白,面对新的需要显得难以适应、无所适从,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建议
(一)加强电子档案的保管。
电子档案的存贮内容具有不稳定性,存储介质易受磁场、温度、湿度、细菌等因素影响,电子文件本身还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的破坏,必须建造专用库房、档案柜存放电子档案,配备专业电子档案机房和较高的安全性的电脑设备。使用一次性写入光盘较好,比磁盘、磁带、硬盘等有更好的稳定性,又只有只读性。保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并能满足避光、防尘、防虫、以及防机械磨损和强烈震动等条件。
(二)做好电子档案数据备份恢复工作。
备份技术是一种安全策略,是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备份对象主要为文书、照片音频、视频等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数字化后的文件,最好实行双备份制,一份封存,一份提供借阅。针对网络的不安全性,要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确保关键信息能在计算机和网络发生灾难性故障后得以恢复。
(三)要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
通过验证用户信息、输入调阅口令和限制访问、阅读权限。安装先进的防毒杀毒软件、建立防火墙来防止病毒和黑客对电子档案的恶意破坏和篡改。积极采用密匙管理、数字式签名等先进技术手段,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查阅权限,并对所利用的电子档案进行全程监控并自动记录,防止电子档案被篡改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对文件进行安全监控。在一般电脑系统中,文件内容若有任何改变,电脑并不会加以记录,因此更改文件的动作会不留痕迹,这使得事件发生后,追查毫无线索。因此有不要让电脑详细记录在存取电子文件时候留下的所有异动记录。
(五)处理好档案管理的投入问题。
电子档案的应运而生是现代化的标准,然后现代化的办公就要求有现代化的设备,档案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式、满足计算机网络办公条件下的信息接受、处理、存储和利用,就必须又相应的现代化的设备投入。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现代环境下的档案工作的自觉投入超出以前一倍以上甚至几倍。
(六)采取“双轨制”归档法。
由于印章和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志,在现在技术条件下,对一些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文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保存。鉴于电子文件载体和信息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电子文件的易修改性,也有必要将重要的电子文件制成硬拷贝存档,以确保数据的安全。
(七)尽快完成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纸质档案电子化可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需要尽快将现有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实现原文件数字化,建立文件目录和扫描后的电子文档一一对应关系。
(八)做好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档案无缝集成的开发工作。
使电子文件能及时归档,增强文件利用的时效性。要严把电子信息归档关,做好电子信息动态管理,也即做好电子档案的更改补充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不能将电子档案管理停留在管好几张光盘的初级阶段。
(九)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随着档案信息进程推进和现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档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大随意性,难免出现一些失误,所以要树立档案工作者的风险意识,提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保密意识、加强对密码、口令、机房安全管理及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的维护工作,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档案专业知识,努力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同时电子档案管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注定了它的发展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只有档案工作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新时期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路子,取得新的成果。
总之,电子档案的出现,给传统档案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档案工作要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并尽快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未来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
第五篇: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最终版]
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0-10-20 9:49 张欣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企业 会计电算化 问题和对策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偏差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统计调查显示,在美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90%以上,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率有60%~80%,中小型企业的普及率不及30%,并且分布极不平衡。在一些人看来,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所以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1.2 政策与法规滞后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1.3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很多企业使用的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很多单位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致使财务数字仍然是不会说话的“死”数,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艰难。虽然有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距离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
1.4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较差
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数据可靠问题的厂家寥寥无几。一般意义上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我国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弱,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
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的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此外、这些软件的容错能力也往往很差,它们对用户的操作有许许多多的限制,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心理压力很大,往往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生怕由于自己无意的误操作而发生问题。即便一些优秀的软件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但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完善、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发展,针对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更新认识,转变观念
在认识上要明确“会计电算化”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要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同时还要注意到,会计电算化应面向管理。现代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的单纯记录和反映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管理会计给会计电算化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理论依据和模型。在信息时代,只有推进计算机在会计中的深层次应用管理会计全面电算化,才能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要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所以,目前财务软件需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
2.2 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另外,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使用电算化的好处,提高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仅有一套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与之密切结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可靠,充分发挥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可以参考的规范化的模版。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3 改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是应用企业财务会计原理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及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而建立的,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因此,需要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改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进一步加速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广泛吸收取得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商品化的实用型会计软件,并具有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兼容性,提高满足管理方面需求的功能。为了保证组成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协调一致、迅速、高效地完成整个系统目
标,在设计过程中应本着高效性原则,突破手工系统的框架,改变以手工账表为核心进行会计处理的做法,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使电算化工作取得真正的效益。另外,建议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让通用会计软件更实用。
2.4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因此对会计人员人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保守单位商业秘密及财务秘密,不能随意泄漏密码以防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软件系统。另外为了加强数据的保密工作,可以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硬、软件管理制度,如:制定机房设备安全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从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所以除上述问题外,复合人才的短缺问题在21世纪初表现得比较突出。但随着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广泛普及,这种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近些年中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政策的倾斜,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