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学0801新
试卷代号:2096
法学专业经济法学· 试题
2008 年1 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企业中,不属于按照企业的财产责任性质划分的是(D)。
A .公司企业B,合伙企业
C .独资企业D .中外合作企业.为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税后利润,留给企业的部分不应低于(D)。
A.30 %B.40 %
C.50 %D.60 肠.合营企业的成立口期为(C)。
A.审批机钩收到合营口
B .审批机构发给合营企业的申请者批准证书之日
C .合营企业的合营执照签发之日
D .合营企业开业之口
4.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是(C)。
A.集中采购B .分散采购
C .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D .代理采购.《 会计法》 规定,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时,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当(D)。
A.予以扣留凭证B .向单位负责人员报告
C .不子接收D .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6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了我国的土地所有制为(C)。
A.全民所有制B .集体所有制
C .社会主义公有制D .私有制.下列污染中不属于当今世界“三大公害”的是(C)。
A .大气污染B .水污染源
C .噪音污染D .生活污染源.扩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A)。
A .增加出口B .增加进口
C .增加外汇D.融人世界经济.消费者最基木的权利是(C)。
A .依法结社权B .维护尊严权
C .保障安全权D.监督批评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C)以下的土地闲置费。
A.5 %B.10 %
C.20 %D.40 %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法的法律属性的有(ABCDE)。
A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
B.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C.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D.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E .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按照经济法律关系的经济内容,经济法律关系可以分为(ABCDE)。
A .计划法律关系B.基本建设法律关系
C .经济合同关D .税收法律关系
E .信贷法律关系.下列各项中,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是(ACDE)。
A .外国某公司与中国某公司,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其各自的出资比例共同承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
B .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某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
C .外国某自然人同中国某公司,经中国政府审批设立的,由双方的合同来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的企业
D,经中国政府批准,某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完全由其投资的企业
E .外国某公司A 与外国某公司B,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按照中国有关法律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BCDE)。
A .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应当有5 人以上的发起人
B .必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C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必须采取募集设立方式
D .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金为1000万元
E .必须制定有完善的公司章程.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ABCDE)。
A .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 .低价倾销商.品,扰乱生产经营秩序
C .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
D.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E .对消费者和交易对象实行价格歧视.可以依法转让使用权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ABCDE)。
A .用材林B .经济林
C .薪炭林D .用材林的林地使用权
E .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的林地使用权.根据《 排污征收费管理使用条例》 的规定,国家排污费征收标准的制定主体是(ABD)
A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B .国务院财政部门
C .国务院工商行政主管部门D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王管部门
E .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对外贸易调查的启动方式主要有(ABDE)。
八.书面问卷调查B .召开听证会调查
C .公告调查D .实地调查
E .委托调查.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E)。
A .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
B .自主选择商品的种类或者服务的方式
C .自主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D .自主选择商品的交易价格
E .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享有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的设立条件包括(ABCDE)。
A .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B .有固定的服务场所
C .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D .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 E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名词解释.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4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5 .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四、简答题 」.简述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答: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l)两者调整范围不同。有重合,但有区别。经济法调整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所发生的 经济关系,民法调整以交换为中心所发生的财产关系;经济法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与一定范围的横向的经济关系,还调整经济组织内部一些重要经济关系;民法则不调整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也不调整经济组织内部关系;经济法不调稚民法中的平等的人身关系。(2)主体构成不同。民法中的主体分自然人与法人两类;经济法主体体系包括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和内部组织。(3)主旨思想不同。民法是”‘个体权利本位”;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4)调整手段不完全相同.民法主要采取民事手段;经济法除采取民事手段,还运用行政手段、刑事手段,实行综合调整。2 .简述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答: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有:(1)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是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这里的违法主体专指地方各级政府,包括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2)这类行为的客体是竞争条件下经营者从事交易的商品。此类行为指向的目标是市场上本来平等竞争的经营者所经营的商品。限制竞争,使本应公平交易的竞争成为不可能交易或成为不平等交易。(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是对经济职权的滥用。经济职权的产生基于国家授权或法律的直接规定,要防止滥用职权的行为。(4)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的行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问接。这是指政府及所属部门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的行为。
五、论述题 试比较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的区别。答: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是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产生依据不同。瑕疵与缺陷分别是二者的产生依据,瑕疵与缺陷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责任的区分。瑕疵与缺陷不仅是二者的区分标志,也是两种责任在产生依据上不同的表现.(2)性质不同。产品瑕疵责任是一种单纯的违约责任,是以当事人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为责任承担前提,可以说是一种合同责任;产品缺陷责任则是典型的侵权责任。(3)归责原则不同。销代的产品存在瑕疵,销售者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生产者的产品缺陷、责任适用严格责任原则。(4)责任主体不同。产品瑕疵劲王由销件者承担,受害人可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或供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可向真正贵任者追偿。而对于产品缺陷责任,受害人既可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向销售者要求赔偿。(5)免责条件不同口销售者事先就“产品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这一瑕疵作出说明的,可免除瑕疵担保责任;对于产品缺陷责任,生产者能够举证免责的,可不承担赔偿贵任。(6)产生时间不同。产品瑕疵责任不以损害后果为构成要件;产品缺陷责任以造成一定损害后果为构成要件。(7)贝音偿方式和范围不同。对产品瑕疵,销售者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以至赔偿损失;对产品缺陷,生产者或销傅者须赔偿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及其他重大损失。(8)诉讼时效不同‘出售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为1 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 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六、案例分析题《 20 分)某大商场2004 年4 月发生下列几笔购销业务: 1.从某服装厂购进货物为500000 元,发票注明进项税额为85000 元,购进该批服装在人 库时发现部分服装的质量不合格要求,因而退回60000 元; 2.向某无线电厂购进收音机1000 台,价格为240 元一台,发票注明进项税额为40800 元;.该月商场总的销售收人3650000 元(不含税销售额)。根据以仁材料,分析并计算该商场当月应纳增值税额。(要求按步骤列出计税公式进行计算)答: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3 分)1 .先算出该商场的当月销项税额:(2 分)当月销项税额=3650000 x 17 %一620500 元(2 分)2 .再算出该商场的当月进项税额:(2 分)此商场因进货退回而收回的服装的增值税额,应当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额中减去即:进项税额=85000 一(60000 X 17 %)= 74800 元(2 分)因此,该商场当月进项悦额总和=74800 一卜40800 = 115600 元(2 分)3 .因此,该商场当月应纳增值税额为:(2 分)当月应纳增值税额一620500 一115600 = 504900 元(2 分)
第二篇:经济法学教案新
经济法学教案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任超 第一编
经济法基础理论
本编主要讲述经济法一般理论,内容涉及经济法的概念、独立地位、经济法律关系及经济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需要理解何为经济法。本章内容的讲授需要16课时。第一章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本章共四节:
第一节
经济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法的体系
第一节
经济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经济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调整对象研究 1.部门法概念的意义
2.部门法的必要概念要素——调整对象
二、重要意义
1.奠定经济法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石。2.回应其他学科的否定和质疑。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说述评
(一)否定说
否定说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特有的调整对象,人们所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都是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所以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部门法。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大多为非经济法学者。否定说类型
1.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各部门法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代表人物:王家福。
2.学科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
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代表人物:佟柔。否定说类型
3.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的行政法分支,即“经济行政法”。代表人物:粱彗星。(《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二)第一时期肯定说(1992年前):(大经济法观点)
1.纵横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1986年前经济法学者都持这一观点。代表人物:陶和谦,《经济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2.密切联系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代表人物:陶和谦,《经济法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3.两者的区别
(1)产生时间不同。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前,经济法学界主要持前者;1986年后,后者占据主导。
(2)调整范围不同。前者统一调整纵横两个方向的经济关系;后者则调整纵向经济关系以及与纵向管理密切相关的的横向经济关系。
4.大经济法观点产生的根源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2)公有制国家民法不甚发达。
(3)8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的热潮。
(二)第二阶段肯定说(1992年以后)
1.经济协调关系说
(1)代表人物: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社会经济保障关系。
(3)评述:
首先,剔除了原大经济法观点中本属民法调整的内容; 其次,企业组织管理关系未做具体划分;
再次,笼统的将社会经济保障关系纳入经济法调整范围。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
(1)代表人物: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内容包括:微观经济调控关系;市场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关系。(3)评述:首先,明确了“国家干预经济”在经济法中的意义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法的客观要求。其次,“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说法过于模糊,无法准确界定其范围。再次,具体划分的四部分内容,存在交叉。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
(1)代表人物:刘文华,《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内容包括: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3)评述:
首先,具有许多合理和可取之处。
其次,将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笼统的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过大。
再次,将组织内部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不作具体分析,笼统的纳入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够准确。
4.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
(1)代表人物: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因国家调节而引起的,以国家(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的社会关系。内容包括:市场障碍排除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3)评述:
首先,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国家调节经济关系,看到了经济法国家调节的性质。
其次,其内容未能涵盖国家调节市场的各个方面。
5.社会公共性说
(1)代表人物: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内容包括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和对外经济管理关系。(3)评述:
首先,该学说首次提出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特征,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次,“社会公共性” 过于模糊,以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特性的描述,替代了调整对象本身的界定。
二、论争的症结
1.理论预设的困境
(1)部门法划分的传统理论 调整对象+调整方法(2)传统理论的困境
首先,调整对象(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导致需以调整方法加以辅助。其次,调整方法,只有刑事、民事和行政三种,直接导致除刑法、民法和行政法外其他法律部门的生存危机。
再次,现实法律中,除民、刑、行外亦有诸如财政法、军事法等部门法的存在,而传统理论则对此无法解释。
(3)后果:所谓经济法有否独立调整对象问题的论争实际上早已被异化,沦为一场理论上论证经济法有否独立调整方法与实践上概括经济法现象的共性这两者各执一端的“游戏”,论争失去统一的焦点。
2.问题与主义之争
直接导源于苏联的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从出现之日起,即十分强调“主义”的界定,强调在理论前置的情况下,探讨现实的法律问题,直接导致传统理论无法包容的经济法现象解释的混乱和混淆。
而西方国家的法学研究,更重视的是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法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超越于传统理论的法学新理论框架。
三、对传统理论的超越和批判
1.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仍是“调整对象说”,只是这一“调整对象”不再是受“调整方法”异化的调整对象,应予以还原。
2.划分法律部门不再有万能的标准,而应根据法律实践的客观需要结合一定的前瞻性认识,对调整社会生活中某一类具备一定共性的社会关系的同质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综合,形成一个法律部门。
3.独立法律部门形成的条件
(1)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调整对象)应具备某种“共性”;(2)将这些具备共性的法律规范进行综合并上升到法律部门的高度来研究是必要的;
(3)实践中这类法律规范的存在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
(4)将这些规范综合为法律部门具备理论上的价值,即能更好地认识和总结规律,并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三节
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总体上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 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表层区别
经济法
1、限制意思自治
2、强调对部分市场主体偏重保护
3、经济法侧重于从宏观利益协调方面减少社会经济震荡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
4、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
5、有国别特色,突出本土化
6、稳定性较弱
民商法
1、强调意思自治
2、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都平等保护
3、侧重从微观、从经济发展所需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
4、重视经济目标
5、国际通用,强调全球化
6、稳定性较强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的深层区别
1.市场主体的假设不同,民商法对其所规范的市场主体假设为平等、匀质的“经济人”;经济法对其所规范的市场主体假设为不平等、非匀质、各有具体个性的经济人兼社会人。
2.市场整体的假设不同,民商法所假设的市场整体源于古典经济学,市场整体是市场个体的简单相加,市场个体利益的增加意味着市场整体利益必然增加;经济法所假设的市场整体,则是市场个体的有机组合,市场个体利益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市场整体利益增加。
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假设不同;民商法立基于政府是外在于市场的假设,强调市场万能,政府无能;而经济法则认为政府是内在于市场的,是经济生活的内生变量,而非外生变量。
(三)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
1.调整关系交叉,民商法主要调整微观经济关系,经济法既调整微观经济关系,也调整宏观经济关系。
2.职能互补,民商法是市场经济常态性的法律,它多是通过任意性规范,导向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经济法则是市场经济非常态性的6
法律。
3.取向趋同,民商法的现代化即私法的社会化、公法化,其价值取向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日趋一致。
4.要素通用,在两法之间,有些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可以通用。经营权、法人制度、民事责任制度等。
(四)民法和商法的关系
1.法律地位,两者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2.调整对象
(1)两者在调整对象上是一种交叉关系,民法及于市场和家庭两个领域,商法仅及于市场领域。
(2)民法只调整横向经济关系,商法还要调整一定的纵向经济关系,如商事监管。
(3)商法所调整的企业内部和商人团体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关系,则不在民法的调整范围内。
(4)商法的调整范围中含有许多技术性或程度性关系,民法则极少有。
3.法律属性,两者都属于私法范畴,但现代商法的社会化程度高于民法,兼有公法属性。
4.法律体系,民法在制度和体系上都已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而商法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目前学界公认包括,公司、破产、票据、证券、保险、海商)。
5.与经济法的关系,商法与经济法联系的紧密程度甚于民法。
(五)民法和经济法的关系
1.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而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法律。两者互不隶属、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利益本位不同。民法是以个体利益为本位的,而经济法则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
3.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民法基本上是由纯粹的民事法律规范组成,而经济法是以行政法律规范为主,逐步扩大民事法律规范的作用,并辅以适当的刑事法律规范。
4.调整方法不同。民法的调整方法是民事调整方法,经济法则以行政性调整方法为主,民事、刑事调整方法为辅。
5.法律责任不同,民法的责任形式多为民事责任,注重事后补偿性,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则是三者兼有。
(六)商法和经济法的关系
1.调整对象不同。
2.两者存在着交叉。
商法是调整商组织与商行为的法,是民法的特别法,而经济法则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两者是不同的法律部门。
在商法的几个主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种交叉。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1.产生背景的联系与区别
2.基本精神的联系与区别
3.调整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4.调整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产生背景
行政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自然权利、三权分立和法治理论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
而经济法的产生背景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张。
基本精神
经济法主要体现科学精神;
行政法则体现人文精神。
调整对象
首先,两者都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但是经济法侧重于从内容上规范,行政法则侧重于从形式上规范。
首先,两者都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但是经济法侧重于从内容上规范,行政法则侧重于从形式上规范。
调整方式
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经济法出于政府间接调控市场行为,尊重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地位的需要,以间接调整为主;行政法则一贯坚持直接调整。
弹性调整和刚性调整
共性调整和个性调整
实体调整和程序调整
第四节
经济法的体系
1、宏观调控法:计划法、产业结构法、财政税收法、金融调控法和价格法
2、微观规制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与反补贴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广告法
3、国有参与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国有投资管理等
4、涉外管制法:外商投资保护、涉外金融、对外投资贸易、涉外税收
法
5、市场监管法:金融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期货监管
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经济法概念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国外经济法概念的萌芽和发展
1、经济法概念的语源:1755年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次使用,但不是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
2、经济法概念的承继:1843年德萨米的《公有法典》中提到,但与前面一样,仅是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空想,只是内容更为丰富。
3、经济法概念的雏形:1865年蒲鲁东《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提及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已接近现代经济法的主张。
4、经济法概念的诞生:1906年德国莱特《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经济法,说明有关世界经济的各种法规概况。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经济法概念大量出现,并引起人们的研究。1922-1924期间,德国鲁姆夫《经济法的概念》和赫德曼《经济法基础》。
二、国外经济法概念的初步形成
1.西方国家
金泽良雄
丹宗昭信
斯米特托夫(英国)
2.苏联
B·B·拉普捷夫
三、中国经济法概念的历史形成
经济法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但开始系统研究则迟至70年代末。
1.概念的提出
1978年7月胡乔木同志在其论文《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把国家、企业、职工的利益和各种利益关系,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随后,邓小平、叶剑英、彭真等中央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类似的思想。2.1992年前的经济法概念(1)纵横说(2)密切联系论(3)综合说
(4)经济行政法论(5)学科经济法论
3.1992年后的经济法概念
(1)经济协调关系说(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4)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5)社会公共性说
第二节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法产生的起点界定与不同学说
(一)存在四种观点:
1.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产生的;
2.近代经济法产生于19世界末,但不否认市民革命前的经济法; 3.随着国家的产生,经济法就产生,但垄断资本主义使其成为一个新的部门;
4.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于古代。
(二)批判:
1. 产生的内涵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出现; 2.时间点的界定上述批判
(三)我们的观点:
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垄断资本主义确立阶段,各国情况不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二、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一)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
(二)国家调节机制与国家经济职能
(三)法律体系的因变与经济法的产生——民法的社会化与经济法的产生
(一)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
1.市场缺陷
(1)概念: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2)原因:
第一,市场障碍,即在市场上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使得有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进入施展其作用。主要涉及的是市场竞争秩序的问题。
第二,市场的唯利性,是指投资经营者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往往重视眼前可实现的利益,有些经济领域它不愿意进入。主要涉及的是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私人资本不愿进入的问题。
第三,市场调节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是指市场主体掌握的信息严重不足和滞后,不能适时调整经营决策,往往等到市场供求严重失调、产品大量积压后才能作出反映,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
2、市场失灵
(1)概念:指市场缺陷在生产社会化后,显露出来并引发严重的后果。(2)原因: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经营者通过资本积累和集中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少数大企业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并取得市场支配地位。
第二,产业革命后,科技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部门、行业和产品不断更新,竞争激烈。所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的行业,风险加大,私人资本不愿进入投资。
第三,生产社会化后,市场滞后所引发的产品积压和社会财富浪费,呈现量大和周期短的特色,社会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国家调节机制与国家经济职能 1.国家调节机制的救济
(1)针对市场障碍,国家强势介入市场,规制市场竞争秩序,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2)正对市场的唯利性,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以国有经济的方式介入高风险和高额投资领域。
(3)针对市场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方式,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2.国家职能的转变
政治国家向社会性国家过渡。
(三)法律体系的应变与经济法的产生 1.政府失灵与法律规范的保障(1)政府失灵的原因
首先,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作为新生事务,国家及其政府并不熟悉,容易出现违背经济规律而行事的情况,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政府作为调节者,掌握着极大的行政权力资源,必须对其进行约束和限制,以保证该项权力的有效运行。(2)针对政府失灵的经济法 2.法律体系的演变(1)民法的社会化:
修正自由主义和个体权利本位的绝对化倾向
调整财产所有权绝对性、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制度(2)经济法的产生
首先,民法社会化后,可以缓解些许矛盾,但其个人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无法从根本上适应社会化的形势要求。其次,出现不同于民商法的经济法。
三、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长期的自由放任使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化为垄断竞争市场,资本主义危机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市场无所不能的崇拜,现实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
系统研究市场的缺陷与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四、经济法产生的法哲学基础 古典自然法学派到社会学派的转变 德国耶林(1818-1892),法律应代表社会利益对私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
美国庞德(1870-1964),20世纪的法应是社会化的法律,一方面促进个人主动精神,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合作。
五、经济法的发展
(一)德国
1、德国经济法的起步:19世纪末
(1)1896年5月,《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斗争法》,就商业竞争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进行规制。
(2)1897年,德国最高法院判决,卡特尔协定只要不是对同业竞争者和非同业竞争者施加不正当的压力,不违反善良风俗,侵害营业自由,就是有效的。2、20世纪上半叶的曲折发展:战争——魏玛国——战争
(1)1909年6月,《反不正当竞争法》出台,增设“弹性条款”,以弥补1896年立法缺陷。(2)1910年,《钾矿业法》,遏制新设企业进入钾矿业。(3)一战期间,1915年,《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1916年,《确保战争时国民粮食措施令》,国家集中管理经济。
(4)1919年后,根据魏玛共和国社会化计划,颁布《卡特尔规章法》、《煤炭经济法》、《碳酸钾经济法》等经济统制法律。(5)1923-1933年,德国加强竞争立法。
(6)1934-1945年,为准备战争,德国开始对国家经济的管制。1934年,《德国卡特尔变更法》和《德国强制卡特尔法》;《德国经济有机建设的法令》。
3、二战之后: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德国经济法
(1)竞争原则要求规范市场秩序——反对限制竞争法与反不正当竞争14
法;
1957年《反对限制竞争法》,迄今已经过六次修改; 190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经历十四次修改后,依然有效。1978年《损害赔偿责任法》 1989年《德国产品责任法》
(2)社会平衡原则要求规范社会保障——就业促进法等; 1969年《就业促进法》 1975年《社会法典》
(3)国家原则要求宏观调控 1948年《基本法》;1957年《联邦银行法》;1969年《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
4、德国经济法发展的特点:
(二)美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法:主要集中在反垄断法领域 1887年《州际商务法》,禁止进行联合经营与订立运输协议。
1890年《谢尔曼法》反托拉斯协议无效。当时的法律,目的仍然在于回复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2、二战之前:反垄断法进一步加强
1914年《克莱顿法》,明确了哪些行为是无效的。1918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规定了权力机关。
1933年后的新政立法,金融计划,农业调整计划,全国工业复兴计划,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3、二战后,美国经济法逐渐成熟,范围更为扩大
(三)日本
1、一战之前未酝酿期。颁布一系列适应战时经济的法规;战时海上运输令等
2、一战至二战期间形成:经济危机法律(农业危机与社会稳定);卡特尔促进法;战时经济统制法。
3、二战后的发展:(1)经济恢复期——消除垄断成分和封建因素《禁止垄断法》(2)经济高速增长——工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促进,金融
体制,对外贸易。
六、经济法历史考察的意义
1.经济法必须奠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2.经济法须是国家干预市场和市场干预国家的有机统一体; 3.经济法的政府管理职能具有现代性,根据事实情况灵活转换。第三节
现代经济法的概念
一、法律性质定义 1.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缺陷、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
(1)经济法植根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之上;(2)经济法以社会整体长期利益为本位;(3)经济法的功能是修正市场缺陷;
(4)经济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5)经济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是国家管理市场
二、法律规范定义 1.概念:
经济法是以经济法律规范为核心或主体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有机总和。2.特征:
(1)经济法的制度内容,散见于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2)同一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可能存在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共存的现象。
第三章
经济法律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条件
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的概念
2、特征
(1)由经济法确定;
(2)最终表现为权力或权限;(3)一方主体恒定为国家
二、构成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1)政府;(2)中介组织;(3)市场主体。
2、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1)经济管理权(2)经济权限
经济法是两者的统一体
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更为强调的是行为
第二节
国家(政府)主体
作为经济管理主体的国家及其行为
一、国家(政府)主体定位
1、具有经济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
2、特征:
(1)经济性与管理性相结合
经济性:管理对象的经济性、管理手段的经济性;(2)统一性和分工性相结合
统一性:组织的统一、目标、权力规则、责任
3、经济法主体资格:由法律来规定,包括部门设置、经济职权、设立变更和撤销程序。应遵循以下原则:(1)职权法定;(2)权限适当;(3)权责对称
二、国家(政府)主体双重身份
公共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三、国家(政府)主体的层级结构
中央和地方关系:即要集中统一管理,又要加强地方的积极性。
1、横向上看,包括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
2、纵向上看,包括中央和地方机关
3、地方级别上看,包括所有的
4、内部看,人民政府及其下属经济管理职能机关和部门性管理机关
四、行为
宏观调控行为、微观规制行为、国有参与行为、涉外管制行为、市场监管行为
第三节
中介组织主体 社会中间层主体
一、中介组织的概念、特征
1、概念: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起中介作用的主体,如工商业者团体、消费者团体、劳动者团体、资产评估机构、交易中介机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等。
2、特征:(1)中介性;(2)公共性;(3)民间性
二、中介组织的理论基础
1、法团主义——政治学基础
2、市场增进论——经济学基础
3、自组织论——社会学基础
三、中介组织的功能
1、服务功能;
(1)为政府管理市场服务;
(2)为市场主体的交易与竞争服务。
2、干预功能;
(1)干预市场主体的活动,避免市场失灵;(2)干预政府管理活动,避免政府失灵。
3、协调功能:协调市场主体间以及市场与政府间关系。
四、中介组织的分类
1、中介自律组织,是指由各种同类的市场主体组成,并对这些成员实施自律性管理的主体,一般不具有营利性。包括:(1)社会经济团体:证券业协会、轻工总会等;
(2)其他自律组织;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消费者协会等。
2、中介服务机构,是指在市场中的各种服务性的中介组织,一般可以具有营利性。包括:
(1)事务所: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2)其他服务机构:评估机构、拍卖机构等。
五、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
(一)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1、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
2、中介组织与政府存在分工;
(效率、承受力、非均衡为分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政府监管中介组织(1)完善立法;(2)完善执法;(3)完善预警机制;(4)完善国民教育机制。
4、辅助政府干预
(1)提出议案,建议政府管理某一领域或行业;(2)协助起草相关法规和政策;
(2)帮助政府解决相关纠纷;
5、制约政府干预
(1)对政府的行政立法和公共政策提出异议;(2)参加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听证;
(3)对政府行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二)中介组织与市场主体的关系
1、中介组织与一般市场主体的关系:(1)民事关系;(2)市场规制关系;(3)社会保障关系。
2、中介组织与作为成员的市场主体的关系:(1)自律关系(2)保护关系
四、行为
(一)中介自律组织的行为 1.自律管理行为
(1)概念:是指中介组织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运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内部的良好秩序,并使其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秩序相协调的行为。
(2)权力来源:组织成员的团体契约。
(3)实现方式:
首先,中介自律组织本身不具有强制执行力,靠成员的自觉遵守实现。其次,对于违反管理的成员,主要通过资格限制、市场准入、取消专业资质、影响商誉、剥夺成员资格等方式对其制裁。
2.授权管理行为
(1)概念:是指中介自律组织根据法律的授权或有权机关的依法决定,对组织成员和其他相关市场主体进行管理的行为。
(2)权力来源: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和有权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证券法》第115条规定:证券交易所应当对上市公司及相应信息披露义务人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督促其依法及时、准确的披露信息。(3)实现方式: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团体利益代理行为
(1)概念:是指中介自律组织保障组织成员的集体利益,为组织成员谋求利益的行为。
(2)权力来源:团体契约。(3)分类:
第一,对内的团体利益代理行为,包括内部利益协调行为、培育专业市场行为、团体内互助行为。
第二,对外的团体利益代理行为,包括促进对外交流行为、集体抵御不法侵害行为、反倾销诉讼发起行为等。
4.接受管理行为
(1)概念:作为广义市场主体的中介自律组织,需要接受国家的管理,以保证其职能的行使能够达到国家法律设计的要求。(2)中介自律组织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
第一,中介自律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违背其非营利性宗旨。
第二,中介自律组织通过行业统一价格的方式,以固定价格限制市场竞争。
(二)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 1.中介服务监管行为
(1)概念:是指中介服务机构接受市场主体或者国家机关、中介自律组织的委托,对特定市场主体进行专业监管,从而履行其中介监管职能。(2)权力来源:中介服务机构所具备的专业职能,并且得到法律的确认。
(3)分类:会计监管、审计监管、法律中介监管
2.接受管理行为
一、作为经济被管理主体的市场主体
国家和中介组织均可对其进行管理
二、管理行为
1、接收管理行为,这一义务是强制性的。
2、抗辩及救济行为
第四章
经济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经济法立法、执法、司法始终的根本原则,是对作为经济法主要调整对象的国家履行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在经济领域所施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二、作用
促进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作为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准则和司法机关的审判依据。
三、确定的标准
1、必须是法学范畴的基本原则: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即为经济学内容
2、必须是经济法特有的原则
3、必须是经济法调整的所有社会关系所普遍适用。
4、必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领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经济民主原则
一、经济民主的含义
民主,就是尽可能的使其人民同时获得更多自由和更多平等的政治制度。
经济民主原则的内涵,即为给予经济主体更多的经济自由和仅可能多的经济平等。经济自由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领域,自由参22
与、退出市场,享有不受国家行政权力随意干预的权利。而平等则是追求的目标,某种程度上限制着自由。
二、体现
1、首先,体现在宏观调控领域,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需要经济自由,市场主体在竞争性领域可以自由进出;同时,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为体现平等,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体现
2、其次,在微观经济领域,市场需要自由的竞争,但是过度竞争,会给破坏公平,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进行规制。
3、经济法领域首倡的保护弱者理念也秉承了经济民主的精髓。交易主体本身是公平的,但为体现实质公平,保护弱者。第三节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一、含义
效率,分为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的含义,社会效率的含义。但是,社会效率其实涵盖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又强调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效率优先特指的效率。公平,也分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
二、体现
1、宏观调控方面,国家通过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手段在收入分配领域充分贯彻这一原则。
2、微观领域,反垄断法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转变,反映了上述原则。
3、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企业国有,体现公平;中小企业的私有化,反映效率。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概念
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对社会发展不仅要求量的增加,更多注重质的提高。
1、最早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大纲》.2、定义: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给出普遍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
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概念首先发端于环境法领域,其后为经济法领域吸纳。是个整体概念,体现在各个部门法中。
二、特征
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以人为中心;
2、跨世代发展;
3、整体发展;
4、综合发展;
5、协调发展;
6、反周期发展。
三、条件
1、经济资源发展;
2、经济体制条件,古典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无法满足;
3、社会环境条件;
4、民主条件,公众广泛参与决策权;
5、法制条件,制度化。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1、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法中“人”的要求 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转变
2、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立法中政府的要求
夜警式政府——统管式政府——干预式政府转变 但是干预式政府亦有限制:
(1)政府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应在经济目标之前,经济增长追求质而非量;
(2)政府决策科学会;(3)政府廉政建设。
3、宏观经济运行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反波动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以便各个时期都能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稳定发展,这是对经济安全的要求
第五节
经济公正原则
1、在政府和市场主体间,排除政府的任意行为,在现行法律体系内,严格依法行政,对行政行为指向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2、要求司法机关在履行裁判职能时,应当将实体法中的制度观念贯彻到审判结果中。
第五章
经济法的运行
第一节
经济法的运行系统一、立法因素的基础性影响
1、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 法定原则:
(1)经济法主体的经济管理职权必须法定;(2)经济管理行为要件、内容、程序必须法定。
2、经济立法模式(1)独享模式
概念:经济立法权由立法机关独享。优势: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法定原则。
劣势:繁琐、负责的立法程序,使得立法无法紧跟经济运行的变化。
(2)分享模式
概念:立法机关授权政府部门,使其可以对相关立法细化,甚至有权直接制定相关的规范。优势:
①行政机关的效率能够使得立法适应现实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的要求;
②唯有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才能适应经济领域立法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
3、目前我国立法模式的缺陷(1)行政机关立法过多、过滥;
(2)立法数量总数虽多,但一些重要领域尚无立法;(3)立法质量较差。
(4)部门立法过多,在部门利益的影响下,立法协调性较差。
二、执法因素的特殊重要性
1、经济法实施的特征
(1)经济法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不是法院;
(2)经济法的实施更侧重于积极的执法,而不是消极的执法。(3)政府的执法,在经济法实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2、经济执法的特点
(1)政府性的管理主体一般拥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
(2)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等因素,对经济执法存在较大的影响。(3)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较大差距。
三、司法因素的弱化
1、经济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市场失灵,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积极的执法活动来完成其目标。执法因素加强。
2、经济法的很多领域,可诉性不强,从而影响到法院对相关案件的审理。
3、政府行政权力膨胀,并基于效率的考虑,使得司法因素缩水。
四、守法因素的特别效应
1、利益因素
(1)经济法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当然有自己的利益追求。(2)经济法的实施必须兼顾各类主体的利益
2、合法性因素(1)形式合法性;
(2)实质合法性
第二节
经济法的程序问题
一、经济法上的不同程序及其地位
1、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1)诉讼程序
经济法中的诉讼程序由法院的受案范围决定。
经济法方面的纠纷再诉诸法院后,所运用的是民事程序或行政程序。涉及私益的是民诉程序,公益的则是行政诉讼程序。
(2)非诉讼程序
经济法国家主体的经济管理行为需要专门的管理权,这些权力一般体现为一定领域范围内的立法、执法权,上述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即为非诉讼程序。
2、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
(1)正式程序:法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关涉具体经济法主体权义的程序。
(2)非正式程序
二、经济法的可诉性问题
1、概念
法的可诉性:法律规范所具有的,可由一定主体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等法定机构通过一定程序用以判断和解决争议的属性。
经济法的可诉性:对于经济法主体行为的不满,可否向法定机构倾诉,以使法益获得保障。
2、经济法可诉性分析(1)市场秩序规制领域(2)宏观调控领域
第二编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在本编中,将主要涉及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及税收法律制度。
本编的学习,大约需要20个课时。第一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解析):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总体供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全部商品和劳务关系。
社会总需求是指全社会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而要保持上述平衡,就是指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就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2、特征:
(1)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主体是国家。
(2)宏观调控涉及到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宏观层面,以总量平衡为调控的主要目标,而非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
(3)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必须借助市场机制,包括计划、税收和金融等手段,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市场中介引导市场主体,使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同宏观经济目标相互衔接。
(4)以经济利益为实现调控目的的主要手段,亦即经济性手段,以刺激市场主体,而行政和法律手段,前者太过刚性,后者则太过繁琐。(5)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6)宏观调控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必须在严格的规制下运行。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调整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早期是危机对策法。
2、特征:
(1)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和普遍性;(2)调整方法的指导性和调节性;(3)调整手段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三、宏观调控法功能、作用、定位
1、功能:
(1)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市场主体行为;(2)规制政府宏观调控权使其合法使用;(3)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2、作用:
(1)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2)为制度创新提供法律依据;(3)保障政府调控依法进行;(4)促进宏观调控与国际接轨。
3、部门法定位:经济法之下的子部门法。
四、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方式
1、社会整体利益平衡;
2、尊重市场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
4、经济民主原则。
五、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式
宏观调控法在调整宏观调控关系时所采取的行为规范方式和法律后果形式。特征:
(1)行为规范的内容是以专业性、政策性规范为主导。
(2)行为规范方式以授权性规范为主,以弹性规范方式为主要形式。
(3)对相对利益主体的约束力具有间接性。(4)法律后果形式上制裁和奖励法律措施并用。
六、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
1、计划法;
2、金融调控法法;
3、财税调控法;
4、产业政策法。
5、价格调控法
第二节
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一、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发展历史
1、主要是三个阶段:(1)经济软着陆;(2)扩大内需;
(3)宏观调控的阶段。
2、发展趋势:
(1)从宏观调控政策到宏观调控法;
(2)从“行政与经济”双重调控到法律调控;
(3)从集权式调控到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分权式宏观调控体制;(4)从政府宏观调控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
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政府工作重心:应从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转向提供公共物品
2、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分立与联合
3、公共参与的问题
4、分权式的宏观调控机制部门协调 第二章
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央银行基本法律问题
一、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的产生
1、产生:
(1)萌芽阶段;(2)创建阶段;
(3)改组和推广阶段;(4)强化阶段
2、个案研究:
(1)自然演进型(英国);(2)间断发展型(美国);(3)重建型;(德国)
二、中央银行的法律性质
1、中央银行是公法人
(1)公法人是指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设立并行使公权力的法人。(2)中央银行的公法人性质: ①宗旨服务于公共利益; ②拥有公共权力; ③由国家设立或控制
2、中央银行是特别银行:(1)发行的银行;(2)政府的银行;(3)银行的银行;
(4)调控和管理金融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公共服务
是指中央银行以其公法人和特别银行的身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金融服务。
1、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1)经理国库;
(2)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但在我国禁止向财政透支;
(3)担任政府的金融代理人(持有管理外汇储备、代表财政组织发行、出席会议等);
(4)充当政府的金融顾问。
2、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1)担当全国金融业的资金清算中心,通过票据交换等来办理商业银行间的资金转移;
(2)担当全国银行业的最后贷款人,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方式。
3、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1)发行人民币;(2)管理人民币流通。
(二)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1、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2、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3、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4、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5、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6、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三)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章。《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关实施监管。
四、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制中央银行:指一国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由央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及调控的银行发挥作用。大多数国家如此。
2、多元制中央银行:只在联邦中央和联邦地区设置两级中央银行机构,分别依职权独立行使央行职能,美国、德国如此。
如在美国,中央银行由联邦储备系统中央机构(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组成。但实权在联邦储备委员会。
四、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3、混合制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与普通银行职能不分,国家设立一家银行既行使央行职能,又办理普通银行业务。
4、跨国制中央银行:数个国家在结成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基础上设立的跨越国家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
五、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1、中央银行与议会的关系
(1)一方面,议会可以通过立法来规定和限制中央银行的权力,塑造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2)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央行直接对议会负责,如美国和瑞士;而大多数国家则是央行对政府负责,但日本却更加对财政部负责。
2、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中央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表现在人士任免、货币政策决策、资本控制等方面;
(2)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要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法律允许的融资服务、经济与金融方面的咨询、经理国库等;
(3)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中央政府的控制存在法律上的限制。
4、我国的情况:
(1)与政府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与人大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业运行情况的工作报告。
(3)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 和个人的干涉。
(4)人事任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33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制度
一、概说
1、央行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
(1)央行宏观调控,是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利用各种法定手段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
(2)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一般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目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处理货币事务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3)货币政策的特征: ①宏观经济政策;
②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③间接性的控制措施; ④长期性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采取调节和控制措施所应达到的目的。(1)概念:
中央银行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进行宏观调控所应达到的目标,它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基本一致,又称战略目标。(2)发展过程
稳定货币——充分就业——追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由单一发展至多元。
(3)终极目标的权衡
四种目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协调的。多种目标的设置一般具有虚假性。目前,又从多元走向单一,一般以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或主要目标。
3、宏观调控手段
(1)一般性调控手段: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常规手段。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与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
(2)选择性调控手段:主要是以个别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或整个银行体系的某种信用活动为调控对象,只是选择性调整某些具体信用活动而非整体信用活动的手段,包括: ①消费信用控制 ②不动产信用控制 ③优惠利率
(3)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信用分配、规定利率最高限额、直接干预、规定流动性比率
(4)窗口指导:又称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其说服力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1、概念:是指存款机构依法按存款额的一定比例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及自我保持的库存现金。金融机构交存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2、立法宗旨的变迁:从前是为了维持流动性的安全。现在主要是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定手段。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差别准备金率。2003年9月1日是7%,但从04年4月25日开始,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中,至08年6月达到最高17.5%。但从2008年9月起进入下行通道。
三、再贴现与再贷款制度研究
1、再贴现
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所得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的行为,即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其法律实质是商业银行将票据权利有偿转让给中央银行,其金融实质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了贷款。
2、再贷款:同上。
3、再贴现调控作用机理
一方面,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金融机构准备金和货币供求;
二是通过规定再贴现条件,影响金融机构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向。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压缩银根,否则提高。
四、公开市场操作法律制度研究
1、概念: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和外汇的行为。中央银行买入证券,意味着向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 而卖出证券,则意味着基础货币从金融体系流会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量。
2、特点:
(1)灵活性和主动性强;(2)调节具有弹性和柔和性;(3)公开性与公证性相结合;
(4)货币政策操作与财政操作相结合;调节范围广泛。
第三节
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一、政策性银行法的定义
1、概念
是指由政府创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专门经营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银行机构。它是适应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产生的。
2、特征:
(1)政策性银行由政府创办,属于政府的金融机构;(2)不以营利为目的;
(3)主要从事贷款业务,不吸收存款。其资金来源是政府提供的资本金、各种借入资金和发行金融债券筹措的资金。
3、与政府的关系:
(1)依附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类;(2)相对独立型,市场经济国家属于;(3)独立型,发达国家。
4、与央行的关系,切断基础货币关系;但对其监督和指导
二、国家开发银行的法律规定
1、开发银行是专门从事政策性国家重点建设贷款及贴息业务的银行,是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由其安排投资的国见重点建设项目,在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配置上负有宏观调控的职责。
2、资金来源:
(1)财政部拨款,注册资本500亿。(2)发行的政府担保的债券;(3)建设银行存款的一部分。
3、业务:
(1)管理和运用国家拨付的预算内资金和贴息资金;
(2)向国内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向社会发行财政担保建设债券;(3)办理国外贷款;(4)发放政策性贷款;
(5)为重点项目物色合作伙伴;(6)经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概念:是负责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办理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是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2、任务:筹集农村信贷资金;代理政策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惠低息贷款。
四、进出口银行
1、概念:是我国进出口业实行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是经营国家进出口方面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2、任务: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
五、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1、存在的问题
(1)政策性银行的财政延伸功能使命结束,需要重新定位;(2)过度商业化竞争,背离政策性宗旨。
2、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1)商业银行的定位;
(2)政策性业务实行招标机制。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节
税收和税法概述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
1、主体是国家
2、客体是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和积累的社会财富
3、目的是为了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
二、税收的本质
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表现在:
1、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2、税收体现一定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
三、税收的特征
1、征收上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托,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税法的规定,按时足额的纳税。这一特征区别于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形式。
2、缴纳上的无偿性。这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纳税人缴纳的货币或实物就转变为国家所有,纳税人得不到任何报酬,没有等价交换,也不再返还。这于国债,规费不同。
3、征收比例或数额上的固定性。一般是指在征税之前,国家采取法律的形式,把每种税种的征税对象、纳税人以及征收数额和比例都规定下来,以便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共同遵守。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标志,也是国家财政收入可靠的保证。
四、税法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行政机关规定的有关调整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形成的税收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点:
(1)税法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在执行过程中又具有相对灵活性的法律形式。
(2)在确定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一种不对等性。
(3)在处理税务争议所使用的程序上,税法与其他部门法不同。第二节
税法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一、税法的分类
1、根据税法所规定的征税客体性质不同 流转税; 收益税; 财产税; 资源税; 行为税。
2、根据各级政府对税收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划分 中央税; 地方税。
3、根据税法适用的纳税主体不同划分 国内税; 涉外税; 国际税。
二、税法的构成要素
1、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1)征税主体:
指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的税务机关、地方财政局和海关。
(2)纳税主体:
是履行纳税义务并享有相应权利的单位和个人,是纳税义务的承担者,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3)纳税主体的意义:
纳税主体是税款的直接缴纳者;纳税人是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承担者。
2、征税客体
(1)概念:又称征税对象,即征纳税主体所指向的对象,这是税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征税的直接依据。(2)确定原则:
①要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足额、及时和稳定; ②要有利于调节经济;尽可能简化。
(3)征税客体的作用: ①征税的前提; ②税种的区分依据;
③实现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3、税率
(1)概念:是应征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2)作用:
①税率起到税额怎样计算及计算多少的作用; ②税率是正确发挥税收杠杆作用的核心。
(3)税率的分类:
①定额税率:每一单位征收,比如车船使用牌照税。
②比例税率:同一征税对象,只规定一个百分比,不论是数量、金额是多少
③累进税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几个等级,各定一个税率递40
增征税。分为全额累进、超额累进、超倍累进。
4、税目:各税种中具体规定的应纳税的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征税的范围和广度。
5、纳税环节:在商业生产和流转过程中应缴税款的环节。
6、纳税期限:税法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限,分为按次征收和按期征收。
7、减税免税(1)起征点(2)免征额
(3)税收减免与税收抵免
税收减免是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或者免征全部税额。
税收抵免是指在境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在国内纳税时,准予抵免。
8、违章处理
第四章
税法一般规定 第一节
增值税法
一、增值税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理解:理论增值额和法定增值额的区别 2.特点:
(1)通过税额的抵扣仅就增值额部分征税;(2)税负公平;(3)道道征税;(4)中性;(5)零税率。
二、纳税人
1.概念: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2.分类:
一般纳税人:允许抵扣
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但税率较低
二、纳税人 3.划分标准:
(1)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年销售额在50万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
(2)其他的纳税人,年销售额在80万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
(3)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即使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仍视为小规模纳税人
(4)会计核算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依照一般纳税人的规定纳税
三、征收范围 1.一般规定
(1)销售货物: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气体、热力。
(2)提供应税劳务:是指有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3)进口货物 2.视同销售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于另一个机构用于销售,但机构设在同一市的除外;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四、税率
1.基本税率:17%
2.零税率:纳税人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出口退税。3.特别税率:13%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5)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货物
五、计税依据—销售收入额 1.一般规定
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价外税)。
价外费用是在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奖励费、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包装费、包装物租金、贮备费、代垫代收费用等。
2.特殊规定:
(1)合并定价时,应当把销项税额从销售额中剔除,公式: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2)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价格明显偏低,或者视同销售而无销售额时,由税务机关核定。公式: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0%)
(3)混合销售,合计征税;兼营销售,应分别核算,不能分别核算的,应当一并增收增值税。
六、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一般纳税人的计算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1.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2.进项税额:纳税人在购进货物或者接收应税劳务时所支付的税收,43
并且计算增值税时允许抵扣的成为进项税额。(1)准许抵扣的进项税额
①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②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③购进免税农产品准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13%);
④购进和销售货物(不动产除外)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可以按运费结算单(普通发票)所列运输金额7%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2)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①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③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④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⑤上述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二)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 应纳增值税=销售额×征收率(3%)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综上,应纳增值税额=含税销售额÷(1+3%)×3%
七、增值税的减免规定 免征增值税的项目:
1、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2、避孕药品和用品
3、古旧图书
4、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和设备
5、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6、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
7、和残疾人有关的项目
8、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第二节
消费税、营业税法
一、消费税
1.纳税主体:在中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本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国务院确定的销售本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其他单位和个人(金银首饰),为消费税的纳税人,2.税率:
固定税率和比例税率
固定税率:黄酒、啤酒、汽油、柴油 比例税率:绝大多数
3.征税范围:5大类、14小类
(1)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害的,如烟、酒及酒精、鞭炮、烟火等;
(2)奢侈消费品和非生活必需品,如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化妆品等;(3)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汽车、摩托车等;
(4)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汽油、柴油。(5)具有财政意义的消费品,如汽车轮胎。
二、营业税
1.纳税主体: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 2.征税范围:
(1)劳务7种:交通运输、建筑、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文化体育、娱乐、服务
(2)转让无形资产
(3)销售不动产(房地产公司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3.税率
(1)3%: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文化体育(2)5%:金融保险、服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3)5%-20%:娱乐业
4、免税项目
(1)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
(2)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
(3)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4)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
(5)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6)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
(7)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法
一、纳税主体 1.法律规定: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2)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2.理解:
所谓的“企业”包括:一切性质的企业法人;但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所谓的“组织”包括:(1)事业单位;(2)社会团体。
3、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的区分(1)概念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46
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2)区别的意义(见下表)(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区分)
二、征税对象
1.概念: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2.原则:
(1)必须有合法来源的所得;
(2)纳税所得是扣除成本费用以后的纯收益;
(3)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必须是实物或货币所得;
三、税率
1、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2、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
3.现行税率的合理性
(1)企业的实际税负。现行内资、外资企业的名义税率(即法定税率)都是33%,但实际税率分别是25%左右和15%左右。内资企业实际税负偏重,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偏低。
(2)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企业所得税的基准税率分别为35%、33.33%、25%、30%、3%,在我国周边国家中日本、韩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则为30%、27.5%、28%、30%、28%。在选择税率时既要充分考虑国际上和我国周边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税率水平,也要有利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统一企业所得税法确定的税率不应过低,要与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4)税收公平。给予小企业特殊的税收优惠,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相对比较弱,让其与大企业适用相同的比例税率,税收负担相对较重,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应当考虑对小型微利企业设置一档略低的税率。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两个概念:
1.应纳税所得额:应当纳税的所得收入 2.应纳所得税额:应当缴纳的税额
(二)计算公式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
五、收入总额
(一)一般规定
1、销售货物收入;
2、提供劳务收入;
3、转让财产收入;
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利息收入;
6、租金收入;
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8、接受捐赠收入;
9、其他收入。
六、不征税收入
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七、准予扣除的项目——收益性支出
扣除的项目——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1.常规成本和费用:(1)成本;
(2)费用(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等);(3)税金,其他税金。
(4)损失,营业外支出、经营亏损和投资损失等。
(5)其他支出。
(6)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的范围内允许扣除。2.允许在一定范围和标准内扣除的成本和费用(实施细则)1.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2.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3.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但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除外)
4.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
5.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1)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6.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7.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8.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9.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10.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11.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
12.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
八、不得扣除的项目
1.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2.企业所得税税款; 3.税收滞纳金;
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5.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 6.赞助支出;
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8.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九、固定资产折旧——资本性支出
(一)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
但不得在购买固定资产当年一次性扣除。(资本性支出不得扣除)
(二)不得折旧的固定资产
1.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第三篇:《经济法学》案例:
《经济法学》案例:
1、外方A企业与中方B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合资经营公司C。各出资15万元,以30元为注册资本。当年1月29日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审批。3月9日C公司召开首次董事会形成关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决议:承包单位为B公司,约定承包期是九年,平均每年上交两万美元给外资方,承包结束之后C公司的外资方的全部股本资产归中方投资者。合同经当地公证处公证。后来A企业要求B企业履行合同并请当地政府协调未果,于是提起诉讼要求C公司返还合资资产,要求B企业支付承包费,并承担违约责任。在承包期期间,B企业和C公司因在法定期限内未年检已经分别于01年和02年被吊销营业执照,C公司在A企业起诉时尚未进行清算。问:(1)本案中合营企业的发包合同是否有效?
(2)法院是否应该支持A企业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答:(1)合营企业发包合同无效。
按照法律规定,C公司成立后,应该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经营范围内并按合营合同的约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从C司关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与B企业签订的承包经营合同的内容可以认定,该承包经营合同实质上
4、某国有酒厂2003年全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销售成本400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40万元。此外,还有其他收入200万元,其中国库券利息收入20万元,企业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该厂发生的其他费用如下:(1)发生业务招待费30万元;
(2)直接向某革命老区捐赠50万元,帮助老区建设;(3)支付增值税滞纳金20万元;
(4)向有意进行联营的单位赞助20万元。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并计算该酒厂2003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答:(1)该酒厂的收入总额:6000+200:6200万元(2)现在分别计算准予扣除的项目:①销售成本4000万元,可以完全扣除;
②销售税金及附加40万元,可以完全扣除;
③国库券利息收入20万元可以扣除,但企业债券利息收入20万元不可扣除;
④业务招待费30万元不能全部扣除,应计算出扣除限额;
根据规定:全年收入在1500万元以下的,限额为0.5%;
6、刘某从百货商店购买了一台电扇,回家后高高兴兴地装好电扇,刚一打开电扇,不料电扇漏电,将刘某击倒在地,不省人事。家人立即将刘某送往医院,经过三个多月治疗,刘某才出院。为此,刘某要求商店和电扇生产厂家赔偿经济损失。但商店认为自己只负责卖货,不负责质量;电扇厂家则认为电扇出厂时有合格证明,出厂后的质量问题应由商店负责。刘某的损害赔偿问题,像个皮球被生产者和销售者踢来踢去,一拖就是一年。无奈之下,刘某诉诸法院。问:(1)本案中,生产者或销售者应承担什么责任?(2)刘某可以向谁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3)本案中,谁应当对该电扇的质量负责?
(4)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赔偿刘某的哪些损失?答:(1)产品缺陷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为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因产品缺陷给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承担产品缺陷责任。本案中,电扇明显存在危及人身的不合理是外方投资者A公司以推行承包经营的名义掩盖其在合同存续期间收回投资款的目的,承包经营合同违反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承包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有关规定,因此,该承包经营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且合同自始无效。
(2)依照法律规定,合资企业C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股东仅可以在对C公司资产清算并清偿债务后,对剩余的财产方可按照合资双方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C公司尚未进行清算,A企业作为合资企业的一方投资者没有要求C公司返还合资资产的权利。
承包合同虽约定B企业需向A企业支付承包费,但合同签订双方是合资公司C和中方投资者B,A企业并非承包经营合同的任何一方。在合同双方当事人C公司和B企业均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下,A企业对承包方B企业并不享有任何实体权利;而且承包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因此,A企业诉请B企业支付承包费和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无法律依据,法院应不予支持。
2、王某和刘某为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1994年9月7日,王某、刘某又与其所任职公司以外的两个陈某、李某合伙开办一个农机厂,从事小型手扶拖拉机的生产,其产品与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同。1995年1月6日,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现两人的这一行为,经股东大会表决,公司决定罢免王某、刘某二人的董事职务。同时公司要求二人将其与他人合伙经营农机厂所得的收入合计28万元人民币交给公司,二人拒绝。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遂以二人为被告,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问:(1)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诉讼请示?
(2)公司的董事、经理应当承提哪些义务? 答:(1)王某、刘某二人应当将获得的28万元收入交给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公司法》第61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竞业禁止”义务。
本案中,某市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制造各种农用机械为主,包括小型手扶拖拉机的生产。而王某与刘某作为该公司董事,还与他人一起经营手扶拖拉机的生产销售,显然违反了《公司法》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根据我国公司的规定,公司董事和经理的法定义务主要有:①禁止获得非法利益。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②禁止越权运用公司财产。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个人名义或者以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不得以公司名义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提供担保。③禁止从事与本公司相竞争的活动。④禁止泄漏公司秘密。
3、1994年春夏,湖南省某县19户村民在县农技站买了“威优46杂交稻种”。共插种了71.4亩大田,由于种子内掺有劣质的“威优64”种子,性能不同,成熟时间、分孽多少、栽培技术不同,到8月上旬第一次中耕时,就出现禾苗分孽多少相差悬殊,株茎高矮参差不齐,致使每亩减产150公斤,71.4亩大田共减产10710公斤。受害的19户村民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并联名到县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
问:1.种子质量问题是否可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消费者协会是否可受理此案?
答:1.种子质量问题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是指:(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2)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该法;(3)对于上述具体情况该法未做规定的,应当适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4)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应参照该法执行。
2.因为此案中农户所购买的稻种属于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由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处理是正确的。1500万元以上的但不足5000万元的部分,限额为0.3%;5000万元以上但不足1亿元的部分,限额0.2%。所以,该酒厂业务招待费限额为:1500×0.5%+(5000-1500)×0.3%+(6200-5000)×0.2%=20.4万元。
⑤直接向受赠人捐赠的50万元不能扣除;
⑥违反税法规定而支出的滞纳金20万元不能扣除;⑺非广告性质的20万元赞助费支出不能扣除。
(3)综上所述,该酒厂应纳税所得额为:6200—4000—40—20-20.4=2119.6万元
应纳所得税=2119..6×33%=699.47万元。
5、某一实力雄厚的B企业将电话机产品投放A市。在A市电话机市场竞争激烈,有三、四家企业在市场上也推出了与该企业在性能、质量、价格相近似的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了电话机销售的鼎立分争局面。B企业为排挤竞争对手,将销售产品的价格一降再降,最后降至低于成本销售。与其竞争的一些中小企业为占领市场的一席领地,也试图降价销售,但因实力不足,低于成本销售意味着亏损,为避免亏损经营,不得不退出市场。该实力雄厚的B企业降价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成功,在A市市场上形成独霸局面,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有利的竞争地位。随后,该B企业又以改进型号为名,将价格调高。
问:1.B企业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2.哪些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3.B企业行为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
答:1.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商业竞争中,采用的是降价排挤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所谓降价排挤,是指同业竞争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不当地降低价格至低于成本来销售商品的行为。
2.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行为有: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3.B企业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针对同业竞争对手,并不损害消费者利益,在降价销售中,甚至消费者暂时还获得了实惠,但从长远看,不正当的经营者排挤竞争对手之后,垄断了市场就排斥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这种不正当竞争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同样受到损害。
危险,且实际上已经造成刘某人身伤害,因此,属于产品缺陷责任。
(2)商店或者电扇生产厂家。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既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因此,本案中,刘某既可要求商店赔偿,也可要求电扇生产厂家赔偿。
(3)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国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承担条件作了详细规定:只要生产者不能证明免责事由存在,则必须承担责任;销售者只有在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对于生产者的免责事由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了三种:产品未投入流通;产品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产品投入流通进科技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具体到案中,商店如果能证明电扇的缺陷不是由自己造成,并指明生产厂家或供货方,则在向受害者赔偿损失后可向生产者或供货方追偿。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本案中的电扇显然已投入流通,且该缺陷能被当时科技水平发现,所以只有在其能证明电扇投入流通时缺陷不存在,才可免除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商店和电扇生产厂家之间的责任追偿问题。无论刘某向谁主张赔偿,谁都不可推诿,应先行赔偿然后再来确定最终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商店和电扇生产厂家之间的责任追偿问题。无论刘某向谁主张赔偿,谁都不可推诿,应先行赔偿再来确定最终责任者。
(4)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结合本案,商店或生产厂家因电扇缺陷造成刘某人身损害,需要赔偿医疗旨、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
第四篇:《经济法学》简答题
《经济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5,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2、简述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1,两者调整范围不同;2,主体构成不同;3,主旨思想不同;4,调整手段不完全相同.3、简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集体财产属于集体所有;2,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它不同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3,企业实行的是共同劳动;4,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采用按劳分配的方式.4、简述私营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私营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私营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关系;3,私营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5、简述合伙企业的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特征:1,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订立合伙协议;2,合伙企业是一种共同经营体;3,合伙企业是人合企业;4,合伙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设立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6、简述合伙企业的出资方式和设立合伙企业的程序
答:出资方式: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设立程序:1.合伙人产生合伙意向进行合伙商谈; 2.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订立合伙协议,并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3.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出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资的期限,履行出资义务;4.申请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合伙协议书﹑合伙人身份证明等文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应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批准文件;5.企业登记机关自收到申请登记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决定,对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给予书面答复,说明理由;6.合伙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合伙企业成立日期。合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前,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7、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基本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必须由一个自然人投资,有合法的企业名称,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以及必要的从业人员,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经营主体资格;2,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它是由个人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独立享受收益,承担风险,并依法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3,个人独资企业是一种个人独立的经营体,它既不同于人合企业的合伙企业,也不同于作为资合企业的公司,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4,个人独资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种独立进行商品经营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设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个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应当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行业相符合;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包括投资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即个人投资企业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住所和个人独资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8、在哪些行业中或情况下,合营企业合同中应约定合营期限
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规定,属下列行业或者情况的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营合同中约定合营期限,一是服务性行业的,如饭店,公寓,写字楼,娱乐,饮食,出租汽车,彩扩洗相,维修,咨询等;二是从事土地开发及经营房地产的;三是从事资源戡查开发的;四是国家规定限制投资项目的;五是法律,法规规定其他需要约定合营期限的.9、简述合作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合作企业的主体包括外方合作者和中方合作者;2,合作企业是契约式的合营企业;3,合作企业设在中国境内.10、简述外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外资企业是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设定的;2.外资企业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3.外资企业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投资。
11、简述外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答:权利:(1)财产所有权;(2)经营管理权.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包括制订生产经营计划权,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权,劳动人事权和土地租用权等;(3)解决争议请求权。义务:(1)登记义务.(2)纳税义务.(3)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12、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哪些条件答: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资格和义务
答:1,任职资格:(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2)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3)担任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人;此外,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和经理;本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担任公司的监事.2,义务:(1)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2)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3)不得泄露公司秘密,但法律有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的除外;(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职务,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赔偿;(5)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6)董事,经营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7)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14、简述破产财产分配顺序。
答: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15、简述预算管理职权的特征
答:1,预算权发生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领域,体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2,预算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任何公民或非预算单位都不得享有预算权;3,预算权是一种经济权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经济内容;4,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5,预算权与预算紧密相连,具有严格的周期性;6,预算权所体现的利益归于国家,归于全体人民.16、简述国债形式特征。答:(1)国债的自愿性;(2)国债的有偿性;(3)国债的灵活性。
17、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答: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购主体的特定性,政府采购主体一般为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我国主权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二是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即由纳税人交纳的税款所形成的财政资金;三是采购程序的法定性,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有严格的限定性;四是采购目的的公益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18、简述产权交易行为特征
答:1,转让企业产权的交易主体,应是被交易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2,产权交易是以企业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一特定的企业财产权利和经营权利为标的物而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3,产权交易一般是有偿的,转让方要收回企业产权的资产价值;4,产权交易行为最终导致被交易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变.19、简述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答: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的特殊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具体说,税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规范系统.税收活动必须以税法为依据.税法是国家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税收和税法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税收都以一定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并借助于法律的约束力保证其实现.因此,税收与税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济现象所体现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税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是税法的实质内容,税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20、简述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哪些项目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答:1,资本性支出;2,无形资产转让,开发支出;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4,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6,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22、简述税收保全措施的形式条件。答:(1)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2)税务机关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3)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4)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23、简述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 答:(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法律规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24、简述经营者在价格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答:权利:1,自主制定市场调节的价格;2,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3,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4,检举,控吉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义务:1,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执行依法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2,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3,经营者不得在加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25、简述《会计法》确定的会计原则有哪些
答:1,合法性原则;2,单位负责人负责原则;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4,统一性原则。
26、简述审计的特征.答:1,它既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又是经济监督的一种方法;2,审计必须由会计人员以外的第三者依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内部审计也必须如此;3,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包括会计资料以及与会计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4,审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对会计活动所提供的一切会计资料的审查来进行;5,审计是为了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6,审计具有多种职能.27、简述环境污染的特点.答: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人们任何差别影响,一律受害,不受地区,国界限制,到处危害;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及时发现,长期潜伏,“慢性杀人”,一旦爆发,则往往不可收拾;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地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4.复杂性: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而一旦释出形成新的污染物,令人防不胜防;5.代价高:污染使受害者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高昂代价。
28、简述反垄断规则的内容有哪些。答:(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限制竞争协议;(3)企业合并;(4)行政性垄断。
29、简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答:1,特定的经济部门;2,知识产权领域;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为。30、简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答:(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法行为;(3)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31、简述《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的免责条件是什么。答:(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32、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答:(1)将消费者作为弱者加以特殊保护,以体现法律实质公平的原则.(2)消费者权利神圣原则.(3)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4)国家对消费者提供支持与援助及保护消费者权利不受侵犯原则.(5)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33、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特征.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国家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是平等,自愿,有偿,有期.2,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法律地位不变,土地所有者只享有土地使用权.3,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由政府垄断经营,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经营.4,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工作由土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代表国家实施.
第五篇:经济法学--简答题
六、简答题
1.简述国有资产立法概况。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立法主要有:
(1)国有产权界定管理。主要包括《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暂行办法》。
(2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资产统计管理。主要有《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3)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主要包括《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施行细则》、《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注册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4)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管理。主要有《清产核资总体方案》(试行)。
(5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6)行政事业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关于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管理的通知》。
(7)国有资产产权市场和产权转让管理。主要有《关于建立企业产权市场监管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8 〉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9)加强国有资产执法监督的立法。主要有《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处罚工作规则》。迄今为止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
2.简述国有资产管理法的特征。国有资产管理法具有以下特征 :(1)国有资产管理法是一种财产法和管理法相结合的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 要内容是确认国有资产的权属 , 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 , 并通过立法明确该所有权的客 体。从这个角度看 , 国有资产管理法是财产法。同时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 国有资产的控制、监督和管理 , 其大量实体内容是以管理为中心来展开 , 从这个角度看 , 它又是管理法。(2 〉国有资产管理法是以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实施为中心内容的法律制度 ,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关系的基本权利主体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一一国家。
(3 〉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渊源是由众多专项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目前 , 我国尚未颁布国有 资产的基本法 , 其渊源主要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 ,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大量行政法规。
3.简述国有资产立法的指导原则。
国有资产立法的指导原则 : 保证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则;实行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 , 政府分级管理 , 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实行税利分流、分管、分用的原则;明确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确保资本合 理流动的原则;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管资产和管人事相统一的原则;国有资产经营效益优先的奖励原则。
4.简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作用和职责。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 组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 “ 隔离带 ” 一一国有资产经营公 司 , 作为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 , 是构成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对于政府它是经营者 , 对于企业它是国家出资者代表 , 这样既解决了政企不分 , 政府直接干预 企业的问题 , 又保障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责有三 : 一是决定产权转 让、兼并等重大产权经营决策;二是代理所有者获取收益用于再投资;三是根据控股、参股情况 决定对下属公司的产权代表的人事任免。
5.土地资源的矿产资源法律保护有哪些 ?(1 〉土地权属制度。《土地管理法》规定 :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 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 留山属于集体所有。(2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1998 年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增加关于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制度的规定。即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 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 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3)保护耕地的规定。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采取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实行基本 农田保护制度;节约使用土地 ,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未开发利用的土地;鼓励土 地整理 , 防止土地破坏和污染 , 提高耕地质量。
(4)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定。征地审批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
6.简述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原则。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主要是遵循两项原则 :(1)“ 谁技资 , 谁拥有产权 ” 的原则。这项原则是指任何所有权的主体都必须通过技资取得产权 , 国家技资是国有资产形成的基本方式。国有资产产权不仅包括原始投资 , 还包括由于投 资而形成的技资收益 , 即所有者权益。在有其他所有权投资的情况下 , 在界定各自产权时 , 应 按照原始投资的份额来确定它们各自拥有的产权比例 , 通过产权界定 , 既要维护国有资产不受 侵犯和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 又不得侵犯其他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2)国有资产依法划转的原则。就是改变原来计划体制下行政划拨的做法 , 通过授权的投资机构或者授权技资部门授权经营方式将一部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管理权、持股权和使用权 转移到有关单位 , 并依照划转的情况来确定产权归属。
7.简述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情形。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单位 , 发生下列情形的 , 应当进行产权界定 :(1)与外方合资、合作的;(2)实行股份制改造和与其他企业联营的;(3)发生兼并、拍卖等产权变动的以 4)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的;(5)国有资产管理部 ' 门认为需要界定的其他情形的。
8.简述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程序。产权界定依下列程序进行 :(1)全民单位的各项资产和对外投资 , 由全民单位进行清理和界定 , 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督促和检查。必要时也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进行清理和界定。
(2)全民单位经清理、界定已清楚属于国有资产的部分 , 按财务隶属关系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 3)经认定的国有资产 , 须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有关手续。
9.简述产权登记检查的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对企业单位进行产权登记检查 , 检查企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情况 , 主要是 :(1)是否按规定申办国有资产开办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2)国有资产的增减变动审批手续是否完备;(3)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4)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
10.简述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内容。
为了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 , 切实保障国家利益 , 防止企业在实行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1)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来加强国有股权的管理 z 第一 , 要坚持国有资本的增值和高额回报 的原则;第二 , 要坚持与其他种类的股份同股同权 , 同股同利的原则 , 既要维护公司和其他股东 的合法权益 , 也要防止各种损害国有股权的行为发生;第三 , 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 , 在国民经 济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 , 要保证国有股权的控股地位。
(2)为了做好公司国有股权的管理工作 , 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 一是要做好公司 设立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二是要做好公司设立后的国有股的管理工作 , 保证国有股收益能及时 足额收取、上缴 , 合理支配使用。
11.简述涉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内容。
我国涉外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 〈 1)涉外企业国有资产的评估和登记。国有企业以国有资产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企业或者中外合作企业 , 凡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作价出资的 , 在向外经贸部门申请立项前 , 必须对其 投入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 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评估结果进行确认 , 对已开放的涉外企业 漏评、低评的国有资产 , 要进行补评和重新评定。在此基础上 , 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开办 登记 , 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 , 向企业颁发《产权登记证》 , 并以此作为企业的资信证明。
(2)出资比例的确定与收益分配的管理。涉外企业各方出资比例应依据技资各方实际认 缴的出资额来确定 , 有关规定要求 , 中方投资者在与外商签约后 , 外经贸部门批准立项前 , 要求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者企业主管部门对合资企业的协议或合同中关于产权设置的条款进 行审查 , 并依据国有资产评估确认结果来核定合资企业中方投资比例 , 以避免国有资产被合资 企业不合理占用 , 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关于收益分配 , 法律则要求中方合营者严格按照各方 出资比例确定收益分配比例 , 同时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对合同进行检查 , 发现有中方收益分配比 例偏低的要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3)涉外企业设立后 , 发生股权变动 , 要进行监督和管理 , 以维护中方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12.简述如何做好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工作。
制止国有资产流失 , 逐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运营的法律保护体系 , 以法治产 , 有效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具体来讲 ,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工作。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的清产 核资工作 , 产权登记工作 , 资产评估工作和产权界定工作等。完善国有资产的法律监督机制 , 国家必须加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银行监督 , 加强中介组织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2)完善各类监督主体功能 , 强化并明确其职责范围;要坚持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通过 这些监督的加强 , 把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 , 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 变 , 同时还要完善司法机关的监督功能。
(3 〉运用司法手段惩办侵占国有资产的犯罪行为。
13.国有企业的稽查特派员应履行哪些职责 ? 稽查特派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1)检查被稽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员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 :
(2)查阅被稽查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一切资料 , 验证被稽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资料是否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 , 主要包 括资产负债情况、还债能力、获利能力、利润分配、资产运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3)监督被稽查企业是否发生侵害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情况;(4)对被稽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 , 对被稽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14.应当进行国有资产评估的情形有哪些 ?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l)资产拍卖、转让以 2 〉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3)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p(4 〉企业清算;(5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 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15.国有资产评估方法的内容是什么 ?
国有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收益 现值法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或每月)的预期收益 , 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 , 累加得出 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 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采用收益现值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 一是 被评估资产能独立创收 , 并能不断地获得预期收益;二是这里的预期收益 , 以及里面包含多少 风险收益等都应当是可以用货币来计算的。重置成本法是在现实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 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 , 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现 行市价法是通过市场调查 , 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 , 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 , 进行对比整理 , 估算出资产价值的方法。清算价格法是指以 企业在停业或破产后 , 进行企业清算 , 出卖资产时可收回的快速变现价格 , 来评定企业资产价值的方法。
16.简述国有企业产权出售的特征。
(1)出售的主体为各级政府 , 购买的主体为企业、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出售 国有企业产权 , 应由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在目前尚未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的地方 , 应按照企业隶属关系 , 由财政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决定。
(2)出售的客体是整个企业产权。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企业的无形资产 , 也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权。(3)出售企业的款项支付规定一定的期限。小企业可以一次支付 , 较大企业可以分期支 付 , 但第一期支付的款项不得少于 30%, 且在 3 年内支付全部价款。
(4 〉购买者须承担被出售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必须依法安置现有职工和退休职工 ,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5)出售国有小企业须经过法定的程序 , 并经过国有企业管理机关审批。没有按照法定程 序出售的企业无效。
17.简述经营者不正当价格行为的内容。
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包括 :(1)经营者之间相互串通 , 操纵市场价格 , 损害其他 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除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 , 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 ,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 , 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 损害 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3)捏造、散布涨价信息 , 哄抬价格 , 推动商品价格过高 上涨的以 4)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 , 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5)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 , 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以 6)采取抬高等 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
18.简述价格法的调整对象。
价格法是调整价格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价格法的调整对象是价格关系。价格关系是指在价格的制定、调控、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价格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l)政府各级价格主管机关及有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政府定价过程中发生的价格经济关系。包括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及程序 , 政府定价 的听证会制度。(2)经营者的自主定价及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价格经济关系。包括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 禁止不正当价格行为 , 行业组织的价格自律行为及义 务。(3)国家在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价格经济关系。包括建立重要商品的储 备制度 , 价格监测制度 , 保护价 , 价格显著上涨的干预措施 , 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 常状态时 , 国务院采取的紧急措施。(4)政府各级价格主管机关及有关部门、经营者和公民之 间在价格监督和检查过程中发生的价格关系。包括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职权 , 政府部门价格 工作人员的义务 , 经营者接受价格检查的义务 , 价格行为的社会监督。(5)各种价格主题违反价格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价格经济关系。
19.简述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听证会制度。
我国《价格法》规定 : 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 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 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于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 , 自然垄断经营商品的独家经营性 , 因而政府有关部门在 制定上述商品和服务价格时 , 要遵循更为严格的定价程序 , 即建立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的 听证会制度。在昕证会上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 并论证价格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政府作为旧体制下主要的定价主体 ,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并不会一下子退出定价领域 , 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某些商品和服务供给的特殊性 , 也不宜由企业自主定价。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 , 国家仍是定价主体之一 , 但处于次要地位 , 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价格改革的逐步 深入 , 国家定价的范围、权限将进一步缩小而让位给企业自主定价。
20.财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财政法律关系只产生在国家财政以及与财政有关的活动中。
(2)财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 , 一定是代表国家的有关国家机关。
(3)作为财政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有关国家机关 , 有权对没有按时履行国家规定的财政义务的另一方主体实行直接制裁。
(4)财政法律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是国家的整体利益。
(5)财政法律关系主体间发生争议 , 通常由财政机关按行政程序解决。
21.“ 分税制 ” 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1)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 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 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 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3)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 , 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 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 , 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22.税收的特征。(1)结构的规范性。〈 2)内容的多样性。(3)立法上的高度集中性。
23.税收法律关系的特征。
(1)作为主体之一的税务机关是以国家的名义 , 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2)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具有单向性。
〈 3)税收法律关系是以实现组织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纯收入关系。
24.违反财政法规的法律责任的特点。
(1)是综合的法律责任。(2)是双罚的法律责任。(3)是效力先行的法律责任。
25.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的特点。
(1)征收范围广。(2)实行价外税。(3)设立了三档税率。(4)实行凭发票注明税款进行税款抵扣的办法。(5)实行 “ 生产型 ” 增值税。(6 〉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7)实行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主的专业化征管、稽核制度。
26.从内容上划分预算法的类型。
(1)以划分各级预算管理的权限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权责法。
(2 〉以预算组织和对这些组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法。
(3)以预算的编制、审批、决算方法等程序为主要内容的程序法。
27.预算管理权的内容。
(1)预算立法权。(2)预算分配权。(3)预算执行权。(4)预算监督权。(5)违法处理权。
28.预算的调整。
(1)预算的调整是指经批准的预算在执行中 , 因出现特殊情况 , 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 , 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 , 从而需要增加支出 或减少收人所导致的对原预算的变更。
(2)当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时 , 由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 方案中应列明调整 的原因 , 需调整的项目、数额 , 所采取的措施及有关说明。预算调整方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 , 报 同级人大常委批准 , 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调整方案经批准后 , 由本级政府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29.如何理解财政是经济领域中的特殊的社会现象。
(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 凭借政权力量 , 直接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活动。(2)财政是经济领域的特殊现象 , 其特殊性表现在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领域中 的活动 , 这种活动兼具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色彩。而且 , 国家不是生产经营单位 , 不直接从事物 质资料生产 , 这决定了国家财政只是分配领域中的活动。
30.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就是指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国家金融调控和监管机关所具有的作 用和职责。该职责主要有
(1)货币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依法独家垄断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 , 统一掌管全国的货币发行 , 它所发行的货币是国内惟一的法定货币。
(2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 , 是指中央银行只与普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 构发生业务往来 , 不与工商企业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 , 依法集中 保管全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 一方面借此增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 机构的清偿能力 , 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 , 达到松动或收紧银根的目的 , 存款准备金 也可构成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第二 , 对全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 当他们遭遇困难或出现临时资金头寸短缺时 , 中央银行可结合货币政策的需要 ,以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方式提供短期融资。第三 , 主持全国金融机构间的票据结算 , 各金融机构 可通过设在中央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 , 办理划拨清算 , 以结清彼此间债权债务的差额。(3 〉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履行政府管理职责 , 并把政府作为直接客户。其主要体现有 : 代表政府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 调节宏观经济;受托经理国库 , 充当国库的出纳等等。中央 银行的上述职能是通过中央银行法所规定的中央银行具体职责来体现的。
31.简述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是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 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 , 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 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 通常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 三大法宝 ”。
(1 〉存款准备金制度。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法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息存入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 控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 , 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制度。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市场货 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 , 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变动成正比例关系。中央银行通过调 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扩张或紧缩信用 , 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普通金融机构以贴现取得的票据 , 背书转让于中央银行兑取现 款 , 中央银行于票面金额中扣除自兑取日至到期日之间利息及贴现费用后 , 将其余金额支付于 普通金融机构的一种融资方式。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决定金 融机构的融资成本 , 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 , 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 政策。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 ,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融资的成本就提高 , 它也随之提高 贷款利率 , 从而带动整个市场利率上涨 , 抑止信贷的需求 , 起到紧缩信用的作用;反之 , 中央银 行降低贴现利率 , 就会扩张信用。
〈 3)公开市场业务 , 或称公开市场政策、公开市场操作 , 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金融市场上买 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券、国库券等), 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一项业务活 动 , 是一项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z 第一 , 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第二 , 协助再贴现政策的作用。第三 , 可以减少政策收支对金融环境的 影响。
32.简述我国人民币发行基本原则。
为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 ,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 ,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历 来坚持以下发行原则 :(1 〉集中统一发行的原则 , 集中是指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代表国家的 中央政府一一国务院。统一是指国家授权人民银行统一垄断货币发行。除人民银行外 , 任何 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行货币或发行变相货币。
(2 〉经济发行的原则 , 或称信用发行的原则(相对应的是财政发行的原则), 是指根据国民 经济发展的情况 , 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而进行货币发行 , 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商品流 通量相适应 , 避免用发行人民币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或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的局面 , 以保证货 币流通的正常运行和币值的稳定。
(3)计划发行的原则 , 是指货币发行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 有计划地发行。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 , 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33.简述我国货币流通的保护政策。
为维护人民币的正常流通秩序 , 我国法律对人民币的流通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 施 :一是禁止各种变相货币的发行和计价流通。变相货币是指国家货币以外以货币单位计算 的在市场上流通计价的一切凭证。变相货币的流通直接威胁到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 破坏国家 的财务制度和核算制度。二是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运输、使用、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 人民币。三是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四是对残缺、污损人 民币实行统一的兑换和管理。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票面损伤、残缺污损的不适于流通的人 民币 , 由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进行兑换、回收、销毁。五是对人民币的出入境实行限额管理。34.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 即金融企业 , 其功能主要有:
(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 业银行作为货币资金借入者和贷出者的中介 , 通过其负债业务 , 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 , 再通过资产业务 , 把它贷给各工商企业。该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 , 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功能。
(2)支付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作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 代理人 , 利用其良好的资信能力和众多的分支机构 , 为客户开立账户 , 提供多方面的交易服务 , 办理各种技术性业务 , 如货币收付、转账结算、交易清算、汇兑、代收账款、外币兑换以及信用卡 服务。
(3)信用创造职能。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职能的基础上 , 商业银行产生了信用创造的职 能。通过办理活期存款发行支票这种信用流通工具 , 可为生产流通过程提供更多的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4)金融服务职能。随着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 , 许多原先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经营业务都转交给商业银行来办理 , 如代发工资、代理支付费用等。
35.简述我国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利益保护制度。
(1 〉商业银行须遵循存款业务的基本原则 , 即存款自愿、存款有息、取款自由、为存 款人保密的原则。商业银行应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 , 不得拖延和拒绝支付。商业银行 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 , 确定存款利率 , 给予公告并应当在公告的期间内营业 , 不得擅自停止营业或者缩短营业时间。
(2)为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 保障存款人存款资金的安全 , 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 , 向中国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
(3)商业银行应制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存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个人储蓄存款 , 商业 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 ,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单位存款 , 商业 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查询 , 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 人冻结、扣划 ,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 , 应给予存款人特别保护。《商业银行法》第 72 条第 2 款规定 : “ 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 , 在支付清算费用 , 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 , 应优先支付个人储 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 以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优先得到实现。
36.简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规则。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 , 贷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资产质量的高 低。我国《商业银行法》用较多的条文规定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
(1)商 业银行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国家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审查制度 , 实行信贷担保 , 保证按期收回贷款。《商业银行法》规 定 , 商业银行贷款 , 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 , 分级审批的制度。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 , 只有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 , 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 , 确能偿还贷款的 , 可以不提供担保。
(3 〉商业银行的贷款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贷款利率应当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 率的上下限内确定。
(4)商业银行贷款应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是指以商业银行的 资本和负债制约其资产总量及结构 , 保持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 防范和减少信贷资产风险的 措施。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 ,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8%;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 例不得超过 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 25%;对同一借款人的 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 10%。
(5)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 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 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关系人包括 : 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及其他近亲 属;上述人员技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37.简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征。
政策性银行既不同于政府的银行一一中央银行 , 也不同于一般的私人银行或民间 所有的商业银行。作为承担政策性业务的银行 , 政策性银行具有以下特征 :(1 〉政策性银行多数由政府直接出资创立 , 或者由政府参股或提供保证 , 以政府为后盾 , 与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2)政策性银行设立的宗旨是贯彻执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 其经营活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 而是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主要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政策性银 行仍追求社会经济效益与自身利益的统一 , 多要求在经营中做到保本或微利经营 , 与无偿的政 府财政拨款有明显区别。
(3)政策性银行都具有专门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 主要集中在农业、迸出口贸易、中小企 业、居民住宅以及经济技术开发等不易得到商业性贷款 , 需要政府给予特殊的资金支持的基础 部门或领域。
(4)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来看 , 政策性银行不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职能。政策性银行不 能吸收活期存款 ,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的资本金 , 各种借入资金和发行金融债券筹措的 资金 , 其资金运用主要为长期贷款和资本贷款 , 多为专款专用。贷款利率低于商业利率。
(5)国家对政策性银行的立法调整多数采用单独立法的形式 , 对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宗旨、业务领域和组织体制等给予规定。政策性银行通常不受普通商业银行法的调整。
(6 〉从与中央银行的关系来看 , 中央银行一般不直接管理政策性银行 , 只是从业务上给予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 以使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38.简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政策性银行既具有商业银行的一般职能即金融中介职能 , 也具有商业银行不具备 的一些特殊职能。包括 :(1 〉倡导性职能。所谓倡导性职能是指通过政策性银行对政府鼓励发 展的行业和项目进行资金技放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 一方面政府政策性银行通过自身资金 的支持来扶植鼓励该产业的发展 , 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资金投向直接反映政府政策目标 , 主导 了技资的方向 , 因此也会带动和激励其他金融机构对这些产业的投资热情和信心。
(2 〉补充性职能。商业银行受营利目标的约束 , 一般不愿对那些投资回收期较长、风险较 大 , 具有开拓性的产业和基础产业进行融资 , 政策性银行正是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而创设的。政 策性金融业务的主要目标就是扶植和鼓励先进技术产业、先驱产业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 展的基础产业的发展 , 以弥补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上的不足。
(3)选择性职能。是指政策性银行对其融资领域或部门进行选择 , 而不是不加区分地任意融资。只有市场机制不予选择 , 由市场机制配置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时 , 才由政府以行政机制予 以选择 , 所以 , 尊重市场机制的选择是前提 , 对市场机制不予选择的领域(即商业银行不愿融资 的领域)由政府选择才是结果。政策性银行对那些商业银行不愿意选择的领域予以融资 , 正体现了政策性银行融资的特点。正由于政策性银行选择是建立在商业银行选择基础上的 , 所以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 , 商业银行的选择也在不断变化 , 决定了政策性银行活 动的领域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 也要不断进行新的选择。
(4)服务性职能。政策性银行的服务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z 一是为了特定专业领域和专业 提供融资服务;二是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 , 依靠其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对相关产业进行 指导 , 提供帮助。
39.学术界对我国当前是否应该制定反垄断法有哪些不同看法?
答:学术界对于我国当前是否应该制定反垄断法有着不同看法,主要是: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直接管理和组织经济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国家垄断是必然的和客观的,不需要制定反垄断法进行规制;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企业联合和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因此,我国暂时不宜制定反垄断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垄断问题非常突出,急需解决,而且经过多年的反垄断立法准备工作,立法条件已基本成熟,我国必须加紧制定反垄断法。
40、简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答:目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形成了国家和全社会各方面完整的保护体系。在国家来说,形成了国家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体系;在社会来说,建立了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网;此外,大众媒介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以及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舆论监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1、简述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要件
答: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件:第一,主体要件,即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为人或当事人。在我国以经营者为限,非经营者的行为就不能构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二,客体要件。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竞争对手的合法性,二是客户(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社会经济秩序;第三,经营者有主观过错。判断的标准:(1)是否有损害或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和动机;(2)是否具有自己谋取利益的动机和目的;(3)应否知道或是否知道会损害客户利益;(4)是否违反合同、社会组织规章和商业习惯。第四,客观方面的要件,即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造成了客观危害后果。判断的标准是:(1)经营者是否通过积极的作为形式来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2)竞争对手或客户是否存在损害事实;(3)经营者所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竞争对手或客户所遭受的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2、简述我国《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答: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该法调整的范围是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物品。但下列产品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第一,初级农产品及未经加工天然形成的产品;第二,虽经加工、制作,但不用于销售的产品,纯为科学研究或自己使用而加工、制作的产品;第三,建设工程;第四,军工产品。
43、简述我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体系。
答:我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体系由《产品质量法》和有关产品质量的其他法律规范组成。《产品质量法》是其基本法,其他法律,例如《计量法》、《标准化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等专门法,以及《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4、简述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的区别
答: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生产、销售有缺陷的产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的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的要求,给用户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一种综合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两种责任性质不同。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民事责任;而产品质量责任则是一种经济法责任,既包括产品质量违约和侵权责任,也包括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第二,判定承担责任的依据不同。判定承担产品责任的依据是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即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其依赖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并不考虑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而判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是是否违反默示担保或明示担保以及产品是否具有缺陷。即除了依赖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外,还可根据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合同关系来判断,如果由于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过错造成违约,即使没有给对方造成损失,也应承担违约责任;第三,承担责任的条件不同。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是产品存在缺陷,并且造成了他人的损害,是一种事后救济。而产品质量责任可以存在于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任何环节,只要有违反质量义务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了损害,均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既有救济功能,也有预防功能。
45、简述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答: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产品质量标准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制度的内容是:(1)产品质量应符合一定标准。(2)产品均应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3)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第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由他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考核,通过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制度;第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第四,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对产品质量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二是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是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依法监督。
46、简述什么是“产品存在缺陷”,他与“产品质量不合格”有何区别?
答: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具体包括:(1)设计上的缺陷。(2)原材料的缺陷。(3)制造上的缺陷。(4)指示上的缺陷。它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区别是: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应当承担责任。但由于设计上或指示上的缺陷造成的损害是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因为这些缺陷是不属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范畴。因此,《产品质量法》摈弃“产品质量不合格”,而改用“产品缺陷”,这是立法上的一大突破。
47、简述国有资产的分类。
答:根据国有资产的分布状况及用途特征,国有资产分为国家投资开办企业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以及土地、矿藏、海洋、水流、森林、草原、滩涂等资源性资产三类。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投入到各类企业、公司中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活动,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本及其权益。总体上来说,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流动性、增值性和投资经营的多样性等特征,是国有资产的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有资产管理和保护的重点对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被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资产的总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体,它一般具有配置领域的非经营性、使用目的的公共性、占有使用的无偿性等特征;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它一般具有所有权上的国家垄断性、资源范围的相对性等特征。
48、简述我国国有资产形成的主要方式。
答: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第一,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经形成的资产,包括国家投入形成的资本及其收益;第二,国家依法或依权力取得和认定的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包括依法没收的官僚资本和敌伪财产;依法宣布为国由的城镇土地、矿藏、海洋、水流、森林、草原等;依法赎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依法征收征用的土地;依法没收的其他财产;依法收入的罚金罚款;依法认定和接受的无主财产和无人继承的财产等;第三,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拨入经费形成的资产;第四,国家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包括公民、团体、企业、公司等馈赠于国家的财产以及外国友人、团体、政府赠与我国的财产。
49、简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有三项:第一,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从形式上来看,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实际消费关系中,消费者相对于有组织、有实力、有信息占有优势的经营者来说处于弱者地位,二者实质上不平等。为了保障双方的地位实质上平等,保障交易公平,防止消费者权益因其弱势地位而被经营者随意损害,国家对消费者给与特别保护,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基本原则;第二,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职责,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全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尤其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本职的消费者保护组织,都参与到对涉及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监督与干预中来,“消费者至上”的观念才有可能真正树立起来;第三,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在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应当诚实信用,尊重消费者的意愿,不得恃强凌弱,不得采取欺诈或者其他违法行为。
50、简述国家投资法与国有资产管理法和国有企业法的关系
答:国有资产管理法是调整国有资产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收益管理、处分管理等多方面;国家投资法则是关于国家投资决策和实施的法,其规制的对象是国家的投资行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各有侧重,不可代替。
国有企业法是指专门用来调整国有企业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投资法与国有企业法同属国家投资经营法体系中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家投资的决策、和实行,与国有企业的组织和经营管理是国家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国家投资法只调整企业基本建设和竣工验收这段时间所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关系,而企业竣工投产和企业投产后的组织及经营关系由国有企业法予以调整,二者调整对象各不相同。
51、简述我国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的改革精神,对不同的固定资产项目,依照不同投资主体的不同职能,投资范围大致可作如下划分:
(1)公益性项目的投资由各级政府承担。这部分项目的投资,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各级政府根据自己的财政资金状况各自承担投资责任;
(2)基础性项目的投资由各级政府通过成立的专业投资公司或企业法人作为投资性主体进行投资,并且鼓励和吸引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这类投资项目一般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并且有的属于国家垄断性的项目,因此,主要由政府承担投资义务。
(3)竞争性项目的投资,政府不再承担,有企业公司投资主体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资金自行筹集,自负盈亏。市场机制能够在这类投资项目中充分发挥作用。
52、在我国学术界,学者们对企业作出了哪两类不同的定义?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在我国学术界,学者们对企业作出了两类定义:
一、“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依照企业法组织设立的经济组织”;
二、“企业是经营性的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的组织”。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企业是否必须具有营利性特征”
53、简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答: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的资本构成全部或主要来自国家投资;第二,国有企业虽然同其他所有企业一样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民间社会投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也有营利目的,或者说一般也营利,但也有非营利性目的,或者说他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第三,国有企业凡具备一定条件,即取得法人资格。但国有企业法人与一般企业法人相比,一般企业对其财产拥有所有权;国有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对财产只享有经营管理权,而无所有权,所有权归国家。一般企业法人属于私法人、社团法人和营利法人;国有企业法人却兼具有不同类型法人的特点。
54、简述我国产业在组织上和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我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组织上存在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规模不经济等严重现象;在结构上存在农业基础薄弱;一般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主导产业不明显,“夕阳产业”问题突出;重复建设和地区布局同构化严重;产业融合度低等。同时产业结构出现了三个制约:一是农业对工业的制约;二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对加工工业的制约;三是上游工业对下游工业的制约。
55、简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各国企业总数中都占绝大比重(一般占95%以上),因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小企业产值、上缴税金和就业人数等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第二,就产业结构看,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保持较低的市场集中率,使市场充满竞争活力,因而具有抑制垄断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如与大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则有利于促进生产集中,抑制过度竞争,实现各层次企业的规模经济。
56、简述反垄断政策法与企业兼并联合政策法的联系与区别。
答:反垄断政策法与企业兼并联合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规制企业的兼并和联合行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企业兼并联合政策法往往要鼓励企业的兼并和联合,而反垄断政策法则认为,企业的兼并和联合虽然可增进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力,但也可能产生一些垄断弊端,因此要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行为实施严格的控制。
57、简述财政的特征。
答:财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制性。即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实行强行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都由国家单方面决定并强制实施,无需财政机关与其相对人达成协议;第二,非营利性。即财政虽然具有经济内容,但不具有营利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给公众增加社会福利,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第三,永续性。即财政是国家一种永续行活动,在国家存续期间,财政必须连续运行 而不可间断;第四,量出为入性。即财政既然以满足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为目的,在财政收支关系上就应当以支出决定收入。
58、简述我国国债同西方国家国债的不同。
答:我国国债同西方国家国债的不同点是:第一,西方国家的国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而中国的国债仅限于中央政府的债务;第二,西方国家的国债的基本职能一直是通过弥补财政赤字而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称为间控型公债,中国的国债的基本职能是筹集建设资金,故称为建设性公债。但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阶段,财政职能中的经济调节职能日益加强,这就要求我国国债相应发生职能转换,逐步由建设型国债向间控型国债过渡。
59、简述税法的体系。
答:税收体系由税收体制法和税收征纳法构成。税收征纳法包括税收征纳实体法和税收征纳程序法。税收征纳实体法又包括商品税法、所得税法和财产税法。
60.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部分商品打折销售,并在醒目处贴出 “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告示。试运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
此题中商店的告示是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合同。格式条款,又称标准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的,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具有简化缔约程序、节约交易成本的好处,但也有弊端,即内容常常显失公平。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往往在合同中规定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对方的条款,最典型的就是免责条款,从而损害对方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此题中的店堂告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就属于这种类型。因此有必要加以规范。对采取格式条款订立的合同的规范不同于对一般合同的规范。根据《合同法》的39条至第41条的规定,对格式合同的特殊规范有:
⑴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守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⑵格式合同具有免除提供格式条款一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等情形的,该条款无效。
⑶对格式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取非格式条款。
此题中以店堂告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形式免除了自己一方的责任,属于无效条款。
61.公司法自1993年颁布至今已有近10年,由于当时立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公司法理论研究和论证的不足,尤其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司法存在和作用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现有公司法理论和学说已现出陈腐和保守,现行立法也时常发生与公司运营和证券市场发展以及司法和执法工作的尖锐冲突,公司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不适应实践需要和落后于实践的问题日愈突出,公司法修订和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显而易见。请从关于是否可以建立一人公司、公司有限责任的负面效应、最低出资等等角度谈谈我国公司法修改的必要性。
我国公司法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主要是考虑到公司是承担有限责任,一人公司非常容易导致股东滥用权利,使公司的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无法分离,最终导致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通过设立法人人格权否认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既可以 允许设立一人公司,有可以解决股东滥用权利的问题。
6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必需接受一些服务,而与服务的提供者发生合同法律关系,如物业管理、住宿、医疗等,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会因为意外而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并引发纠纷,如某地发生一起在宾馆住宿,房客被害死亡,其家属将宾馆高上法庭,要求宾馆赔偿。这里面实际上是法律上经常遇到的利益冲突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在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时,或者平衡二者的冲突,或选择保护一方的利益。请根据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说明前面提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的?
旅馆与旅客之间首先是一种消费服务合同关系,旅客支付一定的住宿费,旅馆向旅客提供一定标准的客房和相应的服务。在这种消费服务合同关系中,保障旅客人身、财产安全,是旅馆当然的义务,在学理上称之为附随义务;旅客在旅馆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旅馆毫无 疑问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无论这样的损害是旅馆自身还是第三者责任造成的;只有证明损害系旅客自身过错造成的,旅馆才不承担责任。
63.WTO规则中有一项重要的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因此我国的相关立法亦应遵守这一原则,请结合我们所学到的主体法中,谈谈我国是否还存在着某些法律规定违背了这一原则,并加以分析说明。
我国目前的主要法律中比较明显地违背这项原则的就是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法,在这些法律中给予了外国投资者很多的优惠,例如,外商可以在注册资本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营业执照,在税收方面,也享有多方面的优惠,这些都是超国民待遇,违背WTO的有关原则的。
64.有一个消费者在一家商场买了一台热水器,因热水器本身的质量问题,发生了爆炸事故,该名消费者的身体和财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现他要通过法律手段获得赔偿,请你告知该消费者他可以采取哪些法律手段获得救济,说明其各自的利弊,并且给消费者一个建议,使其能够获得最大的赔偿。
该消费者可以向商家主张违约责任,也可以向商家主张侵权责任,本案中,显然该消费者主张侵权责任对其更为有利,因为,造成人身伤害的侵权案件,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
65.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部分商品打折销售,并在醒目处贴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告示。试运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
此题中商店的告示是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合同。
格式条款,又称标准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的,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具有简化缔约程序、节约交易成本的好处,但也有弊端,即内容常常显失公平。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往往在合同中规定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对方的条款,最典型的就是免责条款,从而损害对方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此题中的店堂告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就属于这种类型。因此有必要加以规范。
对采取格式条款订立的合同的规范不同于对一般合同的规范。根据《合同法》的39条至第41条的规定,对格式合同的特殊规范有:⑴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守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⑵格式合同具有免除提供格式条款一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等情形的,该条款无效。⑶对格式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取非格式条款。
此题中以店堂告示“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形式免除了自己一方的责任,属于无效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