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学、
一
经济法的规制性: 是指在调整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和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预算外资金:是指相关主体为了履行或代行政府只能,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适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强制执行制度:是指纳税主体未履行其纳税业务,经由征税机关采取一般的税收征管措施仍然无效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强制措施,以保障税收征收秩序和税款入库的制度。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简述经济法权义结构的特殊性。
(1)从权义配置来看,如果把职权和职责分别归入广义的权利义务之中,则在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存在不均衡性。(2)在宏观调控法的部门法中,往往有关调控主体的权利规定的较多,而对受控主体的权利规定的较少,在市场规制法中,受制主体的义务较多,而规制主体的权利较多。
简述宏观调控权及产生的原因。
宏观调控权是指政府为确保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目标,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定职权。
宏观调控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市场失灵”现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运行,从而需要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在转变,要求其调侃方式作相应的转换,即由单纯的靠行政权力手段,转化为主要采取间接调控手段。
简述逃税、避税和节税的区别?
逃税是通过对法律规定的直接违反来减少或免除纳税义务。
逃税是通过钻税法的漏洞来减少或免除纳税义务。虽然不违反法律条文的固定,在形式上是不违法的,但在实质上确实间接违反税法宗旨的行为。
节税也称税收筹划,是通过完全合法的经济或法律安排来降低或者免除税负的行为,它并不属于税收逃避行为,因而应把上述的避税和节税区别。
简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条件?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所有实体要件应当符合有利于国家利益,即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程序性要件,主要是应当履行申报登记或许可程序。试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
(1)保证商业银行存款支付和资金清偿能力。
主要体现为,能够缓解商业银行债务负担和支付压力:对商业银行的支付和稳定有最后的保证作用:当商业银行存款下降时,中央银行按法定比例调减缴存存款准备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头寸。
(2)调节和控制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创造信用是现代银行的重要机能,中央银行依法创造法定货币,商业银行的扩张机能,可以创造数倍于法定货币的存款货币。
(3)增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宏观调控能力。主要表现:
一是集中法定准备金,增加了中央银行直接掌握的信贷资金总量 二是运用集中的法定准备调控信贷总量:
三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实行信贷倾斜,调整资金投向。
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必须有一定资金做后盾,中央银行掌握的资金越多,其调控能力越强,越有利。
试述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概念,法律特征及其规制方式?
(1)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概念:是指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和其他优势制造虚假的政权交易量以影响交易价格。
(2)特征A 行为主体,是政权交易中的交易人和某些有特定职务的人。
B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是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
C 行为的客观方面有四种行为。
a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b.以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互相进行证卷交易,影响证卷交易价格或者证卷交易量。
c.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卷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d.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3)规制方式
A 赔偿
B责令依法处理其非法持有的证券
C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数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较少的,处以一定额度的罚款。D双罚
二
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在宏观经济法的规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各项宏观经济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
比例税率:是指在对统一征收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均按照同一比例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在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融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剥削性滥用: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直接目的的市场行为。
简述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或称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它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根本与长远利益。
(1)计划调控关系
(2)财税调控关系(3)金融调控关系(4)产业调控关系(5)投资调控关系
(6)储备调控关系(7)涉外调控关系
简述税收的特征
(1)国家主体性(2)公共目的性
(3)政权依托性
(4)单方强制性
(5)无偿征收性
(6)标准确定性
简述国家计划的功能
(1)预测引导功能,国家计划不但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引导市场主体遵从并行动。(2)政策协调功能,即在实现国家计划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协调各个方面的政策,以实现计划目标。
(3)宏观调控功能,即功能预测引导和政府协调功能,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的宏观调控。
简述经济法宗旨
(1)经济法的调整目标,就是通过对调制关系的调整,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地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经济法的宗旨,在横向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目标,这是经济法调整力图产生直接效应的根本方面:一个是社会目标,这是经济法调整意欲产生间接影响的重要方面。
(3)经济法的宗旨,在纵向上分为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基本目标是规范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保障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最高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论述市场规制法的原则
市场规制法原则:是市场轨制法制定和实施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规制法定原则:要求规制市场主体竞争行为的主体、权程序等均需依照法律规定,非依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规制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
(2)规制公平原则: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制法时,应以实现公平、增进公平和彰显公平为基本准则。
(3)规制绩效原则:不同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不同的规制行为所产生的市场绩效也不同,所以要求在制定后运行时的绩效,应当是最大化的。
(4)规制适度原则:市场规制法的制定和实施,均须在法定的范围之内。
试述经济法调制主体的主要职能
(1)主要职能是贯彻调制法定原则、依法调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等等,核心是依法调制。
(2)调制法定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制主体必须贯彻和遵守的原则。
(3)依法调制,也是相关的调制主体的重要职责,调制权的刑事,在很大程度上与能否依法调制有关,调制主体的重要职责就是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调制权,而不是与其相反的滥用或超越自己的调制权。
(4)调制法的职能,不仅要求不得滥用调制权和超越调制权,而且在广义上也包括释放的行使调制权,以及不能放弃调制权。
三
经济法的特征:是经济法区别与部门法的特有征象,是表征紧急发本质特点的概括性标志。
预算关系:预算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定额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的固定的税额,因而也称为固定税额,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买入的未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的再次贴现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收购、委托经营、联营或其他方式,集合经营者经济力,提高市场地位的行为。
简述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1)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市场规制主体。(2)宏观调控主体又包括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市场规制主体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3)由此可以把经济法主体分为调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简述政府调控的法定原则。
(1)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调控主体资格法定。
(2)各类不同的宏观调控主体所享有的宏观调控权力法定,严格要求宏观调控主体在法律所赋予的范围内活动,禁止借调控之名,侵害受控主体的权益,保障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和市场经济秩序(3)政府调控方式与程序法定,这是保证宏观调控法和宏观调控权能够实现的基本要求。
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1)税法的构成要素是构成税法必要的要素,是税法不可少的内容。
(2)税法的实体法要素主要包括税法主体、征税客体、税目和计税依据,税率、税收的特别措施。
(3)税法的程序法要素包括纳税时间和纳税地点。
简述市场规制法的宗旨
市场规制法的宗旨就是市场规制法所要实现的目标,(1)市场规制法的初级宗旨: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2)市场规制法的终极宗旨:通过初级宗旨的达成,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克服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试述经济法宗旨中的重要目标
主要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的目标,以及经济法宗旨中最高目标。
(1)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目标设计经济法的双重目标,即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在宏观经济领域要强调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微观层面则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和正当竞争。
(2)保证基本人权的目标
经济法是分配法,涉及对相关主体权利与权力、社会财富与主体利益等多个方面的分配。在经济法领域,涉及人权的,主要是基本的财产权问题。
经济法作为涉及国民基本财产权利的公法,与人权保护自然联系紧密,因此保障人权的目标在经济法各个部门法上自然有体现。
(3)保障社会公益的目标 在经济法上对公共利益的强调,并不是对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漠视,而恰恰是强调对这些利益的均衡保护。
(4)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通过经济法的有效调整,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了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就有可能实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调整发展,这是一种非常高层次的秩序。
试述金融调控法和金融监管法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金融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者对于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点(1)二者属于经济法的不同领域。
金融调控法调整金融调控关系,属于宏观调控法领域: 金融监管法调整金融市场监管关系,属于市场规制法的范畴。(2)价值目标不同。
金融调控法的价值目标是整体效益,这一价值目标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的平衡一致来实现:
金融监管法的价值目标是金融运行的秩序,即建立和维护金融运行秩序,实现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3)主体不同
金融调控的主体是单一的,在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担任
金融监管的主体是多元的,在我国有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4)管理目标和手段不同
金融调控法是以克服个人理性行为的局限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性、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并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为目标的,运用手段是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监管法是指制度上、法律上作出合理设计,实行审慎性监督和管理,具体手段往往是在开业、营业、资产分类、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等各个环节依法进行监管。
四
经济法本质:经济法是指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预算管理体制:就是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预算管理职权方面的划分。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我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是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获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得到尊重的权利。
简述经济法的调制主体的权力和职责结构
从调制主体职权的分类来看,调制主体的职权可以总称为“经济调制权简称“调制权”。调制主体的调控权分为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
调制主体的宏观调控权,可以分为宏观调控立法权和宏观调控执法权。
调控主体的市场规制权,可以分为市场规制立法权和市场规制执法权。
职责主要包括贯彻调制法定原则、依法调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等等。核心是依法调制。
简述注重调控效益的原则。
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是如何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而不是直接问某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宏观调控法通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目的就是要激励、促进和保护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确定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税收保全措施
(1)责令限期缴纳税款
(2)责令提供纳税担保
(3)
通知冻结等额存款
(4)扣押查封等额财产
简述行政性垄断的法律特征
(1)行政性行政性垄断行为的主体是政府及其部门
(2)行政性垄断行为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分为具体行政性垄断行为和抽象行政性垄断行为,从具体行为人的不同可直接分为直接行政性垄断行为和间接行政性垄断行为。(3)行政性垄断行为主要 ①行政强制交易
②行政性限制市场准入
③ 行政性限制经营者限制竞争
试述宏观调控法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1)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宏观调控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市场尤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首先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够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其次,市场机制无法承担公共职能;
再次,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后性和惯性;
最后,市场竞争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其他的市场失灵现象。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4)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集中反映
宏观调控是政府最主要的经济职能,这种经济职能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
试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主要表现
非经权利人同意,获取、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都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主要表现:(1)不当获取行为
a盗窃以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b 利诱以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c胁迫以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d 其他通过或非强制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2)不当披露行为 a口头公开
b书面公开
c电子公开
(3)不当使用行为 a依取得方式,分正当获取的不当使用和不当获取的不当使用
b 依使用人与获取人是否为一人,分为自己不当使用和不当允许他人使用
五
调制法定原则:依据调制法定原则,调制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有法律来加以规定,只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法来加以规定。
税收:或称租税、赋税、捐税等,简称税,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或称手段。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现代混合经济体制:(以法国为代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相合的市场经济双重调节体制。
知悉真情权:或称获取信息权、知情权、了解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简述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
从经济学科的一般分类来看,经济法学可以分为经济法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经济法总论主要包括本体论、发生论、价值论、规范论等诸论。经济法分论主要涉及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具体规定
简述经济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特征
经济法主体在承担法律责任方面,具有双重性和非单一性的特征。经济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双重性,指其具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能由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经济法主体在责任承担上具有“非单一性”的特征,即经济法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往往较重,表现为存在着多种责任的竞合。
简述金融调控的特征
(1)金融调控的主体一方是中央银行
(2)金融调控的目的是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均衡协调发展(3)金融调控的手段是法定的货币政策工具(4)金融调控要依法进行
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非营利性(3)永续性
试述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经营者集中就是经营者合并和经营者控制
(1)经营者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合为一个经营者,导致经营者集中的行为。类型:a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b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和混合合并
(2)经营者控制 :是指经营者通过收购、委托经营、联营和其他方式控制其他经营者,从而导致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类型:A依照其获得控制权的途径可以分为三类
a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获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b 经营者通过订立受托经营、联营合同或其他合同方式获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c 经营者通过变更所享有的债权而获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B按其控制的内容分为财产型控制、业务型控制和人事型控制
C按控制与被控制的经营者所处的产业链关系可以分为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
试述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是关乎宏观调控权行使主体的重要问题,涉及纵向和横行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
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就是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
我们主张只有中央级次的国家机关才享有宏观调控权,地方不享有宏观调控权。
因为,第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只能是一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只能是一个国家的宏观。
第二从公共物品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是分级次的。宏观调控的主体,只能是国家中央政权,而地方政权不能实施。
(二)宏观调控权的横向配置
宏观调控的横向配置,就是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政府个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配置。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拥有宏观调控权。与计划、财政、金融三大调控手段有关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机构,为宏观调控部门。注意,第一司法机关没有调控权。
第二应对各类具体的宏观调控权作出具体的划分。
第三在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还可能存在授权立法的问题。
六
权义结构:是指各类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分配和组合
税法主体:是在税收法律关系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简称,具体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心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以日本为主)以市场机制作用和自由企业制度为基础,以政府对宏观经济调节和产业政策诱导为显著特征的一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消费者: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居民。这里的居民指自然人或称个体社会成员。
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分为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或者合称“调制关系”
简述立法因素对经济法运行系统的影响
立法是运行的起点,没有经济的立法,就没有经济法的运行。
经济法的立法环节同执法等环节密切相关,表现为立法要从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发现问题,并通过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形成完善立法的方略,同时经济法的立法又是进一步的司法和执法、守法等环节的基础,它对于经济法的运行具有基础性影响。
在经济法的立法过程中,要严格贯彻法定原则,经济法主体的调制职权必须法定,同时,各类调制行为都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定要件。
简述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范畴所内含的基本功能。(1)分配收入的职能(2)配置资源的职能(3)保障稳定的职能
分配收入的职能是前提、基础;配置资源的职能是建立在分配收入的职能基础之上,保障稳定的只能则以前两个为基础。
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责
性质:是国家机关,又是从事法定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法律地位。职责:①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②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③发布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④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⑤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⑥经理国库 试述回收保障制度
欠税回收保障制度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构成。(1)离境清税制度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2)税收优先权制度 税收优于无担保债权,即税收的一般优先权。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滞留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留置权、质权。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3)欠税告知制度
纳税人将欠税情况及相关重大经济活动向其权利人告知或者向税务机关报告等制度。也包括税务机关对欠税情况公告制度。该制度充分保护了第三人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税收利益。
(4)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 由于税款同样是一种金钱给付,因而征税机关同样作为债权人,行使公法上的代位权和撤销权。
试述不正当竞争的危害
(1)侵犯竞争者和消费者的权利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直接受害人是与之相关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如仿冒行为直接侵犯被仿冒商业标志的权利人的工业产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虚假陈述直接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2)损害市场机制,破坏市场秩序
在虚假陈述、商业贿赂、不当附奖赠促销盛行的情况下,价格会虚高,价格信号也不能证券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当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市场机制也会被扭曲。
(3)危害信用和社会公德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以至盛行,不仅会侵犯经营者、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破坏市场机制 和秩序,还会破坏社会信用机制,毒化社会空气,伤害社会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七
经济法责任:或称为经济法主体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计税依据:也称计税标准,计税基数,简称税基。是指根据税法规定所取得的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即是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国家计划:由国家制定并负责实施的,有关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项目的未来综合的行为部署方案。
相关市场:是指要分析市场地位的经营者有竞争关系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范围。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爱去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运营信息。
简述经济法的经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2)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3)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
(4)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5)经济法追求的整体上的经济利益。
简述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其实公开招标的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简述货币政策的实质和内容。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的关系,使国民经济的有关指标通过货币机制的调控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正常,并成为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按其运行机制,可分为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
简述执法因素对经济法运行的影响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所以执法被作为法律运行中的核心内容。
在调制法定原则中,包含依法调制,即调制主体必须依法办事。
经济法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不是法院,它的实施侧重于积极的执法,而不是消极的执法。政府性的调制主体在执法活动中,一般都拥有准立法权,准司法权。故其执法行为ui对经济法的运行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其行为必须要设定法律上的边界。
在经济法运行过程中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性调制主体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的问题,是其职权不明等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考虑哪些立法权应当有立法机关行使,而不能由政府的调制主体超越其职权去行使。试述经济法主体的二元结构
(1)经济法主体的构成体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可以认为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并可以进一步分为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2)主体的二元结构,也会体现在各个具体部门法中。
(3)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法各个部门法及其亚部门法中所体现出的多个层次的二元结构,体现了经济法主体的复杂性。
试述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整体保护。
(1)在立法方面的保护。国家在制定有关消费者的法律、法规时,应当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此外,立法机关在把消费者正常上升为法律时,也应当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
(2)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3)在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保护。对违法犯罪行为有惩处权利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八
宏观调控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部门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税率:是应纳税税额与计税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率。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产供求的方针和各种措施,是间接调控信贷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阻碍性滥用:是阻碍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简称,只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以限制和排除同业竞争者、维持和提高自身市场地位为直接目的的市场行为。
欺骗性标示:是指经营者对其所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做出不实标或陈述的行为。
简述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在经济法价值的二元结构中,两类价值是相互对应的。前一类价值是内在价值,后一类价值是外在价值,它们都是经济法价值体系中不可缺的部分。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与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分别居于不同的层面,前者所处的层面更为基本,而后者是从前者为基础的,因而是高层次的。
简述守法因素对经济法运行系统的影响。
从守法的角度来讲,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守法主体的法律意识以及对法律的遵从度。从法律意识来看,经济法主体的法律意识取决于守法主体的遵从。
经济法的运行如何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守法主体的遵从。
在影响经济法主体只遵从的诸多因素,只有兼顾各类主体的利益,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才能因取得合法性,而呈现良性。
简述转移支付的主体
(1)发动转移支付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2)接受转移支付的主体,通常为下级地方政府,在广义上还包括企业和居民。
简述再贴现率的特点
(1)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
(2)再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不同于市场利率。(3)再贴现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
试述我国计划法的最高理念和基本原则
计划法的最高理念在以人为本。计划达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守卫,应让广大人民能够分享到经济改革发展与进步带来的成果。
计划法的基本原则,是计划法的最高理念的具体化,贯穿于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是制定、解释和适用与计划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还注意
(1)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原则
(2)综合、平衡金额协调原则
(3)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原则(4)坚持规划先导原则
试述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现代性、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以及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三个方面。(1)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是个体营利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由此而带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经济法既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人利益的传统私法,也不同于更侧重于保护国家利益的传统公法,它更追求与一种从资源配置到财富分配,从调整手段到调整目标的和谐或协调。
(2)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则是产生于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积极的调控与规制以后。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死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多元化社会。经济法的产生,其重要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需新型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
(3)a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
b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从制度建构上看,经济法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实体法规范,而且越来越多的程序法规范不断渗入。
C制度运行上的现代性
经济法制度运作主要是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是司法领域,就经济法等现代法而言,把大量问题解决于诉讼之外,更是应追求的目标,经济法的实施主要是体现为政府所进行的积极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而不是消极的司法审判。
第二篇: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1、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体制定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经济法体系:即经济法规体系,它是在经济法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经济法规性质的异同、关系的亲疏,按一定标准和序列,分层次、分系统排列组合的统一体。
4、经济法律关系: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九江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5、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规定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6、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所规定的一种责任。
7、经济职权: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他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
8、工业企业法:是有关确立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由工业企业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企业变更:指企业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改组)和其他登记事项的变动。
10、集体所有制企业法:是确认集体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集体企业当宏观调控关系和集体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生产资料为社会主义劳动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商品经济组织。
12、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的各类企业。
13、乡镇企业法:是指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扶植持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调整关于涉及乡镇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私营企业法:是确认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国家机关对私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关系以及私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合伙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6、个人独资企业: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受法律保护。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17、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18、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由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的经济组织,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合作企业法,用书面合同规定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经济组织。
19、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20、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依照我国法律设立,由外国投资者单独直接投资或者由外国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共同投资的企业。
21、外商投资企业法:是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调整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3、无限责任公司:股东不论其出资额多少,对公司债务均富连带无限清偿责任的公司。
24、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5、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6、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27、两合公司:是由无限责任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同组织的公司。
28、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公司与部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同组织的公司。
29、公积金:是公司在资本金之外所保留的资金金额,又称资本或准备金。30、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31、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3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33、可转换债券:是指上市公司发行的,可依一定条件转换为股票的债券。
34、企业破产法:是指调整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负债超过资产时,由法院宣告其破产,并主持对其全部资产强制进行清算分配,公平清偿给全体债权人,或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进行企业整顿,避免破产时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5、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
36、和解: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企业延迟清偿债务的期限、企业进行整顿的方案、内容、计划等问题达成的和解协议。
37、计划法:是关于规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计划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计划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机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指令性指标:是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或项目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部分和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以法律形式下达的、必须执行的计划指标。
39、指导性指标:是国家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对除指令性指标以外的其他重要产品、项目和经济活动所下达的,主要靠经济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计划指标。
40、固定财产投资法:是确认和调整股价结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之间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41、固定财产财政拨款:是指建设项目的资金由财政部门以预算支持的方式拨付给建设单位无偿使用。
42、固定资产投资协作关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在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43、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44、财政法:是指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5、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财政管理权、财政收支范围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46、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
47、决算:是指对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
48、预算管理职权:即预算权,是指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利以及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权利的总称。
49、财政转移支付法:是指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国债法:是指国家在借款和发行、使用、兑付、流通政府债券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1、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为维持政府运转所需物品的采买与购置。
52、政府采购法:是指调整政府采购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3、政府采购当事人:广义之任何参与政府采购的人,它除了采购方和供应商之外,还包括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狭义指采购当事人仅指政府采购的采购方和供应商,不包括采购代理机构。
54、国有资产:是指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广义分为三类(国有自然资源、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狭义仅指经营性的国有资产。
55、国有资产法:是调整国有资产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6、资产评估法:是指确定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范围、程序、办法以及调整资产评估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57、产权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和合同的约定。通过购买、出售、兼并、拍卖等方式,将一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权益产权转让给另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59、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60、个人所得税法:是指调整个人所得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61、个人应纳税所得:是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规定的费用或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62、营业税:是以工商营利单位和个人商品销售收入额,提供劳务发生的营业额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63、财产税法:是指以国家规定的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64、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依法征收税和进行税务监督管理的总称。
65、税收:是以实现国家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和特定行为所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国家征收行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66、法定增值额:是指一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政策需要,在其增值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增值额。
67、出口退(免)税制度:是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的制度,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68、金融法:广义是指调整在全社会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使用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是指调整货币流通和社会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69、中国金融法:是指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因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0、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71、证券: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作成的书面凭证。广义是指证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经济权益的书面凭证。狭义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证明持券人享有一定的所有权和债权的书面凭证以及具有等同于书面效力的凭证。
72、证券法:是指调整证券管理关系和证券业务关系的金融法律规范的总称。
73、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运用自有资金,只代替客户承办交付、收取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74、银行业监督管理:是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经营及其他活动所进行的监督管理。75、银行业监管法:是调整银行业监督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76、债券:是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77、股票交易:仅指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核准的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动。78、债券交易:是指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的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动。79、内幕交易:是指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
80、上市公司的收购:是指投资者为取得某一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实施对某一上市公司的兼并,依法定程序公开购入该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全部股权的行为。
81、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82、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3、价格体系:是指价格的种类和各种价格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83、政府指导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84、政府定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85、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86、会计关系:是指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87、会计核算:是指通过会计形式,根据财政、财务制度,对资金和物资的收入进行审核和计算的全部活动。
88、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89、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依照审计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全面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90、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更加资产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91、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2、土地管理法:是调整人们在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土地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93、土地的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土地,并从土地上获得利益的权利。
94、土地的使用权:是指使用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占有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的权利。
95、森林法:是调整人们在森林的管理、养护、营造、合理利用和林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6、草原法:是调整人们在草原资源的管理、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7、草原的所有权:是指一定社会主体对草原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98、矿产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矿产资源的保护、勘探、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9、探矿权:是指在统一区块内取得勘查许可证,对批准的矿种及其伴生、共生矿产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勘查的权利。
100、能源法:是调整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节约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1、煤炭法:是调整煤炭资源的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2、电力法:是调整电力管理和经营,保障电力安全进行,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促进电力事业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3、石油和天然气法:是调整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加工炼制、储运、供应、交易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4、节约能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使用能源获得过程中,为实现节约能源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5、环境保护法:就是关于调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有关确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106、“三同时”制度:是环境变化和基本建设共同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要求一切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07、环境监测:是指根据保护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环境质量的各种代表值,进行测定、分析、综合、评价、判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08、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09、对外贸易:是指以一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等主体为一方,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货物、技术和服务交换的一种经济活动。
110、对外贸易法:是指在调整对外贸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外贸易管理关系和对外贸易合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1、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112、涉外经济法律关系:是指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技术交往与合作活动中,根据涉外经济法的规定所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13、对外贸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参加对外贸易管理和合作活动,享有对外贸易权利,承担对外贸易义务的当事人。
114、对外贸易秩序: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措施规范对外贸易竞争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与不公平交易,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从而形成对外贸易井然有序的发展局面。
115、对外贸易调查: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为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对有关事项予以查证的过程。
116、竞争法:是指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中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7、垄断:是由于自由竞争中生产高度集中所必然引起的,这是自由竞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118、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119、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20、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其行政权利或经营者相互之间通过合同、协议及其它方式排除竞争或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
121、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或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其他报偿以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122、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的方法的认识功能和心理功能,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特点、价格、使用方法等作令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诱发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行为。
123、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24、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伪冒或伪冒的或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市场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125、降价排挤:是指同业竞争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不当地降低价格来销售商品的行为。
126、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愿,强制搭配销售其他相对人本不愿意购买的商品或附加其他相对交易人不愿意接受的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
127、串通招投标:是指在招标过程中,投标者之间或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恶意通谋以限制竞争的行为。128、诋毁商誉:是指经营者针对特定的同业竞争对象,故意捏造和歪曲事实,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散布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129、强制性交易:是指经营者采取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或促使其他经营者从事有损竞争的交易的行为。
130、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1、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国际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
132、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各级人民政府赋予的职权,代表政府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133、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主体违反产品质量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34、产品瑕疵责任:又称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因生产者或销售的产品存在瑕疵,即产品质量不符合明示或默示的质量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所应承担的责任。
135、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侵权人因产品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规则或准则。
136、产品缺陷责任:也可直接称为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缺陷产品以外的其它财产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13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8、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139、知悉真情权:也称了解权、知情权,即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140、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141、损害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享有的要求并获得赔偿的权利。
142、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143、获得知识权:是指消费者所享有的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144、维护尊严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145、房地产法:是指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实施房地产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6、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
147、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48、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149、房地产开发项目转让: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权利人通过买卖、赠与或者其它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开发项目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150、商品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房阶段将房屋连同土地使用权预先与他人的行为。
151、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权人作为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152、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153.公司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既是组织法,也是行为法,但主要是组织法。
154.折扣:亦称让利。是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经营者在所成交的价款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的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优惠。155.消费者: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居民。
1.简述经济法属性有哪些?P11-14
2.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5-17 3.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合广义上两个角度看经济法律关系特征有哪些?P32/33 4.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P40
5.简述设立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P56 6.简述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P61 7.简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的特征P65/66 8.简述公司的主要特征.P72
9.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有哪些?P81/84
第三篇:经济法学概论
中南大学
经济法学概论
一、填空题
1.“经济法”一词最初出现于法国摩莱里《__________》中的表述。
2.现代法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应当是德国学者赫德曼在《__________》中的概括。
3.经济法的性质有:广泛的社会性、__________和表现形式多样性。
4.经济法的性质有:__________、内容的变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
5.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有个人独资、_____、合伙等。
6.市场主体破产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主体是_____ 和其资产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7.市场竞争规制法包括_______________和《反垄断法》。
8.市场竞争规制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_______________。
9.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是_____。
10.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大量销售商品,以排挤对手独占市场的行为叫做
_____。
11.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是美国的__________。
12.日本1947年颁布的反垄断法名称是 __________。
13.只要因缺陷造成损害就应当承担责任,而不再考虑经营者有无过错,这是__________。14.我国《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有欺诈情形的,应向消费者支付相当于消费价款数额_____ 的赔偿金额。
15.产业政策法属于经济法重要组成部分的__________法。
16.WTO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7.财政的三大职能是:调节分配收入、配置资源、__________。
18.《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有调解、__________和诉讼三种方式。
19.国家禁止的非法价格行为有:价格垄断行为、价格欺诈行为和_________。
20.经营者在合理价格幅度外牟取超额利润的非法行为是__________。
21.______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命名的《社会保障法》。
2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三大法律是《著作权法》《专利法》和《______》。
23.价格紧急措施主要有两种:冻结价格措施和____________。
24.劳动仲裁不同于一般民事仲裁,实行仲裁前置和____________原则。
25.我国目前规范涉外技术转让的专门法规《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是_____年施行的。
26.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是1844年在____________国成立的。
27.纯羊毛标志是常见的国际性____________。
28.______是国际标准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英文简称。
29.中央银行一般充当三个角色: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____________。
30.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的______项权利。
二、选择题
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规定发行国债法律制度的是。
[
] A.《证券法》
B.《银行法》
C.《国库券法》
D.《期货法》
2.按不同标准,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
[
] A.干预主体和被干预主体;B.卖方和买方;C.流通主体和制造主体;D.上家和下家
3.针对取得财产而征收的税种,包括房地产税、契税的税种是_____。
[
] A.财产税
B.流转税
C.所得税
D.行为税
4.下列政府部门中,属于经济法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主体的是
[
] A.国家工商局
B.铁道部
C.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D.农业部
5.既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又属于劳动法律规制对象的是。
[
] A.劳动报酬纠纷
B.商业秘密保护纠纷
C.工伤赔偿纠纷
D.广告合同纠纷
6.反垄断法的归责原则有无过错原则和
[
] A.社会效益原则
B.实际损害原则
C.本地发生原则
D.行为主义原则
7.不属于社会保险制度范畴的保险是_____。
[
] A.失业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财产保险
8.回扣在法律意义上是
[
] A.商业贿赂
B.合同行为
C.商业欺诈
D.不当得利
9.社会福利制度涵盖的范围广泛,但_____不在其中
[
] A.廉租房制度
B.义务教育制度 C.生活救济制度D.就业指导制度
10.非法有奖销售的行为主要被
所禁止
[
] A.反垄断法
B.反不正当竞争法
C.产品质量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1.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可以通过_____。
[
] A.自然取得
B.依法登记取得
C.上级公司赋予
D.达到一定年龄获得
12.卡特尔主要指的是一种。
[
] A.行政垄断
B.不正当竞争
C.自然垄断
D.经济垄断
13.市场经济的特性有竞争性、自由性、公平性、_____和信用性
[
] A.科学性
B.营利性
C.计划性
D.规则性
14.存在不合理的危险,达不到有关法规的要求、不能销售流通的,是指产品
[
] A.不合格
B.有缺陷
C.有瑕疵
D.不符合约定
15.下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典型行为是______。
[
] A.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B.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C.商业贿赂
D.经济诈骗
16.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表现有虚假宣传、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侮辱消费者和__[
] A.行政垄断
B.损毁对手商誉
C.单方声明豁免商家义务
D.不执行合同
17.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有本身违法原则和______。
[
] A.合理原则
B.科学原则
C.法定原则
D.结构主义原则
18.消费者解决争议的途径有: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部门投 诉和____。
[
] A.单方请求仲裁
B.申请行政复议
C.请公安部门裁决
D.向法院起诉
19.作为经济垄断的对称,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____。
[
] A.过度管制
B.非法干预
C.行政垄断
D.自然垄断
20.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体系结构包括计划法、产业政策法、财政金融法 和_____。
[
] A.对外经济发展法
B.劳动法
C.反垄断法
D.国有企业法
21.有关部门对温度计等商品进行强制检验的法律依据是___。
[
] A.消费者保护法
B.产品质量法
C.计量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2.不属于特殊广告准则规范对象的是______。
[
] A.药品
B.烟草
C.工程机械
D.食品
23.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体系结构包括计划法、产业政策法、财政金融法和_____。[
] A.对外经济发展法
B.劳动法
C.反垄断法
D.国有企业法
24.1962年美国总统_____提出消费者的四项权利。
[
] A.肯尼迪
B.罗斯福
C.胡弗
D.尼克松
25.规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法律制度的是___。
[
] A.《证券法》
B.《银行法》
C.《国库券法》
D.《期货法》
26.属于消费者与商家约定义务的有_____。
[
] A.公平交易
B.出具销售凭证
C.保证安全
D.不满意就退
27.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商品的真实成分,这属于消费者的___。
[
]
A.保障安全权
B.知悉真情权
C.自由选择权
D.接受教育权
28.关于计划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
] A.资本主义国家也有
B.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有
C.并不排斥市场规律
D.对计划行为的规范
29.经营者应保证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介绍承诺一致,这被称为___。
[
] A.真实宣传
B.公平交易
C.保障安全
D.货版对应
30.“中部崛起”政策属于______。
[
] A.产业布局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基本产业政策
D.产业调整政策
31.按不同标准,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___。
[
] A.干预主体和被干预主体;
B.卖方和买方; C.流通主体和制造主体;
D.上家和下家 32.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法律规范属于 ______。
[
] A.行政法
B.民商法
C.国际法
D.经济法
33.下列政府部门中,属于经济法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主体的是___。
[
] A.国家工商局
B.铁道部
C.农业部
D.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34.属于流转税的有______。
[
] A.所得税
B.增值税
C.遗产税
D.印花税
35.反垄断法的归责原则有社会效益原则和___。
[
] A.实际损害原则
B.无过错原则
C.本地发生原则
D.行为主义原则
36.《中国人民银行法》主要规范中央银行的______。
[
] A.借贷行为
B.对外金融行为
C.宏观调控行为
D.为人民提供金融服务行为
37.破产的程序是___。
[
] A.由债权人申请
B.由合同规定
C.由政府决定
D.由审计部门决定
38.我国金融制度中尚未正式颁布的法律是______。
[
] A.银行法
B.证券法
C.保险法
D.期货法
39.使用质量虚假标志的行为主要被
所禁止。
[
] A.反垄断法
B.反不正当竞争法
C.产品质量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0.价格总水平调控制度中,不包括______。
[
]
A.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
B.政府价格检测制度 C.价格合同协商制度
D.价格干预制度
41.股份保有主要指的是一种___。
[
] A.行政垄断
B.不正当竞争
C.自然垄断
D.经济垄断
42康采恩指的是___。
[
] A.合并
B.股份保有
C.协议垄断
D.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43.不属于反垄断法的特殊除外领域的___。
[
] A.董事兼任
B.农产品
C.知识产权独占
D.公益事业
44.利用店堂告示规避经营者法定义务的行为被哪个法律专门规定为违法。
[
] A.消费者保护法
B.产品质量法
C.反垄断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45.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有消费者___、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向法院。[
] A.单方请求仲裁
B.申请行政复议
C.请公安部门裁决
D.与经营者协商
三、名词解释
1.商业贿赂
2.经济管理责任
3.倾销
4.宏观调控主体
5.独家交易
6.市场监督主体
7.消费关系
8.企业集团
9.计划法
10.合伙
11.产业政策
12.经济法主体责任
13.工伤保险制度
14.破产制度
15.产业技术政策
16.市场规制法
17.养老保险制度
18.市场准入
19.财政预算
20.强行交易 21.流转税
22.价格垄断行为
23.劳动关系
24.劳动争议
四、简答题
1.说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2.商业贿赂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征
3.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金融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有哪些功能? 6.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是什么?
7.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8.请列举三个以上的社会保险立法 9.个人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0.简述经济活动主体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11.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求偿权的规定特点何在?
五、案例分析题
(一)蒋小姐在A商场购物,由于踩到刚刚用水拖过的地板而摔倒,造成手臂骨折。蒋小姐在医院进行治疗和误工共损失了12000元。蒋小姐要求商场赔偿其损失,而商场却认为蒋小姐是自己不小心踩摔倒的,只愿意承担2000慰问金。你认为蒋小姐的要求应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二)2002年10月,齐丹女士到某超市购物,当齐丹购物要离开时,超市的工作人员怀疑齐丹拿了超市的东西,要齐丹留下。随后,超市保安部门对齐丹进行盘问并进行搜身,结果一无所获。齐丹因此感到侮辱,刺激很大。为讨回公道,齐丹向某人民法院起诉。1,超市的搜身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的相关规定?侵犯了齐丹什么权利?
2,齐丹可以向该超市提出哪些请求?
(三)某市一饭店为吸引顾客,特地让一些穿着印有“傻冒”、“笨瓜”字样服装的服务员在店堂里为顾客点菜、端菜。许多市民纷纷表示此举不妥,并要求相关部门干预。该饭店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法律依据是什么?应如何处理?
(四)2006年,某市几十家豆腐生产商组建了豆制品协会,之后该协会以原料涨价为由,要求市内豆腐生产厂家统一将豆腐出厂价格从每500克1元提高到每500克1.5元,使得该市豆制品价格大涨。请结合所学经济法知识谈谈: 1,豆制品协会成员的做法属于何种行为。2,该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个法律的相关规定?
3,此案应由哪个部门处理,应作何处理?
(五)四川一家刺绣生产厂的工艺品因宣传力度不够,销售不广。为促销,该厂在商品标识以及包装上表明了“苏绣”的原产地标志。该厂的行为属何性质?应作何处理?
(六)易伟公司的业务人员在民山市推销产品时,因在其室外广告上标注“中国驰名商标”的字样,被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干预,经调查,该公司产品并没有经任何有权机构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以下给出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可能被适用处理本案的一些条文: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这些规定,你认为
1、如何给该行为定性?
2、民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如何处理本案?
(七)在华洋公司工作的李明发现最近一年中,公司几乎每周六都加班,但却从未征求员工同意,也未付过加班费。他向公司人事部门要求对以前加班的劳动给付报酬,但遭到拒绝。李明想到通过其他途经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为他设计解决争议的可能的方案。
(八)夏先生在某大型超市以126元的促销价买到一只“天尚牌明视灯”,其外包装上和使用手册中均有标注“增加负阴离子”字样。使用中发现该灯与普通灯并无差异;同时李先生发现天尚公司在网上公布的该型号明视灯的价格也是126元,而且该超市原来并没有以其他价格销售该台灯,不存在促销员所称的“原价256元、现价126元”的优惠问题。
问:1,夏老师什么权利受到了损害?为什么?
2,你作为夏先生的法律顾问,应当怎样设计维权方案。
(九)2006年10月,某市市民刘先生在该市宏升商场发现其出售的矿泉水存在异味,欲向有关部门举报。后经调查该商场出售的该牌号矿泉水各项指标都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而且,该商场售货员发现此批矿泉水有问题后向经理反映过,但商场经理依然决定销售。
问: 1,刘先生最好向各部门举报?
2,判断该商场销售此批矿泉水行为性质应依据何法律?
3,有关部门应对该商场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法典; 2.经济学词典; 3.内容的变动性; 4.广泛的社会性; 5.公司; 6.法人; 7.反不正当竞争法; 8.反垄断法; 9.商业贿赂; 10.倾销; 11.谢尔曼法; 12.《禁止私人垄断法》; 13.产品责任原则; 14.两倍; 15.宏观调控法; 1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GATT); 17.保障社会稳定; 18.仲裁; 19.暴利行为; 20.暴利行为; 21.美国; 22.商标法; 23.临时集中定价权限措施; 24.法定仲裁; 25.2002; 26.英国; 27.产品质量标志; 28.IEC; 29.发行的银行; 30.九。
二、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6.A 7.D 8.A 9.C 10.B 11.B 12.D
13.D 14.B 15.C 16.C 17.A 18.D 19.C 20.A 21.C 22.C 23.A 24.A 25.A 26.D 27.B 28.B 29.D30.A31.A32.D33.C 34.B 35.B 36.C 37.A 38.D 39.C 40.C 41.D 42.B 43.A 44.A 45.D
三、名词解释:
1.商业贿赂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
2.经济管理责任是指违反经济法所规定的经济管理职责和义务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以其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某种限制为代价的后果。
3.倾销是指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大量销售商品,以排挤对手独占市场的价格竞争手段。
4.宏观调控主体是为实现综合平衡经济总量的机关。工作重点是社会经济整体宏观和长远的协调发展。如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独家交易指生产商限制销售商仅能销售该企业商品,禁止其销售同类竞争对手产品的行为。
6.市场监督主体是负责市场监督管理的主体,工作重点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如工商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
7.消费关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方面自然人与经营者发生的关系,但围绕农用生产资料发生的农民与经营者关系也属于消费者法意义上的消费关系。
8.企业集团是通过股权控制或合同的安排,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9.计划法是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合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经营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经济组织。
11.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对产业加以调整、引导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2.经济法主体责任,简称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所应当承担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
13.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等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产业结构政策是调整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平衡发展的政策。
14.破产是债务人全部资产不足以抵偿债务,或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面临着消除其经济活动资格和清算偿债的状况。
15.产业技术政策是旨在提高产业中技术运用程度和科技含量的调控制度。
16.市场规制法是指国家规定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其权利义务,以调整市场关系、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7.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予一定物质保障的制度。
18.市场准入,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经济活动主体及其产品依法具备进入某些市场资格和条件的确认。
19.财政预算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核定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集中掌握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先方案。
20.强行交易是指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依靠自身优势强制他人购买其指定商品,排斥其他经营者的行为。
21.流转税,是针对生产流通过程而确定征收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税。
22.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3.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录用和被录用关系。
24.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又称劳资纠纷。
四、简答题
1、答: 相同点:都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的强制性;关系主体间都有隶属关系;都有相当的引导命令方式;行政诉讼程序也为经济法运用。关键都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不同点:关键是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是国家调节经济关系,行政法的是行政管理关系。
2、答: 概念: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表现形式:回扣等。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付出和收到的经济利益不如实入帐。
3、答: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1)经济特区辐射政策;(2)沿海地区开放政策;(3)中部经济调整发展政策;(4)落后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政策
4、答:包括金融管理法和金融交易法; 金融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为目的,对金融业的引导、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交易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从事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分
5、答:(1)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依据;
(2)标明经济活动底线,维护各方权利;(3)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4)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6,答: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就业局势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7,答: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有:就业矛盾人尖锐,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缺口大;行业间工资分配不合理;劳动关系多元复杂。
8,答: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
9,答:个人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有: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违约责任、保密条款等。
10,答:破产的条件主要有:主体必须是法人;债务人的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破产程序主要有:债权人或债务人申请;法院审理,包括立案、组织申报登记债权、召开债权人会议、调解和解、整顿、宣布破产等;破产财产的清算管理以及财产清偿。
11,答:我国《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有欺诈情形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相当于消费价款两倍数额的赔偿金额。一是要有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二是消费者可以就此得到两倍的赔偿。
五、案例分析题
(一)答:应当得到支持。因为商场应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购物环境,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明文规定了的。商场应该在清洁地板后尽快将地板去湿,并在去湿之前避免顾客踩到。蒋小姐之所以踩到滑湿地板,正是因为而商场未尽到该项义务,致使不幸发生。所以商场应承担赔偿蒋小姐损失的责任。
(二)答1,超市的搜身行为,违反了《消法》中关于经营者尊重消费者、保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规定;损害了齐丹的人格权。2,齐丹可以要求被告某贸易中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一定经济损失损失。
(三)答:该饭店店员着装行为属于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行为,应为违法;依据可以参照我国《广告法》第7条第七项之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工商部门应责令其停止该种广告行为,并向社会公开道歉,也可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四)答:1,该行为属于价格垄断行为(或价格联盟行为)2,该行为违反了我国《价格法》的相关规定(或第十四条规定)3,此案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了处理;应责令豆制品协会及参与该行为的豆腐生产厂家改正,予以警告并可处以相应罚款。
(五)答:1,该厂擅自使用“苏绣”的原产地标志,构成了虚假标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工商管理部门应责令其停止使用该原产地标志,并以刊登广告等方式消除影响。
(六)答:(1)该行为属于虚假宣传行为;(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易伟公司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七)答:此案涉及劳动争议有以下解决方案:(1)请求劳动争议调解,可以在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2)如果调解失败或公司不愿履行调解的决定,则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请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或公司不执行仲裁裁决,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八)答:1,夏先生作为消费者其知悉权受到了损害。原因: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超市和厂家将实际上普通灯“包装”成保健灯,欺骗了夏先生;同时用假的价格对比吸引消费者,同样构成了欺诈。2,维权方案:①分析夏先生依据法律能获得的利益:结合《消法》第八条、第十一条和第四十九条,夏先生可以获得买一赔一的赔偿,即夏先生可以从商家获得126元的退款和126元的赔偿;②途径: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
(九)答:1,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
2,依据《产品质量法》和《标准化法》
3,(1)责令其停止销售并回收已经出售的该批矿泉水;(2)没收尚未销售的该批矿泉水;(3)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定罚款
第四篇:经济法学课件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经 济 法 学
主讲:
陈江华
chjh0551@126.com
教材:
经济法实用教程
主编:
陈广富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模块一
基本理论
第一讲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
模块二
经济法主体
第二讲 经济法主体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 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三节 公司法
模块三
市场规制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 反垄断法
整理制作:向龙浩注:仅供08经济学类(1)班内部传阅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节 产品质量法
模块四
宏观调控法
第五讲 财政法律制度 第六讲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法
第二节 证券法
第三节 票据法 第七讲 税收法律制度
模块五
相关的法律
第八讲 合同(担保)法律制度 第九讲 房地产法律制度 第十讲 会计法律制度 第十一讲:经济仲裁和诉讼制度 1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模块一
基本理论
第一讲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经济法的概念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概念最早使用—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所著《自然法典 》。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失灵需要经济法。
经济法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德国。
1、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国家规制市场的法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1890年《谢尔曼法》。
2、“战争经济法” 的出现(20世纪初)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时及战后一段时期大力推行经济管制,于1919年制定了以“经济法”命名,对重要物资实行社会化的特殊立法。1919年《煤炭法》。
(二)经济法的发展
1、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年--1945)
其典型事件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法律被学者形象地概括为“危机对策经济法”。
德日等战争发起国家及其他参战国,运用强制手段,全面掌控国家经济,将其纳入战时体制。“战争经济法”。
2、战后经济法的发展(1945年--1989年)
战后经济法的发展方向,在德国和日本,初期表现为制定法律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恢复市场竞争秩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表现为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法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贸规则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法律的走向。
(三)建国后我国经济立法
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法(1949年—1978年)
2、改革开放后至入世前的经济法(1979年—2000年)
1979年至1986年,由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有关经济的立法受到重视且发展迅速,对这些法律的研究也空前繁荣起来。
1986年之后,从《民法通则》的颁布,到统一《合同法》的实施,私法走进社会主义中国的舞台。据统计,二十多年来,我国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达几千件。
3、入世对我国经济法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世贸规则本身以及我国入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政府必须对市场管理监督,二是政府不得直接介入市场,同时必须对管理监督的不当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后者,必须建立立法违宪审查制度及抽象行政行为可诉制度。
(四)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客观基础:市场缺陷——“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形。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市场的不完全(垄断)。②市场的不普遍(公共产品)。③信息失灵。④外部性。⑤公共产品。⑥经济周期。
(2)政府失灵
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政府干预不起作用。①政府运行效率低下。
②政府过度干预。集权体制下,及向市场体制转型时。③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④政府不受产权约束。国有产权;侵害非国有产权;政府财产责任等。⑤预算分配偏离社会需要。
⑥权力寻租。实质就是寻求政府的强制性或特权供应,以便获取市场价格与权力价格之间的差额。
2、社会原因
(1)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融合是经济法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2)国家间战争是诱致性社会原因。
3、政治原因
任何国家都有经济管理职能,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行使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同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之经济法制有限的,而且是主要以间接干预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民商事法为主。财税法主要是发挥“组织收入”功能(消极干预)。
垄断阶段后,为了化解各种社会经济危机、协调各种社会冲突,国家更全面地调节社会经济成为“兜底性”选择(积极干预)。财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之法。
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移植与创建需要。
4、法律原因
(1)从法律文化角度考察,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2)从部门法角度看
民商法调节作用存在有限性、局限性。民商法律确立了三大调整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 3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总称。如:工厂超标排污。
5、经济学理论对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合理性的论证以及先导国家的经济立法与实践的成功。
6、经济法得以充实和前进的新动力:二战以来不断高涨和深化的各种人权运动。
二、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定义
主流定义:“需要国家干预说”(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协调说、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关系说、纵横统一说、国家调节(制)说等。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经济法最基本属性在于它体现了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2)经济法仅调整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3)市场失灵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划定界限。
(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即国家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市场秩序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
4、社会分配关系
社会分配关系,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调整全部的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初次分配中需要由国家干预的部分分配关系。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对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和经济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
(一)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主张从干预的正当性与谨慎性两个方面把握。干预的正当性,在于强调干预必须基于法律授权。干预谨慎性,在于干预的合理性,着重于将“市场之手”与“国家之手”有机结合。解决规则的刚性与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主要体现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国家本位”、“个体本位”、“社会本位”。把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标明国家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价格水平、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产品质量控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经济法方式的调节时,必须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另一方面,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这一方面的例子就是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三)经济民主原则
经济民主是与经济独裁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各经济法主体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分配协调、恰当,从而充分发挥各经济法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938年罗斯福提出经济民主主义,“与政治民主相辅相成,它以经济机会的均等和经济权利的平等为主要内容。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国家尽可能
保障企业之间无论大小、强弱、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一方面,经济民主使得国家对市场竞争中的失利者进行救助有了正当的依据。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与经营者相比较,消费者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在传统的法律框架内是难以有效解决的。经济民主的推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这种形式平等掩盖下的实质不平等,从而求得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四)经济公平原则
“公平问题是一个人类价值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恒久追求,是政治社会中所有价值体系追求的一个最高目标。一切社会规范形式,诸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等,都将公平作为重要的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体现在和渗透在自身的规范结构之中”。
在形式上,各社会主体因为法律的适用而得到了一种平等。一是机会的公平,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平等地向市场主体开放,每个市场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起点的公平,这是指每个市场主体的竞争起跑线公平,即任何参与竞争者都按照其参加的市场形态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竞争的,尽管每个市场主体的具体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得受到形式上的歧视;三是规则的公平,这是指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竞争时都适用相同的规则,各市场主体都平等地拥有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手段。但是,这种形式的公平带来了实质的不公平。经济法构筑了一种与传统法律不同的公平——实质公平。经济法的这种公平,是在承认经济主体的资源和个人秉赋等方面的差异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它是一种实质的公平。
(五)经济安全原则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并因此享有经济职权或权利,承担经济职责或义务的当事人。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一)国家机关;
(二)社会组织;
(三)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及其它自然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实现。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物、货币和有价证券、行为、智力成果。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要素,是连接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经济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义务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第三节 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的地位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的地位
广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狭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1、主体不同。
(1)主体范围不同。(2)主体的地位不同。
2、调整对象不同——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调整的方式不同。经济法私权和公权并用。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
1、主体不同。行政法主体一方为行政主体。
2、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权力从属关系,大多数不直接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关系。
3、调整的方法不同。
4、作用不同。
5、调整程序不同。
模块二
经济法主体
第二讲 经济法主体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企业法(国有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三节 公司法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经济法主体定义和特征
(一)经济法主体定义和特征
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权限的当事人。
1、广泛性。国家、国家权力机关,企业内部组织等。
2、具体性与地位不平等性。
民法主体视为平等、均质的抽象人。经济法将法律关系视为实力不相同的具体个体,主体地位不平等。
3、身份性与权限配置的不对称。
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与不同场合之下,经济法主体有不同的身份。基于对实质公平价值的追求,权限具有不对称。
(二)经济法主体体系架构
1、国家干预主体(1)国家-特殊主体
国家是宏观调控主体,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2)权力机关。争论:权力机关不受法律追究,不能成为主体。(3)行政机关
2、社会中间层主体。
是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其中介
作用的主体。具有中介性、公共性和民间性。
行业协会,是由单一行业的竞争者所构成的非赢利性组织,其目的在于促进该行业中的产品销售和为雇佣方面提供多边性援助服务。
3、市场主体。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第二节 企业法
一、企业法概述
二、具体企业法律制度
三、公司法
一、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企业法定义
是凝聚着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依法成立,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组织性、赢利性、法定性、独立性。
企业角色一直为“经济人”和“社会人”,不同时期强弱不一样。
企业法是确认企业的法律地位及调整其内部组织关系的法。或以企业为规范对象。确认并调整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本、投资者相互之间及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企业与其它管理者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企业形态法定化与企业法律形态
1、企业形态法定化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企业形态,从而以利于建立起相应形态的企业法律制度和科学的企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
手工业者(个人独资、业主企业)基于继承和扩大经营
→合伙企业
基于连带风险出现→有限合伙(隐名合伙、两合公司)
资产阶级萌芽阶段快速积聚资金→股份有限公司适应中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2、企业法律形态----法律形式
(1)以责任形式为标准划分的企业法律形态——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
(2)以所有制为标准划分的企业法律形态 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三)市场准人法律制度
市场准人制度,是指有关国家或政府准许自然人、法人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规则的总称。包括一般市场准人规则和特殊市场准入规则。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
以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是企业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
是对传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
二 具体企业法律制度
(一)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8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投资人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除外。
(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合伙企业的设立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
2、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合伙人可以用劳务出资。
3、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为合伙企业的财产。除非有合伙人退伙等法定事由,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
4、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有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两种形式.5、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
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损益分配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三)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照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通过合作企业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企业。
3、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四)国有企业
是指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
第三节 公司法
一、公司法的概述
二、公司法基本内容
一、公司法的概述
(一)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其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或者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并依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二)公司的分类
1、按照公司股东的责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公司。
2、英美法系国家的分类:人合公司和资合公司
3、公司的隶属关系划分:总公司和分公司。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4、按照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1)母公司、子公司。
5、按照国籍标准:本国公司;外国公司;跨国公司。
二、公司法基本内容
(一)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章程
是规定公司的组织及行为的基本规则的重要文件,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程序之一。公司章程效力范围—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公司章程变更。
(三)公司资本和出资
我国公司法注册资本是公司股东认缴资本
1、公司资本三原则(1)资本确定原则。
公司资本的认缴、募集等严格要求。(2)资本维持原则。
公司应当维持与公司资本总额相当的财产。(3)资本不变原则。
公司资本总额不依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变更。
2、股东出资方式和期限:
(1)方式:货币出资和实物、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能用货币估价、依法转让,法律法规不能作为出资的除外”。
(2)货币不低于30%。知识产权出资比例不能超过
20%,但高科技公司的除外。非货币出资必须评估作价(3)部分采用分期缴纳出资制。
两年之内可以分期缴纳(按实缴资本行使权利,承担责任按照认缴的)。股份公司募集设立、一人公司不允许分期缴纳。
3、最低法定资本:
有限公司不低于3万(一人有限公司10万);股份公司500万。
4、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颁发出资证明书,股份公司股份表现为股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转让限制。
(四)公司成立、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1、公司名称核准后,符合条件办理工商登记,自登记之日起成立。采用准则主义设立原则。
2、法定人数。有限公司股东(1-50人),股份公司发起人(5-200人)。
3、股份公司设立方式:(1)发起设立(2)募集设立
发起人依法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其余部分向社会发行而设立的公司,发起人认购不底于股份总数的35%。
4、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五)公司债券
1、发行主体
2、公司债券发行条件和种类
3、公司债券转让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应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记名债券由债券持有人以背书的方式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无记名债券以交付方式转让。
三、公司治理结构
(一)股东会
1、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但非常设机构。
2、定期会议,按章程规定按时召开;临时会议,由代表1/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可提议召开。
3、股东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1名董事主持。董事会(执行董事)不能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职责的,由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召集和主持。
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监事不召集和主持,代表1/1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4、议事规则:股东会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或约定)行使表决权,但公司章程另有约定的除外。普通决定过半数通过,特别决议即重大问题须经2/3的有表决权(总表决数、出席会议总表决数)的股东同意。
重大事项包括:增加、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变更公司形式、修改章程。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本身并不违法,而是利用并损害公司、他人利益。
(二)董事会
(1)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会的执行机构。(2)由3至13人组成(国有独资公司为3-9人)。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公司,应有职工董事。
(3)董事的任期每届不超过3年,可连选连任。
(4)董事长(或经理、执行董事)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人数少可不设董事长,设一名执行董事。
(5)董事会应按期召开,1/3的董事可提议召开董事会。
完善董事长不能或不履行职务的规定补救措施。规定一人一票。
董事会任期届满没有改选,还有就是个别董事辞职新董事还没有就任,这时原有董事仍然履行职务。
(6)董事会下设经理,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由董事会聘请或解聘。(7)董事会、经理的职权。
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重要关系”的股东。
(三)监事会
1、监事会是公司监督机构,对股东会负责。成员不少于3人,每届任期为3年,可分股东监事和股东监事。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所有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必须有监事会。
2、规定监事会的调查权。
3、规定了监事会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解决因为信息缺乏问题,第151条第2款。费用保障措施,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监事会费用
4、规定监事会的例会制度。集体行使职权,每6个月开一次会
(四)充实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义务的规定。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
第148条
2、将董事、监事、经理的义务扩大到所有董事、监事和所有高级管理人员 财务负责人是指财务总监。
3、充实忠实义务的具体规定
第149条
增加程序上的内容,借款要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另外关于担保问题
4、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义务的赔偿责任。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
(五)完善股东权保护措施
1、股东知情权。(1)股东可查阅相关文件、记录。(2)有限公司股东查阅会计帐簿的程序。
2、股份公司股东的提案权和质询权。(1)提案人资格:3%股份,但是没提持续持有多长时间;(2)提案程序;提案内容。(3)股东大会审议,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鼓动大会并接受质询,第151条。
3、股份公司的累积投票。可以使中小股东选出他们可以信任或者满意的董事或者监事。抑制控制股东支配的问题。
3、累积投票的前提:章程有规定或者股东大会有决议适用范围
4、完善股东诉讼制度。充实股东直接诉讼的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消之;股东利益损害赔偿之诉。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持股180日以上并且持股1%。程序。利益归属:公司)。
5、增加少数股东自行召集股东大会制度。少数股东资格:第102条,持续持股90日以上、持股10%以上;前提条件:;自行召集与主持。这对保护中小股东很有意义,注意这里叫少数股东权,而不叫中小股东。
6、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请求者的条件:投反对票。适用的范围:3种事项。
7、公司回购股份的缓和。
职工持股,股票期权、股份奖励本公司职工。
(六)利害相关者利益保护
1、完善职工利益保护。
(1)职工参加董事会扩大到所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可以设职工董事。“可以”引导。(2)监事会的职工比例正式为不低于1/3。(3)征询意见和建议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公司。
2、债权人利益保护。(1)会计信息的真实。(2)公司合并、分立须公告债权人。(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揭开公司面纱)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公司人格被否认,相关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否定法人人格 ;一人公司证明自己和公司财产分离。
模块三
市场规制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反垄断法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产品质量法
第三讲 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反垄断法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
1、含义
市场秩序规制法,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影响市场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2、调整对象
(1)对特殊市场行为的规制。
①对特殊的交易主体的规制。
②对特殊交易方式的规制
③对市场体系的规制
(2)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 ①垄断。
②限制竞争行为。③不正当竞争行为。
(3)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末叶,美国1890年《谢尔曼法》和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标志。
2、发展趋势:
(1)立法宗旨更关注消费着利益。(2)法律规制更趋于灵活。(3)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①对跨国合并的规制。
②一国竞争法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竞争政策上采取双重标准的作法成为普遍趋势。③确立国际层面上的统一的竞争规则。
(三)基本原则
1、维护市场活动中的经济民主原则
2、保障市场活动中的实质公平原则
3、维护市场运行的整体利益。优先考虑社会整体效率,兼顾公平。
二、垄断法律制度
(一)反垄断法概述
1、垄断是指各国反垄断法律中规定的,垄断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2、垄断的危害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1)阻碍社会技术进步。(2)破坏市场公平竞争。(3)损害消费者利益。
(4)垄断影响经济民主制度。
3、反垄断法
是国家对市场主体以排斥和限制竞争、控制市场为目的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主体是市场主体。企业、联合组织、其他社会组织(政府、行业协会)。规制的行为是反竞争行为。
反垄断法是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相结合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反垄断法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判例“限制贸易应受谴责”。1890年《谢尔曼法案》。发达国家的反垄断立法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反垄断法得到不断修改和调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纷纷立法。全球化趋势带动反垄断法的国际化
5、反垄断法理论分析
(1)经济学理论分析。垄断的负面影响在于人为的市场进入壁垒带来经济低效率。垄断的产生和存续与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有关。
(2)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学的价值是保护弱者、主持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等。表现在经济上为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
(3)法学理论分析。西方法律思想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变迁。
(二)垄断行为的分类
1、经营性垄断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行政性垄断
(三)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1、横向限制竞争协议 —竞争者
(1)固定价格的协议 —索思比和克里斯蒂固定拍卖佣金。(2)划分市场和消费者的协议—石油减产
(3)控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协议 —日本三啤酒(4)联合抵制协议 —两石油公司拒供90号汽油(5)其他限制市场竞争行为
2、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竞争者与交易相对人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药厂向医药销售商规定的合同最低零售价格,只能以此为唯一价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药厂给医药销售商限定的合同零售价格,此价格之上可以销售,限定了几个波动的空间。
垄断协议例外: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
(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是指企业凭借已经获得的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或进行不公平交易的行为。反垄断法对具有市场支配的企业规制经历了一个由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的过程。
2、市场支配地位及其确定(1)市场支配地位
企业在市场中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能够独立决策而无须考虑其它经营者,并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界定相关市场(Relevant Market)
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期间内就某种商品经营所涉及的区域和范围。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相关时间市场。(3)市场支配地位确定
推定经营者具有支配地位:①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 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2/3的;③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3/4的。②③达不到10%的不算。
3、类型
(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4)没有正当理由,限制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6)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7)其他
(五)经营者集中
1、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成为一个企业的资产合并;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经营控制型合并,包括: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受让或承租其他企业全部或主要部分的经营或财产、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或受其他企业委托经营、干部兼任、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的人事任免等。(1)经营者合并
(2)经营者通过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3、对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
(1)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社会整体效益。(2)企业合并的控制程序。①事先申报制度; ②行政调查制度; ③司法审查制度。(3)法律责任
(六)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
1、定义和危害
行政性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而形成的垄断。(1)扭曲市场机制。(2)违背公平竞争原则。(3)消弱企业的竞争能力。(4)违背WTO规则。
2、行政性垄断表现形式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1)行政地区垄断(2)行政部门垄断(3)行政性强制交易(4)行政性限制竞争协议
(七)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与域外适用
1、定义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即适用豁免,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特定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的法律制度。其意义:(1)对反垄断法基本制度的修正。(2)有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2、适用除外的范围:
(1)国家垄断。国家对某些产业领域或经济活动实施独立控制。(2)自然垄断。某些产业自然性质所形成垄断,如电信、水电气等。(3)知识产权。权利人独占权利,如专利权、商标权。(4)特定的联合行为。
3、域外适用
一国的反垄断法对国外的某些影响国内利益的行为形式域外管辖权的制度。
(八)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1、知识产权滥用
是指知识产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法律范围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行使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2、知识产权滥用引起的垄断。(1)不正当维持独占行为。(2)限制竞争行为。(3)知识产权滥用加剧市场力量集中。
3、民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
4、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规制。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述
1、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法律特征:(1)是一种违背诚实信用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违法行为;(2)直接或间接的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经营利益。(3)是一种滥用经济优势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立法模式
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
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假冒仿冒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二)假冒仿冒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又称商业混同行为,它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性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 16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以造成购买者误认或误购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是指擅自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的行为
(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2)销售明知是仿冒注册商标的商标;(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行为。
4、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三)商业贿赂行为
1、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特征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
2、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区别明示
(四)虚假宣传行为
1、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含义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的引人误解的虚假的宣传。
2、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种类
(1)虚假宣传。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商品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如将国产商品宣传为进口商品等。
(2)引人误解的宣传。
(五)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秘密性。(2)实用性。(3)保密性。(4)信息性。
2、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以盗窃、利诱、协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此外,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以上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六)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1、有奖销售的含义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提供奖品或奖金的手段进行推销的行为,主要包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两种形式。
2、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商品
(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第四讲 消费者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产品质量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概述
1、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2、消费者问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其权益受到经营者侵害而引发的问题。
3、消费者问题存在原因
(1)科技水平的局限性,包括经营者在内人们不能认识和克服的缺陷。(2)经营者对利益的不当攫取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3)消费者自身的局限性。
(4)政府保护不力和立法滞后。
4、消费者运动
消费者运动:是指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自发或有组织地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的社会运动。
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1891年,纽约消费者协会。1898年,消费者联盟。1983年,国家消费者组织联盟(3.15)。
5、消费者保护立法
我国消费保护法适用范围
(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适用消法。(2)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参照消法。
(3)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适用消法。医疗纠纷是否适用效法?
(二)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1、安全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知悉真情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知悉有关商品、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3、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获得赔偿权
6、结社权
7、获得知识的权利
8、受尊重权
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权
(三)经营者的义务
1、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2、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
3、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4、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5、出具购货凭证、服务单据的义务
6、商品、服务品质的保证义务
7、售后服务义务
8、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
9、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义务。
(四)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五)争议的解决
1、途径
2、损害赔偿主体确定
(1)一般情况:销售者;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销售者或生产者。(2)原企业合并、分立的—变更后企业。(3)使用他人执照—销售者、或持有人。
(4)展销会、柜台出租——销售者;结束后,展销会举办者、出租人。(5)虚假广告—销售者,广告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真实名称、地址的)。
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1、产品质量法
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产品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使之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既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非商品。各国的产品范围不一致。我国的产品不包括:天然物品,如煤、油、水等;农副产品;建筑工程;初级加工品;专门用于军事的物品;
人体的器官及其组织体。
3、产品质量的含义与分类。
产品质量指产品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和特征的总和。产品质量可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大类。
其中:合格又分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符合部级质量标准、符合行业质量标准和符合企业自订质量标准四类。不合格产品包括:(1)瑕疵。(2)缺陷。(3)劣质。
(二)产品质量责任法
1、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1)默示担保条件 商销性和适用特定用途(2)明示担保条件(3)产品缺陷
设计、制造、指示缺陷
2、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保证产品质量(2)产品标示符合要求
(3)特殊产品的保装要符合要求
3、销售者义务
1、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示。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2、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3、销售者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销售产品。
4、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产品标准品质量管理标准:符合国家、行业标准、通常标准。(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3)产品质量认证制度。(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5)奖惩制度
(四)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1)消售者承担的瑕疵担保责任(2)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生产者 销售者 责任竟合
2、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模块四 宏观调控法
第五讲 财政法律制度 第六讲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法
第二节 证券法
第三节 票据法 第七讲 税收法律制度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概述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1、宏观经济调控的定义
对宏观经济调控在理论界虽然有着不同表述,但学界趋同的认识是: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即国民经济的供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 20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的特征
宏观经济调控不同于市场秩序规制,对其特征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建立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1)宏观经济调控以经济总量平衡为主要目标。(2)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3)宏观经济调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
3、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及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之法。
宏观调控法以宏观调控关系为其调整对象,而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关系、价格关系、金融关系等。宏观调控关系不同于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有自身的特殊性,可概括表述如下:
(1)宏观调控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也必须是国家。国家作为公权力的代表,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关系是以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而形成的。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采用间接手段,如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而并非象市场秩序规制法运用直接规制的方法,明确这一特质,更有利于依法规制宏观调控关系。
(3)宏观调控关系是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即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而非个体、个量分析。总量分析这一方法,不同于个量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区分经济法不同调整对象,更有利于理解宏观调控的法理念及法价值。
4、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构成
(1)计划法、产业法。计划法是宏观调控法的龙头之法,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着重调控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及政策目标;产业法则主要规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
(2)金融法、财税收法、价格法及投资法。这些法律制度规范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法律手段及宏观调控目标。
(3)国有资产法及自然资源管理法。这些法律制度重点规制市场经济外部条件的宏观调控目标及其手段措施。
(4)对外贸易法。也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对此学界存在不同认识,主要规制对外贸易,保证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发展。
(二)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1、计划指导原则。计划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计划。这一理论运用于宏观经济调控中就是:计划法,它在宏观调控法之中位阶最高,处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计划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向及举措。
2、间接调控原则。宏观调控法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间接规制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间接调控运用的是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等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通过间接的利益机制促导国民经济的均衡有效发展。
3、公开原则。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公平、公正,更要求经济公开,公开是公正、公平的前提条件。公开原则,要求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应及时公布相关宏观调控的信息,例如汇率、利率、税率等宏观调控政策,应有畅通的经济信息渠道,保证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及规范性。
4、合法性原则。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应符合宏观调控法的规定,其合法性的原则不仅要求宏观调控的主体资格合法,而且要求宏观调控的程序必须合法。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二 证券法
(一)证券法概述
1、概念:
调整证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证券法律关系,包括证券发行、交易等业务关系,也包括国家对证券机构、证券业务的监管关系。
2、适用范围:(1)股票;(2)公司债券;(3)政府债券;(4)证券投资基金份额;5 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
“境内公司股票以外币认购和交易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故人民币B股的认购、交易不适用。
3、基本原则:
公开—指基本交易制度公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公开,信息传播公开。公平—指地位、权益平等。公正—指监管者一视同仁。
4、证券机构及证券管理机构(1)证券交易所:
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新法取消了证券交易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定位。集合竟价.(2)证券公司: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法规定设立的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经营业务确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且须是实缴资本。设立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3)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4)证券服务机构:
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5)证券管理机构 证券业协会:
是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证券公司应当加入证券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的权力机构为全体会员组成的会员大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现为证监会。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二)证券的发行制度、证券发行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证券发行,即公开发行,指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依照证券法、公司法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出售股票或债券,从而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活动。
2、发行股票的条件
(1)设立发行股票的条件: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2)发行新股条件:
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3、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
(1)发行非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
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2)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除应当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本法关于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4、发行程序
(1)聘请保荐人。(2)申请。
(3)核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设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发行审核委员会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该机构外的有关专家组成,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4)公开信息:
证券发行申请经核准,发行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证券公开发行前,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
(5)承销: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的,发行人应当同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
承销种类:证券代销;证券包销;承销团承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承销期:证券的代销、包销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承销责任:
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进行销售活动;已经销售的,必须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纠正措施。
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证券上市交易制度
1、股票上市交易条件:
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2、股票上市交易程序: 聘请上市保荐人:
申请: 申请股票上市交易,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报送下列文件:(1)上市报告书;(2)申请股票上市的股东大会决议;(3)公司章程;(4)公司营业执照;(5)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告;(6)法律意见书和上市保荐书;(7)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8)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文件。核准:
签订上市协议:
公告文件及法定事项:
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告股票上市的有关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上市交易。
3、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条件:(1)暂停上市情形:
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 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2)终止上市情形:
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
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且拒绝纠正; 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内未能恢复盈利; 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4、持续信息公开:
(1)包括发行公开和上市经营公开,即初期披露和持续披露。
(2)持续性体现:除当时公告上市文件(第六十四条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依法公开发行股票,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依法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依法公开发行新股或者公司债券的,还应当公告财务会计报告)外,还应在上市期间:
报告—第二年四月底前。中期报告—每年8月底前。
临时报告: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3)信息披露要求:
真实—不得有虚假记载;
准确—不得有误导性陈述;
完整—不得有重大遗漏。
5、上市公司收购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1)上市公司收购:指投资者为取得某一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实施对某一上市公司的兼并,依法定程序公开购入该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的行为。其中实施收购行为的投资者称为收购人,作为收购目标的上市公司称为被收购公司或曰目标公司。(2)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
要约收购—指收购人为取得或强化对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向目标公司全体股东公开发出购买该上市公司股份的收购要约方式,收购该目标公司股份的行为。协议收购。
(3)要约收购的程序
①大股东的持股报告义务及相关义务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时,应当作出书面报告及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股份变动报告及公告义务:当已持有5%,如果所持比例每增减5%,仍应报告及公告。②强制要约收购:
持有30%时,继续收购的,应向该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并不得超过六十日。
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及收购行为完成后的情况处理:
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交易所依法终止上市交易;
90%,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
被收购公司不再具备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企业形式。
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
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并将该公司解散的,被解散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
(四)禁止的交易行为
1、针对发起人的限制: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2、针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3、针对公司:
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4、针对证券机构及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任何人在成为前款所列人员时,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须依法转让。
5、针对其他社会中介机构: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除前款规定外,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五日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6、针对公司大股东: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
公司董事会不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的,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在三十日内执行。公司董事会未在上述期限内执行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禁止交易行为:(1)禁止内幕交易行为
内幕交易的含义: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内幕交易即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自己买卖;泄露该信息; 建议他人买卖。
(2)禁止操纵证券市场行为:
(3)禁止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行为。(4)禁止欺诈客户行为。(5)禁止的其他行为
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禁止法人出借自己或者他人的证券账户。
依法拓宽资金入市渠道,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禁止任何人挪用公款买卖证券。
模块五
相关的法律
第八讲 合同(担保)法律制度 第九讲 房地产法律制度 第十讲 会计法律制度
第十一讲:经济仲裁和诉讼制度
第八讲 合同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合同的订立
三、合同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六、合同的担保
七、违约责任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附:有名合同介绍
一、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分类:
(1)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3)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4)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二)、合同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1、合同法是指调整因合同产生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适用范围:婚姻、收养、监护协议等有关身份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订立合同的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合法原则。
二、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就是当事人为缔结合同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一)、合同的形式。
1、订立合同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它形式。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合同的条款。
1、一般指示性规定条款。
2、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1)规定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义务,确立了保护相对人的规则。①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公平原则。②提请对方注意的义务。
③应对方要求对条款予以说明的义务。(2)格式条款的无效。
3、对格式条款的解释。
(三)订立合同的程序
1、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2、要约是指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A,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
B,要约的内容具体确定。
C,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3、要约引诱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27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a,承诺应是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的;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b,承诺是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的; c,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d,承诺应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3、缔约过失责任:
⑴缔约过失责任,就是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责任,是指缔约人由于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而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所谓先合同义务,是自缔约人为订立合同而相互接触或协商期间逐渐产生的注意义务而非合同生效后产生的给付义务。⑵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
三、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效力
即已成立的合同的法律效力,其含义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且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获得强制执行的法律效果。
(二)合同生效的要件。
(三)合同生效的时间。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
是指合同虽已成立,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追认才能生效。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2,行为人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3,没有处分权的行为人订立的合同。4,表见代理。
5,超越代表权订立的合同。
(五)无效合同
1,无效合同。
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欠缺生效的要件而自始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2,无效合同的种类(情形)。
(六)可变更及可撤销的合同
可变更(撤销)合同是指合同虽已成立,但由于存在着法定的可变更(撤销)的因素,经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后予以变更(撤销)的合同。
2,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原因 ①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②订立时显失公平的。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3,撤销权的消灭。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七)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的处理
1,关于财产后果的处理 ①返还财产;②折价补偿;③赔偿损失
④收归国家所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适用于恶意串通无效合同。
2,合同无效,被撤销或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二)合同履行规则。
(三)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同时履行辩抗权 2,后履行抗辩权
3,不安抗辩权: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它情形。
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应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一方可解除合同。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
(四)合同的保全(代位权、撤销权)。
4、留置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更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留置可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及其他法律规定可以留置的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
5、定金
(1)是由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2)。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一)合同的变更
双方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合同转让
是指当事人将依据合同享有的权利或承担义务,全部和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1,债权转让 2,债务转让 3,概括转让
(三)合同终止
1、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2、合同解除
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关系或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定事由行使解除权提前终止合同关系。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3、债务的相互抵销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
6、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个。
7、法律规定其它情形。
(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同意提前终止合同关系或当事人一方基于法定事由行使解除权提前终止合同关系。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三)债务的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六、合同的担保
(一)担保: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当事人约定的,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的法律措施。
(二)担保形式:
1、保证:
(1)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2)保证合同应以书面形式。单个保证合同、连续保证合同。
(3)保证的方式有两种: 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4)保证期限
①合同约定。②合同未约定: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2、抵押:(1)抵押
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2)流质抵押无效: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3)抵押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
当事人以法律规定的特定财产抵押,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登记之日起生效。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3、质押
(1)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值而优先受偿。(2)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合同为实践合同,自质押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3)权利质押
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其财产权利出质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生效:①交付债权人生效、②登记生效
5、定金
(1)是由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
(2)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七、违约责任
(一)概念
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实行严格责任为主导,以过错责任为补充。
(三)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
1,继续履行
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继续履行例外:
①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
②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 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2,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3、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下,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一定数额货币。
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4、定金
5、价格制裁
6、采取补救措施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四)违约责任的免除
1、法定免除理由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约定的除外。
2、约定免除事由
(五)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
竟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从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利产生,使这些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在民法上多种责任形式并存和冲突称之为“责任竟合”。如:出售有瑕疵产品造成人身伤害的;保管人非法使用其保管物造成保管物毁损的;供电部门违约停电导致损失的。
附:有名合同介绍
(一)买卖合同
1、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2)标的物的交付。(3)标的物的风险承担。
(4)出卖人的权利保证(物权、知识产权)。(5)价款支付。
(二)供用电合同
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
(三)赠与合同
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接受赠与的合同。是单务、无偿、诺成合同。
(四)借款合同
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五)租赁合同
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赁期限不超过20年。租赁期超过6个月的应采取书面合同,未采取书面合同视为不定期合同。
(六)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应约定租赁期满后,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归出租人。
(七)承揽合同:承揽人按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
(八)建筑工程合同
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九)运输合同
承运人将旅客或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运输费用 32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的合同。
(十)技术合同
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服务订立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
(十一)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
保管合同 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是实践合同。
仓储合同 是保管存储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合同。
(十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委托合同 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的事务的合同。行纪合同 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居间合同 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方支付报酬的合同。
居间人未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
世界范围内经济法现象
例1:近年来微软遭遇反垄断诉讼
2004年3月,欧盟委员会反垄断机构做出历史性裁决,认定微软利用其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打压REALNETWORKS等其他软件厂商,并对微软处以高达4.97亿欧元的罚款。不过,微软对此裁决提出上诉,欧洲初审法院正在受理此案。
2007年,在微软VISTA操作系统发售之际,由IBM、诺基亚、SUN和甲骨文等公司组成的一个名为ECIS的联盟指责说,VISTA是微软企图将其市场垄断地位扩展到互联网领域的第一步。
该联盟称,微软试图以自己的计算机语言格式取代现行的HTML作为互联网文档的标准,而这一语言格式依赖于微软的操作系统,从而对别的操作系统造成歧视。此外,微软还发布了一个新的平台文件格式,而这种文件格式只能在微软的OFFICE平台上无缝运行。
例2:消费者运动
19世纪工业发达、产品消费引发的消费者人身及财产 损害,导致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者运动:1881年的《美 国消费者同盟》;二战后日本的《消费者同盟》。产生 了一类新的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确立了许多新制度:
消法中的双倍赔偿
经营着和销售者的连带责任
产品法中的特殊、危险产品的生产许可(药品、食品)
质量监督制度(抽查)
例3:对垄断行业及公共产品的价格控制
价格听政制度
2007年之前中国铁路春运提价的价格听证
中国民航2003年的价格听证 听证会变成----涨价会 “没钱不要喝水”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没钱不要看电视”
例4: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
从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政府运用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就业、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调节控制资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利息率的调整,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政府综合运用税收、信贷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来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行业的配置;
例如:2005-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第五篇:《经济法学》简答题
《经济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5,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2、简述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1,两者调整范围不同;2,主体构成不同;3,主旨思想不同;4,调整手段不完全相同.3、简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集体财产属于集体所有;2,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它不同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3,企业实行的是共同劳动;4,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采用按劳分配的方式.4、简述私营企业的基本特征
答1,私营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私营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关系;3,私营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5、简述合伙企业的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特征:1,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订立合伙协议;2,合伙企业是一种共同经营体;3,合伙企业是人合企业;4,合伙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设立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6、简述合伙企业的出资方式和设立合伙企业的程序
答:出资方式: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设立程序:1.合伙人产生合伙意向进行合伙商谈; 2.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订立合伙协议,并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3.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出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资的期限,履行出资义务;4.申请合伙企业设立登记,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合伙协议书﹑合伙人身份证明等文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应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批准文件;5.企业登记机关自收到申请登记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决定,对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给予书面答复,说明理由;6.合伙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合伙企业成立日期。合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前,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7、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设立条件
答: 基本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必须由一个自然人投资,有合法的企业名称,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以及必要的从业人员,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经营主体资格;2,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它是由个人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独立享受收益,承担风险,并依法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3,个人独资企业是一种个人独立的经营体,它既不同于人合企业的合伙企业,也不同于作为资合企业的公司,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4,个人独资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种独立进行商品经营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设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个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应当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行业相符合;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包括投资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即个人投资企业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住所和个人独资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8、在哪些行业中或情况下,合营企业合同中应约定合营期限
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规定,属下列行业或者情况的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营合同中约定合营期限,一是服务性行业的,如饭店,公寓,写字楼,娱乐,饮食,出租汽车,彩扩洗相,维修,咨询等;二是从事土地开发及经营房地产的;三是从事资源戡查开发的;四是国家规定限制投资项目的;五是法律,法规规定其他需要约定合营期限的.9、简述合作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合作企业的主体包括外方合作者和中方合作者;2,合作企业是契约式的合营企业;3,合作企业设在中国境内.10、简述外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外资企业是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设定的;2.外资企业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3.外资企业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投资。
11、简述外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答:权利:(1)财产所有权;(2)经营管理权.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包括制订生产经营计划权,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权,劳动人事权和土地租用权等;(3)解决争议请求权。义务:(1)登记义务.(2)纳税义务.(3)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12、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哪些条件答: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资格和义务
答:1,任职资格:(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2)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3)担任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人;(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人;此外,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和经理;本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担任公司的监事.2,义务:(1)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2)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3)不得泄露公司秘密,但法律有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的除外;(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职务,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赔偿;(5)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6)董事,经营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7)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14、简述破产财产分配顺序。
答: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15、简述预算管理职权的特征
答:1,预算权发生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领域,体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2,预算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任何公民或非预算单位都不得享有预算权;3,预算权是一种经济权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经济内容;4,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5,预算权与预算紧密相连,具有严格的周期性;6,预算权所体现的利益归于国家,归于全体人民.16、简述国债形式特征。答:(1)国债的自愿性;(2)国债的有偿性;(3)国债的灵活性。
17、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答:较之于私人采购,政府采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购主体的特定性,政府采购主体一般为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我国主权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二是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即由纳税人交纳的税款所形成的财政资金;三是采购程序的法定性,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有严格的限定性;四是采购目的的公益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18、简述产权交易行为特征
答:1,转让企业产权的交易主体,应是被交易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2,产权交易是以企业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一特定的企业财产权利和经营权利为标的物而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3,产权交易一般是有偿的,转让方要收回企业产权的资产价值;4,产权交易行为最终导致被交易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变.19、简述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答: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的特殊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具体说,税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规范系统.税收活动必须以税法为依据.税法是国家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税收和税法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税收都以一定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并借助于法律的约束力保证其实现.因此,税收与税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济现象所体现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税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是税法的实质内容,税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20、简述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哪些项目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答:1,资本性支出;2,无形资产转让,开发支出;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4,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6,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22、简述税收保全措施的形式条件。答:(1)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2)税务机关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3)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4)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23、简述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 答:(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法律规定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24、简述经营者在价格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答:权利:1,自主制定市场调节的价格;2,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3,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4,检举,控吉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义务:1,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执行依法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2,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3,经营者不得在加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25、简述《会计法》确定的会计原则有哪些
答:1,合法性原则;2,单位负责人负责原则;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4,统一性原则。
26、简述审计的特征.答:1,它既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又是经济监督的一种方法;2,审计必须由会计人员以外的第三者依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内部审计也必须如此;3,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包括会计资料以及与会计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4,审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对会计活动所提供的一切会计资料的审查来进行;5,审计是为了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6,审计具有多种职能.27、简述环境污染的特点.答: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人们任何差别影响,一律受害,不受地区,国界限制,到处危害;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及时发现,长期潜伏,“慢性杀人”,一旦爆发,则往往不可收拾;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地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4.复杂性: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而一旦释出形成新的污染物,令人防不胜防;5.代价高:污染使受害者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高昂代价。
28、简述反垄断规则的内容有哪些。答:(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限制竞争协议;(3)企业合并;(4)行政性垄断。
29、简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答:1,特定的经济部门;2,知识产权领域;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为。30、简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答:(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法行为;(3)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31、简述《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的免责条件是什么。答:(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32、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答:(1)将消费者作为弱者加以特殊保护,以体现法律实质公平的原则.(2)消费者权利神圣原则.(3)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4)国家对消费者提供支持与援助及保护消费者权利不受侵犯原则.(5)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33、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特征.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国家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是平等,自愿,有偿,有期.2,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法律地位不变,土地所有者只享有土地使用权.3,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由政府垄断经营,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经营.4,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工作由土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代表国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