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 陈建华课后题整理
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投支出。(3)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出和转移性支出。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l)政府采购制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l)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综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2)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第一,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投入与产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财 政 学
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部分的抽取。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场运行:律手段,即制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段,即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l)资源配置职能。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配置原则。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只能是对(1)行政法(2)组织公共生产,即)兴办的所有(3)财政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①划清市场分配①财政政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2)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M”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在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 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第三,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分为基建支出、流动资金、挖改和三项费,地勘费。工交商事业费,支农,文教科卫,抚恤和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补支出等。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协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第三,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
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 奔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奔,大大减少了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在公平分配方面,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奖金、税收、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及优化措施?(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可是,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
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4)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1)按用途,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集团消费性支出,加强财政管理。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及其原因?(1)财政收入总量随GDP的增长而(2)按类别,分增长。2000年达到13380亿元,比1978年
“ 首先,的1132.3亿元增长10.8倍。2001年比上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年增收2400亿元(可比)。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以及其他和长期项目。降。1978年31.2%,1993年12.6%。国际比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②在发展的中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较看,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家。1990年,美国34%,法国46.3%,英国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③一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41.4%;泰国21.3%,印度(1987)20.5%。按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可比口径,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略低于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发展中国家。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3)财政收支的增长变化。存在两种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2)财政投资决策的判断标准包括反差: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DP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稀缺要素标准、储蓄率最大化标准、社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点?即政府会边际生产率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产生两种效果: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投融资的基本特点:①政府居于宏观调第一,稀缺要素标准强调“稀缺要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二是预算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素”在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和贡献。内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开支的正常需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资金。②资金雄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政投资决策应当要,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导致国家财政厚且多是无偿性的,可投资于大型和长选择低资本—产出比率,即选择单位资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期项目。③政府可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4)原因:一是分配格局变化。在初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次分配中,个人收入占大头。二是预算外发展农业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收入规模不断膨胀。其增速超过GDP和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一,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5)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财政收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入占GDP比重已稳步回升。1995年为有相对稳定性;第二,财政投资范围具10.7%,2001年为17.1%。但是,还需要进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是完善预算管理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度,加快“费改税”步伐,继续推进税制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第三,财政投改革。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理论。财政支量的比例较低。出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2)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从事条规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且生产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治因素和经济因素。①政治因素,是指随进行。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第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大型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由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②经于具有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第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新的农业生产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素必须要有农业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2)皮考克与威斯曼的支出增长论: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的程序,为了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为完成这一系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列任务,需要筹集大批资金。这些投资①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财政补贴的作用?财政补贴是一种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GDP上升成线性关系。②外在因素。倘若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无偿支出。财政补贴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因为它可以改提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决策标准。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政府部门投资相比较,政府投资具有不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同的特点。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会持续很高。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长论: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支出增长的原因。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本产生最大产出的那些投资项目。第二,储蓄率最大化标准或资本—(1)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要求财政投资支出应当努力使边际人均再投资率蓄率和储蓄水平)工人的生产率减去每个工人的消费净值最大化。第三,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认为当财政投资资金的配置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配置。
第四,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也就是
说,要优先选择适合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税收支出的概念及其控制。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分为照顾性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类。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较快,GDP的增加也较快就有了充分财源。(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
低,经济效益提高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 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2)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
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以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也曾做过一些调整,但多数是临时性、(即储或者说使每个
税收支,技术进步速度,财政收入增长分配格局变化对(l)改革开放 GDP的比重出 最大化,,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GDP与非
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转嫁的关系。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二者也解决,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会发生矛盾。如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我国现行税制是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到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第二,G0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即国有企业所得税实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居民些年度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品售量。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征税中公平与效率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5)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的关系?(l)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资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制度外收入或称非正常收入。即所谓灰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之所以会影响财政收(2)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入,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比价变动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 GDP的增形式,比重有多大,至今仍是若明若暗。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长,尽管是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GDP的再分(3)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2)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如1984年、1985年两年的情况。第二,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如1987年3年的情况。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上不增不减,属于这种情况。(4)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第一,倘若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亦即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第二,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加。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
(l)财政收 首“虚增”,即1988年、19891986年基本上是 GDP GDP只(6)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 第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第二,生产资料提价,财政不可能 第三,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从而减少财政收入),如此等等。税负转嫁的条件?(1)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2)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3)商品课税较易转嫁,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4)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供给弹性较小、(5)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6)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同税负3
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因为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
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4)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
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5)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比之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公平型”税
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
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 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如何理解税收中的“中性”?(1)
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
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2)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或增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
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了 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主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3)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决
消费定因素。,而与(4)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需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 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的结合。(5)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交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交的税利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下浮动,主要是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发生再分配,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销价不动。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要对居民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增加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所增加的税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料的加工年、部门因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收入全部抵消。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如财政给予补贴,加财政支出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程度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全面推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责为内容。第二,组织法,以预算组织行增值税替代原来的产品税,基本上避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和管理的基本规定为内容。第三,程序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专业化协作,更符(l)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法,以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的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②尽量减少增值税面来分析: 程序为主要内容。税率的档次,从而减轻对各种商品相对第一,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3)我国国家预算法主要体现以下价格的干扰,有利于发挥市场对配置资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指导思想:第一,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
(6)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指标。第二,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力。预算管理职权。第三,把加强预算管理的调节作用。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第二,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中性的。由于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不同,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第四,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税负转嫁的条件也就不同,这就势必影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来。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简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如何加强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1)预算外资金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的性质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发挥的调节作用。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第三,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政性资金。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税率,体现了对居民生活基本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鼓励作用。③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推行增值税的同时,选择设置12档税率或税额征收消费税特殊调节。增值税的优点?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优点是:①避免重复征税;②减少偷税漏税;③不受流通环节多少的影响。④保证收入稳定。⑤更能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得税的一般特征?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特征是: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不存在重复征税、不影响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工商税制1994年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1)总体指导思想是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2)基本原则是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3)四方面的内容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流转税制。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③统一个人所得税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改革后的税种设置由原有的32国债的功能?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和债务范畴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设置两档,我国在全面11类商品,分别,实行 所得税是对④课税有弹性。:统一税,合理分权,理顺,促进公平竞 :①以推行规范化营业,对外资企业,统一实行新的同时,国有企,取消原个人收入,对个④调整、23个。,是整个社会债功能:①弥补财政(2)国债的限度。(3)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第一,国国债市场的作用? 如何认识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1)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①国债余额占,②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2)改革以来,公债规模不断扩大。3)应看到,国债负担率虽然低,GDP增长率,应注意控制。4)国债负担率低而国债依存度高,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2)国家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4
两方面的作用:一般用四GDP的比率(即 从但长 这(1)国家预 第(2)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 第一,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第二,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 第三,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是一种(3)预算外资金的上述三个特点决我国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主要措(l)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国1986年下发过,要求对预算外资金(2)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国务院于1996(3)同1986年的《通知》相比,7月颁布了《关,系统地《决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有以下几个特点: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政性资金,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关的这种关系。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国债的限度一般是专户管理办法。增值税是就商品价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思:第一,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第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二,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第三,当年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不改变资金性质产性和非生产性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用。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第二,国债规模还受政非集中性资金,由多种项目构成,并由府偿债能力的制约。第三,国债的使用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掌握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使用单位与用途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来看,都是有别于预算内资金的一种非集中性资金。①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②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定于它的特殊性质,而其特点又决定了
:①加强税收的宏观它的运行方式。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研究,也是管好预个指标:算外资金的必要前提。国债负担率)储蓄余额的比率,③当年还本付息额占施: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国债依存务院曾于《关于加强预算
度)外资金管理的通知》(实行规范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据国债负担率看,还有很大余地;从国债此相继实行了“计划管理、财政审批、依存度看,中央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专户储存、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务收入。(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力分配格局和经期下去会很大;目前国债余额增长率已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外高于名义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说明,目前的国债规模不会引起经济混证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预算外乱,还能加快工业化进程;但财政状况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十分脆弱,应主动调整。对当前预算外资金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年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个减至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指
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方向,标志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的阶段。一,权责法,以划分各级预算的管理权定》无论是在管理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
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面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第二,效率原则。公平优先又要兼
第一,从长远发展和整体管理模式按国家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顾效率,奖励各地增收下支,健全财政上,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是使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l)社会公共管理,努力提高自给率,抑制非正常的其规模不断扩大,而是最终要全部纳入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寻租行为。预算内管理。一。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第三,法制化原则。补助机制一旦
第二,在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上,明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确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法律为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依据,严禁人为干预。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1)财政管理。性。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
第三,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法上,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预算主体的职责。改变过去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坐收坐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支的管理办法,要求参照预算内资金管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说,收入划分受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理模式,建立预算外资金的预决算制度。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第四,在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明确规定财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职能部门,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服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务工作,及时拨付预算外资金。第五,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之前,暂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4)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决定》政部先后制定了一些配套文件,增加了有关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归纳起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新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决定》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第二,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1996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元)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用。第三,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第四,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其次,财政部门要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部门和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要缴人财政专户,支出由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专户核拨资金。第五,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首先,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其次,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再次,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拨付。最后,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财13项凭借政“准”(约1 500亿 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2)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二。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分级预算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2)分级预算体制要点: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平衡。②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范围。③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④预算调节(转移支付)制。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⑤体制相对稳定。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会有经常调整。简述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模式和原则)。(l)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2)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第一,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纵向转移的主要方法是拨付补助金,补助金又分为一般补助金和专项补助金。第二,横向转移。横向转移是指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形式。横向转移的功能只在于平衡横向不均衡,第三,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一般是以纵向转移为主,辅之以横向转移。(3)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三项原则: 第一,公平原则。转移支付制度本身以保证各级预算具有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应体现公平优先原则。5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
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
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
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面。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
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和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从收入方看则应是相反的,即为了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各国实行分级预算体制通行的分配格局,几乎没有例外。我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组织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已接近目标模式的水
平,但由于按既得利益向地方返还的幅度过大,转移支付后中央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原水平,明显偏低,中央支出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原水平,也明显偏低,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借债维持的。(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第一,目标模式的选择。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第三,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1),自求年起,将,完善。则及其相应的措施。信贷。其次,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1)财政(2)财政政策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面:①导向功能,指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对比而言。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②协调功能,(3)配合方式。①“双松”。结果必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②“双紧”。这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态的制约、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
(2)对财政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解。①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利益关系。③控制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果。③紧财政和松货币。紧的财政政策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展的控制。④稳定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②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③研究财政平衡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定发展。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以制止通货膨胀。④松财政和紧货币。政平衡。④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性和补偿性。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第一,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第二,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或单位)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买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如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一,财政赤字可以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水平之上,第二,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后一种情况,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增加总需求规模,即使在短缺型经济中也是如此。(3)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如果中国真的存在着排挤效应,那么,还应提出谁排挤谁的问题。在中国,国家财政理应承担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但由于财政困难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已下降到3.1%,而其中包括部门投资在内的企业自筹投资占贷款占21%。由此不难判断究竟是谁排挤谁的问题。(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第一,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第二,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功能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l)稳定。物价相对稳定,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释义为,(2)收入的合理分配。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社会成员的劳动贡献不同,合理确定他们的收入报酬,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分配 上的过分贫富悬殊。通过税收负担合理分配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关键。(3)经济适度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政策取向上注意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保持适度的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制约因素,注意发挥财政在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方第面的作用的重要性。(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使总需求扩张。策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策目标之一,是因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提供社会公共需要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 必要性及其组合方式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相应措施。(2)必要性。二者的作用不同分发挥各自的作用。①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1995年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银行不直接参与53.2%,国内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②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成看,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银行信贷显得无能为力;人消费需求则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的影响是直接的用效果不同。首先?(1)财政政策是指求,盈余可以紧缩需求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l)物价相对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
并不是冻结物价,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 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社会主义市场△财政学△财政政策在推进 财政政 ?(1)概念。财政政货币政策则,应充,并对集GDP的分配,)的形个,财政③作,但财政本身并不创造货币的是银行6
避免和抑制通货膨胀。,银行则是间接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
第二篇:财政学课后题
第1章
1.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都纷纷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财政刺激计划,在这其中,我国政府提出的10项财政刺激计划更是受到全球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试结合这一情况,谈谈你对混合经济及混合经济中政府角色的认识?
答:对混合经济的认识:混合经济是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共同参与的经济,私人部门,是由个人、家庭、企业组成,而公共部门是一个通过一个不同于市场机制的方法确保公共希望发生的交易能实现,并通过非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机构。
对混合经济下政府角色的认识:混合经济下的政府角色,政府如果可以做得更好的话,使资源有效配置,解决无政府经济的内在缺陷,但政府也时常失灵,主要表现在:(1)政府决策受信息充分程序的影响;(2)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往往受政府控制经济能力所影响;(3)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还受其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影响;(4)政府干预还受决策的政治过程所影响。
2.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个人不能持有枪支弹药,也不能携带管制刀具。而在美国,这一规定却相对轻松,在美国,个人不仅可以收藏枪支,而且可以携带枪支和各类刀具。但自“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个人能否持有枪支重新进行了严格管理。根据机械论和有机论政府观说明,机械论者和有机论者对这种规定将会作出何种反应.答:政府机械论观点:政府并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公众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而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所以机械论者将支持这种规定;根据有机论观点,一个社会的目标实现由国家确定,并引导社会去实现,所以有机论者将支持国家的这种规定。
3.2007年中国规定了新的劳工合同法,在这部法律中,政府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了重新调整,突出强调了员工的利益。就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广东的一些小型港澳台企业纷纷关闭,无奈的打工者,有的不得不回到家乡,有的进入了失业大军行列。根据上述现象,说明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能否全面反映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全部。
答: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干预社会经济,其中财政支出反映了政府在整理社会财富中的实际支配水平,财政收入则反映政府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参与分配的程度。但是,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程度有时并不体现在财政收支上,比如政府颁布的新的合同法,从政府收支活动中,并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人们收入产生多大影响,但对于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章
1.实证分析有哪些具体方法?
答:实证分析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可控实验。其中文献检索是一个最基本的实证工具,而实地调研或调查时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直观的手段,它分为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两类,在数据与观点的运用中还可以用统计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
3.以你在市场上购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为例说明你与买家是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的?
答:帕累托改进是指如果在一种状态下,比如A状态,存在某种调整,比如调整到B状态,会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得好些,而其他人的状态至少不变坏,我们称从A到B得调整就是帕累托改进。当我们在市场上购买东西时,商家定的原价就是A状态,但我认为若购买该商品需要调整到我期望的价格,而商家为牟取更多利益会尽量保持原价格,但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我愿意支付,且商家不会亏本时,这一过程为帕累托改进。
5.社会福利函数有哪几种不同形式?我们对公平与效率的判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形式:(1)社会福利的一般形式为:w=F(U1,U2,U3„..Un)。在其一人(假定是B)效用不变时,C的效用增加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增加,如果要维持社会福利水平不变,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少B的效用。
(2)功利主义:w=(U1,U2,U3,„Un)效用之和最大化程度即社会福利最大化,不管哪一个成员的效用增加,只要能使效用之和增加,社会总福利就增加。
(3)罗尔斯注意:w=min(U1,U2,U3„..Un)只要境况相对差的人的状况得到改善,才使社会福利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向上移动。
(4)折中主义:w= Ub+ Uc。富人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要小于穷人增加一单位的效用,但富人的效用增加量只要大到一定程度,总可以等同于穷人增加一单位的效用。贫富差距越大,富人增加效用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相对于穷人来说就越小,并趋向于零。(5)平均主义:所有社会成员应得到完全相同数量的商品。原因:(1)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与平均主义的最优点不同。
(2)在罗尔斯主义、平均主义甚至折中主义看来,效用可能性曲线内部点也有可能比曲线上的点要好,这说明在一些情况下,有可能为了达到公平而放弃了部分的效率。(3)与平均主义又类似,罗尔斯主义比较注重公平。
第4章
1.请分析以下商品哪些是公共产品,哪些是私人产品。哪些是混合产品?
法律,警察,消防属于公共产品 监狱是私人产品 教育,小区物业管理,图书馆是混合产品
2.如何理解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答: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即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多一个人消费它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纯公共产品的一个特征,是指该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在技术上就不可能排除其他人对它的消费,或者尽管在就可i树上可以实现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太高以至于排他无意义.4.什么是搭便车,举例说明?
答:搭便车是指一旦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其他人就可以不用付钱而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的行为。举例:(1)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2)在院子里种的话,香味邻居也可以闻到,但没有支付钱。
(3)小区中要装防盗门,一些房主不肯出钱,但只要装了,他们也可以享受同样的安全防护。
(4)德国的高福利政策:即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有高福利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搭顺风车”。
第5章
1.分别从消费和生产的角度,例举生活中的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答:消费的外部性:(1)自身的私人花园摆放了漂亮的花草美化环境使邻居受益即为消费的正外部性。(2)某人在公众场合抽烟,扔垃圾影响他人健康,且某人没有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补偿费,即为消费的负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性:(1)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给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造成损害,且排放 2 者没有给于受害者应有的赔偿。即为生产的负外部性。(2)企业研发新产品,使得其他企业模仿,而这些企业并未向最初研发的企业支付任何费用,即为生产的正外部性。
第7章
1.简述政府支持教育的理论依据。P136 答:.政府支持教育的理论依据在于:(1)很多教育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收益(2)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3)资本市场的不完善
5.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基础设施?应该如何为基础设施筹集资金? 答: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原因在于:(1)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前提(2)有些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显著,具有自然垄断性(3)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外部效应(4)减轻贫困,促进公平(5)基础设施支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筹资方式:(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2)TOT方式,即转让-经营-转让方式(3)PPP方式,即公共部门与企业合作模式
8.简述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 答:(1)社会保障体现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2)克服了保险市场存在的“逆向选择”(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需要(4)家长主义——即对未来的一种意外的防范
第9章
⒈如何理解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表面上的无偿性和实质上的有偿性? 答:税收的有偿性是对个体纳税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利益与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的对等,但就纳税人而言则是对等的,它是“聚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使用税款的目的是向社会主体成员包括具体纳税人提供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表面上的无偿性,实质上的有偿性.2.怎样区分纳税人和负税? 答: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赋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纳税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负的人.⒊简述我国预算科目划分的政府收入体系.答:按经济性质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其中共6类,分别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款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①税收收入分为20款: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税收收入.②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分设6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③非税收入分设8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设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④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分设4款: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⑤债务收入分设2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⑥转移性收入分设8款: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彩票公益金转移收入,预算外转移收入, 3 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第10章
简要阐述税收的公平原则。答:税收的公平原则有两大原则,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①受益原则:人们分担政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应该与其所享受到的利益相一致,受益越大,分担比例越大,费收入是按照这个原则的,即谁受益,谁交费.②支付能力原则:税收的分担应该与纳税人支付能力相一致,能力越强多交税,能力弱少交税或不交税.与支付能力相关的是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即是按相同经济状况承担相同税负,还是不同经济状况承担不同税负.第12章
如何理解公债的概念、本质及其形式特征。答:①公债是公共债务或公共部门债务的简称,具体指各部门以公共信用方式举借的各类债务。②公债的本质:A、公债概念是私债概念的对应,而无论公债还是私债,主要是从债务主体的角度来界定的B、作为可能的债务主体,对国家和政府加以区分是必要的。C、同私债一样,公债还需还钱。D、公债虽形式多样,但只要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公债就自然形成。公债的特征:公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2.如何全面分析公债的负担和规模限度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债规模的变化趋势。答:(1)公债适宜规模只要是指技能保证政府按期还本付息,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公债规模,因负债负担规模受限于一国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水平,未来公债偿付能力,可供公债吸收的居民储蓄余额所以要全面分析。需看以下三个指标:公债依存度、公债负担率、公债偿还率。
(2)我国最早公债于1950年发行,到1982年以后,在改个开放的背景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家又开始增加向个人发行公债,在1988年,国家在61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创了公债流动的先河。三个阶段:①1981年——1990年年均发行额均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很小。②1991年——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200亿元的台阶,这一时期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③1994年——1996年,1994年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是几何级数增长,这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第13章
1.什么是政府预算?政府预算的含义是什么? 答:(1)政府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核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2)①政府预算是政府财政收支计划。②政府预算是政府组织和管理财政分配的工具。③政府预算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政府预算的原则有哪些? 答:公开性、完整性、统一性(统计口径)、可靠性、性、法律性。3.简述政府预算的不同形式及其各自特点.答:①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单式:优点:直观性和综合功能强。缺点:不能反应预算收支结构关系,不利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益考核;复式:在单式基础上演变而来,分二元、多元,典型是二元)②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零基:用科学的方法:定额,考虑历史因素)③投入预算与绩效预算。(投入:只能反应支出的用途和金额,不反应和评价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预算形式;绩效: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对预算支出项目的效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以决定支出项目的必要性及支出规模的预算形式)4.我国政府预算程序有哪些环节?
答: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
5.什么是部门预算?其特点是什么?
答:是以部门为依托,由主管单位汇编,反应本部门全部收支的计划,基本单位是单位预算。
特点:居承上启下地位,是编制政府本级预算的基础。第14章
1.下列各项活动室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说出你的理由(1)处理公共垃圾(2)义务教育
(3)环境保护(4)提供气象卫星
中央政府:义务教育和提供气象卫星。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垃圾和环境保护。理由:处理公共垃圾和环境保护问题所发生的费用是一个具体的低于范围内的事项,由此是地方性(城护维护)方面所需的支出,义务教育和提供气象卫星是一种全民性的待遇,教育的义务问题旨在针对每一个适龄上学人所提出的,由中央统一调控,而气象卫星的提供也是中央直属的科学事业的支出。第十五章
1.当经济出现过热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四种搭配: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双紧),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紧财扩货),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扩财紧货),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双扩)。经济过热,政府应当采取双紧的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能有效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总需求,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提高利率,减少投资,从而起到冷却经济的作用。
经济过冷,政府应当采取双扩的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能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刺激总需求,扩张的货币政策能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走出萧条。2.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P330(1)公共科研投入,对私人部门的R&D活动进行减免税和补贴,促进生产率的提高(2)公共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补贴,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3)投资减免税和补贴,促进物资资本积累(4)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外部性,改善资源配置
第三篇: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
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能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9.试述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答: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完善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二)完善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建设
10.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答:
(一)财政监督的内涵。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二)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财政监督主体。(2)财政监督范围。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5.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答: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成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该理论将经济增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的原有机器(或者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据此将这种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
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6.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答: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社会保障。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1.试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答: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另外,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4.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
答: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当然这并不说明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已经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凡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皆为生产劳动;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
普遍做法是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由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支出规模越来越大。6.试述政府必须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答: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和特点。
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财政投资的特点是: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2.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5.试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答:
(一)“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而且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这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二)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我国的“三农”投入具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其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6.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答:
(一)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二)财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7.试述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按日本财政学家井手文雄的解释,所谓财政投融资是“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8.试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
答: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府投融资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承担者是“三大”银行。
(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大的一家主要业务
职能包括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承担国际金融组织转贷款业务等。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职能是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中的政策性贷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3)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贯彻国家外贸政策的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业务职能是为大型机电设备进出口提供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为成套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信贷贴息及信用担保。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如下:
(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是不言而喻的,开发行多年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正是充当“配合国家宏观政策,重点向基建设施等发放贷款”的角色。
(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借款。即由政府组织资金,再转借给政策性金融机构使用。二是财政贴息。三是税收减免。由于得益于政策性银行的政策二字,政策银行长期享有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
1.简述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相应的社会保障支出安排也就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下的任何社会制度的任何国家,社会保障支出都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社会保障既然是社会性事业,那么政府介入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介入一方面是出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的运行。2.简述市场经济调整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答:正像有的学者所说的:“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生产雨伞”。这里的“下雨”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而“雨伞”则是指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政府之所以实施社会保障另一个经济上的合理性,是私人保险市场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能完全胜任向人们提供经济保障的职责。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2)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 “免费搭车”的问题。(3)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4)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5.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答:(1)财政补贴的性质
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在现行财政科目中称为“政策性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每一类补贴又都含若干项目。除了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以外,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支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2)财政补贴的分类
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分; 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 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
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6.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答: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
(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财政补贴既然是一种调节手段,则其使用范围及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出现消极作用。
财政补贴既然是调节手段,就不应当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扮演主要角色。调节手段只是辅助性的。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因而扭转财政补贴过多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经济体制。7.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答: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的都是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的目的。
8.试述我国财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思路。答:(1)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2)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4)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5)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6)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7)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8.试述税收支出概念
答:税收支出”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应运而生,并迅速在西方国家成长起来。其目的不在于取得收入,而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政府要放弃一些税收。这些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的特殊减免条款项目,就构成了“税收支出体系”。综观世界各国对税收支出的界定可以看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9.如何控制税收支出? 答:如何对税收支出进行预算控制?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以及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所谓税收支出的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系指政府在实施某项政策过程中,只是在解决某一特殊问题时,才利用税收支出并对此加以管理控制。
之所以要编制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1)税收支出是政府实施其各项政策的手段之一,应该像政府通过直接支出所提供的各种补助一样,赋予同样的估价和控制程序;(2)有了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政府就能以相同的预算方法来衡量直接支出和税收
支出的成本,就能据此比较各种政府干预措施在实现不同政策目标过程中的效率高低,择其最优者;(3)如果轻易地用直接支出取代税收支出,政府的直接支出项目和数额将明显扩大和增加,对政府的开支范围和规模就难以控制,因此对税收支出也要加强预算控制。3.试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答: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适当增大国家财力,健全国家财政。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合理调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区间。
1.简述税收的“三性”。
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是税收。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简述税收的分类。
答:一般来说,有下面五种分类方法。(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我国税种一般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2)直接税与间接税
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3)从量税与从价税 按照课税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因而只有少数税种采用这种计税方法。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
(4)价内税与价外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5)中央税与地方税。与前几种分类方法不同,中央税和地方税是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的。3.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答: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4.简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答: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6.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答: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包括: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7.试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答: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我国过去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仅存在税负转嫁的动机,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税负转嫁的条件。
(1)我国税制是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而税负转嫁又主要发生在商品课税领域,因而深入地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着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业的价格管理。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价格相对降低了,引起个人以闲暇代替劳动,对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可以说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的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税种,因此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问题。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答:税收对投资的影响,可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
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减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这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6.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答:西方经济学将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归结为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得到说明,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7.试说明“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答: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至少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8.试评析减税政策。
答:通过减税实例的分析说明,减税政策是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种选择,但减税政策并非一剂万能的灵丹妙药。减税政策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时的具体条件,并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众所周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实行减税政策,这也有力地说明了扩张的财政政策不一定要实行减税政策。3.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相对比,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使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总之,商品课税是特征鲜明、功能突出、缺
陷也明显的一个税类。
6.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答: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课税是一种优缺点十分鲜明的税类,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和优点:
(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有弹性。所得课税也存在某些缺陷:
(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所得税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所得税的后两种功能在当今社会倍受重视,并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所得税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它通过累进课征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和企业之间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减税免税对特殊困难的纳税人给以种种照顾,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宁。所谓税收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所得税政策。所得税也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功能。
5.简述开征绿色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
答:绿色税收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绿色税收”主要是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征税,提高以上应税行为的成本,达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税收”也将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1.简述并评价李嘉图等价定理。
答: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推理并不复杂,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即是扩张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2.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答:国债的政策功能包括:
(一)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二)筹集建设资金
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三)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1.何谓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 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应当说明,国家预算的划分,在总体上只包括上述的两种类别。至于其他各种预算名称,有些属于政府预算政策的代名词,有些是某项或某几项财政收支指标的测定方法,有些则是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方法。如中长期预算实际是政府的中长期财政状况的预测,项目预算、行
动预算和绩效预算是某些建设项目或某些行政支出的安排和核算方法,属于工程预算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范畴;而国民经济预算和充分就业预算事实上是一种预算政策,如充分就业预算就是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财政思想设计的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政策目标的一种财政政策。2.试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答: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性。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种预算原则的确立,不仅要以预算本身的属性为依据,而且要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通过制定国家预算法来体现的。4.试述何谓政府采购制度?
答: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7.试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8.试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答: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因而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2)集权与分权关系。如果说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经济标准,那么集权与分权关系则是政治标准。
9.试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答: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篇:党校课后题
一、建党90周年的三条经验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坚持党员标准的重要意义
1、坚持党员标准关系到党的性质和战斗力。
2、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
3、坚持党员标准关系到党与群众的关系。
三、共产党员的标准有哪些?
1、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积极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员是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普通的一员。除了法律很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3、共产党员必须履行八项义务
四、树立党的意识,争做合格党员
1、要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
2、要牢记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3、要自觉遵守党的章程,百折不挠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必须自觉地在政治思想上接受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威信
五、简述党的宗旨所表示的思想内容的含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1、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名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2、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六、结合自身谈谈如何实践党的宗旨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入党积分子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产党的注入新的活力、是党的后备军。
第一,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我们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这样先进的思想,才会使我们自己的思想保持和党的一致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历史,那些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例,从而使自己坚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最后我们必须要联系实际,因为光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作为新的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情,更要有那种能力,有能力才可以将我们的思想和热情注入到实际行动中。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我们现在最实际学习应该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做到为病人解除病痛,维护健康,保护生命。
第三,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习惯。有句古话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有一句话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些古言古句都告诉我们细节很重要,小事也是大事。我们现在住宿舍,看到宿舍卫生不好,应该主动积极去打扫,而不是相互推却。我们做义务劳动时候,当时抱有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是真正想为大家服务,还是只是做些门面功夫?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迫切希望加入党的积极分子,我们不可能现在人人都能为人民办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小方面做起,做这些小事时候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就会自觉中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好习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宗旨意识,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一直保持下去,那样才不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和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系统性,传承性,开放性。
八、如何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九、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十、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指争取入党的内在原因是忠诚的信仰共产主义,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决心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十一、为什么要端正入党动机?
(1)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才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才能够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2)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考验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党动机和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才会被吸收入党;
十二、如何在实践中端正入党动机
1、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2、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
3、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4、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三、如何以实际行动早日加入党组织
1、积极靠近党组织,接受组织的考察
(1)要主动向党组织表达愿望。争取入党,(2)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取得党组织的帮助。
(3)要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在党内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4)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
2.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1)要站在改革的前列。
(2)要在生产、工作、学习中起带头作用。
(3)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五篇:经济法课后题
第二章 公司法
1.分析比较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与程序。
2.分析比较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法律规定。
3.比较分析有限公司股东会与股份公司股东大会的会议召开及其议事规则。
4.试论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5、风源公司是经营木材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茂盛公司是由魏正华与白金泽出资设立的以木材零售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千禧装修队是由武海、李福和丁松共同组建的合伙企业,茂盛公司和千禧装修队是风源公司的主要债务人,茂盛公司的债务于10月5日到期,千禧装修队的债务于10月10日到期。10月15日丁松提出退出合伙企业。风源公司在其债权到期后多次向茂盛公司和千禧装修队催要未果,于是风源公司要求魏正华、白金泽、武海、李福和丁松以个人财产偿还债务。魏正华、白金泽认为自己只是股东,没有义务承担出资以外的债务;丁松认为自己已经退出了合伙企业,不应当再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武海、李福认为自己应当仅就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问:依照我国法律,风源公司的债权该如何实现?
第四章 企业破产法
五谷道场
(1)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应如何召集?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主持,以后的债权人会议由会议主席主持。人民法院召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时,应当宣布债权人资格审查结果,指定并宣布债权人会议主席,宣布债权人会议的职权及其他有关事项,并通报债务人的生产、经营、财产、债务的基本状况。债权人会议主席召开债权人会议,应在发出通知前三日报告人民法院。债权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债权人会议,行使表决权。代理人应向人民法院或债权人会议主席提交由委托人签名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2)债权人会议主席应如何产生?
债权人会议主席由人民法院从有表决权的债权人中指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补充解释为,“债权人会议主席由人民法院从有表决权的债权人中指定。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多名债权人会议主席,成立债权人会议主席委员会。”因此,根据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在破产案件中的债权人会议主席或债权人会议主席委员会的产生方法均是由法院依职权指定,指定的法定标准只有一个,即有表决权的债权人,从而排除了债权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异议权。对于债权人会议主席或债权人会议主席委员会的职能,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未明确规定。(3)债权人会议监督管理人的主要形式是哪些?
第一,内部监督。这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所谓内部监督,就是为破产管理人规定良心上的注意义务,也即设定高标准的注意义务。第二,外部监督,即法院和其他监督主体对破产管理人行为的监督。其中法院的监督是核心,各国破产法均赋予其全面的控制权和否决权。第三,法律责任方面的监督,即为破产管理人执行职务设定了财产担保制度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4)债权人会议对重整方案的表决通过标准是什么?
三鹿
(1)破产宣告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1.债务人被申请破产2.债务人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但在重整期间发生了法定事由,而由人民法院宣告破产3.债务人进入了破重整程序,但是,债务人或管理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提出重整计划草案。4.重整计划未通过,并且人民法院没有强制批准重整计划。5.债务人不能执行或者不执行重整计划,人民法院经
厉害关系人申请,裁定终止重整计划的执行,并宣告债务人破产。6.和解协议草案经债权人会议表决没有通过或者债权人会议通过的和解协议未获得法院认可的,人民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7.和解协议是因为债务人的欺诈或者其他不法行为而成立的,该协议无效,人民法院应宣告债务人破产。8.债务人不按照或者不能按和解协议规定的条件清偿债务,人民法院柑橘和解债权人的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2)破产宣告的效力如何?
破产程序启动的效力
1.债务人于破产程序启动之时所拥有的及在程序开始之后新取得的财产,均应纳入破产程序。但自然人维持生存的必需品应从破产程序中排除。2.破产程序一经启动,财产的控制权和处分权应转交管理人行使。3.在不影响担保权及抵销权行使的前提下,破产程序启动之时即已存在的针对债务人的请求权(即“破产请求权”),仅可通过破产程序中的债权申报程序和债权确认程序得以行使。4.破产程序一经启动,任何破产债权人不得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以提升自身债权的地位。5.破产申请提出之后正式启动破产程序之前,法院可以采取临时措施保全债务人的财产。
(3)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怎样?
符合。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清偿:
(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3)普通破产债权。
(4)破产财产如何变价
(一)破产财产的拍卖在破产清算实务中,财产变价的方式主要有变卖与拍卖两种。《企业破产法》第112条第1款规定:“变价出售破产财产应当通过拍卖进行。但是,债权人会议另有决议的除外”。由此可见,破产财产的变价主要采取拍卖形式,但债权人会议同意,亦可采取变卖形式。(二)破产财产的变卖破产财产的变卖是指管理人在债权调查完结后,参照资产评估的结果,以适当的价格出售破产财产的行为。变卖的方式,一般是交信托商店收购,交商店代卖或者直接出售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前两种形式,一般用于出售企业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品,后一种形式,主要用于生产资料和其他工业原材料的变价。而且,后一种形式较为常见。
第七章 产品质量法
1、依照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下列产品中属于该法所称产品的是
A、芝麻油B、大坝C、冰毒D、电力
2、甲公司售与乙商场一批玻璃花瓶,称花瓶上有不规则的抽象花纹为新产品,乙商场接货后即行销售,后受到很多消费者投诉,消费者说花瓶上的花纹实际上是裂缝,花瓶漏水,要求乙商场退货并赔偿损失,乙商场与甲公司交涉,甲公司称此类花瓶是用于插装塑料花的,裂缝不影响使用,且有特殊的美学效果,拒绝承担责任。经查,消费者所述属实。下列答案中不正确的是哪项?
A.乙商场应予退换并赔偿损失
B.乙商场退换并赔偿损失后可向甲公司追偿
C.消费者丙被花瓶裂缝划伤,可向甲公司直接索赔
D.乙商场无过错,不应当对此负责
3、某厂发运一批玻璃器皿,以印有“龙丰牌方便面”的纸箱包装,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装卸
工未细拿轻放而损坏若干件,该损失应由下列哪个部门承担?
A.装卸工承担B.装卸工的雇主承担 C.运输部门承担 D.某厂承担
4、某合资企业生产的皮鞋,其包装上写有:产品名称、鞋的型号、颜色,依据产品质量法对商品或其包装上标识的要求,还应写明下列哪些事项?
A.应该有皮鞋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皮鞋使用保养说明书
B.应该标明生产日期
C.应该有英文标明的产品名称、颜色及使用保养说明书
D.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厂址
1、下列产品中应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的有
A.有副作用的药品B.需稀释方可使用的农药C.易燃易爆物 D.书籍
2、某酒厂食用酒精勾兑制成白酒,使用本厂酿制的粮食白酒“幸福特曲”的包装及标贴向社会销售。该种勾兑制成的白酒理化、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每瓶售价仅为“幸福特曲”的1/4,销售状况甚好。对该厂 等会桑树做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A、属于以假充真行为
B、有关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不属以假充真行为
C、与“幸福特曲”差价明显,不属以假充真行为
D、国家允许生产代粮白酒,不属以假充真行为
2、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6)产品召回制度 召回制度是指流通中的产品存在缺陷,可能会导致损害发生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采取发布公告通知等措施敦促消费者交回缺陷产品,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缺陷防止危害发生的一种事先救济制度。②特征:一种事先救济;质量担保补充形式:产品一旦被召回,将追溯至缺陷产品开始销售之时,所有流通的缺陷产品都划入召回之列;企业一种社会责任行为;立法规定的产品召回具强制性。③国内外立法概况
4、当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不符合产品说明书所标明的质量状况时应该怎么办?
因为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1款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
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第十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经营者的下列哪项行为,未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义务?
A.店堂告示“商品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B.店堂告示“未成年人须由成人陪伴方可入内
C.顾客购买两条毛巾索要发票,经营者以“小额商品,不开发票”为由加以拒绝
D.出售蛋类食品的价格经常变化
2、甲在一电器商店购买了一台2L英寸彩电,使用半年后,彩电便出现图像抖动,画面灰暗等毛病。在“三包”有效期内,经修理后,彩电仍不能正常使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此事应当如何解决
A甲可以要求电器商店更换一台同型号的新彩电,该电器商店应无条件予以更换
B甲可以要求电器商店退货,该电器商店应无条件予以退货
C甲可以要求该电器商店赔偿双倍于货款的损失
D甲应当请求电器商店再次修理,若仍不能正常使用,再请求电器商店退货或者予以更换
3、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哪些职能,消费者协会不宜行使()
A.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B.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C.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和批评
D.对经营者经营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检查
4、某村十余户农民从甲供销公司购得乙农药厂生产的“立杀净”杀虫药,按说明喷洒于农作物上,但虫害有增无减,以致错过灭虫时机,当年农作物欠收,损失4万余元。经查,该杀虫药系乙农药厂未按标准生产的劣质农药。下列关于此案的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该十余户农民应以乙农药厂为被告要求赔偿损失
B.该十余户农民应以甲供销公司为被告要求赔偿损失
C.该十余户农民既可以甲供销公司为被告,也可以乙农药厂为被告要求赔偿损失
D.设该十余户农民起诉,则其既可以推举代表人参加诉讼,也可以单独另行起诉
5、在甲公司举办的商品展销会期间,消费者李红从标明参展单位为乙公司的展位柜台购买了一台丙公司生产的家用电暖气,使用时发现有漏电现象,无法正常使用。由于展销会已经结束,李红先后找到甲公司、乙公司,方得知展销会期间乙公司将租赁的部分柜台转租给了丁公司,该电暖气系由丁公司卖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李红可以向谁要求赔偿?A.甲公司B.乙公司
C.丙公司D.丁公司
6、某厂商出售家用电脑时,向消费者声明:本店对机内预装软件是否有合法版权概不负责,机器售出后发生任何版权纠纷,概与本店无关。厂商所作上述声明的做法属于什么行为? A.产品侵权行为B.无效民事行为
C.单方免责声明行为D.民事欺诈行为
7、下列哪些行为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A.某个体摊贩没有在其出售商品上标价
B.某出租汽车司机拒绝开具发票
C.某皮鞋厂在某商厦租赁一柜台,但未标明厂名
D.某市消费者协会向社会推荐优质优价的运动鞋,但未收取任何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