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11: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第一篇: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摘要:对财政税收的内容及意义进行简单概述

一、我国财政税收的现况

1、我国财政税收目前的体制

2、我国财政税收取得的成就

二、我国财政税收所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缺陷

2、财政税收具有局限性

3、转移支付欠缺规范性

4、乱收费现象严重

5、不到位的财政管理

三、进一步改革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2、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

4、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5、制定结构合理的税负征收标准

四、我国税收体制具有可行性的改革举措(对以上所提出的建议进行综合概述)结束语

第二篇: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授课教师

姓名

学号

系别

日期

成绩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

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1998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关键词:改革;财政体制;趋势分析

正文:

1994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1.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1998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1.1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和简化税制的原则,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二是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革为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分税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个税收体系。

在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首先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改革之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税种较多、税率难定、重复征税、随意减免等问题十分突出,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国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建立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这一改革的成功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减税让利和财政退让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二是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快速增长的双赢的财政体制,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税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又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镇统筹费等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先期试点的地方改革表明,这项改革规范了农村的分配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人均减负率一般在30%左右,农村“三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进一步调整税制。

1.2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进展分析

1998年以后,财政改革的重点转向财政支出体制,目标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在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行部门预算;二是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三是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四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实行部门预算,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全部在一本预算中编制,所有收支项目都在预算中反映出来。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是将所有的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直接支付,取消各部门和单位在银行设立的收支账户。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克服了过去分散采购的许多弊端,如采购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脱节,无法有效进行监督;采购效益不高,采购的产品和服务往往价高质次;采购过程不透明、不公开,容易滋生腐败,等等。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收入方面,防止了部门和单位乱收、滥罚及坐收坐支;从支出方面,执收单位上缴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有利于执收单位公正执法。

与此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我国各级财政逐步减少了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支出,加大了教、科、文、卫、社保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重点支出,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向公共支出转变。总之,经过近五年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优化了支出结构,增加了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性,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2.今后我国财政改革的侧重点和趋势分析

过去的财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新的财政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不适应、不规范等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今后必须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2.1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经过1998年以来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我国虽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仍有较大距离。公共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是财政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定位。二是财政的运行机制。三是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监督。在这三个层次中,预算管理是核心。首先,财政的职能要通过预算的安排体现出来,即通过预算得以实现;其次,科学、细化、规范的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正常运行的基础;再次,预算是财政监督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必须要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我国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方面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使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核心和攻坚的阶段,即深化预算改革阶段。

财政支出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以及加强财政监督的依据,也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要细化预算的编制。目前的预算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固定部分,即人员工资和共用经费部分;二是活的部分,即专项经费部分;三是转移支付部分,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2.2按照财权、事权对等的原则,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以来,逐渐暴露出来的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基层财政越来越困难。

近年来的情况显示,现在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结果是,财力逐步向上集中,但事权仍在基层,甚至呈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许多该财政承担的支出,农民负担过重已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税费改革,这部分支出开始回归财政,基层财政的事权反而在扩大。因此,在这两个反方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县、乡财政困难的矛盾开始激化。

分税制财政体制能够成功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有自己的主体收入,用自己的财力办自己的事情。依赖不断增强和上移的必然结果,分税制财政体制自然消亡,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转化为“跑上”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解决基层财政的实

际困难,核心是确立一级财政,就要使这级财政有能够基本满足自己需要的自主财力,在辅之少量的转移支付财力的情况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对称,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又一基本要求。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一是中央财政的职责重大,另一个是县级财政的职责重大。所以,完善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要增加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扩大税收分享中县级财政分享的比例,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大幅度增强县级财政的实力。

2.3按照公共财政和城乡一体原则,继续改革农村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遏制农村“三乱”现象的发生。从试点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确实实现了上述目标,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现在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958年左右形成的农村税收体系,农村仍然实行有别于城市的税收制度。

从税收负担看,目前农村居民普遍相对高于城市居民。许多工商税都有起征点和免征额,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但农业税没有,无论农业生产的成本多大,也无论农业生产的净收入是多少,都需要缴纳固定比例的农业税。目前,许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不如城市居民的“低保”水平,尤其在很多贫困地区,但在城市享受照顾,而在农村确要纳税。因此,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税收负担是重的,也是不公平的,在税制上设置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待遇。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出发,必须继续深化我国的农村税收制度改革。长远的目标,应是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协调的税收制度,将农业税改为体现农民纯收益的具有和城市个人所得税有大致相同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新型收益税。当前,“三农”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恢复乏力,已严重影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张。目前,增加农民收入,已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农村新的税制改革到位以前,建议目前免除一切农业税。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中,财政与农民的关系,主导的观念是财政支农。这是带有浓厚计划经济时期特征的观念,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早已过时的观念。

财政支农的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很不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国有经济,还是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或者私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都有义务按照国家统一税法的规定,积极主动地向国家纳税,同时也有权利享受国家一视同仁地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其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已逐步从区别性的政策走向共同性的政策。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农民应该和城市居民一样同等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这就必然要求彻底抛弃带有区别性和歧视性的财政支农观念。

3.结语

农村的许多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不仅在属性上与城市公共产品是一样的,而且许多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也不局限于农村居民,甚至城市居民的受益还要大于农村居民的受益。因此,在供给的方式上也应该采取相同的政策,但现在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较大区别,农村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这种厚此薄彼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必然造成城乡居民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拉大城乡的差别。所以,今后的财政政策调整,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尤其是目前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饮用水、医疗卫生、养老救济等农村急迫需要的公共产品,要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康(主持):《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白景明、贾康:《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载于《财政研究》2003年第8期

[3]傅光明:《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载于《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

[4]赵福军、王逸辉:《政府规制、财政体制与中国县乡财政困难》,载于《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

[5]杨之刚:《中国分税财政体制:问题成因和改革建议》,载于《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

[6]寇铁军:《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载于《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7]许善达等:《中国税权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版

[8]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载于《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9]杨之刚、张斌:《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政府级次问题》,载于《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10]王振宁:《分税制财政体制“缺陷性”研究》,载于《财政研究》2006年第8期

第三篇: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

关于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

财务税收制度是国民经济的根本,1994年以来的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突破原有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在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财政支出管理及预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平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提供保障。

一、现有财务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财税体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和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税种不健全,部分能够调节社会分配能力的重要税种,如资源与环境税没有纳入到财税体系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一般呈向上集中倾向,在分税制体制安排中,导致财力分配不均,各级地方政府收支划分不合理,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

(二)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各极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滞后,使地方政府收支缺口较大,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预算体制覆盖范围狭窄。相对于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部分实质性问题未得到有效落实。总之,作为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及分税制体制,现行的税收体制不能够有效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深化财务税收体制改革的构想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平衡、合理的地方财政分权关系。首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支出责任,通过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适当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合理划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比例,加大直接支出责任,从而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以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作为税务改革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联动改革,重点解决财政税收体制的突出问题,推进税收体制的适应性调整。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力度,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支出。例如,加大推动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在农村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平为主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逐步从财力性财政中分一部分给予地方,如地方税种范围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等,为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财政权力的同时,应注重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税务工作合理、有序推进。

(二)完善税向结构,实现税负水平适中。首先,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减轻纳税人税外的负担。在减轻纳税人负责的同时,规范政府性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度,调整低收入群体税收改革政策,减轻个体税收负担,加快推进税收体系改革。三是围绕国家建设,推动税收优惠制度改革,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合理可靠的支付体系。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相结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强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支付资金来源。在此,要综合考虑地方人口特征、人均收入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科学的测算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资金分配制度。围绕社会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深度推进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中央对地方及省、市、县、乡的转移支付能力;改进转移支付分配方面,稳步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强和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完善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

(四)深化改革预算体制。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改革预算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将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二者相协调的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和管理体系。扩大包括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范围,健全复式预算体系。建立国家复式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等,将所有涉及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到预算框架之内。通过各级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各级政府成立预算顾问委员会及预算管理局等专门性预算审查机构,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制改革作为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社会监督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五)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快建立依法行事、精简高效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实现税收征管一体化,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省、市、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地方管理,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务支配权力的同时,应对地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相应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最终形成较规范的地方公共机构融资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财政税收体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四篇: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文章标题: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财税体制改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

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实施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等重要作用,并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平等非歧视的公平性,注重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以法制为基础的规范性等属性特征。因此,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认识和把握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与作用。

财税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财政税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关税和出口退税等制度,促进外贸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财税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ˇ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等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对其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还要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以创造有利的改革环境。

财税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政以财立,国以财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汲取能力,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财政收支活动具体直观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连接人民日常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资金筹集和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审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改革创新的主旋律贯穿“十五”时期财税工作实践

“十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新的步伐。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取消农业税,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在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取消了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将农村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逐步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从2004年开始,改革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方式,将原来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同时实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为提高其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积累了经验。

围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针对性地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近年来,先后调高了若干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关税,对部分纺织品相机加征或取消出口关税,对少数能源、资源性产品调低进口关税或实行免税等。2004年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2005年又适当降低地方负担比例,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出口欠退税问题,促进了外贸代理制改革和外贸健康发展。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减轻了企业负担。自2006年1月1日起,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资源税等税收制度也不断优化。税收制度正向着更加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方向转变。

围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财政有保有压,不断减少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入,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向“三

农”倾斜,向教科文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围绕提高基层行政能力,创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制。在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实施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建立了激励约束新机制,调动地方各级政府财

力安排向基层倾斜、发展经济、精简机构和人员、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积极性,对解决部分县乡财政困难这个多年积累的问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围绕政务公开和依法理财,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截至2005年,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到所有中央部门,有非税收入的中央部门也全部纳入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范围;36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本级和相当一部分市县,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管采分离、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改革措施,加快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制度向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转变,进一步将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等公共管理原则落实到财政收支运行中,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以促进实现“十一五”规划为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十一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服务。

抓紧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研究划分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特别是尽快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出责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特别是要加强和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完善省级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省以下财政体制管理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补机制,切实增强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逐步形成合理的纵向与横向财力分布格局。

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促进公平竞争的税收制度,抓紧推进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对使用落后工艺、设备及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实施限制或惩罚性税收制度。制定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财税机制。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并与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相衔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五篇:对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设想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 提供www.xiexiebang.com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临床医学学制层次最复杂的国家,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制3年~8年不等,甚至还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养途径的混乱和规格的多样导致我国医生质量参差。未来,临床医学教育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是必然 趋势,厘清当前现状并尝试构建改革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医学教育,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R-0

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9)10-0064-03 The Tentative Plan for Chinese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WU Yin-xin,HUANG Zi-jie.The Public Health Col-lege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350004, China

Abstract:China has the most complex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world with specialties, undergraduat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ven various forms of non-diploma education.Chaotic ways and non-uniform specifications of cultivating led to doctors of uneven quality.The future, clinical education will gradual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us quo and try to build framework for reform is a top priority.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1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现状

1.1 学制与学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有3个层次,即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为3年制(无学位),本科教育为5年制(授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有7年制(本硕连读,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另外,还有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年~4年。其中,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则分“科学学位”(侧重学术科研)和“专业学位”(侧重临床实践)。

1.2 培养途径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3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5年制本科、7年制硕士或8年制博士。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年~3年后获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也可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另外,我国还可以通过非学历教育获得相应学位,如大专业余、本科业余、同等学历研究生等形式。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报考临床医学类研究生,只是这类人员按照现行法律无法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

1.3 毕业后的身份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无论学习年限的长短,培养目标的高低,获得学位的级别和类型的区别,任何一个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默定的身份都是专科医生,在相同的职业活动中有相同的职业称谓。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我国当前主要采用在职转岗培训的模式,即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岗位培训,经省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获全科医师岗位培 2 存在的问题

2.1 入学门槛低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医生质量的鱼龙混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精英教育性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也进行大规模的扩招。《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7万人飞速增加到2005年的22万人[1],增幅达两倍之多。大规模的扩招不仅造成医学生素质水平的下降,也使得医疗人力市场供给过剩。据统计,2005年全国应届医药卫生毕业人数约52万人,而同年卫生机

构录用医药卫生毕业生仅12万人左右[1]。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许多医学生毕业后放弃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另寻出路,人才浪费严重。此外,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可以跨学位、跨专业深造,造成不同途径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

2.2 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短学制的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发展后劲有限。对临床医学3年制专科、2年制全日制专科起点升本科和5年制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专科与“专升本”两个层次相加的课程时数高于本科,但由于内容重复性高,实际课程深度依然低于本科,根本不能达到与五年制本科教育相同的水平[2]。专家建议取消这种低水平、无意义、不断重复且浪费教育资源的“专升本”教育模式。而且,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应付各级入学考试、重复相同的医学课程,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3 不同学制不同面向反映卫生服务的不公平与多数发达国家采取制定相关法规引导卫生医务工作者下社区甚至偏远农村地区服务的方式不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是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学制来解决毕业生的服务面向问题,“培养3年制的毕业生面向农村,培养高学历的人才面向城市”,这首先导致农村与城市人口在享有平等的医学人力资源上存在不公平。其次,我国临床医学生,无论所受高等医学教育的层次和形式,毕业后默定的身份都是专科医生,理所当然倾向选择城市的高等级医院就业,导致国家对卫生人力资源失去调控。2.4 目前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尴尬

2.4.1 转岗培训不是长久之计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养要求差别较大,掌握知识的偏重也不同。时下,我国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继续办学,这些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未来也将成为接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对象。参加培训的人员原来接受普通医学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差异,从本科到专科、中专及中专以下都有,基础知识及业务水平悬殊,以此为基础培训的全科医生其转型后的服务能力仍难以取得广大社区居民的信任。而且当前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对改变基层医疗单位学历层次低的情况收效甚微[3]。因此,从长远看,对3年制培养出来的专科医生进行改造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现有的学制来配合对全科医生的需要。

2.4.2 国情决定了追求高水准全科医生的不可行英美等国的全科医学是毕业后的专科职业训练之一,他们的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此种模式并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形势。首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类比专科医生的培养,以毕业后的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不合理性。如果经过研究生层次培养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只能面向基层的医疗机构就业,而同样研究生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却可以在大城市高等级医院工作,相似的教育投入换来不对等的回报,这不符合教育经济学的思维,也不符合人性的选择。其次,虽然目前有部分医学院校在进行全科医学的硕士(如复旦大学医学院[4])甚至博士(如首都医科大学[5])的招生,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被各级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学诊室或一些卫生管理部门录用,根本不愿意也不可能下到基层就业。因此,在当前我国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紧缺的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形式来培养所谓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师。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3.1 简化多层次的医学学制建议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改革分两阶段实施: 3.1.1 过渡阶段第一,在扩大8年制试点的同时,逐渐取消7年制临床医学办学层次。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10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试办8年制医学教育,各试办学校也按照教育部的明确规定,最迟于2005年停止了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6-7]。第二,逐步取消3年制医学专科,完全取消的时间点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我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与预计,然后进一步发展8年制医学教育。第三,改“专升本”层次为通科医

生培训,消化已经存在的大中专临床医学毕业生。贸然撤销“专升本”层次的教育或许并不妥当,考虑到3年制停办后也还有成千上万的医学专科学历者热切期待有机会接受再教育以提高学历学位,建议将“专升本”转变为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通科医生)培养,不失为一个可以接受的过渡形式,第四,转变5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方向仅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通科医生,但允许通科医生通过考取临床医学的博士进而转向从事专科工作。

3.1.2 成熟阶段

当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在学制中占据主体,5年制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我国就基本上形成了只设博士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现学生在进入住院医师培训时全科/专科分流的培养模式。届时,8年制医学生的招生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高考直接招生。在学期间设置淘汰机制,如在第二学年末淘汰部分不感兴趣或不适合学医的学生分流至其他专业,避免高考的一考定位。

(2)从其他专业的1年~2年级学生中选拔适合学医的转入8年制。四川大学2008年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招生就是采用“直接招收”与“转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它将少部分招生名额分给参加招生试点的学院,待学生入校1年~2年后,从试点学院中按照既定名额择优选拔有学医志向的学生转专业进入8年制培养[8]。

(3)从综合性大学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中选要讲授必要的人文知识,但重点是精神和观念的引导。医学院校目前设置了许多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但人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6]因此,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的观念作为重点。

3.2 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沟通在医学职业中的重要意义,医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特别是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他们充分参与治疗计划,掌握与患者、家属、同事沟通的方法、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应熟悉医学发展规律,了解医学知识学习的特点,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努力提高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不断追求卓越。具备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创新思维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适应新世纪医学生发展要求,有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有运用科学思维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学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方法。

医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每一项医疗实践都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合作的活动,而医生在实践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能够调动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密切配合,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实践活动的关键,特别是新世纪科学发展越快,分工越细,越要合作。因此,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医学生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学会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能够适时缓解压力,学会自我激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明杰,宋文波.当今医学缺少的是什么-论医学中的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2.[2] 郭永松.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6):12-14.[3] 孙英梅,岩磊,张 甦,等.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

理学,2002,8:56.[4] 樊民胜.迎接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J].医学与哲学,2003,24(12):23.[5] 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1-4.[6] 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5-9.

下载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财政财税收探讨

    对我国财政财税收探讨Shen【摘要】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完善财政支出、建立合理的预算体制、进行合理的税制转型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

    财政税收

    财政与税收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财政分配主体、分配依据、最终目的和分配客体 2.市场经济财政模式特点 3.公共财政的具体职责、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财政宏观调控......

    财政与税收--浅析我国国债市场

    浅析我国国债市场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自1981 年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20 余年的历程。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我国连续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自1998年以来12年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已达......

    2006年组织工作初步设想

    文章标题:2006年组织工作初步设想2006年组织工作初步设想1、继续抓好整改的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将督促党组织和党员继续按照整改方案,一件件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整改到位;进一步健......

    2012思想政治工作初步设想

    2012思想政治工作初步设想 一、 主题:践行北京精神,争创一流团队 二、 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主题“北京精神”,深化“北京精 神四种精神”,开展活动。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服务品牌......

    财政与税收

    滨江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院系 滨江学院经贸系专业 物 流 管 理学生姓名 王智峰 学号 20102347021 指导教师 罗玉二O 一 三 年 6 月 7 日我国个人所得......

    财政与税收

    财政与税收 种衡量方法,一是绝的总额,即财政支出37、财政赤字的弥补2、公共财政是指国移。 单选 对规模,二是相对规规模的绝对量指标,方式:(增加税收)、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17、负转......

    财政税收论文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在新的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尤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当前应着重从树立忧患意识、破除享乐主义、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