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或制度体系。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税收管理权限,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税种的开征或停征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的加征和减免权等。如果按大类划分,可以简单地将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为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执法权两类。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一)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种类
税收立法权是制定、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力。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机关有税收立法权;二是各级机关的税收立法权是如何划分的。税收立法权的明确有利于保证国家税法的统一制定和贯彻执行,充分、准确地发挥各级有权机关管理税收的职能作用,防止各种越权自定章法、随意减免税收现象的发生。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可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
第一,可以按照税种类型的不同来划分,如按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地方税类来划分。有关特定税收领域的税收立法权通常全部给予特定一级的政府。
第二,可以根据任何税种的基本要素来划分。任何税种的结构都由几个要素构成:纳税人、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税目、纳税环节等。理论上,可以将税种的某一要素如税基和税率的立法权,授予某级政府。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多见。
第三,可以根据税收执法的级次来划分。立法权可以给予某级政府,行政上的执行权给予另一级,这是一种传统的划分方法,能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立法权。根据这种模式,有关纳税主体、税基和税率的基本法规的立法权放在中央政府,更具体的税收实施规定的立法权给予较低级政府。因此,需要指定某级政府制定不同级次的法律。我国的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二)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
第一,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其中,中央税是指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具体包括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是指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具体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地方税具体包括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等。
第二,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经济资源包括税源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状况给全国统一制定税收法律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随着分税制改革的进行,有前提地、适当地给地方下放一些税收立法权,使地方可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特有的税源开征新的税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同时便于同国际税收惯例对接。
具体地说,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层次是这样的:
1.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即包括全部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的地方税税法的制定、公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委会)。
2.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全国性税种可先由国务院以“条例”或“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施行。经一段时期后,再行修订并通过立法程序。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式立法。
3.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有制定税法实施细则、增减税目和调整税率的权力。
4.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国务院有税法的解释权;经国务院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税收条例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收条例实施细则的权力。
5.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税法,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不妨碍我国统一市场的前提下开征全国性税种以外的地方税种的税收立法权。税法的公布,税种的开征、停征,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规定,所立税法在公布实施前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经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本地区地方税法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法实施细则、调整税目、税率的权力,也可在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税收征收办法,还可以在全国性地方税条例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适用的税率或税额。上述权力除税法解释权外,在行使后和发布实施前须报国务院备案。
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应只限于省级立法机关或经省级立法机关授权同级政府,不能层层下放。所立税法可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执行,也可只在部分地区执行。
关于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问题,迄今为止,尚无一部法律对之加以完整规定,只是散见于若干财政和税收法律、法规中,尚有待于税收基本法作出统一规定。
三、税收执法权的划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财政分税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现行税制下税收执法管理权限的划分大致如下:
(一)首先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国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同时根据按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原则,对中央税,其税收管理权由国务院及其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掌握,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对地方税,其管理权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原则上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人地方金库。在实践中,由于税收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因此,税收的征收管理权限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二)地方自行立法的地区性税种。其管理权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继续征收或者停止征收屠宰税和筵席税。继续征收的地区,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屠宰税暂行条例》和《筵席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制定具体征收办法,并报国务院备案。
(三)属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在省级及其以下的地区如何划分,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
(四)除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外,各地均不得擅自停征全国性的地方税种。
(五)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批准,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拥有某些特殊的税收管理权,如全国性地方税种某些税目税率的调整权以及一般地方税收管理权以外的其他一些管理权等。
(六)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批准,经济特区也可以在享有一般地方税收管理权之外,拥有一些特殊的税收管理权。
(七)上述地方(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的税收管理权的行使,必须以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和中央财政收入为前提。
(八)涉外税收必须执行国家的统一税法,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权集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各地一律不得自行制定涉外税收的优惠措施。
(九)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保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正常发育,在税法规定之外,一律不得减税免税,也不得采取先征后返的形式变相减免税。
四、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一)税务机构设置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现行税务机构设置是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正部级),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机构、编制、干部、经费的垂直管理,协同省级人民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
1.国家税务局系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国家税务局,县、县级市、旗国家税务局,征收分局、税务所。征收分局、税务所是县级国家税务局的派出机构,前者一般按照行政区划、经济区划或者行业设置,后者一般按照经济区划或者行政区划设置。
省级国家税务局是国家税务总局直属的正厅(局)级行政机构,是本地区主管国家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局长、副局长均由国家税务总局任命。
2.地方税务局系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地方税务局。县、县级市、旗地方税务局,征收分局、税务所。省以下地方税务局实行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税务机关垂直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地区(市)、县(市)地方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均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垂直管理。
省级地方税务局是省级人民政府所属的主管本地区地方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一般为正厅(局)级行政机构,实行地方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国家税务总局对省级地方税务局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业务的指导和协调,对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政策的监督,组织经验交流等方面。省级地方税务局的局长人选由地方政府征求国家税务总局意见之后任免。
(二)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目前,我国的税收分别由财政、税务、海关等系统负责征收管理。
1.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银行、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开征之前为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中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中央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2.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包括上
述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的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不包括对银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及其地方附加,地方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此外,依据国税发[2002]8号文件通知规定,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范围按以下规定执行t
(1)2001年l2月3l El以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包括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仍由原征管机关征收管理,不作变动。
(2)自2002年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但下列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①两个以上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各方解散,但合并各方原均为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的;
②因分立而新设立的企业,但原企业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
③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办理设立登记。但原事业单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
④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仍由原征收机关负责征收管理。
(3)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新登记注册、领取许可证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律师事务所、医院、学校等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其他组织,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4)2001年12月31日前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但未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在2002年1月1日后进行税务登记的,其企业所得税按原规定的征管范围,由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管理。
(5)2001年年底前的债转股企业、中国企事业单位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和联营企业,仍由原征管机关征收管理,不再调整。
(6)不实行所得税分享的铁路运输(包括广铁集团)、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7)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外的个人所得税(包括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降低征收成本,避免工作交叉,简化征收手续,方便纳税人,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以相互委托对方代征某些税收。
3.在部分地区,地方附加、耕地占用税,仍由地方财政部门征收和管理。
4.海关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关税、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同时负责代征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划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1.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
2.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主要包括:
(1)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
(2)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
(3)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按60%与40%的比例分享。
(4)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的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相同。
(5)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
(6)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
(7)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归中央政府,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主要税法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意见》的通知
1996年1月24日国办发[1996]4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1996年3月1日国税发[1996]37号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固的通知
2002年1月24日国税发[2002]8号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2005年l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6号
第二篇: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如何改革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如何改革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2011级财政一班 姓名: 学号:
[摘要]------
3[关键词]-----3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3三、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完善方法--------------------
4四、结束语
4[附]参考文献-----------------------------
5[摘要] :税收制度是我国经济管理的核心部分,它伴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及经济管理制度和方法变换而变化;税制改革,就是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深化税收体制改革无疑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针对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提出改革思路,针对出现的弊端,我们应该结合国情,具体分析,加以解决,协调推进我国税收体制改革。
[关键词]:税收体制;税收管理;改革;问题;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我国财政税收制度从 1950 年到 1994 年期间共进行了五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 1950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总结老解放区税收经验的同时,清理了旧中国不合理陈腐的税收制度,建立符合新中国建设的税收制度。第二次进行税收制度改革是在1958 年,目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以后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形式的要求。第三次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是在 1973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税收制度。第四次税收改革是在 1984 年进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最后一次税制改革是在 1994 年,主要是对工商税收制度进行全面整顿,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财政税收制度的整改,我国在财政税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并且促进了我国预算体制的完善,最终实现了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全面转型。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1、税收的法治化程度较低。
在我国,没有关于纳税人权利的相关规定,只是在宪法第 56 条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从目前我国各个税种的法律层次来看,我国税种大多是通过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
式出现,而不是由立法机关来立法,立法的层次很低。
2、相关体制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起步比较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相关财税体制的发展与改革。甚至出现税收体系存在缺陷非税收入没有纳入政府收入体系的管理范围的情况。在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形下,漏掉了许多有利于调节社会分配功能的重要税种,难以做到充分地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不利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
3、税收管理中虚假的财务核算和对税收监督管理的不到位。
税收管理过程中出现偷税逃税的社会化和普遍化的现象,税收之间的差额也比较严重。税收的差额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进行税收征管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4、企业的纳税和服务意识不够高。
税务机关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纳税的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纳税服务的理解没有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都比较狭隘,没能够真正的从纳税人的需求和
导向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5、我国财税转移支付方面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财税转移支付包括三大类支付方式,即专项支付、财力性支付、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支付。中央政府通过这几种支付方式来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财政补贴不均衡现象。但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性的监管制度,使一些腐败官员有空可钻,乱用资金,使得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原则失去了原有效力,无法缩短各地方的经济差距,制约了我国在公共服务方面均等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完善方法
1、税收管理体制,应通过法律形式公布和实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正式立法,以体现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律严肃性、统一性,保证税收管理体制实施的效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税收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的权限。
规范国家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责任,使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转移支付财政制度方面更加完善,理顺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使各地方政府的财权与政权相匹配。
2、建立财政税收分级、分权管理体制。
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在进一步合理划分税种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地方税实行分类管理,清晰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基本的税收政策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但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税收管理权。这样合理的划分各级政府财政税收体制,有助于调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财政税收比例,强化政府间财政收支平衡,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的监管压力。
3、,我国国税、地税的征管范围应该加以清晰界定,避免出现对纳税人的交叉管理难的现象,根除地方对中央收入征管的行政干预。从根本上解决国税、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从行政性分权、经济性分权、法律性分权等方面解决。
4、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
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将转移支付款项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合理搭配款项支付方式,不但可以稳定资金来源,并且可以较为合理的分配资金。首先,政府财政税收管理部门要提高一般性支付的比例、适当调整专项转移支付比例,合理按排转移支付款项的比例。其次,要从改革财政税收返还和增值税税收分享的角度来稳定转移支付所需资金的来源渠道。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公开、透明的分配财政税收。
四、结束语
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税权高度集中对地方的不利限制、税务机构分设带来的征纳成本上升、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性弱等。通过采取合理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税收征管范
围,以法律形式公布和实施税收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不但可以调动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也利于确保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要从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来认识和把握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全面深化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改革,不断提高我国在财政税收方面的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平稳,促进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附]参考文献
[1] 苗瑞,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商业,2011,(7)
[2] 王德平.完善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初步构想[J].税务研究,2008,(2).
第三篇: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对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的探析
行管0801李创业200872012
摘要:教育行政体制作为国家领导教育的最基本方式,是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影响着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我国自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客观了解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与不足,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推动我国教育管理模式更加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教育行政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解决教育行政各种矛盾、提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育行政人员队伍建设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需要。因此,走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之路,对于如何建设一支高素养、优质、专业化的教育行政领导队伍;对于如何充分地发挥教育行政领导对教育的统领、协调、服务职能,促进教育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
1.引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对教育行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总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均权制。我国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行政体制也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模式,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一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现状的分析,使我们在清楚了解这一体制发展过程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在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因为教育行政领导从事的教育行政工作,无论在入职前还是在职期间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或工作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专业道德,形成了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学校的意识,维护公平与正义;教育行政从普通行政中分离出来,有了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活动自由,工作中有了主动权;教育行政领导人员入职前要具备行政、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教育行政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所以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是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趋势与潮流。
2.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世80 年代以前,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学校的建制按行政级别确定,学校按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办学和管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与之相适应的。它有利于集中国家有限的物力、财力,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教育不公平现象。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种体制带来的教育弊端也逐渐显现。如:限制了地方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不能适应地方发展,缺乏地方特色等。党的“十四大”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消除就体制中的弊端开辟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而这一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一场社会的变革,它必然推动着教育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是一个强调开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任何组织机构要生存和发展,都要不断变革和
创新,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实力。而走向市场参与竞争,获得变革与创新,是以组织机构有较大的自主权为前提的,教育也不例外。要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发展,教育由国家全权管理的模式必须改革,从单纯中央集权制的行政体制向集权与分相结合。权利应适当下放给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这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正沿着这一方向在不断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正由中央集权制向均权制逐步变革。
3.我国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度集中的传统行政体制基本被打破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获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由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央集权制,以及人们传统的教育国办等思想的影响,给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带来较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3.1 权力下放不彻底
权力下放不彻底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在下放权力时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保留性。即中央政府放多少权,地方政府才有多少权;中央政府放什么权,地方政府才有什么权。地方权力的多少和内容,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而不是客观的论证和界定。虽然指出中央政府只负责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管理教育的权力,但都只作出了笼统的概括。地方要真正进行管理必须有明确的权利保障,但我国权力下放的程度和范围完全由中央决定,并没有科学的、明确的规定,这当然就限制了地方办学的自主性和地方办学作用的发挥。
3.2 地方权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教育由于很长时期都是由国家全权管理的,所以教育国办已经在人们意识里成为习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使得教育行政体制也出现新的变化。教育权力开始下放时,人们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许多地方在拥有了权力时,却不知如何充分有效的使用已有的权力,而仍然按照原来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创新,或者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办学模式,而没有充分利用地方办学优势、特点,真正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教育。
3.3 权力下放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
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由集权制向均权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只关注中央集权的削减,却较少真正关注到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省、市的权力下放情况。中央权力的下放和划分是具有层级性的,真正的地方权力的下放不只局限于中央政府到省一级,同样也包括省一级对市、县、区等层级权力的下放。只有权力真正得到逐级下放,才算下放到了各个地方,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使各底层地方也有权力和能力参与教育管理,促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并没有真正的机制来监督我国底层权力的下放。
4.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我国教育体制在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我认为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改革中,教育行政领导的专业化发展则是关键,没有专业的教育行政领导,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则会受到很大阻碍,甚至会将改革后的体制带回原来的轨迹。然而我国的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发展过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4.1教育行政领导观念陈旧。
教育行政领导承担着教育的改革者、设计者和教育者角色,对教育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他们的观念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国有些教育行政领导观念落后,与建立一支专业化领导队伍的目标相距甚远。他们在教育
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质量观上还体现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4.2教育行政领导“逆专业化”现象严重。
所谓“逆专业化”,是指一些教育行政领导本来是教育专业人员,而一旦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后,却身不由己,被事务性工作缠绕,没有坚持学习和更新知识,出现了非专业化的行为。当前,大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作为事务型人员,对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操办,只有这样才能放心。结果把自己当成办事员,出现了“逆专业化”的现象。这样的“逆专业化”,在本质上就是教育行政领导在履行职能时越位、缺位、错位。
4.3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研究薄弱。
国外对教育行政领导的学历、资格、专业素质等方面有明确规定。然而,我国在校长、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却忽视了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对教育行政领导的素质,特别是在文化业务素质方面尚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教育行政领导资格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以及专业组织,用相关教师制度套用到教育行政领导,这显示出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研究还处在低级阶段,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4教育行政领导缺乏相应的培训。
首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教育行政领导的培训,各级政府在教育行政领导培训上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把教育行政领导的培训看成是教育部门的事,在经费投入上不肯花钱。其次,教育行政领导培训制度不完善。目前,国家没有正式颁布《教育行政领导培训规定》之类的条例,教育行政领导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如果培训,接受的也是公务员性质的培训,很少有专业对口的培训;培训课程建设滞后,组织不够严密,培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4.5教育行政领导标准难以确定。
在标准制定上,有的人较多关注“行政”标准,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行政领导要协调好内外、上下的各种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有的人较多关注“教育”标准,认为教育行政领导必须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来统率教育工作全局,才能使教育不致迷失方向。因此,教育标准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标准。其实,教育行政领导的标准是教育标准和行政标准的结合,并且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但两者孰重孰轻,目前还存在着分歧。
5.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存在问题原因透析
5.1教育行政职能定位不清。
教育行政职能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教育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教育行政职能规定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人员在教育中应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样的效果。教育行政职能包括职责和作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职责是与自己社会位置相一致而必须承担的工作、完成的任务,即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其作用也就是职能产生的效果和贡献,是教育行政领导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和价值目标。
5.2教育行政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教育行政组织是一个有严格的层级结构,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上层对其部下具有指挥的权力;通过劳动分工,制定相关制度,通过对其员工的控制来提高效率。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缺陷:组织结构层层叠加,横向职能分工过细;协调成本过大,应变机制僵化,对环境刺激反应迟缓;组织整体活力不足,组织成员的发展受到抑制;行政服务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
5.2.1.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中的缺陷。教育行政部门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行政监督部门等部门组成。这些机构设置存在交叉重叠、人员冗余和协同不
足问题。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不合理。党政关系不协调;副职过多,分工不合理;教育行政机构扩张,各部门之间工作存在交叉和割裂。
5.2.2.教育行政权力运行存在缺陷。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的行政权力运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管理权力划分存在矛盾。
5.2.3教育行政领导自身素质不高。教育行政领导作为国家或地方的高级行政官员,代表政府来管理教育事业,充当教育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协调者、管理者等角色,理应要求他们德才兼备。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教育行政领导用人机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教育行政领导人员的聘任、选拔、录用、奖励、考核制度,使得一些专业素质不高,甚至是非教育方面的领导因人事安排需要也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的岗位,这样的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而教育行政领导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行政领导资历浅、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和结构状况与专业化发展要求不符,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育行政领导自身素质低下。
5.2.4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教育队伍发展的关键。用制度化来规范教育成员的行为、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是我们在多年来的社会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部直接针对教育行政领导的管理制度,仍然套用一般公务员条例来管理教育行政人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教育行政领导任职、资格制度。在录用教育行政人员前,并没有明确规定要通过教育行政领导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考试后才能上岗;第二,没有建立起教育行政领导职责制度。导致教育行政领导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角色模糊不清,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第三,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行政领导考核、评价制度。目前,一般是组织人事部门通过看一些教育行政领导相关书面材料对教育行政领导进行考核评价,他们既不熟悉教育业务,又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教育调查研究,因此而作出的评价结论对教育行政领导不能起到应有的服务及导向功能。而熟悉教育业务,经常跟教育行政领导打交道的基层学校校长,在评价教育领导方面却没有发言权。第四,教育行政领导培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教育行政领导培训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培训课程开发不切实际,师资培训素质不高等。
6.应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行政领导专业化的措施
6.1进行必要的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提倡地方办学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变革产生的一种新的体制。受长期以来教育国办思想的影响,许多较底层地方还是无法适应这种体制,对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特点进行办学和教育管理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这就需要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正确引导,使地方明确自己具有的权力和特点以及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了解办学所需的教育内容和知识,进行大胆创新。配备有经验和知识的人给予相关实践指导。使地方能够在大政方针范畴内,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和地方办学特点,创办有地方特色的教育。
6.2建立有效的机制,监督权力真正下放到各级教育部门
真正有效的权力下放是建立在各级部门都能够得到权力下放的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关注的是中央政府到省、市一级的教育权力下放,而市以下底层地方权力的下放却没有人给予太多关注。但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权力只有逐级都得到下放,才能真正实现中央到地方的全民参与。而较底层地方教育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只有权力下放到这些最底层的地方,使他们也有权力充分发挥积极性,全面参与到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来,才能使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成为可能。而这就需要有效的机制进行监督,保证最底层地方权力的下放,避免上层教育部门的权力下放不具体或少下放等。
6.3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教育行政领导自身素质
用制度化来规范教育成员的行为、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国家应正式颁布《教育行政领导培训规定》之类的条例,增加教育行政领导接受培训的机会,接受专业的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提高教育行政令的素质。应建立科学的教育行政领导用人机制,形成一套合理的教育行政领导人员的聘任、选拔、录用、奖励、考核制度,去除那些专业素质不高和非教育方面的领导因人事安排需要也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的岗位的人员,排除这样的领导干部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
参考文献:
1、籍峰涛.试析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0.(9):482、林晓航.浅析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意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王建莲.论我国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J】.求索,2010.(11):189-1904、杨东平.治理教育行政化弊端的思考【J】.视点,2010.(19):50-555、李帅军,有轶.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考察与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第36卷第1期
第四篇:浅析我国绿色税收
浅析我国绿色税收
论文关键字:绿色税收
产生
现状
措施
论文摘要:我国改革开发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严峻的现实促使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走“绿色税收”的路子,努力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这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自年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绿色税制改革的热潮。然而,我国现行税制还未能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目标,绿色程度不高。但是,绿色税收在国际上却是一种通行的经济手段,其目的就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绿色税制的征收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全球经济一体化、绿色税制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也是改善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绿色税收的产生和意义 1绿色税收的产生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退化度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使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得以公认。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经济学家庇古率先提出“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导致对森林草地资源的过度采伐和放牧,使森林、草场等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草场的退化;二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致使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发展迅速,致使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骤增,对我国的大气、陆地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有关资料表明:燃煤、化工废气所造成的污染,使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使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有80%被污染,特别是淮河、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一些重要的大型湖泊,其污染程度已影响到城市的正常供水。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治理和防止我国的环境污染,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采取 法律、科技、计划等手段,而且应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手段。税收作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环保方面也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绿色税收”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使税收调控职能在环保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2绿色税收的意义(1)绿色税收的定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税收一词在我国具体何时出现,虽无从考证,但从国际财政文献局出版的《国际税收辞汇》的改版中可以推知,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在改版中,是这样解释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
(2)绿色税收的意义
绿色税制从广义上讲是指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税种和税目及税收优惠的总称。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而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成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的重要指针。尤其是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积极推动下,绿色税收的研究得到极大发展,这促使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加速了从零散的、个别的环境税收的开征到提出全面绿色税制的过程。进人21世纪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尝试引进绿色税制。随着绿色税收理论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不但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筹集专项资金,用于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调节,矫正其经济行为,使其从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见,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是改善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人们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全球绿色税制的征收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全球经济一体化、绿色税制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也是改善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由于还尚未设立以保护环境为课征目的的独立税种,因此,总的说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环境税收政策。目前,我国关于保护环境的税费征收情况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收取的各项费用,主要是排污费;二是散存于其他税种中的少量税收措施。
(一)关于排污收费制度
1排污费的征收标准过低,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排污单位治理设施的运行成本,部分收费项目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25%左右。标准偏低造成许多排污单位宁可缴纳排污费而不愿治理污染,出现“交排污费、买排污权”的现象,影响了排污收费制度刺激污染治理作用的发挥。
2征收依据落后,任是按单因子收费。即在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此收费依据不仅起不到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刺激作用,反而给企业一种规避高收费的方法。
3排污费征收管理不规范,征收率低,征收成本高,相当一部分被环保部门用来维护其机构人员支出;征收阻力大,排污费不具有完全的强制,立法基础薄弱,权威性差。
4对排放污染物总量没有限制。现行收费制度对污染仅是按相同标准收费,而不论单位时间的排放量是多少、每年的排放总量是多少进行区别对待。这种只是单纯按照排污量多少收费的方法对于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来说,环境污染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5排污费的使用不科学。原应该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被人为地挪作他用或被挤用,使用分散周转慢,影响了治污步伐和排污费的使用效益。
(二)关于其他环保税
1资源税。资源税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过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其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性质定位不合理。我国现行资源税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属于级差性质的资源税,这种定位由于其没有给出资源价格,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因而极大地限制了资源税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二,征税范围过窄。我国现行资源税只对矿产品开采和盐的生产征税,使大量具有生态价值的水、森林、草原、滩涂等资源长期处于税收监控之外,从而导致了非税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第三,税额设置不合理。由于 历史 的原因,资源税单位税额设置偏低,而且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弱化了税收对资源的保护作用。第四,计税依据有待调整。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资源的销售数量和使用数量。这意味着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应税资源不征税,导致企业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2消费税。消费税设立之初并没有考虑消费应税产品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环境成本,但在统一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叠加征收一道消费税,以及对含铅与不含铅汽油实行差别税率和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实行税额减征等,确实体现了限制污染的税收意图。但是,消费税征税对象中与环境有关的仅有8种,课税范围过窄,某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如电池、一次性产品、化肥、煤炭等没有列人征税范围,这对环境的保护是极其不利的。3车船使用税
现行车船使用税的设置基本上未考虑环保因素。由于同一类型机动车的性能、油耗、尾气排放量不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也不同,所以对该类型的机动车采用相同税率、按辆征收的方法显然有失公平,更不利于污染的防治。此外,由于车船使用税征收额度较轻,实际操作中很难起到缓解 交通 拥挤和减轻大气污染的作用,而需要更多地使用交通管制手段。(三)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人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三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应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应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改征“排污费”为“排污税”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环境污染税,治污资金主要是通过征收排污费的形式来筹集,但由于现行排污收费存在征收标准偏低、征收方式不规范、征收阻力大等问题,致使排污收费起不到保护环境的应有作用,因此有必要改排污收费为征税,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税。所谓排污税是指对排污行为或亏染物所征收的一种税,往往是按排污量对排污者征收。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音几类。污染物不同,征收形式也不尽相同。虽然有的国家对各种污染物综合征收“排污税”,但也往往按污染物设置不同税目分别征收。如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噪音税等,它们大都根据“谁污染,准缴税”原则,对因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进行补偿。改征“排污费”为“排污税”以后,由于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一方面,可以改变征收标准偏低、不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税负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征收成本,改变资金使用和管理方法,以切实保障我国对环保的投入。
2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政策做出完善。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没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没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
3制定再生资源业的税收政策。再生资源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也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如回收利用废旧物资,据有关专家测评,每回收1吨废旧物资,可节约 自然 资源4至12吨,节约标准煤1.4吨,并可减少6至10吨垃圾处理量。目前,我国资源回收利用的潜力很大。据估算,我国每年可再生利用而未回收的废旧资源价值将近250至300亿元人民币。1994年增值税制改革后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允许按10%作进项抵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发展。今后,在绿色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应进一步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4扩大并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 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目前,环境污染税缺位,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
5调整现行税制
(1)完善现行资源税
资源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或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征收的绿色税收种,是绿色税收主要税种之一。1)扩大征收范围,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31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2)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优惠,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3)完善计税方法,加大税档之间差距。为促进纳税人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课征。
(2)改革消费税规定
第一,我国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各规定了一档税率,以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相关税收收人。因此,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一方面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人。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第二,将那些难以降解、在制造和使用中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各类、包装物品一次性使用的电池以及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等产品列入征税范围。第三,在继续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实行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以体现对具有环保功能的汽车在税收上的优惠,从而促使消费者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消费选择。
(3)调整关税 一是对出口的消耗国内大量资源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征高税;二是对进口的那些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和预期污染而又难以治理或治理成本较高的原材料、产品征收较高关税。三是对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有可能性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度提高有毒、有害产品的关税。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限制国内资源的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可有效地防止污染由国外向国内转移。四总结
第五篇:我国税收体系
我国税收体系(税收分配)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理):中央政府分享
75%,地方政府分享25%;
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
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政府; 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
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按60%与40%的比例分享; 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的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相同;
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
部分归地方政府;
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
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
部分归地方政府;
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94%归中央政府,6%归
地方政府其他印花税收入全部归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