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分析论文
一、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相对比较严重的便是安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体制并不够完善,并且对安全管理体制也不够重视,从而使安全管理体制发挥不出真正的价值,不能有效地处理生产、安全以及效益的关系。对于煤矿企业的领导人来说,如果不重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会对煤矿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观念都比较落后,并且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这就严重地导致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过程,两者严重的脱节,从而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煤矿生产中还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安全检查办法,只根据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自身经验进行工作,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一个煤矿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检查方法,那对于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都是很大的威胁。其次,从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说,如果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就不会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并且也没有标准可依照,再加上管理力度的不够,这就不能有效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国家采取重要措施之前,煤矿必须意识到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要加强落实和实施安全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保证我国煤矿企业能够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一)煤矿安全监察化
对煤矿安全生产建设过程进行系统的监察便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在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煤矿产业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以及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点具有移动性,并且作业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煤矿安全监察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监察工作方式。监察工作方式包括很多种,例如日常监察、定期监察以及重点监察等。煤矿安全监察内容也有很多,其中包括检查制度、检查安全设施、检查思想等,同时还要对该煤矿企业进行调查,查看其企业资质以及生产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安全管理法律化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法律运用,这也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评价标准。煤矿安全管理法律化包括很多内容,如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等。近几年我国对煤矿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和调整,从而让其更好地为我国依法治矿提供依据,严格控制煤矿企业工作程序。虽然我国一些煤矿企业还没有完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煤矿企业仍有明显的改善,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取得成效,其主要就是因为执法力度不够,并且煤矿守法意识不强。
(三)煤矿保险责任化
首先,根据保险公司的相应保险条款,要设计好相关投保企业以及承包保险公司的责任,同时要激发煤矿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并且当煤矿安全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其次,煤矿生产企业不要因为进行了保险,就不重视安全状况,只在乎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这会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综上所述,整个过程就是煤矿保险责任化的内容和宗旨。我国要引用不同种的保险形式,单一的社会强制保险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仅仅引入社会强制保险是不够的,必须要增加一些和税收相似的支出。从收取保险费用机构的角度来说,在加强煤矿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以及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三、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是需要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煤矿产业是我国一次能源核心,要想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保障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形式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当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不仅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形象,甚至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非常重视煤矿产业的安全性。近几年,由于工作的不到位,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尽管我国的煤产量相对于其他国家高出很多,但是因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所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受到世界的关注。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形象,还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是解决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首先,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能够规范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行为,同时还能控制监管行为,最主要的是完善煤炭安全管理体制,能够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仅能够规范煤炭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工作流程,还能帮助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自身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煤矿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四、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管理大系统中,安全管理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生产管理体系进行,要使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让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发挥出真正的价值。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促进煤矿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煤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探讨论文
1前言
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并且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角度上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助力[1]。从群众的角度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升,对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机会的增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脚步。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2.1高职教育管理职责分散
对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而言,其问题主要是对于整个体系的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其办校的性质不尽相同,有地方政府创办的,也有企业创办的,还有行业创办的,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没有一套明确的责任体系,也缺少一个固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学校之间鲜少沟通协调,资源也没有达成共享,阻碍了共同发展。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管理曾更为复杂,包括了政府经济部门、劳动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等,这些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如何沟通协调、管理责任如何划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2与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紧
近年来,由于《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指出要让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也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学历的教育。但是,因为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区别,存在衔接、沟通上的问题,导致希望学生继续深造的学生缺少学习基础,在考试中发挥不利。现有的教育体制允许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报考专升本,读完本科之后还能够继续研究生的学习。但是因为学习内容存在很多差别,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存在劣势,即使成功考入目标学校,也会出现学习成绩跟不上等情况,这让学生的继续深造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让学历较低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学历,学到更多的知识。
2.3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政府进行统一管理,进行计划办学,但是对着民办以及合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体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一直处于计划办学阶段,早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很多民办学校或者是合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也得不到发挥,也就减少了一些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现在唯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办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以及管理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
2.4国家投资不足管理粗放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存在科研资金以及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学校没有足够的收入,很多学校既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建设,其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制约,教学水平也无法保证,生源以及毕业生质量都有所下降[2]。国内对于高校的补贴都是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中央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省级政府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学校招收学生的数量,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制定每一个学年该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并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因此对于学校的补贴政策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
2.5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其对于人才、教学、人事、后勤等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单位,高校往往会存在资源的浪费,教职工比例不平衡,人员管理松散,分配不当,很多职工都是闲差以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情况。由于大部分教职工都是在编人员,没有竞争压力,也没有失业风险,员工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教学、科研等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方法
3.1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在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管理的作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正确,发展顺利。另外,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无论是按地域分,还是按学校的水平分,甚至是按学科的分类分,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分布都十分不均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作出统一的规划,进行宏观的调控。中央政府还应该推进教育立法,从制度、法律的角度强制性管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维护各个学校招生、教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秩序和公平。除了立法这种强制手段之外,中央政府还应该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一定的鼓励型政策,比如对资源紧张或者是发展快速的学校进行拨款,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3.2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与服务
当中央政府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地区统筹权交给地方政府的时候,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地方政府必须对本地区的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进行规划,无论是本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学校的位置、学校专业的配置以及学校学生毕业的定位都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3.3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
群众是否满意才是决定政府机构决定正确与否的关键,无论是怎样的改革,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基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应该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作出选择的应该是社会大众。要真正做到民主和公平,让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各个阶层、群体以及个人都参与到管理的决策中来。4结语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分析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分析(2008-12-04 10:02:18)转载▼标签: 财经 分类: 开发区经验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分析——兼论广东湛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管理体制(上)
http:// 2007-4-17 10:27:
21摘 自:《城市发展研究》
在我国,开发区的范畴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四种类型。在各种类型的开发区中,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典型。根据规模、任务和批准设立机关的不同分为国家级、省级和省级以下三个层级的开发区。
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体制创新,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比较符合各地各级各类开发区实际的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和运行机制,总结开发区体制创新的历程,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呈现出由“经济功能区”向“新型行政区”转型分“两步走”的发展趋势。开发区布局形式趋向多样化
目前,我国开发区的布局有四种基本形式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
1.城郊布局。在人口稀少的城郊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其主要功能是吸引产业投资,进行经济开发,目的是拉大城市框架建立新城区,如广州南沙开发区。
2.老区布局。在老区内设立开发区,开发区兼具经济开发和城市管理的功能,目的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如湛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紧邻布局。紧邻老城区布局,主要是依托老城区原有基础设施、大学和科学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性孵化器,目的是保护老城区和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如苏州工业园区。
4.一域多区。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目的是优惠政策和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5.飞地形式。“飞地形式”主要是由于老开发区经过开发建设以后工业用地已基本用完,或由于开发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所余有限的土地改变了功能用途,为求得更大的创业发展空间而设立的延伸区。延伸区的布局有三种形式:自身行政区内另行选址;邻近行政区内布局;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内布局,如湛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延伸区,这是一种大包小(区域范围)、低包高(级别)的模式。目的是扩展经济开发空间。向新型行政区体制转型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内地的发展过程,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享有特殊经济政策的开放区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体制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逐步走向城市化,管理体制向新型行政区体制转型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开发区范围的逐步扩大,功能的逐步多元化,一域(行政区、经济区)内开发区类型级别的增多、特殊政策的逐步消除,我国开发区的功能呈现出单一工业化的经济功能区向多功能新城区发展的趋势,其管理体制呈现出从派出机构代行职能的准政府向一级行政区的新型行政体制转型的趋势。管理体制的转变不是新体制向旧体制的简单复归,而是体制并轨基础上的创新,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管理体制的转化主要表现为分两步走:
第一步由单一类型同一级别的经济功能区向多功能区合署办公转化,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萝岗区)设立之前的模式;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分治”向在协调机构推动下统一开发建设的“协治”转化,如天津滨海新区模式。
第二步是在经济功能区和调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新设行政区,如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的“五合一”模式,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区)模式;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合并一体化行使职能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虎丘区)模式、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模式、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区)模式——北仑新区模式。
2.1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功能主导”模式
滨海新区范围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地区。滨海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不同于行政区和经济功能区,不拥有任何行政职能。“滨海模式”主要特点:一是按照经济区来创建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做大做强经济功能区;三是创新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滨海模式”最大的体制弊端是条块分割,导致区内资源的分散低效使用和重复建设,增大条块之间的协调成本。新区管委会属市政府派出机构,仅具有规划、协调和部分管理职能,致使管理缺位。“滨海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尽管如此,在新的体制没有确立之前现行体制机制是行之有效的。
“滨海模式”的创新取向:一是,维持现有体制适当增设机构扩大管委会职权,可以实现机构精简,但协调统一难度大;二是,新设一级政府,可以实现统一,消除交易成本,但机构人员和行政层级的增多,必然加大行政成本。
2.2 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的“五合一新设”模式
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的“五合一”模式是由1984年成立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成立的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成立的广州保税区、2000年成立的广州出口加工区和2003年受托管理的周边地区整合而成(参见表1和2),是国内唯一集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行政区(萝岗区)的党政管理机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五合一”管理体制的优点:一是,实现了四种类型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整合,拥有了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行政执法权;二是,实现了新型行政区体制下组织机构的高度精简,依法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实现了四种类型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政策资源的综合集成,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四是,实现了区域、城乡发展的统筹兼顾,加快了经济功能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的步伐。
2.3 青岛开发区的“体制合一”模式
1992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原黄岛区合并。两区体制合一后,实行了“一套机构、四块牌子”的领导体制,即:开发区的工委、管委和黄岛区的区委、区政府合并设立、合署办公,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一把手”也由一人兼任,并享受青岛副市级的待遇。
“体制合一”模式的优点:一是,仍然保持较为精简的机构设置,尽可能实行党政合署办公,如工委(区委)办公室与管委(区政府)办公室、组织部与人事局、宣传部与文化局等;二是,体制上的创新促使青岛开发区由单一型的工业区向现代化的国际性新城区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政府运行机制;三是,顺利扩区,使青岛开发区由起步的15平方公里扩展为220平方公里,解决了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发区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化体制模式分析
开发区的活力和效能关键取决于对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从实际出发的体制、机制、服务的创新力度。
3.1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从开发区行政权力的集中度和行使方式分析,其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统治”型、“协治”型、委托型、政区型四种类型。
3.1.1 “统治”型
(1)行政型。行政型主要表现为特区型和派出型两种类型。
第一,特区型。由政府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要是把开发区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区”,本着特事特办的方针,赋予开发区管委会以省级或市级管理权限。此种体制采用得较多。最为典型的是上海浦东新区。
特区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开发区与行政区高度统一,开发区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如上海浦东新区是由中央政府宣布的副市级开发区,深圳特区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授权,具有独立立法权;优点是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社会经济事务管理的统一,消除了“块块”之间的矛盾;缺点是调整行政区划增加时间成本,调整机构设置增加改革成本。
第二,派出型。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管理机构,代表市政府对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全面管理,省、市管理权限由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各职能部门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设的对口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派出型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开发区没有相关区域行政管理权限,经济开发与社会管理相分离;优点是有利于集中统一快速地进行经济开发,改革成本小,可操作性强;缺点是管委会缺乏独立行政主体资格,权力缺位,容易产生摩擦。
(2)公司型。比较适应区域功能单一的开发区域和开发区建立之初。这种体制首创于蛇口,称之为“蛇口模式”。上海的漕河径、闵行、虹桥开发区以及海南洋浦开发区和宁波大榭开发区等也采取这种模式。
公司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本身是企业法人,只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行政职能严重缺位,不利于协调解决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公共产品供给、行政效率低、社会事务管理难等问题。
3.1.2 “协治”型。比较适应一区多园和一域(经济区、行政区)多区涉及多部门、多行政层级的经济区。北京的中关村和天津的滨海新区属于“协治”型的管理体制。“协治”管理模式,有利于协调不同园区、功能区、行政区因区域共存而体制相异产生的内耗,有利于协调多部门、不同层级行政职能部门因对同一开发区的管理而产生的摩擦。
3.1.3 委托型。委托型主要表现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和行政区委托开发区管委会代管两种形式。一是,管委会设立开发公司,授权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如深圳科技工业园,最高领导机构为园区管委会,管委会之下设立科技园总公司。管委会决定科技园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规划,并任命公司总经理。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工作,对区内各项管理、经济和人事决策有较大自主权。二是,将行政区委托管委会管理。如,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委托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代管石桥镇、石桥街道办事处。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内,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授权,行使开发建设管理的职能和对委托代管地区行使党务及行政、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
委托代管行政区模式的特点是开发区为准行政区,拥有较大的行政管理权限,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优点是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社区经济事务管理的统一;缺点是需要完善法律法规。
3.1.4 政区型。政区型主要适应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合并或在经济功能区和调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区域。如青岛开发区跟黄岛区、宁波开发区与北仑区的合并,广州南沙区、萝岗区的成立。这种模式的特点和优点主要是兼具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的双重功能、管理体制高效灵活。
3.2 领导体制、机构设置
3.2.1 领导体制
基于更有效地协调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在管理上的条块关系,目前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行政区的书记大多实行高半级兼任制,同时开发区党委、管委会与行政区的党委、行政正副职实行兼任制,这样的领导体制有利于消除实际运作上的条块摩擦,其机构设置能够真正实现精简高效。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书记高半级由市委常委兼任;广州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与广州市萝岗区委书记由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一人兼任;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广州市萝岗区委副书记与萝岗区区长由一人兼任;广州开发区党委副书记与广州市萝岗区委副书记等都由一人兼任。南沙区委书记高半级由广州市副市长兼任。
作者:邓春玉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第四篇: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或制度体系。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税收管理权限,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税种的开征或停征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的加征和减免权等。如果按大类划分,可以简单地将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为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执法权两类。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一)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种类
税收立法权是制定、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力。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机关有税收立法权;二是各级机关的税收立法权是如何划分的。税收立法权的明确有利于保证国家税法的统一制定和贯彻执行,充分、准确地发挥各级有权机关管理税收的职能作用,防止各种越权自定章法、随意减免税收现象的发生。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可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
第一,可以按照税种类型的不同来划分,如按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地方税类来划分。有关特定税收领域的税收立法权通常全部给予特定一级的政府。
第二,可以根据任何税种的基本要素来划分。任何税种的结构都由几个要素构成:纳税人、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税目、纳税环节等。理论上,可以将税种的某一要素如税基和税率的立法权,授予某级政府。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多见。
第三,可以根据税收执法的级次来划分。立法权可以给予某级政府,行政上的执行权给予另一级,这是一种传统的划分方法,能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立法权。根据这种模式,有关纳税主体、税基和税率的基本法规的立法权放在中央政府,更具体的税收实施规定的立法权给予较低级政府。因此,需要指定某级政府制定不同级次的法律。我国的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二)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
第一,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其中,中央税是指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具体包括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是指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具体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地方税具体包括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等。
第二,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经济资源包括税源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状况给全国统一制定税收法律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随着分税制改革的进行,有前提地、适当地给地方下放一些税收立法权,使地方可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特有的税源开征新的税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同时便于同国际税收惯例对接。
具体地说,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层次是这样的:
1.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即包括全部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的地方税税法的制定、公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委会)。
2.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全国性税种可先由国务院以“条例”或“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施行。经一段时期后,再行修订并通过立法程序。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式立法。
3.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有制定税法实施细则、增减税目和调整税率的权力。
4.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国务院有税法的解释权;经国务院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税收条例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收条例实施细则的权力。
5.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税法,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不妨碍我国统一市场的前提下开征全国性税种以外的地方税种的税收立法权。税法的公布,税种的开征、停征,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规定,所立税法在公布实施前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经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本地区地方税法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法实施细则、调整税目、税率的权力,也可在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税收征收办法,还可以在全国性地方税条例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适用的税率或税额。上述权力除税法解释权外,在行使后和发布实施前须报国务院备案。
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应只限于省级立法机关或经省级立法机关授权同级政府,不能层层下放。所立税法可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执行,也可只在部分地区执行。
关于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问题,迄今为止,尚无一部法律对之加以完整规定,只是散见于若干财政和税收法律、法规中,尚有待于税收基本法作出统一规定。
三、税收执法权的划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财政分税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现行税制下税收执法管理权限的划分大致如下:
(一)首先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国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同时根据按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原则,对中央税,其税收管理权由国务院及其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掌握,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对地方税,其管理权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原则上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人地方金库。在实践中,由于税收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因此,税收的征收管理权限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二)地方自行立法的地区性税种。其管理权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继续征收或者停止征收屠宰税和筵席税。继续征收的地区,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屠宰税暂行条例》和《筵席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制定具体征收办法,并报国务院备案。
(三)属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在省级及其以下的地区如何划分,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
(四)除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外,各地均不得擅自停征全国性的地方税种。
(五)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批准,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拥有某些特殊的税收管理权,如全国性地方税种某些税目税率的调整权以及一般地方税收管理权以外的其他一些管理权等。
(六)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批准,经济特区也可以在享有一般地方税收管理权之外,拥有一些特殊的税收管理权。
(七)上述地方(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的税收管理权的行使,必须以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和中央财政收入为前提。
(八)涉外税收必须执行国家的统一税法,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权集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各地一律不得自行制定涉外税收的优惠措施。
(九)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保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正常发育,在税法规定之外,一律不得减税免税,也不得采取先征后返的形式变相减免税。
四、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一)税务机构设置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现行税务机构设置是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正部级),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机构、编制、干部、经费的垂直管理,协同省级人民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
1.国家税务局系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国家税务局,县、县级市、旗国家税务局,征收分局、税务所。征收分局、税务所是县级国家税务局的派出机构,前者一般按照行政区划、经济区划或者行业设置,后者一般按照经济区划或者行政区划设置。
省级国家税务局是国家税务总局直属的正厅(局)级行政机构,是本地区主管国家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局长、副局长均由国家税务总局任命。
2.地方税务局系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地方税务局。县、县级市、旗地方税务局,征收分局、税务所。省以下地方税务局实行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税务机关垂直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地区(市)、县(市)地方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均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垂直管理。
省级地方税务局是省级人民政府所属的主管本地区地方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一般为正厅(局)级行政机构,实行地方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国家税务总局对省级地方税务局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业务的指导和协调,对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政策的监督,组织经验交流等方面。省级地方税务局的局长人选由地方政府征求国家税务总局意见之后任免。
(二)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目前,我国的税收分别由财政、税务、海关等系统负责征收管理。
1.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银行、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开征之前为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中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中央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2.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包括上
述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的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不包括对银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部分),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及其地方附加,地方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此外,依据国税发[2002]8号文件通知规定,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范围按以下规定执行t
(1)2001年l2月3l El以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包括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仍由原征管机关征收管理,不作变动。
(2)自2002年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但下列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①两个以上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各方解散,但合并各方原均为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的;
②因分立而新设立的企业,但原企业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
③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办理设立登记。但原事业单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
④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仍由原征收机关负责征收管理。
(3)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新登记注册、领取许可证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律师事务所、医院、学校等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其他组织,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4)2001年12月31日前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但未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在2002年1月1日后进行税务登记的,其企业所得税按原规定的征管范围,由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管理。
(5)2001年年底前的债转股企业、中国企事业单位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和联营企业,仍由原征管机关征收管理,不再调整。
(6)不实行所得税分享的铁路运输(包括广铁集团)、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7)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外的个人所得税(包括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降低征收成本,避免工作交叉,简化征收手续,方便纳税人,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以相互委托对方代征某些税收。
3.在部分地区,地方附加、耕地占用税,仍由地方财政部门征收和管理。
4.海关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关税、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同时负责代征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划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1.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
2.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主要包括:
(1)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
(2)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
(3)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按60%与40%的比例分享。
(4)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的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相同。
(5)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
(6)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
(7)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归中央政府,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主要税法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意见》的通知
1996年1月24日国办发[1996]4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1996年3月1日国税发[1996]37号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固的通知
2002年1月24日国税发[2002]8号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2005年l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6号
第五篇: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对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的探析
行管0801李创业200872012
摘要:教育行政体制作为国家领导教育的最基本方式,是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影响着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我国自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客观了解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与不足,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推动我国教育管理模式更加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教育行政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解决教育行政各种矛盾、提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育行政人员队伍建设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需要。因此,走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之路,对于如何建设一支高素养、优质、专业化的教育行政领导队伍;对于如何充分地发挥教育行政领导对教育的统领、协调、服务职能,促进教育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
1.引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对教育行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总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均权制。我国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行政体制也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模式,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一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现状的分析,使我们在清楚了解这一体制发展过程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在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因为教育行政领导从事的教育行政工作,无论在入职前还是在职期间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或工作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专业道德,形成了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学校的意识,维护公平与正义;教育行政从普通行政中分离出来,有了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活动自由,工作中有了主动权;教育行政领导人员入职前要具备行政、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教育行政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所以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是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趋势与潮流。
2.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世80 年代以前,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学校的建制按行政级别确定,学校按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办学和管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与之相适应的。它有利于集中国家有限的物力、财力,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教育不公平现象。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种体制带来的教育弊端也逐渐显现。如:限制了地方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不能适应地方发展,缺乏地方特色等。党的“十四大”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消除就体制中的弊端开辟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而这一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一场社会的变革,它必然推动着教育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是一个强调开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任何组织机构要生存和发展,都要不断变革和
创新,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实力。而走向市场参与竞争,获得变革与创新,是以组织机构有较大的自主权为前提的,教育也不例外。要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发展,教育由国家全权管理的模式必须改革,从单纯中央集权制的行政体制向集权与分相结合。权利应适当下放给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这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正沿着这一方向在不断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正由中央集权制向均权制逐步变革。
3.我国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度集中的传统行政体制基本被打破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获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由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央集权制,以及人们传统的教育国办等思想的影响,给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带来较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3.1 权力下放不彻底
权力下放不彻底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在下放权力时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保留性。即中央政府放多少权,地方政府才有多少权;中央政府放什么权,地方政府才有什么权。地方权力的多少和内容,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而不是客观的论证和界定。虽然指出中央政府只负责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管理教育的权力,但都只作出了笼统的概括。地方要真正进行管理必须有明确的权利保障,但我国权力下放的程度和范围完全由中央决定,并没有科学的、明确的规定,这当然就限制了地方办学的自主性和地方办学作用的发挥。
3.2 地方权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教育由于很长时期都是由国家全权管理的,所以教育国办已经在人们意识里成为习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使得教育行政体制也出现新的变化。教育权力开始下放时,人们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许多地方在拥有了权力时,却不知如何充分有效的使用已有的权力,而仍然按照原来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创新,或者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办学模式,而没有充分利用地方办学优势、特点,真正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教育。
3.3 权力下放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
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由集权制向均权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只关注中央集权的削减,却较少真正关注到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省、市的权力下放情况。中央权力的下放和划分是具有层级性的,真正的地方权力的下放不只局限于中央政府到省一级,同样也包括省一级对市、县、区等层级权力的下放。只有权力真正得到逐级下放,才算下放到了各个地方,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使各底层地方也有权力和能力参与教育管理,促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并没有真正的机制来监督我国底层权力的下放。
4.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我国教育体制在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我认为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改革中,教育行政领导的专业化发展则是关键,没有专业的教育行政领导,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则会受到很大阻碍,甚至会将改革后的体制带回原来的轨迹。然而我国的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发展过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4.1教育行政领导观念陈旧。
教育行政领导承担着教育的改革者、设计者和教育者角色,对教育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他们的观念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国有些教育行政领导观念落后,与建立一支专业化领导队伍的目标相距甚远。他们在教育
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质量观上还体现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4.2教育行政领导“逆专业化”现象严重。
所谓“逆专业化”,是指一些教育行政领导本来是教育专业人员,而一旦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后,却身不由己,被事务性工作缠绕,没有坚持学习和更新知识,出现了非专业化的行为。当前,大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作为事务型人员,对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操办,只有这样才能放心。结果把自己当成办事员,出现了“逆专业化”的现象。这样的“逆专业化”,在本质上就是教育行政领导在履行职能时越位、缺位、错位。
4.3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研究薄弱。
国外对教育行政领导的学历、资格、专业素质等方面有明确规定。然而,我国在校长、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却忽视了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对教育行政领导的素质,特别是在文化业务素质方面尚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教育行政领导资格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以及专业组织,用相关教师制度套用到教育行政领导,这显示出我国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研究还处在低级阶段,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4教育行政领导缺乏相应的培训。
首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教育行政领导的培训,各级政府在教育行政领导培训上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把教育行政领导的培训看成是教育部门的事,在经费投入上不肯花钱。其次,教育行政领导培训制度不完善。目前,国家没有正式颁布《教育行政领导培训规定》之类的条例,教育行政领导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如果培训,接受的也是公务员性质的培训,很少有专业对口的培训;培训课程建设滞后,组织不够严密,培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4.5教育行政领导标准难以确定。
在标准制定上,有的人较多关注“行政”标准,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行政领导要协调好内外、上下的各种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有的人较多关注“教育”标准,认为教育行政领导必须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来统率教育工作全局,才能使教育不致迷失方向。因此,教育标准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标准。其实,教育行政领导的标准是教育标准和行政标准的结合,并且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但两者孰重孰轻,目前还存在着分歧。
5.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存在问题原因透析
5.1教育行政职能定位不清。
教育行政职能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教育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教育行政职能规定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人员在教育中应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样的效果。教育行政职能包括职责和作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职责是与自己社会位置相一致而必须承担的工作、完成的任务,即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其作用也就是职能产生的效果和贡献,是教育行政领导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和价值目标。
5.2教育行政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教育行政组织是一个有严格的层级结构,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上层对其部下具有指挥的权力;通过劳动分工,制定相关制度,通过对其员工的控制来提高效率。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缺陷:组织结构层层叠加,横向职能分工过细;协调成本过大,应变机制僵化,对环境刺激反应迟缓;组织整体活力不足,组织成员的发展受到抑制;行政服务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
5.2.1.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中的缺陷。教育行政部门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行政监督部门等部门组成。这些机构设置存在交叉重叠、人员冗余和协同不
足问题。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不合理。党政关系不协调;副职过多,分工不合理;教育行政机构扩张,各部门之间工作存在交叉和割裂。
5.2.2.教育行政权力运行存在缺陷。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的行政权力运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管理权力划分存在矛盾。
5.2.3教育行政领导自身素质不高。教育行政领导作为国家或地方的高级行政官员,代表政府来管理教育事业,充当教育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协调者、管理者等角色,理应要求他们德才兼备。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教育行政领导用人机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教育行政领导人员的聘任、选拔、录用、奖励、考核制度,使得一些专业素质不高,甚至是非教育方面的领导因人事安排需要也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的岗位,这样的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而教育行政领导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行政领导资历浅、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和结构状况与专业化发展要求不符,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育行政领导自身素质低下。
5.2.4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教育队伍发展的关键。用制度化来规范教育成员的行为、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是我们在多年来的社会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部直接针对教育行政领导的管理制度,仍然套用一般公务员条例来管理教育行政人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教育行政领导任职、资格制度。在录用教育行政人员前,并没有明确规定要通过教育行政领导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考试后才能上岗;第二,没有建立起教育行政领导职责制度。导致教育行政领导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角色模糊不清,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第三,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行政领导考核、评价制度。目前,一般是组织人事部门通过看一些教育行政领导相关书面材料对教育行政领导进行考核评价,他们既不熟悉教育业务,又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教育调查研究,因此而作出的评价结论对教育行政领导不能起到应有的服务及导向功能。而熟悉教育业务,经常跟教育行政领导打交道的基层学校校长,在评价教育领导方面却没有发言权。第四,教育行政领导培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教育行政领导培训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培训课程开发不切实际,师资培训素质不高等。
6.应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行政领导专业化的措施
6.1进行必要的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提倡地方办学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变革产生的一种新的体制。受长期以来教育国办思想的影响,许多较底层地方还是无法适应这种体制,对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特点进行办学和教育管理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这就需要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正确引导,使地方明确自己具有的权力和特点以及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了解办学所需的教育内容和知识,进行大胆创新。配备有经验和知识的人给予相关实践指导。使地方能够在大政方针范畴内,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和地方办学特点,创办有地方特色的教育。
6.2建立有效的机制,监督权力真正下放到各级教育部门
真正有效的权力下放是建立在各级部门都能够得到权力下放的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关注的是中央政府到省、市一级的教育权力下放,而市以下底层地方权力的下放却没有人给予太多关注。但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权力只有逐级都得到下放,才能真正实现中央到地方的全民参与。而较底层地方教育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只有权力下放到这些最底层的地方,使他们也有权力充分发挥积极性,全面参与到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来,才能使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成为可能。而这就需要有效的机制进行监督,保证最底层地方权力的下放,避免上层教育部门的权力下放不具体或少下放等。
6.3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教育行政领导自身素质
用制度化来规范教育成员的行为、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国家应正式颁布《教育行政领导培训规定》之类的条例,增加教育行政领导接受培训的机会,接受专业的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提高教育行政令的素质。应建立科学的教育行政领导用人机制,形成一套合理的教育行政领导人员的聘任、选拔、录用、奖励、考核制度,去除那些专业素质不高和非教育方面的领导因人事安排需要也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的岗位的人员,排除这样的领导干部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
参考文献:
1、籍峰涛.试析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0.(9):482、林晓航.浅析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意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王建莲.论我国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J】.求索,2010.(11):189-1904、杨东平.治理教育行政化弊端的思考【J】.视点,2010.(19):50-555、李帅军,有轶.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考察与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第3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