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3、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3、拉佛曲线: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与税收收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4、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的范围、政府在特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
二、简答题
1、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答: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其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公共品的特征与分类
答:公共品的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收益的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品的分类: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纯公共品、公共资源和准公共品,其中准公共品又分为利益外溢型、拥挤性公共品。按照地区收益原则分为全球性、全国性、地域性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3、分析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收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专家,供给弹性较小、需求
弹性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经营者的目标。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
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或市场份额。
4、简述瓦格纳法则
答: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对这些服务的公共支出的比例也会提高。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因:(1)社会的环境的需要;(2)政府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3)政府提供公共品或劳务的范围越来越大。
5、什么是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答: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①它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即以经济本身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的政策;②它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的手段;③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④它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三、论述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及其作用。
答:
一、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关系: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财政理论研究中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称为“公共财政”的西方财政就是从“市场失灵”出发,从政府提供非竞争性、非排它性的公共产品为主线引出的,但这是仅就其主要活动的范围和对象而言;
二、财政职能的作用:财政职能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和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密切联系,并受它们制约。财政通过分配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并获得一定的效果。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具体运用的效果,就表现为社会主义财政的作用。
作用:(1)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供应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国防、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
(2)稳定经济;财政政策是政府可采用的稳定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手段
(3)调整收入的分配。即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分配差距,均稳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三、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作用:
(1)政府职能规定了国家行政活动的基本方向。
(2)政府职能是建立行政组织和进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最基本依据。
(3)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带来行政机构、人员编制以及运作方式的调整或改造。
2、分析我国现行税制的背景、内容及发展趋势。
答:背景:中国现行税制基本上是在1994年的全面、结构性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十年来有许多完善税制的重要措施,但未作全面性重大改革。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它在“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和强化中央宏观调控力量,体现产业政策、贯彻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和税收收入的连年大幅度增长,也改善了依法治税的环境。总之是,现行税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阶段的情况,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内容:
1、商品课税:现行增值税、现行消费税、现行营业税、2、所得课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
3、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在八个方面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都与税收密切关联,现行税制在公平税负和内在调控机制上有欠缺,要充分发挥它在以上这些方面应有的经济杠杆作用,是有较大差距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要在税制上区别情况逐步调整不符合WTO规则要求的方面,更要在税收上善于运用规则,以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权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对现行税制来说,也是有较大差距的;现经济科技全球化蓬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进行,又给税收带来较多的新问题。所有这些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都要求进行新一轮的全面性税制改革。
一、名词解释
1、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2、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3、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
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4、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二、简答题
1、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其分析
答: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主要表现在:
1)自然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且大幅度集中之后,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
减的趋势,这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的影响。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收益外溢”,但得不到补偿,这种生产就会出现不足;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外溢”,但受损者得不到补偿,这种生产就会出现过度。无论是生产不足还是生产过度,都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3)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不仅具有正外部效应,而且往往有免费搭车者现象,故市场不能提供足
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4)信息不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
完全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
5)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市场机制即使是有效率的,但也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3、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答:特征:
1)课征对象是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
3)负担普遍,课税隐蔽;
4)征收管理简便,执行政策的针对性强。
功能:(1)收入及时可靠(2)负担普遍(3)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4)有利于调节消费,鼓励储蓄(5)征收容易,管理方便,节省费用(6)纳税人不感觉痛苦。
4、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答:税负转嫁的主要途径是价格的变动,转嫁的幅度取决于供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来说,哪方弹性小,税负就向哪方转嫁,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税负由买卖双方平均负担。
5、简述国债的功能。
答:(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仔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
(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论述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及其作用。
答:
一、财政职能和政府职能的关系: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财政理论研究中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称为“公共财政”的西方财政就是从“市场失灵”出发,从政府提供非竞争性、非排它性的公共产品为主线引出的,但这是仅就其主要活动的范围和对象而言;
二、财政职能的作用:财政职能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和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密切联系,并受它们制
约。财政通过分配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并获得一定的效果。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具体运用的效果,就表现为社会主义财政的作用。
作用:(1)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供应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国防、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
(2)稳定经济;财政政策是政府可采用的稳定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手段
(3)调整收入的分配。即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分配差距,均稳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三、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作用:
(1)政府职能规定了国家行政活动的基本方向。
(2)政府职能是建立行政组织和进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最基本依据。
(3)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带来行政机构、人员编制以及运作方式的调整或改造。
2、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制的内容。
第二篇:财政学试题
模拟试题
(一)一、不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至4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
2.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下列属于消费性支出的是()。
A.基本建设支出
B.价格补贴支出
C.国家储备支出
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4.一般来说,一国税率可划分为()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定量税率
D.累进税率
5.下列商品课税中,税负最容易转嫁的是()。
A.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
B.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
C.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
D.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
6.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发达国家进行所得税制改革的做法主要有(A.降低税率
B.提高税率
C.拓宽税基)。
D.减少税率档次
7.政府采购制度具有的特征是()。
A.公开性
B.公正性
C.竞争性
D.性
8.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A.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B.收入的合理分配
C.经济适度增长
D.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9.下列哪些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可有效避免、遏制通货膨胀()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D.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10.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双重征税减除方法是()。
A.免税法
B.低税法
C.扣除法
D.抵免法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对
错
2.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对
错
3.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项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
对
错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政府。())
(对
错
5.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对
错
三、名词解释
1.财政
填写答案: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地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购买支出
填写答案: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3.税收制度
填写答案:
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或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4.国债
填写答案:
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5.财政政策
填写答案: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填写答案:(1)资源配置;(2)公平分配;(3)经济稳定和发展。
2.简述“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填写答案: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填写答案:一般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2)不重复征税;(3)维护国家权益;(4)课税有弹性。功能:(1)筹措资金;(2)公平分配;(3)稳定经济。
4.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填写答案:
(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
5.简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填写答案: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五、论述题(要求结合实际按要点展开论述)
1. 试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并思考和总结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1、增发国债
2、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
3、调整税收政策
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保体系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向农村倾斜政策
(二)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政策操作的成功经验
1、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2、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3、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4、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扩张政策必须减税的教条
5、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
6、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与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7、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政策
第三篇:《财政学综合》试题
兰州商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
《财政学专业综合》考试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5分,共25分)
1、林达尔均衡与政治均衡
2、一般利益支出与特殊利益支出
3、所得课税与流转课税
4、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5、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
二、简述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做到合理确定税率水平和税率形式?
2、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简述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行为特征及其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
3、“公债新哲学论”关于公债的经济影响有哪些主要观点?
三、论述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各自的特征,比较和辨别纯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并举例。
2、试述公共预算的功能以及推动我国“预算统揽政府收支”改革的必要性。
3、论述和分析商品税的特点。
第四篇:财政学模拟试题(五)
财政学模拟试题
(五)一、名词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财政
答案: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分配活动),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其通过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来保障国家或政府的职能。2.转移支出
答案:转移支出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救济方面的各种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3.税收支出
答案: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政府放弃的收入。即政府的一种见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4.价内税与价外税
答案: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消费者。西方国家的消费税大都采用价外税方式。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5.税收的经济效应
答案: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对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第 1 页(共 6 页)
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财政的收入公平分配职能。
答案:(1)含义:收入分配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通过财政分配,可以将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割,形成合理公平的比例或份额。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2)内容: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合理确定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收调节。一是通过增值税、消费税等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二是通过公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合理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三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缩减贫富两极差距;四是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等等。
通过财政支出,保障最低限度生活需要。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 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2.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案: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
第 2 页(共 6 页)
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3.简述下述图形所示内容的基本原理。
答案:上述图形所示揭示的是一国财政支持规模整张的趋势性规律,即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
第 3 页(共 6 页)
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4.简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案: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是相对短缺的,所以任何投资(不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都要奉行这个标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而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投资过程中,只要遵循资本-产出率最小化标准,就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
第 4 页(共 6 页)
5.简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答案:首先是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比如:假定某一工厂对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而又没有采取治理措施,那么,它的私人成本将小于社会成本,获取额外利润,政府使用费可以定在等于甚至高于额外利润水平上,则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迫使企业治理污染,或者政府运用这笔使用费来治理污染。
其次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使用费遵循的是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合情合理,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那么,当某一项收入既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时,如何合理选择呢?这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抉择。比如:如果公路使用费不是在全国统一征收,即有的公路收取使用费,有的公路不收取使用费,就会产生车主选择不收费的公路,甚至绕道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则选择征收燃油税更有效率;如果财政收入奉行受益原则,则选择使用费更为公平,如果奉行支付能力原则,则选择燃油税更为公平;如果为了防止诱发滥收费现象,无疑,多采取税收形式更为恰当,等等。6.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答案: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税的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所以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由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所以他会按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的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
第 5 页(共 6 页)
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的消费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他会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而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总之,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第 6 页(共 6 页)
第五篇:财政学模拟试题(二)
财政学模拟试题
(二)一、相关概念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纳税人与负税人
答案:(1)纳税人,叉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谓自然人,一般是指公民或居民个人。所谓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各类企业,如我国的国有企业,就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负税人,是与纳税人有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3)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它与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有时是分离的,如在税负可以转嫁的条件下。2.税收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
答案:(1)一个国家税收法令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以及税收管理的实现和税款的征解入库等,都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协同活动才能顺利完成。同时,各级政府在执行各自的国家职能任务中,也需要一定的收入供其安排使用。为此有必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一套税收立法、执法以及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的行政规范,以调动各方面共同搞好征收管理,完成税收任务的积极性,并使各级政府都有一部分可供支配的财务,以保证其职能任务的实现。这种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行政规范,就是税收管理体制。
(2)税收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体制确立的原则,指导着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财政体制中关于分级财政的体系,决定着税收收人使用管理权限在相应各级财政中的划分。同时,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与税收管理体制的内容,又是互为渗透,不可分割的。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只限于对税收立法和执法权限在各级立法、执法机构之间的划分作出规定,而不包括税收收入在各级政。
3.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
答案:(1)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2)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区别明显: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2.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案: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稼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按的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税种的性质不问。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较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替代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生产者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量减少的损 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税制深化改革的借鉴意义。
答案:第一,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其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和间接税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直接税和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逆弹性命题,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是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适用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3)最适所得课税理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最适所得税率应该呈倒u形。
第二,最适课税理论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借鉴。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包括增值税改革、消费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完善其他税种。在增值税方面,首先是税制类型,要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首先,要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其次,要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过高,且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由于对税收优惠的整顿和清理,可能导致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上升,因此,有必要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应适当降低税率。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分类制改综合分类结合制,工薪、经营所得、劳务所得三类改为综合制;财产租赁转让等仍分项制;同时调高免征额。在消费税方面,调整现有征税范围,将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和某些奢侈消费品、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纳入征税范围,而对一般消费晶则不再征收消费税。改“价内税”为“价外税”。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属于“价内税”,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这种混合使用的方法,既缺乏理论根据,又影响价格和税负的透明度。从国际上看,实行“价外税”是商品课税的发展趋势,也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税模式。总之,最适课税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为我国的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2.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答案:(1)瓦格纳法则,指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 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 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2)梯度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 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正常 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 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3)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 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在发展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 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 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 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4)官僚行为增长论,认为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 的权力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此外,由于官僚 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共用晶的垄断权,在很多情况下,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就 使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社会收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 最大化的产出。又由于交易成本很高,拨款机构很难控制官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