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XX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在教育上最紧张、最繁忙的高考、中考前夕,我们把各位请到全市率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省级实验区大丰,专题研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这说明市教育局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秋启动实验以来,已近五个年头。五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怎么样了?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课改情况如何?从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都十分关注。在年初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把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列为今年课改的中心工作,要求各地抓紧、抓实。三月份,省教育厅又在淮安金湖召开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我们这次会议,一方面是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的会议精神;另一方面是总结、交流近五年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对今后推进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出部署。昨天下午,大家分初中、小学两个组,分别到草堰初中和刘庄小学观摩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今天上午我们又观看了新丰中学和大丰三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听证展示,听取了四个单位的大会交流发言。这次会议尽管时间很短,但内容丰富,大家收获很大。会议结束前,我想就全市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
一、五年来我市课程改革发展状况的回顾。
2001年秋,我市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力争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科研人员、广大教师进行通识培训。2002年秋,我市的大丰市成为首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同时建湖县小学的起始年级也率先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2003年秋,我市小学起始年级按教育部规划提前两年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2004年秋,我市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与此同时,幼儿园、高中的课程改革也在稳步推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学内容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组织实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令人关注的高中课程改革,也于2004年正式启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国家级实验区。2005年,我省启动高中课改实验,我市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由此可见,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从点上实验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课程改革已经从义务教育转向基础教育的所有领域;当前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实验数量上的扩大,而是转向全面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新阶段。
二、五年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绩、经验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自进入新课程实验以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村中小学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1、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正在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现代教育的启蒙运动。从行政角度讲是推动,从文化角度讲是启蒙,是一场主动学习的学习运动,带来的是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也是最具深远影响的首先是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这一新课改的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并在课改实验的进程中逐步内化为广大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滨海县中小学还把这一理念与与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结合起来。如县第二小学走大语文之路,突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每周一诗”“每周一句”的阅读积累已坚持多年,收到明显成效。蔡桥、樊集、振东、滨海港等农村中心学都能依据学生实际,开设校本课程,取得一定成效。其次,在新课程实验的诸多问题中,大家普遍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现在的课堂,老师眼中开始有了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老师不再是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里学习,还能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生活中、到社区去学习,从而更好地实践、体验、感悟。总之,现在的课堂比过去活了起来,也有了灵性,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因而更加喜欢学校、更加爱学习了。响水县自进入课改实验以来,要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学校一定要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响水七套中学实施三大策略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一是科学设计座次布局,促进学生优势互补;二是精心谋划课堂教学,依据基础差异区别要求;三是合理制定学习目标,灵活布置课后作业。射阳县以推进窗口课堂“
十、百、千”工程,创建10个课改“窗口学校”、100个课改“窗口学科”、1000个课改“窗口课堂”为抓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再次,过程评价问题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并有所进展。我市小学的评价改革做得比较早,市教科院以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为抓手,在全市省级实验小学、部分城镇小学进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于05年初下发了《XX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市小学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初中阶段,今年市教育局将过去中考中的行为规范考核,改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颁发了《XX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分细则》,评定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六个方面。评价等第分为ABCD四等。考核等第在录取中作为参考依据。当然,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仍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的力度。
2、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并产生活力。
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老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教研活动正在有计划、广泛地开展,并逐步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且也使我们的老师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借助课改这个极好的平台,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的骨干。过去,公开课、评优课,许多老师不愿意去上,是校长请老师上,而现在是老师们争着找校长主动要上。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状况,其内在动力来源于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把我们的老师卷进了学习培训、自我提高的浪潮。自04年底全市中小学教研员率先下水上新课程展示课以来,市教科院已组织了初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展评,城乡几百名教师在活动中展示了他们所认识和理解的新课程,几千名教师观摩了各学科的展评活动,并从中接受了新课程的熏陶。初中、小学新教材的培训面已扩大到中心初中、中心小学,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我市教学研究和新课程师资培训相结合正走向制度化,出现了区域合作、联片教研、城乡挂钩、校本教研等多种教研、培训形式。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每月定期开展活动。市直学校通过与响水、滨海部份乡镇学校互派校长、教师挂职任教这一平台,加强城乡学校挂钩交流。昨天观摩的草堰、刘庄两个片的教研活动也是区域合作的一种形式。同时,我市的校本教研也逐步进入常态化,一些地区和学校提出了校本教研要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的“四化”要求。
3、课程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市的教育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过去的课程资源,少得可怜,仅仅是一本教材而已。而现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了,除了教材外,还有网络、媒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几年来,我市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打破了过去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全市现有各种版本的国标配套教材十多种,另外还开发了《盐阜文化》等地方课程教材。像大丰、建湖等地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做得很好,正在逐步实现校校有特色、有个性。去年,我市“校校通”工程全部到位,全市每一所农村学校都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并联上了英特网。网络走进农村学校的校园、走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大丰市的大部分中心初中都有了教师的电子备课室,在传统备课的基本上引进新的网络资源,实现电子备课。省电教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开发的视频素材库、教学素材资源库等资源,已成为教师新的合作伙伴。可以说,网络为我们的老师与教学资源的链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广大农村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我们许多的农村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很好地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像阜宁县陈集中心小学、建湖县冈南初中等学校这门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陈集中心小学去年还在全省农村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今天上午大丰新丰中学和大丰三小进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听证展示,实际上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这种活动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无限的空间,关键是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动脑筋去开发。
4、课程改革成为学校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有力地增强了学校发展的活力。
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许多校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重新洗牌的发展机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活跃学校的教研氛围,焕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的许多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的情况下,利用本地、本校的优势,有效地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在地方特色上大做文章,不断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办学声誉。许多想在课改中有所作为,想利用课改发展自己的学校提出了“学校与新课程同发展,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学生与新课程同进步”的口号。
(二)基本经验。
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子,需要我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积累的是宝贵的经验。
1、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不动摇。
信念不动摇,关键是如何认识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国家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科学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关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等。“十一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举措。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执政理念和一系列执政举措,都是坚持以人为本。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以人为本,即:一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精英;二是坚持德育为先,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三是学生发展应以能力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课程改革。一度时期社会上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议论比较多,一些媒体,甚至一些理论专家,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质疑:课程改革究竟能走多远?甚至南京某媒体发表所谓“百名校长炮轰新课改”的文章。对于这些议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去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充分表明教育部领导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态度和决心。去年春天,以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为首的一批教育界的老领导、老同志,联名写信给胡锦涛总书记,恳请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的实施,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验。胡总书记、温总理都就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教育部认真研究落实。去年从教育部、到省教育厅都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调研。调研的结论还是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课程改革。今年,全国将召开课改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由此看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我市课程改革之所取能取得一些成绩,首先应归功于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不动摇。当前我们的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和学校校长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实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把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及我们自己对课改的态度和决心表明给老师,让老师们坚定信心,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之中。
2、抓重点、难点、关键点,全面推进农村课改。
课程改革工作中我们坚持抓重点、抓难点、抓关键点,全面推进农村课改。一是坚持均衡发展。推进课程改革不能老是盯着城市学校、实验学校,要很好地关注、指导偏僻的农村学校。今年开始,市教科院已经陆续组织了全市农村小学语文、英语学科的新课程教学展评活动,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验研究。射阳县采用集团辐射示范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课改进行指导,加强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行政、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对口交流,提高了农村学校课改实施水平,成效显著。我想,我们这次会议、我们的关注点,也是要继续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村学校的课改,是我市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课改的成功,我市的课改就不可能成功。二是坚持持续推进。课改之初,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可谓是轰轰烈烈,大家参与的热情也很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步入正常化、常态化,一些人的热情也开始消退。因此,要解决好前热后冷的问题。几年来在这方面我们重视做好市级、县级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强力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使教师培训正常化。建湖县通过建立“县、片、校”三级联动的培训机制来推动农村学校的课改培训,对全县26所初中和54所小学根据地域的相近、优势的互补、县名师的分布以及教研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划分了五个教研片,每片确定一所学校为培训学习基地,以这所学校为龙头,较好地提升了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三是解决好配套改革。课改能否深入,导向机制非常重要,我们要在评价、升学制度等问题上进行改革,以此来引领课程改革。05年我们分别在建湖、射阳召开了全市省级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研讨会,努力以实验小学的评价改革引领全市小学的评价改革。盐都区通过发挥教育评价在新课改中的激励功能,促进农村学校课改工作的推进,拟订、修改、出台了《学校发展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星级小学评估方案》《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制度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课堂教学评价细则》《素质教育评价细则》《初中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学校加强和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文件。近几年,市教育局在中考、市区小升初等工作中,也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如市区热点初中的电脑派位,今年所有四星高中拿出统招生计划的35%定向分解到一般公办初中,这些配套改革措施都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以便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四是进行重点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新课程新设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一没有教材、二没有专门师资、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大家都感到这门课程难开。03年我们在滨海召开了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推进会,会后我们的一些农村学校迎难而上,尽力创造条件努力开设这门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今天观摩的大丰三小和新丰中学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听证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学校能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呈现出喜人局面。亭湖区本着“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大胆尝试,完善提高”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进行重点突破。他们根据学校特点,以服务教学,贴近生活,利于实践为目标,引导学生从社会中、生活中、自然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如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以及收入的问题等等。
3、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调动校长、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课程改革,仅靠领导要求,专家设想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靠校长、老师们去实践。我们重视调动校长、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一方面,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把中央的精神、时代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转化为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改革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做好精神上的激励,促使校长、老师从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大胆实践,无私奉献。当然,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也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肯定校长、老师们不懈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及时的表彰、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校长、老师们加倍努力,积极投身到课改实践之中。东台市通过举办课改工作协作活动来激发广大教师和校长们的工作热情。针对乡镇学校多、分布广的特点,按地理位置成立了新课程实施协作区,明确制度,定期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行校长沙龙,举行教学骨干参加的教学培训活动,举办教学公开课,通过构建活动网络,调动教师们的课改热情。
4、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课改的浓烈氛围。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我们通过家长会、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取得家长、领导、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课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丰市各学校努力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多次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切身感受新课程背景之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学校还主动与社区联系,争取他们的大力配合,充分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改环境,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包括农村中小学在内的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市教科院在正常利用《XX教育网》、《XX教育研究》进行课改宣传、报道的基础上,自02年我市进入课改以来,创办了《XX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至今已出刊35期,有效地实现了传递课改信息,交流课改经验的目的。
5、加强领导,不断提高课改工作的管理水平。
课程改革,是一项行政推进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重视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我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不仅仅把推进农村课改看作是上级交待的任务,更看作是一项事业,看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实事求是抓课改,真心实意抓课改。按照课改要求,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课程改革中的职责,共同做好课改实验的规划、实施、管理和保障工作。盐都区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新课程的视导检查,每年所有的村小都视导一遍。市、县都建立了课改联络员制度,及时上传下达课改信息,强化对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各个层面的组织者、指挥者能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集中各方面智慧,尤其重视课程改革实验一线的教研工作者、广大校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和减少了决策失误,保障了课改实验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三)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问题。
课改成在教师,败也在教师。目前,农村学校,特别是联办初中、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的村小、教学点的老师一眼望下去,全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而在一些中心初中,20多岁的教师是主体。缺少老中青合理的搭配。据我们了解,有的县(市、区)、乡镇,已经有四、五年,甚至七、八年不进新教师了,中青年教师严重断层。二是知识老化。老教师中很少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大部分是过去民办教师转正的,其拥有的知识早已陈旧老化,对课改的新理念又难以接受,所以,这批仍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很难胜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三是学科结构极不合理,导致一些必修的科目不能开齐、上足。现在有些村小只上语文、数学课,音、体、美学科没有专职教师,像计算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新设课程,更难开设。四是教师整体素质与新课程的要求差距很大。因经费困难等原因,农村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业务进修和学习。有的老师甚至没有经过课改实验培训,就直接参加课改实验了。又由于各地高中事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初中教师中稍好一点的就上了高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则被挖到了初中,个别小学低年级,甚至出现初中不合格毕业生站在讲台上包班教学的现象。
2、投入保障不力。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已下很大力气,先后实施一系列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工程,如:布局调整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扶贫助学工程,今年还将实施四配套工程,主要解决图书、理化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等配套问题。目前全市农村学校的校舍条件比过去大有改观,但与新课程实施配套的教学设备、场地、器材等远远没有到位,经费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课改实验的需求。去年初,省教育厅花一个月时间,对苏北五市共911所农村初中的体育、艺术教育场地器材状况和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苏北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缺口巨大,问题严重。98.7%的学校体育器材达不到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的一半,每周能开三节体育课的学校仅有5所,占全部调研学校的38%。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器材严重不足,艺术类课程开设均未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课率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初三开课的很少,个别学校甚至基本不开。我市也包含在上述情况之中,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3、课程实施水平不高。
说实在的,目前我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状况,只能说是实施了,推进了,但实施的水平还不高。如: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开齐、开足仍然是个大问题。初中的流生问题,合格率偏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又如:不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在课表上只是一种摆设,有的连课表上都找不到。英语课国家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开,而农村学校没有教师,有的只好像语文、数学老师兼教音体美一样,每个语、数老师再兼教一个班的英语,并且是让会的老师现场教一下,然后就上课堂教学生,这样的状况教学质量能得到保证吗?再如:一些学校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对这次新课程改革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认为只是换一换教材,说一说时髦用语。课堂上搞一些形式主义的对话交流、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歌舞绘画、多媒体等走进课堂,热热闹闹,认为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了,导致许多课堂教学浮而不实。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改革等急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很少去思考、去研究、去改革。难怪有人说:这样的课改能有质量吗?
4、评价、质量监测体系亟待建设。
近几年,我市在评价和质量监测方面也做出了一些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高中、初中、小学质量监控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形成比较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上出现了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低年段好于高年段,起始年级好于毕业生年级的现象。我们希望各地、各学校要在这方面多研究、多探索,努力形成富有XX特色的、比较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评价体系,以此引领全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从我们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加强中考评价改革,认真研究08年高考改革。
5、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不到位,影响新课程的均衡推进。
省教育厅在全省推进的布局调整工程,有效地整合了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校形成办学规模,这一举措为课程改革实验创造了必备的基础条件。我市大丰、东台等地布局调整到位,在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已经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而有些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布局调整时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在今天的新课程实验中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区一个乡镇竞有村小、教学点十多所之多,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甚至几个年级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个老师,甚至几门学科一个老师,试问这样的办学状况课程改革如何推进?
三、今后我市深化农村课程改革的几点要求。
当前我市农村的课程改革正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成功的做法要继续发扬并使之深化,出经验、出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及早寻求恰当的解决策略。根据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精神,结合我市农村课改的实际情况,我想当前深化我市的农村课程改革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
深化课程改革,首先还是必须继续提高思想认识。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虽然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有的学科教材城市化倾向过大,与农村学校实际脱节;有的教材过深,但这是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现在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学校、校长、老师,不去学习,不去实践,不去思考。当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作为教育部门,我们就得思考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想,稳步、扎实地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中央提出新型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想所谓有文化,不是指过去的脱盲,而是指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谓懂技术,就是要掌握一些应用技术,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所谓会经营,就是指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型农民的这些要求,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思考和规划如何深入推进农村的课程改革,如何提高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农民作出贡献。我们农村初中的校长老师,眼睛不要只盯在几个考上盐中、县中的尖子学生身上,要从培养一代新农民的高度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在过去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和启动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后的路还很长,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面临的挑战也愈来愈严峻,困惑也会愈来愈多。因此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规定和要求,学习课改中的典型经验,提高决策和行动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深化农村的课程改革工作。
2、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校本教研,满足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引领广大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学习“纲要”、“课程标准”,学习课改的前沿信息,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微观方面的学科培训,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理论与课堂教学的实践如何结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善?等等,都是今后新课程培训的重点。就全市而言,从今年秋学期起将启动全市农村中小学新一轮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达标考核工作。每年全市将组织1-2次部份学科、部份年级教师参加的以对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理解为主体的培训和考试。各门学科的教学基本功考核由学校组织,市县教育局组织抽查,并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新课程优课竞赛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和评比出1000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能手。
就全市而言,集中培训力度越大,培训层次越高,对新课程体系和理念的把握就越不会走样。因此要尽可能提高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的覆盖率,让农村教师有机会直接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市、县教科研部门今后要进一步关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建立起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和制度,直接培训到农村中心初中和小学学科教研组长一级的骨干教师,县和片培训到所有教师。要把学科教研、优课展评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紧紧依靠教科研部门和师范院校,形成一个多元的培训网络,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城乡学校结对挂钩合作的平台,组织优秀城镇学校教师送教到农村,上示范课,开设讲座。
跳出教育看教育,不难看出教育最基础的细胞在学校。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其工作的重心、重点也应在学校。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本建设,这其中包括:校本发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评价研究、校本管理、校本科研等。下一步,省、市将制定相关文件,加快、规范校本建设,我们应在这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特别是要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有效地组织学校、教研片的教研活动,在强调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行之有效的针对具体教学问题的教研氛围,这样不仅使老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专业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为推动农村中小学的校本发展,我们将开展创建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百所示范学校的活动,会后市教科院要尽快制定出示范学校创建评比的细则下发。
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着力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五年来新课程实验已在我市小学、初中、高中全面推开。今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如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上来。
(1)确保执行课程计划的完整性、真实可靠性。要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校长一点也不能含糊,一定要有法律、法规意识,要想尽一切办法,开设好法定的课程。目前,我市农村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市教科院三月份到部分县(市、区)调查农村课改实验的情况来看,问题不少。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的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排上课表,有的排上课表,但没有按照课程的要求去上,只是一个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英语、计算机课程,许多学校开设了,但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应付,开设的水平、质量亟待提高。重视考试科目,忽视非考试科目的现象普遍比较严重。前面讲的实施新课程百所示范学校评比,恐怕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整真实地执行课程计划,否则还称得上示范校吗?
(2)要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师生教与学的环境。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再好的课改方案,再好的学科教材,只有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课改目标。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在学科领域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帮助和引导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澄清认识,走出困惑,辩证地处理好课堂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改实施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为着力点,加强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优化师生教与学的环境。我们将组织适合农村中小学现有办学条件的新课程教学案编写和评比活动,在XX教育网上展示优秀教学案,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资源。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是新课程强调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体现。昨天草堰中学的“走进草堰盐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今天新丰中学、大丰三小的公民实践教育活动听证会,都是很好的综合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关键不在结果,在于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所以我们要在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这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职责。我市的部分县(市、区)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发展滞后于全省发展的步伐,某些方面还局限在部份示范初中和窗口小学。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尽快改变落后状况。我想,示范学校要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有所突破,才有资格申报。必须要有硬性的规定,每所学校至少要开出几门校本课程,编写几本校本教材。
(4)进一步完善评价和质量监测体系。这方面,前几年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应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小学要认真抓好《XX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的贯彻落实和全面实施,初中要继续抓好中考改革的稳步推进。对今年中考命题,市局在多次会议上都已明确表示要与新课程接轨,要让真心实意实施新课程的学校不吃亏,让仍然沿袭旧思想旧方法搞应试教育的学校不讨巧。中考命题的原则“低头翘尾”,低要低到位,翘要翘得新。这个新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据说今年高考每门学科都要有十到十五分的探究性、实践性试题,我们也想在中考命题中保持这一比例,希望大家注意。另外,今后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对农村中小学的专题教学质量抽测活动和教学视导活动。
4、加强研究,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的基础保障能力。
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有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
(1)经费投入的保障。最近几年,各地、各校确实加大了经费投入,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启动。但从目前状况看,其投入的量,还远远不能满足课改的需求。因此,各地、各校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课改实验经费,特别是要加大教师培训、学习的经费投入。大丰草堰初中、盐都潘黄初中能请那么多的专家来讲学,派出那么多的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这都需要花钱。他们能做到,其它学校也应该能做到。
(2)培训制度的保障。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教师的培训也应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切不可认为在实验启动、试点阶段搞一些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通识培训就可以了。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应与新课程改革同行,要在改革的进程中,边实验,边学习。各地、各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应形成制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培训模式。如:校本培训、联片培训、区域合作、城乡挂钩、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模式。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3)基础设施的保障。目前,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还远远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改观,特别是去年“校校通”工程,全市农村每一所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房,多媒体教学设备,接上了英特网。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农村学校的装备将不断地先进起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让老师们会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充分发挥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益,提高使用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切不可把好不容易装备起来的先进设备闲置在那里。省教育厅王厅长在4月17日召开的全省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校校通工程完成后,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开课率要达到100%,这是一项硬任务,各地各学校务必落实到位。对少数在教学点上课的三年级以上学生,各地要通过借班上课的方式,让其到中心小学或就近的村完全小学上好信息技术课。在这次会上,还部署了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决定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理化实验设备、体育艺术教育器材、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建设。省政府也同意将四配套建设纳入全省农村新五件实事之中(通达工程、环境工程、健康工程、教育培训工程等)。今年工作重点是农村初中,明年在初中任务基本完成后再启动小学的配套建设。昨天,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各县市区政府与市政府都签订了责任状,这项工作争取在今年暑期基本完成,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提高新课改的物质保障水平。
(4)相关制度的保障。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一些相关的工作制度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如:均衡推进问题,不能只顾城镇小学,条件好的学校,要顾及到面上的所有学校,不能有课改的盲区和空白点,说老实话,目前我市农村课改很不均衡,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校与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而且有的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改革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各类学校应加强对本地区、本学校课改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并要制定出相应的课改实验、督导、评估办法,及时对课改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课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达要求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大丰市最近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专项督导评估,对四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评估工作覆盖城镇、乡村的每一所学校,这一举措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大丰课程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
同志们,当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我们将欣喜地看到农村教育又将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各地、各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市农村教育的登台阶、上水平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课程改革经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课 :
细细磨课,磨出好教案
去年暑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了,在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后,我们六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点以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地认识。
为了切实落实新课改精神,开学初,学校就备课方面进行了改革,对老、中、青等不同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备课要求,要求我们在写出详细的教案的同时,还要写出每节课详细的课后总结,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使用电子备课。学校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是倍加关爱,为我们每人安排了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带教教师,对我们进行指导。有了这些带教教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在教学中真是感到了有莫大的收获。尤其是在我们六年级组有语文首席教师崔老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刘老师和教导处副主任陆老师,有了她们,我们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真是可以用扎扎实实、切磋琢磨八个字来形容。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对每一篇课文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卜算子 咏梅》,我们会为喜欢毛泽东诗中豪放的风格还是喜欢陆游诗中婉约的风格而争论;学《草船借箭》,我们会为当时的蜂箱河水流的流向而争论;学《匆匆》我们会为一个逗号的用法而争论,有时甚至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大家都会相视而笑,因为我们知道,在争论中,我们对课文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在备课中,我注意吸收他人的看法,博采众家之长,既丰富了自己的观
点,又在教学中给了学生以不同的见解。
新课改中更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并不丰富,对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知道得并不全面,我们年级的老师经常进行不定时的年级教研,上课之前老教师先把往年的经验告诉大家,然后先上课的老师回来后也会把这节课中发生的问题告诉大家,大家就会纷纷发表看法,说说自己会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讲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在我们年级组教研时我提到,我们班的学生在读这一段时谈了这样的感受:读了这一段他们感到敌人是那么凶残,因为当时敌人还在屋外,并没见到他们要抓的人,就已经开了枪,还又喊又叫,真是凶残。这时,陆老师接着又补充了一点,说从这一段中不仅能看出这一点,还能看出敌人心虚了,他们心中害怕,所以还没见到李大钊就迫不及待的开枪,乱喊乱叫,这足以看出敌人的心虚、胆小、害怕。听到这儿,我对课文句子的深层含义又加深了了解。又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前,我们深入地探讨了课文,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
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掉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他当摇篮。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几个老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那个小男孩应该也是非常穷的,否则他不会在大年夜跑到街上来,更不会拿起一只鞋跑回家去,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也太穷了,所以才会把任何东西都带回家去。正是因为这次讨论,我在备课时仔细的考虑了这个细节,没想到在讲课时学生真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这个小男孩是在欺负卖火柴的小女孩,他应该是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对此我没有做过多地解释,只是问了一句:还有谁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书上说了这是个又黑又冷的夜晚,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在家里围着火炉过圣诞节呢;有的说,有钱人家的孩子哪会去拿一只又大有破的拖鞋呢?争论中他们不但知道了男孩子也很穷,还进一步了解到了作者是在暗示我们在那个社会中还有许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穷苦的孩子,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同年级里每一位老师的交流,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的知识。我不想讲太多怎样备课的大道理,只想说如果说上课是在为学生泡制一杯又浓又香的咖啡,让他意犹未尽的话,备课则是磨制咖啡的过程,磨得越细,则越好溶解、吸收。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概括我对备课的理解:字不在多,有用则灵;话不在长,点透就行。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课程改革经验交流
★课程改革经验交流★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目的在于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数学组获得了广泛的经验。
一、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改变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或途径
以前的教育是教师一步一步地教,学生一步一步地学,教师讲、学生听,这个观念从小就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了。这种教育,学生比较守规矩,比较有耐心,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对学生上高中,进大学的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动一动手,搞一个活动,搞一个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那么他们的表现就不能令人满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过去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出来路让学生走,新的学习方式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平坡”、“消歧”。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勤于辩论
以前的学生往往怕出错,怕显得无知,怕在人面前出丑,从而面对交流感到为难。另外,学生往往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质疑。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启发学生勤于辩论、交流,把交流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通过交流、辩论,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四、赞美并鼓励,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由于性格、基础知识、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上,要拒绝“齐步走”,在知识的进程上拒绝“齐步走”,在方法和手段上拒绝“齐步走”,甚至在结论和答案上也拒绝“齐步走”。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一味指责学生的不足,而应找出学生的优点,沙里掏金,要客观地对待学生的优点,并且发自内心的赞美、赞扬他们。当教师真正做到这些时,就会惊奇地发现,教师真诚的赞美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中学数学组
2003年10月9日
第四篇: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是市文明委决定召开的。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交流两年来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自2001年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现场会在磐石召开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二是农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收到明显成效,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情不断高涨;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活跃,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四是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
二、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坚定的认识。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加深广大干部群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坚信“三个代表”,学懂“三个代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再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目标的内在要求。实现“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目标,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坚持服务大局,用市场化思维、工业化思维、城市化思维谋划工作,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为实现“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也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加快文明村屯、文明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针对当前农村实际,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树创业文化,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营造促进农民创业的发展环境,增强农民创业信心,推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强化道德要求,丰富道德内涵,注重道德实践,不断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从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要制定农村道德规范,完善乡规民约,增强道德建设的约束力。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舆论监督,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恶丑,在广大农村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全面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推双带”活动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是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直接进入经济主战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的实践。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提高农民素质是基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关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目标。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握重点,稳步推进。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域外转移;要广泛开展“能人带动”活动,通过结对帮带形成一人带多人、多人带一屯、先富带后富的格局,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以文明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小城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深入开展文明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巩固文明村屯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四、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一是要统一认识,摆上位置。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强有力的“一把手抓两手”的领导机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之中。县、乡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村屯、农户,研究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的措施等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完善创建机制,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责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坚持“三贴近”,实践“三贴近”要把“三贴近”要求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要紧紧贴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最大实际,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收致富奔小康上来;要把事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创建活动贴近生活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民心工程,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稳定。要把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贴近群众的中心环节,通过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渴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要创新思路,站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全局上、战略上谋划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要创新内容,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既有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又为广大农民所关注的新内容,特别是要关心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多做提高素质、更新观念的工作;多做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工作;多做帮助农民脱贫、扶持农民致富的工作,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创新方法,以扩大各项活动的参与面和渗透力为重点,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要城乡共建,典型带动。各地要积极组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与农村贫困村镇结对共建,要精心制定共建方案,完善共建制度,丰富共建内容,落实共建措施。要真心实意地把城市的先进思想观念、先进文化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资金、信息等送到农村,满怀热情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办实事,解难题,努力用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影响和促进农村村镇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素质提高。
第五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半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一、二年级为28课时,三、四年级为35课时,五、六年级为36课时,七、八年级为40课时,九年级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附件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3.本地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六早上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一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芒康县教育局(体育局)教研室201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