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从教育过程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为专修教育。从课程结构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目前哈佛核心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11个领域。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 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其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间的联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实行核心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和公民。
所以,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第二篇:通识课程设置
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课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逻辑思维
阅读能力
“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大学生应该学习重要的学生研究方法与思想体系,因为人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
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作出明智的抉择。经过与不同的学生相处的经验,培养他们成熟的处事及处人能力,并且也通过这种经验培养人们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对不同的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
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识课程提出了关于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心灵、理性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维知识论倾向,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道德所要求的人。
2、提供了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克服目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
3、通选课着重能力的培养,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有助于学生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岗位更动和职业转变的要求。
4、重视国际知识和国际问题的学习,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北京大学
通选课被划分为以下5个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哲学与心理学
D:历史学
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各领域的典型课程如下:
A:物理宇宙学基础、自然灾害与对策
B:人类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公共政治概论
C:20世纪欧陆哲学、心理学概论、政治哲学
D:美国史通论、中国哲学史、外国经济史
E: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世界电影史、影视鉴赏
学校对学生修课提出以下要求:自2000级学生开始,毕业时必须修满16学分的通选课,其中每个领域至少有2学分,最后一个领域应当有4学分。
为配合通选课的选课工作,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推出面对面与网上选课相结合的新选课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2、台湾大学(台大)
台湾大学的这类课程称为“通识课程”,被划分为4个领域:
G1:人文学
G2:社会科学
G3:物质科学
G4:生命科学
台湾大学规定,自1997年入学的学生起,必须完成12学分的通选课,才能毕业,每个领域至少2个学分。
各领域典型课程如下:
G1:人文学(庄子、史记、莎剧导读)
G2:社会科学(经济学原理、犯罪学、国家与社会发展)
G3:物质科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台湾的海岸环境)
G4:生命科学(生命与人、农业概论、植物与文明、卫生保健)
台湾省的教育部规定,1993年入学的学生,必须完成8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从这一规定看出,台湾省在这一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台大的要求学分多一点。
3、哈佛大学
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完成的课程被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专业课程,学习量大约占总学习量的50%;第二类为称为核心课程(The Core Curriculum Program),核心课程被划分为10个领域,课程的学习量占总课程量的25%;第三类为共同必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外语课程以及数据资料分析与诠释。其中第二部分核心课程,即为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被划分为10个领域:
⑴外国文化()
⑵史学研究A(历史地认识现在,目标是使学生能历史地解释当前世界的某些主要问题):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⑶史学研究B(历史的进程,理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作出公正的评价):美国内战史:1861-1865;世界大战与10世纪的社会
⑷文学与艺术A:文学,必须选,理解伟大的作家如何对生活经验作出各据特色的表述。
⑸文学与艺术B:音乐与美术,进行美术手法、视觉艺术和音乐风格方面的介绍,发展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⑹文学与艺术C:艺术的文化背景,探讨文化史上特定时期及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中的作用。
⑺道德思维:了解主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具备对具体问题区别和评价的能力。“公正“
⑻自然科学A:对自然现象采用预测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对自然现象作出定量处理。“能量与动力学”
⑼自然科学B:无法分解为组成部分的复杂体系:“视觉与脑”“进化论生物学”
⑽社会研究:经济学原理
(一)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三原则
从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一般仍停留在专业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从通识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看,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可以把通识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的“扩大化”,通过加强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现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是知识的“整体化”,在教育中,通过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通识教育不可能造就什么都懂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不能只是开设五光十色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传递各种知识,应当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第三层次是教育的“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功利的、实用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大学通识课程应该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作准备,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二)设置核心通识选修课程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通识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学生“自助餐”式的课程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其实,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很少能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的结果是,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没有真正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这样,麻省的文科毕业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科学知识,而理科毕业生则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也应该根据国情建立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核心通识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三)重视在通识选修课中蕴涵人文科学教育。通识选修课的内容应该是以人文学科课程为主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文化、伦理道德等。人文精神是开启智慧、文明教养、激扬意志、造福社会、治学治人从而化成天下的精神动力,也是为科学和技术提供语言、逻辑和思维方法的资源。将以人文为主干,涵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本学科,确定为高校通识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目前开设的德育课也应充实人文教育的内容
有一部分通识课是否可以向实用化 技能化靠拢 某些专业 必修某些实用的通识课。文化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课。必修与选修
学生必修修满一定的通识课学分才能毕业吗?
层次性:分年级选课吗?有大一开设的还有大三开设的,有一定基础之后才能选修 是分必修和选修吗?
自助餐式的课程选择要不得,杂 散 乱,国外经验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我国也建立比如,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中文化课、技能课等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中,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选修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少
2分科课程较多,综合课程(或跨学科课程)太少。一方面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更看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导致通识选修课课程中,分专业和学科的课程多,而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较少。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师资缺乏也是影响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十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使得多数老师知识结构单一,只能适应某一学科方面教学,能适应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
3.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较少。通过对国内几所院校的选修课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知识性课程较多,而传授学生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较少。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全人教育,应多开设学习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的课程(标注课程性质 知识类 方法类)
4课程结构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由于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随意性太大,因“教师设课”或“因学生设课”的现象严重,造成课程过分集中在少数领域,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无法达成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网上资源:以在线学习系统为依托,建立自己的网上通识课程网站。
观看视频:学生在系统中在线观看课程视频,系统自动根据观看的集数,记录学生的观看进度比例,并自动计算观看视频的得分。
做作业:作业是由每门课程的老师根据视频进行设置的,比如老师在某门课程的第2集视频设置了一次作业,当学生看完第2集视频后,即可进行在线答题。
考试:考试是由老师根据时间进行设置的,当到达老师所设定的时间后,课程的考试信息自动呈现给学生,学生即
可进行在线考试答卷(在本系统中只有一次考试,即期末考试)
第三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论文规范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论文规范
为完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核心课程考核,特对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论文撰写作如下规定:
1、课程论文考核方式适用范围:
本学期开设的核心课程中,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选用论文形式考核的课程。
2、选用课程论文考核,任课教师注意事项:
⑴ 根据课程内容,明确论文写作要求和内容范围。(附样张)
⑵ 课程论文不必出A、B卷,但必须出2-3个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⑶ 请各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评阅所有课程论文,在论文结尾处用红笔提出批阅意见及给分依据,同时用红笔在论文封面得分栏处给出合理分数(百分制),如分数有改动,教师务必在改动旁签字。
⑷ 学生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发还改写,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详参下条)
3、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注意事项:
⑴ 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即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⑵ 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等)。
⑶ 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⑷ 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⑸ 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⑹ 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⑺ 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⑻ 在主讲教师规定时间内交齐。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逾期按零分处理。
4、本规范自2006学第一学期起实行。
复旦学院教学办
2006.11.5
第四篇:山东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复习题
山东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人文)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复习题
1、请谈谈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所体现出的特点。
2、试述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请以文艺作品(如文学、雕塑、绘画、园林、建筑、音乐、电影等)为例,谈谈中西艺术精神的差异。
4、请设想一下人类文化的未来走向与前景。
5、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对中西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哪些作用?
6、请谈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
7、如何理解唐朝时期中国人的开放意识与多元文化情结?
8、请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不同国际影响。
9、如何看待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10、如何解读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这一现象?
第五篇:通识教育课程的心得体会
大学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百度百科是指 “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传递的是一些涉及生活,学习,社会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知识。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一个具备理想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将不只拥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批判反思,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对宇宙充满好奇,并知道如何进行探索。
首先来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1)我国教育功利化严重,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遇冷”。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如近几年来,大学中掀起了一阵“考证热”。在校大学生有的读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还有的忙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然而,那些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学科却乏人问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的管理层也认为学那些东西没有用,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拥有了相应的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教育甚至被戏谑的说成为“考证教育”。(2)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我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忽视通识教育。例如,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文、理科资源的分配过度不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严重失衡。对于理工科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薄弱环节。学生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质不高。而对文科学生的培养而言。有些偏文科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与能力,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还有些偏理科的院校只注重理科思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针对的只是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通识教育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不排斥通识教育。
2、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肤浅的理解,增加若干概论性质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必须了解,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3、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通识教育有过各种观点、做法及其争议,也面临着新挑战和变革,但它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有助于解决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