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如何做好司法调解工作的(推荐)
我是如何做好司法调解工作的
热心自能融冰雪不信春风唤不回―我是如何做好司法调解工作的我们**镇司法调解工作在区司法局关怀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创建平安**,构建和谐社会,在“稳”字上做文章,在“安”上求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的体会如下:
四
无乡镇非净土,化解矛盾在基层
**镇北倚大运河,南屏古黄河,两河环抱、区位独特,拥有11个行政村,人口4.7万人,面积60平方公里。过去**镇由于地处偏僻,群众思想落后,各种问题复杂,矛盾较多,赴省、赴京越访不断,近年来党委政府重视信访工作,强化司法调解工作,使我镇的社会稳定工作有了根本的改变,已经连续四年被宿迁市委和县区委评为四无乡镇。
“四无”乡镇这个荣誉的背后包含了全镇各级领导多少的“辛苦”,我作为司法助理在司法调解中心,始终坚持每个月排查全镇不稳定矛盾因素,及时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好党委政府“高参”,当群众的顾问,努力把矛盾钝化在基层,消弥于萌牙状态。四年来我镇的矛盾化解以村为主,村组干部包干到人,一包到底,镇驻村干部和领导负责检查督促解决疑难问题,特别是面对弱势群众更是倍加呵护,对蛮横不讲理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是负责信访、司法调解工作,我每天都骑自行车奔波于乡间小道上,从东庄到西庄,调查了解整天忙,矛盾消在萌牙处,善待百姓付衷肠。就这样通过我和同志们的努力,我镇连续多年无一例赴省、赴京、越访、上访、集访、无一例民事转刑事,我们用行动向党委政府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我镇的信访、司法调解工作也获得了“四无”乡镇的殊荣。
倾听民声靠热心、善待老人靠亲情
面对农村落后的状况和复杂的矛盾,老人无赡养,生病无人医的现象已经成了农村家庭的一个特殊问题,在农村许多老人平时看似很健康,往往一夜之间就卧床不起,一查就是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而大部分是高血压引起的,确实很可怕。一天早上我趁着清晨的凉爽,天未亮便骑着自行车去村里调解矛盾,调解结束回到镇政府已近12点,办公桌上端端正正的放一张纸条:老亢同志,见字如面,抓紧去古城调解一起不赡养老人的矛盾。我立即草草吃过中饭,整理好上午的调解材料。冒着夏日午后2点的炎热,骑上自行车赶往远离镇政府十三里地的古城居委会,在离古城还不到4里地时,我就看到一位老人拄拐杖,一步一步往前挪,我感觉到准是这位老人,我下车一问:“大爷,你去那里?”这老人说话口齿不清:“我去乡里告儿子不给吃”。我深受感动,便在古城街头叫了辆马自达三轮车,把老人送回家,我跟在后面,到老人家后,老人嘴角直动,激动说不出话,眼泪顺眼角流下来。这位大爷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许修和在上海打工,大儿子许修礼曾经担任过古城支部书记,我找到了许修礼询问老人情况时,许修礼说他父亲患脑血栓,现在连吃喝拉撒都不知。我说“他现在这样,做儿女的更要善待,老人需要儿女的亲情,今天你是身强力壮,到他这样的年龄你也许和他一样,你和他一样的时候是需要名还是利,你也需要儿女的照顾,需要儿女的亲情……”。就这样我用我的热情找回了老人的亲情,说服了他的儿子,签订了要善待老人的协议。后来,我在下乡回访时又找到了许修礼,他热泪盈眶地对我说:“老亢你以走后,我一直在想你老亢,你的身体也如此不好,也是患过脑梗塞的人,如今你冒酷暑来我家帮我,还花钱把我父亲送回来,从此我再也不能叫你老亢放不下心,我一定会善待老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这样靠热心去帮助、用亲情去感化,让许老大爷回到了儿女的身边。
群众所急我所急,体察民情用真情
我们**镇本来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我镇的古城居委会学生时孝莲因家境贫寒,只好就近考取了地处宿城区耿车镇的“苏南职业中学”,并交付了1200元的培养费。八月中旬的一天,她母亲感到胃部不适,去医院查看,检查出的结果让全家惊呆了,一家人你看我,我看你,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只是泪流无语,小孝莲更是无心上学了。就这样全家张罗着东拼西凑,为了母亲的治病钱而发愁,是念书还是为母亲治病,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时孝莲只有选择后者,她为治母亲的病而辍学,她去了**中学说明了情况,请中学领导帮联系“苏南职业中学”,想退回1200元的培养费,而得到的回答是仍是两字“不退”。回家之后,全家无助地相互你望我、我望你唯有默默地流泪,一千二百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屋漏偏遭连阴雨,看来这交出去的一千二百元只有石沉大海,自认倒霉了……
一天亲友向她介绍说,镇政府司法助理待人不错,不妨去找他试试看,或许能够帮上忙……。8月20号这一天天刚亮,镇司法办公室的门前就站着一个16、7的女孩,我上前问清楚了
来龙去脉,在办公桌前沉思良久……1200元、耿车、病人?……我去要钱有把握吗?不去,我的良心会不安的,于是我暗暗地琢磨着?……办法有了:先写份证明司法所盖章前往协调,如若不行,再找老战友帮忙,若实再不行,再找主管部门司法局用法律来论理。拿定主意,我没有把意思告知对方,只有说不妨,我试试看。……8月26日我及时通知时孝莲家人和我一起
乘着公共汽车直奔耿车镇,我带着希望、同情、忐忑不安地来到“苏南职业中学”,找到沈校长,说明了来意,沈校长迟迟未说话,上下打量着我,不停地仔细端详证明,左右上下看着红色印章,又回头打量着、端详着我,片刻才开口说话:“相信你是老同志,为人做好事,你回去找**中学签字盖章,9月16日来我校办理手续”。此时,我情不自禁的连说感谢沈校长,离开了学校我们又是轻车熟路直奔**到家已是下午2点了,这才知道还未吃饭,简单吃过饭,我们又到了**中学,**中学的两位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很快地办完手续。九月十六号,我拿着学校的证明又去了耿车镇的“苏南职业中学”,顺利退回了一千二百元钱。时孝莲一家人非常激动对我说:“你是少有的好人,我们全家感谢你,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希望……”。
面对弱势群体倍加呵护关心
今年8月份的一天清晨,一个老者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镇政府,眼泪盈盈地向我诉说了这样的一件事情经过:我已八十多岁了,家住张渡村,儿子叫张荣生,已四十多岁,有癫痫病无妻室,在窑厂做工。8月8号早上他低头拉砖坯往窑里去,付胜秀(厂长儿子)骑摩托车撞着张荣生,付当时下车就骂:“你他妈眼瞎了,撞我”。张荣生放下车就“回敬”了厂长儿子一句,却遭到了付胜秀的拳打脚踢,致张荣生不能动,当时在窑厂工人的一片谴责声中,付胜秀无奈地对着所有看热闹的人说:“我都认了,养伤治疗我负责……”,大家这才离开事故现场。张荣生回去治疗的第二天他父亲找到付家问个究竟,然而付家父子出尔反尔,竟翻眼不认账,厂长竟然说“俩人打仗,两都怪,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听了老人的讲述,就去走访群众调查,结果与老人反映的吻合,我就找到付胜秀核对情况,付说:“张如果不拉车拦路,我怎能撞到他?是他撞到我,我不负责,也不赔偿……”,付家父子财大气粗的态势出现在我面前,强词夺理不认帐,我就耐心细致地向他讲清,要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遇见这样的事情你是怎么想,他生理机能都是和你一样的,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格都是平等的,“人”字都一样写,为什么他不能享受人格的尊严呢,如他也象你这样不讲理不认帐,一个地区平安还从何谈起,社会还怎么和谐……。就这样我找其谈话不少于十次以上,经过反复的将心比心,用政策、法律、处世哲学反复比喻,付家父子终于承认错误,并签字按手印赔款了这样从八月份到11月份历时一百多天才调解好,难啊!……然而我体会到了用热心找回平安,用真情唤回和谐的快乐,我就是凭着这爱心和真情去倍加呵护弱势群体,去用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耐心帮教解民忧真情唤得浪子回
我镇的劳改释放人员李涛回镇后,领导安排我对他进行帮教,我帮助他学习法律知识,给他送去了普法书籍,让他懂法、守法,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然而他回乡后却面临许多的实际困难,没有房子住,没有地种,又没有工作,连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难以维持生计。如果帮教不好,他大有可能三进宫、四进宫……,对社会危害更大,于是我思索再三,多次找其谈心,先帮他想办法解决住的问题,我向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我认真回报、上下协调,民政部门解决了李涛家草改瓦3千元钱,又经过多方筹措,我又为他在信用社担保做了3千元贷款,从亲戚朋友处筹措了4500元,共一万多元,才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和偏房,解决了住房问题。但李涛还没有地种,也就没有生活来源,我又找到了居委会和村组干部协调,看是否能调剂部分土地,居委会和村组干部召集了群众会议进行讨论,但还是没有调剂到土地,当时我心中非常着急,吃饭问题解决不了是大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土地怎么生存?为此我又向农经服务中心的同志交换了意见,请他们一起到古城找“土源”,发现只有电灌站南岸坡面尚有15亩一块砂礓茅草荒地无人问过,也无人种过。李涛看到后,心情动,十分高兴,经过干部和群众研究讨论,15亩荒地承包给李涛,每年交集体100元,承包期30年,并签定了承包合同,一年100元承包金不算什么,30年一下交清就得3000元,哪里有这么多钱?这下难倒李涛,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为了让失足的劳改释放人员李涛有饭吃,有地种,心一横,我把准备给儿子交学费的钱先交上了,在场的干部群众和李涛家人无比感激,就这样协议履行了,李涛的生活有了着落……。经过我的努力,帮教对象李涛现在生活的很好,现在3口之家过的很好,夫妻俩做起了水果生意,家里还买了手扶拖拉机、旋耕机和马自达,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我就是这样靠细心、耐心和真情帮助了一个失足的青年走上了勤劳致富的正道,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友谊,成为了朋友。
用心疏导解心结终化干戈为玉帛
还有一个典型我镇邱庄村的村民叫程冲,今年36岁,他结了四次婚,离了三个老婆,现在跟他过的是第四个老婆。九月的一天下午5点钟,他满脸杀气的窜到我办公室,此刻我认为他神经有问题,他大声对我说:“你马上跟我走去处理问题,不处理问题我即刻就去杀人,你也跑不了”。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告诫自己要冷静、再冷静,我对他面带笑脸,起身倒水,让他慢慢讲,他经过我的一番疏导终于感化了。
程冲家4亩地,被他哥种了,陈冲向他哥要2亩地,并要多次不给,兄弟二人就打起来,哥哥把陈冲家锅、碗等家俱一砸干净。陈冲来找司法评理,否则就采取武力,我听说后马上与他哥哥程军联系,程军对我说:“你们司法处理不了这件事”,我说:“没有处理不了的事情,谁家都有难念的经,你家的事情许可能被我调解好”。这样一说还真灵,第二天兄弟俩便早早来到镇政府的调解室,从早上8:30到下午2:40分,程冲哥说2亩地我死也不给,我说2亩地不给可以,死就不值得了,再说2亩地是在户主程冲的承包本子上,你母亲地和你妹地从理情上是一家一半种,是合情合理,但未必合法,土地是以户为主作经营单位,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管理权都在程冲本子上,即使二轮承包,但是没有流转手续,国家规定是30年不动,不能因为婚娶或添孩子就增地,也不能因为婚嫁或减人就减地……,这样,经过反复说服教育,陈家兄弟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热心自能融冰雪不信春风唤不回
在农村由于群众的觉悟相对较低,往往会遇上些无理取闹之人,对于这些人我从来不动肝火,今年6月份我镇金山村的一个村民因为家庭矛盾我调解不服便在我面前指手划脚,手指指在我脑袋上,一手攥紧的手腕,嘴还不干不净的骂着我,我沉住气笑脸相对、用和善的眼神望着他,用事实说服他最终解决了家庭矛盾。我认为他们是我的工作对象,没有他们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平安是和每个家庭的和睦息息相关的,因此我没有向他们发半点火,假如我不做司法,他能找我吗?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就要接触他们,面对问题和矛盾,解决问题和矛盾,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我深深认识到,做好司法调解工作,不但要具备实实在在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还要具备高尚的人品,更要有爱心、有热心、有耐心、用真心。调解好任何矛盾都需要热心和技巧,技巧就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我在调解工作中,无论男女老少找到我,我从来没有回避矛盾,老百姓分家找我,就连学生打仗也找我,有人说我是分家助理,也有人说我是分地助理,我喜欢这些称呼,我热爱这份工作,它锤炼了人的意志,提高了人的修养,磨炼了人的性格。是群众的上访给我们出了考题、解决群众矛盾成为了我们的考场、群众满意不满意成为了考题的答案,对弱势群体的倍加呵护,对人民群众讲感情、动真情、叙友情,用热心、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建立了我做好司法调解工作的信心。
我虽然在司法中做了点工作,但我内心感到还做的很不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信守执业情操是我的本份,人生充满坎坷,只要拥有一颗宽容、豁达、从容的心就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热爱司法调解工作,我为我能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些事情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第二篇: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树立大局服务意识,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无讼”是执政者的追求,普通百姓对以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持否定态度,地方官员主要是运用道德教化来解决法律纠纷,“调处息讼”是古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法律规定顺应时代的要求,几经变化,调解工作的提法也由“调解为主”逐渐转变为“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司法政策的导向,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实践中注重举证责任分配,证据效力,法官的中立、消极态度,提倡判决,公正和效率成为衡量案件审判质量的标准。政策的变化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的设臵使得司法实践中一度轻视调解工作,强调审判活动的正规化、技术化的建设,法院调解结案率显著下降。
二十世纪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步入转型时期,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激增,在新形势下诱发产生了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根据国家政策的应对调整,为大局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理念在意识形态占据主流地位。在司法领域,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矛盾激化、注重社会效果成为民事审判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调解工作作为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的纠纷处理方法又重新被强调和重视。
笔者认为当前司法政策上对调解方式的引导并非是对我国以往十多年的审判方式改革的否定。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司法政策的调整是顺应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优先侧重解决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体现。
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审判严格依照法律,追求法律效果,裁判结果不仅仅是解决纠纷,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法律的适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稳定法律秩序的建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关系格局重塑的条件下,这种作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我国民众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树立理性的法律思维要从长计议。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强调程序正当而得出的形式正义的裁决与民众心中追求的实质正义有差异时,得不到民众的理解,频发上访、闹事等暴力事件;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判决执行率低,买卖判决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司法权威信任的丧失。这些事件表明法院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好,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矛盾的对抗和紧张。而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相比判决而言调解实现这一目的更有效果,所以着重调解工作是新形势下的选择。
基层法院民事案件主要出现在在婚姻、家庭、相邻、借贷、人身损害赔偿等几个领域,这些纠纷的共同特点是经常发生在熟人社会。在家庭、邻里、熟人之间,如果对立的情绪没有消除,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交往非常不利,甚至会产生新的纠纷。如果直接依法判决,并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既不利于判决的执行,也给社会安定留下了隐患。调解主张“心服”而非“压服”。通过调解人员的居中沟通工作,营造公平、自愿、缓和的环境,当事人双方互相谅解,容易理
解和接受调解结果,更有利于以后的履行、执行,达到案结事了,有利于安定团结。
另外,调解在程序方面体现为简便、常识性、非形式化,不必严格遵守举证、质证等规则,在当前我国民众普遍法律意识不高、律师代理率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民众进行诉讼活动。法院通过调解结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减少了诉讼时间,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省了诉讼资源。
当前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形势下,法院应当重视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调解化解纠纷的优势,能动司法,为大局服务,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
第三篇:司法调解
摘要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举措的提出,无论是各行各业还是各个行政机关都在以人为本地工作。司法行业也不列外,调解结案也成为法院青睐的结案方式,而调解也就成了“司法和谐”的代名词。这就要求各级法院应把“和谐司法”的理念贯穿于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加强法院调解,将调解从民事案件向刑事附带民事、行政案件以及执行案件延伸,大力推行民事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协调以及执行和解等和谐的办案方式,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从而不仅在法律程序上解决纠纷,而且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状态。本文就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了探讨。
关键词:司法调解;问题;对策
I
目录
一、目前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1
(一)立法层面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1
(二)司法层面………………………………………………………………………2
二、完善司法调解制度的对策………………………………………………………………2
(一)针对立法之不足,完善相关立法……………………………………………2
(二)全面落实调解的自愿原则……………………………………………………3
(三)充分利用现有司法资源、提高法官的调解能力……………………………4
(四)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由及界限………………………………………4
(五)在法院设立民事审前调解庭,实现调审分离………………………………4 参考文献………………………………………………………………………………………6
II 浅析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举措的提出,无论是各行各业还是各个行政机关都在以人为本地工作。司法行业也不列外,调解结案也成为法院青睐的结案方式,而调解也就成了“司法和谐”的代名词。这就要求各级法院应把“和谐司法”的理念贯穿于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加强法院调解,将调解从民事案件向刑事附带民事、行政案件以及执行案件延伸,大力推行民事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协调以及执行和解等和谐的办案方式,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从而不仅在法律程序上解决纠纷,而且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状态。本文拟就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目前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司法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层面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对具体适用调解的阶段并没有作任何规定,实践中往往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才认为案件事实已清楚而进行调解,但在这一阶段中,双方当事人对抗性最大,调解成功的可能性最小,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调解成功的机会。
2、《民事诉讼法》对哪些案件必须经过调解并未作任何规定,而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只有离婚案件必须经过调解。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应拓宽必须经过司法调解案件的范围。笔者建议对家庭纠纷、相邻关系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导致涉诉上访影响稳定的案件必须先经过调解,调解不成判决时仍需要向向当事人阐明判决的依据及理由以减少涉诉上访、维护社会稳定。
3、调解方案提出制度法律未作规定。由法官提出还是由纠纷双方提出,没有具体的法律界定,导致实践中司法不统一,即强制调解和消极调解的产生,不能体现私法上当事人的自主权和法官的诉讼指挥权。
4、《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赋予当事人的无限反悔权不尽合理。当事人对于诉讼中达成合意的调解协议,其实质是一份协议,但因赋予当事人无条件的反悔权而致使协议对双方毫无约束力。从表面看,好像是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诉讼权利,实际上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一种放纵,也是当事人滥用处分权的一种表现。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之间就双方的 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达成调解协议,说明当事人行使了处分权,建立了新的契约,应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调解书送达时任何一方不得反悔。否则,不仅对当事人调解过程中的草率行为起鼓励作用,有悖于诉讼效率和效益原则,而且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客观上损害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与法院裁判文书的既判力。
5、行政诉讼未建立调解制度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及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奠定了行政诉讼中除赔偿诉讼外不适用调解的基本制度格局。但是庭外和解却大行其道,行政撤诉案件大量存在。在原告撤诉的案件中,有大量案件是原被告双方达成一致而原告撤诉。在撤诉案件中,法院的随意性是很大的,一方面由于缺乏实体法上的依据,诉讼中的调解游离于制度之外不受法律的规制;实践中“和稀泥”、“以压促调”、“以判压调”、“案外调解”、“审判协调”等调解的异化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法院在行政案件中往往在各项利益的权衡下倾向于不表明自身态度乐于接受被告作出妥协使原告撤诉的结果。这种实际上采取了逃避司法审查,进行庭外和解的方法,这是与法律精神相悖的。当然,调解制度的引入并不必然使撤诉案件率下降,但是我们希望能为大多数的案件提供一个有法可依的平台。这如一位西方哲人说的,看得见的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罪恶。
(二)司法层面
存在着体制上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司法人员的局限性。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司法人员的局限性,一方面,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大量纠纷涌入法院,但国家对司法领域的投入却十分有限,同时加上法官的流失,凸现了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中国法官法律素养的不足,凸现了司法人员的局限性。这与法官做调解工作须有耗时的不厌其烦的劝导素养和扎实的法学功底相矛盾。
二、完善司法调解制度的对策
笔者认为,完善司法调解制度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针对立法之不足,完善相关立法
1、对调解适用的阶段作出相应规定,同时对“事实清楚”这一术语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增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在2004年做出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第一审、第二审和再审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辩期满后裁判做出前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 进行调解。江伟教授、孙邦清博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第104条规定:“在判决作出之前的任何时间,人民法院都可以调解。”上述规定及建议稿虽然比现行法律前进了一步,但本文认为,为保障纠纷双方在法定期限内充分行使私法上的处分权,应进一步规定为:在判决送达之前的任何时间,人民法院都可以调解。因为“判决做出之前”在词义上与实践中容易产生歧义,判决的成稿或已签发打印、盖章与判决的送达还有一定的时间差,在一些特定案件和偏远落后地区甚至有数周的时间差。这样就有可能剥夺了当事人私法上的处分权,同时也有违现行法律赋予当事人和解权之嫌。但对这种全程调解,有人认为调解应止于一审判决做出之前,案件进入二审后就不应当进行调解。再审案件更应禁止调解,以维护裁判的正义和法的安定性。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在二审及再审程序中完全不适用调解也不可取,只不过应该以判决为原则、以调解为例外,最好在立法上应该对二审及再审的调解作出相对严格的限定。
2、实行先行调解和全程调解机制。将调解置于诉讼过程中每一阶段和环节之首,作为办案人员开展工作的必经程序,同时将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和不同的诉讼阶段,根据案件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调解,不放过任何一个调解机会,以使案件尽可能得到调解。如在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时进行“送达调”;询问被告答辩时进行“答辩调”;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后进行“即时调”;庭前准备阶段在交换证据时进行“听证调”;庭审阶段进行“庭审调”;同时法院发挥双方委托代理律师作用,促使当事人庭外和解,进行“庭外调”;以及在定期宣判送达前,应一方当事人请求进行“庭后调”。通过全程调解,实现立案阶段分流一批、准备阶段终结一批、庭审阶段化解一批、宣判之后平息一批的效果。
3、取消无限反悔权。最高法院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并经法官审核后,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者捺印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而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法院应当及时判决。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当事人在调解时达成了协议,但在调解书签收时却提出其它条件或彻底反悔的情形。而在立法上,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三款、第九十一条的规定,纵容了这种反悔的情形。笔者认为,对于调解书效力的问题不能实行双重标准,应当将这一规定扩大适用于普通程序,取消无限反悔权。有条件的法院还可以采用当场制作并送达的方式解决调解书的效力问题。
(二)全面落实调解的自愿原则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是否调解的选择权在当事人,是否再次调解的选择权也在当事人,法院不得在事先未告知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情况下通知其到庭进行调解,调解方 案应当由当事人首先提出等。再次,调解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充分利用现有司法资源、提高法官的调解能力
首先要通过学习教育转变法官的办案观念,使广大法官认识到调解结案是实现法律效果及社会效果相结合的最佳方式从而找准角色定位,提高调解意识和调解自觉性。其次要注重实践积累,不断总结调解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调解技巧及能力。可将法官的调解能力作为一个考评法官能力的一个重要要素以鞭策法官提高调解能力。增强法官调解能力。调解工作既是司法工作,又是综合性的社会工作,也是群众性工作,因此,调解对法官的素质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民事法官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做好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一是要增强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加强法律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善于从法律上准确把握和分析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理清调解思路,提出最佳的调解方案,确保调解工作依法进行。二是要增强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通过更多地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真正做到把握社情、洞察民情,善于辨法析理,使调解工作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调解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是要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提高调解技能上下功夫,善于选准调解的切入点、感化点和时间点,丰富调解方法,提高调解艺术,不断提高调解成功率。
(四)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由及界限
调解制度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权力(利)基础上的,但是行政权力并非都是不可处分。“在我们的时代,只有很少的规则非常确定,不至于某一天会要它们出来证明自身作为顺应某个目的之手段而存在的正当性。”立法者无法穷尽所有情况而将法律制定得极其完备,因此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原则性的条款。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具有很大空间余地,如对“公共利益”、“必要”、“重要”、“适当”等的理解,因此对于涉及此类自由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案件应该说是可以适用调解的。但并非所有的行政案件都是用调解。调解制度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引进和使用将大大改变我国行政诉讼现状,将其导入一个良性运行的状态;另一方面一旦滥用调解,将危及到我国行政制度和民主精神的基本价值。因此明确调解适用的界限是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起点问题也是终点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虽然现行法律排斥调解制度,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调解制度的适用只是时间问题。
(五)在法院设立民事审前调解庭,实现调审分离
法官身份的双重性(同时担任审判者及调解人)令当事人对法官调解的中立性、公正性产生质疑。调解“指的是具有中立性的第三者通过当事人之间的意见交换或者提供正确 的信息,从而帮助当事人达成合意的场面”。而我国法院调解中扮演调解者的法官,虽说是具有中立性的第三者,但它与一般调解者不同之处是他的身份具有潜在的强制力量。因为调解不成,判决是最终解决纠纷的方式。实质上,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其强制力量已突破其自身的领域进入所谓中立性的第三者的领域,这时调 解者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调解者,而是与审判者具有实质的联系——判决权与主持调解权融为一体。此时,法官在同一诉讼结构中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法官在调审结合的模式中要想真正把握自己的身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使固执于自己主张的当事人作出妥协,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从调解人滑向裁判者……或明或暗的强制在调解中占主导地位“。在具有潜在强制力量的调解中,当事人总是权衡调解与即将判决这两种结果,若不选择调解,可能会得到比调解更不利的判决结果,妥协与让步是明智的选择,这时决定调解本质的”合意“就变成了强制性的”合意“,甚至沦为”恣意“,调解的自愿原则就会扭曲和虚化。
因此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履行释明义务,告知当事人有调审选择的权利,通过书面或口头等有效形式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以防止将许多本不必进入庭审程序的案件逼进了庭审程序,不仅造成了程序的极大浪费,也直接降低了审前程序解决纠纷的功能。各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或有调解意向的,立即将案件转入民事审前调解庭,及时促成调解。在调解中调解法官应坚持中立、公正、文明、高效的原则。调解未成功的,应及时将案件移送有关民事审判庭进行审理。对于民事审前调解机构设在立案庭比较适宜,这样可以保持法院内设机构的设置体系及职权划分的完整,简化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同时规定参与审前调解的人员不得进入后面的审判程序以实现调审分离。
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法院大力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法院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独特地位,加强法院调解这种简便易行、通融灵活、成本低廉、对抗性弱的纠纷解决方式,全面强化民事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协调以及执行和解工作,创造性地争取和协调各种和谐力量,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有利于和谐的因素,使人民法院真正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推进器和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理论前沿论坛》[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郭莉.《实现司法和谐的构想》[J].审判与法治,2007年第5期.[4]汤维建.《论司法和谐的程序保障》[J].人民司法·应用,2007年13期.[5]杨玉兰.《树立司法和谐理念,实践司法和谐构建》[J].审判与法治,2007年2辑.6
第四篇:司法调解协议书
司法调解协议书
赵xx 男 21岁 农 xx乡李梅行政村
赵cx 男 32岁 农 xx乡李梅行政村
宅基地纠纷
赵zx与赵cx是兄弟关系,因宅基地发生纠纷。经xx司法所调解处理意见如下:
1、刘xx以后生活费用都有赵zx承担。
2、赵cx随心意。
3、赵zx宅基地两间房子分给赵cx,赵cx必须在九九年以前扒掉。
4、赵cx宅基地上树归赵cx。
5、赵zx宅基地上树归赵zx。
6、三颗大杨树归刘xx所有。
7、以后母亲不在,地没人一半。
8、如果一方违约拿违约金3——500元。
双方签字人:赵zx
赵cx
协议书
协议双方系母子关系,母亲刘xx与次子赵zx因土地使用问题,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由于赵zx承包使用土地较少,其母亲愿意从其耕地中分出0.6亩给其子使用。
二、该0.6亩地坐落在韩赵庄东头路北沿,北临蔡口行政村耕地,东临赵惠民耕地,西邻赵广太耕地,南邻泊油路。该地块总面积两亩五分,自该地块南头,坟以南分六分地。
三、该六分地分出后由赵zx管理使用,他人不得干涉。
四、上述协议条款,双方严格遵守。
协议当事人:刘xx
赵zx
见证单位:x县司法局xx法律服务所
2012年9月15日
第五篇:法院司法调解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洪洞县人民法院司法调解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高院“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总体安排和市中院三大重点工作、五项专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按照市中院《关于全市法院执法办案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全市法院司法调解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现就本院深入推进司法调解专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慧为组长,立案庭庭长张晓萍为副组长,各业务庭庭长为成员的司法调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大调解中心,其职能职责是:领导全院司法调解工作,联络、协调、指导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组织、制定司法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和操作规范;通报调解成果,并对调解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组织研究调解技巧和经验交流等。
二、指导思想
切实转变司法观念,树立“调解是高质量的审判”、“调解是最高质量的司法服务”的审判理念,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6个部(委、1
院、局)《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健全大调解体系,完善调解工作激励奖惩机制,积极探索司法调解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立案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庭后调解和执行和解等方式,加大司法调解力度,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三、工作目标
通过司法调解专项工作,使我院的调解工作在全市法院的排名中勇争第一。立案调解率达到20%以上;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达到80%以上,力争达到85%以上,人民法庭调撤率达到90%以上;行政案件协调率达到50%以上;再审案件调解率达到40%以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刑事自诉及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和解率达到90%以上;执行案件和解率达到60%以上。
四、工作措施
在司法调解中,要讲究调解艺术,增强调解技能,既要加大司法调解力度,提高案件调撤率,又要有效防止强行调解、违法调解,保证调解工作的规范性。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同时,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由诉中向诉前、判后、执行延伸,由民商事案件的调解向行政案件协调、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及执行案件和解延伸,从案件审理过程向立案、执行、信访等环节延伸。建立完善法院与职能部门在调
解、仲裁、执行等工作环节中的联动机制。重点强化劝导分流、诉前调解等职能,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各类工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抓好立案调解,提供和平解决纠纷的平台。在立案时,大调解中心与立案庭紧密联系,2012年力争将院机关的立案调解率达到10%以上,同时,各派出法庭的立案调解率也应达到10%以上。2013年立案调解率达15%以上,2014年立案调解率达20%以上,对调解不成的案件,要及时转到业务庭进行审理。
(二)抓好庭前、庭中及庭后调解。坚持三个必调、一个答疑:即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必调,促成当事人自觉履行;开庭时必调,促成当事人互谅互让;宣判前必调,给当事人最后和解的机会;宣判后答疑,教育当事人自觉履行判决。一是在庭中调解时,本着“模糊”原则,淡化责任划分,找准双方利益契合点、共赢点,适时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二是在判前调解时,本着“法理”原则,及时、全面归纳争议的焦点,避免当事人在案外因素上的无谓的争执,使当事人在认清形势、权衡利弊下进行调解。三是宣判后,本着“和谐”原则,对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和说法释理,做到胜败皆明,尽可能促成当事人互作让步,缓解执行的压力。
(三)抓好执行和解,提高执行和解率。一是坚持执行案件以和解为主的原则。认真分析每一件执行案件的特点、被执行人未履行的原因及其履行能力,注重在情、理、法上下功夫,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消除被执行人的对抗心理,根据法律规定适时提出和解方案,促使双方和解。二是加强与银行、公安、国土、房管等部门的联动协作,第一时间掌握被执行人财产信息,掌握主动权。三是大胆运用搜查、拘留、媒体曝光、限制高消费、移送司法机关侦查等有效手段加大执行威慑力度,用不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来警示和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促成执行和解。四是加强和申请人的沟通,随时告知执行进展情况和被执行人财产情况,引导申请人理性诉求,取得申请人理解,创造和解的心理条件。
(四)整合调解资源,发挥司法调解工作在大调解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协调与沟通,充分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实现调解工作的整体联动,构建无缝化、网络化、社会化的调解体系。
1、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与行政调解的沟通协调,设立联络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调解业务培训会,定期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案件审理,提高人民调解员运用法律做好调解工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解决矛盾纠纷。对于涉及面较广、比较敏感或者有信访、稳定风险的案件,取得当事人同意后,由法院委托或者当事人自行申请由人民调解组织或者行政机关先行调解。
2.注重利用人民陪审员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社会经验丰富和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与法官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思维形成良性互补。
3.发挥代理人的沟通协调能力。诉讼代理人一般具有较全面的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诉讼比较理性。定期召开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座谈会,加强与诉讼代理人的沟通和交流,利用他们对当事人的影响力和诉讼理性,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4.强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村社、行业组织、社会团体、邻里、家族等调解群体力量。对涉及邻里、婚姻、赡养、继承等案件,主动邀请选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干部、邻居、有威信的长辈参与调解,发挥他们更了解情况,更理解当事人心理需求,说话空间更大,更能贴近群众心理的优势,缩短双方诉求差距,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五、工作要求
(一)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关调解机构和调解工作的联席会议。要及时总结、研究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与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联系和沟通。
(二)建章立制,构建司法调解工作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调解工作科学发展的审判流程管理体系,准确反映调解工作量和社会效果的量化考核体系和考评办法,深化三大调解无缝对接的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的协调配合机制,从源头化解涉诉信访案件的源头防范机
制,以及其他加强司法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三)逗硬奖惩,确保工作目标实现。要将司法调解专项工作纳入本院业绩考评和目标管理体系,实行司法调解目标考核。要把调解的任务目标量化,落实到庭、到人,实行目标考核制。要把案件调解数量、调解率和调解效果纳入院、庭和个人审判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兑现奖惩。本院实行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每年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兑现。奖惩办法见本院岗位目标考核。
(四)总结推广,营造司法调解工作良好氛围。全院要总结司法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司法调解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适时组织外出学习观摩,召开工作交流会,开展调解竞赛活动。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