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

时间:2019-05-15 11: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

第一篇: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

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

甘肃省华池县柔远初中黄俊

(邮编:745600;手机:***)

开学第二周,学校调整我带七年级两班语文课,走进新的教室,面对一张张陌生又可爱的小脸,望着一双双灵动又好奇的眼睛,我思考着如何来上这第一节语文课。

要学习的课文是《孙权劝学》,我先让学生们结合文中注释和凭借字词典来自学课文,并划出自己你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学生们自学了15分钟后,我让他们开始提出自己遇到的疑难,我把这些疑难点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来探究这些知识点。10分钟后,我让各小组选一名学生对这些疑难点进行讲解,我一边听学生的理解,一边引导、点拨,并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强调。最后,我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了详尽的补充讲解。剩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我让学生们自己独立翻译和理解课文,我巡回检查指导。这时,我来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身边,拿起他的语文书,想看看刚才学生们提出的疑难点和我讲解的重难点,他记下来了没有。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书上连一个字迹都没有留下。我有点吃惊,就问:“怎么不做点笔记?”他红着脸站起来,却不说话。我又说:“你试着翻译课文,我看你会吗?”他拿起书,翻译了一句就不出声了。我问:“是不会吗?”他点了点头。我说:“那好,你坐下来,我讲,你要把不会的词和句子记下来,行吗?”他拿起了笔,于是,我俯下身,一边指着课文,一边给他讲解,我尽量讲的慢些,并教他在书上如何做记录。可是,我还没讲完,下课铃已经响了,我只好把他领到了办公室,讲完了剩下的内容。他离开时,我问他:“你叫什么?”他挠着头不好意思的答道:“白凯元。”我告诉他,课外用些时间试着翻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再来问,他小声说:“行!”

当天,这个叫白凯元的学生没有来办公室,我想可能是他已经学会学懂了吧。第二天正好是他们班的早自习课,我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想了解白凯元的学习情况。我走到他身边时,他主动站了起来。我说:“你能不能给老师翻译翻译课文,让老师听听。”他又习惯性的挠挠头,然后,开始翻译了,虽然有几个词意和句子的翻译还不是很准确,但我心里还是感到欣慰。我又给他讲了这几个词的意思,让他再翻译一遍,这次他翻译的不但准确,而且很流利。我说:“你看,只要注意听讲,用心去学,你也是可以学会的。你坐下自己再读读课文,边理解课文边背诵课文吧。”可他却站着不动,我说:“怎么?还有问题?”他说:“老师,你能不能再给我讲讲怎样做笔记,怎样翻译古文,怎样背课文吗?”我看到他一脸期待的样子,尽管心里有点烦他,但还是给他说了说,我发现他听的很专心,说完后,他满足的坐下了。早自习快结束时,他竟然跑到我眼前说:“老师,课文我背会了,你盯我背行吗?”我说:“好啊,你背吧。”课文很短,他背得很流利,背完了,我随手在他的头上摸了一把说:“你看,你多聪明啊!”他一听,得意的笑着跑回了座位。

从那以后,我发现,白凯元不但上课听讲专注,做笔记也很认真,而且,作业做成后还自己拿来让我当面批改。一次,我改他的语文自习册,作文题目是“我很幸福”,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以前,我最怕学语文,因为我的记性不好,理解能力差,胆子也小,小学语文基础也不扎实,所以,上课从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从来不叫我回答问题,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从来没有全背会过,时间一长,我觉得自己学不好语文,上语文课与我也没多少关系,所以,不记笔记,也不听讲。可谁知道,新来的语文老师,发现我不学语文时,他不但没批评我,还给我既讲方法,又讲内容,我竟然发现,学习语文并不是那么难,语文课学起来竟是那么的有趣。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给老师翻译完课文后,他表扬了我,我背会课文后,他用手摸了我的头,还夸我聪明呢,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现在真的很幸福,因为我第一次受到了老师的夸奖,第一次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也有了一个关爱自己的老师……”读着,读着,我心里有一些感动,不是因为他说了我的好话,是因为他内心发出的这份真情,他心中产生的这份自信。有时,课外我走进教室,发现他拿一本书静静的专心的坐在座位上阅读呢。

他的变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从两个班主任哪里要来了成绩单,把班里语文成绩较低的学生名字都记录下来。上课时,我尽量多的走到他们身边,给他们一些指导,点拨或是讲解;让他们把作业拿来当面批改。作业书写太乱时,教他们怎样写好字;爱写错别字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减持每天读几页词典;记东西太慢时,我教他们方法,或是和他们一起朗读背诵,或是让班理解能力强的,背课文速度快的同学帮他们教他们;写作文时,无话可写,爱偏题背题,我就教他们怎样审题,开头结尾,选材和安排结构,确定详略。还把自己写的文章印发给他们,让他们阅读。

没想到,这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高了,每次布置了写作训练,不论是正式作文,还是课堂小练笔,他们都写得很认真,内容也写的很真实。每天一见到我,就问“老师,有新写的文章吗?给我读读”。为了满足他们,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教育效果,我坚持每天向他们推荐一篇优秀文章,或是写一篇文章给他们读,渐渐地我发现不仅是学困生,班里其他学生也开始爱好读书,喜欢写作了。

作为一名教师,出于职责要求和良知,一个平常的习惯性举动,却改变了一个学生,不!应该是改变了所有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如果可能,或许还会让他们从此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呢。

由此看来,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的产生,有他自身的因素,如智力,习惯,方法等,但反思一下,难道就没有我们教师造成的因素吗?细细想来,我们平时只关注了学习上较优秀的学生,有谁对学困生给予过更多的关心,能俯下身子给他讲解过疑难,跟他们一起讨论过问题,交流过思想,给予过他们肯定,激励,夸奖和欣赏呢。

“白凯元效应”使我明白,作为教师要乐于走近学生身边,并俯下身子给学生教知识、教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老师的心中有爱,老师心中有他。

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更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关注学

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还要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

第二篇:对乡村教师,不能只歌颂坚守

对乡村教师,不能只歌颂坚守

新华社 长沙2016.5.14日新媒体专电:

为了报道多年来帮山区教学点招募支教志愿者的“青蛙公主”杨敏,以及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杨敏父母,今年四月,我去了湖南永州宁远县。

在一个叫三元岭的地方,我认识了鲤溪镇鲤溪完全小学的校长姜武忠。他是杨敏一家的“直接领导”,管着十个农村教学点。

第一句,姜校长就差点把我噎得说不出话来。

他说:“我们有多难,你根本不了解。”他看我的目光里带着怀疑。

紧接着,我告诉他:“我明白您想说什么,持续招募支教老师正说明了山区多么缺老师,这是你们最大的难处和痛处。”

听完这句,姜武忠才真正打开了话匣子。他站在三元岭村小学的院子里,看着粉刷一新的两层小楼,反复念叨着“校舍再好,没有老师有啥用?哪怕在破庙上课,只要有老师在,就有精神在。”

姜武忠的愁,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窘迫感。

他掰着手指头跟我数:10个教学点,按编制应该有45名老师,可现在只有12名,其中仅一位在编正式教师,还马上要退休了。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是宁远县教育局分管师资的副局长李学勤。在采访结束的傍晚,我们即将返程,他却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蜿蜒山路来找我们,拽着我在村子路边又聊了许久。

一见面,他就直奔主题,拿着一堆资料告诉我:定向培养、外部引进、放低门槛„„县里这两年想尽办法招老师,可280个岗位却只招到182人,其中男老师仅20人。

他给了我这样一组数据:宁远县有3.9万留守儿童,有225个村小教学点,农村小学教师缺编200人以上。

如果把视野再放大一点,永州有超过30万留守儿童,有1320个村小教学点,其中有1183个在山区。

当天晚上,我又收到李学勤的短信,他告诉我,农村教师流失率高,与社交圈子窄、大龄青年婚姻难、留不住人心等原因有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里甚至举办了一个名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大龄未婚教师交友活动,但收效寥寥。

这位管着全县师资的副局长,使尽了浑身解数,却仍补不住缺老师的窟窿。他焦灼地盼望着我们为他呼吁。

事实上,这与我的采访初衷不谋而合。三十年来,苦撑着三元岭村教育事业的杨必先、杨社姣、杨敏一家,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足以窥见整个农村教育面临的师资之艰。

换句话说,杨敏之所以持续招募支教老师,不正是因为正式教师来得太少吗?

支教老师袁博涵跟我说,来之前他一直以为,三元岭是那种需要“翻过两座大山、跨过一条大河”的地方。在他的想象里,只有那样的地方才没人去。

可三元岭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宁远县、在永州市、在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比它更偏、更穷的地方比比皆是。

而我之所以了解姜武忠说的“我们有多难”,了解李学勤的焦灼与无力,是因为我曾在调研中见过这样的景象——

在张家界山区,一个农村小学因为太缺老师,而不得不让炊事员教一年级的语文课;

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封丘,外地来的男教师因收入低而找不到对象,非本地户籍的特岗教师流失率约为50%;

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希望小学根本找不到音、体、美老师,英语教学全靠支教老师撑着;

„„

年过五十的杨社姣跟我说,“只要还有孩子需要,我就会一直守下去。”

这句话,我曾经听过很多遍,乍一听伟大,再一想却心酸。作为一名教育线路记者,在我走过的许多农村教学点,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退休教师返聘,我常常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守着几个孩子、一所学校。

我们歌颂坚守,也因此要更加关注坚守背后的艰辛。

令人欣慰的是,乡村师资之痛,已然引起中央和省级层面关注。

去年,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条条款款,桩桩件件,都列在了农村老师们心上。

不少地方开始行动,从工资、社保、职称等多方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多角度补充乡村师资力量。

教育是良心工程,教师是情怀事业。而我们要做的,是不能让每一份需要情怀的事业,单靠情怀苦撑。

(记者袁汝婷)新华社长沙新媒体专电

第三篇:李镇西:语文学得好不好,不能只靠语文课

李镇西访谈: 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文/李节

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

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

李节:您的课为什么会吸引学生?您的公开课与日常课有区别吗?

李镇西:曾经有学生毕业后给我来信,这样评价我的课:“自然,真诚,有悬念,有感染力。”我接受这个评价。因为这的确是我课堂的特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上公开课也要刻意准备的,总想着要“出彩”“出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里,我尽量让公开课常态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上课。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

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李节:有不少公开课的设计非常讲究,每个环节甚至每一分钟都做精心安排,往往让人觉得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您怎么看待这种课及其影响? 李镇西:我特别反感这种“完美”而虚假的公开课。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对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特别是“借班上课”的公开课,教师的设计更精细,更精密,因为要掌握“主动权”啊!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是在本班上课,一般来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很难在一堂课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水乳交融”。不管教师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

当然,这也怪不得教师。试想:连“知己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从参加教育工作第一次备课起就被告知必须“备”学生(这个学生可不是抽象的整体,而是具体的个体)——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提前做好“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但后果是,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了,个性被扼杀了。

在一些地方,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叫“做课”。好一个“做”字,用得十分准确。别人要“做课”我管不了,但我可以管住我自己。所以最近几年我谢绝了很多“做课”邀请。我说:“要听课,可以到我班上来,我的教室大门随时向任何想听我课的老师打开。”

李节:您为什么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存在的不足?

李镇西:傅雷先生曾在其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卷首语中这样写道:“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这里所说的“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主要是指对错误的反思——对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前提是我们能够诚实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严肃地对待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和每一堂课,唯有这种真诚和严肃,能够让我们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误——为了我们心爱的事业和学生,我们要勇于解剖自己和否定自己,因为这能够使我们更加成熟,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成功。多读,多写,多背

李节:有一种声音认为,语文课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语文课到底怎么样?丢失了哪些东西,又有哪些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李镇西:的确,现在的语文课“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比如,我们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套一套的,可我们老师平时并不会按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去阅读。我们平时读一本书,不就是读读想想,或拿着笔勾勾画画吗?严格地说,现在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应该叫“阅读应试训练”,比如,那种肢解文本、孤立而冷漠地“分析”“推敲”语言现象的各种“阅读检测”,都属于“阅读应试训练”,而不是常态阅读方式的传授。另外,现在的语文课,文学性少了,思想性少了,感染力少了,缺乏语文课应该有的情趣和魅力。所以,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

我经常问自己两个非常朴素的问题:“我给学生训练了这么多的方法,但是,当年我是不是这样学语文的?”“学生做的考试题,我是不是都会做?”而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回想当年我自己的语文学习,无非就是多读多写,哪儿有那么多的“方法”“技巧”?对比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我又不禁思索:学生应该读什么?(仅仅是课文吗?)学生应该写什么?(仅仅是教师命题吗?)阅读量应该有多少?(仅仅限于教材篇目吗?)写作量又应该有多少?(仅仅限于课堂作文吗?)学生该怎样读?(是不是非要“受教育”不可?)学生又该怎样写?(是不是非要写“托物咏志”或“借景抒情”的杨朔式散文不可?)„„对这些疑问,我现在还谈不上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教师应该随时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结合自己当年学习语文的切身感受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养成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的习惯,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和敏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这就是我自己当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过的体会。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

我主张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多读,多写,多背。语文学习其实就这么简单。李节:语文学习很简单,但为什么要提高考试成绩却相对很难?问题出在哪里? 李镇西:我只能简单地说两点:第一,因为很少有老师让学生多写多读多背,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无效劳动上。第二,我们的语文考试有问题。我是主张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而且最好是考一篇书评或文艺鉴赏性的作文(由试题提供阅读文本)。这样,读写结合,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特别是富有个性、富有创见的理解,又检测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至于中学语文中的各类基础知识,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篇作文体现出来。

李节:有人说,语文学得好不好不在语文课,您同意吗?

李镇西:不能这么简单地说。当然,语文是最适宜自学的一门课,许多作家没上过一天学,却能够写出好作品。不过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语文课应该说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重要甚至主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敷衍课堂,而让学生在课外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我们的良知所不允许的。但是,也应该承认,仅仅靠语文课,学生也难以获得丰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因此,很多年前,不少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将学生所经历所面对的社会生活都纳入“大语文”的范畴。我是同意并践行这个“大语文”教育理念的,二十年前提出并探索“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李节:有人会用是不是有“语文味”来评价语文课。您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李镇西:“语文味”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语文自然就有“语文味”,这并不是哪个人发明或首创的。我理解的“语文味”,就是语文特有的情趣、诗意,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心灵的感染力,思想的冲撞力„„这些模糊的表述,都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吧!我当然也以此来衡量或者要求自己的语文课。不过,要评价一堂语文课,还不能仅仅看这堂课是否体现了语文的特点,还要看学生的情感是否真正被激发,他们的思想是否真正被点燃,师生关系是否真正和谐互动,等等。虽然这些并非是对语文课的特殊要求,但也应该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的要素。

李节:您是怎样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的?

李镇西:应该说,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原因我估计有这么几点:第一,我的课上得比较轻松,比较潇洒,比较随意,比较有情趣,也有感染力。第二,我补充了大量教材上没有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所谓“既有意义”,就是无论思想性还是文学性对学生的心灵滋养都是极有价值的;所谓“又有意思”,就是这些文章文字活泼,引人入胜,符合儿童情趣。第三,我比较善于把语文与生活衔接起来,将课本与社会打通,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就是生活本身。第四,我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上不只是我一个人讲,还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李节:如果请您举出对语文教学(教材、考试、教师素质或待遇等等)的最大的一项不满意,会是什么?

李镇西:不满意的地方当然很多,但如果要说“最大的一项不满意”,我还是想说教师素质。关于这一点,人们议论得已经很多了。这里,我不想长篇大论空谈,我想说说一些感想。

我曾去过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站在朱自清故居前,我感慨万千:先生正是从这所农村中学直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的。朱自清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语文教师(中学国文教师和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骄傲,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阅读)和文学成就(写作),是最重要的原因。前不久,我还读了三卷《南渡北归》,为上世纪前半叶一大批大师级的知识分子——其中很多都是中学教师——的学识和人格所折服。我不得不感叹:“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这真不是谦虚。别看现在“博士”“硕士”满天飞,但有几个真正是“博学之士”?好,还是说回到语文教师。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比如阅读和写作,恐怕不只是现在,而且将来都是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阅读,要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包括经典教育理论、古典文史书籍、教育报刊、中外文学作品以及反映中学生生活的书„„都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写作,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但现在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的现象绝非个别。这不正常。只有语文素养提升了,文化储备丰厚了,在语文课上我们才能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李节:要成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最关键的是什么?学识?爱心?耐心?平等待人?还是其他?

李镇西:学识、人品等等都很重要,但我想强调“童心”。我今年五十四岁了,可我自认为我还保持着二十四岁时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兴奋、憧憬、向往、纯真„„因为我有童心。童心就是单纯之心。回想我刚参加工作时,真的很单纯,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只有单纯而专一的热爱,就想着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让自己快乐。当然,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界,也没有那么多的名利诱惑。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职称”之说,也就谈不上要去争什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想法;那时候也没有“奖金”一说,只要不杀人放火,干得好干得不好每个月工资都是五十二元五毛;那时候中学教师的荣誉,除了学校表扬发个奖状,就没有什么了——好像也有“特级教师”的说法,但太遥远,根本想都不敢想,也就不去想了!所以,我只能单纯地工作,就想着如何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不像现在,有各种职称,还有各种荣誉,什么“教坛新秀”,什么“市优秀青年教师”,什么“省级骨干教师”,还有“学科带头人”,更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十佳”之类,如果我现在刚参加工作,说实话,很难不心动,很难把持自己一颗单纯的心。我这样说,并不是否认以各种方式表彰激励教师,我是说,面对眼花缭乱的荣誉、头衔,守住童心的单纯最重要。

单纯的教育情怀,就是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对教育的热爱与对孩子的依恋。这里,我想引用两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一句是:“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这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一位教育家,还有如此细腻的情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就是童心。还有一句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这话是大家所熟知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到什么是教育最重要的,我们往往会想到思想、理念、模式,等等,但苏霍姆林斯基说,那些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如此依恋孩子,如此朴素而深情地表述教育,源于童心。这颗童心,本身就是爱心。对教育来说,没有这颗童心,有再多的学问都没用。李节:您经常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您从这位教育家那里得到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李镇西:我曾通读过我所能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二十多本著作,有的书还反复读。毛泽东曾说他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就读到四个字——“阶级斗争”。那么,我在苏霍姆林斯基所有的文字中,也读到四个字——“教育人性”。这体现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的一句话中:“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仅仅凭这一点,他教育胸襟的博大和教育理想的崇高就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许多教育家(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思想理论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局限)。而在中国,我认为只有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苏霍姆林斯基相媲美,那就是陶行知。李节:您希望语文教师跟您学什么?

李镇西:不是谦虚,我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不过,我倒经常和我身边的年轻同行说,我并不聪明,由于时代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学问,但有两点我具备,这两点也“成就”了我,那就是:第一,目标始终如一;第二,行动持之以恒。前者说的是理想,后者说的是实践。我这里说的“两点”其实就是一点,或者说就是一个朴素的词:执着。

(本文摘自《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李节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此次推送新加了小标题,文字略有修订。

第四篇:绿色,不能只靠植树节

绿色,不能只靠植树节

两会今日正式闭幕,而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数据仍颇令人回味。在全球经济发展萎靡不振之时,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6.9万亿元,全年增速为7.7%,可以说是狂追美国,猛甩日本,全国为之欢腾,上下为之鼓舞。

然而,在我们为中国骄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感到由衷自豪,认为可以“喜大普奔”时,下面的消息,绝对算是一声响雷,振聋发聩。也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振奋人心的数据发布后的3月8日下午,全国人大在梅地亚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等就“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吴晓青透露,在过去的2013年,采用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中,竟只有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达到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71个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超过新空气质量标准的情况。

不可否认,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一把,但一味追求高速也使诸多城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首当其冲,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特别是PM2.5不定期的频繁造访,使包括江苏在内的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口罩成为了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要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要环境空气质量的清新怡人,鱼和熊掌似乎不可兼得,如何保护环境,治理雾霾,去除人们“会呼吸的痛”成为各政府部门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刻不容缓。

3月12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是今年的主题,树木作为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能为人类生存环境增添绿色、净化空气,植树造林可谓意义重大。但是居住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人们,为快速的生活节奏而奔波劳碌,鲜有人顾及植树,更何况多地多家单位、学校等在植树节当天组织的植树活动,多是“管栽不管活”,接近于走过场。植树节似乎空有其名,“播种绿色”仅留在口号阶段,通过全民植树改善环境成为一种奢侈,仅靠植树节,哪来绿色,怎见蓝天?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我们不应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严重的雾霾污染而盲目悲观。增添绿色、清新空气、改善环境需要做加法,需要植树,但也要会做减法,注重日常的节能减排。空气污染问题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就可得到解决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的努力和个人意识的提高,齐心合力打一场持久攻坚战。

值得欣慰的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碧水蓝天”中来,不随便乱丢垃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选择使用节能的智能家居用品等;大量的良心公司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网络巨头百度在植树节当天,在首页发起“1元植树百度补贴,保护环境乐返宝箱”活动,号召大家为绿化家乡出力,汽车品牌福特设有“福特汽车环保奖”,鼓励各阶层人士积极参与有助于保护本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智能家居领导者“物联传感”长期致力于“smartroom”技术的研发,大力推广节绿色环保的智能家产品;在国家方面,国务院李克强在回应雾霾问题时更是表示,要用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坚决予以惩处。经过多方主动出击,共同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雾霾不见啦,蓝天还会远吗?

第五篇:尊师不能只重外表

尊师不能只重外表

尊师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可是近来有一种令人不解的现象,有的同学认尊师就只是见老师敬礼问好,熟练地运用礼貌语言。更令人担心的是,有的家长巧立名目,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吃饭。我担心这样一来会把;尊师庸俗化。

尊师,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劳动。人类的文明,是靠老师的劳动一代传递下去的。几千年来,人类刨造的科学,文化之所以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把知识的接力棒不间断地传下去。我很热爱广大的工人农民,很钦佩工程师。医师和农艺师,很敬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艺术家„„但是,他们又都离不开老师,无论是启蒙老师,中学老师。还是高中老师。无论是一字之师,还是长期任教的老师。都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没有他们人类的一切成果就会在地球上绝种。一切有成新的专家,学者则不应该忘本。没有教师折劳动再伟大的天才都只能是文盲,再灿烂的星星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什么是尊师的实际行动?固然要讲礼貌,要从生活上关心老师。要帮助老师做一些因该做的事,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刻苦地学习。一个学生既使对老师毕恭毕敬,也未必能说明他真的尊师。我有位老师曾对我说: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的希望也就是学生能超过我。学生如果普遍超过老师,我们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这是多么精辟的言论啊!由此我想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学术上,能力上。

成就上超过老师,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最好的尊敬,也就是说,真正的尊敬地方。应该是学风最浓的地方,也是社会风气最纯正的地方。

真心讲尊师。敬师。爱师。懒惰的应勤奋起来马虎的反应认真起来,骄傲的应谦虚起!自卑的应振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下载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民收入不能只跟CPI跑

    居民收入不能只跟CPI跑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公告日期 2011-09-29 作者 周子勋近期,政府官员与经济学者都预期四季度物价水平将逐步回落,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回落的不仅是物价,老百......

    人性化管理不能只说不练

    人性化管理不能只说不练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

    精益生产管理不能只喊口号

    精益生產管理不能只喊口號 精益生產管理不能只喊口號 精細化管理由國家有關部委宣導已推行幾年,但效果如何呢?中國人做事習慣于“轟轟烈烈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雖然我們天天......

    旅游文化宣传不能只喊口号

    旅游文化宣传不能只喊口号人云亦云 旅游发展需要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早不是什么新鲜观点,口号喊了多年,想必也有了践行的计划和部署,不过在急于展示文化的同时,何不先向国人自......

    不能只看到自家的门人生哲理

    有个木匠,做门绝活传遍乡里,方圆数十里的人都请他做门,每次木匠都制作出精致实用的门,赢得夸赞。有天木匠觉得应为自己家造一扇最精良、最耐用的门,来展示他高超的技艺。于是他挑......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陶雪燕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贴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