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时间:2019-05-13 02:0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第一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必斯营子总校

于海英

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李克强总理指出,全民阅读“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现在,全国各地正积极推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系列活动。而学校更是把读书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应该怎样读书,则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我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息,张贴一些有关读书益处的名人名言,像凯勒的“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等。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并让学生自己推选图书角的小负责人,建立班级借阅制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交换阅读,同时,集体到图书馆借阅,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对于平时喜爱看书的学生,我不仅平时加以及时表扬,在学期末还授予这些学生“读书之星”的称号。

二、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多都在家里,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和教师的遥控指挥,很难坚持长久。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所以我们可以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向家长发出倡议,让他们和老师共同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理念,家长们也肯定会支持这项读书活动。有了家长的监督与支持,许多家庭都营造了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课外阅读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了。

三、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在学生读书成长的道路上,不仅要做到“好读书”,还要 “读好书”,所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取舍与辨别能力,甚至一部分家长经常和我提起:想给孩子买几本课外书,但不知买什么样的书籍比较适合?也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是把学生成功引向课外阅读的必经之路,作为教师责无旁贷。我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参考了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考级制度,向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部分优秀的课外读物供参考。如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水浒传》、《朝花夕拾》等课外阅读书籍和名人传记,散文等智慧类书籍。在这些著作中,学生们可以追随大师的足迹,聆听先哲的教诲,领略名人的风采。这些书既能让学生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又能让他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让学生们“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就会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四、激励语言的积累。

在此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与此同时,利用早读、读书课、语文课的时间,开展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演讲比赛、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接龙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并在班内定期评比“阅读大王”、“积累明星”,使学生在阅读积累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满足感。

五、指导阅读方法

我在指导他们阅读时告诉他们,读书要通过“三要”: 一要有书可读。我建议学生每学期都要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并且号召学生资源共享,彼此换着读。同时,我在班里设了一个图书角,还定期向他们推荐图书馆的好书,让他们阅读,讨论,谈心得。

二要摘录语句。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在文章中起着描写细腻,衬托点缀的作用。我让学生设立一个“好词好句”记录本,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或片断摘录下来,和同学互相传读,互相欣赏,教师定期检查。在学期结束时,每人都已记录了一本,有的还有两本以上。在写作时,学生就会在文章中恰当地用上这些词语和句子,作文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要学会仿写。课文和课外读物的文章一般都是段落分明,条理性逻辑性较强的文章,仿写可以提高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但我在训练他们仿写时,提出了“三不”的要求:①不将原文内容改头换面。②不照抄原文的特定环境的词句。③不将原文的人或事物生搬硬套。我要求学生仿写的是别人的布局谋篇和写作手法,仿人家的词语用得优美生动,文章内容具体等。由于要求学生仿方法不仿内容,写作时,学生可以任意发挥,写出的文章精彩纷呈。

四、要记录读书心得

在读书之后及时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是我们读书的一种较高的层次,是最能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手段。

巴丹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让我们教会学生读书,真正让丰富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亮点,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荆州市江陵中学杨建华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 1 - 2 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让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二、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密咏恬吟、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的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教材处理中。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象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滚来滚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接着用投影机出这几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打出图像,要学生看、听老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看”这幅图。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置身波光粼熘,荷花争艳的湖边,为这炫目的美而沉醉。这样,不仅对文中这几句话有了真切的理解,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情感已到位时,还有必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当然不同的学生朗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让学生读到哪一个层次,教师处理教材时心中有数。

三、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

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如: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他的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夏明翰潇洒豪迈的英雄气概等等。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体现学生自主发的精神,要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强化朗读训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三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论,而现在的“学会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以它的诠释。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习惯了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一来,本来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主见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接受填充的“鸭子”。他们最终得到的也只“鱼”,而不是“渔”。

关键词:激发 激趣 共振 求疑 潜能 共勉

怎么“授人以渔”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

一、启发诱导,寻求参与--求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基础,情感是参与的动力。

1、导语激趣。“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开讲,确有牵一发而全身之妙,高明的教师常常使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感情信息,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又进而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黄河象》时,教师先通过语言描述和出示一张简单的黄河象图,把学生带到“站在黄河象化石旁”的情景中,“有多少同学见过大象?大象已经够大了,但古代的黄河象比现在有象要大得多,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厅里就陈列着一具黄河象的化石。此刻我们就站在黄河象的周围(结合插图描述)这头黄河象骨骼这么完整,从它昂着头,左脚抬起的样子,我们想象一下,能推出黄河象死时的瞬间的情况吗?”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纷纷谈出了自己的设想,很富有创造性。

2、联系实际激趣。众所周知,形象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眼、耳、鼻、肤、手、足等各种感官部位亲临现场“实践”,这些感官所捕捉到的信息再反馈给大脑进行“编辑”,从而在感官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是“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亲自感受、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为了让学生弄懂“骨碌、扯、蒙”等词,让学生做动作,小朋友读“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他的眼珠转了一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读“扯着噪子”时,学生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把声音拉长了,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读得绘声绘色,引起一片掌声。第四节狐狸说的话很难读,大家看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后,一个学生略带夸张的语气,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口气大,又神气,“狐狸”一下子就把“老虎”给蒙住了,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3、利用活动激趣。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克•福禄培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感情方面得到发展,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如识字过程通过组织找朋友、摘果子、送信、开火车等游戏活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一读、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演一演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获得其知识。

二、开拓思路,尝试参与--求共振

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于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而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主导的的、决定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教师首先得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努力创造师生思维共振的条件。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1、摸清课文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是发展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作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中的,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线索和方法。我们可以抓文章的结构,可以抓文章部分一整体的内在联系,可以抓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如《养花》一文,“爱花”一词贯穿全文,为什么养花,是因为爱花;爱花,是因为养花中充满了无限乐趣,在养花的过程中既感受了花的色香之美,体验了劳动的酸甜苦辣,又享受了邀约朋友观花“秉烛夜游”的快乐。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之中,教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爱--养--乐”这样的思路,显露出来了。不仅为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供了导向作用,而且让学生悟到了写作方法。

2、熟悉学生思维实际。学生平时喜欢思考些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然于胸。在文学作品中,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它能激发人物行为的动力,更能引起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在课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设计冲突情境,容易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草船借箭》在探究战役的起因的同时,设置一问“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剑后,很快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指点方法,探究参与--求共鸣

现代教育心理认为: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好的学习效果依赖于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方法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规律。

1、读中求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产生疑问中获得知识的起点,而疑问的产生有赖于精读细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着读着学生心中自然产生了疑问:“‘就要’后面说的是快要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前面明明说‘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后面却说‘就要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那么是不是当时作者还能见到他伯父的面,听到他的声音,得到他的爱抚呢?”一个小学生提出这样有份量的问题,如果没有认真研读课文,反复推敲文章词句,显然是不可能的。“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顺藤摸瓜。顺藤摸瓜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粗枝大叶、走马观花阅读的毛病,引起他们深入理解句子的兴趣。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写了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为表现他俭朴和好品质。这点意思并不难理解,但要体会更深,还得抓住“极其”、“如此而已”这现个词,想想“极其”是什么意思,总理办公室怎么极其简单,在“简单”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极其”?后面为什么还写上“如此而已”,什么是“如此而已”?这样从一个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句子的内涵,孩子们原本没有注意“极其”等词语,没想到抓住他们,谁知还有这么多值得琢磨的问题,能得到比原先多了许多的理解,由此感到兴奋、新鲜。

3、反复吟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去“满堂问”或“满堂灌”。我们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就得让学生亲自去读书。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深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感人场面,体味字里行间的意蕴,使情感体验更为深刻。有些句子能意会而不好言传,硬去分析解释,费力大而效果不好。如果加强朗读的指导,口诵心领,慢慢意会,倒能摸索到句子潜在的意思。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不是设计一串串问题,而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些段落后的自己的心情、想法,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讲了火焰灼身的那种感觉,设身处地地体会了英雄的伟大,体会了“我”当时的那种痛苦和焦灼的情感。问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悟是滋润的。因为读,它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而使他感动。

四、发挥潜能,创造参与--求共勉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的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潜能。

1、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欢庆》一文,在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后让学生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喜欢“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因为它把我带到了收获的季节中,被眼前田野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我看到了‘稻子笑弯腰,高粱涨红了脸,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我还看到了果园里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有的学生喜欢“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因为我从这句中仿佛听到鸽子在唱《爱我中华》这首歌;仿佛看到和平鸽飞到台湾带回了一位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她在信上说,“我们永远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有个共同的祖国妈妈,名字叫中国„„ ” 在教学中,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和各类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各种器官都动起来,有助于及早进入学习状态,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不能实行划一的教学,为了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则根据自己基础和能力选择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都参与了,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训练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学生那种“愤而求通”、“悱而难达”之态,面对学生思维阻塞的状况,教师要引导激励疏通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学习的门径,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不是强拉硬拖,代替学生积极思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触摸春天》时,教师让学生体会“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着头来张望”这一句,出现了冷场,此时,教师迅速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当蝴蝶飞走了,安静还在那张望,她真的看见了蝴蝶吗?她究竟看到了什么?”从而剌激了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很快寻求到了新的思维切入点。可见,我们紧扣思维的矛盾处,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开其意”“达其辞”就能指引学生思维的途径,提供思维活动的指向,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第四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把“传道”摆在首位,可见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传道”即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点,“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把“渔”授予学生呢?我们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改的灵魂。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方法,将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交流学习发现,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我认识到一个聋哑人,他喜爱画鱼,画技高超,画出的鱼就像真的一样等内容)。学到这里,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此时,我便相机引导:“同学们读懂了这么多内容,很不错,但是用心读书的孩子才能读出问题来,你们能吗?”我这样一提,学生就明白的我的意思,马上又拿起书读了起来,很快又提出了:“为什么聋哑人他的画技高土超?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题目是什么意思?题目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不是学生容易解决的,于是,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学生很快抓住了文中的重点句,如:“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鱼游到纸上,先游到心里”等。学生从这些重点句子中体会到聋哑青年观察金鱼时入神着迷;画鱼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他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也正是聋哑青年之所以画技高超的原因:专注和勤奋。而且也是他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这样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点拨,使学生达到了共识:聋哑青年的专注和勤奋,才练就了高超的画技(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学习了课文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说你平时做事情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指导生活。

二、引导学生有计划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来说,有计划的学习要比无计划的学习好得多。有些学生学习毫无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有计划学习的重要性。高尔基曾说过“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确定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保障。目标可分为短期和长期,先制定短期目标,在短时间内可完成的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制定长期目标,让自己的学习一步步从小目标走向大目标;其次引导学生恰当地安排多项任务,使学习有序的进行。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优势继续发扬,劣势进行克服,长期以往,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会得到培养。

我常常告诉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到有条不紊、有序有章。学习也是一样,有了计划,我们就会按计划进行学习,就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会盲目,学习效率就不会低下,学习成绩也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每学期开学初,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特点,在学生拿到课本后,先让学生浏览目录后统观全书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制订一个短期学习目标,等学习两周左右时间后,再让学生制订长期目标,并要求学生们必须按照自己所制订的目标进行学习,经过几年的尝试,我觉得效果很好。

三、把握好以课本和课堂两个中心,提高学习效率。

(一)以教材为中心

于漪老师曾提出“语文教材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沃土”,这实在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植物生长需要从土地汲取水分和养料,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语文教材。好的语文教材蕴含知识、思想、情感、审美等丰富的养料,学生学好语文教材,自然可以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果语文教材没有丰富的养料,而是一片贫瘠,学生也难以获得知识和精神的滋养。所以要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首先要让语文教材成为沃土,然后要让学生植根于语文教材,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

(二)以课堂为中心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要切实做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必须做到:

1.首先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认识,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能走形式,不能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火暴热烈。课堂是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场所,一切的发展都应顺其自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真正引领学生探索思考的、牵着学生思绪走的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要集中体现本节课内容的主体和生成背景,通过引导启发、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2.其次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还应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恰当地提升教学的高度,才能促进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问题,也就是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从面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厚积薄发!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时刻以学生为本,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教材,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语文素养。

4.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是要依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重新整合课件内容,形成新的、能够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适当地使用课件,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须几经岁月,几经春秋。只要坚持下去,天长日久,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便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使自主学习更好的实施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信息的双向交流,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学中的沟通和合作,互动与交往是教学的互动性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角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教学并不是教师将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断交往、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广泛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只有参与才能实现主体发展,学生的参与面要达到80%以上。

⑵形式多样。教师或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鼓励学生自己实验探究,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学生既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要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见解,形成共识,从而较好地实现人际互动、合作学习。

⑶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反馈应包含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式多样如个别交流、组内交流、质疑、倾听、训练等。另外,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自主学习得以更好进行。人格平等是任何形式的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基础;平等的对话、探讨和引导、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平等交往的基础。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和谐、互尊互爱有利于营造一个能激励学生探索的良好气氛,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敢想、敢说、敢问,也有利于创新教育成为可能和事实。

总之,面对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人格魅力、积极饱满的情绪,新颖有趣的方法,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领会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学会、会学、乐学,在愉快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摆脱教师。”那就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充分激活学生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活动,积累感悟,促其自学自悟、学会学习。

一、激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对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和极高的热情。因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乐学”的氛围,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做法:

一、在教每组课文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每组教材组成及每组教材的训练项目。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我这样导入设问:“课文记叙了雨来的哪件事?从哪里看出雨来是个英雄?”这样的开场导语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预习,导之以法

1、教给预习方法。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

预习可分五个步骤,即“看”、“查”“读”、“摘”“想”。“看”就是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查”就是通过查字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词的解释;“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对特别长的课文可选片朗读;“摘”就是把应读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做预习小结,想一想这篇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对自己的启发,要求学生写成笔,以便上课时有所依据。

2、设计预习题目。每课预习,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的要求即要有共性,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有所不同。如预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其意思,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将相和》一文预习时,我提出如下问题: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中是怎样交代的?为引导学生弄清故事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课文中做好铺垫。

3、巧妙设疑。巧妙设疑,一是于文章关键处,抓住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发问,使学生向纵深开掘,突破难点,读懂课文。

二、是在课文内容的矛盾处设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三、领悟规律,促其学会每教学一课,我都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领悟规律在小结根根据教材的特点,结构,抓住重点,指导学生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并能领悟规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去掌握学习的本领。

我仔细了解了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分析了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我根据实际制定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班内的学习风气,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自主地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使学生喜欢语文,应该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最大的奋斗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在学生心里播下喜欢语文,爱学语文的种子,这将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很容易开出灿烂的花朵,收获丰盛的硕果。所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学生喜欢语文的。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备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是表情达意最丰富的一门学科。学生之所以觉得学语文干燥乏味,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语文学科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须深深地挖掘每一篇课文的人文因素,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条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一个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的独特体会独特见解得到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回答在课堂上迸发出亮丽的光彩。当学生的情感世界被激活了,就很容易体会到语文科的趣味。于是,每一篇课文我都会设定一个情感培训目标,这个目标我是结合课文的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的。务求找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努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而针对我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特点,我决定要精心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于是,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获得知识,尽情地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因为我认为决定课堂气氛好坏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在于老师。课堂气氛不好,反映了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因此,我总是想方设法使我的语文课变得更有趣。于是在课堂上我时而像一个资深的导演,策划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时而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演译着课文中每一个动人情节,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时而我又像一位煽情的演讲家,为学生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故事,使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愿望;时而又是一位机智的引路人,在我的点拔下把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时而又像一位虚心的求学者,投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

我还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教态、表神甚至自己的一个眼神我都不敢掉以轻心,都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因为我力求使学生感到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是一种享受,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是一种快乐。记得窦桂梅老师曾经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能够做到上每一节课都能像上公开课一样认真对待。我被她那种刻苦认真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也以她的精神时刻告诫自己,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很快我便发现,在我的精心组织下,我的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学习园地。在学生的眼睛里经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要用自己精彩的表演、富感染力的朗读、简炼的语言来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令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找到学习的乐趣。

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学生的学习更不例外。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注意讲究方法。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好差分化现象,为了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因此,采用了“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对于成绩优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除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的文体活动和学科比赛。因为我认为孩子在实践中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如我班的李虹同学在我的辅导下参加了大朗镇首届古诗词朗颂比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一等奖。获奖的当天,她高兴得流下了泪水。多年来我都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在我的指导下,很多学生都获得了一些人生中的宝贵经验和成绩。看到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时欢欣的表神,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教学技能,还要有一又雪亮的眼睛。

对于在班里学习语文暂时落后的学生,我采取了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辅导的方法。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愿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让他们与优秀勤奋的同学结队,不给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种类型是肯学,但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让他们多找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是有望提高的;第三种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也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语文方面的进步,他们才能获得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勇气。他们不再惧怕上语文课,不再惧怕做语文作业,才能真正地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我认为对待后进生,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比起任何的事情都重要。多年来,对后进生我都采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采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对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这是一个班内占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而这一个群体的学生似乎很容易被老师遗忘,但我并没有忽略这一个群体,我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更注重鼓励这一批同学要自强不息,注重挑战自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我通常采用支持鼓励的方式,在课堂上多提问,尽量创设让他们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作业上,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时常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进步中寻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我认为首先还是要使学生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除了拥有一颗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心之外,我认为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还应该拥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善于在学生面前露一手。针对我班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现象,我经常在写作课上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写好后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同时,找出写作的规律,让学生感到写作并不可怕。为了提高后进生写作的能力,我还坚持对学生面改作文,当面对学生提出修改的建议,为学生指明方向,从而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经常为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我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律美和节奏美,领悟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迫切希望模仿老师,透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们有了读书的欲望,在不知不觉间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语言习惯时,我也注意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经常为他们作示范,使他们相信我这个语文老师的能力,愿意听我的教导。

三、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仅仅是喜欢还不够的,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不外乎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我认为在语文能力中更重要的是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也正在摸索当中,但我认为语感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说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感悟能力涉及到人的感觉和悟性,因此,我很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同时,我也很注重把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每一篇课文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务求使学生能在我的点拔下自己去感悟每一篇文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好词佳句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我注意用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即学完一篇文章后都要求学生看相应的文的方法。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以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同时,我还注重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会、故事会、诗歌朗读比赛、写作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我感觉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的确比以前强了。

语文教学,语文学习重在课堂,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语文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把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己任。这一学年,我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基本上使班上的大部分同学喜欢学语文,喜欢上语文课。上个学期结束时,我也作了一份不记名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80%以上的同学已经喜欢语文了。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还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希望能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播下喜欢语文的种子,同时也希望这颗种子能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

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的教也处于被动的教的状态。新的课程的改革,使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方方面面对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自主学习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点点滴滴地加以引导: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传统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从小就接受母语熏陶的影响,许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没有新鲜感,认为知道的已经很多了。学习的动力不大,他们感到的是被迫学习.因此,导致一节课下来,事倍功半。针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尽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择一些小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发学生兴趣,并穿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比赛。通过参与,吸引一部分学生,引发他们参与的意识,唤醒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间接地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

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安排的较多,利用书中所给的条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搜集材料,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知识,一方面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辩论话题,在讲到“《美猴王》”这篇文章时,对论点“美猴王是猴、是人、还是神?”加以辩论,让同学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加工、提炼语言文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根据需要,选取材料,进行加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引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求。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去安排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一言堂”已远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早已被学生所否定,怎样才能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这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语文知识,一方面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一知半解,略知一二;另一方面许多理性知识学生不感兴趣,难以理解、领悟,针对这种情况,为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知识的当中,我采用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分式,对有些语文内容,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安排、自己讲解,从而自己小结、补充,例如,在教学《空城计》,让学生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进一步体会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对小说的要素加以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拓展面宽。单纯地将书面知识,给学生加以罗列,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单调、枯燥,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失去兴趣。为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学生对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表象认识中,对文章中写景的方法,一知半解,是零散的。如果只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结构这一教学点上,在教学深度上不免有些欠缺。那么,如何挖掘知识的深度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找答案,给他们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帮他们总结出以下方面的原因:(1)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2)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3)人景结合。(4)动静结合。一方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既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又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五、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紧,内容多,而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外空间的伸缩大。针对课改的新导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定的能力,在今天竞争无比激烈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训过程中也显得无比重要。针对班内有些后进生长期形成的怯懦、无动于衷的情况,为有意识地“刺激”他们久已形成的“麻木”状态,调动他们久已习惯的“封闭”状态,我在进行单元复习时,让学生互相出题,同桌互答,让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享受“荣誉感”,互批互改,使学生享受角色转换的喜悦和得到认可的自信,使他们由“能学”逐步过渡到“想学”,进而实现“会学”,直到引导学生达到“坚持学”的目的。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引发和明确学生的学习责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引导,从而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知识面窄,对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同时,课上老师对课堂的调控把握不够,学生活动时间与整个时间把握不够,再加上短时间内由于学生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活动的“度”难以把握,学生短时间内不能集中话题,进入角色,难以在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同时,由于书本材料和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需要许多课外的知识加以补充,而多媒体对于教师来说,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更别提学生在学习中的运用了。这也进一步让人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总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能学”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从而进一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责任上,导入学生能“坚持学”,尽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尽善尽美,使学生彻底地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第五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政治课

教师如何引导政治课教学

广西象州县中学

苏文君

邮编545800

手机*** 主要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二是引导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三是给予学生人格力量的感染。

关键词: 教师

如何

引导

政治课

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出现两种情况:或者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或者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性。前者将教学过程只看成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是附加上去的,是起辅助作用的;后者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性,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唱独角戏,甚至越俎代庖,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想谈谈政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政治课。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目的的设定。其主体性的表现是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学生的学习意向是由学习动机驱使的。在没有进入学习活动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处于潜伏状态的。教师在进行教授内容前,首先是将学生的欲望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的、静止的状态,引到积极的、运动的状态。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学生去追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旦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热情,教师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是教师搞好教学的第一个关键点。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在教学中就利用读图,再现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国家制度》这一章时,学生很难理解国体、政体的含义,也不明白人民民主专政的真正内涵为什么是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只是一味的硬背。但由于不理解背了过后就忘,学生感觉很苦恼。为此,我就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了抗日战争及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升起鲜艳红旗的画面,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画面,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和雄伟蓝图,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旋律,使学生融入到一个由形、光、声、色等凝成的音乐氛围中,学生的整个心灵受到震撼,深深的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例子。这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引导学生的启发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填鸭式的教学,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现代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那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学生在理解与运用知识中的矛盾,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极性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

1、高一阶段,扭转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思维定势,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思维培养目标:能搜集和整理材料并对现实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培养自学能力,能从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养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

具体做法是:(1)搜集和整理资料,点燃思维火花。学生在搜集和整理资料中,产生了许多课堂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引起思考。(2)指导自学方法,强化思维动机。自学方法指导分三个层次加以训练:第一步,由教师分析精读教材的步骤与方法,指导查阅资料;第二步,列出问题式自学提纲,指导学生根据提纲自学归纳;第三步,由学生经过精读教材和查阅必要的图册文献,独立思考,列出自学纲要或画出知识框架图。让学生自觉学习,必须首先调动其积极性,强化思维动机。(3)加强辨析训练,感受思维严密。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我们充分利用 2 高一经济学知识的思维严密性,通过辨析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使学生真正重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自觉性。

2、高二阶段,优化学生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高二的哲学课,本身是一门科学思维方法课,充分利用此学科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根据高二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思维培养目标: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强化辩证思维能力,能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在上述目标下,以高二思想政治课知识为载体,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从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哲学中的概念、原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对物质概念的教学,设计四个教学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列举看得见的物质现象,包括肉眼和借助工具能观察到的物质现象即自然现象,还包括看不见的社会现象;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共同属性:可知性、运动性、客观性;第三步,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意识现象。前面概括出的共同属性并不是物质所特有的属性,意识同样具有可知性和运动性;第四步,从整个物质世界的角度,让学生概括出最高的共同属性,即客观性。由此得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通过这一分析、综合的过程,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感受能力、思考能力、评价能力、抽象能力都可以展示出来。

事实上,学生在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巧妙释疑,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发展。哲学概念和原理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参与抽象概括的过程并突破其中的障碍以及教师的抽象概括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组织是否合理、引导是否恰当。面对哲学观点,把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与学生认知的特点合理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思维过程的设计,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

(2)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①运用联系观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我们在学习和复习一些基础知识时,充分运用因果联系,弄清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形成知识链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搞清局部。政治课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整体中的一个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 3 整体意识和系统化的能力。每当一个章节知识学完,我们都要求学生把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罗列出来,形成知识网络。如学完高一《经济常识》第一课后,就要求学生围绕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规律四块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深深地懂得,政治课的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充满联系的知识体系,只有掌握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灵活把握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当同学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他们通过某一个知识点,发散到整体知识体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途径。②运用矛盾的观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我们综合了经济常识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价格与价值、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速度与效益、积累与消费、生产与消费等概念和哲学常识中的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等概念,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③运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对通货紧缩问题的认识,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从眼前利益来看,通货紧缩对人民的购买力来说是有利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从长远利益来看,通货紧缩对人民利益是不利的,因为通货紧缩时物价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最终仍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集中了教材中的类似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既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又具备了创新思维。

(3)加强演绎训练,增强分析综合能力。如材料分析题:某贫困地区领导人认为,脱贫不仅靠政策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学习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益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此题难度较大,我们教给学生理清思路的方法,首先对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有什么要求;其次对材料进行分析,找到材料与基础知识的结合点;然后根据分析的思路和答题的要求组织答案,先写出理论,再写该地区在这方面的表现。这是一种建立在分析综合基础上的演绎回答法。我们通过对这种题型的大量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演绎的答题能力迅速提高。

3、高三阶段,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高三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集中训练阶段。我们确定了如下目标:能对各种知识和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比明辨是非;能对政治课所有知识进行重新分解组合,综合成一个新整体去评价说明社会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做法是:(1)利用概念、原理的对照、比较,培养学生分类比较能力。比较有宏观上的对比、微观上的对比、纵向横向的对比、同类比、异类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宏观上的对比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等;微观上的对比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国家与民族等;纵向横向比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对比;同类比有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对比、股票与债券对比;异类比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国家经济职能的对比、经济学上的“价值”与人生观上的“价值”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学生认清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也学会了比较的方法,提高了知识的分类比较能力。

(2)利用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系统化的能力。系统化是通过概括、掌握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形成一个有序整体,即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以辩证法的知识系统为例,培养学生的系统化能力,第一层,联系观、发展观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人和规律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寻求联系,追求发展的基本方面;第二层,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和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关系、人和规律的关系,都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三层,对立统一思想在若干对范畴上展开和深化,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思想的展开和深化。第四层,最后得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分析,更重要的是找到知识的交接点。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一个整体。这不仅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化能力。

5(3)开展时政性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2007年把和谐社会、义务教育中的“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柱状图、曲线图、漫画、地图等展现出来,配合巧妙的发问,让学生思考,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挖掘提炼材料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这些现象,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最新的,又是社会上的“热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呈现出情绪饱满、精神愉快、充满自信、联想丰富的最佳状态,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体现出来。同时,教师结合教学的需要,只给学生专题的名称,而专题资料的搜集、整理,知识的运用分析都必须由学生自身来完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处于独立思维的状态,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方法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人格力量的感染。

常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开启学生理想的人生航向。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对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他们的人生境界就在教师的日复一日的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日渐高远。

因此,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文化修养上,政治课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吸收营养,同时还应该积极关注天下大事、要事,及时更新知识。这样才能在给学生上课讲解分析时,信手拈来,达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句话,东西南北中样样都了解,让学生在听你讲课的时候感觉到老师真不简单,老师博学多才。平时让学生感到老师多才多艺,这样学生对你就建立了信任感。这还不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必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工作中努力培养和提升并表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让学生知道你既是知识广博的老师,还是言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人生导师和可敬可亲的朋友。这样,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成为现实,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引导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并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就一定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把政治课学好。

【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技巧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分析

下载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引导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引导孩子读书

    引导孩子爱上读书 1、给孩子营造读书的环境气氛 假如你家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我建议你在家里孩子经常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面放些童话故事,科幻故事,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

    如何引导小学生读书

    亲子教育经验交流发言稿我首先要感谢各位老师,感谢你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感谢你们对孩子精心的培育,耐心的照顾,你们爱岗敬业、不求回报的精神令人钦佩。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读书......

    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学校教师的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延边教育学会地方、校本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秋梨沟镇学校梁忠建摘要:新世纪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汉语拼音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拼音不熟练,汉字不会拼出,哪怕是以后用手机发信息都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现在得打好基础,学好这个必......

    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对语文的学习很是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不重视读书,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读物。尤其是等他们分科以......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一、......